第一章·電影的誕生

電影誕生於19世紀末,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印刷術的發明對書寫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但是並沒有改變散文與詩歌的性質。新的樂器對音樂的影響比較覆雜,但工藝方面的變化並沒有產生關於音樂藝術的全新概念。留聲機讓千百萬聽眾聽到了錄制下來的聲音,但演奏還是老樣子”。 

透視法影g向了繪畫使畫家有可能創造出三維空間的幻像,但仍舊不能表現運動。然而,電影的誕生,作為“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最終,使物質現實的空間形式得以覆原。從而,使人類又一次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經驗,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影像思維的方式。

①霍華德·勞遜的《電影的創造過程》,第3頁。 
②巴讚的《電影是什麼?》,第14頁。


正如人們意識到的那樣“19世紀和20世紀的交接點是一條巨大斷裂帶。在這條斷裂帶前面,歷史是一種充滿神奇的迷霧,不可捉摸的、令人困惑的、無以名狀的東西;而在這條斷裂帶的後面,歷史卻是親切而透明的、切實可見的、無可爭辯的存在。” 

 

第一節·電影的起源

“電影的史前史幾乎和它的歷史一樣長”,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5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人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覺遊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覺娛樂遊戲之中。至於電影的發明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②《大英百科全書·電影史部分》,開篇第一句話。


一、視覺滯留

“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但是,將這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明聯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對物象滯留的時間,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但他發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裏。他終於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與此同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采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運動的視象。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象,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此後,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制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制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然而,到了本世紀60年代,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一、完整的動作連續。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同”。


二、攝影術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覆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的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然而,人們在活動視盤的機械原理和光學幻覺的意識面前,已經不可能滿足於靜止的、精美的、單幅照片了,而是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將它們相互聯系起來,忠實地覆制形象動作和自然空間的物質現實。1872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裏奇。他曾在5年的時間裏,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這位天才的攝影師將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當馬跑過的時候,照相機的快門就被打開,馬蹄、騰空的瞬間姿態便被依次地拍攝下來。為此,愛德華·幕布裏奇獲得了“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及裝置”的專利權。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制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裏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這…時期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制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遜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三、放映術

1888年,法國人愛米爾·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鐘的活動影戲,比如:《可憐的比埃洛》、《更衣室旁》等等。但是,投影在幕布上的圖象,完全是由雷諾一個人親手一張張繪制而成的,那不過是早期的動畫放映,距離真正的電影相去甚遠。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種長方形立櫃式箱子,裏面有可以連續放映50英尺膠片的影片,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這個“電影視鏡”的特點是僅能供一個人觀賞。愛迪生認為:只有每個好奇的顧客單獨通過看片機來看電影,才有可能掙到更多的錢。因此,他拒絕以投影方式放映電影。這顯然是個錯誤。一年之後,“1895年是放映技術方面取得驚人進步的一年。同年9月,托馬斯·阿馬特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產棉博覽會上放映了活動圖片。11月,邁克思。斯克拉達諾夫斯基在德國柏林的溫特加登放映電影。”。“放映術”成為人們這一時期相互競爭的目標。然而,在所有的放映技術中,唯有盧米埃爾兄弟所發明的“活動電影機”獲得成功。其一,那是一架既可以拍攝又可以放映賽潞潞軟膠片的機器;其二,機器的成本和重量,也都要遠遠低於愛迪生和其他發明家們的那些設備;其三,在速度上,愛迪生的“電影視鏡”是l/48秒的畫格,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則是l/16秒的畫格,更為接近於1/24秒畫格的正常速度。就在1895年的最後兩天,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中,用他的“活動電影機”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這一天不僅僅標志著“放映術”的完成,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①霍華德·勞遜的《電影的創作過程》,第5頁。


電影誕生於19世紀末並非偶然,它與現代科學新觀念的發展息息相關。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產生了人們對於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相互作用的新觀念”的時代,電影史前時期的科學家、發明家們執著的追求,創造出了符合這一新的科學觀念的形象的媒介語言,“運動的光學幻覺”。科學作用於藝術,體現了現代人類對於形象思維的全新觀念。這一觀念從一開始,便決定了電影這門藝術無論是媒介屬性,還是語言方式等,都與傳統藝術形式形成了根本上的區別。與此同時,就藝術發展史而言,電影也最終以它的科學性實現了人類藝術對於木乃伊“情節”隊的美學追求,實現了現代藝術對於現實幻象真實的追求。 

Views: 1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