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i kia kiak's Blog – October 2024 Archive (3)

陳望衡:中國美學精神簡論 3

自董仲舒開始的天人合一觀,對中國美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如何看待人的生命。蘇軾從董仲舒那里獲得啟發,但他不是簡單地認同人是天化成的,而是將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生命看成一個整體。在《前赤壁賦》中,面對著朋友感長江之無窮而人生之須臾的悲傷,他安慰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之共適。」在蘇軾看來,天人關係有一個如何「觀」的問題。如果將天與人對立起來,那麼天地確實是無窮的,而人生的確是短暫的;但如果將天與人看成一體,那麼天地無盡,人也無盡。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可悲傷的呢?自然物雖各有主,但自然美是可以共適即共賞的。…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23,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陳望衡:中國美學精神簡論 2

由周公建立的禮樂治國制度是傳統社會中國的基本國策,集中體現為教化與審美的統一。這一國策在中國三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從未改變,對於當代社會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教化與娛樂的統一在唐代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初唐文化建設上的一件大事,就是確立國家的雅樂體系。雅樂無疑是教化與審美相統一的音樂體系。當時遇到一件有爭議的事情:如何處理陳朝留下來的《玉樹後庭花》。御史大夫杜淹根據儒家的音樂觀點,認為「亡國之音哀以思」,《玉樹後庭花》屬於這樣的作品,不應納入雅樂體系。而唐太宗認為,「古者聖人沿情以作樂,國之興衰,未必由此」,《玉樹後庭花》與陳朝的滅亡沒有關係,它不是亡國之音。尚書右丞相魏征贊成唐太宗的觀點,認為「樂在人和,不在音也」。…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18,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陳望衡:中國美學精神簡論 1

摘要:中國美學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結晶,又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原動力。中國美 學精神具有本體性、主體性和主導性三個要素。它以中華民族的哲學為靈魂,以中華民族的審美為身體,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傳統。中國美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美善相樂,教娛統一;二是天人合一,巧奪天工;三是夷夏一家,海納創新;四是中和之道,臻於化境;五是家國情懷,至美大公。…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18,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