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Catherine Yen: Selected Poems & Essays

(Taiwan) Catherine Yen: Selected Poems & Essays

(台灣)Catherine Yen:

快樂需發生在清境地,
需在素面相見的友朋間,
需在一幅令你感動不已
或怦然心動的畫前,
在赤子朗朗的笑聲裡,
快樂裡沒有隱含的遺憾,
它闊步而行如陽光在側,
劍一出鞘邪惡、 偽善、
僭越者人頭落地,
那可更大大地快樂!

  • pho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May 7, 2014 at 8:58am

Catherine Yen·什麼知識分子

有些自稱知識份子者, 一方面在政府裏面卡位,一方面用輿論和社會運動彰顯作態的正義....,他們在社會缺乏公義之時,大多保持緘默,唯有事態冒犯到自己或自己家鄉的利益時,才跳出來抗爭,而這正是今天許多知識份子的全貌。

在此民主時代,帶著假面具,骨子裡偽虎作倀者,時代走到對哪邊有利的十字路口就押哪邊,然後,慢慢地先放話,寫寫文章,嗅一下風向,與徒子徒孫打屁,然後就從礫石堆中站出來,變成一個閃著賊光的假鑽石。

有些人你讓他當「窗口」,他卻當了「窗簾」,這種人「割稻尾」,將公眾利益一人獨攬。人一但被權力收編,或利欲薰心,靈魂就交給了魔鬼;很多知識份子在嚴苛的環境下讓自己舒適與膨脹起來,搖著尾巴做人已經是今天的「聖經」,他們勇猛地「做成功」(make success),而且樂此不疲。

我覺得人怎可能如此分裂? 這類人在面對妻小家人時,自己究竟是誰呢? 或者,這種學者面對一群群渴望真理的學子, 他們是否捧者「製造出來的心靈」在暗夜裡獰笑著?我不禁要質問,他們會教出什麼價值觀的學生?它的答案往往令人不寒而慄。

Comment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March 18, 2014 at 9:16am

Catherine Yen·虞美人

小學時,有位同學的母親,名字跟我一樣,姓吳也叫雪花,所以印象深刻。

她花插得真好,有次送來虞美人的玻璃瓶插枝, 放在教室講台的桌上。

這位母親為女兒做一件奇異而美妙的事,這種美感的奉獻最能贏得老師與同學的歡喜與讚嘆。

那掀起巨大的色彩之浪也確實淹沒了我這個耽溺 色彩的人。

那時的我對虞美人之美讚嘆不已,一直魂牽夢縈那薄若蟬翼的花瓣在陽光下燦爛如飄蕩的魂魄, 那豔紅就如此掛在心上數十年,從此很少見過它。

我同學的母親在我們六年級時出車禍去世了。

所有同學都不記得的往事~ 也許那是別人的事,也或者當年年紀太小不識生離死別。

但我總是記得那位母親擺上瓶花時瞥向大家的眼神,還有那些色彩、光影,瞬間閃過一抹不經意的笑靨,或一句輕輕飛來的語詞......

(珍藏自 Catherine Yen 臉書

Comment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February 25, 2014 at 10:17am

CatherineYen翻譯:愛的驗屍
如果你死了
它可能被說成我愛你:
愛的絕對和死亡一樣,
並且不能忍受向他人作偽證——
可是你仍舊活著。

不!我不愛你
恨這個字,
公眾聲音裡的私人暴政,
你的自由是你的而不是我的:
但像一把劍掌握我獨自的狂熱,
徹夜將它投入你的身體裡。

如果死亡將剝去我們所有骨頭之外還是骨頭,
那麼這個肉身及那個陶醉甜美的肉身
一如偽裝在薄光裡的酒杯;
伸出你的手將月光撚熄,
或者它從未在那裡
所以不要對我許下任何承諾:
但將你的手伸至黑暗的對面
伸至今晚的距離外
再次撫觸感動的片刻
在你沈睡之前 ——


Necropsy of Love (Al Purdy)

If it came about you died
it might be said I love you:
love is an absolute as death is,
and neither bears false witness to the other--
But you remain alive

No, I do not love you
hate the word,
that private tyranny inside a public sound,
your freedom’s yours and not my own;
but hold my separate madness like a sword,
and plunge it in your body all night long.

If death shall strip our bones of all but bones,
then here’s the flesh and flesh that’s drunken-sweet
as wine cups in deceptive lunar light;
reach up your hand and turn the moonlight off,
and may be it was never there at all,
so never promise anything to me:
but reach across the darkness with your hand,
reach across the distance of tonight,
and touch the moving moment once again
before you fall asleep—

艾佛瑞‧博蒂(Alfred Wellington Purdy 1918-2000) 是二十世紀加拿大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同時也是作家、評論者及編輯。他的寫作生涯長達五十六年,作品包括三十九本詩集,一部小說,兩冊回憶錄及四本書信 集,他被稱為國家非官方的桂冠詩人,曾獲總督獎。作品包括 《The Enchanted Echo》(1944), 《Pressed on Sand》(1955), 《Emu Remember!》(1957), 《Poems for All the Annettes》(1962); 《North of Summer》(1967), 《Wild Grape Wine》(1968), 《Love in a Burning Building》(1970) 等;最後一本詩集《Beyond Remembering: Collected Poems of Al Purdy》 在他去世後的2000年八月出版. ( The translation base on “Poets of Contemporary Canada 1960-1970”, Edited by Eli Mandel. Publisher: McClelland and Stewart Limited 1972)

★傾聽難得的錄音 Listen To Myself ~ Poetry Reading by Al Purdy

Comment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February 22, 2014 at 9:11am

Catherine Yen:沒引進的東西太多了

對一位讀者對印象、那比繪畫觀後感的回應:

浮世繪發展於十七世紀的日本,一種版畫印刷,後來被當包裝紙而傳至歐洲,莫內、 梵谷的畫中都有浮世繪的圖案存在。所謂裝飾性的繪畫,裝飾這兩個字可不是像家裡裝飾壁燈、地毯的裝飾,如此將差十萬八千里。台灣好多收藏家聽到 ”裝飾” (deco) 兩字,撇頭就走,認為既然是裝飾就是不夠上道, 但這種偏差是會被人家笑話的。 台灣沒引進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即使奇美美術館幾乎都是收藏18, 19世紀的寫實畫,印象派又太貴(一幅印象派繪畫可買到5-10張或更多的寫實或巴比松),老闆本身也不愛抽象畫(以我觀點,寫實畫是來自眼睛所見,但抽像畫是來自心靈), 其它我就不提了, 這樣的館比較像提供教學的地方,以收藏論是很不足的。世界上太多無可匹敵的美術館, 連化妝品業巨子Ronald S. Lauder都在紐約建立起他的美術王國以橋派(Bridge)、藍騎士(Blue Rider)、及分離畫派(Secession)著稱;在馬德里的Thyssen-Bornemisza美術館以如編年體般的收藏就很令我讚嘆。

話說”橋派”,它是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團體,1905年由黑克爾、克爾赫納、施密特—羅特魯夫創立於德列斯登。其後繼者包括卡林、諾爾德、佩克史坦和繆勒。 這些藝術家受到梵谷、高更、孟克和野獸主義(Fauves)的強烈影響並遵循表現主義的繪畫表現形式;當時歐洲藝壇對原始性與異國風情的流行追求,也對橋派成員的作品產生一定的影響。該團體於1913年解散,其間不僅將現代藝術引進德國,更燃起藝術界對圖像藝術的重視。橋派的繪畫表現趨勢直接影響了略為晚出的表現主義藝術團體—藍騎士畫派(Blaue Reiter, Blue Rider)

藍騎士(Blaue Reiter, der)也是德國藝術團體,首創表現主義的抽象類型。該團體於1911年由康丁斯基、馬爾克、克利及馬可創辦於慕尼黑。藍騎士為當時的前衛藝術運動。二戰時不為希特勒所包容,這群人到了美國成為表現主義的先驅,與其先前的藝術運動團體”橋派”影響現代藝術發展至為深遠。當時音樂世界十二音列創始者荀貝格也 畫畫,他也是藍騎士畫派的一員。

我也曾以中國畫家李新平作品由裝飾性繪畫談至”綜合主義”(Synthesism);台灣被狹窄的媒體操控,以致多數人只流連於常見的畫派,然而藝術家雜 誌社也出了好多個別畫派藝術家的畫冊可供參考,詳論當代藝術的書刊也逐漸增加中,可稍加關心。另外,例如義大利畫派、 巴黎畫派、 超現實主義等書原文出版已久,某些書局可以買到。俄國在巡迴展覽畫派(Itinerant Circle) 以降也出現好多小畫派, 這無法三言兩語講完,還是要靠自己找書研讀。

媒體不只影響音樂、美術的欣賞深度,也摯肘文學的欣賞;台灣人天天嘴巴談余光中、 鄭愁予、或張曼娟、廖玉蕙等都是媒體效應,有深度值得談的還有很多的,這就是我寫的: “今天,現實的世界中能夠發揮作用且通行無阻的另一類真理幾乎全都是報紙、電視的產物,報紙與電視想渲染的事頃刻便成為真理。我們的時代不再是人與人的對話,而是由報紙及同類的印刷刊物、新聞廣播、電視來促使各個地方的感覺意識,且完全處在一大堆的報導、標語、口號、觀點、視界、感受所構成震耳欲聾的疲勞轟炸之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致每一個「自我」都變成巨大的畸形產物,而且是心智的畸形,它只屬於報紙與電視的一個函數,很難具有獨立的意識。(附圖說明: 藍騎士年鑑 Almanac of Blue Rider,收藏自Catherine Yen 臉書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February 3, 2014 at 11:49am

Filipe Oliveira

Obrigado pela sua presença www.iconada.tv ,a casa para o cultural community;

você é bem-vindo a recomendar as obras criativas de Portugal aqui

Comment by Filipe Oliveira on February 2, 2014 at 11:51pm

vou deixar meus votos que este site entre em breve portugal lisboa

Comment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January 20, 2014 at 6:26pm

(台灣)Catherine Yen: 巴黎咖啡館

巴黎有六百多家咖啡館,如果沒有它們,巴黎就不是巴黎了。

而歷史悠久的咖啡館有好幾家,圓亭(La Rotonde)、圓頂 (Le Dome)及穹頂(La Coupole)是構成巴黎畫派及巴黎文化的重要據點,而普羅科普(Café Procope),就在拉丁區邊緣靠近奧迪安廣場的舊喜劇院路上。

1990年代因破產,幸虧得到餐館業布朗家族昆仲的伸出援手得以繼續經營,夏克‧布朗說:

“我們對普羅科普一見鍾情,它是文化的搖籃,孟德斯鳩和伏爾泰常在那裡與朋友見面,我們不能讓有歷史價值和美食重要性的紀念地就此消失。”

普羅科普是巴黎最古老的咖啡館,在1686年由年輕的義大利西西里島人弗朗西斯科‧普羅科比歐‧狄‧柯泰利(Francesco procopio dei Cotlelli)開設。當時巴黎的小酒館(咖啡館)都是下等地方,骯髒、燈光幽暗,是竊賊、殺手聚集之處。

普羅科比歐想開設一家截然不同的店,售賣當時路易十四朝廷最流行的飲品:咖啡。他在當時的聖雪曼坑路買下地,實現夢想。

他以凡爾賽城堡為裝修的藍本、掛毯加上鏡子,使地方看來寬敞些,及義大利水晶吊燈;普羅科比歐的的咖啡是加了糖的,還有源自義大利食譜的果汁冰。

因為法國喜劇院就在街對面,莫里哀的整個劇團都來光顧,於是許多人聞風而至,不久差不多所有文人雅士都蜂擁前來。

普羅科比歐為這些出名的顧客預備了筆墨, 還賣紙與蠟燭。這些客人要什麼,他都賣力為他們辦到。他的兒子繼承父業,保存了使作家顧客賓至如歸的傳統,也成了哲學家最喜歡去的地方,他們有些名作是在 那裡寫的。

狄德羅、盧梭、達能貝爾都是常客;伏爾泰和富蘭克林也常在此盤桓,啟蒙運動的思想辯論讓政府與社會有更大自由與責任的必要。

普羅科普為知識份子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地方。沿聖雪曼大道北行有家雙人像咖啡館(les Deux Magots)是詩人藍波(Arthur Rimbaud)、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小說家紀德(Abdre Gide)、雕塑家凱撒(Cesar)、畫家雷捷(Fernand Leger)、畢卡索(Pablo Picasso)及建築師柯布昔(Le Corbusier)經常光顧的地方。

那裡有海明威常用的桌子,也有靠窗可以看到外面街景的兩張桌子是存在主義大師沙特(Paul Sartre)和作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約會的地方。

台灣可能發展、擴充什麼樣的咖啡館,並開創出一片不一樣的思想園地?

如果談話只是一種意見交流,它是無法成為有意義的思想的。

(Cafe La Procope)

The desk of Voltaire at la Procope 伏爾泰坐過的桌子

Cafe Le Dome

Cafe Les-Deux-Magots

(收藏自 Catherine Yen 臉書

Comment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January 4, 2014 at 9:32am

Catherine Yen 翻譯勞倫斯的 《蝙蝠》

黃昏,坐在陽台
當太陽從西方,在比薩的那一邊,卡拉拉山丘的那一邊
離開,這世界被驚奇擄獲…..

當佛羅倫斯疲倦的花朵被鮮明的伯朗山包圍在下方的陰暗裡
在龐蒂‧威契歐的拱門下
一道綠光向著小溪射入,由西邊奔瀉而來
對著朦朧的阿諾溪的水流……

抬頭,你會看到東西在飛
在白晝與夜晚之間
燕子以黑絲線的軸將陰影縫在一起
在拱橋下繞了一圈俯衝而下,一個快速的拋物線
光線穿過
忽然打開自己如空氣中的一件東西
浴身水中

你繼而一想:
〝燕子這麼晚還在飛翔?〞

燕子?
黑色飛翔的生命成團
但錯過純粹的翻轉…..
猛力一拉,一聲鳴囀,在飛行中一個快活的顫抖
鋸齒狀的翅膀向著天空
像手套,一個投擲向光的黑手套
掉了下來

不是燕子!
是蝙蝠
燕子已遠離
顫動的瞬間燕子讓步給蝙蝠
在龐蒂‧威契歐
更換了守護者

蝙蝠,一陣不安悄悄爬進人們的頭皮
像蝙蝠由高處撲下
瘋狂地飛著

蝙蝠!
在極小的笛子上黑色的吹笛者
小小一團在空中遨翔,以模糊的聲音狂野地辯護

翅膀像雨傘的小碎片

蝙蝠!

睡覺時一種倒掛著自己的生物,像
老舊的破布;
厭惡地倒掛著
倒掛著像一排排令人做嘔的老舊破布
在睡眠中露齒而笑
蝙蝠!

在中國,它象徵幸福

我敬謝不敏!

(Feature Photo: Flying bat 2 by Khatawut J,http://500px.com/pkproject

Comment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January 4, 2014 at 8:56am

Bat (by D.H. Lawrence)

At evening, sitting on this terrace,
When the sun from the west, beyond Pisa, beyond the
mountain of Carrara
Departs, and the world is taken by surprise….

When the tired flower of Flowrence is in gloom beneath the
glowing
Brown hills surrounding….

When under the arches of the Ponte Vecchio
A green light enters against streams, flush from the west,
Against the current of obscure Arno….

Look up, and you see things flying
Between the day and the night;
Swallows with spools of dark thread sewing the shadows
together,

A circle swoop, and a quick parabola under the bridge arches
Where light pushes through;
A sudden turning upon itself of a thing in the air,
A dip to the water,

And you think;
“The swallows are flying so late!”

Dark air-life looping
Yet missing the pure loop….
A twitch, a twitter, an elastic shudder in flight
And serrated wings against the sky,
Like a glove, a black glove thrown up at the light,
And falling back.

Never swallows!
Bats!
The swallows are gone.
At a wavering instant the swallow gave way to bats
By the Ponte Vecchio…
Changing guard.

Bats, and an uneasy creeping in one’s scalp
As the bats swoop overhead!
Flying madly.

Pipistrello!
Black piper on an infinitesimal pipe,
Little lumps that fly in air and have voices indefinite, wildly
vindictive;

Wings like bits of umbrella,

Bats!

Creatures that hang themselves up like an old rag, to
sleep;
And disgustingly upside down,
Hanging upside down like rows of disgusting old rags
And grinning in their sleep,
Bats!

In China the bat is symbol of happiness

Not for me!

Comment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December 28, 2013 at 12:46am

Catherine Yen:安分與不安分的生物

有一種人,他對自然的感情毫無所感,而且不為任何熱情所動,他像堅牢的岩石,對愛與憐憫毫不 動心,對一切事物經常視而不見,他以犀利敏銳而務實的雙眼觀看一切,也繩墨測度一切,對過失謹記在心,不放過別人,也很少放過自己,因為他愛面子甚於一 切。他認為只有自己有錢、健康,自己就是驕傲的君王,那是他最大的自由,也是認為自己在一切事物中唯一存在的理由。他不需要朋友,也不是任何人的朋友。這 種人身為公司的主管,他會命令人,也能聽人命令,而且為伙伴接受,也就是說能為大多數的人接受;他可以和顏悅色,給相關的人行九十度鞠躬禮,雙手熱烈地緊 握對方,但這些都不涉及深藏在心靈內部作為一個人應有的柔軟的部分。但,有哪一個女人會要這樣的丈夫?他看不到自己花園裡盛開的玫瑰,也看不見妻子剛剛新 鋪的美麗床罩,妻子也不敢在他面前換衣服,冷漠的眼是北方的極光。這種人也絕對懂得諂媚的好處,它是世人所謳歌雄辯的一部份,也代表一種醫學上的精神意 義,因它是人際關係的香料與蜜糖,他用盡方法取悅外界,求取最大的成功,但對家人從不假顏色,家人的成功,對他而言是幸運與僥倖,外界的人從來無法理解這 種神秘恐怖的精神要義,不合時宜地浸泡在帶著禮貌面具的謊言中。

我 們也常看見在白頭偕老婚姻中的謊言,如果其中沒有順從、禮貌、戲謔、偽善、虛假來支撐,離婚事件將源源而生。如果丈夫不因怠惰與愚昧而偵視妻子的品行,或 者妻子也縱容丈夫一再而再的的欺瞞,睜一眼閉一眼,或乾脆瞎了雙眼,許多海誓山盟將因此瓦解。因為愚昧之故,所以妻為夫所愛,夫為妻所敬重,一家和樂, 且關係牢不可破。也因為愚昧之故,長角或戴有顏色帽子的丈夫仍會吻著妻子,拭去她不貞的淚水,讓在愛情中驕傲的女人,繼續操縱似是而非的局面,而耽溺在自 以為快樂的夢境裡,這種情操顯然比嫉妒或悲劇收場要強許多。

我們看世上愚蠢人類的愚行,有人為無聊的女人要死要活,越不為對方所愛,越發煽起熱情之火;有人不為娶妻,是娶嫁妝;逼妻子賣淫,為自己吸毒所需;有人在 家人去世時,哀嘆的場面用錢雇人來扮演;有人貪得無厭,彷彿時日不多,把做工賺得的東西全倒入胃裡;有人舉債為生,卻認為自己是富豪;有人喜渡海嫖妓,出 書大辣辣說他的妻子不能滿足他;也有人始終懷想自己的魅力,一把年紀仍暴露穿著,露出山羊味。終於,我們看透愚昧的幸福與快樂,操縱人生的幸福是何其容 易,有人終其生假想與情敵結婚的對方,仍日夜思念著自己,愚蠢的人的自慰常無可救藥地想像對方也會跟自己一樣的愚蠢。

在所有動物中,生活最舒適的莫過於那些不需受教育,只為自然所引導的動物了。還有比蜜蜂更幸福、更動人的生物嗎?然而,蜜蜂卻一點感覺也沒有。在建築學裡 有比蜂巢更精彩的結構嗎?或那個哲人可以創立像蜜蜂那樣的組織或國家?相反地,與人同樣有感覺的馬,就常與人生活一起,與人一起品嚐悲慘的命運。牠在競賽 時,嚐盡苦楚,用盡力氣,最後倒了下來;戰鬥時,為了獲勝,勇敢邁進,卻深受刀刺,與騎者一起倒在地上,啃著泥巴。此外,還身負無聊的羈轡,銳利的馬刺與 騎士,更要忍受挨鞭子、棍棒與韁繩,並住在封閉的馬廄,其屈從的悲劇,一言難盡。 如果蒼蠅或鳥不為人捕獲,牠們可以自由自在靠自然的本能生活著;自然的營生向來比人為粉飾的事物優美得多。在做為君王、僕役、男人、女人、牛、馬、魚或蛙 的歷程中,我們可以判斷,在所有生物中,人最為悲慘,因為任何生物都會安於本分,唯獨人類會想突破他本性的限制,胡作非為。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