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墾學術:Otto Scharmer的U型理論(Theory U: Leading from the Future as It Emerges – The Social Technology of Presencing, 2007)
理論概要(Theory U 的核心內容)
核心理念
Scharmer 主張,我們常為過去經驗、慣性思維、制度與結構所框限,導致我們無法對未來可能性(emerging future)敏感/回應。為了創造真正新/轉型的變化,我們需要從未來而來(from the future as it emerges)來領導。這種領導,不是從回顧過往或當下問題出發,而是察覺、聆聽、開放自我,讓未來的可能性浮現,再回到當下行動。這個過程 Scharmer 稱之為 Presencing(由 “presence + sensing” 組成),也就是從「存在」(在場)與「感知」中「領會未來」的能力。 (presencing.org)
Blind spot(盲點):我們對於注意力與意向來源的「內在位址」(inner place)不自覺或無知。這個盲點妨礙我們創造真正新的結果,因為我們經常被過去的模式所限定。若想突破這個盲點,就要改變「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我們怎麼注意」。 (new.u-school.org)
U-過程(U-Process)
書裡把變革/領導創新的過程比作一個 “U” 字形,分為若干階段,通常可理解為五個運動(movements)或七個階段(領導能力的培養)。這些階段包含:
Co-initiating / Downloading(開始、與生命共鳴、聆聽最初的呼喚):止住慣性的反應,開始聽取外在世界與他人的聲音。 (transdisciplinaryleadership.org)
Co-sensing / Seeing / Sensing:進一步觀察、傾聽,用開放的心智、開放的心/情感去感知情況的整體性,而不只是局部。這一階段強調深入場域(field),與最具潛力/最需被聽見者的互動。 (new.u-school.org)
Presencing:在 U 的底部,進入靜止或更高的察覺狀態,讓最深層的未來可能性浮現,這是身心意識與意向/行動的匯聚點。這時「現在」(present)與「未來/可能性」(sensing)重疊。 (new.u-school.org)
Crystallizing:明確這些可能性,把意圖與願景凝結成行動的方向。這包括小群體中的承諾與意圖設定。 (Emerald)
Prototyping:在小範圍/實驗性的情境中試驗與反饋。把願景變成可操作的模型或初步實踐,加以檢驗、調整。 (Emerald)
Performing / Co-evolving:把新的模式/方式在更大的系統中實踐與整合,並與環境與其他系統共同進化。這不只是執行,而是與外界、與整體系統有互動、一起塑造未來。 (Emerald)
另外,Schramer 強調在「聆聽」(listening)方面的層次,包括從最淺的「只是重複/下載」(downloading)過去認知,到逐層深入(事實聽、同理聽、生成性聽 generative listening)等。 (new.u-school.org)
領導能力(Leadership Capacities)
透過 U 過程,個人或組織可以培養若干關鍵能力,包括:
Holding the space(為聆聽與開放設立空間)
Observing without judgment
Sensing(心 + 情感 + 意志的開放)
Presencing(與深層未來/願景相遇)
Crystallizing(凝聚意圖)
Prototyping
Performing / Co-evolving (transdisciplinaryleadership.org)
組織與系統層面的應用
Theory U 不只是個人修為的議題,也涉及組織、文化、制度結構的變革。書中與之後的工作中,都討論如何在組織、公共部門、跨部門合作中應用這些過程。 (Emerald)
Scharmer 與 Presencing Institute 也發展實踐平台、工作坊、課程(如 u-lab, u-school)以及各式案例來測試這個理論在公共政策、社會創新、環境、經濟制度等範疇的可能性。 (new.u-school.org)
優點與強處
以下是這理論/書的一些優點,以及它在當代組織/社會中尤其有價值的地方:
整合性強:Theory U 不僅借鑑系統思考、組織學習、變革管理,還融合心智/情感/意志/領導等內在維度,強調內在心理/感知狀態對外部效果的影響。這種整合內外面的方式,在許多只強調結構、策略或外在行動的理論中是不常見的。
適應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在當今快速變動(技術、環境、社會文化變遷等)的背景下,依賴舊經驗與慣性做法往往不夠。Theory U 提供一條從被動/重複模式跳脫,通過「聽未來的呼喚」,讓創新的可能性浮現的方法。對應不確定性與複雜性時,它提醒我們要停下、聆聽、觀察、感知,而不是立刻動手或只是用既有工具解決。
強調集體/系統視角:不只是個人的修為,也關心群體、組織、社會系統如何共同演化。這對那些想在多方關係、跨界/跨部門合作中做出變革的領導者與實踐者而言,是非常有用的框架。
實踐導向:書中與後續實踐案例如 u-lab 等提供很多練習、原型專案、案例,讓理論不是空談,也給人可操作的路徑。這有助於把較抽象的「靈性/意圖/願景」部分落地。
內在態度與領導的關係清晰:它強調「心/意志/聽覺」等內在態度,以及領導力不是單純「控制與指導」,而是在開放中促生可能性。這對現代領導的一個重要轉變——從指令式/層級式領導到更具共鳴/協作/啟發性的領導——提供理論支撐。
限制與批評
當然,這樣的理論與實踐並非完美無缺,以下是一些批評與潛在的限制:
概念抽象/內在性強,落實難度高:對很多人來說,「presencing」、「letting go / letting come」這樣的語言容易聽起來靈性或哲學味濃,難以具體操作或測量。組織/政策環境常要求具體指標、可交付成果、成本效益等,這些內在態度的轉變不一定能直接量化或保證。因而在某些組織制度、績效評估要求高的情境中,可能不被完全接受或看作“軟”的部分。
時間與資源需求高:真正進入U過程的底部(presencing)通常需要比較長/深入的投入:時間來靜止、深度聆聽、不急於行動。很多組織在快速變動或競爭壓力大的環境下,可能無法給予這樣的空間與慢速變化的節奏。
文化差異與語境問題:不同文化中對“靜默”、“直覺”、“開放的心/意志”等內在態度的接受度差異很大。有些文化更偏重直接、行動、效率;對抽象或“靈性/內在覺察”的價值可能會被懷疑或看作不務實。這可能限制這套理論的普遍採用。
風險落入新形式的權威或意識形態:有批評者(如 Kühl 等)認為,Theory U 有時可能被過度理想化,或被某種共同意圖/意識形態/領導者的願景所主導,使得「讓未來浮現」這類過程中,領導者或幾人群體的主觀性過大,而忽略不同利益方之間的權力關係/利益衝突。若沒有妥善處理權力、差異、結構性的不公平,其結果可能偏離理想。 (部分批評見於文獻) (Taylor & Francis Online)
可持續性與擴張性問題:在小範圍/先驅者群體中 U 過程可行且效果顯著,但當要在大系統、跨國機構、政府部門中擴大時,如何保證這樣的覺察態度與內在轉變能被維持,如何轉化為制度性結構/政策/流程,是挑戰。
科學驗證/實證研究相對較少:雖然有許多案例與敘事,但在學術上,要針對這套理論中每一環節進行嚴格的可測試實驗或比較研究的文獻並不多(如哪些組織導入U過程後與控制組相比,在績效/文化/創新能力上具體差異為何,也受時間影響如何等)。這意味著若要被某些科學/管理學界接受,其證據基礎還在持續累積中。
實踐應用/案例
以下是一些 Theory U 在真實世界中被應用或實驗的情況,以及它的效果與挑戰:
u-lab / Presencing Institute 的培訓與學習社群:有許多個人與組織通過這些平臺學習 U 過程,用於社會創新、公共政策、可持續發展、氣候行動等多個領域。這些項目通常跨部門/跨利益相關者,有助於創造共識與新想像。 (new.u-school.org)
在企業內部的原型實驗(prototyping):一些公司用 U 的原型實驗來試驗新服務/新產品/新流程,以較小風險測試改變,再進行擴展。這有助於快速學習與調整。 (transdisciplinaryleadership.org)
公共與社會領域的應用,例如非政府組織、跨部門公共政策合作、多利益者對話等,其中 U 過程幫助不同利益方跳脫各自定位與利益辯論,更能從共同的未來願景來協作與共創。這在一些國家與區域環境治理/社區發展等領域見到潛力。 (future-almanac.org)
與其他理論/思想的比較關係
有幾個可比擬或相關的理論/思想,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Theory U 的特色與限制:
與 Peter Senge 的 Learning Organization、組織學習理論有很深的連結。Schramer 曾被影響,也與之合作。 Theory U 加強了學習組織理論中內在觀察/心智模型/共享願景等元素,但更進一步強調未來可能性與內在轉變。 (new.u-school.org)
與 mindfulness、靈性、直覺、內在覺察等思想接近。這在西方管理科學中不那麼常見,但在近年來越受到重視。相對於只注重策略/運營/結構的變革理論,Theory U 在意識與存在層面投入較多。
與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有共通之處,特別是 prototyping、iterative feedback、對使用者/利害關係者的觀察等,但 Theory U 更強調內在態度與未來願景/意圖的作用。
在領導力變遷中,與協作型/變革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uthentic leadership 等)理論也部分重疊,但 Theory U 更強調「共同創造」(co-creating)與「系統生命場域」(social field)以及超越既有制度/模型的轉化。
潛在的挑戰或批判性思考
除了前面提到的限制之外,這裡是一些在實踐與理論延伸上值得反思的方向:
權力與不平等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制度、資源、權力結構對誰能發聲、誰能「感知未來」、誰能決定原型都非常重要。若沒有刻意讓弱勢/邊緣群體參與,或者沒有平衡權力動態,所謂的「共創未來」可能只是既有權力者重塑既有利益。
過度理想化或淡化現實阻力:U 過程中所需的開放、靜止、讓來等階段容易受到組織內文化、壓力導向、績效要求/短期目標的制約。在現實中,很多領導/管理者可能沒有時間/資源/支持來做這些內在調整。
衡量與評估困難:如何評估 Presencing 的效果?如何知道組織已經「從未來浮現處」回到當下的行動,並且這樣的行動比傳統方法效果更好?缺乏標準化、可比較的量化指標是一個瓶頸。
可用性與普及性:在發展中國家或資源有限機構中,可能難以有長期投入、深度培訓、沉浸式體驗等支持。這可能造成只能在具備資源與意願的先進組織內展開成效,而難以廣泛普及。
文化與語境差異:如上所述,某些文化可能對「靜默/冥想/直覺/內在感知」不太熟悉或不太重視,可能需要調整語言與方法以貼近當地文化。否則容易被看作“新時代”或“模糊不清”的東西,而被忽略。
應用建議
基於上述優缺點與實踐情況,我認為 Theory U 在以下情況特別有潛力,但也要注意哪些條件比較關鍵:
適合的情境
當環境不確定性很高,市場或制度變化快速,而過去經驗不太可靠的時候。
當組織或團隊願意/被允許做“慢工夫”的內在工作,包括願意停下來、反思、聆聽、讓潛在未來浮現。
當參與者來自多元背景/跨部門/跨利益關係人,需要新的共識或未來願景。
在公共政策、社會創新、環境治理、教育改革這樣需要長期且系統性變革的領域。
在應用上要注意
領導者與推動者需理解內在維度的重要性,不只是策略或技術層面的改變。
組織要提供資源與支持,包括時間、空間、容許不完美的原型/實驗,允許錯誤與調整。
要設計方式讓不同利益者能共參與,包括弱勢者/邊緣者,以避免權力失衡。
建立一些中介指標或評估機制,即使不能全面量化,也能追蹤過程中的變化(例如領導心態變化、決策過程中聆聽與對話的質量、原型實踐中的反饋與學習)。
要本地化/語境化,有時需要改變語言、比喻或方法,以符合文化習慣與組織/社會環境。
丹納:感性~~一個生而有才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類的感受力,必然又迅速又細致。他憑著清醒而可靠的感覺,自然而然能辨別和抓住種種細微的層次和關係。—— 引自章節:藝術品的本質 33
不論建築、音樂、雕塑,繪畫、詩歌,作品的目的都在於表現某個主要特徵,所用的方法總是一個由許多部分組成的總體,而部分之間的關係總是由藝術家配合或改動過的。—— 引自第36頁
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 引自第37頁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 2:“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sitic Programming NLP)2
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及直观创造力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在意识、直觉和创造力方面。
1. 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是一种沟通、个人发展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基于神经学(Neuro)、语言(Linguistic)和行为模式(Programming)三者之间的交融关系,神经语言学强调通过改变语言和思维模式来影响个人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个人和职业表现。
神经语言学通过使用特定的技术(如模型化和锚定)帮助个体进入更高效的心理状态,这些状态往往与直觉和创造力密切相关。例如,神经语言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除心理阻碍,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潜能。
2. 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
心智科学专注于意识的研究,探索意识如何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它涉及直觉、超感知、集体意识等领域,试图通过科学手段理解这些超越传统科学的现象。
它与意念科学与神经语言学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因为它们都关注意识和心智的潜力。虽然意念科学更关注意识的本质和它的超常现象(如心灵感应、直觉等),但两者都认同意识在个人成长和潜能开发中的重要性。
3. 直观创造力
直观创造力指的是通过直觉和非线性思维模式激发的创造力,而非通过逻辑和分析推导出的想法。这种创造力往往依赖于深层次的意识状态,如冥想、放松或“心流”状态。
与神经语言学和意念科学的关系: 神经语言学的许多技术,如“建模”成功模式和“内在状态”管理,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进入直觉思维状态,激发创造力。而心智科学则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解释这些直觉和创造力现象,可能如何通过更深层次的意识机制起作用。
神经语言学(包括陈明发博士的版本“心灵素质学”)、“意念思维” (Noetic Thinking)和直观创造力之间存在交叉点,主要体现在它们如何利用和解释意识、直觉和心智潜能。这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关注通过调整意识和心理状态,来增强个体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虽然它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理论基础有所不同,但都为理解和应用直觉创造力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而这创造力正是地方文创工作所需要的。
对这些主题交叉点感兴趣的垦友,可以深入探讨相关的心理学和意识研究文献,如 Dean Radin 的研究和 神经语言学 相关的经典著作。
以上这些学问和维柯的“詩性思維”如何互补?
维柯的“诗性思维”(Poetic Thinking)是爱垦網多年来关注、研究与传播的焦点之一。它与神经语言学、Noetic Thinking、直观创造力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尽管它们来自不同的历史和理论背景。分析如下:
1. 诗性思维与直观创造力
维柯 强调“诗性智慧”,即通过象征、隐喻和感性想像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他认为,早期人类通过诗意的表达和象征性思维理解世界,这种思维方式既是创造性的,也是直觉性的。
诗性思维与直观创造力在强调非线性、非理性和直觉理解方面有着相似之处。直观创造力依赖于内在的灵感和直觉,而这些正是诗性思维的核心要素。维柯 的观念可以为现代直观创造力提供一种历史性和哲学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对创造性过程的理解。
2. 诗性思维与意念思维
“意念科学”研究意识、直觉以及人类认知的非物质层面。它探讨了直觉和创造力等现象,并试图理解这些现象在意识中的运作机制。
维柯的诗性思维可以为意念科学提供一种解读人类早期意识的框架。这种框架认为,诗性思维是人类最原初的认知方式,它涉及情感、隐喻、想象力和象征性表达,这些都是意念科学研究的关键领域。通过结合这两者,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直觉和意识的起源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3. 诗性思维与神经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强调通过语言和认知模式来影响行为和心理状态。神经语言学中的许多技术,如语言模式分析、情境重构等,实际上与诗性思维中的象征和隐喻思维有着深刻的联系。
诗性思维可以为神经语言学 的应用提供更为深刻的理论背景。诗性思维中的象征和隐喻与神经语言学中的“语言模型”技术相互补充。通过这种结合,神经语言学 的实践者可以更好地利用隐喻和象征来塑造认知和行为,从而增强心理干预的效果。
4. 整体性理解
维柯的诗性思维为理解和应用直觉、象征性思维和创造力,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作为桥梁,将神经语言学和意念科学中的技术和理论,与人类更为原始和本能的认知方式联系起来,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和哲学理解。
“诗性思维”通过强调象征性、隐喻和感性的思维方式,与神经语言学、意念科学以及直观创造力形成了互补、相唤(mutual evocative)或同步(synchronicity,荣格)关系。这些学科和理论可以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更为深刻和多维的视角来理解人类认知、意识和创造力的复杂性。
溫明麗·維科的詩性智慧
Poetic sentences are formed by feeling of passion and emotion, whereas philosophic sentences are formed by reflection and reasoning. ~ Vico, 《New Science》§219 激情和情感孕育出诗意的句子,而反思和推理则形成哲理的句子。 ~ 维柯,《新科学》219 節
維科(Giambartista Vico, 1668-1744)是義大利啟蒙時期的思想家,也是政治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出生於拿波里(那不勒斯)(Naples),為書商之子,家境並不富裕,但是自小即喜愛閱讀,博覽群書,尤其對羅馬的法律和歷史學,以及希臘哲學更深入鑽研,博大精深的知識,造就維科成為西方近代社會科學的先驅,其思想不僅影響德國和法國,也影響英美國家(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014)。
《新科學》(New science) 一書即展現維科對人類社會科學研究的批判性和創新性,尤其書中分析的詩性智慧(poetic wisdom),除包括詩性形上學、詩性空間、詩性道德、詩性經濟、詩性政治、詩性地理等外,並歸納人類社會的起源與發展為神話、英雄與俗人三個時代,每個時代均有其要務,而此要務指時空和想像所創造出來的「當下」(Vico, 1999)。總之,詩性智慧本身就是創造的智慧。創造的功能不是以詩性智慧為基礎發展出来的抽象推理或玄學智慧,而是最早人類對宇宙生命最原始的思考與感悟,並通過自由想像與創造,形成生命本真美的智慧。
維科的《新科學》包含自然科學、歷史科學及社會科學,此與其論證人類及社會制度發展的三個循環階段相類,人類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分別對應三大時代發展的要項(引自蔣賢萍,2013)。第一個要項是天啟(divine providence),天啟指全體人類的存在猶如神話般,死去的人會對生的人有所啟示或提出警惕;第二要項則為威權觀念(philosophy of authority),維科認為,無論哪個民族的形成和其社會組成的歷史,均基於威權,此威權指人類社會的共感(the common sense of the human race),此共感無需理性,也非神權,而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共通性「偏見」;至於第三要項,則為異教徒的自然法則,此法則視人類為萬物之首,且懂得尊重自然的天威(Vico, 1999)。
這三個時代各有相應的心理、性格、宗教、語言、詩句、政治和法律,所以維科也說:詩的語句和哲學的語句並不相同,前者是情緒與激情的感覺產物,後者則由理性而構成,且前者比後者更具有想像力(Vico, 1999, §219);由此可推,想像力愈豐富,理性推理能力就愈低(Vico, 1999: 138),此等論述值得困在工具理性牢籠的教育工作者深思。
就此言之,人類若欲找回創意,可以透過想像力,而發揮想像力的重要方法就是找回原初社會人類對真實事物的感覺,這就是詩的智慧。可見,維科對「詩」的定義,乃採最廣義和鬆散者,故舉凡可以透過想像而創造出來者,均屬之(朱光潛,1989)。
簡言之,詩性智慧就是透過詩意的想像,充分發揮個人的理性,賦予原本沒有感覺的事物情慾或情感(Vico, 1999)。維科的理性觀點不但翻轉了理性主義的理性推理功能與主張,更將人的心靈能力回歸到人的感覺上,所以,他主張人類的理性包括感覺、想像、回憶、理解與創造(引自蔣賢萍,2013)。維科的詩性智慧是認識世界的方式,其本身就是以感覺直觀方式去關照生命的思維(朱光潛,1989)。
析言之,如同對語言的分類般,維科區分了共感的普遍法則為二:
一為知性的普遍(intelligible universal),指透過語言抽象的文字構築而成的權威;另外一種屬於想像的普遍(imaginative universal),雖然也是由語言構築而成,但卻是運用語言的符號表象功能,透過語言的隱喻方式而形成(Verene, 1987: 73),詩性智慧和創造力主要也是想像的普遍方能發揮效用。此两種語言構築的普遍法則與詩性智慧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彼此亦相互呼應。
維科也提出,形象思維形成的詩性智慧有两大規律:一是以己度物,即運用若干使世界人格化的方法,使那些原本沒有生命的事物,具有感覺和情欲,此乃隱喻的詩性創造方式,即把自己變成衡量萬事萬物的尺度;另一則為以物度物的類比法,即將個別事物的形象,透過想像的類比方法,將事物抽象化(Vico, 1990, 42;蔣賢萍,2013)。《新科學》的內容即生動地述說著此等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及其和藝術創造的關係。維科提出的透過想像或憑藉感官和直覺的方法,幾乎顛覆了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觀點。
笛卡爾(R. Descartes, 1596-1650)生於法國,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是第一位現代理性主義哲學家。維科的理性觀點,雖受到笛卡爾的影響,但他在認識論的觀點上加入了人的情感、慾望和想像的因素,以詩性智慧取代推理理性(引自朱光潛,1989)。
舉例言之,維科曾言:詩性真理屬於形而上的真理;經驗的、自然的、物理的客觀性真理欠缺想像力,也無法連結歷史、現在與未来,故並非真實的真理(Vico, 1999);再者,維科強調,最早的歷史就是神話思維與神話故事,但神話並非虛構,而是嚴肅地敘述的真實經驗。(下續)
(原題:溫明麗:維科的詩性智慧 Vico’s Poetic Wisdom, * 溫明麗,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 295—299頁《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114 期)
其實,人的經驗與神話,無論是否虛構,都不是理性主義者所能接受的論點,也因為如此,維科提出之《新科學》理念方更具有其「新」的意義。
試想:當我們把天空比喻為人的身體,身體各部位的整合又呼應天空的各種變化,則人類就是連結想像和經驗,以認識自然或自己的經驗,去構思或創造客體世界,此等認識論不同於笛卡爾等理性主義哲學家指出的,透過嚴謹的推理去認識外在的客體世界。維科就是運用此等方法,反擊笛卡爾的理性主義的認識論和形上學(百度百科,2014)。
由此可見,「新科學」宣稱的「新」,乃肯認人類原始直觀的思維方式,而非將神話理性化,反而是讓神話回歸其原初透過想像而建構之神話故事的真實經驗中。此乃人類認知方法的翻轉,就認識論觀點言之,維科的新科學將被理性主義視為神秘的宗教和形上學,再度拉回人間,也重拾被理性主義排除於科學認知範疇之外的人類感覺、情感和慾望等。一言以蔽之,就維科的觀點,人的感覺才是最原始、最能真實地理解世界的鑰匙。
企業在其進行商業運作的過程中,既從利害相關人處獲得利益,也應對企業的永續發展及其利害相關人負起若干責任,此即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李明機,nd.)。
相對於維科詩性智慧忠於人類原初的感覺,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應忠於其原初的想法,即企業本身和其利害相關人之間是一體共存的關係。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於 1995 年成立,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為保護環境、促進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而努力。如前所述,企業之社會責任主要由利害關係人相互關係、自願性、社會與環境利益等三個核心所組成(李明機,nd.),而期企業能因為追求專業、服務、效率與創意而永續發展。可見,永續發展才是確保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充要條件。從維科的社會組成與文化演變的三個時代觀之,企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乃建立社會發展制度,並確保其發展的具體行為和結果。
簡言之,企業之社會責任的理念和制度,是人類理性的產物,亦透過實現企業、伙伴、社會、環境與生態等和諧共生之法理或合理性權威,實現企業的核心價值,此核心價值也成為該企業的文化,可見,企業的經營以理性思維的哲學語句,追求績效,卻透過感覺與直觀之詩性語言,實現其對利益相關人的社會責任。
参考文獻
朱光潛(譯)(1989)。。(原作者:G.Vico)北京市:商務印書館。[Vico, G. (1725). New science. (K. T. Chu, Trans.) (1989). Beijing: Commercial.]
百度百科(2014)。。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85583.htm[Baidu Encyclopedia. (2014). New sc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baike.baidu.com/view/85583.htm]
李明機(nd.)。簡析企業社會責任(CSR)之發展趨勢。,141,14-21。取自http://www.bcsd.org.tw/sites/default/files/node/ domain_case/124.upload.155.pdf[Li, M.C. (nd). Analysi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of the trends. OTC Monthly Review, 141,14-21
蔣賢萍(2013)。。取自 http://lit.cssn.cn/wx/wx_ymwx/201310/t20131026_599762. shtml[Jiang, X. P.(2013). Through the history of space “hidden
book” Poetic Wisdom. Retrieved from http://lit.cssn.cn/wx/wx_ ymwx/201310/t20131026_599762.shtml]
Verene, D. P. (1987). Vico’s science of imagination. New York,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Th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1)
Vico, G. (1990). On the study methods of our time. E. Gianturco (Tran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Vico, G. (1999). New science. D. Marsh (Trans.) with introduction by A. Gafton. London, UK: Penguin. (Th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44, Italian edition published 1725)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014). Giambartista Vico.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Giambattista_Vic
(原題:溫明麗:維科的詩性智慧 Vico’s Poetic Wisdom, * 溫明麗,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 295—299頁《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114 期)
韵文化:风度 [修煉技藝]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讓工匠精神回歸》一書探尋人們對工作的感情變化,例如逐漸對質量有了一種情感依戀,或者對虛有其表的工作產生了一種厭惡感。是什麼激勵了人們放慢腳步,全身心地深入鑽研自己手藝的細節?這是一種有悖於當代文化的行為,在這個有時只注重速度的社會裏,這一點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每個國家有各自多種多樣的傳統在抗拒著超級資本主義的精神。德國人以注重細節質量聞名,意大利人以堅持精美的設計聞名。在中國的鄉下,我曾看到人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利用手頭的東西即興進行創造。例如,農民使用車用蓄電池來提供動力,焊接摩托車的貨架,而貨架的原材料就是用作混凝土鋼筋的鋼管。如果我們可以懂得這位農民的智慧的話,就能從中領悟重要的道理。
人們總是傾向於認為,如果工作讓人變得比較髒,必定是在幹些不用動腦子的事情。在傳統上,我們在“知識工作”和手工勞動之間樹立了一條分界線。但任何真正幹過技術活的人都知道,這條分界線就是一個錯誤。在做手藝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進行一定的思考,而這種腦力勞動也是相當不平常的。如果我們能真正地認識到這點事實,就能深刻地懂得人類的心智,知道如何來教育孩子們。
(Shop Class as Soulcraft: An Inquiry Into the Value of Work,by Matthew Crawford,2010, Penguin Book NY,《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讓工匠精神回歸》作者馬修·克勞福德,政治哲學博士、摩托車修理工。不到14歲就在社區擔任電工的助手,15歲成為保時捷汽車修理店的修理工,從高中到大學的7個暑假都在兼職做電工。大學畢業後繼續電工的生活。後來因為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政治哲學博士。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華盛頓的一家智庫工作,5個月後離職開辦了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學習技藝
福柯·‘自身的技術’重建的前夜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