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墾評註:阿赫瑪托娃〈海濱十四行詩〉
情動:在鮮花盛開的櫻桃樹上空,/輕盈的月亮流溢著清輝;那裡,樹幹之間更為明亮/一切仿佛在林蔭小道上,就在皇村的池塘旁。皇村:阿赫瑪托娃的家鄉。
呼唤:而一個永恆的聲音在呼喚,/蘊含著非塵世的不可抗拒性
歆湧:我並不知道它通向何方....../那裡,樹幹之間更為明亮
(全詩)
安娜·阿赫瑪托娃:海濱十四行詩
這裡的一切將比我活得更久長,
一切,即便是破舊的鳥巢,
以及這空氣,春天的空氣,
它剛好完成了越海的飛行。
而一個永恆的聲音在呼喚,
蘊含著非塵世的不可抗拒性,
在鮮花盛開的櫻桃樹上空,
輕盈的月亮流溢著清輝。
這條路看起來是那麼容易,
在碧綠的密林深處閃爍白光,
我並不知道它通向何方......
那裡,樹幹之間更為明亮
一切仿佛在林蔭小道上,
就在皇村的池塘旁。
陳明發·日記
不完全是為了
記錄自己的心靈活動
而是想聆聽它們之間的
對話
(新世紀第一個25年札記選 2.9.2002)
Diary by Dr. Tan Beng Huat
Not merely to record
the tremors of my soul,
but to listen — softly —
to how they speak
to one another.
(From 「Notes of the First 25 Years of the New Century」 Sept.2, 2002)
陳明發雅和蔡鎮鴻微鏡頭攝影
露珠說~做自己要及時,遲了一切都蒸發了
所以我選擇在晨葉上練習泅泳
一滴水,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大海
浪流濤光是最好的筆墨
迴響七重洋萬籟的沉默
(22.10.2013 陳明發)
陳明發:“興札記”
興觀羣怨:陳明發在現代文創情動的需要下,將其分成两組概念:一、“興觀”將察見啟動起来;二“羣怨”將察見契合、傳播出去。
延續閱讀:歆湧时代 (愛墾歆湧珍藏 Source:https://www.pinterest.com )
青運成立的正確日期
我問ChatGPT:青運成立的正確日期。
ChatGPT回答:
The Young Malaysians Movement (YMM), known in Malay as 馬來西亞青年運動, was officially established in 1960. Initially named the Young Workers Movement, it was formed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World Assembly of Youth and the Malaysian Youth Council.[ymm.org.my+1ymm.org.my+1][ymmhq.tripod.com]
Over the years, YMM has evolved into a prominent youth organization in Malaysia, focusing on leadership development, civic engagement, and community service. Its headquarters are located at 42G-3, Lorong 6E/91, Taman Shamelin Perkasa, 56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ymm.org.my+1]
從它的回答來看,ChatGPT並不是萬能的。
有誰懂得青運成立的正式日期;我的意思是:1960年幾月幾日?
RD&P是過去青工哲學的部分SOP;Research 研究、Development 開發與Publication出版。有此SOP,應該找得出来。
顧彬的詩《新離騷》
不要再提
什麼戰爭和驅逐。
我們夠傷感了。
沒有緣由我們都會流淚,
更別提什麼剝皮抽筋
讓一萬個人
分食自己的肉。
不要再提什麼跳樓,
什麼末日和憂郁症。
我們寧願虛無
在生前死後
在懷疑前失望後。
不要再提
什麼意義和邏輯。
更幸福的是一塊石頭,
一片雲和一陣微風。
若不是生前死後,
我們但願無舌
無耳無目。
(顧彬[Wolfgang Kubin,17.12.1945],漢學家;原詩德文,本詩由顧彬和北島合譯。見:王家新等:2007,「世界文學」視野下的中國文學與詩;根據網聊記錄整理;網聊時間:2007年4月14日晚7:00-9:00 網聊地點:中國學術論壇聊天室)
註:根據亞思明在2009年3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頻道》的報導〈中德詩人朗誦會:詩人與二鍋頭〉所透露的,顧彬曾借《新離騷》此詩,“批判90年代德國知識分子的新悲觀主義思潮”。
愛墾APP:當代民族誌無意識研究~~The unconsciousness of the group studied was the price that had to be paid (the price it had to pay) for its coherence. A society could be a system only without knowing it. Whence the corollary: an ethnologist was required to know what the society was without knowing it. Today, an ethnologist would no longer dare to say (if not to think) that. How can Bourdieu compromise himself in this way in the name of sociology? (From Pg.56 [Foucault and Bourdieu]in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1 by Michel de Certeau)
研究對象群體的無意識狀態,是其維持內部一致性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唯有在不自知的情況下,一個社會才能成為一個體系。因此引申出一個推論:民族學家必須知道那個社會在自身不知情的情況下是什麼樣子。如今,一位民族學家即使心裡這麼想,也不敢再如此宣稱了。那麼,布迪厄怎麼會以社會學的名義如此妥協自己呢?(《實踐的藝術 1》第56頁, [法] 米歇爾·德·塞爾托)
米歇爾·德·塞爾托(Michel 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對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批評,指出布爾迪厄認為社會的無意識性是其內部一致性的代價,並質疑這種觀點在當代民族誌研究中的適用性。布爾迪厄的理論核心概念,如「習性」(habitus)、「場域」(field)和「象徵暴力」(symbolic violence),提供了理解這種無意識社會結構的框架。以下是布爾迪厄相關著作中的具體引文,對應德·塞爾托的批評:
1. 社會結構的「無意識性」與「習性」的內化
布爾迪厄在《反思社會學的邀請》中寫道:
> 「當習性遇到它所產生的社會世界時,就像『魚在水中』:它感受不到水的重量,並將周圍的世界視為理所當然。」> —《反思社會學的邀請》([Goodreads][1])
這段話說明了個體如何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內化社會結構,使得社會秩序得以自動再生。
2.象徵暴力與知識的不對稱
在《電視:批判的反思》中,布爾迪厄指出:
> 「象徵暴力是一種在受害者與施暴者之間默契共謀下施加的暴力,因為雙方都未意識到自己正在服從或施加這種暴力。」> —《電視:批判的反思》,第17頁
這說明了社會秩序如何透過無意識的方式維持,並揭示了知識與權力之間的不對稱關係。
3.民族誌的地位與反思社會學
布爾迪厄在《科學的科學與反思性》中強調:
> 「社會學家必須進行一種對社會學的社會學,以避免無意識地將觀察對象的特徵歸因於主體。」> —《科學的科學與反思性》
這強調了研究者需要反思自己的社會位置和認知框架,以避免在研究過程中再製權力結構。([PHILO Notes][2])
4.當代社會科學的危機與批判
德·塞爾托的批評指出,布爾迪厄的方法可能過於強調結構,忽視了個體的能動性。然而,布爾迪厄在《實踐的邏輯》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提出:
> 「實踐具有一種不是邏輯學家的邏輯。」> —《實踐的邏輯》
這表明布爾迪厄試圖在結構與能動性之間尋求平衡,並強調實踐的複雜性。
總結來說,布爾迪厄的理論提供了理解社會無意識結構的工具,但也面臨著如何處理研究者自身位置與偏見的挑戰。德·塞爾托的批評提醒我們,在進行社會研究時,需要保持對自身方法和立場的反思,以避免再製既有的權力結構。
愛墾APP:新批評和形式主義批評~~新批評(New Criticism)和形式主義(Formalism)批評都是20世紀早期興起的文學理論流派,強調對文本的內部結構和文學特征的分析,但它們在方法和關注點上存在一些區別。
共同點
文本中心論:兩者都認為文學分析應該集中於文本本身,而非作者的意圖、歷史背景或讀者的反應。文本的意義被視為內在的、獨立的,可以通過對其形式結構的分析來理解。
反對外在因素:新批評和形式主義都強調摒棄對文本的外在因素的分析,如作者生平、社會環境和讀者情感等。這種方法被稱為「客觀性」研究,即認為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內含於作品之中。
細讀法:兩者都主張通過對文本內部元素的細致分析(close reading)來揭示作品的美學結構。分析的要素包括象征、隱喻、韻律、對比、結構等。
差異點
理論背景
形式主義:形式主義起源於20世紀初的俄國,代表學者包括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和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他們關注文學的「文學性」,即使文學作品區別於其他形式的語言(如日常語言)的獨特之處。形式主義者關注文本的語言結構和文學技巧,尤其強調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即通過不同尋常的表達方式來讓事物顯得新穎,使讀者注意到作品的形式特征。
新批評:新批評在20世紀30-40年代的美國發展起來,主要代表包括克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約翰·克勞·蘭薩姆(John Crowe Ransom)和W.K.沃姆薩特(W.K. Wimsatt)。新批評強調內在衝突(internal tension)、悖論(paradox)和反諷(irony)等文本特征,以揭示文本中復雜的意義結構。新批評更注重詩歌中「有機統一」的概念,認為作品各部分彼此聯系,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理論術語
形式主義:形式主義提出了「文學性」(literariness)和「陌生化」等概念,注重通過新穎的表達手段使作品的語言具有文學特質。他們認為文學的價值在於語言結構的獨特性,重視作品的技巧和語言的獨立性。
新批評:新批評則強調文本的有機統一性,並提出了意圖謬誤(intentional fallacy)和情感謬誤(affective fallacy)等概念。意圖謬誤指出,試圖通過作者的意圖來理解文本是誤導的;情感謬誤則認為用讀者的情感反應來評價作品是錯誤的。他們認為作品中的意象、悖論等形成了文本的內在和諧。
重點關注的文學特征
形式主義:形式主義更關注語言的創新性和構造手法。例如,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強調通過不尋常的敘述手段讓人重新審視事物的本質。形式主義者更多分析語言如何通過句法、修辭和結構層次生成「文學效果」。
新批評:新批評則更關注詩歌等文學作品的內部張力,如悖論、反諷等,以及作品的「有機性」特征,即作品各部分之間的和諧統一。新批評注重作品的情感張力和復雜性,認為通過內在結構的分析,能夠揭示文本的深層意涵。
影響與傳播
形式主義:形式主義在蘇聯遭到政治打壓,但它的核心概念對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有深遠影響,最終流傳到西方文學理論中。
新批評:新批評影響了美國的文學研究方式,成為英美文學批評的主流,並在西方高校的文學教育中廣泛應用。它推動了「細讀法」作為一種標准化的文學分析方法,甚至在文學研究外的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新批評和形式主義都在文學批評中,提出了文本為中心的分析方法,但新批評更重視文本內在的和諧性和情感結構,而形式主義更關注語言的特質和陌生化效果。新批評在西方文學教育中佔據主導地位,而形式主義則對後來的結構主義、符號學等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