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滄金·原鄉與本土之間: 馬來西亞客家人的民間信仰考察

[摘要] 馬來西亞客家人民間信仰的地域性神祗主要有三山國王、黃老仙師、何仙姑、譚公、鍾萬公神等。本土化的神明主要包括仙四師爺、劉善邦、大伯公等。由於其特色鮮明的信仰特征, 這些民間神祗成為辨別客家人的一種符號。供奉這些民間神祗的寺廟熱心從事社會公益事業, 尤其是積極資助華人教育, 在華人社會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馬來西亞客家人民間信仰中所信奉的神祗大體上分為兩類: 傳自原鄉中國(主要是廣東、福建兩省), 深受中國影響的神祗; 受居住地影響, 在居住地創造和發展的神祗。傳自中國的神祗, 又可分為兩類, 一類為全中國普遍信仰神祗, 如觀音、關帝等, 這一類本文中將不再涉及, 另一類為分屬於閩粵等省的地方性神祗,本文中將加以重點分析。


一、來自原鄉的民間信仰

馬來西亞客家人信仰的民間神祗中, 來自原鄉的主要有三山國王、黃老仙師、何仙姑、譚公、鍾萬公神等。

(一)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是當今粵東客家人中影響最大的神祗之一, 因此, 祖籍粵東的華僑華人信仰三山國王。

不過, 據相關專家研究, 最早信仰三山國王的並非漢族, 也並非客家人, 而是屬於百越系統的粵東土著居民。後來由於漢族移民的大量遷入, 粵東土著居民或被迫外遷或被漢族同化, 數量逐漸減少, 而漢族移民卻日益增多, 最終出現了反客為主的情況, 同時也造成了粵東福佬人和客家人是三山國王主要信奉者的現象。因此,應該說三山國王是包括畬族、福佬、客家在內的粵東民眾共同的守護神, 就臺灣和東南亞地區而言, 三山國王則是粵東福佬和客家移民的共同守護神。

一般而言,三山是指位於今天揭西市河婆鎮背面的獨山、西南面的明山、巾山。三山國王的傳說有兩種不同說法: 隋煬帝時, 三位勇士曾救帝駕, 因功被封, 但三人掛印留書隱退。隋開皇年間, 有三位神仙顯身於巾山石穴, 自稱兄弟, 授命於天, 鎮守三山, 並托靈於玉峰石界, 廟食於彼處。

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 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 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 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


三山國王各自姓氏及聖誕:

巾山國王:大王,姓連名傑,字清化,聖誕是農歷二月二十五日。

明山國王:二王,姓趙名軒,字助政,聖誕是農歷六月二十五日。

獨山國王:三王,姓喬名俊,字惠威,聖誕是農歷九月二十五日。

三山國王信仰主要分布於整個韓江流域及韓江三角洲以西的沿海丘陵地區。舊時的潮州地區,幾乎村村都供奉三山國王。廣東揭西縣河婆的三山國王祖廟霖田祖廟,建於隋代,歷史最久。河婆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信仰文化隨著粵東移民傳播到海外。


在西馬地區, 早期的客家移民就建立了三山國王廟。具體來說,在吉隆坡、雪蘭莪州、霹靂州、柔佛州等地, 都有很多三山國王廟。比如, 在雪蘭莪蕉賴,就有一家三山國王廟, 又名霖田祖廟, 廟中有一塊刻有清光緒癸巳十九年(1893年)的門額和雲板。約光緒九年(1883年)建立的太平粵東古廟, 也是一座三山國王廟。增江霖田祖廟也供奉三山國王,該廟1972年建成。

在柔佛士乃, 當地的三山國王廟創建於民國卅五年正月, 近年擴建。正殿中供奉三尊主神:中為三王爺,左為二王爺,右為大王爺;正殿左側還供奉三尊奶奶像。每年農歷二月甘五日、六月初六日、八月十五日分別為大王爺、三王爺及二王爺誕辰,該廟均舉行慶祝活動。從1997年開始,每三年即安排一次諸神出遊。

在東馬, 也有三山國王廟的存在。2011年8月下旬, 我們在石隆門考察時, 在聖淘沙鎮就見到了一座三山國王廟三山亭(國王廟), 廟中有光緒丙申年(1896年)的楹聯: “德著中華萬古精忠垂不朽功施外國千秋士庶仰深恩”。石隆門黃老仙師廟正中供奉黃老仙師神像, 右邊供奉宋太祖趙匡胤神位及三山國王神像。新堯灣義文宮主祀福德正神, 陪祀三山國王與天後聖母。在英吉利里考察時,在十五分公司廟中, 我也看到三山國王的神位。1941年建立的沙撈越儒慕間安會亭大伯公廟,供奉大伯公、觀音娘娘與三山國王。沙撈越古晉七英哩也有一座三山國王廟, 後於1988年擇地另建。


在鄰近沙撈越的印尼三發, 有謝法官與眾神廟,該廟歷史頗為久遠, 可惜創建年代不詳, 祟奉天上聖母、三山國王等神明。廟內存有誌明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雲板, 1846年的香爐上刻有“三山國王”的文字。

除上述三山國王廟(包括附祀三山國王的廟宇)外, 馬來西亞的怡保、金寶、雙溪古月等地也都有三山國王廟。僅柔佛州的三山國王廟或供奉有三山國王的廟宇還有: 居鑾三山國王居竺廟, 烏魯槽淩霄廟、哥打丁宜霖田古廟、永平霖田古廟、江加埔來的三山國王廟。在霹靂州巴東的綏靖伯廟, 大約在光緒八年(1882年)建立, 主祀綏靖伯, 副祀三山國王, 他們都被視為早期華人私會黨義興黨人的守護神。


在泰國, 華人在曼谷建立三山國王廟。由於廟務繁忙, 遂組成三山國王廟董事會, 由鄭味診任首屆董事長。積極舉辦地區性各種福利工作, 並成立三山國樂社。1972年第三屆董事會期間,決定發揚三山國王忠義博愛精神, 擴大舉辦社會慈善工作範圍, 成立泰國三山慈善院籌備委員會。以救災恤難福利大眾, 開辦學校培育英才,籌備山莊養生葬死, 促進中泰友好, 但不涉及政治為宗旨。成立福利、康樂、國樂等股組, 推舉鄭榮坤、陳榮松等為註冊人。1973年9月獲準註冊,翌年4月7日召開贊助人大會, 選舉首屆董事會, 鄭榮坤任首屆董事長。同年8月6日召開揭幕典禮。成立以來, 致力於社會公益福利事業, 深受各界人士好評。


20世紀90年代初,河婆鎮三山國王霖田祖廟在修復過程中,“遠自泰國、新加坡、文萊、印尼、香港、澳門等地的歸僑遊客絡繹不絕,特別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和臺灣同胞為數最多。他們一批批地前來尋根問祖,參拜神聖,迎接香火,誠意感人。”


(二)黃老仙師

奉祀黃老仙師的慈忠會廟群, 也稱為慈教, 其創始人為廖聲俊(1901-1973), 潮州揭陽縣客家人。

1937年扶乩時得黃老仙師垂示, 廖聲俊開始修身弘道。1957年後,再弘揚仙道。廖聲俊最初傳教, 是在馬來亞森美蘭州的馬口鎮。1958年, 慈教的兩名信徒朱順和李有譜記錄下黃老仙師降壇的神示, 總結出14頁的《黃老仙師道理書》,至此形成了其教義基礎。該書所教導的十大道理: “慈、忠、信、義、禮、倫、節、孝、廉、德”, 主要以傳統的儒家思想為核心。然而,慈字廟群公開宣稱它們是三教合一的教派群體, 因此,慈字廟中都供奉黃老仙師、老子、齊天大聖, 前者代表儒教, 齊天大聖則成為佛教的代表。

很有趣味的是, 既然以更為人喜聞樂見的孫大聖為佛教代表, 從一個側面可見慈字廟群的世俗性, 或者淺白乃至“低下”的宗教性。根據黃老仙師慈教的“上香行四跪八拜禮”, 可看出, 慈教將所有華人民間俗稱的滿天神佛都包括在內: “第一拜: 西天列位佛家, 南海列位娘娘, 上天列位仙人; 第二拜: 西天如來第一大佛祖,觀音娘娘, 齊天大聖, 燃燈大佛, 準提道人, 接引道人; 第三拜:上天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六壬仙師, 太上老君, 華陀仙師, 南斗星君, 北斗星君, 張良大師, 華光大帝, 黃老仙師, 黃道仙師, 五雷仙師, 七姑仙娘, 七姑仙姐,眾位八仙, 眾位仙師, 眾位佛家, 眾位聖人, 眾位聖母, 眾位老母, 眾位娘娘, 眾位仙姑, 眾位仙姐; 第四拜: 天地日月星, 金木水火土, 彌陀佛, 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如此龐雜的神祗隊伍也反映了慈教非常濃厚的民間道教的色彩。


1957年, 廖聲俊在馬六甲建立了第一間黃老仙師慈忠廟, 包括馬六甲慈忠廟在內, 廖氏先後推動創建的黃老仙師廟共有七間。1960年代到1970年代,黃老仙師慈廟群的建立進入了全盛期, 慈教首先在客籍華人中傳播, 後來又延至非客家方言群。到1990年,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 從馬來亞半島到半島南部的新加坡, 共有38個供奉黃老仙師的“慈教組織”, 接迎過超過14萬人的信徒。2001年, 黃老仙師慈字一家總會成立。到2006年, 馬來西亞有40多間黃老仙師廟, 新加坡有7間。

黃老仙師慈教和其他原本流傳客家教派的一樣, 也是通過入教儀式以神明的名義認可弟子練法的權力、授予練法的訣竅, 作為分別教派弟子以及非教派弟子的界線。其入教儀式稱為“過法堂”。

下面是馬來西亞各州主要的慈字廟及其創建時間:

馬六甲德蘭達軍營仙師廟, 1957年;

森美蘭芙蓉慈仁堂, 1958年;

森美蘭知知港慈仁堂, 1959年;

吉隆坡慈忠廟, 1960年;

馬口黃老仙師慈忠廟, 1962年;

雪蘭莪焦賴慈德廟, 1962年;

巴生慈義廟, 1968年4月27日舉行開光典禮;

柔佛笨珍龜咯港腳慈德廟,原為1970年設立黃老仙師壇,1985年改名慈德廟;

彭亨淡馬魯慈孝廟, 1976年;

森美蘭州蘆骨慈德堂, 1983年;

柔佛蔴坡巴冬海口慈信廟, 1986年;

雪蘭莪丹絨加弄慈信壇, 1997年;

霹靂怡保慈忠廟, 2001年成立;

此外, 馬來西亞各地尚有多家慈教廟:柔佛巴株巴轄慈德祠、永平慈忠堂、蔗坡慈天宮、東甲慈信堂、文律慈忠壇, 馬六甲野新慈忠宮, 霹靂太平慈心廟、新咖啡山仙師廟, 雪蘭莪吉膽島黃老仙師廟(1979年前成立)、慈德廟, 森美蘭新邦榴蓮慈德堂、日叻務古打靈慈忠堂, 彭亨明加叻慈德廟, 吉隆坡沙叻秀慈孝廟, 它們的建立時間不詳。

新加坡慈義堂將軍廟成立於1960年,慈忠廟成立於1964年,慈念堂成立於1967年,慈雲山宮協會成立於1973年。

新加坡慈教廟共有八間,最早的一間是由一位在馬來西亞參加過法堂的仙師弟子於20世紀50年代引來的香火, 並於1960年正式成立“慈忠廟”; 其香火1953年又分靈出了“慈義堂”(今為“慈義堂將軍廟”聯合宮)。1966年,“黃老祖師慈忠會”直接分靈自馬來西亞。“慈忠壇”成立於1961年。新加坡慈雲山宮協會正式成立於1973年。在廖聲俊本人及其徒弟的推動下,黃老仙師慈教廟一度很興旺。廖去世後,世易時移,慈教廟逐漸衰落。

(三)何仙姑

增城籍的華人虔誠信仰八仙中的女神何仙姑, 也是海外華人民間信仰中的一大特色。

一種觀點認為, 何仙姑祖籍廣東增城, 因此,在增城小樓, 有何仙姑家廟, 該廟大約在唐朝時始建(何仙姑傳說為唐朝人, 另一說始建於明代), 明代曾做大規模修繕 ,清朝咸豐八年再次重修。廟中供奉何仙姑、八仙、三忠臣(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觀音、財神、何仙姑父母、麻姑等。廟前廣場上有八卦圖像。

何仙姑家廟中的何仙姑像用樟木雕塑而成,高約70厘米,原為唐朝村姑裝束。現何仙姑身上披的繡花袍由泰國善男信女贈送, 頭上的珍珠頭飾為香港善男信女贈送。堂上高掛著林林總總的錦旗,是馬來西亞、泰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善男信女答謝何仙姑的信物。家廟有兩大節慶,每逢農歷三月初七仙姑誕和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成仙日,廟內的香火極盛。

在增城, 有多處何仙姑廟, 較著名除了上述的小樓何仙姑家廟, 還有正果何屋何仙姑祠、鳳凰山仙姑廟。

我們在馬來西亞考察時,曾在怡保近郊見到一家何仙姑廟。在霹靂太平,也有一家很有名氣的何仙姑廟,廟中梁柱上有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對聯,表明該廟有近130年歷史。該廟附屬於旁邊的北霹靂廣東會館,太平增龍會館也在不遠處。該廟曾分別在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中華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重修。第一次重修時,當地南海、三水、順德、東安、增城、龍門、清遠、瓊州、從化、香山等多地華僑均有捐助。

在新加坡, 華僑曾於農歷壬申年(約1932年)創建仙姑殿, 其主神為何仙姑。

(四)譚公

譚公,原名譚峭,是元朝時的廣東歸善(今惠陽縣)人。生前是五代道士、道教學者, 在道家中稱為紫霄真人。12歲時就得道,在惠東地區經常幫助漁民和船家預測天氣及治療疾病。他著有《化書》六卷,共117篇。他的思想源出於老、莊。死後村民設廟加以供奉, 譚公成為廣東惠州一帶著名的地方神。譚公信仰隨惠州客家移民遠播海外。

在馬來西亞, 早期的客籍礦工即建立譚公廟。我們在吉隆坡安邦及吉隆坡附近的甲洞、沙叻秀、沙登, 以及霹靂的怡保、沙巴的山打根等地,都能看到譚公廟。我們在蕉賴見到的譚公廟(譚公仙聖廟), 以及在沙登街邊看到的一座譚公廟, 都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森美蘭芙蓉惠州會館附近, 也有一座歷史久遠的譚公仙聖廟, 大約在清朝光緒年間創建。廟中有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的聚寶爐,以及分別刻有“譚公仙聖”、“敕封襄濟”、“肅靜回避”等的幾塊儀仗牌。大約在清朝光緒九年建立的太平嶺南古廟中, 也供奉譚公仙聖。此外,在惠州籍客家人建立的寺廟如仙四師爺廟中,也供奉譚公爺。如馬六甲廣福廟和勝宮,主殿左側供奉譚公仙聖。在森美蘭瓜拉比勞三聖宮,也供奉譚公、關帝及仙師爺,該宮1900-1901年間創建。而在彭亨州勞勿的觀音堂,也供奉有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刻制的“譚公仙聖”匾額,該堂於1910年開始創建。沙巴州山打根譚公祖廟大約在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年)或更早時間建立,該廟創辦有當地著名的啟華小學。


(五)鍾萬公神

鐘萬公神也源自惠州。鍾萬原籍中國惠州紫金, 少時到閭山學法, 數十年潛心研究, 精通法術。曾於鄉井設館授徒, 教人從善, 懸壺濟世。後因國內動亂, 逃難南渡馬來亞。初時執業於客籍華工礦場。工余時候, 兼做赤腳醫生, 所有病者求醫, 一律免費, 又因醫術高明,頗得僑眾愛戴。仙師逝世時, 享年近百歲, 同門在吉隆坡建廟供奉鍾萬。

吉隆坡鍾萬仙師廟創立於1879年,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目前在西馬地區僅有吉隆坡一間鍾萬仙師廟, 供奉主神是鍾萬, 另外配祀呂山仙師, 大約也是源於惠州一帶的神祗。而且,有趣的是, 廟中1928年建立的“重修捐緣碑”上鐫刻的善信很多為鐘姓華人。

一、本土化的神明

馬來西亞客家人在居住地“發明創造”的神祗, 主要是仙四師爺和劉善邦等。

(一)仙四師爺

仙四師爺是仙師爺和四師爺的合稱。仙師爺指原芙蓉華人甲必丹盛明利(1822-1860)。盛明利原籍廣東惠州, 是另一華人著名領袖葉亞來的同鄉和上司。盛明利原名葉觀盛, 尊稱為盛公, 字明利。1850年來到馬來亞。1860年8月,由於爭奪錫礦的開采權, 芙蓉兩名土著酋長之間爆發戰爭, 當地華人也卷入進去。時任芙蓉華人甲必丹的盛明利死於戰事,部屬為紀念他, 乃於1861年在芙蓉拉沙建立千古廟。

四師爺指葉四, 他是葉亞來的盟友與摯友, 後死於發生在吉隆坡的戰事。因他排行老四, 因而被尊稱為“四師爺”。由葉亞來創建於1864年的吉隆坡仙四師爺廟是吉隆坡最早的華人廟宇。當年, 葉氏從芙蓉請來盛公神位,建立“仙師爺廟”。

吉隆坡戰亂結束後,葉氏又倡建新廟。1875年, 新廟落成, 改稱“仙四師爺廟”,並增添葉四以及往日陣亡的師友將士們的神位。今天, 吉隆坡仙四師爺廟主建築分為正廳、右廳、左廳,正廳居中供奉盛公(在左)、葉四(在右)神位,右廳中供奉華光大帝、譚公爺和葉亞來神位(始於1938年)。左廳供奉關帝。另外, 廟中右邊附祠(義勇祠)供奉保衛吉隆坡的忠勇先烈神位, 左邊附祠(觀音堂)供奉觀世音菩薩。在馬來西亞,目前屬於仙四師爺信仰的神廟共有十多座,具體如下:


森美蘭芙蓉亞沙仙四師爺廟千古廟,1861年創立,為全馬仙四師爺廟的祖廟、發源地;

吉隆坡仙四師爺廟,1864年創建;

森美蘭芙蓉仙師爺宮,1869年創立,現在王成就村,1977年重建;

雪蘭莪萬撓仙四師爺宮,1869年創立;

柔佛蔴坡武吉摩仙師宮,1872年創立,2006年始發現;

雪蘭莪士毛月仙四師爺宮,1880年成立;

雪蘭莪烏魯冷嶽牙屹十四碑煤炭山,1890年創立;

馬六甲廣福廟和勝宮,1890年創立;

雪蘭莪新古毛嶽山古廟,創建於1895年;

森美蘭知知港福聖宮,建立於1895年;

雪蘭莪雙文丹仙四師爺宮,1898年創立;

雪蘭莪加影師爺宮,遷自森美蘭州蘆骨,1898年建立;

吉隆坡新街場師爺廟,1901年建立;

彭亨文冬廣福宮,1902年成立;

雪蘭莪龍邦古廟仙四師爺宮,1902年創立。


另外,森美蘭瓜拉比勞的三聖宮(1897年建立)、芙蓉天師爺廟(1864年建立)、新邦葫蘆頂三聖宮、翠嶺山莊泅仙廟、武來岸石拿督廟等,都供奉仙四師爺。位於吉隆坡附近的沙叻秀醫靈廟中, 也供奉仙四師爺。

早期馬來西亞華人探察開采錫礦的路線, 始於馬六甲, 中經蘆骨、芙蓉、士毛月、加影, 至於吉隆坡, 又經吉隆坡北上至萬撓、雙文丹、新古毛、龍邦,也有從吉隆坡去文冬, 折東至關丹、林明,或南向至巴生、八丁燕帶。

結合前述華人仙四師爺廟的分佈地, 可以看出,上述具體的路線,與馬來西亞各地華人仙四師爺廟的分布之間, 存在密切關係。亦即, 當年華人礦工隨其探察開采錫礦地的推進, 也把仙四師爺廟創建於其不斷延伸的開礦地區。華人礦工確實需要創建仙四師爺廟, 以寄托信仰, 祈求仙四師爺的庇佑。畢竟, 仙師爺、四師爺都曾在錫礦區生活過, 礦工對他們有著親近之感, 仙四師爺應與他們有心靈相通之處。


2011年12月,我和馬六甲興安會館副主席吳添福先生一起, 拜訪歷史悠久的馬六甲晉巷廣福廟和勝宮。該廟主殿供奉四師爺盛明利(中)、黃老仙師(右)、譚公爺(左)。可惜由於保護不好, 年代久遠的雕刻繪畫很殘破, 有些珍貴文物被偷走。和其他很多的仙四師爺廟相比, 馬六甲晉巷廣福廟和勝宮中的神祗隊伍很“單純”, 甚至“單調”。目前,由於受到其他華人民間信仰的影響或者“滲透”, 仙四師爺廟反映出來的民間信仰很龐雜以致“淩亂”。

在著名的吉隆坡仙四師爺宮,其中供奉的神祗包括:主殿正前方中間為四師爺(左)、仙師爺(右);右邊供奉文昌關帝,左邊靠近仙四師爺為譚公爺,其次為華光大帝,再次為創辦人葉亞來神位。正殿中間左邊為財帛星君。主殿的右邊為觀音堂,正前方中間供奉觀音菩薩,右邊供奉金花夫人,左邊供奉花粉夫人。左邊為太歲祠,中間供奉太歲爺以及義勇祠神位,並放置寫有諸多神仙名稱的牌位,右邊為白無常一見發財,左邊為虎爺。我們在文冬的廣福廟(仙四師爺廟)看到,該廟中除供奉仙師爺、四師爺外,還供奉觀音、關公、天後、註生娘娘、李廣將軍、龍母娘娘、八仙、石將軍玄壇爺、金花夫人、華光大帝、譚公爺、齊天大聖、佛祖、法主公、土地公、當年太歲、白無常、拿督公等。兩座廟中供奉的龐雜的神祗隊伍給人感覺“亂花漸欲迷人眼”。仙四師爺廟中的神祗擴散現象值得關註。


(二)劉善邦信仰

由陣亡人英演化為神祗的還有劉善邦。劉氏原籍廣東陸豐,原為1857年石隆門(Bau)華人礦工反抗英國殖民者的領袖,他在戰爭中不幸陣亡。生前受人愛戴的劉善邦死後被尊稱為“沙撈越開山始祖”,與其共同赴難的妹妹劉珍珍及義弟劉大伯和王甲,也備受當地人敬仰。位於沙撈越新堯灣的“義德廟”中,正廳上方中央懸掛“三義堂”匾額,廟中供奉主神為劉善邦,其他神祗包括老祖仙師(左起)、三山伯伯(王甲)、劉大伯公公、劉珍珍姑娘、玄天上帝。此外,與石隆門華工反殖事件有關的早期華人寺廟還有石隆門帽山(劉善邦時期華工公司的大本營及居住中心地)的“天師龍官”和石隆門三叉港的“把水口伯公廟”(1903年時重修)。

劉珍珍為劉善邦之妹,她是華僑所創造的海外本土女神之一。

此外, 大伯公是馬來西亞華人中普遍信仰且特色鮮明的神靈。大伯公又稱“福德正神”、“本頭公”、“土地公”、“本宅土地”等,大伯公的來源和性質問題,長期以來是學界熱烈爭辯的話題。許雲樵先生曾在《南洋學報》上發表《大伯公二伯公與本頭公》、《再談大伯公研究》、《大伯公為吳太伯說的由來》、《南洋三神考》等數篇重要文章,提出其重要見解。他認為:“大伯公就是土地公,土地公的人選因地而異,大伯公也不一定是一個人,檳城的大伯公可能是張理(客籍華僑——作者註)……”。刻立於1958年的“海珠嶼大伯公廟重修碑記”詳細記載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廟修建來歷:“海珠嶼大伯公, 吾客族先賢張丘馬三公也, 張公居長,丘公居次, 馬公年最少。

三公於前清乾隆十八世紀中葉,南來檳榔嶼,或為教讀,或業鐵匠,或營炭窯。而契合金蘭,義同兄弟。居常,聚則論道勵誌,出則講信修睦,厚德高風,群倫共仰。一夕,張公忽坐化石巖中,即今廟址也。丘馬二公因葬張公於巖石之側,碑日:‘開山地主張公’。丘公歿,馬公葬丘公於張公墳之旁,碑書:‘大埔清兆進丘公墓’。嗣後, 英人賴特少校經營是邦。移居之民漸眾, 感受張丘二公流風遺澤之化者亦日廣。嘉慶四年己未, 公元一七九九年, 胡靖公以張公羽化之岩起為廟……嘉慶十四年, 馬公歿。吾族人士復葬馬公於張丘二公墳下, 碑書: ‘永定福春馬府君之墓’。居民感念三公之德之義, 俱以神祀之,並尊為大伯公。”“重修海珠嶼大伯公廟捐冊序”(刻立於中華民國10年,即1921年)亦曾述及建廟緣起: “大伯公為檳海開山之初祖, 生以為英,沒(歿)以為神。”海珠嶼因而有大伯公墓, “墓側立為廟, 乃我惠州、嘉應、大埔、永定、增龍五屬之僑檳者所建, 以崇德報功者也。五屬人之僑於檳, 身其康強, 子孫逢吉, 莫不奉牲奉盛奉酒醴以告日: 大伯公之默佑也。富埒陶白, 貲巨程羅, 又莫不奉牲奉盛奉酒醴以告日: 大伯公之庇蔭也。五屬之僑民有所獲, 不自以為功而歸功於大伯公之靈……南洋言神, 群頌大伯公。墓碑一張一丘一馬, 姓而不名, 統尊之日大伯公而已。”

大伯公信仰來源於檳城客籍華僑張理等, 此為一種觀點。


結語

海外華人社會中地域性的民間信仰或者各方言群不同的民間信仰,是辨別神祗“所屬”方言群的象征,也是劃分華人社會中各方言群邊際的一種明顯符號。同時,特色鮮明的不同方言群的民間信仰,也是各方言群加強內部團結、增強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客家人的民間信仰也具有上述特征。

反映海外華人民間信仰內容的寺廟不僅是華人的宗教活動場所, 而且, 它們熱心從事社會公益事業, 尤其是積極資助華人教育。在馬來西亞, 當地頗有影響的吉隆坡仙四師爺廟,其建立的深層次原因, “原以當日尚未有所謂社團之組織, 除尋常會館外, 而欲成立一無界限之公共集會場所, 則廟堂尚矣。” 由此看來, 它不會只是一座寺廟。吉隆坡仙四師爺廟設有“大學獎學金委員會”, 目的在於“協助品學兼優, 有志深造, 而家境非裕之華人青年學子, 使得進入大學,完成其學業, 為國家社會服務。”

從1976年開始, 至1988年, 吉隆坡仙四師爺廟大學獎學金共資助學生92人次, 撥出獎金共182 000馬元。吉隆坡仙四師爺廟還設有“華文獨中獎勵金”,1968-1989年, 該獎勵金共資助“尊孔”、“坤成”、“循人”、“中華”四所華文中學197 610元。另外,吉隆坡仙四師爺廟還資助雪蘭莪同善醫院、吉隆坡華人接生院、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雪蘭莪惠州會館等,熱心公益。

無論是來自原鄉的民間信仰,還是本土化的神明信仰, 基於上述信仰而建立的馬來西亞客家人的寺廟, 其根源在祖籍國(祖籍地), 因此, 它們都熱衷於到中國(粵閩地區)來尋源,這一點尤其反映在原鄉民間信仰的寺廟中。原鄉與本土之間,始終有著文化的紐帶在牽連。


[2][18]陳鐵凡,傅吾康合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匯編(第一卷)[M].馬來亞大學出版部.1985:72.64-65.

[3]李天錫.華僑華人民間信仰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239.

[4][14]陳鐵凡,傅吾康合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匯編(第三卷)[M].馬來亞大學出版部,1985:1365.1040-1048.

[5][7]沈立新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社區民俗卷[M].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335,380.

[6][8]貝聞喜.潮州三山神的由來及其對馬來西亞、臺灣等他的影響[J].韓山師專學報,1993(1):18-19.21.

[9][12]特刊編輯小組.吉隆坡黃老仙師慈忠廟金禧紀念特刊[Z].吉隆坡黃老仙師慈忠廟,2010:42.

[10][11]佐佐木宏於.憑靈和道理——馬來西亞黃老仙師慈教再論[A].載杉木良男編,傳統宗教與知識[C].日本名古屋:南山大學人類學研究所,1991:251-256;轉引自王琛發.黃老仙師慈教的興起與演變——觀察在馬來亞緊急動態時期創教的一個客家教派[J]嘉應學院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IUAES)第16屆世界大會“解讀客家歷史與文化:文化人類學的視野”專題會議,2009-07-29.

[13]徐李穎.加坡的道教與民間教派、“信仰群”——以黃老仙師信仰為例[J].宗教學研究.2011(4):35-43.

[15][16][17][20][21]陳鐵凡,傅吾康.馬來西亞華文銘刻匯編(第二卷)[M].馬來亞大學出版部,1985:447 -448.446.511-512.524.521.

[19][23]吉隆坡仙四師爺廟考[A].吉隆坡仙四師爺廟慶祝125周年紀念特刊(1864-1989)[2].72-74,165-166.

[22]四公紀念碑[A].吉隆坡仙四師爺廟慶祝125周年紀念特刊(1864-1989)[Z].98.

[24]歷年廟務記略[A].吉隆坡仙四師爺廟慶祝125周年紀念特刊(1864-1989)[Z].176-216.

([作者簡介] 石滄金(1971-),男,博士,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研究員,馬來亞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海外華僑華人研究。)

Views: 130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