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先出發再計劃:「聽勸式旅行」爆改自由行
心微動,身已遠。
隨著五一假期到來,旅游市場再度迎來大爆發。而當全國各地文旅局忙著通過拍照、剪視頻吸引外地游客時,年輕人中間卻又開始流行「聽勸式旅行」。不同於過去「網上找攻略,線下自由行」的出游方式,「聽勸式旅行」主打一個毫無准備、隨心所欲:不少年輕人會先確認一個目的地,等買好車票、上了車,才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一條「馬上到XX,求當地好吃好玩推薦,聽勸!」的內容,然後靜靜等待評論區裡出現當地「土著」或是其他游客給出旅行建議。
據驚蟄研究所觀察,目前抖音平台上「旅游聽勸」相關話題,已經覆蓋國內大多數熱門旅游目的地,其中「威海旅游攻略聽勸版」話題播放量超過了9157.1萬次。而據年初小紅書發布的《2023年度旅行趨勢報告》顯示,「聽勸+旅行」相關筆記在過去一年同比增長了86268%,平均每篇聽勸體筆記都會收到43.9條來自熱心人的回覆。
從「提前做攻略」到「旅游靠聽勸」,這屆年輕人帶火的全新旅游方式,又給文旅行業帶來了哪些新機會?旅游「聽勸」,出行隨心五一假期來臨前一週,在湖北宜昌工作的建築工程師「不喜張揚」,突發奇想決定一個人到武漢完成一次「特種兵旅游」。
和以往拿著日程表或是旅游攻略的出行經歷截然不同,這次出行,「不喜張揚」沒有隨身帶太多行李,更沒有仔仔細細地按照2天的游玩時間,提前規劃出一份細致到48小時每個小時應該「去哪裡、幹什麼」的旅游攻略。只是在對照高鐵票上的座位號,在車廂裡安穩坐下之後,「不喜張揚」才不慌不忙拿出手機,發佈了一條標題為《馬上到武漢!!特種兵兩日游!!!聽勸!!!!》的筆記。(參考「騰訊」)
中工網·年輕人為何愛上了「聽勸式旅行」?
「第一次來上海,很聽勸!」「旅游我聽勸!五一去廣州!」最近年輕人中開始流行起「聽勸式旅行」。不同於過去「網上找攻略,線下自由行」的出游方式,「聽勸式旅行」主打一個毫無准備、隨心所欲。人們臨出行前在社交平台發布一條「聽勸」帖,然後靜靜等待網友留下吃喝玩樂行的各種錦囊妙計:或是網友自己摸索的旅游攻略,或是幫人「避雷避坑」的貼心提醒,又或者是本地人給出的出行建議。
據《2023年度旅行趨勢報告》顯示,「聽勸+旅行」相關筆記在過去一年同比增長了86268%,平均每篇聽勸體筆記都會收到43.9條來自熱心人的回復。
對於美景美食的追求,對於踩雷、掉坑的抗拒,構成了「聽勸式旅行」走紅的邏輯基礎。不同於自上而下指導式的旅游攻略,勸告更多是過來人或本地人的經驗之談。
其訴求更為直接,就是要接觸到更多獨具當地特色的元素,發現更多不期而遇的美好,同時也盡可能規避別人走過的坑和吃過的虧,透過更真實的評論提取出更有價值的內容。這種切口更小、細節更豐富的「互助式旅游」,更像是網友們點對點的「游覽指導」,讓旅行變得更深度,更多元,也更具有「私人定制」的樂趣。
在這場旅行者與網友「共創」的旅行中,大家彼此成為對方的嘴替、眼替或是腳替。大家樂於主動求助和探索自己青睞的旅游方式,也願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實用建議,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信息共享與即時互動的力量。一人提問、眾人討論,「聽勸式旅行」的底層邏輯其實還是「提問互助」。無數個普通人之間的真誠探討和分享,構成了基於共同興趣的線上集體交流。每一條評論、每一個推薦、每一條提醒都有可能成為旅行者的獨家記憶。
這也更加契合當下人們青睞的「輕社交」理念。網友間互無交集,彼此間不存在各種牽扯,這也就更利於大家客觀理性地交流探討。若建議被認可,互相都能收獲極大的滿足感,但建議沒被采納也無大礙,陌生人之間釋放的善意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情感體驗。這種基於信任的互動主打一個真誠和輕盈,也讓旅行變得更加高效和溫情。
不過如果只把「聽勸式旅行」當作一種社交媒體上的集體行為,或許很難得出對消費市場有參考價值的判斷。它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部分文旅市場宣傳與游客需求間的脫節。游客往往渴望聽到一些更真實、更具體的出行建議,但當前一些景點的文旅宣傳要麼不夠豐富,要麼充斥著「廣告」濾鏡,難以滿足游客事無巨細的真實體驗。
在社交媒體時代,即便是很小的城市,都有可能成為人們追求的「詩與遠方」。「聽勸式旅行」其實對各地文旅也是一種提醒,信息的真實性對於游客是很重要的元素,不妨建立健全評價體系,鼓勵用戶真實的體驗分享,提升游客的信任度。(2024-05-04發布於北京 https://new.qq.com)
馬中建交50周年紀念征文
(雙溪大年2024年5月30日訊)由馬、中兩國多個團體聯手策動的「馬中建交50周年紀征文」活動,即日起接受投稿,並將選取適當數量的文章來結集出版。截稿日期為今年7月31日。
作品題目自擬,自由發揮書寫雙邊探親、旅游、訪問、經商、留學、就業、交友或其他經歷乃至展望。
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摄于1974年5月31日马中建交签署联合公报仪式上
跨越邊界 美美與共
征稿要求方面,(A)散文:不超過2000字;(B)微型小說:不超過1500字;(C)新詩:不超過50行;(D)古詩:近體詩,只限「七律」;不限韻。其中A、B、C共3項,計劃馬中各錄取合共最多50篇;D項則計劃馬中各錄取最多30首。作品獲得錄取者,將獲贈3本專輯。
這項以「跨越邊界·美美與共」為主題的征文,主辦單位是中國的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辦事處,及我國的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檳吉玻聯委會」、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吉打州分會」。
指導單位為中國的深圳市作家協會,及我國的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協辦單位為中國的深圳市寶安區作家協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作家協會,並以中國深圳市寶安區詩詞協會為支持單位。
作協檳吉玻聯委會代主席乙狼表示,這項征文活動旨在慶祝馬來西亞和中國建立邦交50周年金禧紀念、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傳播兩國互惠共贏,弘揚正能量。
所有馬來西亞公民以及中國人民皆可投稿,惟是否錄取乃主辦單位的絕對權限。
至於投稿方式,需以附夾的方式(attachment),一次性電郵2份文件,即:作品(需以中文簡體打字、Microsoft Word、宋體、14號字),及個人簡歷,資料包括中英文姓名、性別、身分證號碼(新)、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號碼、電郵郵址。
電郵郵址為:zxnorth2019@gmail.com。詢問:019-445 9441(梁永樂)。
(2024年05月01日 南洋商报)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
最近火了的一部央視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它勾起了國人對飲食文化中的民族記憶。這種舌尖上的美食控源自於對不同地域文化的鄉愁,也是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中的鄉土集體記憶。在非虛構的散文寫作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鄉土社會的表述。也許是社會上此類的文本太多,也許是民眾的閱讀取向多元化,鄉土文學抑或已經很難再產生曾經一時洛陽紙貴的效應。這也是情理之中的,我們本身已經不自覺投入到這個消費的娛樂化時代中,在搞笑中很快進入角色,就連我們自己也有時不得不暗暗懷疑需要堅守的價值觀。
雖然一般的讀者樂此不疲地閱讀和談論著這類作品,但嚴肅的評論家無一例外地對這一現象保持著冷淡的沉默態度。評論家的沉默使我們憑直覺就可以感覺到此類作品的某些先天不足和泛濫帶給評論家的審美疲勞。評論家南方朔對鄉愁不待見,他論到:「鄉愁雖美,但卻有害!鄉愁是不能當做一個城市的目標的,一個歌頌鄉愁的社會是個落後保守的社會。」這或許是許多評論家對鄉土主題避之不及的一個原因吧。
在這一悖論中,文本泛濫與批評冷漠的現象很顯然與傳統農耕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境遇有關,一方面,深厚的農業文化基礎使得整體書寫繞不開鄉土這個舊瓶裝新酒的主題。只要這個農民國家的歷史現狀還存在著,這種大范圍集體性的鄉土記憶的敘事就更不會終止。另一方面,在鄉土敘事中,鄉愁還佔有一部分,這是許多批評家唯恐避之不及的。從政治心理圖景來說,在城鄉的二元格局中,鄉村有時往往會被復古為與「廟堂」相對的渺遠的「江湖」,成為知識分子心往神會的飛地。重要的是,鄉村是大多數人的根,是現實或夢回的家園。
楊顯惠說:「文學離不開社會、思想,如果把思想、對社會的思考去掉了,文學就沒意思了。」文學意義不僅在於對社會的勾畫,更在於其對社會的責任和獨立的價值判斷。柏夫的散文集《山莊記憶》不單是關於對鄉土記憶的書寫文本,而是表述出了對鄉土社會流逝的真誠追思和人文悲憫之情。正如作者所言,「對於許多離開農村身居城市的人來說,山莊已經退出他們的生活,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山莊是生活中最溫馨的家園,它安慰靈魂,也滋養肉體;山莊也是生活中最踏實的依托,它成就生命,也鍛造精神。」需要強調的是,它重新闡釋了有關「山莊」的全部意義及其人文關懷。(下續)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2013-09-23)
延續閱讀:
文化特區運動
鄉土社會與地域文化:由於特殊的地緣構築了作家心靈中的鄉土世界。鄉土做為在現代化進程中行將逝去的文化遺產,業已成為大多數作家回憶中的資源。對於鄉土的特性,費孝通在其早年的名著《鄉土中國》中這樣寫道:「歷世不移的結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長大,而且還在熟悉的地方上長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極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也必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於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鄉土世界中的這種親密的、信任的依靠了地緣與血緣的社會結構是現代城市社會中所不具有的,這也是作家們所不斷表現的,因為他們是從鄉土移植到城市中的過去時態的農民,有著很深的鄉土情結。
在柏夫的作品中,我們直觀地閱讀出了淳樸的鄉土情感,其更深地把民俗與風土人情血肉交融在充滿大地氣息的文字之中,土炕、土窯、野電影、土堡、土話以及廟戲、鄉村棋壇等。在鄉土世界敘事裡,依然表達了鄉戀情結,這種表達可能更多緣於對自己由農民到城裡人身份的游離不定的把握,同時更缺乏城裡人強烈的自我認同感。
在西北干旱的靜寧,六盤山的余脈綿延至此。粗狂蒼茫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其與之同構的地域性文化。這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暫時很難明晰地定義,但我們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在枯山禿嶺的地域文化絕對不會如三秦文化中的通俗演義那樣: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端一碗長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囔囔。干旱少雨的內陸型氣候,加之受六盤山西麓小氣候的影響。或許,這一地域性文化特征和其他西北的地域文化別無二致,抑或更接近於西海固的文化,或者說西海固文化與之很像。
土性文化:記憶中的山莊
對柏夫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我更願意以土性文化的屬性來理解和闡發。早有學者在對浙東文化的闡釋中用到了「土性文化」與「水性文化」,其以「山」、「水」之多寡來概括。認為「水性」文化反映出溫柔、內斂的性格,反映在文風上則是秀美、飄逸、浪漫的主體風格。而「土性文化」則相反,其文化影響下的文風多具氣概、凝重、頑固、叛逆的性格,亦即魯迅所說的「山岳氣」,有了更多的深至與厚重。《山莊記憶》就很好得體現了這種風格。
在這裡要說的是,土性文化是對鄉土社會的非現代性的歸繹。以其泛「土」性而帶有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土炕、土窯、土豆、土堡、土話、山花、泥濘等。土味也正是鄉野的魅力所在。在《土炕》中,作者體味到自然精神:「人本來就是自然之子,土炕盤在堅實的大地上,它雖然是炕,可依然是土;是房屋的組成部分,也是大地的人工延伸。人睡在這樣的土炕上,身體和心靈都會和地氣相通。睡在土炕上不只是簡單地睡覺,而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與大地進行溝通,那是一種來自四肢百骸及心靈深處的全身心的舒展和放松。」土,並非意味著俗氣,而是土氣,純真質樸的氣質。而土氣是土性文化的基本特性,在堅實的大地上,微涼也好,溫熱也好,人總要停佇腳步去體味大地的體溫和脈搏,領會古人所孜孜言說的天人合一的奧妙。
在美國學者約翰·吉利斯(John Gillis)的論述中將鄉土記憶與公共記憶對立起來,並指涉其作為被官方歷史的記憶所界定的民間基層記憶的特征:被認可和被製造。這些散發著土味的鄉野之物徑由記憶的被認可與製造,逐漸地廓清了更具豐富含義的山莊圖景,這也是作者所表述的重點。對於山莊,作者有其獨到的見識:「山莊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村莊,其地理位置也不一定非在山上。當然,山莊也不可能是聞名於世的避暑山莊,其來歷和功用與避暑山莊更是迥異其趣。山莊在更大程度上是相對於老莊而言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山莊拉遠了與老莊的距離,不再簡單到只是一座山裡的村莊,而是投射到歷代的記憶中,描畫出族人拓展繁衍的社會景觀。(下續)
山莊的文化隱喻
(續上) 中國農村的近代化是痛苦的,這無不與鄉村對現代文明的盲目不自覺反抗有莫大的關係,這種痛苦雖然沒有像英國圈地運動那樣悲惨,但鄉村經濟結構與城市的錯位必然決定了其要與近代化發生磨擦,鄉村的近代化在痛苦的蛻變中一步步緩解過來。這一方面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文化審美趣味和社會經濟的訴求結構,加快了鄉村城鎮化進程,使鄉村以追慕城市為要。
在這種急進中,反復的拆建透射出對城市文化的無奈盲從,這使得鄉村簡單習得城市中的垃圾文化——照抄了表面;另一方面這種近代化又擴大了城鄉在經濟上的差距和鄉村自身在文化傳統上的裂痕。造成了城鄉之間認知心理及文化上的隔膜。在這兩種變化之下,人被緊緊裹進現代化的進程中,變得無所適從。
同時城市人和鄉下人變得更加貌合神離。與原有的鄉村模式背道而馳,通過不得不尋找土地以外的生存模式,表現出一部分鄉村人與城市的接近,而另一部分人與城市的抵觸、抵觸的多為老年人,而認同和追逐的多為年輕一代鄉村人。
鄉村農家樂中的高朋滿座、垂釣閒逸不是山莊中的情形,是山寨化的山莊,就像許多地方爭相投資幾十個億打造古城一樣,其缺失了文化的隱秘內核,剩下的只是商業的吊詭而已。山莊的隱在意義在於顯露出了現代知識分子避退現代性的匆忙慌亂與手足無措。山莊表明了從原來族譜中衍生出來的新勢力的擴張,表明了從川地到山地的拓荒精神。
「坐山莊並不意味著落魄或沒落,反而恰恰是一個鄉村家族興旺發達的標志,也就是說,當一個家族的土地廣闊到耕種時的路程一天之內難以返回時,家族的當家人自然就會考慮選擇一個恰當的地方,圍成一個院落,建起幾座房子,派一個放心的子侄帶一幫人去住一段時間耕種那片偏遠的土地。……於是,院落邊一個個衍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村落。這就是山莊了。」
很顯然,這些坐了山莊的人就會永遠變成山裡人。山莊成了遠離喧囂老莊的清幽之地,但山莊仍在拱衛著老莊。山莊的迷人之處不單在於具有田園的風光與情致,而是體現了游走者的精神路線圖。在《山莊記憶》中通過記憶的敘事展現了過去時態中山莊的歷史動態,在口傳的歷史中,山莊變得豐盈起來。那些淹沒並沉淀在歷史塵土中的人物和事件復活了出來,在敘述著山莊的歷史和命運。
近讀熊佩雲的《一個村莊裡的歷史》感觸頗多,一顆樹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志,那一座山莊更何嘗不是一部社會史。在一個大歷史行將遠去的時代,我們痛切關注到過去曾經被忽視與刻意忽略的微小個體的歷史和命運,關注那些小人物和小事物。這種關注也並非以民俗學者的視角來看待,而是以更深的文化關懷來理解,在現代、後現代與傳統交混的時代中,行將消失的鄉土也跟隨長者的記憶轉瞬即逝。對於此我們不是要持守傳統的東西不放而是要反思現代性的某種盲目激進和偏頗,其要義在歷史的共生與維持歷史的厚度。
生活常常需要回味來調整自我的狀態,詩意的鄉土也是如此。鄉土不再有詩意,詩意早已在近代化的步伐聲中被傾軋得四散遁形,鄉土世界所刻意營造的鄉土詩意崩潰了。懷舊成了對逝去鄉土詩意的追思,而還鄉就是對鄉土詩意某種更深程度的復古。而山莊的文化隱喻在於提供了我們還鄉的可能性。鄉村在現代性的機器轟鳴中面目全非乃至於消失。山莊及記憶中的山莊承載了知識分子自傳統以來士大夫的「江湖」隱逸情操。土堡在誓死捍衛了這一最後的家園,土炕退縮到現代性逼仄的角落,卻成為一劑治療失眠的良藥。
王小波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詩意與我們何其重要。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曾吟唱到:「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他的聲音為什麼會使後來的人如此的著迷?作為一個「還鄉者」在斷裂了的鄉土詩意中,在城鄉的對立中重新尋找精神的家園。還鄉必然是心靈中的對已失鄉土詩意的再度體認,並非記憶中的囈語,重建鄉土精神家園使游走在詩意棲居大地上的「還鄉者」得到靈魂的休憩。
誠如柏夫在其小說《鄉韻》中所感嘆道的,「任何一個有過鄉村到城市經歷的人,再經歷一番情感的迷離之後,懷著對傳統鄉村的懷念,也懷著對城市文明的終極理解,他們遲早要打開精神和情感的通道,在城鄉的對視中,最終抵達一種相生、相連、相通、相融的和諧境界。」山莊的敘事承受還鄉者還鄉的話語架構,這根源於一種樸素的、彌足珍貴的人文精神,一種發自肺腑的悲憫情懷,鄉土散發出了憂傷而迷人的魔魅之美。(《社會學家茶座》第47輯)
作者簡介: 李安樂,1980年生,甘肅靜寧人,中學美術教師。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曾獲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有文章發表在《社會學家茶座》、《中國社會科學論叢》及《美術報》等。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2013-09-23)
藝術展·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
由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於2023年12月2日至2024年3月10日展出,此次跨年度國際特展由3位國際策展人共同策劃,聚焦於亞洲當代藝術家共計約55組件作品,旨在以詩意而感性的方式探索地緣政經環境、意識形態與生命形式的各種可能性與關係。
今(30)日於臺北舉辦記者會,由國美館陳貺怡館長主持,韓國策展人金聖淵、臺灣策展人謝佩君,遠道而來的藝術家帕蒂普.蘇薩桑泰(Prateep Suthathongthai,泰國)、鎌田友介(日本)、馬哈拉尼.馬羌那嘎拉(Maharani Mancanagara,印尼)、徐平周(韓國)、臺灣藝術家常陵、王湘靈及張紋瑄等皆出席盛會。
國美館陳貺怡館長表示,18世紀啟蒙時代,孟德斯鳩提出「地緣政治」的概念,但1989年後一般認為冷戰已結束,但其實之後世界局勢丕變,戰爭不但並未結束,還以各種形式在國際間展開。1990年代之後,很多策展人與藝術家把「地緣政治」作為策展與創作的主題,本展即是以藝術的方法來探討地緣政治的問題,並聚焦在亞洲區域。
韓國策展人金聖淵表示,本次展出作品根據不一樣的國家文化有不同的解讀,特別是有些作品與戰爭有關連,尤其在籌備展覽過程中,我們的世界也正發生戰爭,所以本展是在很有意義的時間點舉辦,且不單單是作品很精采,展場空間也有相應的呈現。臺灣策展人謝佩君提到,本展的關鍵字是「集體」的概念,她在與其他二位策展人的討論中,得到更多不同的觀點與突破,雖然這次臺灣藝術家的作品媒材與主題皆不盡相同,但藝術家都認為臺灣是東亞的會面點而非衝突點。菲律賓策展人派屈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透過錄影表示,展出這些藝術品就是傳遞他們的想法到這個世界,這個展覽讓我們了解世界雖然危機重重且多變,但多變正代表世界有改變的可能。
國美館原訂今(2023)年辦理第9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然因前年疫情之故將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往後推遲了一年(2023年)辦理,故同步影響本館亞洲藝術雙年展改至2024年辦理。雖因雙年展辦理時程的更動,國美館對於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與推介仍保持高度關心,本次特別以專題策劃的方式,邀請亞洲地區中青輩三位策展人攜手合作,並各自薦選、邀請5位藝術家,匯聚不同的觀點同台展出。
跨國策展團隊由菲律賓策展人派屈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韓國策展人金聖淵(Kim Seong-Youn)及臺灣策展人謝佩君(Hsieh Pei-Chun)共同組成提出「地緣詩學」的策展概念。有別於地緣政治較為強烈而絕對意識形態的劃分,「地緣詩學」提供策展領域如何理解世界運作方式的另一種視角,以詩性的踏查重新探尋自二戰後東亞與東南亞的「政經環境」、「日常生活實踐」、「民族國家」與「區域典範」等議題,並藉由探討地理與藝術的關係,營造出獨特且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對話空間。
跨國策展團隊呈現多維度視角
其中,派屈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為現任菲律賓大學藝術研究學系教授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副館長,也曾受臺北市立美術館之邀,擔任第59屆威尼斯美術雙年展臺灣館「公眾活動」總召集人,具有豐富的策展與研究經驗。此次策展他提出相對於地緣政治,我們可以從藝術的角度回應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政治與社會議題。韓國獨立策展人金聖淵為現任釜山雙年展執行委員會董事,常年耕耘釜山藝術產業及培育藝術新秀教育,並引領釜山的替代性藝術運動。透過本次策展,他思考在不安的時代下,藝術究竟能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種功能,是否能藉由藝術創作將世界串聯起來,以共同反思當前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臺灣策展人謝佩君面對此次展覽主題時,則主張藝術創造具有重組時空與地理環境的潛能,並質問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是否能開啟面對政治與社會議題的另一種思維。本次策展團隊的組成,在兩位資深策展人與新秀策展人的跨國合作下,透過多元豐富的視角與觀點相互對話,既富有詩意又帶有反思意味。重量級藝術家以多元創作形式,共創多元的對話空間。
本次展覽邀請來自日本、韓國、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以色列與臺灣共15組/位藝術家,以各自的創作方式與作品回應展覽議題。如韓國藝壇重量級數位藝術創作先驅李庸白,展出其經典的錄像與裝置作品,其中〈天使士兵〉藉由柔和而看似靜止的畫面,呈現士兵穿越假花叢林的過程,反映戰爭時期的資本主義,以及華麗外表下所隱含的緊張對立關係。韓國藝術家雙人組合文敬媛與全濬浩(Moon & Jeon)的作品〈自由村落〉為一錄像創作計畫,以源自70年前的文物為楔子,透過在影像中穿梭於時空的物件,呈現彷彿時間停止流轉社會樣貌,探討當前社會的矛盾與限制。活躍於當代藝術圈的印尼藝術家馬哈拉尼.馬羌那嘎拉(Maharani Mancanagara),藉由繪於木板上的炭筆繪畫、印製於布料上的報導文字等大型裝置作品,重現祖父輩的歷史記憶,並體現歷史敘事的不完整性與動態性。臺灣藝術家常陵則展出油畫作品《戰前準備》系列,以偽預言的創作方式反思歷史的覆蓋與竄改,以及圖像、線條和個人記憶裡對歷史紀錄的影響。臺灣藝術家王湘靈則展出現地製作的聲音裝置〈回應〉,呈現自身的生命經驗,並探討時間與空間的不確定性與不同的觀看可能。藝術家郭俞平則以〈我的胃裡沒有午飯,脖頸在尋覓陽光,腦子求索著愛情,靈魂裡有慌亂,心裡則有一股刺痛〉,探討歷史的離散、移民的歷史書寫,以及新移民女性的身分認同、知識體系及不同身分之間的轉化與融合。
除了展覽之外,本次聚焦於亞洲藝術的主題展更將於12月3日舉辦跨國連線的藝術家座談會,邀請三位策展人,以及印尼藝術家馬哈拉尼.馬羌那嘎拉、日本藝術家鎌田友介、泰國藝術家帕蒂普.蘇薩桑泰(Prateep Suthathongthai)、臺灣藝術家常陵與郭俞平等齊聚國美館,與身處國外以線上與會的藝術家們共同討論展覽議題,並與現場觀眾交流,透過策展人和與藝術家面對面的機會,一同探索身處於亞洲地緣環境的我們,應如何面對及思考當前的政經環境及如何重塑僵固的意識形態。
國美館期待本展能以詩意的美學與富有歷史情感的呈現,建立一個有機的公民空間,提供觀者激辯與省思的場域,從而以多元的角度理解當代世界的面貌。「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將自2023年12月2日展至2024年3月10日,更多有關展覽及藝術家座談會之相關資訊,敬請密切關注國美館官方網站及Facebook粉絲專頁。(原題:國美館「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展覽 以詩意美學探索亞洲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多元面貌;日期:2023-11-30 台灣文化部)
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概念文件
一、背景情況
中國和東盟山水相連,隔海相望,命運相系。千年來,綿延不絕的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綻放出亞洲文化兼收並蓄、萬物並育的獨特氣質,連接起亞洲人民開放包容、倡導和平的共同價值,凝結出中國和東盟攜手合作、共行現代化之路的精神追求。
人文交流不僅是中國和東盟各國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更是跨越歷史長河,沉淀出中國和東盟面向未來、相向而行的深厚根基。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10年來,中國和東盟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命運與共的意識不斷深入人心。10年來,中國—東盟人文交流葳蕤春華,碩果盈枝,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年來,雙方人員往來密切,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多,青年交流友誼佳話頻傳,地方務實合作成果層出不窮,旅游、教育、文化、智庫、媒體、體育、婦女等領域交流合作持續深化。中國和東盟各國人民越走越近,越走越親,民意基礎不斷夯實。
當前,中國與東盟國家著力推動疫後復蘇,人文交往正加快恢復。中國和東盟一致同意,將2024年確定為「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助力雙方人文相交、民心相通,促進文明交流互鑑,深化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攜手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
二、活動設想
2024年初,中方將與東盟在華共同舉辦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開幕式,爭取實現高規格、高水平,隆重宣布交流年正式啟動,並邀請雙方各界友人見證。中方將征求東盟各國意見,形成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活動清單並在開幕式期間散發,歡迎中國和東盟各界人士積極參與交流年活動。
2024年全年,大力支持中國和東盟政府部門、民間友好組織、工商學界等主體,共同開展青年、民間、教育、文化、旅游、媒體、科技、地方等各領域交流合作,包括但不限於:
(一)青春同行。青少年是中國東盟關系的未來,更是中國東盟世代友好的後備力量。「青春同行」將聚焦中國東盟青少年交流,為中國東盟青少年相知相親搭建有益平台。2024年將舉辦第15屆中國—東盟青年營、第十屆中國—東盟青年精英交流節、《熊貓杯》泰國青年感知中國征文大賽等。
(二)民心相印。民間交往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民心相印」旨在通過民間友好組織和慈善機構開展的各項活動,加強中國東盟民間友好,夯實雙方廣泛的民意基礎,促進民心相通。2024年將舉辦中國—東盟民間友好組織領導人會晤、中國—東盟心連心暨東盟先心病兒童篩查救治等活動。
(三)匯智樹人。人才是實現中國和東盟發展的重要支持。「匯智樹人」聚焦中國東盟教育合作,邀請中國和東盟各層級教育機構開展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多層級、多領域教育合作,為雙方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2024年將舉辦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2024浙江—東南亞學前交流會等活動。
(四)文·體一家親。文化和體育作為人文交流中喜聞樂見的載體,將增進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促進雙方對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助力人民之間相知相親。2024年將舉辦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武術大賽等活動。
(五)以「新」為媒。以新媒體為重點,聚焦中國和東盟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與合作,推動中國—東盟媒體領域互聯互通,通過電影、電視、短視頻等媒體平合,講好中國—東盟友好故事。2024年將舉辦中國—東盟視聽週、中國—東盟合作十大新聞評選等活動。
(六)跨越山海。聚焦中國—東盟民眾跨境交流,推動中國—東盟恢復雙邊人員往來,促進中國—東盟旅游業蓬勃發展。2024年將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展、中國—東盟旅游和文化培訓班、東盟與中日韓移民官員業務培訓班等。
(七)攜手共創。以創新、創業為主題,推動中國和東盟科學創新、青年創業領域的交流合作。2024年將舉辦第二屆中國—東盟創新創業大賽、第八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治理與發展青年創業設計大賽等活動。
(八)活力地方。中國和東盟關係活力在地方。中國和東盟地方交流形式多樣,內涵豐富。2024年將繼續舉辦中越、中緬邊境大聯歡等活動,還將開展涉及各領域的務實合作交流項目。
(九)共促治理。中國和東盟將打造智庫和學術合作網絡,在治國理政、領導力、公共政策等領域開展交流互鑑和人才培訓。就共同關心的人權問題開展交流,促進全球人權治理。繼續辦好婦女論壇、殘疾人論壇,就婦女創業、提升婦女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殘疾人權利等開展交流合作,加強特殊群體賦權與發展。
2024年底,中方將與東盟共同舉辦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閉幕式,一起回顧交流年成果和亮點,激勵雙方各界賡續友誼、傳承友好。中方將征求東盟各國意見,形成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事實清單,提交2024年第2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參閱。
三、活動宣傳
計劃制作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宣傳片、紀錄片或訪談節目,推動在中國和東盟國家媒體播放,提升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影響力。
邀請中國和東盟國家媒體積極報道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開幕式和全年活動。
邀請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駐外使領館等機構,在各自平合宣介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項目及成果。
發揮網站、社交媒體等優勢,鼓勵各國民眾廣泛參與互動,擴大人文交流年覆蓋面。
Boundary: an imaginary line
Boundary, n. In political geography, an imaginary line between two nations, separating the imaginary rights of one from the imaginary rights of another. — Ambrose Bierce
To buil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 accident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is dangerous. — Kenneth Waltz
Descriptive anatomy is to physiology what geography is to history, and just as it is not enough to know the typography of a country to understand its history, so also it is not enough to know the anatomy of organs to understand their functions. — Claude Bernard
Anatomy is to physiology as geography is to history; it describes the theatre of events. — Jean Fernel
I believe very strongly, and have fought since many years ago - at least over 30 years ago - to get architecture not just within schools, but architecture talked about under history, geography, science, technology, art. — Richard Rogers
In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a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fostered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people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we are in the habit of describing as "primitive. — Albert Einstein
History is philosophy teaching by example, and also warning; its two eyes are geography and chronology. — James A. Garfield
As Geography without History seemeth a carkasse without motion; so History without Geography wandreth as a Vagrant without a certain habitation. — John Smith
History is philosophy teaching by example and also by warning. — Henry St John, 1st Viscount Bolingbroke
It is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histor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world economy, religions, philosophy, or ‘patterns of culture’ without taking geography into account. — Kenneth C. Davis
The reality is that capital punishment in America is a lottery. It is a punishment that is shaped by the constraints of poverty, race, geography and local politics. — Bryan Stevenson
The policies of all powers are inherent in their geography. — Napoleon Bonaparte
Give children beauty, not the record of bloody slaughters and barbarous brawls, as they call history, or of th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of places nobody cares to visit, as they call geography. — Oscar Wilde
Free field trips into the wilderness to paint
I never thought that I would support myself with art - everyone in the Group of Seven had day jobs. I became a geography teacher so that I could get free field trips into the wilderness to paint. — Robert Bateman
Children can take lessons in that school via the Internet and can score extra points like e.g. in Geography or History. That sounds very promising and is a fantastic basis for future steps. — Anatoly Karpov
It doesn't matter if a character is a lawyer, a cop or a geography teacher. If there's a story in there, where the character has a passion and a fire in his belly and story to tell, then it's enough for an actor to get excited about. — Clive Standen
Geography does not define you - love does. — Eve Ensler
Paris is not a city, it is the image, the symbol of France, its today and yesterday, the reflection of its history, its geography and its hidden essence. — Nina Berberova
Several techn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rces have converged, and that has produced a global, Web-enabled playing field that allows for multiple forms of collaboration without regard to geography or distance - or soon, even language. — Thomas Friedman
Basically, Islamic State is a combined al Qaeda and Lebanese Hezbollah on steroids, destabilizing the region, dissolving borders/changing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in the Mid-east, and hardening political positions that make Mid-east peace-building more remote by the day. — James Matti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6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