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關丹的蹝林明錫鄉蹞像與世無爭的人間仙境,這鄉鎮曾經以其世界最大規模地下錫礦場而聞名於世,全世界因錫礦產量豐富而得名,但隨著全球錫礦業沒落,英國錫礦公司倒閉之後,林明被世界遺忘了。
當年,全村人猶如烏雲密布,頓時沒有了生計,哀愁與貧窮籠罩著山城裏,迫使礦工外移到它州及大城市重新討生活,致使人口銳減,林明山城變成了蹝死城蹞,僅剩下老人及婦孺。
林明這片土地,不但擁有豐富的錫礦資源,上天更賦予了它多雲霧聚焦的天然環境,一道高高瀑布,彩虹劃著瀑布水花四濺而過,林明經歷過風風雨雨之後,陽光普照,再現彩虹。
(Feature Photo:Sunrise over Charas Jamal Rahman,Sunrise viewed from Panorama Hill in Sungai Lembing, Pahang.http://tembeling.com/gallery/v2/)
隨著林明山的雲海,彩虹瀑布的天然奇觀被世人發現之後,許多人慕名而至,再度喚醒了人們對林明的認識,林明開始了旅遊業的曙光。
獲得報章與雜誌的報道,以及新加坡電視臺前來拍電視連續劇,林明變成了聞名全國的旅遊景點。
根據彭亨州旅遊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到訪林明的遊客人次約2萬人,2013年上半年遊客明顯增加,到訪林明的遊客是1萬5000人。
去年,關丹市議會將封閉多年的錫礦隧道,經過整修之後,錫礦隧道得以“重見天日”,加上林明獲得全球最宜居城市,聲名大噪,林明這塊寶石地再度亮了起來,邁向“世界文化遺產”的新方向。
但在這之前,據說約1883年前,有一處地方原始森林密布,人煙稀少之山谷盤地,有好幾條溪匯集成河,不少華人沿河而居,地底下遊豐富的錫礦資源,不少華人則做“山老鼠”,在山邊挖洞開采錫米,此處正是“林明”。
招募華人開采錫米
最先在林明開采錫礦的礦工是客家先輩,其中一名領袖名叫林明,又名林亞三,據說,蘇丹娶了林明的女兒為妻,蘇丹把林明這塊土地作為嫁妝,而林明的女兒將土地開采權轉讓給其父親。
林亞三成為開采錫礦的開埠者,招募華人開采錫米,因此將這塊蘊含著豐富的錫礦資源稱為“林明”。
於1886年,英國公司“彭亨礦業公司”獲得林明轉讓土地租借權,由於資金問題,該公司另外組成“彭亨集團有限公司”,並於1888年9月1日與蘇丹重簽80年的租借合約,土地面積是2000平方裏,後來該公司於1906年結束業務,將租借權移交給彭亨州聯合有限公司(Pahang Consolidated Company Limited),擁有豐富天然資源錫礦資源的這片土地,變成了英國的租借地,20世紀初期,華工大量湧到林明當礦工。
重組後的錫礦公司系統龐大,有行政總辦事處,其中包括經理室、副經理室,行政主任室以及會計、礦工行政、機械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淘錫工程、機械倉庫、食用品供應部、火車運輸、羅裏運輸、醫院、衛生部、保安部。
礦工辛酸血淚史
冒著生命危險用血汗換來,猶如“陰間找錢陽間吃”。
號稱為世界最大最深的林明錫礦隧道深達14層樓高,以100尺為一層,地下隧道總共長達400哩。當時,在這裏工作的礦工就像螞蟻般不斷往地底下轉,開采錫礦,一層又一層的開采錫米,再搬運出來。
在暗無天日的地底隧道工作,頭上頂著照明燈,再提著火水燈,在一線光明下,以尖嘴鋤或磨利的尖嘴鋼枝一敲一打的挖取錫米。
【梁少華:猶如置身熱爐】
“地底下的礦工的工作,猶如置身在地獄的熱爐,滴滴汗水不住的流,整件衣服濕透,礦工們都選擇赤身,穿短褲,頭戴塑膠帽進入隧道工作。”礦工梁少華說,這樣的穿著最舒服了,這也是林明礦工的衣著特色。
礦工通常都帶上至少一加侖的開水解渴,爬上爬下進到地底下的工地,早已經汗流浹背,要應付一整天的工作量實在不簡單,工作完畢之後,才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家去。
他們在進入地下工地後就不會花時間再轉出地面上,吃、喝、小解都是就地解決,衛生條件極差。地底下空氣稀薄令人頭昏腦漲,長時間吸入工地的炮塵、石粉,使得礦工容易染上風濕病、肺病、癌癥以及遭遇意外而傷殘。
大石壓胸大難不死
由於地底礦場的溫度相差很大,越深越熱,工人只好工作一段時間後,用水喉噴灑身體的方式沖涼,以降低身體體溫,避免過於悶熱缺氧而導致昏迷。甚至,因大石崩裂壓死及壓傷的礦工不計其數,開采錫礦得越深入,工作越危險,地底巖石層裏,經過炸藥炸後,會呈現松弛而坍塌,雖然采取防範措施,以木斜支柱,蓋上木板頂著隧道頂層,以防止深洞裏的礦石崩裂,還是防不勝防。
尤其是早期開采錫礦的工作都是用人力,邊炸邊用工具一鑿一鑿的在石壁上開采錫礦,再把大塊的錫礦石一塊一塊搬運到鬥裏;雖然後期演變至炸巖石,開采錫礦,但使用炸藥的危險性更大。
“我曾經被掉下來的大石壓正胸部,胸部潰爛,大難不死。”梁少華說道。
當時眼看自己胸部不斷潰爛,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但耐不住痛,眼淚直流,家人一臉憂慮的望著他,這種痛苦有誰知?
他猶記得另一次意外,當時有約10余名礦工在地下隧道工作,突然發生坍塌,讓礦工無從逃避,活生生無一幸免,全都被壓死在隧道裏,經過挖掘之後,一條條的屍體被搬運出來,家人哭得呼天叫地!
【黃金財:躺醫院一個月】
礦工黃金財(68歲)也娓娓道來,在進行采礦工作時,一塊大石突然跌落下來壓倒其腳部,導致他躺在醫院足足一個月,家人都以為他性命垂危。
“我都痛死了,但死不了,復原過後,繼續在礦場工作。”
他父親是一名非常優越的礦工,嘗盡了礦工的苦,在黃金財年小的時候,就送他去當木匠學徒,讓他有一技之長,長大之後不要當礦工。
當時,很多礦工先輩做礦工相當幸苦,都不想自己的孩子重操舊業,都把孩子送去學習其他手藝。
由於礦工相較於其他工作,收入會比較高,依然還是吸引許多華工當礦工。
回想起最令礦工們難過的時期,晉入80年代後錫價慘跌,導致林明錫礦公司逐年在虧蝕,也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趨向沒落中。公司在1987年3月2日,不理會礦場800名員工的生計及遣散費,連薪金都沒發,便告關閉。
【李文龍:生活水深火熱】
林明錫礦場對林明當地居民來說,早就有一分執著與深厚感情,這種心情是經過無數血汗淚水交織而來,他們到底對林明礦場難舍難離。
71歲的礦工李文龍敘述,礦場關閉初期,礦工不知何去何從,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尤其是要養活一家大小的老礦工,更惶惶不可終日,因為他把一生青春貢獻給這座礦場,當礦場關閉後他們卻一無所有。
老人與小孩留守空屋
隨著錫礦業沒落,當地人紛紛離開家園尋找生計,林明山城像經過戰爭的棄城。
礦工們都是吃得起苦,菜園裏需要人手,建築工地需要勞工,他們都願意做,雖然收入比起當礦工少許多,但至少微薄收入可以養家糊口,有者到外地尋找其他工作,年輕的一輩更不願意留守林明,在外頭找到工作後,舉家搬遷。
當時的林明就從一個3萬名居民的小鎮,人口流失到至今只剩下約800人口,多數是“老人與小孩”留守空屋,不願意遷離熟悉的地方,日日夜夜盼著兒女歸家。
【周細英:住不慣城市】
73歲的周細英就是典型的林明老人,她有5個孩子,但孩子全都外頭就業,只留下她與丈夫兩老守著百年老屋。
“我老了,沒用了,周身都是病。”
問到:“為何不要搬去跟孩子一起住?”她回答道:“城市我們住不慣,住在林明幾十年了,一出屋子就可以買東西或跟街坊聊天。”
在屋子的墻壁上掛滿了家庭照,周細英就是默默看著孩子的照片,思念著孩子,這是林明老人生活的典型例子。
掀開旅遊新篇章
10年前,有遊客前往林明遊玩,發現林明山是看雲海與日出的好地方,置身在林明山,雲海飄渺,仿如置身在天堂之中。
尤其是匿藏在林明大卑士山的彩虹瀑布曝光之後,一時間獲得矚目,林明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山城,獲得遊客青睞,為林明掀開了旅遊新篇章,上帝把林明的一扇門關了,但打開了另一扇門。礦場公司總經理的洋樓住宅於2005年改成林明博物館,供遊人遊覽林明礦業歷史。
今日林明,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百年人事幾番新,林明河流滾滾長流,它帶走了多少人事滄桑、多少血淚,林明仍有永遠寫不盡悠悠滄桑史。
進入21世紀,從沒落的錫鄉翻身成為旅遊勝地,林明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了!
(特約作者:梁慧芳/收藏自 2014-02-25 《南洋商報》 新视野版)
Comment
熱愛林明的墾友,推薦大家一定要去上 Panjang Yong 的 臉書,進去林明攝影專頁,包你/妳雀躍不已~~ https://goo.gl/cZnYWP
俊心·編採Blog.故事總要開始
錫礦是馬來西亞最重要的礦產,十九世紀初期……這個句子,我相信再往下寫,大家就會把視線移開。
奇怪的是,就算是對文字有興趣的人,一旦看到文字敘述中帶著歷史,通常都會不以為然地跳過。經過多年制式教育以后,我敢說,全馬來西亞境內沒有多少人會覺得歷史有趣,如果有,通常會被當作異類。
可是若把歷史放在英文裡,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在英文裏歷史叫“His story”(history,他的故事)。
故事人人愛聽,台灣著名編輯人周浩正先生跟老貓都說過,一個成功的品牌、一部成功的電影或小說,甚至一個成功的人,靠的都是故事。我們都愛聽他們的故事,可是為什么關于我們老祖宗的故事,我們卻不愛聽?
小時候我們聽的故事,不都是從“在很久很久以前……”開始的嗎?當然,假如要在這裡追溯出這個“為什么”,加上他人的意見,大概整份《中國報》都不夠用,那些故事足夠編成一部詞典,所以我不是要說這個。
(Feature Photo:Tin Dredge of Tanjung Tualang, Malaysia by Thian Chang Tan,http://500px.com/thianchang)
我只是在想,我們的體制,允不允許更多老師離開純粹的室內教學,帶領學生走到金寶的錫礦博物館,走入林明這曾是世上最大的地下礦產區,甚或現在還僅存的錫礦產區,給學生一堂創意教學,讓他們知道,我們大部分人之所以會踏在這片土地上,是因為“錫礦”,而不是死記硬背著那些“十九世紀初期”?
“一個好老師在荒謬的制度下,也能激勵孩子愉快地學習”,這是來自蘇明進老師最大的鼓舞,願此話能常駐大家的心,支持好老師,打倒荒謬制度案!(收藏自26 Aug 2013《中國報》副刊)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