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動態攝影家 譚志國·勝興車站

《愛墾旅遊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點擊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39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21, 2023 at 5:14pm

黃璽允〈Birmingham's·Custard·Factory-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驗證‧再閒置的可能〉

Custard Factory 是位於 Birmingham 市中心東南方一處廢棄工廠。占地綿延 5 英畝,位於改造後的工廠建築中。正如它的名字,這些工廠建築曾屬於發明了卡 士達醬的 Alfred Bird,而 Custard Factory 曾經就是一個卡士達醬工廠。經過巧手 改造,陳舊的工廠在 1900 年代換上五顏六色的新裝,搖身一變化身為 Birmingham 新興藝術家、設計師以及次文化團體們的創意搖籃。現今,Custard Factory 已經 成為一個富於創造力的藝術和文創制作中心,個人工作室、畫廊、傑出的藝術家、 獨立的手作店舖和餐廳聚合之地。 一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形成和經營,和當地文創產業發展及社區整體 氣氛習習相關,Custard Factory 有其引人入勝之處,但同時有有些部份令人費解。 在本篇報告中,將會探討 Custard Factory 的發展過程、行銷手段、及實地觀察後 與先前對其了解的異同。


一、發展過程

Custard Factory 位於英國伯明罕,與當地知名購物中心 Bull Ring 大約只有八百步的距離,最初由 Alfred Frederick Bird 於十九世紀末時建立,正如其名,是發明及製造卡士達醬的工廠,極盛時期曾有超過千名員工在此工作,卡士達醬無論在當時或現今都大受歡迎,不僅在英國內需龐大,也外銷國際市場,甚至有一說是 Custard Factory 帶動了伯明罕及英國的工業化程度。但由於擴廠成本及其他因素考量,Custard Factory1964 年時遷移至 Banbury,留在伯明罕的工廠並未拆除,閒置了近三十年後,現今的 Custard Factory 所有者獲得其所有權,並於1992 年著手改建。當時的預算為八百萬英鎊,其中有一百六十萬英鎊來自公部門。

 改建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Scott House 的改建,包括將廠房改建成數百個可供多媒體、藝術、及小型創意工作室的單位。工廠的一樓則改建為咖啡廳、會議室、舞廳、畫廊、展場、商店等。在 Custard Factory Theatrical Company的發想下,也在水池旁建造了一間有 220 個座位的劇場,供藝術表演及各式演出使用。

根據 Custard Factory 官方網站的說法,在第一階段的改建完工後,創造了約 300 個工作機會,幫助了 150 位以上的失業人口,並在市中心形成了一股文藝洪流,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各式活動,並深深受到廠內綠地、雕塑、噴泉等公共藝術的薰陶1。

改建計劃的第二階段,一開始名為「The Green House」,而在 2002 年工廠的對面 Gibb Street location 也完工後,便稱作「Gibb Square」「Gibb Square」中主要為現代媒體及相關產業,其中包括了 101 個新的辦公室、工作室、零售單位和藝廊。

Custard Factory 最廣為人知的巨大雕塑「The Green Man」(上圖)在這個階段一同完工。根據 Custard Factory 官方網站表示,「我們在第二階段改建後,整個園區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從高級餐廳到滑板場地都有,提供了伯明罕一個充滿動力的新興園區。」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2 章 Birmingham's Custard Factory-「閒置空間 再利用的驗證‧再閒置的可能」;作者:黃璽允〉(下續)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20, 2023 at 12:12pm

實地觀察

在到訪 Custard Factory 之前,已先瀏覽過其官方網站、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 等)及所搜集的資料,認為 Custard Factory 這個文化創意園區在舊廠房經過巧手改造後成為文創工作者的天地,也許和台北的華山創意園區、松山菸廠;和柏林的哈克薛市場(Hackerscher Markt)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Custard Factory 及其週邊地區抱有樂觀的想像,特別是對其大型公共藝術和室內建築空間使用感到興趣。
關於整合-創新-空間,Graeme L. Evans(2009)舉了一些例子:像是在劇院或攝影棚內以文化產品支援表演藝術、零售與批發商的合作、將工作室延伸到攝影棚或展覽場地、及市集空間結合現場活動、演出、和展覽等。Graeme L. Evans(2009)並整理了出四種文創聚落的類型:

1. 單一文化工業產品─垂直整合(Mono-Cultural Industry Production – vertical dis/integration),如:電視電影、音樂產品、攝影棚、紡織品、陶瓷等。2
複合文化工業產品─水平整合(Plural-Cultural Industry Production –horizontal integration),如:視覺藝術、建築設計、表演藝術、藝術中心等。

3
文化產品消費(Cultural Production-Consumption)─創意市集、開放工作室,如:東倫敦的 Spitalfields, Whitechapel 等、節慶活動,如親水區節慶市集─Baltimore, Barcelona, Bankside London 等。

4
文化消費(Cultural Consumption)─零售(時尚、電子產品)、街市(古董、工藝品、食物),藝術娛樂場所及園區(博物館島、影城、紅燈區、美食街等) 以 Custard Factory 的特徵而言,大約是屬於 Graeme L. Evans 所言之第三種和第四種類型,旨在創造能夠同時具有文化生產及消費的空間。

初次實地走訪的經驗和想像中有著極大的不同,甚至可說是震驚。在到達伯明罕後不久的週末下午,便抱著期待的心情前往 Custard Factory,Custard Factory所在的 Digbeth 地區離市中心非常近,從伯明罕車站徒步約十分鐘即可抵達。雖然是週六的下午時段,但一樓的空間大約有七成都是呈現沒開或是待租的狀況,少數幾家有營業的商店(包括一間咖啡廳 Yumm、一間餐廳、一間理髮廳、一間做指甲的、一間賣自印 T-shirts 的 GRIP、一間賣家具的 FFRENCH’S、和一間雜貨店幾間樂器行)都沒有什麼客人,也許是天候不佳,在園區內的訪客大約也不到二十人,約五到十個青少年在公共空間玩滑板,一組攝影師和 model 在拍照,一個街頭藝人,了咖啡廳和餐廳外,消費活動甚少,似乎大部份的訪客都是逛逛就出去了。對於這樣與官方網站和其他資料大相逕庭的狀況,感到十分不解,當時在伯明罕也並非有何特殊活動會影響人潮的流動。

Custard Factory 園區占地不小,硬體部份都尚算合用,與其官方網站上的介紹相符,且有兩座停車場。在一樓有偌大的接待中心,各空間之間的連接通道也簡單明白且別具特色,徒步區及外觀的設計感都尚佳、色彩繽紛,且Custard Factory 的招牌字樣算是醒目,附近也有公車站可直達火車站及市中心。(下續)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9, 2023 at 2:41pm

但若以外國訪客的觀點來看,附近並沒有任何關於 Custard Factory 的路標,只能靠著牆上的塗鴨知道到達了 Digbeth 地區,在靠著廠房上的巨大出租單位廣告看到了 Custard Factory,實屬不便。附近社區則沒什麼特別的,亦看不出太明顯的,所謂這個文創園區對社區的影響,一樣是有 Bar 有超級市場,並沒有感覺出因 Custard Factory 而產生的相關產業、studio、機構等。                                                圖 2.3 建築內部公共空間                                                                                          圖 2.4 建築內部公共藝術

雖然官方資料說法中表示 Custard Factory 是南岸的 audio centre & media centre,但並沒有特別發現類似的建物或 studio、機構等。

遊客體驗

為何該是人潮洶湧的週六下午,對當地社區來說相當重要的文創園區,甚至是休閒空間會有如此荒蕪之感呢?基於好奇與不解,詢問了寥寥無幾中的幾位訪客,關於來訪動機和對 Custard Factory 的了解和感覺,並截取了以下的回答:

「我們是看了 Custard Factory 的網站介紹而決定來走走,我們很喜歡這裡的建築和雕塑,有一種舊時代和新時代融合的感覺,但這裡的商店都沒有開,有一點死氣沉沉的,也許人都在 Bull Ring 那邊吧,我們會在伯明罕待三天,對於這個城市來說應該是足夠了,畢竟真的是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

─觀光客‧夫妻‧50 歲上下‧美國

「我們跟朋友約在附近的 Irish Bar,剛剛去逛完 Bull Ring 就走過來喝杯咖啡,平常其實沒有很常來這附近,這附近感覺有點......不那麼有趣......我知道 Custard Factory 以前是真的做 Custard 的,但我不太清楚它現在是做什麼的,文創園區?新媒體與藝術中心?啊有可能吧,這邊的環境滿適合的......其實每次來這裡人潮都差不多,除非有舞會會什麼別的,不然這裡平常真的比較冷清。」─當地學生‧少女‧約 17-20 歲‧伯明罕

「我們問了車站的旅客中心伯明罕有什麼好玩的,服務人員介紹我們來這裡,這裡的氣氛和建築很棒,很酷且很有活力感。剛從購物中心那一帶過來,覺得 Custard Factory 人沒那麼多,是個適合喝咖啡度過悠閒下午的地方,也可以拍一些照片,很放鬆的地方.....這裡是文創園區嗎?我們以為是社區活動中心之類的。Manchester 很多這樣的地方,其實沒什麼非常特別之處,但好像在伯明罕沒看過類似的地方,會不會再訪很難說,可能還是購物區那一帶比較吸引人吧,這裡可以在逛完街後走來喝杯咖啡。」─觀光客‧少女‧約 20-25 歲‧Manchester

來訪 Custard Factory 的訪客有一些明顯地相同處,可以整理如下:1. 目的明確,不是因為碰巧遇到就進來看看;2. 來訪原因之一皆是離 Bull Ring 很近;3. 對於 Custard Factory 的了解相當粗淺,來訪目的較少文化消費動機;4. 回訪意願不高;5. 觀光客居多,本地居民少。(下續)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8, 2023 at 7:55pm

(續上)針對這些特徵,可以分析出 Custard Factory的地理位置其實相當重要,在旅遊資料及都市規劃資料中,Custard Factory所在的 Digbeth 區與 Bull Ring 所在的市中心區是完全被分開介紹及規劃的,但事實上步行僅十分鐘左右路程,且完全直行,對觀光客來說是相當簡單易達的,且相較於 Bull Ring 購物區的繁忙,僅管與期待不符,Custard Factory 提供的尚是一處較為清閒悠哉的休閒空間,也許可對此進行整合行銷;再者,訪客大部份不了解 Custard Factory 的定位和其背景,甚至連 Custard Factory 真的曾是一座「Custard Factory」都不清楚,也許是因為園區內並無明顯告示指出園區特殊歷史背景,沒有好好利用這樣的工業遺址資產來吸引觀光客,實屬可惜,且因人潮稀少,訪客大部份皆使用「冷清」、「空曠」等相關詞彙形容對 Custard Factory 的感覺,相信這絕非 Custard Factory 本意,但這並非只是宣傳行銷面的問題,而需從各方面來思考解決。


再訪 Custard Factory 是週二午後,發現週間與週末完全不同,在週間因為上班日,這裡的人潮明顯較多,與接待中心人員詢問後得知一樓以上的空間租給獨立公司使用,但是否為文創或媒體產業相關公司則不一定,產業種類相當多元。

大部份在此設點且持續營運的店家各有自己可以生存的方式,大多屬於綜合工作室及展示零售空間。零售比較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會在此設點的原因比較是需要展示及倉儲空間。比如說「Get a grip」是印製 T-shirt 的小工作室,大部份的產品是來自外界的接單,工作室投資規模也不大,員工共三人,可以達成自己的供需平衡。

「我們覺得這裡很好,租金便宜,空間也剛好可以擺我們的機器和展示我們的商品......我們有三個員工,我們有很多的網路訂單,大部份的時間我們都忙得不得了,這裡比較像是可以跟顧客面對面討論的地方,就是工作室兼辦公室......我們基本上非常少散客,大部份都是訂製印刷T-shirt 的客人,除非是量做多了我們才會在這裡零售......我覺得這裡的店家都很好相處,大家都是因為租金便宜或類似的理由進來,但這裡的流動率高得嚇人,我們是這裡撐最久的一家,也不過兩年多罷了,通常幾個月就會換一家店,你也看得出來其實大部份的單位都是空的,Custard Factory本身內部好像營運的不是很好吧,但這方面不是太清楚,我們與他們(指Custard Factory)幾乎沒有什麼關連。」─「Get a grip」手創 T-shirt 店‧男店員‧約 30 歲上下‧工作兩年

而其他店家也屬於類似的經營模式,詢問過的店家皆提到便宜的租金是在此設點的考量首選,其次則是創意階級的聚合經濟,觀光客消費對他們而言似乎只是小部份的收益來源,宣傳的部份也都有自己的網站和其他社群網路。故對於Custard Factory 的需求與連結並非是必要性的(這方面則因店家而異,「FFrenchy’s」便較無自己的行銷管道)」。但能在這個地方生存下來的店家必定有自己的一套獨立方法,「FFrenchy’s」的店員明白表示:「光依靠 Custard Factory的客源是不太可能達到收支平衡的」。

在徒步觀察下,發現 Custard Factory 與週邊社區域幾乎沒有任何連結,更別提及文創園區所具備的連漪與教育作用,就算已建立十二年餘,尚停在相當基本的生產及需求面,周邊大部份的店家都是汽車相關,賣車修車租車零件等,幾乎沒有其他種類的店家。唯有 East Gallery 和一家辦公會議場地出租公司勉強算是文創產業相關,但在詢問之下皆表示和 Custard Factory 沒有合作關係。特別的是,千禧計劃點(科博館、IMAX、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及 Ashton UniversityCustard Factory 並不遠,徒步僅十分鐘的路程,而 Eastside Park 也從 2011 年開始其大型建設計劃,很明顯地,以 Custard Factory 的地理位置而言,是很容易想到產學、異業合作的可能,與市中心的大型購物中心也有商品區位上的區隔,若是在管理面上發展出合宜的連結性,應該是可大有所為。(下續)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8, 2023 at 8:53am

(續上)大部份在此設點且持續營運的店家各有自己可以生存的方式,大多屬於綜合工作室及展示零售空間。零售比較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會在此設點的原因比較是需要展示及倉儲空間。比如說「Get a grip」是印製 T-shirt 的小工作室,大部份的產品是來自外界的接單,工作室投資規模也不大,員工共三人,可以達成自己的供需平衡。

「我們覺得這裡很好,租金便宜,空間也剛好可以擺我們的機器和展示我們的商品......我們有三個員工,我們有很多的網路訂單,大部份的時間我們都忙得不得了,這裡比較像是可以跟顧客面對面討論的地方,就是工作室兼辦公室.....我們基本上非常少散客,大部份都是訂製印刷T-shirt 的客人,除非是量做多了我們才會在這裡零售......我覺得這裡的店家都很好相處。

「大家都是因為租金便宜或類似的理由進來,但這裡的流動率高得嚇人,我們是這裡撐最久的一家,也不過兩年多罷了,通常幾個月就會換一家店,你也看得出來其實大部份的單位都是空的,Custard Factory本身內部好像營運的不是很好吧,但這方面不是太清楚,我們與他們(指Custard Factory)幾乎沒有什麼關連。」─「Get a grip」手創 T-shirt 店‧男店員‧約 30 歲上下‧工作兩年


而其他店家也屬於類似的經營模式,詢問過的店家皆提到便宜的租金是在此設點的考量首選,其次則是創意階級的聚合經濟,觀光客消費對他們而言似乎只是小部份的收益來源,宣傳的部份也都有自己的網站和其他社群網路。故對於Custard Factory 的需求與連結並非是必要性的(這方面則因店家而異,「FFrenchy’s」便較無自己的行銷管道)」。但能在這個地方生存下來的店家必定有自己的一套獨立方法,「FFrenchy’s」的店員明白表示:「光依靠 Custard Factory的客源是不太可能達到收支平衡的」。


在徒步觀察下,發現 Custard Factory 與週邊社區域幾乎沒有任何連結,更別提及文創園區所具備的連漪與教育作用,就算已建立十二年餘,尚停在相當基本的生產及需求面,周邊大部份的店家都是汽車相關,賣車修車租車零件等,幾乎沒有其他種類的店家。唯有 East Gallery 和一家辦公會議場地出租公司勉強算是文創產業相關,但在詢問之下皆表示和 Custard Factory 沒有合作關係。特別的是,千禧計劃點(科博館、IMAX、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及 Ashton UniversityCustard Factory 並不遠,徒步僅十分鐘的路程,而 Eastside Park 也從 2011 年開始其大型建設計劃,很明顯地,以 Custard Factory 的地理位置而言,是很容易想到產學、異業合作的可能,與市中心的大型購物中心也有商品區位上的區隔,若是在管理面上發展出合宜的連結性,應該是可大有所為。

結語

 依 Montgomery(2004)之觀點,文化園區所應發揮之功能,包括:

(1)為藝術家及設計師創造就業機會

(2)提供藝術作品被消費的機會,如藝廊、劇院與音樂廳等

(3)與正規教育機構的密切合作,以提供教育及訓練,並提供新藝術家、企業家與研發的互動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8, 2023 at 8:48am

(4)成為混合使用的區域,提供各種互補的活動及夜間活動,包括:零售店面、私人藝廊與會場、咖啡廳及餐廳等

(5)成為藝術與創意活動被生產及消費的地方,在其中藝術家與消費者能夠被教育及享受娛樂,其環境氛圍讓人喜歡前來消磨時間及被觀看

(6)具有活潑的街道生活,並以公共領域及空間吸引人們前來

因此,成功的文創園區之特徵包括:良好的都市區位、提供有益的文化、形式與意義之組合、能刺激新的概念、使人得以從中探索、討論、嘗試、測試新的產品及新的機會(Montgomery, 2004)。都市提供人潮及市場以支持地方文化活動,而這些活動能活化地方經濟並提供年輕人創業機會。文化園區不僅是文化生產的基地,亦是文化被消費的場所。以 Custard Factory 而言,與其說是一個文創園區,不如說是一個綜合使用的空間,若是以綜合空間的方式來看,這裡的複合式空間、公共藝術、和創意的空間連結算是相當不錯,但以「文創園區」的觀點來看,Custard Factory 尚缺乏許多可構成文創園區的具體元素。

綜合以上,我認為 Custard Factory 的重點問題在於「需求」,需求面的問題也許出在於資訊不足上,我驚訝於許多當地人並不完全清楚 Custard Factory 的定位,對於其過往歷史的了解也不甚完全。很明顯地,Custard Factory 提供的出租單位就是供過於求,在尚未建構出對於文創產業的足夠需求時便生產了過多的空間供給。不僅 Custard Factory 是如此,與 East Side 的連結亦是如此,顯示出伯明罕城市規劃上的一些問題,也許是主事者對於城市發展的方向思考不夠深入,也對於城市計劃缺乏遠見,故在發展大型會展及商業基礎建設之後便將 Eastside計劃遺忘,或是經費分配上的問題。

整體而言,Custard Factory 很有一種「做到一半」的感覺,硬體完成了但缺乏軟體,建築設計與公共藝術可圈可點,但真正在使用的則是相當少數人。以當下的眼光來看,Custard Factory 尚不適宜稱為文創園區,以替代性綜合空間稱之也許較為符合實情,但其未來 10 至 20 年的發展也許會因為公園及高鐵計劃而有再興的機會,但也有可能頂多就只是增加人潮,成為較流行的公共休閒空間。若政府及主事者持續專注於商業及會展產業,忽視城市文藝發展的話,在對於文創產業的需求仍然不足的狀況下,Custard Factory則有可能成為「閒置空間再利用後的再閒置空間」。

參考文獻

Evans, G. L. 2009. From Cultural Quarters to Creative Clusters – Creative Spaces in the New City Economy.

Montgomery, J. (2004).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Part2: A review of four Cultural Quarters in the UK, Ireland and Australia.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19(1), 3-31.

Porter, E. & Barber, A. (2007). Planning the Cultural Quarter in Birmingham's Eastside.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5(10), 1327-1348.

Birmingham City Council
http://www.birmingham.gov.uk/ Custard Factory http://www.custardfactory.co.uk/

Custard Factory Spaces
http://www.custardfactoryspaces.co.uk/

Facebook pages of Custard Factory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Custard-Factory/

Livebrum
http://livebrum.co.uk/

Twitter of Custard Factory
http://de.twitter.com/custardfactory

Visit Birmingham
http://visitbirmingham.com/ Zellig http://www.zellig.co.uk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2 章 Birmingham's Custard Factory-「閒置空間 再利用的驗證‧再閒置的可能」;作者:黃璽允〉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0, 2023 at 7:53am

蘇安婷〈英國城市文創產業及文創觀光發展〉

全球經濟發展到後現代階段,商業和工業在成為後工業化國家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之後,已不是最主要的考量,反而觀光產業在近十年來的投入變為每個發展國家積極推廣的方向。然而有趣的是,單純的觀光服務業不再是吸引觀光客造訪的重要原因。相對於傳統觀光業著重於硬體設施或是服務品質的好壞等外在因素,後現代觀光首重對於新環境的探索和體驗當地文化等這類觀光客內在學習的模式。因此,在充滿競爭的觀光產業中,為提供觀光客和當地文化的接觸,以及增加地方的區別性,「文化」成為「特色」的最佳後盾。在地方觀光上加入當地文化,並以不同方式提供觀光客消費也就越來越常被用為國家發展整體或地方社會和經濟的手段,更成為吸引觀光客的有力方法。也因為在後工業化、經濟發展政策和全球化下的區域發展的趨使下,「文化」已是後工業化經濟的重要資源。

文化也在近十年來被城市和地方用來保留地方身分,並發展地方社會經濟的多元性。而以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在全球化和經濟整合的環境下為地方(再次)賦予價值(valorise)是一種以文化經濟(cultural economy)來發展的手段(Ray, 1998)。文化觀光對於國家或城市的形象塑造及經濟發展上有莫大的幫助,也在發展文化觀光的同時,能將地區環境營造成觀光客所需的樣子(Richards & Wilson, 2005)

 然而,在觀光蓬勃發展之際,大量景點和節慶所使用的手法和機制使得整體架構及內容落入貧乏的圈套中,不禁所謂的文化城市(cultural city)與其他城市常會有同樣的「特色」,觀光客也對於這些景點產生了文化倦怠(cultural fatigue)的情形。

傳統上,城市和地方發展文化觀光上大略有四種最主要手法,興建標的建築(iconic structure)、大型節慶(mega event)、主題化(thematisation)和遺跡觀光(heritage minning)(Richards & Wilson, 2005)。這四個主要手段旨在將地方的形象和特色在文化藝術等活動中表現出來。在這些手法成功地吸引觀光客之後,各個國家相繼吸收此種範例並一一發展出相同的模式,這種複製的方法也就讓彼此之間產生了更激烈的競爭(Richards & Wilson, 2005)

也因為這樣,這些傳統的形象塑造或區別取向策略免臨了持續發展的問題(Bradburne, 2003)。像是畢爾包的古根漢博物館雖在建立之初吸引了大量觀光客,並成功配合都市計畫重新塑造畢爾包的形象,但幾年之後觀光人數下降,而爭取興建古根漢博物館的名單仍持續增加中。

Zukin(2004)也提到此種投資硬體文化設備的方式會偏頗於市區的建設,並造成多數的城市都會有相同的文化設備。利用這些手法發展文化觀光的優點是能快速吸引觀光客的目光,在大型建築物完工或是節慶舉辦時於短時間內有大量的觀光效益。但舉辦大型活動以及維護它們需要相對大量的資金,並時常要有新穎的主題和建築物保持觀光客的新鮮感。這樣子的文化觀光環境容易變得沒有彈性,這種被動的消費模式也會使得觀光客習慣於熟悉的環境中觀光(Richards & Wilson, 2005)

()因此,文化觀光在遇到這樣的瓶頸時,將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加入了原本的範疇中,開啟了文化觀光新的一頁。創意產業在近年來因為它的發展潛力,漸漸成為各城市和地方訂定政策的一重要考量。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一種產品導向的新模式,利用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的創意思考和自由發揮來包裝,將無形文化以有形的物品來推廣行銷。也因為創意產業也因為它充滿多種可能,具前瞻性的特色,在現今多變的市場中才能夠脫穎而出,展現出特有的文化形式。

文創產業已在歐美地區發展許久,中央政府部門也致力於將文化和管理層面合作,欲將文創產業和地方作高度的結合,以企業方式規劃永續經營的遠景。地方創意部門的成立和推廣不僅鼓勵了地方創作者,吸引了公司和獨立工作者的介入,給藝術家更多工作機會,更可以在當地經濟上有增值的表現,並提升當地的美感價值(aesthetic value)(Zukin, 1995)。文化創意產業這種實現了自我想法的機會,讓個人的力量能夠取代大型節慶或是大型建築物時間限制的缺點。
(下續)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9, 2023 at 4:52pm

(續上)文化創意產品以更多元、跳脫傳統文化產品的呈現方式來維持文化在社會經濟上的地位,也讓傳統觀光發展有不同的角度來做社會―文化資本的累積和創造。許多文創產業單位也表示在健全的文創園區及良好的經濟環境下,能夠成功發揮文創在地方的影響(Solvell & Ketels, 2003)

 另外,文化創意產業也較容易以體驗經濟的形式將文化產品和訪客所期待的造訪經驗做連結,形成具有互動的一種旅行經驗。文創產業有別於一般企業,藝術媒體等範疇皆在其中。文創產業這樣有彈性,資本較小以及有大量人力的介入,非常適合發展觀光。創意產業較其他產業來的更有社會多元性和社會包容性(social inclusion)。文創觀光提供的是一種互動式的體驗,從手作教學、舞蹈教室到和學校的教學合作等,都是文創觀光有別於其他觀光類型的地方。以觀光客的參與來說,教育性的多寡已不是遊客追求的目標,娛樂的重要性有時多過於教育所需,甚至「寓教於樂」才是此種觀光最重要的資產。文創產業開放的態度藉由建立特色、長期投入增值,以及人才培養等的優勢和藉由遊客的參與,文創觀光將文化觀光從單方面的物質消費層面提升為生產消費雙向運作的一個多元體系(Richards & Wilson, 2005),在體驗觀光當中,遊客所親身投入的是創造的過程,並且因每個人的體驗而不同。這樣子的體驗對於參與者來說,多了一份對於該地點的聯繫,而活動內容若為針對地方文化所塑造,則此份文化的消費和創作就能在遊客的心中留下印象,並將文化觀光的經濟社會影響深入到參與者的文化資本上。這份特別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成了將該地和其他地點區隔開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文創觀光對於地方最重要的回饋。在眾多種類的文化觀光類型當中,文化創意產業觀光所呈現的是一融合當地/全球文化創意人才、地方空間利用、產業和文化合作、觀光客和居民能參與生產的新觀光型態。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具有歷史文化獨特性而且擁有嶄新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創新產業。「創意」是一個創造新的文化形式的過程,此過程為一個能生產出新穎的文化產品和滋養文化經濟的角色(Richards & Wilson, 2005)

 總的來說,文化創意產業利於吸引地區創意產業人士的聚集,發展文化聚落相關產業,更可以這樣一種新的呈現方式重新整合地方資源,吸引觀光客造訪,並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觀光,創造新的經濟效益方法。文化創意產業之所以成為各國家重視之新領域,是因它能成為將文化作為社會生命力的所在場所,透過突顯地方特色文化的創意手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給地方新的形象,更能以發展觀光的策略來計畫更完整的藍圖,成為地方再生發展的契機。而許多歐美城市也利用城市再生計畫將文創產業納入新地圖當中,可見文創產業在都市發展和行銷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英國文創產業發展已有多年歷史,也是歐洲國家發展文創產業的先驅。多年來的發展和調整,讓英國文創產業規模及質量上突出於其他國家,更帶給英國和地方經濟上及社會上很大的改變及優勢。在文化政策訂定上,英國政府及地方文化部門配合文創產業的市場機制,更在工作機會和場地資金的提供上有相對應的策略,以便文創產業有長期穩定的發展條件。文創產業的組成分子因多數為獨立工作者,因此在資源分配上顯得沒有統整性,也沒有足夠的號召力。為了突顯文創產業獨特的形態和能夠提供的替代性選擇,文創產業常常以文創園區(creative cluster)的形式運作,並以文創園區做為實行地方計劃或其他文化政策的單位。

學者 Michael Porter(1998)如此定義「園區(cluster)」一詞:「一地理上同時有互相關聯的公司、特殊供應商、相關組織及相關產業部門的集中地」,並形容文創產業是不滿於文化現況而實現自己理念的新產業。以集中和創意兩個特色來看,文創園區所擁有的優勢,一方面對內能將各類型專業的工作者集中於一地方,方便資源取得和分配,另一方面對外能夠利於觀光客及居民消費,地方政府在規劃和管理上也比較有系統。這樣子對內及對外的雙向發展,再加上文創園區和地方連結的傾向,更加深了文化和產業之間的關係。地方發展的政策也能隨文創產業所帶來的人潮及形象重塑,將文創園區納為文化觀光的版圖中。

 文創園區和觀光結合,是此次在英國兩個城市所參觀的文創園區中都觀察到的現象,在細部了解後更發現文化產業和文創觀光發展內部的管理情形。以下就伯明罕的珠寶特區(Jewellery Quarter)和利物浦的藍外套文創園區(Bluecoat)來做討論。此兩個例子皆為老舊建築改建成的創意聚落,這些文創產業中心紛紛成為了觀光客造訪城市時重要的選擇,也成為了當地社區中重要的社交場所,並創造了許多正面的周邊效益。在背景介紹之後,將會以兩個例子個別的管理政策和文創園區與都市計劃的關聯,以特殊性、企業精神、再利用建築或區域和帶動都市發展四點來討論文創觀光於地方文化觀光發展的情形。(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1章英國城市文創產業及文創觀光發展―以Jewellery Quarter 和 Bluecoat 為例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8, 2023 at 9:30pm

Jewellery Quarter, Birmingham 伯明罕珠寶特區
(一)特殊性

Jewellery Quarter 位於伯明罕市中心西北方,為大伯明罕地區的一部份。伯明罕身為工業發展大城,珠寶特區早在 18 世紀已是英國最大的珠寶設計加工地區,更是世界知名的珠寶集散地,世界知名的珠寶設計師和金工也常出自於此。

區內有超過 200 棟建築物保存至今,現今仍有超過 400 家的珠寶商。Jewellery
Quarter 整個區域依然保有當時建築物及當地產業的模樣,被「英國遺產(English
Heritage)」選為英國特有的歷史地景。而有鑑於全球經濟情況和其他競爭對手的大量出現,在政府的支持下,Jewellry Quarter 被計劃成包含文化、歷史、休閒、教育和觀光的園區,因此直到 20 世紀末 Jewellery Quarter 才有第一家商店開幕,並漸漸成為伯明罕市區中數一數二的文創聚落。

(二)管理政策

1. 再利用建築或區域


Jewellery Quarter 既是一個歷史小鎮又是一個依然在運作的活躍地區,因此珠寶產業和當地居民一直都有很密切的關係。而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此地方特有的歷史事蹟和珠寶產業,Jewellery Quarter 利用了其中一間珠寶工廠作為珠寶特區博物館(Museum of the Jewellery Quarter),讓遊客了解加工珠寶的實際情形,並認識此地方過去 120 年來的歷史及珠寶商的生活。另外,鋼筆博物館(Pen Room Museum)的由來是 50 年代後製作世界有名的伯明罕鋼筆的貿易量衰退,當時的工廠被空閒下來,直到近期才被改為博物館,重現當時製作鋼筆的情形。除了此兩個博物館外,Jewellery Quarter 內也有許多工作室利用創意觀光的概念被改為觀光工廠,提供遊客有歷史氣氛和實際體驗的空間。這些在特有地理空間背景下所開設的博物館和整個社區的保留,都是因著伯明罕特殊歷史而產生,並產生了它的獨特性。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8, 2023 at 9:29pm

2. 企業精神
Jewellery Quarter 內部所做的行銷工作,是以多種不同觀光類型分類來將
社區內的資源作分配,吸引不同需求的人。園區內就有遺產路線、博物館觀
光、文創產業、藝廊、表演藝術和工作室等,並針對不同的類型作廣告,也
因應這些多元需求而設計出不同的優惠及配合方法,像是為老人和小孩做出
免費或是價格優待的方案。Jewellery Quarter 現今仍是大量珠寶設計及輸出的
地方,對於有需求的人來說,已經是很熟悉的地方了,因此,在這樣的基礎
上加上更多不同元素,可吸引這些來園區的遊客或消費者,以廣告和發行期
刊雜誌等推廣方式,順道去園區內提供的景點或是一探工作室內的情況。
Jewellry Quarter 也力圖以教育的方式讓更多人接觸園區內的不同產業。
Museum of Jewellery Quarter 表示博物館本身就和許多學校合作,在校外教學
的時候介紹珠寶的加工製作,或是開放藝術家工作室讓人參觀。用親身見識
的方式讓人們對珠寶業的印象了解更多,以永續發展的概念持續規劃區內的
所有活動,也達到行銷 Jewellery Quarter 的目的。以深厚的歷史背景和輝煌
的經濟作為後盾,Jewellery Quarter 有先天上一定的吸引力,而再加上建
築的保存翻修、與交通連結、策略訂定和多種觀光要素的加入,Jewellery
Quarter 儼然成為地方一個新活遺產。而為它打下基礎的珠寶業則期望以出租
工作室和商業空間的方式增加相關產業進駐,此產業也在完整的企業管理下
持續作為 Jewellery Quarter 最重要的行銷目標。

3. 帶動地方發展

而以伯明罕市政府的推廣來看,Jewellery Quarter 乃作為目前正在進行的
Big City Plan 中一個重心。在整體都市計畫案當中,伯明罕市欲將珠寶園區和東南邊另一文創園區的文創潛力提升,更欲將珠寶園區推向世界遺產(Birmingham City Council, 2011)。也因為它為都市計劃中的一部份,文創園區在都市中的角色能有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文化創意的生產讓經濟上和社會上以一種象徵消費(symbolic consumption)的方式,使活動、產品和地方連結並產生更強的競爭力(Porter & Barber, 2007)。在園區內,不僅僅有許多珠寶業的商店,更可以在園區內的街上和資訊中心得到關於園區活動的消息,而當地居民也很樂意分享對於社區改變和現今狀況的感想,讓 Jewewllery Quarter 不再只是單純的製造業區,而是一個以地方文化出發創造出生活價值的特區。藝術產業和當地區民生活的串聯,將歷史和未來搭上溝通的橋梁,
並在居民的生活中產生變化,這就是文創產業能在社區和地方所做的改變。

Jewellery Quarter
區域本身即為當地的既有資產,其歷史建築賦予了當地
獨特性。又藉由現代的經營方式和觀光景點的營造策略,為 Jewellery Quarter添加了多處兼具教育和娛樂的場所,利用展示和節日的方式在所繼承的遺產上新建了具有觀光效益的景點,將這特殊的文創產業以新的方式呈現,讓Jewellery Quarter 的社會、文化遺產能夠在伯明罕繼續延續下去,成為一個產業和觀光結合的歷史地區。(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