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這筆精神遺產的意義首先體現在,收錄在《咀華集》與《咀華二集》等集子中的很多文章在今天依然可以重讀,而且在許多方面依然能給人啟發。尤其是在當下文學批評的生機與危機並存的時刻,它能照亮我們的問題,給我們照亮另外的路徑。李健吾本人是京派的重要作家和批評家,《咀華集》中所評的,比如像沈從文、林徽因、蕭乾等,主要是京派作家的作品,但其中也有巴金這樣很難以京派或海派來論定的作家;《咀華二集》中所評的,有不少則屬於左翼作家的陣營。雖然所論的作家作品在主題、藝術特色乃至於人生觀與宇宙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李健吾對他們的闡釋大多有獨異之見。
這些文字里,有的是見解,卻又不局限於見解;此外還有胸襟,廣闊的胸襟,因而所評的對象,就不局限於文學上的同人,對於與自己的藝術趣味相異的,同樣有理解與欣賞的意向與能力。這些文章又用詞考究,譬喻精辟,或雅正,或汪洋恣肆,見才情,也見風骨。因此,它們可用以重讀,當作美文來欣賞,從中得愉悅,也得滋養。
讀李健吾的批評文章,還可以發現,他是一位深諳詮釋學精神的批評家。在講述個人的批評觀念和批評立場時,李健吾不自認為高人一等,而是把作家以及他個人的批評文章的讀者視為可以平等對話的對象;在針對具體的作家作品展開闡釋時,他總是將心比心,力求與所評的對象肝膽相照。他希望在批評中有理解之同情,有真正的發現與創造。可是他又意識到,要同時做到這些並不容易。絕對的理解之同情只是一個願望,事實上,批評家的個人意志和作家的個人意志,批評家的視域與作家的視域,甚少是完全重合的。兩者多少存在認識的分歧,以及感情的差異。因此,如何在分歧與差異中形成共識,互相照亮,是詮釋主體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李健吾看來,批評中的闡釋是一種個人化的活動,可是闡釋不能局限於個人,不只是一種個人的喃喃私語,而是意味著對話,是「靈魂企圖與靈魂接觸」,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捲入。在批評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其實是建立何種主體間性。如何在批評中調動個我的經驗,而又不陷入極端的唯我論,如何在「希冀達到普遍而永久的大公無私」,同時不喪失「我深厚的個性」,如何真正做到不即不離,不偏不倚,都可以說是批評家所該考慮的基本問題。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始終堅持適度原則,保持必要的平衡,正好可以見出一個批評家的才能之大小。
在這方面,李健吾無疑有他的過人之處。他曾多次對巴金、卞之琳等人的作品提出他的見解,這些作家都發表了回應的文章,表示不能認同李健吾的分析;而李健吾也對此進行了再度回應。通過這些文章,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一個批評家,李健吾從不強人所難,自負地覺得作家應該接受自己的意見,同時,也不輕易屈從於作家的申辯,輕易放棄自己的立場。比如在討論卞之琳那首非常著名的詩作《斷章》時,卞之琳,也包括後來許多文學史家,都認為這種詩所表達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相對的關聯」,然而,李健吾卻更願意從「裝飾」二字入手,從互相裝飾的狀態入手,判斷這首詩中「寓有無限的悲哀」。
在面對這樣一種闡釋的分歧,李健吾的態度堪稱典范。在他看來,「一首詩喚起的經驗是繁復的,所以在認識上,便是最明白清楚的詩,也容易把讀者引入殊途」。卞之琳這首只有四句的詩也同樣如此。分歧的存在是一種事實,但他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由也絕不妨害我的解釋。」他很清楚地意識到,一個批評家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與分析,不可能脫離個人的主體性,而文學文本,尤其是詩歌的闡釋空間,往往是充滿彈性的。圍繞一首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闡釋,「闡釋的衝突」也許恰好是一種相成之美;這種相成之美更不局限於文本內部,而對作者的自我養成亦有所增益。
上述的這些,本該視為批評中的常識,然而,在最近幾年的批評中,這種常識同樣被忽略了。閱讀當下的批評文章可以發現,有不少學人喜歡大談福柯、布迪厄和薩義德,單一地用「權力的眼睛」去察看以往的文學研究、批評與創作。由此而生產出來的學術成果,往往充斥著過多的道德優越感,對研究對象缺乏理解之同情,拒絕承認或有意忽略「他者」也會有文學情懷或文化情懷。然而,在伽達默爾等現代解釋學的大師看來,人是一種有限的存在,看問題容易受自身視域的限制;人類所有的知識、觀念與方法,都不過是在提供一個切近事物的視角;任何人都必然和「有限性」這個詞聯系在一起,都有洞見與不見。理解和解釋,也不過是一個循環、開放的過程;真理並不在我們的手里,我們都不過是在通往真理的途中。
從對闡釋主體之基本狀況的認識出發,李健吾的批評,還很好地處理了文學批評與理論的關係問題。這一點也值得注意。(下續)
在李健吾看來,不管是作家還是批評家也好,都要警惕自身被主義所局限,因為「實際文學上任何主義也只是一種說明,而不是一種武器」。批評家也同樣如此——批評家的主義,多是各種「理論」,是時時新日日新的理論。對此,他也有辯證的認知:「在我們沒有了解一個作者以前,我們往往流於偏見——一種自命正統然而頑固的議論。這些高談闊論和作者作品完全不生關聯,因為作者創造他的作品,傾全靈魂而赴之,往往不是為了證明一種抽象的假定。一個批評家應當有理論(他合起學問與人生而思維的結果)。但是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佐證,而不是惟一無二的標凖;一個批評家應當從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卻不應當憑空架高,把一個不相干的同類硬扯上去。」「任何理論,臨到應用,我們不能全盤收受。」
而在今天的不少文學批評,尤其是學院批評中,批評家所感興趣的,其實不是作品的好壞,而是理論的比拼。不管是創作還是批評,都容易有一種理論或方法論的天真,即覺得理論或方法是普適性的,適於任何題材和對象。受當下學術體制的影響,批評文章又好像只有在對作品的分析時達到一種理論的高度,具備理論的自足,才能產生廣泛的影響。為了追求這種自足,在針對作家作品展開分析時,又難免削足適履,批評的任務和可能性也大為簡化。
在《咀華集》的《跋》中,李健吾曾這樣談到他對批評家的理解:「一個批評家是學者和藝術家的綜合,有顆創造的心靈運用死的知識。他的野心在擴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認識,提高他的鑑賞,完成他的理論。創作家根據生料和他的存在,提煉出他的藝術;批評家根據前者的藝術和自我的存在,不僅說出見解,進而企圖完成批評的使命,因為它本身也正是一種藝術。」
他也注意到,批評家需要「完成他的理論」,可是在今天,這似乎成了批評的惟一任務,此外的一些理想或者說要求已經變得無關緊要。當下文學批評之所以危機重重,也跟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如今看來,李健吾在這些文章中所展示的批評觀,還有他在批評上所形成的方法論,並不是完全沒有問題,更不能完全解決當今批評所存在的問題。例如說,在尋美的批評和求疵的批評之間,他過於偏重前者。又比如說,他雖然強調批評並非只是印象,卻因過於重視直觀感受而沒有進一步走向更縱深的所在——在這方面,喬治·斯坦納更具典范意義。
可是無可否認的是,它們仍然能給我們啟發。如果稍稍放寬視野,可以發現,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周作人、李長之、廢名、李健吾、沈從文、傅雷、唐湜等,實際上是自成一脈。他們大多強調批評本身的獨立性,反對把文學作品看成是理論闡釋的材料與證據,而是讓批評成為文學的一種形式,如周作人所主張的,「批評是主觀的欣賞不是客觀的檢察,是抒情的論文而不是盛氣的指摘。」他們注重傳達批評家自身的藝術經驗、審美印象和人生哲學,力求對話作家,通達時代。對相關問題的解析與辯證,則采用實證和「悟證」相結合的方式。在對文學現象進行理論歸納,對作家作品進行比較、闡釋時,他們也更多是借助比喻、意象,而不是抽象的理論術語。這種批評本身,就帶有「寫作」的成分,與其說是論文,不如說是美文。
這一批評傳統有其無可替代的意義,然而,在20世紀,這一傳統並沒有成為批評的主流。這跟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有很大的關係。從晚清以來,構建一個獨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民族國家,一直就是中國現代性的中心話語,也是無數中國人的夢想,文學也因此被賦予了相應的或過多的政治擔負。在這樣一種著力於從意識形態層面去解釋文學、肯定文學的氛圍中,像這一脈無意於甚至拒絕對文學理想與政治實踐進行連鎖的批評傳統,只能居於邊緣位置,有如空谷足音。其中有活力的部分,也一直沒有得到廣泛傳承。在文學批評的思路持續單一化的今天,活絡這一批評傳統,將那些被忽視的精神釋放出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我們業已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在文學批評中,任何的方法和理論都是可以應用的,犯任何錯誤也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思路的單一。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批評家面面俱到,但批評話語本身擁有無窮的可能性。批評群體內部的多樣性,能在「在每個作品的周圍維持著蘇格拉底式對話的氣氛」,這才是理想的批評生態。好在,我們的精神遺產其實並不單一。
(李德南:李健吾的文學批評及其當代意義,2015年08月19日來源:中國作家網)
丹納《藝術哲學》按照觀念改變實物~~藝術家對基本特徵先構成一個觀念,然後按照觀念改變實物。經過這樣改變的物就「與藝術家的觀念相符」,就是說成為「理想的」了。可見藝術家根據他的觀念把事物加以改變而再現出來,事物就從現實的變為理想的;他體會到並區別出事物的主要特徵,有系統的更動各個部分原有的關係,使特徵更顯著更居於主導地位;這就是藝術家按照自己的觀念改變事物。(引自第228頁)
自然界中千千萬萬的生物,不管結構如何,本能如何, 在世界上都有地位,在科學上都可以解釋;同樣,幻想的出品不管受什麼原 則鼓動,表現什麼傾向,在帶著批評意味的同情心中都有存在的根據,在藝術中都有地位。(引自第254頁)
藝術品的目的是使一個顯著的特徵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一件作品越接近這個目的越完善;換句話說,作品把我們提出的條件完成得越正確越完全,佔的地位就越高。(引自第258頁)
任何一種藝術,一朝放棄它所特有的引人入勝的方法,而借用別的藝術的方法,必然降低自己的價值。(引自第260頁)
丹納《藝術哲學》希臘人~在整個希臘境內,沒有一樣巨大的東西,外界的事物絕對沒有比例不勻稱、壓倒一切的體積。希臘人的眼睛在這兒能毫不費事地捕捉事物的外形,留下一個明確的形象,因為一切都是那麼的大小適中,簡單明了,容易為感官接受。希臘的河流短小,大海平靜,顏色動人,空氣非常純淨。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他們看慣了明確的形象,因為絕對沒有對於其他世界的茫茫然的恐懼,更不會生出太多的幻想和不安的猜測。同時,這些清晰可見的自然狀貌,使古希臘人傾向於肯定和明確的觀念。古希臘的區域面積小,並且多被分割,在這樣一個狹小的區域之內,一切都清清楚楚地映在腦子里,國家的觀念不像我們心目中的那麼抽象、無邊無際。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考察古希臘人的宗教。因為以上所說的原因,所以古希臘人並不會意識到宇宙的無窮。他們不會想到威力無邊的上帝,更不會在萬事萬物中去尋找那神秘而無形的威力。(引自第153頁)
靠著這種希臘人的氣質,希臘的雕塑臻於盡善盡美,真正成為他們的民族藝術;因為沒有一種藝術比雕塑更需要單純的氣質,情感和趣味的了。希臘人的全新的頭腦沒有唸過書,沒有抽象的觀念,所有的思想都是形象,所有的字兒都喚起色彩鮮明的形體,練身場和田徑場上的回憶,神廟,風景,明晃晃的海和海岸,一大堆活生生的人物,像荷馬時代的人物同樣接近神明,也許更接近;對於這樣的頭腦,我們極難想像。(引自第193頁)
由此可見,全部的私人生活,從婚喪大典到娛樂,都把人訓練為我們所謂的歌唱家,跑龍套,模特兒和演員,但他們對這些名稱都以莊嚴的態度,用最美的意義去理解。(引自第221頁)
愛墾APP:新鮮效果·過火風格~~像這種飽食過度,精力分散的人,就要求藝術有意想不到的強烈的刺激,要色彩、面貌、風景,都有新鮮的效果,聲調口吻必須使他騷動,給他刺激或娛樂,總之是變成習氣的,有意做作的過火風格。 —— 引自第219頁
另一方面,作品也跟著工具而變得複雜,而且複雜地超過了一切限度。我們除了希臘人的觀念以外,還有人類一千八百年來所制造的觀念。我們的民族一開始就得到太多的東西,把頭腦裝得太滿了。 —— 引自第217頁
一方面,我們的宗教教育以雜亂無章的情感,加在我們自發的傾向上面;另一方面,世俗的教育把一些煞費經營的外來觀念,在我們的精神上築起一座迷宮。 —— 引自第215頁
古代生活的所有這些特點,都出於同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前例而簡單的文明;都歸結到同一個後果,就是非常平衡而簡單的心靈,沒有一組才能與傾向是損害了另一些才能與傾向而發展的,心靈沒有居於主要地位,不曾因為發揮了任何特殊作用而變質。現在我們分做有文化的人和沒有文化的人,城里人和鄉下人,內地人和巴黎人,並且有多少種階級、職業、手藝,就有多少種不同的人,人到處關在自己制造的小籠子里,被自己的一大堆需要所包圍。希臘人沒有經過這麼多加工,沒有變得這樣專門,離開原始狀態沒有這樣遠,給他們活動的政治範圍更適應人的技能,四周的風俗更有利於保持動物的技能:他們和自然的生活更接近,少受過度文明的奴役,所以他更近於本色的人。 — 引自第211頁
泰德·庫瑟:辦公室的清晨
雨水在我辦公室的窗格上
結出水珠,
在每個小小的「鏡頭」裡,
角落的儲蓄箱
在空中倒掛著。
這場雨
在夜裡演奏了一曲
多麼奇妙的音樂,一千個箱子
翻轉過來,零錢
從抽屜裡跑出來
沿著樓梯往上彈跳著
來到屋頂,
蕨的打擊樂
從它們的花盆裡滴落,
圓珠筆
從筆座中蹦出來,
落進柔軟的
雪堆一樣的存款單中。
在這一整天裡,
太陽將把玻璃烤干,
而我將聽著那些自己調轉身體的箱子
以及那些數著硬幣的
低薪的出納員們
所奏出的柔軟的鋼琴聲。
(2007-07-08 13:40:05)
張文武/譯
陳明發〈濾思場〉204
吃阿參魚的滋味,
要包括進餐的語境。
語義,在物質外;
寓意,在人心。
(10.12.2023 臉書)
愛墾APP:沉默與他者化~~韓江在《素食者》中通過女主角英慧的沉默,明顯地運用了極具創意的敘事手法。這不只是書寫上的選擇,也是深層次的主題表達。英慧雖然是整部小說的中心人物,但她幾乎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或通過第一人稱發聲,所有的敘述幾乎都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視角——她的丈夫、姐夫、姐姐——對她的行為、思想和身體進行的描述和解讀。這種敘事上的沉默凸顯了她作為「他者」的存在,同時反映出她的身份被不斷物化和邊緣化的現實。
沉默的意義
英慧的沉默不是簡單的缺乏聲音,而是一種有力的抵抗,是她對社會、家庭和性別角色的一種隱秘反抗。在她拒絕進食肉類、逐漸退出家庭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英慧實際上通過行動而非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拒絕和抗議。她用身體的沉默反抗外界對她的壓迫,但她的沉默卻被外界解讀為病態、瘋狂,甚至是自毀。她的沉默成為一種難以言說的力量,無法被其他人完全理解或操控。
身體的沉默:英慧拒絕以語言溝通,她的沉默與身體上的反抗(拒絕進食、性冷漠、遠離社會)相結合,這種非語言的表達使得她無法被規範、控制。她不再依靠語言來回應他人的期待,而是通過疏離自己來完成反抗。
被物化的他者: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不斷試圖通過他們的敘述來理解或解釋英慧,但他們大多是在把她物化。丈夫把她視為一個順從的妻子,姐夫則將她當作藝術的靈感,而她的姐姐仁惠則把她看作自己的負擔和鏡子。這些敘述都把英慧當作「他者」,從他們的立場和欲望去理解她,而非真正看到她的內心世界。
敘事上的沉默與他者化
這種敘事安排其實是韓江的創意書寫藝術之一。通過讓英慧保持沉默,韓江巧妙地讓讀者體驗到了旁觀者的視角,讓英慧成為一種「空白」或「鏡像」,通過他人的敘述不斷被建構和解構。
多重敘述的碎片化:全書中,讀者只能通過英慧周圍的人物來拼湊她的形象。她的丈夫、姐夫、姐姐的視角不僅展示了他們對她的不同解讀,也反映了他們各自的欲望和困惑。韓江沒有直接提供英慧的第一人稱內心獨白,而是通過其他人的敘述來形成英慧的形象。這種多重敘述的碎片化反映了「他者」如何被社會不斷建構和消費。
女性主體性的失聲:英慧作為一個女性角色,沉默成為她的一種像徵。她無法通過語言來主動表達自我,而她的身份、身體和生活則成為了社會和他人的話語場。這個選擇表明,女性在父權制社會中常常被剝奪了表達自己真正需求和欲望的機會,而是通過他人的話語被定義。
反抗與精神解放的像徵
韓江通過英慧的沉默和身體化的反抗,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反抗社會壓迫的獨特形式。她對肉食的拒絕以及身體逐漸趨於植物性的轉變,像徵著一種向內的、精神性的逃離。在這個過程中,語言變得無力,而她通過沉默和對身體的操控,逐漸脫離了家庭、社會和人際關係的掌控。
身體作為反抗的場域:英慧將自己的身體變成了反抗的最後一個場所。通過拒絕食物和社會接觸,她拒絕了身體作為父權社會中女性角色的工具性功能。她的沉默不僅是一種消極的抗拒,也是一種積極的解放。
自然與靈性:英慧最終的沉默和對植物世界的痴迷,像徵著她試圖找到一種純淨、無害的生命形式,遠離人類社會的暴力與欲望。她的沉默可以被視作對一種更高層次的靈性追求,或者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向往。
詩性散文的體現
韓江通過這種敘事的沉默和他者化的手法,將其作品的詩性散文風格進一步推向極致。她的語言簡練、富有像徵性,情感的表達通過隱喻和身體化的行為體現,而非直接通過對話或內心獨白。這種方法不僅增加了小說的張力和複雜性,也使得讀者在閱讀時不斷審視英慧的處境和周圍人物對她的解讀。
像徵與隱喻:英慧的沉默和她對肉食的拒絕,以及最終對植物的依戀,充滿了隱喻和像徵意義。通過這種方式,韓江將身體、心靈、自然等主題深度交織在一起,使得小說具有詩意的層次感。
韓江在《素食者》中通過英慧的沉默、他者化的敘事手法,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創意書寫藝術。這種敘事上的沉默既是英慧對壓迫的抗拒,也是對她作為「他者」被社會、家庭和性別期待物化的像徵。這種敘事創新不僅為小說賦予了複雜的情感深度,也使得韓江在處理身體與心靈、社會與個體的關係時,展現了她的詩性散文風格。
文|讀書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我對你的思念之情,一天不見,仿佛過了三年。
青年男女很喜歡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殷切。這裡的「三秋」,很多人認為是「三年」。因為從字面上理解,「三秋」簡單地理解即為三個秋天,按一年一個秋季,也就是三年的意思。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還真不是。
「三秋」的出處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最早其實出自於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這部書於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成書。這句話的「完整版」應該是這樣:
《詩經·王風·采葛》如此唱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什麼意思呢?葛,即葛藤,蔓生的植物,可以用來織布,做衣服;蕭是蒿的一種,即青蒿,也叫香蒿,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在古代被用來祭祀;艾,一種菊科類植物,沒有婀娜多姿的花朵,但有著淡雅的清香,往往被摘來用作宗廟等祭祀用品;此處的艾也有解釋為艾草,可以用來治療疾病。
詩中唱道,姑娘在山上采集葛,一天沒有見到她了,好像是隔了三個月那麼久;那個在姑娘在山上采艾蒿,一天沒有見到她了,好像是隔了三個秋季一樣漫長;那個在山上采艾草的姑娘啊,一天沒有見到她了,就好像是隔了三年那麼漫長。
(接上)文中采用了遞進的方式來抒發了強烈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僅僅只是一日不見,但在自己心中好像是過了「三月、三秋、三歲」那麼漫長,形象地表達出了人們在思念戀人時那種分秒都是漫長煎熬的心路歷程。
熱戀中的情侶,無時無刻不希望黏在一起,朝夕廝守,短暫的分離,也會讓他們感到時間如此漫長煎熬。對你如此思念急切,仿佛是歷經了漫長了四季,滄海桑田的輪回。正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啊!」
讀《詩經·采葛》發現,原來古文可以那麼美,在歷經了幾千年的光影歲月,這段美麗的文字,以及美麗的愛情,如今讀起來依舊美得讓人陶醉,讓人感動不已。那個站在香草青叢中采葛的姑娘,被遠方的小伙時刻牽掛著,多麼美好的場景畫面,生動地刻畫了青年男女熱戀時的心境,這或許就是《詩經》在歷經了千年後,依舊被視為經典的魅力所在吧!
《詩經》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書」,大家熟知的「關關雉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出自於此。
圖片
《詩經》共計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即公元前11世紀(或更早)到公元前6世紀,約15個諸侯國和眾多地區大概五百多年的詩歌,其中大部分是民間的歌謠,共305篇,後人也將其稱為「詩三百」。在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朝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儒學關係密切的《詩書禮易春秋》的地位也跟著提高,詩被正式列入五經之一。
作為中國最早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出現在孔子、孟子時代的前後,它的重要性和威權可以說不亞於荷馬的兩大史詩對基督教徒和希臘作家等的影響,很多文人、思想家、政治家等都喜歡引用其中的一兩句來抒發情志。
「三秋」到底有多久?
美麗的詩文,美麗的句子,在感受這濃郁的思念之情的同時,我們也不禁想問,「三秋」到底表達的是多久呢?
從文中可以看出,「三秋」並不應該指三年,因為從遞進的關係來看,從「三月」「三秋」再到「三歲」,「三歲」即三年,三者之間應該是層層遞進的,其中「三月」和「三歲」的時間很明顯,就是指三個月和三年。
所以,整體上看,中間「三秋」的具體時間,應該介於三個月和三年之間。否則,如果將三秋認為是三個月的話,那麼就與第一句話的「三月」重合了,如果表示為三年,那麼與最後的「三歲」也是重疊的,顯然不合適。
那麼,到底應該是多久呢?
說法有四:
第一種說法:「三秋」表示秋天的三個階段。
古人將秋季分成三個階段,具體為孟秋、伸秋、季秋。
在古代,一年就已被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分別佔有三個月,這三個月可以用「孟、仲、季」來表示。比如中秋也被稱為「仲秋」。
「三秋」分別為:農曆的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為季秋。孟秋之月寒蟬鳴,仲秋之月鴻雁來,季秋之月霜始降」,說得便是如此。
春季,夏季、冬至也如此,比如「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
在農業上,「三秋」指的是秋收、秋種、秋管。每年的這個時候,農民非常忙碌。
第二種說法:指九月。
有人認為,「三秋」指的是九月,因為九月代表秋天。但是,如此解釋的話,九月只是一個月,比三月還要短,並不符合詩意。
第三種說法:指整個秋季。
在古代,文人墨客們喜歡用三秋來表示秋季,比如柳永的《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裡的三秋就是指秋天,秋天桂花飄香。
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曾寫道「時維九月,序屬三秋」,這裡的三秋就是指整個秋季,九月是秋季的一部分,「序屬三秋」。
不過,細想起來,如果「三秋」指整個秋季,那麼其行文就和前後的時間並不協調,因為前後都指具體的時間,中間指一個時間節點。
第四種說法:指九個月。
專家認為,三秋,應該是九個月,即三個季節的意思,剛好處在三月和三年的之中,讀書君認為這個解釋是比較合理到位的。從詩文的闡述來看,時間上應該是不斷遞進的過程,應該長於三個月,短於三年,解釋為九個月,更加切合本意。
當然,文學創作中的文字書寫,和許多因素有關,有些詞匯可能並不能完全按常理來理解,存在一定的誇大、比喻、借代等加工潤色的成分,甚至可能是創作者憑空想像,靈感一來隨便吟唱,不具有特別的分析意義。「三秋」到底指多久呢?或許只有創作者本人才能給出最官方的解釋。
從目前來看,很多人對三秋的理解是三年,從典故出處來看,個人覺得九個月是最合理的解釋。
中國的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平時膾炙人口的一句詩句,一個典故,聽起來簡單,但其背後卻可能是我們不熟知的一段歷史或是深厚的文化講究。當得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出自《詩經》,或許我們會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文化帶給我們的魅力所在。讀經典,品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歷史,熟悉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2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