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續上)與其他德國哲學家不同,尼采使思想中的「走出去」成為可能。他在熱那亞發展出輝煌的思想,在那裡他獲得了海洋的知識。尼采還去到西西里島的墨西拿(Messina),如果瑟格爾的跨撒哈拉火車修建成功,那麼車站將在這裡。
無論哪種海洋都不能只靠想象力來把握。要讓人了解海洋的複雜含義,需要付諸感官體驗。可是,偉大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思想家們卻試圖通過假設的整體性或統一性來克服狹隘。
墨西拿(Messina)
一方面,我們需要在個體與整個世界之間取得極致的平衡;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在文化身份與技術身份之間取得極致的平衡。
或多或少,世界主義的實際概念是對技術先進的世界共同體的充分表達。遠程連接產生新的社會關系,這難以把握。互聯網的非地方性提供並產生了超越階級、種族和政黨,超越約束性或強制性的社會、文化、政治運動的永久性身份——如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 )試圖定義的一種特殊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我相信世界倫理學(cosmoethics)比世界主義更有價值。政治是一種極致的綜合體,它總是可再分的。另一方面,倫理學是思想和行動的指導原則,是不可分的。
西方歌劇院的勇敢創新者彼得·塞拉斯(Peter Sellars,1957- )制定了一個宏偉的計劃。千禧年後不久,他邀請了七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跨國藝術家,為2006年維也納「莫扎特年」節創作新的電影作品。這項委托在美學和世界觀方面非同尋常。這些作品將是大膽、勇敢的,之如這位奧地利天才作曲家的晚期歌劇。
電影導演來自印度尼西亞、伊朗、馬來西亞、巴拉圭、泰國、乍得和南非。從維也納的地理位置來看,他們都來自遙遠的東南和南方。
馬哈曼特-薩雷·哈隆(Mahamat-Saleh Haroun,1961- )是來自乍得阿貝歇(Abéché)的導演,他在這個飽受內戰摧殘的國家創作了影片《旱季》(Daratt,2006)。在這部令人驚嘆的作品中,哈隆沒有將鏡頭對准敵人的坦克和槍支,並拒絕與全球新聞機構和電視台的普遍觀點相勾結。
乍得電影《旱季》(Daratt,2006)
相反,哈隆將他對無情的緊張局勢的看法作為倫理和政治烏托邦,致力於闡述不可能的事情。他的故事是關於復仇的文化義務和巧妙地拒絕復仇的可能性。影片是關於憐憫和仁慈的,這種憐憫是無可比擬的。這樣一來,電影就變成了一部非常特殊的「天堂機器」。
泰博霍·馬拉斯(Teboho Mahlatsi)的電影《牧羊少年的奇幻風琴》(Sekalli le Meokgo,2006)是一個了不起的南非童話故事。80年代末,在學校影院閱遍意大利西部片的馬拉斯搬到約翰內斯堡學習電影。2007年,馬拉斯拍攝了自己的南非西部片(或者更准確地說,是「南部片」)。
南非短片《牧羊少年的奇幻風琴》(Sekalli le Meokgo,2006)
《牧羊少年的奇幻風琴》片長僅16分鐘,是一部有爭議的電影。它是馬拉斯對莫扎特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的特別詮釋。影片講述了單相思、受害者、權力的殘暴、反抗、南非風景的驚人之美,以及最重要的,音樂和寬恕的救贖力量。
馬拉斯在萊索托山區取景拍片,對南非人而言,這是一個異常神秘、詭奇的地區。大多數演員來自塞蒙孔(Semonkong)的小村子,時間在那裡靜止了。出名的演員只有穆杜茲·瑪巴索(Mduduzi Mabaso),他曾出演過《盧旺達飯店》(Hotel Rwanda,2005)。
克服二元邏輯是多元性邏輯的公開目標。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實踐不僅僅是一個好想法,而且要與不同的現實保持密切聯系。
(西格弗里德·齊林斯基:《方法與海洋》(2020) Original 陳榮鋼譯 譯窟 2021-11-14)
生成文本
生成文本是法國克里斯蒂娃關於文本發展過程的後結構主義理論。認為現象文本是以圖畫、書本、社會現象、自然現象等表現出來的現象系統,這些現象系統有一生成發展過程。生成文本是結構化過程中的文本,結構化表現出來的形式即現象文本。[1]
這種理論與結構主義的文本理論的不同在於把生成過程納入文本之中,即認為結構主體本身存在移位、逃逸與消失。這種生成過程使文本的意義發生變化,也使意指系統發生生成的過程。認為由於文本的生成過程形成文本間性,即文本與文本之間的橫的聯系與縱的發展。它的橫的聯系指不同時間與不同空間中的不同文本相互聯系,形成語言的網絡,形成文本的面的推廣。它的縱的聯系指現文本不能離開過去的文本而得到理解,文本由於這種聯系而產生意義的延伸與理解的深入。
1·彭漪漣.邏輯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2月(原載:百度)
中國求是哲學的詩性追問
愛墾評註:中國哲學“實事”求“是”的實踐要求,因爲居於對個別事件、境遇的“史”、“時”、“勢”的認知與追問,爲詩性智慧提供了存在空間。複性多元的“史”、“時”、“勢”認知,是詩性追問/直觀的結果。(見: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 )
哲學:求“是 ”的學問
從最一般的意義上可以說 , 哲學就是求“是 ”的學問[ 1 ]40244。這個“是 ”, 在西方哲學本體論傳統中 , 也就是所謂“存在 ” (英文 Being,德文 Sein) 。在中國哲學中 , 也就是中國人常 說的“實事求是 ”的“是 ”[ 2 ]3232359。
人們所認識到的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是 ”。假如一個東西什麽都不“是 ”(連“東西 ”都不“是 ”) , 那它對人來說就不是“存在 ”。在自然科學領域 , 人們探求各種知識和理論 , 就是要弄清各種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相互關係等等,究竟“是 ”以及何以“是 ”什麽。在社會科學、人文學科領域 , 人的精神信仰、道德行為、社會體制、政治法律、經濟制度、禮儀習俗等等 , 同樣也都有“是 ”與不“是 ”的問題 ,或曰“是非 ”問題。
人們的一切爭論 , 歸根結底都是在討論某個東西、某件事情或某種理論究竟“是 ”或不“是 ”(是或非 )。而哲學就是要從根本上探究一切自然 、社會和精神現象,之所以“是 ”其所“是 ”之理由 , 或者說就是要探討或證明一切的“是 ”之所以“是 ”的終極依據。
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哲學,執著於“是 ”這個概念本身 , 從語言和邏輯上來推演這個“是 ”,這就等於是把萬事萬物之“是 ”或所謂“存在 ”(Being),看作是一個可以脫離具體的萬事萬物而存在的抽象的實體 ( entity) , 是萬事萬物和一切現象的先天的本質。他們把這叫做“本體 ”, 並專門對之進行研究 , 遂形成了西方哲學獨特的形而上學本體論傳統。
而中國哲學卻與此大不相同。中國古代哲學 (主要指以先秦兩漢諸子為代表的原生態的中國哲學 ),並不曾把“是 ”本身看作是個抽象獨立的實體 ( entity)或“本體 ”( noumenon),認為在一切所“是 ”的具體事物和事件之外,還有一個獨立抽象的“是 ”的想法 , 在中國古代哲人看來恐怕會是奇怪的和不可思議的。
然而 , 中國哲學並非不求“是 ”, 求“是 ”仍然是中國哲學的根本的和重要的內容。只是中國哲學家認為“是 ”不可能離開所是的具體事物或事件,及其相互關係而獨立存在。離開了所是所非的對象及其所處的背景環境來抽象孤立地談論“是 ”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 就是不孤立地、形而上學地探究這個“是 ”, 而總是在一定的場景和具體事件中去辯證地探究“是 ”與不“是 ”。
思辨哲學 speculative philosophy
思辨哲學是從概念出發進行純粹邏輯思維,推演出整個客觀實在,使客觀世界的發展服從於人的思維的一般法則的哲學。它堅持理性思維通過概念達到必然性的知識或真理的認識,以揚棄主客觀的對立,達到具體的多樣性的統一或對立面的統一爲目標。在西方哲學史和邏輯史上,柏拉圖最早區分“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以及與之相應的“意見”和“知識”。
西方哲學史上主張從概念世界推衍出客觀世界,將客觀世界隸屬於概唸世界,力圖將世界的發展變化納入思維構造出來的法則之中的哲學思潮。宗教哲學化後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德國古典哲學家G.黑格爾。
思辨哲學家把先天的原則作爲出發點,去探求、説明和構造世界,它是唯心主義哲學方法。思辨哲學最早萌芽於古希臘巴門尼德哲學,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哲學中有了進一步發展,其典型形態則開始出現在17世紀西歐哲學。
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兒、萊布尼茨、沃爾弗、黑格爾等人。笛卡兒主張依靠理性演繹法,從極少數清楚明白的原理出發,進行嚴格無誤的推理,來建立一個完整的形而上學體係。
黑格爾明確地把自己所講授的邏輯學課程稱爲“思辨哲學”,他從客觀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絶對觀念的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中推演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存在,它是思辨哲學的典型形式。
思辨哲學無客觀坐標,顛倒了物質與意識、客觀和主觀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思辯哲學是完全相反的,將實踐論融入其中,它認爲“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於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適合於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百度百科)
還原論(英語:Reductionism[註 1]),又名化約論。是一種哲學思想,認爲複雜的系統、事務、現象可以通過將其化解、拆解各部分的方法來加以理解和描述,例如解剖學。
化約論通常與整體論相對,後者認爲繫統是有機整體,並非簡單的物理組合。
還原論的思想在自然科學中曾經有很大影響,例如認爲化學是以物理學爲基礎,生物學是以化學爲基礎等等。不過,在現代科學中,還原論的觀點有很大爭議,不少學者認為還原論的觀點因為忽略整體性及系統性,因此是一個謬誤。(維基百科)
四因説
英文:four causes, 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將世界上事物的變化與運動的背後原因(古希臘語:αἴτιον)歸納爲四大類。四因包括:
質料因(Matter - material cause):即構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質,例如磚瓦就是房子的質料因;
形式因:(Form - formal cause)即決定事物“是什麼”的本質屬性,或者説決定一物“是如此”的樣式,例如建築師心中的房子式樣,就是房子的形式因;
動力因:(Agent - moving cause或efficient cause)即事物的構成動力,例如,建築師就是建成房子的動力因;
目的因(End或purpose - final cause):即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例如“爲了安置人和財産”就是房子的目的因。
亞里士多德認爲,凡感性實體,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具備這四種原因。 (https://zh-yue.wikipedia.org)
愛德華 ・ 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關係詩學》(節選)
Selection from Poétique de la relation;摘自:Édouard Glissant. 1990. Poétique de la relation. Paris: Gallimard;林書媺 譯translated by Shu-Mei LIN;思想翻譯 《文化研究》第二十八期(2019年春季):380-399;
敞開的小船
非洲人經歷了這偏離航道、駛向美洲大陸的過程1,他們既無準備、亦毫無抵抗地面對未知,這無疑教人手足無措。
第一道陰影來自與熟悉的家園、守護的神靈與庇祐的社群分離開來。但這還不算什麼。流放仍差可承受,即使它猶如閃電劃破晴空。闇夜的第二道暗影來自磨難,來自存在的衰微,來自為數眾多、難以想像的煉獄。想像兩百多人擠在一個僅能勉強容納三分之一人數的空間中。想像嘔吐穢物充斥,人們皮開肉綻,蝨子叢生,死屍擱在淺灘,將死之人屍居餘氣的樣貌。若你們可以,想像登上甲板那令人眩暈的赤紅,想像那供人攀登的斜坡,想像地平線上黑色的太陽,暈眩,這令人暈眩的天空厚敷在海浪上。兩三千萬人自二世紀以來陸續被驅離家園。加之於人的磨折耗弱,比啟示錄還恆久不變。但這仍然不算什麼。
令人恐懼的還有深淵,它三度與未知連結。第一度首先便是當你落入船腹時。從你的詩學看來,小船沒有肚腹,它不吞食,小船在朗空下行駛著。然而,這船腹將你分解,它將你急推入一個非-世界 (non-monde),你從那里喊叫著。這艘船是一個子宮,一個子宮-黑洞。生產了你的叫喊,也製造了所有將來的齊頭劃一(unanimité)。儘管你在這苦難中是孤獨的,但你與尚未相識的其他人共同經歷著這未知。這艘船是你的子宮,一個模子,然而它卻驅逐你。在緩刑期間,它孕育了為數相同的死者與生者。
第二個深淵是深海。當船隊追逐運奴船時,減輕重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貨物從船板上卸下,那些由鐵鍊與鉛球綁著的貨物。這就是海底下的路標,從黃金海岸到背風群島(îles Sous-le-Vent)。因此在這片海洋的湛綠上所有的航程,不論是橫渡大西洋的憂鬱、驍勇的追逐艦的光榮、多槳小快艇(yoles)和橡木船(gommier) 2 的傳統
競賽,以及海藻的痕跡,都暗示著這海洋的底部,這海的深處有著無數的鉛球鐵鍊作為標點,它們尚未生鏽。事實上,這深淵是一個贅述的套套邏輯:整片海洋,整片海最後溫順地碎裂入沙灘的歡愉中,這是一個宏大的起始,僅由鏽綠的鐵鏈鉛球標出節奏。
但為了讓河岸成形,早在它可以被想像出之前,甚至在尚不可見時,未知是如何磨人啊!的確,深淵最令人驚怖的面向遠早於運奴船的船首,那蒼白的嘈雜聲,不知是暴風雨的烏雲、豪雨還是細雨,抑或只是令人心安的炊煙。河岸就在小船的這兩端消失了。是什麼樣的河會沒有中間(mitan)?難道這河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過去(en-avant) 3 嗎?難道這艘船並非永遠航行在沒有祖先徘徊的非世界的極限嗎?
第三個深淵的形變與滔滔水勢平行,它反向投射出所有被棄捨在後的事物,這些事物無法被後代子孫尋回,除非是在越來越消退的記憶或想像的藍色草原中。
這苦行來自跨越了陸地-海洋(la terre-mer),而我們卻不知它是星球-陸地(la planète-terre) 4,感覺不僅是字詞的用法消失了,不僅僅是神的話語消失了,而且塵封的最為稀鬆平常的事物、最熟悉動物的影像統統消失了。吃東西時稍縱即逝的味覺,被捕捉到的赭紅土地與草原的氣味。
「我向你問好,古老的海洋!」你將我們出生的沉悶小船藏入肉冠中,你的深淵是我們的無意識,由閃躲的回憶犁出。然後你勾勒出這新的河岸,在這里我們掛上我們瀝青條紋的傷口、紅了的嘴,以及我們被扼殺了的吶喊。
深淵的經驗不僅發生在深淵之中,也在深淵之外。那些未能逃離深淵的人們遭遇的磨難:直接從運奴船的船腹掉入深海的紫腹中。但他們的考驗尚未窮盡,考驗在這斷-續(continu-discontinu)中得到了永生:恐懼著新世界、過去家園縈繞心頭、最後與這被強加重負、受苦與得到救贖的土地結盟。這不為人知的關於深淵的記憶扮演著此形變的壤土。一群人就這樣漸漸形成,儘管他們遺忘了那深淵,儘管他們無法想像那些滅頂的人們的痛苦,他們仍然用這些編織了船帆(或面紗)5,但並不用它回到故土,而是高揚在這突如其來的、令人驚愕的土地上。他們與先住民相遇,這些人也被這永無止盡的浩劫所驅離,或者他們僅嗅出這些人們毀損的路徑的氣味。(下續)
1 奴隸買賣(le traite)乃是從運奴船的窄門穿行而出,其軌跡彷如沙漠旅行隊在沙漠中爬行。它的形狀就像這樣: 。以東是非洲國家,以西則是美洲大陸。這生物狀如纖絲。非洲語言將自己去地域化 ( se déterritorialisent)以助於在西方的克里奧語化(la créolisation)。這是介於書寫的權力和口說的衝動之間最全面為人所知的衝突。唯一關於運奴船的記載是羅列著奴隸交換價值的帳本。在這艘船當中,流放者的哭喊被悶息了,就如同在墾殖園世界一般。這衝突直至今日仍在迴響。
2 譯注:兩者都是馬丁尼克島的捕魚船,也有週期性的划船比賽傳統。
3 譯注:“en-avant” 應該是 avant de 的名詞化,avant是時間副詞,指的是早於某個時點,故在此選擇翻譯為「過去」,但又有別於更常用的名詞passé (逝去)。passé 如英文的past,字面意思為動詞完成式「已經過去」的,也可以當作名詞的「過去」使用。但是這邊格里桑不用更常用的passé,而使用他新創的en-avant(那-之前),避免了「已經過去」這樣的意味,成為更為中性的時間上的並列,對應著原文中他所說的這些過去並未真的過去,如同記憶的消逝也同時伴隨著記憶的強化。Betsy Wing(1997)的英譯本文翻譯為“straight ahead”,很可能是譯者錯把avant當成devant。
4 譯注:格里桑創造了大量以連字符號相連的名詞詞組。除了此處之外,還有下文的échos-monde, tout-monde, totalité-monde, chaos-monde等。依照英文譯者Betsy Wing(1997)的說法,這連字符號探索著法語語言的極限,將非附屬、非修飾關係的詞組視覺化,使之有機地連結在一起,但同時兩者又似乎是一體的。見:Wing , Besty. 1997. “ Translator’s Introduction,” in Poetics of Relation, pp. xiii-xiv.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J. Michael Dash(1995: 180)則認為格里桑不僅玩弄法語,且發明出他自己的一套標點與其意義,其中連字符號“-”代表相對或對立,逗號“,”意指前後兩者的關係,而冒號“:”則指涉連續的組合(consecutive union)。見:Dash, J. Michael. 1995. Edouard Glissa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5 譯注:在法語中,船帆與面紗是同一個字voile,前者是陰性,後者陽性,以冠詞區別。此處格里桑刻意利用法文同形異性異義的語法特點玩弄一語雙關。
(上續)土地超越的 (terre d’au-delà) 6 變成了土地在己的 (terre en soi) 。而這令人難以夢及的帆,最後終於展開,被來自深淵的白色的風澆灌著。也因此這絕對的未知是深淵的投射,它將深淵-子宮 (gouffre-matrice) 與永無止盡的深淵 (gouffre en abîme) 7 帶入了永恆,最後成為了所知 (connaissance) 8。
不僅特殊的 (particulière) 9 所知,不僅是一群特殊的人的胃口、苦難和愉悅,不僅僅是如此而已。而是全部 (le Tout) 的所知,它伴隨著深淵的頻度而增長,它在這全部中解放了關係的知識 (le savoir de la Relation)。
原先〔被從故土上〕拔除並無顯著的抵抗,同樣地對於關係的預見和親身經歷也與浮誇毫無干係。常臨深淵的人們並不誇耀自己是被揀選的人。他們並不認為他們在撫育現代性的力量 (puissance)。
他們活出他們所開墾的關係,對深淵遺忘了多少,他們的記憶就被強化了多少。
因為若這經驗使你,一個原本漂流在海的深淵的受難者,成為了例外,那麼它也變成了某種共同之物,它使我們,這些後代子孫,成為各種群體中的一群。這群人並不因例外而存在。關係並不來自特異性,而是來自共享的所知。我們現在可以說這深淵的經驗是我們互通有無的最佳事物。
對我們而言,毫無例外,且即使我們保持距離,深淵也是未知的保護和觀點。從其深淵之上,我們博弈著未知。我們在這世界的賭局中選邊站,為了印地安人的重生,我們朝他們呼喊,為了這暴風雨的、以及深刻平靜的關係,在那里我們榮耀我們的船。
正因如此,我們仍用詩。儘管我們對所有不容置疑的科技點頭稱是;儘管我們看見需要謹慎商議的政治跳躍、需要被克服的關於飢荒、無知、酷刑和屠殺的恐懼、需要被馴養的知識的整體、我們終會掌握的每一機械的重量,以及當我們從某一時代進入另一時代時磨損的閃光 (la fulguration)——從森林到城市,從口傳故事(conte)到電腦——在船首,我們從現在起共享著某些東西:前面提過的嘈雜聲、雲絮或雨水或安靜的煙霧。我們在無懼的未知中大量地認識自己。我們叫喊著詩的叫喊。我們的船是敞開的,為了所有人,我們航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