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文化“一带一路”10週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和保障。10月17日至18日,備受矚目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的重要活動,迎來了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還有1200多名國外媒體記者。眾多國際嘉賓的到來也讓高峰論壇成為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舞劇《五星出東方》、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音樂劇《飛天》……十年來,藝術舞臺上以「一帶一路」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絲路上的聲聲駝鈴、碧海中的帆檣舟楫,早已成為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湧現了多部叫得響、傳得開,有筋骨、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不斷深入。
為了向國際友人展現更加真實與鮮活的中國形象,10月15日,由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演藝之都」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天橋劇場,來自美國蓋帝圖像、日本朝日新聞等21家中外媒體的34名記者欣賞了由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帶來的芭蕾舞劇《世紀》。
當記者走進劇場時,映入眼簾的是舞臺上巨大的宇宙天體形象,一瞬間將人們帶入遼遠無垠的星空之中,仿佛即將開啟一場與時空的對話。中央芭蕾舞團自1959年成立以來就是對外文化交流中最為亮麗的名片之一。芭蕾舞劇《世紀》則是以芭蕾這一國際藝術語匯講述中國故事的代表性劇目。本場演出在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指揮家譚利華的執棒下,由樂團首席王小毛領銜,特邀鋼琴家譚小棠擔綱獨奏。舞臺上,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化身為躍動的音符,將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的寓意、精神娓娓道來,在音樂與舞蹈水乳交融的深情演繹中,再現了氣壯山河的中華文明和深厚磅礴的民族精神。
十年來,「一帶一路」在各參與方共同努力下,已成為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平臺,激蕩起日益廣泛的全球共鳴。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舉辦地,北京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到外國媒體的廣泛關註。近年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不斷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不斷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10月16日,記者跟隨采訪團探訪了金臺·共享際文化產業園和隆福寺文化街區,體驗到北京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融合共生的嶄新面貌。很多外國記者表示,希望將北京文化街區改造的成功經驗介紹到自己的國家,加強城市文化建設的交流與借鑒,促進本國城市文化的塑造。
在金臺·共享際園區內,不僅有新潮的復合藝術空間「夢辦Oneiro Space」,還有陳列著精心裝裱百餘種中國傳統手工紙樣式的工作室「我是楮先生」首店;在隆福寺文創園,從更讀書社到隆福美術館,從頂樓的傳統建築到「網紅」咖啡館、酒吧,各樣潮流商鋪展現著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呈現出別樣的風采。
「數字絲綢之路」是數字經濟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在數字時代提出的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的新方案。毋庸置疑,科技賦能文化發展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的重要推動力。10月17日,位於國家會議中心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正式運營。令人驚喜的是,新聞中心內每一處場景無不體現著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在科技文化互動展示區,8K超高清半環繞三折式大屏上,播放著以3D建模仿真手段搭建的北京中軸線、北京城市副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等標誌性場景,讓中外記者可以從空中、地面等不同視角遨遊北京、合影打卡;在人工智能創作體驗項目中,中外記者可以在屏幕上隨意作畫,人工智能將繪畫元素生成一幅獨特的中國山水畫;記者還可以拍照生成自己身在正乙祠戲樓、首鋼園等北京地標的視頻短片。
非遺互動體驗區是最受外國記者喜歡的展示區域。這裏精選了景泰藍製作、木版水印、彩塑京劇臉譜、仿古瓷製作、京式旗袍傳統製作、同仁堂中醫文化等非遺項目展示,並設計了新潮的文創商品製作體驗環節,讓外國記者看到中國的古老技藝在當代社會中的活態傳承,感受到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當代中國文化魅力。(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10-18)
Tags:
Albums: 韻文化:愛墾網定位
Comment
春節叙事
謝謝友好佳節的問候與祝福,才說吃湯圓又過聖誕了,2023新的一年正迎面而來,接著便是農歷新年。新的一年了,喜逢馬來西亞立國60周年鑽禧,「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愛墾網」踏進第14個年頭,不改初衷繼續陪同學習夥伴們探索文化創意的廣闊天地,給朋友圈、家庭、組織與社群傳送創新動能。今天和友好們分享一個有趣的話題:原來,「春節」是一個現代才「被創造出來的傳統」,並不是我們一直所想像的「自古有之」。》》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70352
民俗文創:迎財神
愛墾評註:可考慮建造祭拜行業師尊的神廟。
大年初五迎財神,又逢大樂透上看十億彩金開獎在即,中部地區供奉財神爺的廟宇,大批信眾湧入來求財。
草屯敦和宮 爭摸財神
供奉高達一百六十二尺財神爺聖像的南投縣草屯鎮敦和宮二日湧入大批信眾祭拜,信眾觸摸財神爺,虔誠默禱「摸元寶賺錢沒煩惱、摸金鞭人生像神仙、摸財神金銀財寶攏總來」。
國姓金錢廟 祈求好運
南投縣國姓鄉玉門關有一座特殊的金錢廟,廟內用世界各國紙鈔、錢幣裝飾,並供奉月下老人、土地公及財神爺,祝福來祭拜的信眾都有好姻緣、好福氣與好財運。
竹山紫南宮 求發財金
至於向南投縣竹山鎮紫南宮的土地公祈求發財金的信眾,一年多過一年,今年盛況依舊,信眾虔誠向土地公祈求發財金,希望獲得土地公的庇佑,狗年生意興旺。
台中廣天宮 討個吉利
台中市最知名的財神廟,位於北屯區的廣天宮,昨天凌晨就有民眾準備素果、發財金、補運錢等來祭拜,廟旁販售餅乾、水果、金紙的小販大發利市,忙得不可開交,不僅賣東西給客人,還指導第一次來的信眾怎麼拜;不少民眾拿著樂透投注單來拜拜,也有人準備拜了財神,得到加持,再去試試手氣。
北港財神廟 贈財運米
雲林縣北港鎮財神廟也是熱鬧滾滾,人潮不斷湧入,偌大停車場停滿遊覽車,信眾帶來一箱箱紙錢往金爐裡送,並爭相撫摸廟內據說可以帶來財運的大元寶、聚寶盆及招財使者,希望討好財神爺,來年有好財運,廟方免費贈送的財運米亦供不應求。(原題:初五迎財神 人潮湧向財神廟 / 記者佟振國、張菁雅、游文玉、陳燦坤/綜合報導 2006/02/03 台灣自由時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資產評定凖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資產與自然資產分別製定了一套的評定基準。文化資產至少必須具有以下六項標準之一:
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在某期間或文化圈裏對建築、技術、紀念物、歷史場所、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
呈現現存或已消失的文化傳統、獨特文明的證據。
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建築技術,或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代表某一文化的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範例,特別是處於消滅危機的場所。
具有普遍價值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等直接的連接場所。
(2002年8月號光華雜誌)
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創產業發展
故宮創意產品——弓箭手便條夾
編者按:6月13日是中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縱觀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進程,保護觀念從「整舊如舊」到歷史價值保護、從文物保護到文化遺產保護、從物質遺產保護到非遺保護再到大遺產保護,遺產保護的觀念不斷深化,成果頗豐。在新階段、新形勢下,文化遺產資源如何為經濟發展提供軟實力支撐?文化創意產業如何從文化遺產資源中尋找創意和驅動力?寶貴的遺產資源如何轉化為服務於當代人生活的文化財富?這些都是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在第十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本報約請部分業內人士,寫下他們對遺產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思考。
文創產業: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
非遺的多樣性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中國非遺保護的16字方針指出,非遺保護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其中「合理利用」,在保持非遺「原汁原味」不變的情況下,運用文化創意對非遺進行重新詮釋,既擴展了非遺的社會認知度,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新思路——非遺要全民共享,就要通過文化創意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
國家級非遺南京云錦原為皇室用品,其織造技藝由宮廷傳承後由民間存續,技藝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但是南京云錦在困境中求變化,通過創意設計,開發新產品,將云錦用於家居、服飾等多種領域,靈活發展。目前,一系列南京云錦的商業運作仍在推進,包括頂級云錦品牌、開拓文化旅遊業、涉足教育事業,最後謀求上市等。同時,建立云錦博物館、制定行業標準、成立南京云錦傳習基地、南京師範大學合辦「云錦學院」、建設「中華織錦村」文化旅遊項目,在文化傳承、項目開發、品牌拓展和旅遊帶動上,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產業生態鏈,有效地促進了技藝的傳承保護。
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可算文化創意產業的組成部分。非遺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遺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將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物質形態產品的保護方式。生產性保護是近年來非遺保護領域熱議的話題,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遺,采取生產性保護有助於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激發其內在活力。
目前,中國已經公布兩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一些省市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進行生產性保護,獲得良好效果。如四川成都市近年來大力推動蜀繡產業發展,在「蜀繡之鄉」安靖打造成都蜀繡產業核心發展區目標,充分整合資源力量,深度挖掘蜀繡文化內涵,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區域文化品牌,初步探索出了生產性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路,為蜀繡的活態傳承提供有力保障。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非遺保護要維護和強化其內在生命,增進其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可以說要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非遺的生命力,首先要保護當下非遺傳承存續的文化生態。在運用生產性方式保護非遺,運用文化創意產業活化非遺時,要特別重視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李媛媛)
與傳統的約會:共享文化遺產衍生品
近幾年,隨著非遺熱的升溫,非遺衍生品如雨後春筍的勢頭走進大眾生活。相對於傳統非遺產品而言,非遺衍生品更注重產品的實用和美觀,更容易受到普通消費者的青睞。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未來將有更多的非遺衍生品走向市場,這是非遺自身延續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創意為非遺衍生品打開了一扇窗,讓傳統技藝與服飾、郵品、家居用品等相結合,轉化為新型工藝品,滿足了各消費群體的需求。另一方面,非遺衍生品的創意設計還啟發了傳承人要拓展、豐富非遺主題及表現形式,擴大應用範圍,挖掘出非遺的多重價值,生產更適應當代社會需求的作品。
但當前非遺衍生品的創作生產中仍存在著主題較為單調、表現形式單一、題材和風格較為老舊、作品互相模仿等問題。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努力,把傳統因素轉化成豐富多彩的現代文化品牌,讓更多的非遺元素進入當代人的生活,讓非遺衍生品的開發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
當下,文物衍生品開發表現也很搶眼。博物館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親密接觸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火花。故宮的創意衍生品時常走紅網絡,讓眾多網友對中國博物館衍生品的設計信心大增。在當前國家文化大發展戰略和文化消費需求高漲的背景下,博物館發展文化產業已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博物館應抓住時代機遇,打好特色文化牌,利用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開發出各類特色文化產品。其實通過文創產品的傳播更容易讓大家都記住一段歷史、一段文明、一些符號。這一路徑不僅讓文物「活」起來,從而帶動文化的傳承,還活躍了博物館文化市場,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原標題:特別關注: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創產業發展/作者:胡權喜/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5年06月13日)
愛墾評:瓮罐葬民 ( Jar-Burial People)對照沙巴族群習俗
我國與菲律賓的文化接觸 , 據說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開始 , 當時的新石器文化從中國南部直接傳到菲律賓沿海 , 菲律賓史前祖先使用的圓形或橢圓形石斧就是在這個時期引進的。 菲律賓著名的考古學家拜也教授 ( H. Otley Beyer) 是持這種觀點的權威 , 他認為 , 公元前1750年之前使用的脊狀石斧和公元前1500年使用的梯形石斧都是從中國南部傳進來的。後來他從菲律賓的考古研究中又發現 , 可能有一個早期的移民浪潮從福建 (或者是中國中部沿海的其他地區 ) 經過巴塔內斯—— 巴布延群島進入菲律賓北部 , 並分散到菲律賓東部 , 遠至西裏伯群島。
他提出: 「這次移民是由所謂的『瓮罐葬民』 ( Jar-Burial People) 發起的 , 他們大約從公元 3世紀至 8世紀似乎已經沿著東部沿海向南分布 , 這就是菲律賓人所說的 `原始鐵器時期』 ( Protohistoric Iron-Age)。這次移民的出現起源於福建省 , 它作為中國人南移的一部分而進入群島 , 時間主要是發生在隋朝和唐初。」③ 有趣的是 ,這種用大瓮埋葬死人的習俗 , 在菲律賓的巴布延、巴塔內斯群島、呂宋北部、塔亞巴斯南部、索索貢、薩馬 (三描 )、民都洛東部、卡拉棉和巴拉望的早期居民中都普遍存在。④
盡管菲律賓考古學家把中菲文化接觸的時間推到那麽早 , 但是 , 我國史籍有關福建與菲律賓交往的最初記載卻是在南宋寶慶元年 (1225年 ) ,當時任福建路市舶提舉的趙汝適在其撰寫的《諸蕃誌》 一書中 , 把菲律賓的民都洛島稱為 「麻逸國」 , 把卡拉棉、巴拉望、布桑加島稱為 「三嶼」 , 並分別敘述了福建海商到那裏貿易的情況。⑤
到元代至正九年 ( 1349年 ) , 江西南昌人汪大淵在其著作 《島夷誌略》 中記載了三島土著附舶至泉州貿易的情況 ,他寫道: 「男子嘗附舶至泉州經紀 , 罄其資囊 , 以文其身。既歸其國 , 則國人以尊長之禮待之 , 延之上望 , 雖父老亦不得與爭焉。習俗以其至唐 , 故貴之也。」⑥ 這種貿易往來一直至15世紀中葉 , 西班牙殖民者占領菲律賓之前仍在繼續。據一位在 1521年跟隨麥哲倫到達菲律賓的幸存者安東尼奧· 皮加費特拉 ( Antonio Pigafetla ) 說 , 每年大約有六至八艘中國船到達民都洛 , 在一些菲律賓頭人的家裏也看到瓷器和絲綢 , 多數可能是來自中國。⑦
馬尼拉首任總督利牙實比 ( Mig uel Lopez de Leg azpi)在 1567年 7月 23日從宿霧致信西王腓立普亦談到: 「在我們住地的北部 , 也許是西北部 , 離不了多遠 , 有一些大島嶼 , 稱為呂宋和民都洛。中國人和日本人每年都到那裏貿易 , 他們帶來的貨物是絲綢、織物、鐘、瓷器、香、錫、印花棉布和其他小東西 , 載運回去的是黃金和蠟。這兩個島上的人是摩爾人 (摩爾人是伊斯蘭部落 , 他們來自南方 , 其要塞在民都洛和蘇祿群島 ) , 他們把中國人和日本人帶來的貨物購買下來 , 然後轉運到群島各地販賣。」⑧
④ Eufronio M. Alip: The Centuries of Philippine-Chines e Relati ons, Manila, Alip & Sons Inc, 1959, p. 94.
⑤見馮承鈞: 《諸蕃誌校註》, 中華書局 1956年版 , 第 80- 82頁。
⑥蘇繼顧: 《島夷誌略校釋》, 中華書局 1981年版 , 第 23頁。
⑦ Jim Has kins: A Concise Hist ory of th e Philippine, Grolier In ternational, 1982, p. 25.
⑧ C. R. Boxer: South China in th e Six teen th Century, London, 1953, p. 39.
(李金明·閩南人與中華文化在菲律賓的傳播,本文作者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副教授)
為傳統節日賦予當代表達
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意涵,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巨大魅力,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很好地呈現了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推動傳統節日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
端午節臨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場等公共場所,龍舟、菖蒲等為節日平添了文化意蘊,不僅為公共空間拓展了文化內涵,也對端午節背後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具有當代意識的闡釋,讓人們近距離體驗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節。
古語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我們在端午節紀念2000多年前的愛國者屈原,就是為了憶念其偉大,傳承其精神。
又因為農歷五月是仲夏,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節”。這些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意涵,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巨大魅力,並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然而,包括端午節在內的許多傳統節日的內涵一度被人們淡忘,不少人索性將端午節稱為“粽子節”,仿佛節日除了吃粽子再無別的含義。過年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這些是通過飲食的方式對傳統節日的紀念。但也要看到,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生活節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怎樣才能讓傳統節日更好地吸引年輕人,讓人們更好地體驗傳統節日背後的傳統文化?如何將傳統節日更好地與當代生活相結合?這些都構成了新的課題。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提升,公眾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一些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方式、傳播方式紛紛湧現。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很好地呈現了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推動著傳統節日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這些嘗試表明,今天,傳統節日也可以過得很時尚。比如,前不久,某網絡視聽平臺播出紀錄片《佳節》,分為《春望》《秋思》和《冬聚》3集,展現了中華民族代表性傳統節日慶典如何從農耕社會發展而來,這些古老的傳統又如何在當代中國快速的發展中伴隨人們的生活與時俱進,贏得大量觀眾點贊。
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養和傳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征性場景、儀式性物品,也需要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將傳統文化通過當代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渠道呈現在人們面前。比如,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平臺上,推動傳統文化與最新的網絡視聽方式相結合,不僅能為網絡視聽節目的創作帶來更有分量的題材和內容,也有助於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傳統習俗更好走近年輕人搭建平臺。
中华民族祖居地中國地域遼闊,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不盡相同,但節日中蘊含的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觀是相通的。傳統節日就像一條紐帶,連結著生活在廣袤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傳承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現更多適應當代社會的表達方式、傳播形式,讓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讓全世界更好領略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
越南西原鑼鼓文化
對於越南西原人民來說,鑼鼓及鑼鼓文化是無價之寶。西原鑼鼓音樂不僅僅是當地居民極具價值的一種藝術,更是經歷了千百年滄桑歲月的文化結晶。
越南西原鑼鼓是一種帶著濃厚的時間和空間印記的文化遺產。
西原鑼鼓音樂體現了藝術家在製作和敲打鑼鼓時的精湛藝術水準。從調整鑼聲到編製成音樂,從藝術手法到表演形式,這些藝術家們雖然沒有經過音樂專業的培訓,但是他們的表演卻是那麼的精湛絕倫。不管是整部還是某一段落,西原鑼鼓音樂表現力豐富、獨到的特色都在越南古代民間藝術寶庫中占有獨特的位置。
在西原地區,對於大多數部落群體來說,鑼鼓是一種帶有強大的神靈、靈魂和精神力量的樂器,表現出了他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他們認為每一個鑼鼓都隱藏著一個神靈,鑼鼓越古老神靈就越有權力。因此,鑼鼓也是越南西原人民的一種信仰,是他們用來與各種超自然力量交流的工具,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同樣也是權力的象征和富有的體現。鑼鼓文化很久以來就存在於西原地區,與西原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西原五省(昆嵩昆篙、嘉萊加萊、多樂、多農多儂和林同),居住著巴拿族、色登族、墨農族、格賀雞胡族、埃岱億爹族、嘉萊雞萊族等。每一個村寨都有一支獨立的鑼鼓隊,專門為部落成員的廟會和日常生活提供服務。每一個民族又創造出了屬於他們自己不同的鑼鼓音樂,帶著強烈的民族特色。
鑼鼓幾乎體現在西原地區的所有廟會和日常文化生活中。從慶祝豐收如迎接新米飯節、鬥牛節,到紅白喜事或給新生嬰兒吹耳朵,都會敲響鑼鼓。每逢節日聚會,男女老少都會圍聚在火堆旁,一邊敲鑼打鼓,一邊載歌載舞,暢飲芹酒……鑼鼓聲響徹群山之中,西原猶如被一種浪漫和神話般的文化緊緊地包圍起來。
聽到鑼鼓聲,就像看到了西原人民打獵的場面、刀耕火種的活動和廟會的熱鬧場景。正是這些濃厚的民族特色,形成並肯定了西原這片史詩般的雄偉山川中民間文化生活裏最具價值、最有特色和充滿誘惑力的生命力所在。
鑼鼓是一種多音樂器,除了基本音調外,還帶有一些其他的輔助音。事實上,一隊6個鑼至少有12個或者更多的音調,這就是為什麼鑼鼓的音色聽起來是那麼的醇厚和富有深度。
在一隊鑼鼓樂隊當中,每個人只負責傳輸一個音調,形成的音樂就是整隊鑼鼓樂手們默契配合的大合奏,體現了鑼鼓集體演奏的藝術特征。此外,在敲打長音的時候常常會體現出三種音調,除了高低音、長短音外,還可以聽到樂器的每個部分不同的音色。這正是這種音樂最具特色的地方,也就是只有鑼鼓才有的一種非常獨特的音調。
鑼鼓文化和音樂代表了西原各民族文化藝術最高的藝術水準。因此,西原鑼鼓文化,這種越南民族引以為自豪的文化,已經被命名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口傳傑作」。(Space of gong culture,Viet Nam. Inscribed in 2008 (3.COM) on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originally proclaimed in 2005])
越南中部高地的銅鑼文化場域,涵蓋了多個省份和近17個屬於澳亞與南島語系的社群。他們最為普遍的信仰與日常生活和季節周期緊密相關,這些信仰組成了一個神秘的世界,其中,銅鑼,是人類與神明和超自然之間的特殊語言媒介,他們相信每一面銅鑼裏都隱藏著一個神或女神,鑼越古老,神力越強。每個家庭必須至少擁有一面銅鑼以表明他們的財富、權力和聲望,並得到它的庇佑。在很多的儀式中雖然還會使用其他的銅樂器,但銅鑼仍無例外地出現在不同的社會慶典中,是主要的儀式樂器各村。演奏越南銅鑼的方式不同。每個演奏者攜帶一面直徑在25到80厘米不等的鑼,三到12面鑼組成村子的樂組,包括男女性,配合不同的儀式演出不同的組合和節奏,例如,祭獻小牛的儀式,為稻米祈福的儀式,悼念儀式。這一地區的銅鑼並非在當地製造,皆自從鄰國買入,再調整成自己喜愛的音調。在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上閱讀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延續閱讀 》SPICE ISLAND 香料群岛)
神秘千年的南方銅鼓——水河流域發現的一隻銅鼓,鼓面雖被磨損,字跡仍清晰可見,已經歷20代人傳承,現藏在廣西東蘭銅鼓民間收藏館。
廣西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少數民族同胞扛著銅鼓前去參加“螞拐節”活動。
“天上星星多,地上銅鼓多;星星和銅鼓,給我們安樂。”廣西壯族至今傳唱著這首世代流傳的銅鼓歌。
在廣西,每逢重要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活動,壯族、瑤族、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都要敲打銅鼓。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據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原理事長蔣廷瑜介紹,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銅鼓與當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銅鼓文化。
“銅鼓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之一,就目前所知,越南、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9國都曾經鑄造或使用過銅鼓,有的國家、有些民族至今還在使用銅鼓。”蔣廷瑜說。
東南亞銅鼓文化歷史悠久,銅鼓上的太陽紋、鳥紋、羽人紋等主要紋飾與中國南方銅鼓的紋飾十分相似或相同,說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民族很早就已經有了交流和往來。
在新中國成立前漫長的歷史時期,擁有銅鼓往往是權勢的象征。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銅鼓文化再度興盛。在廣西、貴州等西南地區,很多人家開始購買銅鼓擺放家中,遇有重大節日、喜慶家事,紛紛敲響銅鼓;作為一種民族樂器,銅鼓也開始進入校園,陶冶學生的藝術素養。
中國與東南亞古文化的共同載體
緬甸銅鼓歷史悠久。唐朝劉恂的《嶺表錄異》中記載:“貞元中,驃國進樂有玉螺銅鼓。”
驃國是古代緬甸驃人所建。史料記載,公元802年,驃國王派遣王子率領使團到訪中國,在長安用銅鼓獻樂。著名詩人白居易還為此專門寫了一首《驃國樂》: “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踴。”
越南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銅鼓國。越南清化省東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銅鼓,被專家認為是越南最早的銅鼓。14世紀,越南漢字手抄本《越甸幽靈集》《嶺南摭怪》等書中,就曾出現與銅鼓有關的神話傳說。
14世紀泰國古老著作《三界經》也提到銅鼓: “鑼鼓宣天,法螺號響,金鐘丁當,銅鼓冬冬。”阿瑜陀耶王朝初期,波隆摩·戴萊洛迦納頒布的《宮廷法》又一次提到銅鼓,把銅鼓作為宮廷樂器之一。
東盟十國中,除了菲律賓外,其他9個國家都有銅鼓。中國的銅鼓和流傳於東南亞國家的銅鼓,在造型、式樣、紋飾等特征上,有著很高的相似性。
1979年,日本學者今村啟爾在《東京大學考古學研究室研究紀要》上發表《關於先Ⅰ型銅鼓》一文,提出了“先黑格爾Ⅰ型銅鼓”的命題,這類銅鼓就是中國學者分類為最早銅鼓的“萬家壩型銅鼓”,在越南和泰國都有發現。部分學者認為,越南早期東山銅鼓就是在中國萬家壩銅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年已八旬的蔣廷瑜是廣西興安縣人,從事銅鼓研究30餘年。他曾先後幾次赴越南考察,通過對比銅鼓的造型、紋飾,發現東山銅鼓與中國石寨山型銅鼓和冷水沖型銅鼓相似: “越南早期的東山銅鼓受到了萬家壩銅鼓的影響,與中國的石寨山型銅鼓並行發展,同中有異。晚期越南的東山銅鼓則反過來影響了中國銅鼓的發展,創造了新型的冷水沖型銅鼓。這種早期文明交流互相促進,讓銅鼓文化達到了一個巔峰。” (神秘南方千年銅鼓再“敲響”——為何被視為“通天神器”為何是中國與東南亞古文化的共同載體, 2019-05-24 新華網, 記者董振國、黃耀滕)
神秘千年的南方銅鼓 ——國內外學者對銅鼓有不同的分類,但無論是越南的黃下鼓、廣昌鼓、河內鼓,老撾的烏汶鼓,柬埔寨的馬德望鼓、托斯塔鼓,緬甸的巴棲鼓,還是泰國的知府鼓,這些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銅鼓都與中國某個時期某一類型的銅鼓相似。
近年來,中國—東盟友好關係快速發展,雙方經貿和人文往來不斷加深。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和東盟國家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化上的相通性,為促進中國—東盟關系的長足發展、加深經貿文化往來,提供了文化相似、民心相通的基礎。而銅鼓文化很好地印證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借鑒,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通天神物的傳說與圖騰崇拜
越南的神話傳說中提到,古代一位首領出征打仗時,夜夢山神,請求攜帶銅鼓隨軍助戰,最後在銅鼓聲助威下,取得了勝利。
壯族始祖稱布洛陀。壯語中,“布洛陀”意為“山裏的老人”或“無事不知曉的老人”。在壯族先民的口頭文學中,布洛陀是創世神和道德神。傳說布洛陀有開天地、定萬物、取火、開紅水河、造谷物、造牛、教養家禽、造屋、射太陽的功績。
銅鼓也是布洛陀造的。布洛陀開了天和地、造了人後,就在天上安了家,但有時他會從天上飛下來,傾聽人間心聲,看看人間缺少什麼,再由他來創造。
有一次,地上的人們說:“大地上樣樣都好,就是缺少星星。”布洛陀說:“對呀,地上應該有自己的星星。”於是布洛陀帶領人們用三色泥做模,采來孔雀石,砍來青鋼柴,燒石煉銅。三天三夜後,煉造出了兩端大中間小,一端封頂一端空的物件。封頂的一端有一顆又大又亮的星星,周圍還有一些小星星。
布洛陀用拳頭照著大星星一敲,發出了“拋曼拋奔”的聲音。布洛陀對人們說:“這些東西叫阿冉,它們就是地上的星星。”
壯語的“阿冉”即銅鼓,而“拋曼拋奔”就是壯語“保寨保村”的諧音。傳說自此以後,壯族就有了銅鼓,銅鼓歌也在壯族中世代流傳。
瑤族傳說中,銅鼓是始祖密洛陀派他的兒子製造的。布依族傳說中,銅鼓是祖先布傑為了讓布依族的老人死後能上十二層天成仙,犧牲自己從天神那裏討來的。廣西那坡的彜族傳說,銅鼓是他們的祖先波羅和羅里芬鑄造的,每逢農曆四月初十彜族的跳弓節,節日裏唱的詩經《銅鼓王》敘述了這對夫婦鑄造銅鼓的經歷。
“各少數民族都把銅鼓作為通天的神器,他們認為銅鼓聲可以溝通天上的神。”蔣廷瑜說,在一些用銅鼓的少數民族地區,外族人不能敲打銅鼓,甚至不能觸摸,否則會被視為對神的不敬。銅鼓是神物,也常用來鎮宅安居,或作為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神器。
在廣西紅水河兩岸的東蘭、巴馬、天峨、南丹等地的壯族村寨中,每年大年初一到二月初二前後,都要舉行“青蛙節”祭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青蛙節”在當地又叫“螞拐節”,敲打銅鼓是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環節。
冷水沖型銅鼓、靈山型銅鼓、北流型銅鼓和西盟型銅鼓,基本都有青蛙或牛馬立體裝飾物伏在鼓面上。在冷水沖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遵義型銅鼓雖然沒有青蛙,仍在紋飾上保有青蛙爪的痕跡。在壯族傳說中,青蛙是雷神的兒女,是溝通人間與雷神的使者。“青蛙節”上跳青蛙舞、唱青蛙歌時敲銅鼓就是要告訴天上的雷神,人們在祭祀青蛙,也在表達對雷神的尊敬。
在使用西盟型銅鼓的雲南西盟佤族地區,傳說銅鼓是由高山中修煉成精的一對青蛙夫婦所生的子女所造。銅鼓上鑄上青蛙,是為了紀念已經修煉成人的青蛙祖先。銅鼓上除了青蛙、牛馬等立體裝飾物,還有些雲雷紋裝飾,反映了少數民族把銅鼓作為通天的神物,希望通過敲打銅鼓祈求天神保佑,風調雨順、稻作豐收,銅鼓也因此成為紅水河兩岸稻作民族崇拜的圖騰。
充滿著神話傳說的銅鼓,真正的發源地是哪裏?又是如何從起源地進行擴散傳播的?
兩千多年歷史的不斷演化
“銅鼓雲屯,欣賞了,壯家文化。中心處,一輪皎日,光芒四射。肖像周天辰十二,雲波層疊紋多寡。邊緣上,成對伏青蛙,服牛馬。徑尋丈,壯而大;徑咫尺,精而雅。也並非一律千篇如卦。東漢馬援曾此見,道光年號界其下。細思量,當是蓋窖藏,鼓非也。”
1963年3月,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南寧參觀廣西博物館的銅鼓展覽後,驚嘆於銅鼓形態各異、製造精美的藝術風格,有感而發,寫下這首《滿江紅》。
正史中對銅鼓的最早記錄,源自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範曄的《後漢書·馬援傳》: “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
雲南楚雄萬家壩古墓中,最珍貴的出土文物是5件銅鼓,經“碳14”測定,這些銅鼓所在的墓葬距今已有2700年左右,意味著春秋戰國時代,最早的銅鼓已經出現。
“這就確定了雲南楚雄是銅鼓的發源地,為銅鼓起源地的爭論做了結論。”蔣廷瑜說。(下續)
神秘千年的南方銅鼓 蔣廷瑜師從於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1964年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他回憶起與銅鼓初次“見面”的經歷: 1962年1月,蘇秉琦帶著學生們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參觀,在邊疆少數民族文化陳列部分,蔣廷瑜第一次見到了銅鼓,而那面銅鼓正好是廣西岑溪出土,這讓他感到親切,也因此與銅鼓結下了不解之緣。研究銅鼓30多年,蔣廷瑜主編或參與編寫的銅鼓研究著作就超過20本。
“銅鼓最初是用來煮飯的鍋。”蔣廷瑜認為,銅鼓是從銅釜演化而來。釜主要用於煮飯燒菜,古人飯後把它翻過來敲擊,以獲取具有一定音樂效果的聲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銅釜逐漸演變成專用的擊打樂器。“萬家壩出土的銅鼓,底部有火燒的痕跡可以印證這個觀點。”
銅鼓如何從雲南傳到範圍如此廣大的地區?蔣廷瑜認為,銅鼓主要是沿著河流進行傳播。
在地理上,貫穿廣西全境的紅水河發源於雲南省東部曲靖市的馬雄山,在廣西境內有眾多支流。紅水河最大的支流北盤江則流經雲南和貴州,貴州境內的支流還有桑郎河、蒙江等。紅水河下遊是柳江—黔江—潯江—西江,最後經珠江匯入大海。銅鼓的發源地雲南楚雄萬家壩位於龍川江支流青龍西岸,龍川江是長江上遊金沙江的一級支流。這些河流的分布,與銅鼓在全國只有雲南、廣西、廣東、海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和湖北9個省份出現相符。
在廣西左江兩百多公裏沿岸的部分巖壁上,目前發現了60餘處大型壁畫。據考證,這些壁畫是兩千多年前生息繁衍於此的壯族先民古駱越人留下的。最著名的是廣西寧明縣的花山巖畫。其斷崖高270餘米,南北長350餘米,所畫圖像有1300多個,畫中有人、船、馬以及銅鼓等形象。這些巖畫很可能記錄了古代擊銅鼓賽江神的活動。
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銅鼓的造型、形態、紋飾等不斷發生變化。其功能也逐漸由煮飯銅釜、擊打樂器,發展成統治階級權力和財富的象征,最後為少數民族首領或貴族所獨有,變成禮器和祭祀對象。
“銅鼓雖然發源於雲南,但卻是在廣西得到了發展和興盛。”蔣廷瑜說,無論從銅鼓發現的數量、銅鼓的分布範圍、民間的收藏力度、現在使用銅鼓的頻率、資料的豐富性等,廣西無疑是全國乃至世界之最。
失傳的工藝和千年銅鼓的“新生”
“美國、日本、英國、越南、老撾、泰國等國家都有人在做銅鼓研究。中國銅鼓研究有些後勁不足,年輕人對研究銅鼓興趣不是很大。”蔣廷瑜對此頗有憂慮,曾經廣泛流行於全國多省份的銅鼓,如今只有在廣西的桂西北和雲南、貴州部分地區仍在使用。
學界對銅鼓的研究,國外比國內起步早。真正用現代科學的方法系統研究銅鼓的是奧地利學者弗朗西·黑格爾。19世紀末,他在漢學家夏德的幫助下,研究中文古籍,結合維也納博物館收藏的銅鼓和資料完成了著作《東南亞古代金屬鼓》。
在越南,也早有銅鼓研究,甚至和中國頗有淵源。在日本,銅鼓也引起一些學者的研究興趣。蔣廷瑜說,1995年應邀在日本考察時,就在東京大學見到銅鼓收藏。日本東京東南亞學會還曾舉辦“考古學與銅鼓研究”會議和“地域學的銅鼓研究”專題分會。一個沒有銅鼓流傳,民間也沒有使用銅鼓習俗的國家卻主辦了銅鼓研究會議,這讓蔣廷瑜頗為感慨。
在國外學者對銅鼓研究如火如荼、爭論不休的時候,上世紀30年代,部分中國學者才意識到對銅鼓進行收集和研究的必要。新中國成立後,銅鼓的研究和收藏才邁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銅鼓在清朝道光時期,特別是鴉片戰爭後基本停止鑄造了,相應地銅鼓鑄造技藝也慢慢失傳。”蔣廷瑜說,鑄造銅鼓的工藝,至今無任何歷史文獻記載。鑄造銅鼓的遺址尚在,但卻未留下任何鑄造模具。
上世紀50年代末,由於大煉鋼鐵,一些存世銅鼓遭到毀壞或破壞,銅鼓數量急劇下降,加上製造工藝的失傳,讓這個少數民族文化“活化石”面臨很大危機。
2006年5月,壯族銅鼓習俗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壯族的“青蛙節”、南丹白褲瑤的“銅鼓舞”、布依族的“銅鼓十二調”等與銅鼓有關的習俗和節日,相繼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民間銅鼓愛好者的反復試驗之下,銅鼓鑄造又迎來了“新生”。如今在廣西的東蘭縣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都出現了製造銅鼓的工廠。
“現在我們東蘭幾乎每個村都有銅鼓,有時候是村民自己購買,有時候是整個村子湊錢買。”東蘭傳承民間銅鼓廠的創辦人羅明經說,近些年買銅鼓人的越來越多。東蘭、南丹等縣,逢年過節或是開業慶典、紅白喜事,又恢復了敲打銅鼓的習慣。“去年單是在東蘭縣,就賣了500套銅鼓,如果算上賣到雲南、貴州的,大概有2000套。”一套銅鼓中共有4面不同音調的鼓,這是桂西北地區常用的銅鼓搭配。
“春節的時候,我這兒的銅鼓都脫銷了。”另一家銅鼓廠的創辦人牙運永說,原來作為禮品的銅鼓,現在大都賣給村民自用。牙運永用12面大銅鼓現場演奏了一段樂曲,聲音洪亮而激越,古代先民們敲銅鼓或歡慶起舞或祭天祈禱的場景仿佛浮現在眼前,千年鼓聲在歷史的時空中回蕩,經久不絕。(神秘南方千年銅鼓再“敲響”——為何被視為“通天神器”為何是中國與東南亞古文化的共同載體, 2019-05-24 新華網, 記者董振國、黃耀滕)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