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Bath, England
世界文化遺產:英國巴芙
到別人的地方,去看看人家怎樣講故事
怎樣讓人家真心誠意感受到他們的地方
怎麼就是不一樣;有機會一定要倒回來
《Advent》經典研讀班 1
《Advent》經典研讀班 2
《Advent》經典研讀班 3
Tags:
Albums: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Location: Bath, England
Comment
丹納:藝術與社會·時代的關係~~他們所要欣賞的是和器官與處境完全配合的人,在肉體所許可的範圍以內完美無缺;他們不要求別的,也不要求更多;否則他們就覺得過火,畸形或病態。--這是他們簡單的文化使他們遵守的限度,我們的複雜的文化卻使我們越出這個限度。
......這個小故事使我們追溯到比產生這段文字更早得多的時代,一直到裸體的黃金時代。這是很寶貴很有意義的材料。我們從中看到重視血統的風俗,教育的效果,普遍愛美的風氣,一切完美的雕像的淵源。當時許多文獻都證實我們這個印象。荷馬提到阿喀疏斯和尼雷,說在攻打特洛亞的群英大會中,他們兩個是最美的希臘人:希羅多德說斯巴達人卡利克拉德〔有名的運動家〕是和馬多尼阿斯〔波斯將領]作戰的希臘人中最美的。一切敬神的慶祝,重大的典禮,都等於健美比賽。雅典挑選最美的老人在雅典娜慶祝大會中執樹枝,伊利斯挑選最美的男人向本邦的女神獻納祭品。在斯巴達的基姆諾班提斯大會中,凡是身材不夠高大,儀表不夠魁偉的將軍和名人,在游行的合唱隊伍中不能居於前列。西奧弗拉斯塔斯〔四至三世紀時哲學家〕說,拉西提蒙人要他們的國王阿基達馬斯繳付罰金,因為他娶了一個矮小的女人,大家認為她只能生出一個渺小的後代,生不出國王來。
決沒有人拿攝影與繪畫相提並論一一再舉一個最後的例子,假定正確的模仿真是藝術的最高目的,那麼你們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悲劇、最好的喜劇、最好的雜劇呢?應該是重罪庭上的速記,那是把所有的話都記下來的。可是事情很清楚,即使偶爾在法院的速記中找到自然的句子、奔放的感情,也只是沙里淘金。速記能供給作家材料,但速記本身並非藝術品 或許有人說,攝影、澆鑄、速記,都是用的機械方法,應當撤開機械,用人的作品來比較。那麼就以最工細最正確的藝術品來說吧羅浮美術館有一幅登納的畫。
登納用放大鏡工作,一幅肖像要畫四年他畫出皮膚的紋縷,額骨上細微莫辨的血筋,散在鼻子上的黑斑,逶迤曲折,伏在表皮底下的細小至極的淡藍的血管;他把臉上的一切都包羅盡了,眼珠的明亮甚至把周圍的東西都反射出來。你看了簡直會發愣:好像是一個真人的頭,大有脫框而出的神氣,這樣成功這樣耐性的作品從來沒見過。可是凡・代克的一張筆致豪放的速寫就比登納的肖像有力百倍,而且不論是繪畫還是別的藝術,哄騙眼的東西都不受重視。
......有了這許多發明,經過這許多勞動,人還沒有越出第一個圈子:他還不過是一個動物,僅僅比別的動物供應更充足,保護更周密而已;他只想到自己和同類。一到了這個階段,人類オ開始一種高級的生活,靜觀默想的生活,關心人所依賴的永久與基本的原因,關心那些控制萬物,連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跡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徵。
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共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科學,靠著科學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規律,用正確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達出來;第二條路是藝術,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面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本質〉要在心中找到這樣的典型術家必須是個生性孤獨,好深思,愛正義的人,是個慷慨豪放、容易激動的人,流落在萎靡與腐化的群眾之間,周圍盡是欺作與壓追,專制與不義,自由與鄉土都受到摧殘,連自己的生命也受著威脅,覺得活著過是苟延殘喘,既不甘屈服,只有整個兒逃避在藝術中間; 但在備受奴役的絨默之下,他的偉大的心靈和悲痛的情緒還是在藝術上盡情傾訴。(第15頁)
藝術是個讓人痛苦的東西,只有突破生活的壁壘才能發現新的藝術,而這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
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是 19 世紀法國一博聞強識的哲學家, 1864 年應巴黎美術學校之聘,擔任美術史講座。《藝術哲學》便是其課程講稿,他從自己研究藝術史的方法出發,論述了意大利、尼德蘭、古希臘的藝術。其從種族、環境、時代出發的研究方法也啟發了許多後來者。
丹納的一個總出發點便是:藝術品決不能孤立地來看待,首先一件藝術品屬於其創作者的全部作品;而某一個藝術家則屬於同時同地的藝術宗派或藝術家家族;最後,這一派的藝術家這屬於趣味一致的社會,欣賞藝術品的人和藝術家都收到風俗習慣和時代精神的影響。
所以研究藝術品,其實是要研究其背後的社會環境。
首先,得給藝術品下個定義。不出意料,丹納選擇從藝術家創作的角度來進行論述。
像繪畫、雕塑這樣的藝術作品早期通常是一種「模仿」的創作。畫人、動物、風景,雕刻一個人體,都是盡量模仿現實中存在的東西。由此延伸出一條創作之路,就是越逼真越厲害。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和雕塑家們對人體解剖學如此了解,就是為了再造逼真的人體。
但藝術的目的僅在於模仿嗎?非也。這個自然世界,我們自己每日都能見到,何必再人工創造一個同樣的世界呢?作者舉了德國畫家丹納(Balthasar Denner)的例子。他借助放大鏡作畫,將表皮底下細小的淡藍靜脈血管都還原了出來。但這樣耐心的作品,卻不如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的一張速寫肖像來得豪放有力。
而藝術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從具象到抽象,從客觀事物的描述到內心世界的展現,都指明了另一條道路。
其實藝術家的創作,很多時候是遵循邏輯的,這種邏輯便是理順事物之間和內部結構的關係,找到其主要特徵(本質),用創作將其凸現出來。可以理解為一種高級的「模仿」,將現實做一個抽象變形,讓觀看者感受到複雜而又模糊的現實之下的本質。
藝術的目的就是要把這個特徵表現得彰明較著;而藝術所以要擔負這個任務,是因為現實不能勝任。在現實界,特徵不過居於主要地位;藝術卻要使特徵支配一切。特徵在現實生活中固然把實物加工,但是不充分。特徵的行動受著牽制,受著別的因素阻礙,不能深入事物之內留下一個充分深刻充分顯明的印記。人感覺到這個缺陷,才發明藝術加以彌補。
丹納《藝術哲學》~~人類生活的第一個階段是,作為一種動物盡量抵抗同類和自然界的侵襲,因此我們組織家庭,國家,訂立法律。此後人類才開始一種高級的生活,靜觀默想的生活,關心人所依賴的永久與基本的原因,關心那些控制萬物,連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跡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徵。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共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科學,靠著科學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規律,用正確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達出來;第二條路是藝術,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引自〈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
這個病稱為世紀病~~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南,浮士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先是過於敏感,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像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像從前的人需要用到膂力與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衝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逼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那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利,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零年代)為最猖獗;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丹納《藝術哲學》50頁)
接觸奧義
當聖盧走入我的房間時,我走到他的身邊,懷著靦腆的感情,帶著超自然的感覺,其實所有休假的軍人都會使人產生這種感覺,當你被帶到一個得了致命的病卻還能起身、穿衣和散步的人身邊時,也會產生這種感覺。……他們不僅僅來自那些使我們感到不現實的地方,因為我們只是從報上聽到別人談論這些地方,無法想像人們參加了這些異乎尋常的戰斗之後,帶回來的只有肩上的挫傷;這些地方是死亡之岸,他們即將回到那里去,他們來到我們中間只有片刻的時間,難以為我們所理解,使我們充滿了溫柔、恐懼和一種神秘的感情,猶如我們追念的那些死者,在我們眼前顯現的時間只有一秒鐘,我們又不能去詢問他們,另外他們最多只會對我們回答道:「你們是無法想像的。」因為奇怪的是,在那些從前線里逃生的休假軍人身上,在那些被一個通靈者催眠或召回亡靈的生者或死者身上,同奧義進行接觸的唯一結果,是在可能的情況下使話語更加微不足道。
喚起感覺
我和她談了話,卻不知道我的話語落在了何處,不知道我的話語起了什麼作用,仿佛不知道我是否將石頭扔進了無底深淵。一般來說,傾聽我們話語的對象,會用他從話語要旨中提煉出來的意義來充實這些話語,而這個意義與我們賦予這些話語的意義又很不相同。這是日常生活不斷向我們揭示的一個事實。更甚之,即便在一個人的身邊,如果我們無法想像這個人所受的教育……不了解他的愛好、所讀之書、做人原則,我們就不知道,是否我們的話語會在他身上喚起某種感覺,這與要在動物身上喚起某種感覺更為相似……因此,設法與阿爾貝蒂娜深入交往,在我看來,似乎是與未知數接觸,如果不說是與不可能接觸的話。這件事似乎與馴馬一樣艱難,與養蜂或種植薔薇一樣費力。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爱垦APP: 《锦瑟》版《人鬼情未了》
如果将李商隐詩作《锦瑟》的诗性智慧、情感体验、意义领会和象征性意象融汇到电影文创,重新拍摄一部类似《人鬼情未了》(Ghost, 1990)的作品,要考虑以下几个角度——
情感层次的深化与象征性意象的运用
借鉴《锦瑟》的复杂意象和多层次情感表达,可以在电影中引入更多象征性的视觉符号来深化角色情感。比如,像“锦瑟”这样的物件可以成为重要的视觉隐喻,象征着爱情的复杂与无法言喻的悲伤。片中可通过物件来延续情感,如女主角保留的一件物品不仅是爱情的象征,也是主人公之间情感延续的媒介。
影片中的每个场景都可以融入特定的象征符号,如镜子、琴弦、日光、泪水等,用以表现情感的流动与不确定性。这些符号不仅仅是情感的外化,更像是文化记忆的承载体,通过它们引导观众进入角色内心的情感世界,增强电影的诗意。
语言的诗性功能与电影语言的自指性
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可以通过电影的语言来呈现。例如,在台词、音乐和画面设计中注重语言的节奏和结构,使得语言本身成为情感传递的媒介,不仅是叙事的工具。台词的设计可以具备诗意,像是锦瑟中的隐喻,既传达情感又通过语言的形式美增强电影的情感共鸣。
加入更多诗意的节奏感,甚至用一些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主角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思念。电影的镜头运用、切换方式可以像诗歌的节奏一样,忽而急促、忽而平缓,以表达情感的起伏。
情感的潜意识流动与视觉表现
克里斯蒂瓦的诗性语言强调情感与潜意识的关系。在电影中,可以通过超现实的视觉设计来展现角色的潜意识情感流动。例如,鬼魂主人公的世界可以通过不稳定、虚幻的画面来表现他们内在的情感困境和未解的执念。
在视觉上,可以通过模糊的镜头、色彩的转变、梦境般的场景设计表现情感的流动和无意识的释放。比如,男主角死后世界的表现可以带有潜意识的元素,带观众进入他心灵深处的痛苦与不安,而不仅是传统的幽灵形象。
感官与情感体验的交互
情动转折理论强调情感与感官的互动。在电影中,可以通过感官体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可以加强电影中的感官元素,如音乐、触觉等,来引发观众对角色情感的体验与共鸣。与《锦瑟》中的视觉与感官象征相呼应,电影的音乐、光线、道具等元素都可以带有多重情感意义。
电影的配乐设计应注重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使音乐和画面有机结合,通过音乐引导观众的情感体验。例如,角色触摸某个物品时,背景音可以通过细腻的音效与旋律唤起观众对爱情的回忆,增强触觉与情感的联结。此外,通过精心设计的光线变化,传达角色的内心转折和情感状态的波动。
集体情感与文化记忆的融入
维柯的诗性智慧注重象征系统在集体文化中的作用。电影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将象征性意象与文化符号相结合,唤起观众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例如,电影中可以加入一些文化性的物件或场景设计,这些符号不仅仅是个体情感的象征,也可以触及集体记忆的深处,形成普遍的情感共鸣。
场景设计和故事背景可以加入具有集体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例如,可以通过复古家具、古老建筑、或者特定的文化习俗等,使电影情感与文化背景相呼应,增强电影的情感深度与文化意蕴。比如,片中的某件重要物品可以代表一段古老的传说,象征着跨越时空的爱与失落,触发观众的集体情感记忆。
多维情感体验与叙事复杂性
李商隐的《锦瑟》充满了多重情感层次和叙事复杂性,这种叙事方式可以为电影的情感表达提供启发。通过多重视角、时间线和非线性叙事结构,呈现复杂的情感体验,让观众在不同层次上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交织现实与回忆、生命与死亡,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电影可以通过角色生前与死后两个不同的时空场景交替切换,展现爱与遗憾交织的复杂情感。时间线的断裂和重叠可以让观众在多重情境下感受主角的情感波动。
情感复归与救赎的意象
《锦瑟》中的情感是忧伤与不可逆的,但也有某种超越性的回归和救赎感。在电影的最后,可以通过角色之间的情感和解与复归,形成一种情感上的救赎。这样的结局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爱与失去的痛苦,也让他们经历情感的升华与解脱。
电影的结尾可以通过视觉象征,如光线从暗到亮的变化,表现角色的情感复归与救赎。主角的灵魂最终找到和平,而这种情感升华的象征可以通过超现实的场景设计来表现,例如最后的相逢场景可以在某个意象性场景中完成,表现情感的终极解脱与升华。
通过维柯的象征性智慧、雅各布森的诗性语言、克里斯蒂瓦的潜意识情感流动,以及情动转折理论的感官与情感体验相结合,重新拍摄《人鬼情未了》可以在视觉、叙事和情感表达上更为多层次化和深刻。象征性的意象、多维的情感层次、感官与情感的交互以及集体文化的融入,将使这部电影在情感深度和艺术性上实现新的突破,使观众在视觉与情感上获得丰富的体验。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差异”的局限性
在一个多元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交织的区域,如东南亚,单纯强调“差异”而忽略“生成”有可能成为冲突的根源。这是因为差异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和谐或共存,而是可能激化矛盾,特别是在差异被用来区分“自我”和“他者”、强化族群或文化界限的情况下。相反,加入“生成”的视角可以引导人们认识到差异是动态的、可变的,并且通过不断的互动、对话和融合可以实现共同的成长与繁荣。生成提供了一种开放的路径,帮助不同的文化和信仰群体在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找到共存的可能性,从而避免因差异固化而产生的冲突。
“差异”本身的局限性
差异强调的是个体、群体或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但这种强调如果缺乏动态的生成视角,可能会导致以下几种问题:
固化身份:当差异被视为固定的、不变的,这种对身份的僵化认同可能加剧分裂和对抗。例如,在东南亚的多元社会中,若某个民族或宗教群体固守自身的文化或宗教差异,而不愿意开放接纳其他群体的特质,差异就可能变成划分界线的工具,强化彼此的排斥感。
“自我”和“他者”的二元对立:差异如果被过度强调,容易导致将世界简化为“自我”和“他者”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文化、信仰和族群的互动可能成为冲突的导火索,特别是当某些群体试图捍卫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将他者视为威胁或竞争者时。
权力不平衡和差异的政治化:当差异与历史上的权力不平衡结合在一起,差异很容易被政治化或工具化,成为某些群体谋取利益或控制他者的手段。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族群差异或宗教差异被利用来制造紧张局势,造成族群冲突或宗教冲突,并非鲜事。
“生成”带来的动态解决方案
德勒兹的“生成”(becoming)强调的是变化、过程和转化,意味着差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生成、互动和重塑之中。这一概念在多元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开放的视角,帮助人们理解差异不仅仅是分裂的来源,还是创造新关系、融合和共同成长的机会。
差异中的生成:强调生成意味着承认差异的流动性和变动性。文化、宗教和民族身份并非不可改变,而是通过历史、互动和体验在不断演变。东南亚的多元文化背景正是这种“生成”的典型范例,不同文化、宗教信仰和语言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形态。
共生成与共存:生成的视角为多元社会中的差异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解决方式。通过生成,差异不再被看作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文化和信仰群体可以在相互影响中共同成长,并创造出新的混合形式。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历史上便是这种差异共存、文化交汇的产物。
对话与协商的过程:生成强调过程和变化,也意味着通过对话和协商来处理差异。在东南亚的多元社会中,如果各群体能够通过持续的对话来认识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相互理解与合作,生成的过程将带来更和谐的共存。
以“生成”缓解冲突的可能性
强调“生成”可以有效避免因固守差异而导致的对立。通过生成的视角,不同的文化、宗教或族群能够在差异的基础上发现共通点,建立合作与融合的可能性:
文化混合性:东南亚有丰富的文化混合历史,如马来文化与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长期互动,产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和宗教实践。这种文化混合体现了生成的力量,表明即便在差异的背景下,通过互动可以创造新的、多元的社会形态。
包容性民族认同:通过生成的视角,可以重新构建包容性的民族认同,而非基于差异的排他性认同。东南亚国家中,成功处理多元族群和文化关系的往往是那些能在生成中找到共同点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它们通过包容性的国家意识形态来缓和不同族群间的差异。
相关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情动转折教育
在情动转折呼唤下,将《星球大战》的关系诗学运用到教育中,能提供许多启示。特别体现在通过文化产品与教育内容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创造力、以及跨文化理解。其复杂的情感叙事、多元文化的宇宙设定、科技与哲学的交织,以及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启示。注重情感体验与感性认知,强调跨文化理解、创造性思维、道德教育和多感官体验的融合,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全面、多维的学习体验。有助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在全球化和科技变革的背景下,建立起更加敏锐的文化感知力和未来思考力。
情感与共鸣:通过叙事激发感性认知
关系诗学的核心是情感和联系:《星球大战》通过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情感冲突和成长旅程,帮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叙事方法应用到教育中,其力量将复杂的概念情感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如教育可以通过引入英雄旅程(如卢克的成长过程)作为隐喻,帮助学生理解个人成长、团队合作与责任感的重要性。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如正义、勇气和道德抉择。
情感反思与自我认知:引导学生从知识层面学习,也通过反思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学习。比如,可以通过讨论卢克·天行者与达斯·维达之间的父子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中的情感纽带、亲情复杂性,进而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深入理解人际关系的多维性。
跨文化理解与全球化视野的培养
多元文化的关系网络:电影中各种族、文化和信仰系统彼此交织,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宇宙关系网络。这种多元化的世界观提供了范本,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课程设计可引入不同的文化背景、习俗和历史,在课堂上形成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互联性的感知。
文化间的包容与对话:通过电影中的角色互动,如尤达大师的东方哲学与其他角色的西方价值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进行对话,寻找共同点与差异。这样,学生不仅能培养开放的心态,还能理解在多元文化中如何建立关系和解决冲突。这种关系诗学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文化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包容与文化感知力。
创造性思维与跨学科融合
创新的教育形式·跨学科教学:电影集科幻、神话、哲学、政治等多重元素于一身,展现了内容与形式的跨界融合。这思维促进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将科学、历史、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结合起来。如研究《星球大战》中的科技设定(光剑、机器人等)来激发对科技与未来的思考,结合科技与文学,鼓励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角度理解科学。
基于项目的学习·创意与合作:通过电影中的多样性设定,鼓励去创造自己的星战故事或设定。学生需要合作,共建一个想象中的宇宙,融合各自想象、文化背景和兴趣。这有助于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在设计和创作中深度参与学习内容。
伦理思考与道德教育
善恶冲突与道德选择的讨论:电影中正邪对立是叙事核心,提供了探讨伦理与道德的机会。可利用电影场景让学生讨论善恶的定义、权力的滥用、英雄的抉择等伦理问题。这种关系诗学通过感性的情境理解复杂的伦理命题,激发批判性思维。
道德情境模拟:可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以电影中的角色为原型进行道德选择。如设置一场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讨论达斯·维达的行为是否可原谅,鼓励他们从不同视角审视道德问题。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培养学生的伦理思考能力,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与理解。
感知与反思:未来科技与哲学的交织
未来主义与哲学思维的融合:电影中的未来科技不仅是娱乐的元素,也是对技术、伦理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这可以成为一种教育启发,教师可以通过电影中的科技设定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未来、人工智能的伦理等问题。比如,电影中的机器人C-3PO和R2-D2可以作为讨论人机关系、技术伦理的切入点,让学生思考科技对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空间与时间的感知训练:电影中的星际旅行场景让人们对宇宙中的空间和时间有了全新的感知。教育可以借鉴这种感知训练,通过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等科技手段,帮助学生体验不同空间和时间观,探索宇宙中的存在问题和物理世界的规则,培养他们的感性认知和哲学思考能力。
多感官体验与沉浸式学习
感官与叙事的结合:《星球大战》之所以能引发深刻的感性体验,不仅仅依赖于其叙事结构,还得益于其电影语言的多感官特性,如视觉效果、音乐、音效等。教育方法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多感官体验的方式,如视频、声音、角色扮演等,使学生沉浸在学习情境中。例如,通过音效和视觉技术,学生可以模拟进入星战世界,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从而加强学习过程中的感性认知与情感共鸣。
体验式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感官体验扩展为体验式教育,让学生通过身体、感官、情感的结合来体验学习内容。打破了传统的书本教育,还通过身体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例如,结合《星球大战》中的光剑训练场景,设计互动游戏或角色扮演任务,培养他们的身体感知与反应力,同时通过这种身体活动深化对影片情境和主题的理解。(爱垦網内部评注记录)
賀培銘·弦論
一、粒子物理
根據現今普遍被接受的物理理論,宇宙中的物質是由一些所謂的「基本粒子」所組成。例如原子是由電子及原子核所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與中子所組成,而質子與中子又分別是由夸克以不同的方式組成。其中只有電子與夸克被認為是基本粒子,在實驗上並沒有找到任何證據顯示,他們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組成。除了電子與夸克,還有其他許多種基本粒子,共同組成宇宙中所有的已知物質。根據現有的理論,基本粒子不但說明了物質的組成,也解釋了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電子與電子間之電磁作用力,可以解釋為電子間交換光子所造成的效果。因此,宇宙中一切物理現象的規則,原則上可以化約成描述基本粒子的物理定律。因此,研究最基本的物理定律的領域,一般被稱作「粒子物理」。另一方面,要研究更基本的物理定律時,通常意味著要研究更小尺度下的物理;而根據海森堡的測不准原理,要探測更小尺度 圍內的現象,需要更大的能量。因此,我們需要建造更大的粒子對撞機或加速器來研究更基本的物理定律;而研究最基本的物理定律的領域,也被稱作「高能物理」。
現在普遍被接受的描述基本粒子的理論,稱作「標准模型」。標准模型的數學架構,是所謂的「量子場」,或簡稱「場論」。原則上,數學上可能的量子場論模型有無限多個,可以容許任意多種不同性質的基本粒子,但自然界選擇了標准模型,以及其中所有基本粒子的物理性質,例如電子的質量及電荷等等。高能物理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現象學」,一類是「場論」。前者是以標准模型為基礎,研究實驗結果與模型間的關係。後者是研究場論的一般性質,並不局限在描述自然現象的模型中。當然,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
二、弦論(string theory):
弦論的出發點是,如果我們有更高精密度的實驗,也許會發現基本粒子其實是條線。這條線或許是一個線段,稱作「開弦」(open string),或是一個回圈,稱作「閉弦」(closed string)。不論如何,弦可以振動,而不同的振動態會在精密度不佳時被誤認為不同的粒子。各個振動態的性質,對應到不同粒子的性質。例如,弦的不同振動能量,會被誤認為不同粒子的質量。
弦論特殊的地方之一,是弦的量子場論可能只有一個。也就是說,當我們考慮弦而非粒子的量子場論時,數學上可能的模型只有一個。(這件事尚未被完全證實,但至今所有已知的弦論都是等價的。)這表示,弦論中所有的物理性質,都是理論本身決定的。如果弦論是對的,電子的質量及電荷等等,都是理論可以告訴我們的。可惜(幸運?)的是,弦論是一個還在被研究發展的理論,我們對它的了解還不足以讓我們可以計算出電子的質量及電荷等等。所以,弦論還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當然也沒有被實驗證實。另一方面,有許多原因,讓研究弦論的人相信,這是一個找尋更基本理論的正確方向。
前一段所述弦論的唯一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如果宇宙萬物都要永遠遵守同一個物理定律,這個物理定律應該是獨特的,而不是任意的。(雖然標准模型或量子場論中還有許多((如電子質量等))參數是「任意的」,但其任意的程度已經比牛頓力學小得多。)一個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 TOE)必須是唯一的,否則它就不是萬有的,因為它不能解釋它為何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萬有理論中應該沒有任何自由參數;而弦論即滿足此一性質。
弦論的另一個優點是它不需要量子場論所需要的「重整化」。量子場論的計算中,總是出現一些無限大的量。本來一個合理的物理定律不應該預測任何無限大的量,但是我們相信,這些無限大的量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量子場論不是最基本的理論,而是精確度較差的等效理論。這樣的認識,告訴我們如何從這些無限大的量中找到有限值的物理量,而其方法,被稱作重整化。反之,一個基本的理論,不應該有無限大的量,也不需要重整化。如果追溯量子場論中出現無限大的原因,則發現與它假設了粒子是不具大小的點有關。弦論中即沒有這種無限大的問題。
可能更重要的一個弦論特質是它自動包含了量子重力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重力作用的古典理論,其量子化長久以來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也是理論物理裡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如果以量子場論為架構來描述傳遞重力的基本粒子「重力子」,會發現計算中將出現的一些無限大並無法用重整化的方法解決。(因此標准模型並不包含對重力的描述。)相反地,一旦假設了弦的存在,便不可避免地在理論上導致了重力作用,原因是弦總是有一個振動態對應到重力子的性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經可以從弦論中被推導出來。
(參) 歷史:
弦論最早被提出時是想要描述強作用力。當時夸克模型與量子色動力學(编註:英語:Quantum Chromodynamics,簡稱QCD)還未被普遍地接受為描述強作用力的理論。依據現在的認識,介子是夸克與反夸克因強作用力組成的,但在弦論中被描述為一根開弦;弦的兩端即對應到夸克與反夸克,而弦本身則對應到強作用力在兩者之間形成的拉力。弦論因無法解釋許多強作用力的現象,而量子色動力學卻相對地相當成功,因此在弦論的第一次革命之前,有一段時間弦論被大多數的物理學家所遺棄。(下續)
弦論的第一次革命,指的是少數鍥而不舍地繼續研究弦論的物理學家發現,弦論雖然是一個失敗的強作用力理論,卻可能是統一所有已知交互作用與物質的理論。一根弦描述的不是介子,而可能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這個大膽的猜想的基礎,是根據一項理論上的重大進展,亦即物理學家發現弦論中自動包含了重力理論,而且可以有數學上自洽的量子化。如前所述,重力場論的量子化是一個極其困難、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不論弦論是否真能解釋所有的物理現象,單是看它可以解決重力場的量子化問題,就值得理論物理學家努力研究。因此,弦論的第一次革命吸引了許多物理學家投入其研究工作。可惜的是,不多久所有可以解決的問題都被解決了,剩下許多技術上無法克服的問題,似乎過於復雜艱澀,不知如何下手。慢慢地,許多物理學家就又離開了此一領域,直到弦論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指的是弦論的一些觀念上及技術上的躍進。這些進展不但突破了過去弦論研究中所遭遇的瓶頸,甚且對其他物理及數學的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弦論的大師之一維敦(Witten)甚至得過數學界的最高榮譽Fields Medal。但在此讓我們暫且不提弦論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弦論本身。這些弦論進展的中心觀念之一,是所謂的「對偶性」。對偶性指的是兩個看似不相同的理論,實際上是等價的。所謂等價,意思是即使兩個理論對實驗本身的物理描述可能完全不同,兩個理論對所有可以測量的值都有相等的預測。第二次革命中發現了許多新的對偶性。它的好處是在一個理論中十分困難的問題,可能等價於其對偶理論中一個簡單的問題。因此過去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突然變得可以解決。除此之外,對偶性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結果。過去研究弦論的人發現了五種不同的弦論,現在卻發現這些看似不同的弦論,其實互為對偶。換句話說,我們只有一個理論,但它有五種不同的表示方法。這個唯一的理論,現在被稱為M理論。M代表mistery、mother或membrane。從第二次革命至今,弦論一直有持續的快速的進展,無疑地已成為高能物理研究的主流之一。
(四) 現況與展望:
造成第二次革命中對偶性的研究可以突飛猛進的原因之一,是發現了弦論中除了一維的弦之外,還有其他維數的物體。要了解這一點,必須先介紹「孤立子」(soliton)的概念。孤立子最早是在水中被發現。水是由水分子所組成,水分子的振動形成水波。大部分的水波生成之後會慢慢消退,但是某些特殊形狀的水波可以維持不變一段很長的時間,這種水波即所謂的孤立子。曾有人跟隨一個渠道中的孤立子行進數英裡,而孤立子仍幾乎保持不變。場論中,基本粒子的某些特殊集體振動形式也會形成孤立子。孤立子夠小時,看起來也像一個粒子,但是弦論中有許多種不同的孤立子,各有不同的維數。有趣的是,雖然在一個理論中基本粒子和孤立子截然不同,但是某一理論中的孤立子可能對應到其對偶理論的基本粒子,而基本粒子卻對應到孤立子。因此,弦論中一維物體的獨特角色被淡化了,各種不同維數的物體地位平等地存在於弦論之中。
弦論的預測之一,是時空的維數為十維。雖然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時空只有四維,但理論物理學家已有許多方案可以解釋為何十維的時空看起來可以像是四維的。可能之一,是多出的六維縮得很小,所以沒被觀測到。另一個可能,是我們其實活在一個四維的孤立子上。有趣的是,時空的維數可以是弦論的預測之一;過去從未有過這樣的理論。但另一方面,有另一個弦論的對偶理論,它的時空是十一維的。(這個理論也是M理論的一種表示方式。)這是因為時空的形狀及維度,要看我們如何定義其測量方法才有意義;不同理論中的時空定義不一定恰好相同。
弦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計算出某些(特別簡單的)黑洞的亂度。雖然霍金(Hawking)很久以前就預測出黑洞亂度的公式,但因為缺乏一個量子重力理論,無法真的根據亂度的定義直接算出結果。另一個量子重力理論應有的性質-全像原理(也與霍金的黑洞亂度公式有關),最近也在弦論中得到實現。有關於量子重力學的更基本也更有趣的問題是:時空到底是什麼。在弦論中,時空所有的性質都可以從理論中推導出來。在一些假想的情況中,時空的性質可以和我們的經驗大不相同。事實上,在大爆炸初期,時空的性質很可能的確非常不同。根據量子力學,要探測小尺度時空內的現象,必然伴隨著大的能量不確定性,而根據廣義相對論,這會造成時空結構上大的不確定性。結果是,一般經驗中平滑的、由無線多點構成的有關時空的概念,不可能在接近普朗克尺度(約10^(-37) m)時適用。數學上一般的幾何概念對普朗克尺度下的時空並不適用。數學上所謂的「非交換幾何」,是古典幾何的一種推廣,有可能可以用來描述普朗克尺度下的時空。近來在弦論中已經發現一些假想情況中的時空的確可以用非交換幾何來描述。
雖然弦論的研究至今不能告訴我們為何電子是如此重,或計算出任何當今技術可及之實驗結果,但是因為它要解決的問題是如此複雜困難(例如要了解為何宇宙中有這些物質和交互作用、為何時空是四維的等等),而且因為沒有其他任何一個理論在這個目標上的進展可與之比擬,弦論無疑地仍是值得繼續努力研究的方向。[2001/2/3]
作者:賀培銘,台大物理系教授,本文原載:https://web.mit.edu)[上續]
相關:互聯網弦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