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A Dispersed Creative Network
The Sakon Hed festival illustrates how a dispersed network of creatives can come together and build creative capital through active collaborations and connections. This network is unique, in that it is still very much grounded by a commitment to the place and its tradition, and shows that the creative life of a place doesn’t necessarily need to be permanently situated to bring about a rich creative milieu. While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reatives – particularly fashion designers – returning to open new indigo-related businesses in the city, there are also many more returning creatives who use the Sakon Hed festival as an opportunity to draw inspiration and bring new ideas back into the creative life of Sakon Nakhon.
The festival is an example of a collaborative creative endeavour sustained by Sakon Nakhon’s creative diaspora.
Importance of Family Bonds and Networks
Family bonds and family-like networks have been key to the revival of indigo-dyed products, and continue to sustain the creative ecosystem of Sakon Nakhon. Generational businesses such as Mae Teeta or Kram Thong and Mann Craft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not just drawing on
traditional craft knowledge, but also joint family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deas.
The Sakon Hed network is very much established and reliant on blood ties and family-like bonds. For example, Teeta Janpengpen (of Mae Teeta) is the grandmother of Gypsy Janpengpen, a key member of the network. Gypsy Coffee Drip is located next to the Mae Teeta shop in Dong Mafai village. Other members of Sakon Hed may not be related to each other but have nonetheless developed family-like bonds through years of childhood friendship. External visitors such as Chamroen Studio from Bangkok are connected through Mr Gypsy, who consider him as a ‘brother’. These family-like bonds explain the ability of the network to attract many external organisations to participate, calling on goodwill that only family-like relationships can rely on.
Diversifying a Creative Ecosystem
The indigo dyeing and weaving industry have been the dominant driver of Sakon Nakhon’s creative ecosystem. Prolonged investment and support from various government initiatives has undoubtedly helped revive it and contributed to its success.
However, we have seen evidence of other creative activities emerging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at have diversified and strengthened Sakon Nakhon’s creative ecosystem. New creative businesses ranging from indigo-related products to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farm produce have illustrated how a creative district can continue to grow and evolve even without significant government support. Sakon Nakhon’s example shows how a creative district can build and extend on existing resources to achieve a more diversified and self-sustaining creative ecosystem
(Source: Creative and Cultural Districts in Thailand; May 2020; britishcouncil.or.th)
雷小華:中國文化在RCEP合作中如何展現「美美與共」?
地緣相近的中國與東盟各國,在日益緊密的交流合作中,雙邊文化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風味獨特的東盟美食通過廣西憑祥口岸「飄香」中國各地,預包裝柳州螺螄粉等中國美食亦在東盟備受歡迎。
為順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實施,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的服務範圍將向RCEP成員國拓展,雙方文化交流愈發密切。在中國與RCEP各國經貿合作日漸緊密的背景下,應如何豐富人文交流,展現文化間「美美與共」?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國別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雷小華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進行解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對雙方文化交流產生哪些影響?
雷小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十多年來,中國與東盟90%以上的7000多種商品關稅降為零。這對兒童玩具、廣播影視器材、文化節目以及影視劇、電影、動漫等服務貿易的進出口起到促進作用。
當前,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方向,正由傳統的基礎設施領域逐步向旅遊景區、旅遊服務平臺、廣播影視等文化類基礎設施轉變,甚至參與文化類節目和產品製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東盟國家文化類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豐富了東盟國家文化產品。
同時,中國與東盟已互為最主要的旅遊目的地之一。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中國與東盟雙向人員往來創新高,超過6500萬人次,每周往返於中國和東南亞之間的航班近4500架次,中國赴東盟國家遊客3907萬人次。
隨著文化產品貿易擴大、文化類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以及人員往來規模迅速增長,中國與東盟文化交融的民意基礎日益夯實。
中新社記者: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給中國人的餐桌帶來哪些變化?
雷小華: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強大的內需市場,特別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給東盟國家帶來巨大出口機遇,特別是農產品和當季水果。如越南已有9種水果可以出口至中國,正在洽談的還有7種。今年春節期間,泰國的榴蓮、山竹,越南的菠蘿蜜、火龍果以及大量水產品經廣西進入中國市場。
東盟國家物美價廉的商品,不僅豐富了中國消費者的餐桌,而且讓早年比較昂貴的水果價格日益親民,榴槤、山竹、菠蘿蜜等已成為中國普通百姓餐桌上司空見慣的水果。
中新社記者:中國和東盟文化相近相通,這對自貿區建設起到哪些作用?
雷小華:中國與東盟地緣相近、民俗相通,彼此熟悉對方,能用最舒適的方式進行交往,相互猜忌和顧忌較少,有利於提升雙方互信水平,全面推進自貿區框架下全方位高水平的合作。
同時,因為文化相近相通,雙方交流語言障礙不多,溝通起來更加方便、暢通,有利於雙方人員往來和經貿合作。中國與東盟互為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就得益於此。
此外,文化的相近相通讓雙方彼此熟悉對方風俗習慣,有利於企業在當地市場開展調研,生產或推廣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各國消費者的需求,有利於實現開拓對方市場和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的目的。
中新社記者:中國與東盟之間人文交流淵源久遠,雙方以人文交流推動經貿合作的經驗,對RCEP建設有哪些借鑒意義?
一是相互尊重,包容互鑒。中國倡導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做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真誠朋友和戰略夥伴。正是有了相互尊重,中國和東盟之間形成了「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局面。中國與東盟國家歷史文化多元包容、各具特色,民間交往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交流渠道不斷拓寬,各領域交流密切活躍,民眾往來愈益頻繁,交流特色品牌不斷湧現。「親戚越走越近,朋友越走越親」,這個道理也適用於與RCEP國家的交往合作。
二是充分發揮華僑華人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東盟國家有大量華僑華人,他們不僅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也促進了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三是不斷夯實民間交往基礎。中國與東盟的教育、旅遊等人文交流具有龐大規模,這些是雙邊關係走深走實的基礎。
中新社記者:中國和RCEP成員國在經貿文化方面有哪些差異性和互補性?中國文化怎樣才能更好地走向RCEP成員國?如何呈現文化間的「美美與共」?
雷小華:中國與RCEP成員國在政治製度、宗教、意識形態等方面差異性較大。傳播中華文化和文化間「美美與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一是發展更緊密的戰略夥伴關係。在地區形勢日趨複雜、雙邊關係遭到域外國家干涉的情況下,中國應與RCEP國家堅持對話合作的大方向不動搖,以真誠溝通促進理解信任,以求同存異妥善處理分歧爭議;加強高層交流、接觸、政策溝通,擴大各層級互訪,促進治理經驗分享,確保東亞合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是以更包容的心態看待彼此文化差異。正確看待和尊重彼此文化差異,兼容並蓄,相互欣賞對方的優秀文化;針對不同國家、受眾群體,根據政治體製、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分出多個層次,製定「一國一策」;加強文化產業合作,鼓勵文化產業包容性發展。
三是加強市場調研,開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文化產品。正因有差異性,才要加強市場調研,充分了解各國民族習慣和消費習慣,針對不同國家量身定做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例如用更多本地推廣平臺和代言人進行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
中新社記者:廣西南寧舉行的東博會,是促成中國和東盟文化交往和文化貿易的「南寧渠道」。RCEP生效實施後,東博會服務範圍將向RCEP拓展,未來南寧是否會成為中國和RCEP成員國文化交融的中心?
雷小華:未來,南寧可在中國和RCEP成員國文化交融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用好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平臺功能。推動平臺從服務中國—東盟「10+1」向服務RCEP成員國拓展,開辟服務貿易專題展區,進一步擴大文化貿易規模,提升對文化類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水平。
二是積極實施高層對話平臺提升行動。承辦好中國與RCEP國家建交周年紀念活動,鞏固與RCEP成員國的「朋友圈」,辦好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中國—東盟博覽會動漫遊戲展等多邊活動,並將其擴展到RCEP成員國,為促進中國與RCEP國家的人文交流發揮積極作用。
三是進一步深化人文交流。繼續舉辦「東盟文化周」、美麗中國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動;在鞏固傳統人文交流基礎上,拓展科技合作、公共衛生合作、環保合作、國際減貧合作、數字經濟合作等新領域。
四是提升廣西面向RCEP成員國的國際傳播能力。通過創新傳播方式和內容,努力將中國故事、中國形象經南寧渠道傳播到RCEP國家,讓更多民眾了解全面、立體、生動的中國。(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2022-03-17))
西沐:“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取向與維度
習近平: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黄偉宗:持續發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全方位發揮海洋文化軟實力
培養跨文化能力手冊 : 故事圈
品牌必備圈層營銷指南:破圈三板斧,玩轉圈層營銷!
青年誌轉圈層
如何破圈?5000多字講述破圈背後的文化光譜
邰子君:科技賦能旅游·數智轉型提速
由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智慧旅游發展大會暨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動日前在南京舉辦。大會以「智慧旅游:新時代 新動能 新供給」為主題,剖析智慧旅游發展現狀並探討未來發展路徑,其間還展示了一批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新空間,全景呈現了國內智慧旅游發展成果。
近年來,國內智慧旅游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越來越多數字技術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多環節、更寬領域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智慧旅游逐漸成為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精心培育 新興業態層出不窮
膽戰心驚地走過懸崖上的木橋,腳下是流淌的岩漿,熱浪撲面而來,而後乘坐竹筏駛入「神都」,濺起的水花、下落時的失重感、繁華的街市……一場奇妙旅程在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動的現場開啟。
上海沉浸機遇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胡世輝介紹,該項目是在《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基礎上提取精華內容,將體驗時長從70分鐘壓縮至20分鐘形成的「智慧旅游版」。《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自今年2月在上海開啟以來,已接待游客3萬多人次。游客在體驗過程中,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全方位感受沉浸式體驗的魅力。
《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是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首批24個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之一。此次大會,teamLab無相藝術、蘇州灣數字藝術館等入選項目悉數亮相,吸引眾多觀眾打卡。而這些項目在現實應用中,同樣展現出了吸引力。據統計,今年暑期,這24個項目營收總額超過1億元,消費人次達300萬。
京東方科技集團執行副總裁、京東方藝雲董事長姚項軍說,京東方目前已推出畫屏、裸眼3D屏、異型顯示屏、智慧驛站等一系列創新產品,在旅游景區、文博場館、旅游休閒街區等場景的應用方面積累了實踐經驗。下一步,京東方還將推出「數字文旅創新中心2.0」,打造城市智慧旅游新地標。
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游客需求向沉浸式體驗轉變的趨勢,要求深化文旅融合、技術集成,大力發展沉浸式體驗、互動式項目等新產品新業態,以數字技術增強旅游產品的體驗性、互動性。文化和旅游部正在開展新一批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推薦遴選工作,推動更多城市把本地的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項目培育好。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說,近年來,支撐智慧旅游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優化、信息基礎設施大幅改善、科技企業跨界融合和場景創新不斷升級,科技創新及商業應用創造出了更多場景,游客可體驗的內容也更加豐富。(下續)
深度融合“科技+旅游”有活力
(續上)隨著智慧旅游企業數量進入快速增長期,以及各類旅游場景數字化轉型需求日趨強烈,越來越多數字技術與傳統旅游場景產生了更緊密的聯系。
此次大會上,主辦方公佈了第一批「5G+智慧旅游」應用試點項目,「5G+文旅數字驛站試點項目」等30個項目入選。提到5G,中國移動近年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打造了近2000個文旅融合、虛實結合的「5G+智慧旅游」標桿應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總經理董昕表示,科技從旅游體驗、行業管理、宣傳推廣等多方面加速了文旅行業數智化轉型,不僅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行業運轉效率,還為游客帶來了超越期待、倍加精彩的體驗。
「在下李白,從唐朝穿越而來的仿生人……」展示活動現場,仿生人形機器人「李白」與「杜甫」的對話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遼寧新次元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李博陽介紹,公司於2021年進入文旅行業,並迅速在大連、沈陽、昆明等地落地了相關項目,截至目前,已經定制了超過100款不同形象的仿生人形機器人,應用在各類文旅場景中。
「炫酷的技術不是目的,優質的文化內容才是根本。」在無錫拈花灣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看來,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的打造要遵循「內容第一」的原則。「沉浸式體驗要讓游客從『看景』變為『入景』,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根據每個項目的文化底蘊,用科技手段服務內容,量身打造沉浸式體驗新空間。近年來,我們先後打造了拈花灣、尼山聖境、金陵小城等精品工程,推出了拈花灣禪行、尼山夜游等新空間。」
以人為本 服務監管提質增效
智慧旅游帶來的不僅是游客體驗的升級,也為旅游監管、服務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貫穿游前、游中、游後全流程的數字技術,讓智慧博物館、智慧景區、智慧城市更好地服務廣大游客。
今年9月,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的「大報恩寺智能館長」小程序正式上線。在博物館用手機打開小程序,即可生成數字人,對館內文物進行講解,游客還可以與其進行語音對話。南京文化投資控股集團CTO蔣華晨介紹,集團組建了專業團隊對「大報恩寺智能館長」進行了幾個月的提問訓練和超過10輪的專家評審,不斷擴充其語料知識庫並進行修正。未來,集團將持續建設文博知識庫、升級AI大模型,將這些技術應用於更多文博場館中。
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推出的「5G+文旅數字驛站試點項目」大大降低了景區的人工管理和運營成本。集團大數據中心技術主管洪秀娟介紹,5G文旅數字驛站是一個「跟著游客走」的驛站,主要面向景區、度假區、街區等人員聚集的文旅空間,為游客提供信息咨詢、文化體驗等服務,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移動式、可快速裝配。
蘇州市近年來著力打造以數字化、可視化、沉浸式為特征的旅游新業態、新場景,加快建設智慧旅游城市。蘇州市副市長查穎冬介紹,近年來,蘇州推動數字技術融入旅游全過程。如,在金雞湖景區試點開展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等應用;建立蘇州市文旅指揮中心,打造集數據分析、科學研判、指揮調度等功能於一體的旅游數字「大腦」;打造「君到蘇州」文旅總入口,提供文旅場所預約、信息實時查詢等服務,並建立評價反饋體系助力管理服務升級。
如今,智慧旅游已變得更加實用。針對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游雲南」APP長輩版為老年人提供了高頻使用的識花草、旅游咨詢、投訴等功能,並設計了大字體、大圖標界面;江蘇智慧文旅平台應用5G無人機對部分景區重點監測,及時發現並解決堵點問題;「一機游」智慧導游導覽平台解決方案向游客及時傳遞景點擁擠和車輛游船索道運轉信息……數字技術正多方面實實在在地助推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原題:邰子君:科技賦能旅游·數智轉型提速;本文作者:中國旅游報記者邰子君;2023年11月28日)
Sasar Lipis sebagai UNESCO Global Geopark menjelang 2026-MB Pahang
KUALA LIPIS - Kerajaan Pahang menyasarkan Lipis yang dimasyhurkan sebagai Geopark Kebangsaan hari ini mendapat pengiktirafan Pertubuhan Pendidikan, Kebudayaan dan Saintifik Pertubuhan Bangsa-Bangsa Bersatu (UNESCO) Global Geopark (UGGp) menjelang 2026.
Menteri Besarnya, Datuk Seri Wan Rosdy Wan Ismail berkata, pengiktirafan sebagai Geopark Kebangsaan yang ke-11 negara itu berkuat kuasa pada 9 November lepas, iaitu setahun selepas kerajaan Pahang memulakan usaha untuk mendapatkan pengiktirafan tersebut.
Pengiktirafan itu menjadikan Lipis Geopark yang berkeluasan 5,408 kilometer persegi iaitu meliputi keseluruhan daerah Lipis, sebagai Geopark Kebangsaan termuda dan terbesar di Malaysia buat masa ini.
"Pelaksanaan Lipis Geopark adalah selari dengan draf perancangan Blueprint Pahang Destinasi Warisan Dunia 2024-2028, untuk menjadikan Pahang destinasi bertaraf dunia bagi pengiktirafan tapak berjenama UNESCO di bawah kategori Tapak Warisan Dunia (WHS), program Manusia dan Biosfera (MAB) dan UGGp," katanya.
Wan Rosdy berkata demikian semasa berucap pada Majlis Pemasyhuran Lipis sebagai Geopark Kebangsaan di Taman Negara Sungai Relau di sini hari ini, yang turut dihadiri Timbalan Menteri Sumber Asli dan Kelestarian Alam, Datuk Seri Huang Tiong Sii.
Yang di-Pertuan Agong, Al-Sultan Abdullah Ri'ayatuddin Al-Mustafa Billah Shah berkenan mencemar duli menyempurnakan pemasyhuran itu.
Selain itu, Wan Rosdy berkata, antara kawasan yang diangkat sebagai tapak Geopark Kebangsaan itu ialah Galeri Aspirasi Lipis Geopark, Geotapak Bernilai Kebangsaan dan Geotapak Bernilai Geopelancongan, dengan setiap satunya mempunyai sejarah yang boleh diceritakan kepada pelancong.
"Saya diberitahu terdapat bukti perlanggaran dua benua kecil iaitu Malaya Barat dan Malaya Timur di daerah ini lebih kurang 200 juta tahun lepas yang membentuk Semenanjung Malaysia seperti hari ini.
Al-Sultan Abdullah berkenan mendengar penerangan daripada Pengarah Bahagian Reakreasi Alam Semulajadi, Perhilitan Semenanjung Malaysia, Haidar Khan Makbol Hassan (kanan) ketika mencemar duli berjalan melalui Treetop Walk, Taman Negara Pahang, Sungai Relau selepas menyempurnakan Majlis Pemasyhuran Lipis sebagai Geopark Kebangsaan di Taman Negara Sungai Relau di sini hari ini. Foto Bernama
(18 Januari 2024; sinarharian)
Related:
AMAF 2023 sasar ASEAN sebagai bakul makanan dunia
半岛中心点公园”开幕
彭环境永续性 不能妥协 元首:必须优先关注
lipisgeopark
新山文化園林:「華僑殉難諸先烈公墓」轉身
新山哥文茶「華僑殉難諸先烈公墓」,改名為「新山文化園林」,不僅僅是名字的更改而已,其意義還在於:擴大與提升了它的功能與利用的價值,而不變的是,自1947年1月17日至今,它一直是一座歷史記憶的豐碑,讓人永遠不能忘記日本軍國主義曾在新山犯下的滔天罪行。
改名的建議及後來的改造,是2001年9月6日,在園中舉行年度秋祭之後發生的事。當天,園中齊集了新山98個華團,拉布條,燒芻像,抗議日本軍國主義者蓄意篡改日本教科書,合理化其侵略罪行。
這是墓園開幕後,54年來,最大型的一場抗日大集會,意義非同凡響。
改名的倡議人與推動者,正是我國著名相聲大師已故姚新光先生。他登高一呼,即刻獲得熱烈響應。
這是新山中華公會轄下的一個單位。不過,在易名之前,除了每年兩場春秋拜祭活動外,沒人來過,加上因欠缺專人管理,致野草叢生。許多老新山都不知道他們居住的地方有這一個墓園。
易名與改造後的文化園林,面貌煥然一新。園中的花樹,重新種植與整修,加添巨石,增設錯落其間的步行道及桌椅,對外開放,成為人們晨早步行及練功的好去處。
同時,配合華族傳統節日,定時在園中舉行名堂各異的活動,如「金秋園林會」、「粽香會」等等。
真要謝謝已故姚老當年的付出與努力。
如今,在新山中華公會園林組管理下,依然呈現其活力。每天開放,晨早時分,總有人在園中進行活動。一年兩場的春秋拜祭,從未中斷,有時也開展一些節日活動,而最為重要的是,作為歷史記憶的所在地,常是追憶及緬懷抗日史的國內外學者、專家、團體、單位,總會到的一個地方。
2009年2月8日,一支來自日本的和平腳車隊曾聯袂到文化園林訪問,並在公墓前致祭,由此可見,日本愛和平者,大有人在。
近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就到園中拍攝以著名抗日領袖陳嘉庚為生平事跡為題材的10集紀錄片《閩南望族》。
(原題:新旧对照:新山文化园林的由来,来源:14.8.2015星洲网·地方)
許雲樵〈炎荒雜詠〉
許雲樵長居新加坡,對赤道氣候和生活作息,以及在地居民的習性與風俗民情都有著細微的觀察,從詩學的感官意識而言,身之所行,目中所視,心中所感,意之所發,成而為詩,都是當下的一種存在發聲,因此對於「在地」的氣候和飲食,風土人情與生活反映等,亦是許雲樵詩中最重要的書寫題材。如他所寫的《炎荒雜詠四首》,正是他在這方面重要的想像與描繪:
四時四夏絕隆多,
十日甘霖五日風。
凍餒無慮人懶散,
纏縵拖屐到龍鐘。
赤日炎炎火傘張,
醍醐灌頂一身涼。
令人最是疑奇處,
扇帽常捐嗜辣姜。
田田荷葉大於袍,
等落榴梿生摘蕉。
肉食奇葩偏馥郁,
參天亙竹自孤高。
甘榜深處有阿峇,
指點歐西稱祖家;
口嚼檳榔涎似血,
聱牙詰屈故矜誇。
無可否認的,在地經驗提供許雲樵書寫如此的地方情態與「在地性」的題材,這與歷來中國詩人書寫南洋詩作的南方想像有所不同。當一些南來詩人還在通過中國經驗與視角,追思著他們的唐宋幽思和中原情懷,或將南洋的情景置換成中國的鄉愁想像書寫時,許雲樵卻以其所具有的地理歷史感知和熟悉各地方掌故,做了新加坡古典詩的另一種「在地感性」的建構,即以當下的地方情境與感覺結合,以去呈現出更具「新華」色彩與特色的詩歌內涵來。
如《炎荒雜詠四首》的第一首,不但寫出所處地方四季如夏的炎熱氣候,常見風雨飄至,同時也寫出在這樣的氣候下形成居民習於穿著紗籠,拖著木屐,過著生活懶散的情態。第二首則是寫出熱帶生活須常沖涼以降暑氣,及在熱天下不撐傘與嗜辣的本土習性;第三首涉及南洋各地植物果樹奇觀,如荷葉大極若盤,可載小孩或榴梿不可采,只能挨其自然熟落,香蕉生砍以待熟食,食人奇花香氣誘人,以及竹子巨至可以做桶等,深刻地呈現在地景觀的奇物異象。
第四首無疑相當形象化地刻劃出土生華人(baba,峇峇)因世代長居於新馬,深受西方教育和馬來生活影響,以至於忘了本來華人的文化屬性。對於這些深居於鄉村內而不識華文,卻只能以馬來語或英語交談的的「阿峇」,許雲樵諷喻其為「忘祖」,生如英殖民奴隸,只認倫敦為祖家,又如馬來人那樣喜歡嚼檳榔,在華人面前,說著詰屈聱牙的英語,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樣子。除此,詩中也引用本土語言的「甘榜」和「阿峇」,在相當程度上,將詩中的「新華」意識凸顯出來,以與中國古典詩做一區隔。
這一類就地取材,以及反映「在地」民俗、生活情態與文化現象的詩作,可以說是許雲樵「以詩誌史」的另一種獨特表現。因此這些「地方性」的特質,連接著特殊的地方際遇和記憶,在許雲樵的詩裏,疊映出只有新馬才會出現的現象,它也承載詩語中「地方」意象與豐富的知識體系。
許雲樵以「在地經驗」入詩,運用本土空間的風物與人事記述,使得詩中的語言和意象跳脫出唐宋詩詞習用的套語,也自覺地避開中國圖像裏的美典符號,貼地而行,表現出一分「地方感性」的意旨,以去標示「在地」事物和環境語言的特色,進而翻轉古典詩背後的傳統詞匯系統,建構新華古典詩的「在地視域」和主體精神。
此外,許雲樵一些具有風土詠物的詩作,尤其是對地方名果的禮贊,背後自是隱藏著主體意識和存在感知的體驗。這些水果,不論從視覺、味覺和嗅覺等,都構成在地文化空間的各種意指——南洋情懷的想像,以及認同的意識。這些所詠的熱帶水果,自然是生長於熱帶,並成為一種本土身份的象征。
從這方面來看,許雲樵所寫的《南洋名果十首》,無疑更具有地方意識與歸屬的認同,畢竟40年的定居,異鄉也早已成故鄉。因此在他所選擇吟詠的十種名果:榴梿、芒果、檳榔、山竹、紅毛丹、香蕉、黃梨、波羅蜜、椰子與番木瓜等,都存有著各自的熱帶特性和地方象征意義,以及南洋經驗的情感表述。如名果之首的《榴梿》一詩:
披甲狼牙刺怒張,
如蘭似麝滿街香。
炒糖栗子酥難擬,
剝殼雞頭糯異常。
新客乍逢三日嘔,
老饕不厭百回嚐。
朵頤大快流連季,
典盡紗籠不望鄉。
詩中描述的,從榴梿外狀尖刺怒張,到內部果肉的香馥極濃,濃而傳臭,惟果肉酥如奶油,實是炒糖栗子的酥軟也無法比較,甚至與其故鄉蘇州剝殼雞頭完全不同。然而,南來新客初來乍到,聞及味道都會掩鼻而逃,可是居久之後,卻為嗜吃榴梿而流連忘返,成為忘記故鄉的南洋伯。其中更引出馬來人在榴梿季所盛行的俗語:榴梿出,紗籠脫,以彰顯果王的魅力。因此「典盡紗籠不望鄉」,呈現出了一種在地生活感知的風土情趣,以及南洋色彩所獨有的感覺結構。在其他的名果詩裏,如寫《波羅蜜》和《椰子》二首,也有此指涉:
龐然碩果樹腰垂,
膚結瘡痂肌奪胎。
蜜襲波羅名撲朔,
脆逾魁栗沁心脾。
盤珍錯落忝修貢,
棄核盈筐亦療肌。
猴棗羊桃多怪相,
獻筵何必論妍媸。
參天直幹屋邊栽,
喜雨迎風蕉慣陪。
輕割花黃釀旨酒,
任抽葉骨作編材。
靈猴采榨油餘粕,
巧匠雕鏤殼為坯。
借問村翁年幾許,
手指老樹比三回。
在這些詠果詩裏,詩人召喚的是其背後的「地方」經驗結構,因此不論波羅蜜或波羅(黃梨),猴棗或羊桃(楊桃),外狀的奇形怪相,都不重要,只要美味,即為佳品。這是否隱喻南洋的美醜明暗,都具有其獨特的精神面貌?
同樣的,對椰子的描繪,椰花可釀酒,椰葉之骨可編材,椰肉可榨油,椰殼可雕坯等,以及猴子采椰,椰樹喻年歲的風土情趣,呈顯南洋名果之詠背後具有的種地方認同感。這無疑也是許雲樵在詩作中,所展示出的另一類「地方」書寫特色。(摘自:辛金順·本土符號與編碼 ——許雲樵《希夷室詩文集》中的「新加坡」書寫;聯合早報;發布 / 2021年3月26日)
桃花源體驗
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氣,今以之加揮霍。只在氣魄、氣骨之分。(《小窗自紀》[明]吳從先著)
[述論]
豪俠的俠字,在過去來說,人們需要它,就是要增加自己的意氣,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和骨格得到錘煉,做人做得有骨氣;現在的人需要俠氣,無非是要增加自己的揮霍氣魄而已,做事講究排場和闊氣。
這古人與今人的區別,就在於氣魄和氣骨之上。一個是要對自己做人有好處,一個是做出來讓別人看的,有著本質的區別。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人的私心是越來越多,虛偽處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一直說文明的特征,就是要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也可以說,隨著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的純真也越來越少了。文明的進步,是以純真的喪失作為代價的。所以,從古到現在,人們一直在浩嘆今不如昔。
莊子曾經懷念過「民知母而不知有父」的時代,老子幻想過「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境界,陶淵明設計過「不知有漢,遑論魏晉」的桃花源。他們都是希望能夠重新回到那上古沒有分別的社會裏,叫做返璞歸真。
不管怎麽樣,人需要有一點俠氣,才能走出自己那個狹隘的天地。不過,古人的俠字,帶來的是自我的完善和升華,有利於人的意義的實現。
現在人的俠氣只能浪費自我的財富,而求得一些虛名而已。名利之所以難保,就在於一旦有了富貴,人們往往會忘乎所以,所做的一切,也就是炫貴鬥富。
如此以來,自己的財富被揮霍一空,自己的權勢被人所覬覦,自然難免會被他人所取代。就如當年項羽看見秦始皇巡遊時的情況,便說道:「彼可取而代之。」
所以便興兵伐秦,終於滅掉了秦國的天下。
還如《西遊記》中有一個寇員外,特別喜歡招待僧人。結果遇到了唐僧師徒,便喜不自勝地吹吹打打,花天酒地,竟然惹來了一群強盜。
正如古人所說:「德潤身,富潤屋。」古人講究俠氣,是要培養自己的美德;現在人講究俠氣,是要給自己設下陷井。
外在的東西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很容易失去,難以保證長久地擁有。而自身內在的俠氣傲骨,卻是誰也不會奪走的,那才是自己的真正本質。
所以,人要俠氣,還是要學習古人的俠,不要貪圖虛名。
(《小窗自紀》[明]吳從先著,李安綱&趙曉鵬述論,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