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魯達·愛情的十四行詩選之十

這種美是柔性的,好像音樂和木頭,

瑪瑙、衣服、麥子,光照過的桃子

構成臨時雕塑。

現在她散發出她的清新,對著波浪。

 

海水撥弄這些曬黑的腳,再現

它們的形狀,又抹掉沙灘上的印跡。

現在她是一縷女性的玫瑰之火,

太陽和大海競爭的唯一泡泡。

 

噢,也許沒什麽觸到你,除了冷鹽!

也許沒有一點愛擾動那破曉的春光!

美麗的女人,無盡泡沫的回響,

 

也許你水中勻稱的臀部造就

一種新尺度——天鵝、百合,當你

在那永恒的水晶裏飄浮你的泡沫。

 

(陳子弘譯)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2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triste chateau 4 hours ago

[凖備跳河的人]假如一個凖備跳河的人在最後的一刻站在高高的牆上做尚有可能的不知所措的猶豫,跳,還是不跳,那麼我會向他建議說,讓他想一下校長,他馬上就會知道,他剩下的只有一個可能——跳。/他的體型看上去就像是一根枯萎、曬蔫了的黃瓜,他的智力甚至還沒有達到施密特的水平,不過成績相當不錯……/他用自吹自擂、虛妄傲慢、令人難以容忍的愚蠢療治他的懦弱。他喜歡多愁善感和笨拙的憂傷,總是做出一副自慰的面容……

灌滿酒精,渾身是褶的蛆蟲/上躥下跳的小丑,無法挪動的呆滯,耳聾眼瞎的蠢笨......(346頁)

原始的麻木的十字路口與冰冷洞穴無意義的空虛一起在深不見底的黑暗深淵裡 / 我無從釋放的焦慮墜入了這無可救藥的愚蠢、口齒不清的抱怨和無法慰藉的存在的濃稠黑暗之中。[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撒旦的探戈》Sátántangó,聯合文學,2020, 346頁]

Comment by triste chateau on September 25, 2025 at 11:26am

席勒Johann Schiller康德Immanuel Kant):哲學上關於「遊戲/遊戲衝動/美學理性」的討論,研究方向偏向AI與美學、認知與倫理的交叉:有學者把康德的認知與美學理論拿來討論機器認知、審美判斷與倫理,近幾年也有專文回顧「康德與AI」的相關討論。席勒(尤其是德國美學傳統)關於「遊戲衝動」和感性/理性調和的思想,也被用來討論AI藝術、審美判斷與人機互動中的價值問題。


Comment by triste chateau on September 15, 2025 at 12:33pm

陳明發的詩〈竊笑〉

魚尾紋繃緊又散開的瞬間
沸血的大河緩緩放慢
我聽見脊椎的脈搏
像列車的汽笛聲遠去
我們同時聆聽到
玻璃窗外满樹花瓣
偷窺而若無其事的竊笑

(18.5.2015)

Comment by triste chateau on January 17, 2025 at 4:41pm

泰德·庫瑟·挑選讀者

首先,我要她很漂亮,

午後最孤獨的時刻裡,

她小心翼翼地朝我的詩歌走去,

頭髮仍然是濕的,貼在脖子上,

剛剛洗過。她應該穿著

一件雨衣,舊了,髒了,

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買清潔劑。

她將拿出眼鏡,在那裡,

在書店裡,她翻閱

我的詩,然後將它放回

書架。她將對自己說,

「用這些錢,我可以把雨衣

弄乾淨。」於是她這麼做了。

張文武 譯)

Comment by triste chateau on December 7, 2024 at 10:14am

醫生~~對於不治之症,再治療也無濟於事,自然就沒有必要繼續給病人看病。於是,病人自己掙扎,為自己規定了嚴格的進食制度,身體漸漸康復了,總算活了下來,大夫原以為他早就進了拉雪茲神甫公墓,不料卻在歌劇院大街相遇,對方向他脫帽致敬,他卻視之為大不敬的奚落行為。其憤慨程度比刑事法庭庭長有過之而無不及,兩年前,他明明宣判了一位四處游蕩的流浪漢死刑,那家伙似乎毫不畏懼,如今竟在他鼻子底下溜達。醫生們(當然不指全部,我們思想中並不排斥非凡的例外)自然會為自己的診斷得到證實感到欣喜,但一般來說,更為自己的判決宣布無效而感到惱火、憤怒。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triste chateau on November 29, 2024 at 3:08pm

愛墾APP:意義·胡塞爾與弗雷格~~弗雷格(Gottlob Frege 1848-1925, 德國哲學家)雖然沒有直接使用「noema」這一術語,但他的「意義」(Sinn)與「指稱」(Bedeutung)概念對胡塞爾的現象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弗雷格主要在1892年的論文《論意義與指稱》(Über Sinn und Bedeutung)中提出了這一二分法,成為後世現象學家如胡塞爾討論「意義」(noema)的重要基礎。

弗雷格的意義與指稱區分

在《論意義與指稱》中,弗雷格提出,每個語言表達式不僅有一個具體的指稱(Bedeutung),即它所指的對象,還包含一個「意義」(Sinn),即表達該指稱的方式或觀念。具體而言:

意義Sinn):表達式的「思維內容」或概念,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和談論這個對象。

指稱(Bedeutung):語言中表達的對象或實際存在的實體。

弗雷格的經典例子:

「晨星」 (der Morgenstern) 和「暮星」 (der Abendstern) 都指向金星(指稱相同),但它們的意義不同,因為這兩種表達方式涉及不同的認識路徑。

弗雷格意義概念的特點

意義作為認知媒介:意義是理解某一對象的方式,是表達對象在心靈中呈現的觀念。它不等同於心理經驗,而是一種普遍的「思維內容」。


意義與真理條件相關:意義對於表達式的真值條件具有決定性作用,因為意義是語言表達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連接橋梁。

胡塞爾對弗雷格式「意義」的借鑑

胡塞爾在現象學中提出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ät)概念,指稱意識始終是關於某物的。noema是胡塞爾用來描述意向對象的「意義內容」或「意向內涵」的術語,類似於弗雷格的「意義」(Sinn),即意識如何指涉對象。

相似性:胡塞爾的noema與弗雷格的Sinn一樣,都是主體理解世界、指涉對象的內涵性媒介。

差異性:胡塞爾的noema不僅僅是語言意義,而是意識活動中的「意向內容」,涵蓋了更廣泛的意識經驗領域。


弗雷格文本引用與分析

以下是弗雷格在《論意義與指稱》中對「意義」的核心表述:

「我們必須區分符號的意義(Sinn)和它的指稱(Bedeutung)。『晨星』和『暮星』具有不同的意義,但它們的指稱是相同的,即金星。」 (Frege, "Über Sinn und Bedeutung," 1892)

通過這個區分,弗雷格強調了意義的重要性:意義是我們思維中形成的理解方式,決定了我們如何認識和談論對象。

總結

弗雷格的「意義」概念是胡塞爾提出noema的哲學基礎。在弗雷格看來,意義(Sinn)是我們通過語言或符號指涉世界的一種內涵性媒介。而胡塞爾借用了這種思路,將其擴展為現象學中的noema,即意識活動中的意向內容。二者的共同點在於,意義(或noema)都是我們理解、認識和指涉世界的關鍵中介。

Comment by triste chateau on October 16, 2024 at 10:31am

愛墾APP:70後存在主義對抗孤獨~~存在主義1970年以後出生的學者與作家,包括韓江(Han Kang),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個人存在、自由、死亡、孤獨和人類處境的探討上。雖然存在主義作為一個哲學流派在20世紀中期達到了高峰,但其核心思想繼續影響後來的文學創作,尤其是那些關注人類個體在荒謬世界中的掙扎的作家。

韓江的作品《素食者》(The Vegetarian)和《少年來了》(Human Acts)等,都展示了存在主義的痕跡。她的作品往往探討個體的異化、痛苦與人類存在的荒誕感,這與存在主義對自由選擇和存在危機的關注相吻合。例如,《素食者》中的主角英惠選擇素食主義不僅是對暴力和肉食的反抗,更是一種對她自身存在的質疑和探索。她通過極端的行為表達出對社會強加於她的身份和角色的反感,並試圖尋找自身的意義,這與存在主義對自我定義和超越外在束縛的關注是一致的。

此外,韓江通過對暴力、壓迫以及人類尊嚴的描寫,探討了現代人類如何在科技和社會體制的壓力下掙扎生存,這種思考也與存在主義的悲觀世界觀和對人類處境的深刻反思相契合。她的文字常常引發對個體自由與責任、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以及在殘酷現實中的生存意義的思考。

雖然存在主義的顯性哲學話語可能在當代文學中減少了,但其關注的核心問題,如自由、孤獨、痛苦和人類處境,依然深深影響著韓江及其他後世作家的作品與主題。(下續)

Comment by triste chateau on October 15, 2024 at 4:52pm

(續上) 從AI年代的情動書寫来說,人的孤獨與異化這話題,是越来越来需要深入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社交媒體的興起,現代社會的孤獨感反而顯得更加嚴重。許多學者已經就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孤獨感與科技的關係:盡管社交媒體本質上是為了連接人們,它往往卻加劇了孤立感。用戶被社交媒體上的表面聯系所取代,深層次的人際互動減少。研究顯示,人們在社交媒體上不斷與他人比較,尤其是那些看似「完美」的生活,反而導致了更強的孤獨和不滿足感。這種現象被稱為「社交媒體悖論」(social media paradox)——連接越多,孤獨感卻越深。

研究案例

Jean Twenge 在她的著作《iGen》中分析了科技對千禧一代和 Z 世代的影響,發現這些人群中孤獨感的增加與社交媒體的使用有很大關係。她指出,雖然社交媒體為人們提供了即時的社交連接,但長時間的使用卻往往與更高的抑郁和孤獨感相關。

Sherry Turkle《Alone Together》中探討了「我們孤獨但一起」的現象。她認為,科技帶來的「淺層聯系」使人們無法建立深層次的情感連接,導致了更大的孤獨感。她也指出,社交媒體讓人們逃避現實中的社交互動,進一步增強了這種孤獨感。

Julianne Holt-Lunstad 的研究表明,孤獨感和社會隔離感與健康問題(如心臟病、抑郁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她的研究同樣提到,社交媒體雖然增加了互動的表象,但卻削弱了現實世界中更具情感深度的互動。

在這些研究中,學者們一致認為,盡管科技和社交媒體旨在加強人際聯系,但實際效果往往是負面的。科技讓我們接觸更多的人,但也讓人們在真正情感上的聯系變得稀缺。因此,現代社會的孤獨感在科技的推動下不僅沒有減弱,反而顯得更加嚴重。

這與作家韓江在作品中對現代個體孤立與存在危機的探討不謀而合。她在小說中表現出的個人疏離、痛苦以及對社會的反抗,也可以視作對現代科技和社交媒體時代孤獨感的文學回應。

 

Sherry Turkle《Alone Together》中探討了科技,尤其是社交媒體、智能手機等技術,如何影響了人類的關係和自我認知。她的核心論點是:

科技與孤獨的悖論:盡管科技本意是為了連接人們,然而它實際上在許多情況下加劇了人類的孤獨感。人們越來越依賴數字設備進行社交,而不是面對面的互動。這種虛擬連接往往是「淺層次」的,無法替代深層次的情感交流。

人與機器的關係:Turkle 強調了人類與技術(如人工智能、機器人)的關係日益緊密,這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她指出,社交媒體上的互動方式更多是基於即時反饋和自我展示,而不是實質性的情感交流。

情感的偽裝:社交媒體讓人們有機會通過精心編輯的內容來展示「完美」的生活,掩蓋了真實的情感狀態。這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表面化和短暫化,反而增加了孤立感。

從「一起孤獨」到「孤獨中的連接」:Turkle 指出,我們表面上看似被連在一起,但實際上,人們在科技的幫助下變得更加孤立。特別是通過手機、社交媒體等平台,人們常常失去了面對面溝通的能力和欲望,轉而沉浸在數字世界裡。

數字時代的自我認知:她探討了人們在技術中尋找自我確認的現象。例如,許多人通過社交媒體的「點贊」或評論來衡量自身的價值,而這可能導致自我認知的失衡。

《Alone Together》的關鍵觀點在於,雖然科技讓人們變得表面上更為連接,但實際上,它削弱了人們的情感聯系,反而使孤獨感和疏離感更為嚴重。

Sherry Turkle 的研究引發了關於現代科技對人際關係和社會影響的廣泛討論,並為如何在人類與技術之間找到平衡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Comment by triste chateau on October 15, 2024 at 1:36pm

愛墾APP:雪莉特克·人機關係~~之前讀過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Evocative Objects: Things We Think With。雪莉.特克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社會學和科技研究教授,曾獲得該大學教授與學術貢獻獎。身為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者,她是「社會學+技術」這一跨學科領域中的領軍人物,開創了許多關於人機互動的討論與理論框架;涵蓋了人與技術的互動、科技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以及數字時代自我認知與情感的變遷。除了社會學,其影响力還深入到科技哲學與心理學等多個學科。

她的主要學術成就包括

研究人與科技的關係:Turkle 的研究特別關注個人如何通過技術(如計算機、機器人、互聯網)與世界互動。她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探討這些技術對自我認知、情感和人際關系的影響。

《Alone Together》(2017,中文版《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由黃亦安翻譯):這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分析了在數字時代,人們雖然表面上通過社交媒體等科技工具保持聯系,但內心卻越來越孤獨。她探討了技術如何影響人類情感、交往模式和社會聯系。

《The Second Self》(1984):這本書是她早期研究的重要貢獻,揭示了計算機不僅僅是工具,它們還塑造了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她提出,計算機和人類互動時,實際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身份認同。

《Evocative Objects》(2007):Turkle 編著了這本書,匯集了多位學者的文章,探討日常物品如何引發人們對生活、感情和身份的思考。她提出,物體不僅僅是物理存在,還承載著情感和記憶,成為人類與世界互動的重要媒介。

研究人機互動的倫理與未來:她的後期研究關注技術發展對社會倫理的挑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機器人與人類生活的整合過程中,提出了關於技術對情感、倫理與人性深刻影響的質疑。

特克的研究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技術在生活中的角色,特別是它如何影響個人的情感生活和社會互動。

Sherry Turkle 在研究人工智能、機器人和人類生活整合的過程中,提出了一些關鍵建議,尤其關注這些技術對情感、倫理、人與人關係的深遠影響。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建議和警示——

情感代替與孤獨加深:Turkle《Alone Together》中特別強調了技術如何模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導致人們更加依賴機器(如社交機器人或虛擬助手)來代替人際關係。她警告,人們可能越來越難以區分人與機器的互動,並可能誤以為機器能夠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持。她呼籲人們要重新思考與技術的關係,不要讓技術取代真實的人際互動。

倫理問題與責任:她強調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帶來的倫理問題,特別是當我們開始依賴這些技術照顧兒童、老人或病人時。她質疑:我們是否准備好接受由機器照顧和陪伴脆弱的個體?這種人機互動的倫理界限是什麼?她呼籲社會和政策制定者要慎重考慮這些技術的道德後果,尤其是在護理和陪伴類機器人快速發展的情況下。

人類自我認知的改變:Turkle 提出,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我身份和情感的認知會發生變化。她指出,技術並不只是工具,它們會影響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她警告,人們在與智能機器互動中,可能逐漸失去對自我認知的控制,最終影響到人類的同情心、責任感和歸屬感。

對「過度依賴技術」的反思:特克建議,人們要反思對技術的過度依賴,特別是在教育、醫療、家庭生活等領域。她鼓勵人們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避免讓技術主導這些本該充滿溫度的關係。她認為,雖然技術可以幫助提升效率和便利,但它們永遠無法取代人類間深厚的情感交流。

倡導批判性使用技術:Turkle 並不完全反對技術的發展,但她呼籲人們要批判性地使用。她提倡「有意的孤獨」(intentional solitude),認為人們需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為自己保留空間,避免被技術過度干擾。她鼓勵人們在面對技術的侵入時,要學會「拔掉插頭」,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互動。

雪莉.特克的這些建議提醒我們,技術雖然給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它同時也帶來了情感和倫理的挑戰。她呼籲人們更加謹慎地看待技術在生活中的角色,避免它對人類情感和倫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Comment by triste chateau on September 11, 2024 at 9:53pm

責怪

(關於維爾迪蘭夫婦暗地里為門客薩尼埃特所做的慷慨善行)幾年之後,在薩尼埃特的葬禮上,我是通過戈達爾了解到這件事情的原委的。我很遺憾,沒能更早地了解事情真相,否則,我的思想本會發生變化,即永遠不要責怪別人,不要光憑別人的一件壞事,用對此事耿耿於懷的心情來評判別人。我們只看到了別人心靈的壞的一面,只憑這一次就斷定此人的壞心還會故態復萌,殊不知人的心靈是極其豐富的,除了壞的一面,還會表現出其他許多形式,我們對心靈在其他時候所可能表現的真誠希望和可能實現的美好事情還不了解;我們不能因為看見了心靈丑惡的一面,便對其溫柔美好的一面也視而不見……維爾迪蘭先生雖然積德行善,但是他同樣喜歡戲弄別人,甚至殘酷地迫害別人;他迷戀於在小圈子里發號施令,主宰一切,甚至不惜一切手段,造謠中傷,無事生非,門客們互相之間的關係本來就不是以加強小圈子的團結為唯一宗旨的,經他這麼一挑,更是紛紛反目為仇。維爾迪蘭先生可能是個不藏私心、默默無聞、樂施善助的人,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就是一個悲天憫人、謹慎行事、忠誠老實、永遠善良的人。……然而我得知那件事之後,未曾料到,維爾迪蘭先生的天性向我顯露出一種嶄新的面貌。我得出結論,無論是某人的性格、社會或者愛欲,想就其框出一副固定不變的圖畫,都是難而復難的事,它們是不斷變化的。誰想就人的性格攝下一副相對靜止的照片,誰就會發現人的性格會相繼呈現各種面貌,它不會保持靜止,而是動個不停,致使鏡頭不知所措。(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