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亦筆)的詩 1977 〈傘〉(4)

亦筆,馬來西亞現代詩作者,作品曾收入《大馬新銳詩選》(1978)等合輯。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9 hours ago

III

(Aristotle, De Anima: "While the intellect is doubtless a thing more divine and is impassive.")

This essay proposes to halt at the frontier of metaphysics or mysticism, and confine itself to such practical conclusions as can be applied by the responsible person interested in poetry. To divert interest from the poet to the poetry is a laudable aim: for it would conduce to a juster estimation of actual poetry, good and bad.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ppreciate the expression of sincere emotion in verse, and there is a smaller number of people who can appreciate technical excellence. But very few know when there is expression of significant emotion, emotion which has its life in the poem and not in the history of the poet. The emotion of art is impersonal. And the poet cannot reach this impersonality without surrendering himself wholly to the work to be done. And he is not likely to know what is to be done unless he lives in what is not merely the present, but the present moment of the past, unless he is conscious, not of what is dead, but of what is already living.

靈感天賜,聖潔不動凡情。(另譯:理智無疑更為神聖,且本質上不受外物所動。)——亞里斯多德:論靈魂

這篇論文就打算停止在玄學和神秘體驗論的邊界上,僅限於這些實用的結論,以期能被那些對詩有興趣、有責任感的人來應用。將人們的興趣從詩人身上轉移到詩歌本身,是一個值得稱贊的抱負:因為這有助於人們對一首或好或壞的、真正的詩歌做出公正的評價。很多人能在韻文裡鑑賞出真摯感情的表述,較少的人才能鑑賞出卓越的技巧。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何時才會有重大感情的表達,這種感情的生命在詩歌裡,而非在詩人的歷史裡。藝術情感是非個人的。除非詩人在他所從事的詩歌面前全然放棄自我,否則詩人就不能達到這種「非個人」的境界;除非他不只活在當下,而且活在過去,除非他所注意的不是已死的,而是早就活著的,否則他就不可能知道他該做什麼。

T. S. Eliot,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in The Sacred Wood: Essays on Poetry and Criticism(London: Methuen, 1920),第29–34页。;T.S.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June 19, 2025 at 9:58pm

顧彬的詩《新離騷》

不要再提
什麼戰爭和驅逐。
我們夠傷感了。
沒有緣由我們都會流淚,
更別提什麼剝皮抽筋
讓一萬個人
分食自己的肉。

不要再提什麼跳樓,
什麼末日和憂郁症。
我們寧願虛無
在生前死後
在懷疑前失望後。

不要再提
什麼意義和邏輯。
更幸福的是一塊石頭,
一片雲和一陣微風。

若不是生前死後,
我們但願無舌
無耳無目。


(顧彬[Wolfgang Kubin,17.12.1945],漢學家;原詩德文,本詩由顧彬和北島合譯。見:王家新等:2007,「世界文學」視野下的中國文學與詩;根據網聊記錄整理;網聊時間:2007年4月14日晚7:00-9:00 網聊地點:中國學術論壇聊天室)

註:根據亞思明在2009年3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頻道》的報導〈中德詩人朗誦會:詩人與二鍋頭〉所透露的,顧彬曾借《新離騷》此詩,“批判90年代德國知識分子的新悲觀主義思潮”。

愛墾評註:對照〈張子選的詩·偶爾〉陳明發對于中國“未来詩學”的評論,探討十年災難前後的大叙事(...剝皮抽筋,讓一萬個人,分食自己的肉。之類。)及日常生活的小叙事(有人自雨中返回,據說繞經湖畔葦叢時/曾遇到相向而行的另外一人...之類)之間的張力。

陳明發·未来詩學

中國未来詩學

未來才是哲思的凖星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June 17, 2025 at 9:09pm

Fateface·弱者的抵抗~~這本米歇爾·德·塞托的著作《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最關鍵的是strategies和tactics的區別。前者是有固定區域的體系,有著明確的遊戲規則,裡面強勢者(規則制定者)和弱勢者(規則服從者)的關係是明確的。但後者則沒有固定的場所和體系,只能在體制內寄生,是個體對於體制和規則的抵抗,借用規則做各種有利於自己的操作。

德塞托批判的其實是福柯在《規訓與懲誡》裡提出的現代社會的一整套無所不在、無處不看的規訓機制,他認為,在表面上的全方面規訓後面,作為個體的人,是有自由的,他的自由就在於tactics,不需要面對面的直接對抗,而是用各種小詭計去消解精英制定的規則。

在現代社會,當數字化的統計把人抽象為可計算、可化約的同質化單子時,其實並沒有能夠真正把握住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在日常生活中,個人實踐的軌跡,是無法被化約為數字的,而這些軌跡往往反映了個體的tactics。

德塞托的書裡有對日常生活的親近,普通人如何吃、如何行走、如何住、如何說話、如何閱讀,分分鐘都有著自己的算計,都有對既有事物秩序(order of things)的詭計。他認為日常生活是無法被化約為「科學」的,因為日常生活本身就好像是無數個體的布朗運動,當你想看到規律時,個體卻總是在使用詭計。因此,當專家試圖用科學語言將其知識轉化為權威而介入日常生活的領域時,也就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知識也就不再純粹是科學的,而進入一種社會屬性的權力關係中,因而吊詭地失去了其權威的根基。這也就是公知往往不得人心的根本原因,基本上可以說,他們怎麼做都是錯。

德塞托告誡精英,不要把任何人當傻瓜,當精英覺得可以用大數據、媒體技術、輿論宣傳、乃至洗腦去影響塑造普通人(ordinary man)時,普通人其實在其日常生活中各自的詭計,消解著精英意圖達到的目的。就好像春晚,即使它是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仍然不說明任何問題,每家人都抱著不同的心情在看它,因為不同的理由在看它。

這本書獻給「普通人」,他們作為大多數,卻是弱勢的、邊緣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力量,因為他們會用時間去改變空間,腐蝕既有的社會體系。而他們的詭計指向哪裡,沒有人知道,就連精英也不會知道。

(評論:Michel De Certeau L'invention Du Quotidien 1.arts De Faire,英文: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中文:《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作者:米歇爾·德·塞托;譯者:方琳琳/ 黃春柳;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5/01/01)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June 10, 2025 at 7:33pm

陳明發(亦筆)的詩〈傘〉

一張張的傘
張著
八角的容顏
抗拒 後羿沒射下的
那座燒燙
讓自己沸騰
報撑傘人
以一片
陰涼


     外面是一團火球的溶液
     裡面是一種忘我的匆忙


當傘折起的時候
誰還記得
傘上的
烙痕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June 6, 2025 at 2:56pm

sirius_flower·日常生活操行的抵抗形式及其悖論

首先,De Certeau所討論的對象,就是我們平時在一席講壇上經常看到的,建築師們在日常居民使用空間中發現的,大眾對空間創造性的使用(或曰民間智慧)。比如,垃圾桶的蓋子被下棋打牌的拿來當凳子,公園健身器械被用作曬被子曬衣服的晾衣桿,民間私建廟宇(河北易縣奶奶廟)裡模仿佛像所造的車神、官神、學神等等。也是曝光率越來越高的深圳三,和大神對血汗工廠剝削的消極抵抗。對於工薪族而言,這也是上班時偷偷上豆瓣,或者偷偷把公司電腦、打印機作私人用途(這種行為在法國被叫做la perruque)。這裡的對象也可以是類似前蘇聯政治笑話的話語反抗。而最重要的,也是De Certeau最關心的是更加日常的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譬如是飲食和烹飪,個人認為最能體現De Certeau的理論精神。比如一個家庭主婦會根據每天超市的促銷產品,跟自己冰箱裡現成儲備,來創造性發明每天的三餐菜單,而不是單純地依照菜譜和計劃做飯。

(評論:Michel De Certeau L'invention Du Quotidien 1.arts De Faire,英文: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中文:《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作者:米歇爾·德·塞托;譯者:方琳琳/ 黃春柳;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5/01/01)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June 2, 2025 at 11:18am

愛墾APP:Cinema short-circuits, if you like, the sensory-motor schema that governs our perception.中文翻譯「可以說,電影短路了支配我們感知的感覺-運動模式。」

或,更自然一點的翻譯是:

「可以說,電影打斷了支配我們感知的感覺-運動結構。」

這裡的「short-circuits」是比喻用法,意指中斷、跳脫或干擾某種正常流程;「sensory-motor schema」則是心理學和哲學中常用來指引導我們如何感知世界並對其做出反應的基本模式。整句的意思是在說電影讓我們暫時跳脫日常感知與反應的模式。

在德勒茲哲學的背景下,這句話可這樣詮釋——

這是一個非常精彩且深刻的問題。

在德勒茲(Gilles Deleuze)哲學,特別是他在《電影1:運動-影像》(Cinéma 1: L’image-mouvement)和《電影2:時間-影像》(Cinéma 2: L’image-temps)中的論述背景下,這句話:

> "Cinema short-circuits, if you like, the sensory-motor schema that governs our perception."

可以詮釋為:

德勒茲背景下的詮釋

1.感覺-運動圖式(sensory-motor schema)是什麼?

在德勒茲早期的電影哲學中,感覺-運動圖式是「運動-影像」(movement-image)的核心。這是一種以行動為導向的感知方式:我們感知一個情況(situation)→ 對其做出反應(行動)。這是傳統敘事電影(如經典好萊塢)的典型模式。

這種圖式預設了一個主體與世界之間的穩定關係:我看到某件事 → 我做某件事 → 事情改變。

2.短路(short-circuit)意味著什麼?

當德勒茲說電影「short-circuits」這個圖式,他是指:

電影不再只是再現這種感知-行動的連鎖。

相反,它打斷這條線路,使觀者無法立即從感知跳到反應。

這使觀者必須停留在純粹的可感經驗中,形成一種「時間-影像」(image-temps)的模式。

在時間-影像中,角色可能處於癱瘓、遲疑、困惑、無法行動的狀態;觀眾也無法預測或理解事物的線性進展。這種情況下,電影不再只是講故事,而是讓時間、感知、思維本身成為影像的內容。

舉例來說——

在《運動-影像》中,卓別林、基頓的電影仍屬於感覺-運動圖式。但到了《時間-影像》中,例如安東尼奧尼、侯麥、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中,主角經常陷入無法行動、無法選擇的情境。這時,我們看到的是「純粹時間的顯現」。

因此,這句話在德勒茲的哲學脈絡中可以理解為:

> 電影打破了傳統感知與行動的連鎖反應,使觀者不再只是透過影像來感知與理解世界,而是被引導進入一種停頓、遲疑、沉思的狀態,在這裡,時間本身、思維本身成為可見的。

這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轉變,更是一種感知與思維方式的革命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May 16, 2025 at 12:09am

利奧塔:~~利奧塔指出,在紐曼(美國畫家Barnett Newman,1905-1970)的作品中,時間就是畫面本身,它是一個事件。事件是瞬間的發生,它超出意料地到來,但一旦它在那里,就在已經發生的事物的脈絡中 20。事件超越了意識可以理解和預測的范圍,而且是一直到來著,對主體施加影響。被動性是利奧塔所闡發的這種「後現代崇高」主要的特點。和薩特對現在感到噁心的態度不同,利奧塔讓現在享有特權,他強調此時此地正在進行的、超出主體意識的發生。

一旦將崇高與時間、事件聯系起來之後,利奧塔將崇高經驗的問題提出為:它在發生嗎?對於紐曼,繪畫不是由某個人創造的表象,它是在不確定性中的發生。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無規定性和未知的到來性,人不能徹底理解一個事件,它超出了人們可以理解的范圍。一方面,人們不能知道事件為什麼發生,什麼時候發生和怎樣發生,它總是在主體意識之外;另外一方面,相對於事件,人們總是在事件之前和事件之後,不是來得太遲就是太早,人們無法與事件面對面,而且語言、陳述、意義都在事件之後。這是為什麼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這個事件拒絕任何語言的穿透:事件總是在闡釋中逃逸,它拒絕闡釋。利奧塔認為,紐曼的繪畫一直徘徊在偉大的「太早和太遲的交接處。」

利奧塔寫道:事件總是在貧困中到來,主體之於事件只能等待和懸隔。在這種等待中,真正的恐懼是不發生,是什麼都沒有發生。紐曼的作品在欣賞的方式上取消了信息發送者、接收者和參照物的交流形式。它呈現時間而不是空間,是向耳朵打開,而不是向眼睛。對時間與聲音的強調,使得利奧塔更側重於紐曼作品的猶太性質。

繪畫的首要主題對於紐曼來說等於時間的瞬間性,而在畫面上紐曼為什麼選擇「非具象」的繪畫,甚至不是一個象征意義上的形象呢?這同樣是一個時間問題。對於博克(Burke),超現實主義並不是真正的崇高,因為它仍舊屬於表象的范圍。博克認為詩歌比圖像更能表現崇高。相反,紐曼讀過博克,覺得博克有點「超現實主義」。因為超現實主義過於依賴前浪漫主義的方式。紐曼在繪畫上找到一種表現崇高的方式:這就是「它正在發生著」,就是繪畫本身,這是浪漫主義和現代先鋒的區別。博克的崇高美學直接打開了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的可能性,它們都逃離了形象/具象的牢籠。

紐曼區分的兩種表現崇高的方式,讓利奧塔區分出兩種崇高,這種區分貫穿著整個利奧塔中後期的藝術評論。受紐曼的啟發,利奧塔認為有兩種崇高,一種是懷舊的崇高。它是求助於失落的鄉愁的共通感,這是浪漫主義的傳統。在繪畫上,它的時間是歷史人物的時間。紐曼拒絕這種崇高,他認為他的作品的圖像不控制空間或者形象,而是控制時間。它不是時間的意識,時間意識是傳統繪畫的根本的主題,它總是牽涉鄉愁或高雅戲劇的感覺;它總是與歷史有關係。而這種傳統的歷史性時間是紐曼和利奧塔所反對的。他們推崇另外一種崇高,這是實驗的崇高,是表象不可表象的崇高。它的時間就是瞬時,在繪畫上的表現是色彩材料本身,或者材料和佈置本身(比例,模板和成分)。這種在崇高之中超出了主體意識的材料,也是利奧塔從技術與材料上重新思考藝術的起點

(摘自: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2011-11-22;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20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Inhuman: Reflections on Time, Trans. by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Polity Press, P.90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May 9, 2025 at 4:08pm

[情緒]隨著時間的過去,笨蛋創造的歷史的陰影甚至破壞了日晷的精確性,我們更加焦躁不安地在歐洲搬來搬去,似乎不是我們,而是那些花園和公園在旅行。勒諾特爾的輻射式的大道和復雜的花壇被留在了身後,就像岔道上的火車。我們在一九三七年春天去布拉格,讓我母親看看我們的孩子,那里有斯特洛莫夫卡公園,自由的波動起伏的僻靜氛圍越過人工修整的藤蘿架。你也會回憶起那些種著高山植物——景天屬和虎耳草——的假山庭院,可以說是它們把我們帶進了薩瓦的阿爾卑斯山,和我們一起度假(費用由賣出了我某個作品的翻譯們提供),然後跟著我們回到平原上的城鎮中。療養勝地的古老的公園里,釘在樹幹上的帶袖口的木手指著傳來樂隊演奏的音樂的低沉的嘭嘭聲的方向。一條聰明的步道伴隨著主車道;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和它平行,而是自由地認清它的引導,從鴨塘或睡蓮池蹦跳著回過頭來,在這兒或那兒公園發展起了對城市元老的反常依戀後憑空修建起一座紀念碑的地方,加入到梧桐樹的行列之中。根,記得的綠色植物的根,記憶和有刺鼻氣味的植物的根,總之,根能夠越過一些障礙、穿透另一些障礙,巧妙地爬進狹窄的縫隙,從而橫跨漫長的距離。就這樣,那些花園和公園和我們一起橫跨了中歐。碎石小路匯集並終止在一個rond-point,看著你或我彎下身皺著眉,在水蠟樹樹籬下尋找一個球,在那里,在潮濕的黑土上,除了能夠發現一張打過洞的紫色的電車票或者一小塊髒紗布和棉花之外,什麼別的東西也沒有。圍著一棵粗大的櫟樹會有一圈座位,能夠看到誰正坐在對面,結果發現那里有一個情緒低落的老頭在讀一張外語報紙和挖鼻孔。葉子有光澤的常青植物圍著一塊草坪,我們的孩子在那里發現了他一生中的第一隻活青蛙闖進修剪成形的樹木的迷宮,你說你覺得要下雨了。在更為往後的某個階段,在不這麼陰沉鉛灰的天空下,有一片美妙的景象:玫瑰谷和交織的小徑,花格涼亭上的匍匐植物擺動著,如果得到機會就會變成有圓柱的棚架上的藤蔓,或者,如果沒有機會,就會暴露出古怪有趣的公廁中最為古怪有趣的一座,一個拙劣的瑞士農舍式的東西,不太乾淨,在門廊上守著一個穿著黑黑的針織衣服的女服務員。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March 24, 2025 at 4:32am

[情緒]

在極大多數情況下,愛情只有在融進一種唯恐失去它或是擔心不能得到它的情緒時,才會以形體為對象。而這種憂慮又與形體有著不解之緣。它給形體添上了一層甚至比美貌更為吸引人的光彩,我們平時看見有的男子置美貌的女人於不顧,發瘋似地去愛那些在我們看來很醜的女人,其中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此。

這些女人,這些逃逸的女人,她們自己的品性以及我們的憂慮不安都給她們安上了翅膀。即使她們在我們身邊,她們的目光似乎也在告訴我們,她們是要飛走的。……由於憂慮的情緒和確信的感覺,是可以每隔一個星期就交替一次的,所以一個女人這星期可以讓我們為她不惜犧牲一切,下星期卻可能會自己成為犧牲品,而且循環往復,長此以往。

要能理解這一點,就要懂得(以每個男人在他一生之中至少有過一次的不再去愛一個女人、忘記這個女人的體驗中去懂得)一個女人在她已不能再撥動我們心弦的時候,就如她還不曾撥動我們心弦的那會一樣,幾乎是不值什麼的。……總之,從我們的不論哪一種不安情緒中分離了開來之後,她們就僅僅是她們自己,也就是說,幾乎什麼也不是了。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February 6, 2025 at 6:18pm

愛墾APP:Affect(情動)文化體驗與共鳴~~

Affect(情動)—— 文化意識的情感驅動,影響地方認同。

情感(affect)在地方文化意識中扮演核心角色,因為文化並不僅僅是知識或規範,更是一種「感覺」與「體驗」。情動的意義在於:

在地民眾透過情感共鳴建立文化歸屬感,而非僅靠理性認知文化的存在。

通過儀式、故事、藝術等方式,讓文化「被感受到」,而不僅僅「被知曉」。

激發對家園的深層依戀,使文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僅在節慶或展演中被動再現。

Autonomy(自主性)—— 文化自主權與在地決策

自主性(autonomy)不僅是政治上的自決權,更是文化認同上的主體意識。在地民眾若缺乏文化自主性,地方文化將受到外部力量主導,失去原生意義。文化自主性的關鍵在於:

在地群體能夠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而非由市場或外來政策強行塑造。

賦權給社區,讓文化的創造、傳播與管理權回到民眾手中。

避免「被消費化」或「被博物館化」,而是讓文化真實地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 

Agency (能動性)—— 促進地方群體對自身文化的主動參與與塑造
Autonomy(自主性)—— 強調地方群體在文化再生產中的自決能力
Activation(激活)—— 側重於文化意識的喚醒和實踐行動
Advocacy(倡導)—— 體現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社會運動角色
Animacy(活力、生機)—— 源自「animate」,隱喻文化的活化與傳承(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