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3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August 9, 2025 at 9:59pm

愛墾APP:情動而辭發:從劉勰到 Affective Turn 的跨時代對話

摘要:在中國古代文論中,「情」與「文」的關係一直是核心議題。劉勰《文心雕龍》中「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論述,不僅奠定了中國文學關於情感生成與表達的基調,也與當代「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諸多理論形成了跨時空的呼應。本文旨在對比劉勰的情感生成論與現代情動哲學的相關觀點,探討其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啟示。

一、劉勰的「情動」觀

《文心雕龍·知音》一段文字言簡意深:創作者因情感激盪而有辭句外發;讀者則循辭入情、由文窺心。劉勰明確指出:

1.
情感是創作之源——文辭之生,必先有情感的觸動。

2.
情文互滲——形式(辭)與內涵(情)不可割裂。

3.
審美共鳴——讀者可透過文本追溯情感源頭,與作者心靈相遇。

4.
文化接受的張力——警惕「俗監之迷」,深刻之作或遭冷落,浮淺之辭反易流行。

這種觀點顯示,劉勰已將文學創作看作情感流動與文化評價之間的互動過程。

二、現代情動哲學的呼應

20世紀末興起的「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跨越哲學、文化研究、敘事學等領域,重新將情感置於文化分析核心。與劉勰的觀點對比,可見下列對應:

劉勰觀點

現代理論對應

核心關聯

情動而辭發

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情動先於語言

情感作為創作的原動力

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特麗莎·布倫南(Teresa Brennan):情感傳播

文本為情感的媒介

覘文輒見其心

莉莎·尊申(Lisa Zunshine):情感共鳴與心智模擬

讀者與作者心境的模擬連結

俗監之迷、深廢淺售

薩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情感的文化政治

情感審美與社會規訓的互動


這種對照顯示,中國古典文論與西方當代理論雖語境迥異,卻在「情感—創作」的因果鏈條上存在驚人的契合。 

三、跨時代的共鳴與差異

劉勰強調的「情動」與 Massumi 所言的 affect 雖皆指向情感的原初衝動,但劉勰關注的是情與文的和諧統一,而 Massumi 更多探討語言尚未捕捉到的身體化情感能量。Brennan 的情感傳播論與劉勰的「披文以入情」幾乎可視為平行命題,只是現代理論更著重社會心理學與能量動力學的分析。至於 Ahmed 關於情感政治的思考,與劉勰對「深廢淺售」的批判形成了跨越千年的文化共識——情感審美從來都在社會權力與市場規則之間擺盪。

 

四、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啟示

1.
情感先行:無論影視、遊戲還是數字敘事,都應從「情動的瞬間」設計創作動機,讓觀眾先被情感吸引,再進入敘事結構。

2.
形式承載情感:視覺設計、語言節奏、音樂氛圍都應與核心情感保持一致,形成整體感官體驗。

3.
情感傳播節點:在敘事高潮或關鍵符號處植入高情感密度的元素,促使觀眾「沿波討源」。

4.
深淺兼顧:面對大眾市場與專業審美的張力,文創作品可採「多層情感結構」,同時滿足不同層次的受眾。

五、結語

從劉勰的「情動而辭發」到現代的 Affective Turn,我們看到了一條跨越時空的理論暗河:情感不僅是文學創作的起點,也是文化交流的紐帶。文辭之美與情感之力相互滋養,使作品在千年之後仍能觸動人心。對今日的文化創意而言,這不僅是一種理論啟示,更是一條創作實踐的黃金法則——唯有真情,方能久遠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July 20, 2025 at 4:18pm

愛墾APP: 德勒茲「混沌宇宙」~~德勒茲(Gilles Deleuze)筆下的「混沌宇宙」Chaosmos是一個極富詩意且哲學性極強的概念,它源自他與瓜達里(Félix Guattari)在《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與《何謂哲学》What is Philosophy?中的思想。這個詞本身就是由「混沌」(chaos)與「宇宙」(cosmos)融合而來,首次出現在詹姆斯·喬伊斯的《芬尼根的守靈夜》Finnegans Wake中,後來被德勒茲借來進一步發展。

基本意涵:介於秩序與混亂之間

對德勒茲而言,混沌宇宙並不是完全的混亂(disorder),也不是固定的秩序(order),而是一種「生成的場域」,在其中:無限的力量、差異與潛能同時湧現;不是混沌的無序,而是一種「有結構的混亂」;是「多重可能性並存」的狀態。

這個概念與他對生成becoming多重性multiplicity、以及反對靜態本體論的態度密切相關。


混沌宇宙 vs. 傳統宇宙觀

傳統宇宙觀(Cosmos

混沌宇宙(Chaosmos

秩序、穩定性、中心化

差異、流動、不確定性

存在的物是被分類的

存在是生成的、正在發生

把混沌視為威脅

把混沌視為創造的根源


德勒茲認為真正的創造(不論是藝術、哲學、或生活)不是從秩序中來,而是從與混沌交會時誕生的可能性中湧現

混沌宇宙中的「思維」與「創造」

在《何謂哲學?》中,德勒茲與瓜達里指出:

「思維不是在一個真空或理性秩序中發生的,它是在混沌中與力量搏鬥的過程。」

因此,在混沌宇宙中,思維是一種在無數潛在形式間穿行、尋找臨時穩定點的行為。這也正是藝術家、哲學家與科學家所做的事:哲學創造概念科學創造功能或定律藝術創造感覺塊percepts, affects

每一種創造行為,都不是為了還原某種原初秩序,而是從混沌中抽取出一種新的存在方式。

具象化的想像:混沌宇宙的情景

如果要用一種具體的畫面來比喻「混沌宇宙」:想像一個無限擴張的多維空間;其中充滿了尚未成形的念頭、感受、形狀與生命力;它像是風暴中的創造場:你一伸手,就能從那巨大的波動中抓住一個閃爍的可能性,並使它成為現實的一部分。

德勒茲眼中的「混沌宇宙」是一個既不屬於秩序、也不屬於純粹無序的場域,它是差異之場,是生成之場,是創造之源。他用這個概念來重新思考存在、思維、創造與生命的本質,鼓勵我們擁抱混沌、擁抱潛能,並在其中創造新的世界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January 3, 2025 at 7:59pm

愛墾APP:橫向漩渦~~海浪的漩渦現象通常是垂直上下發生的,因為海浪運動涉及水流的垂直分層與循環。當海浪撞擊障礙物(如礁石、海岸線)或遇到不同溫度、鹽度的水層時,水體產生旋轉,形成漩渦。然而,橫向的水流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旋轉現象。

橫向左右或前後的漩渦情況比較罕見,但在特殊條件下是可能的。比如在複雜的海底地形、海洋暗流或強烈的海流碰撞中,橫向的水流可以導致橫向旋轉的漩渦。這樣的現象有時可以在河流與海洋交匯處或強潮流區域發生,稱為「橫向渦流」或「剪切流漩渦」(shear flow vortex)

總之,雖然漩渦大多是垂直的,但橫向漩渦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有可能的。橫向漩渦不僅可能發生在海洋或氣體流動中,也可以發生在音波和量子流動中。

1. 音波中的橫向漩渦:在複雜的聲場中,音波傳播時,特別是在干涉、反射或折射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旋渦效應。聲波可以通過聲壓和速度場的相互作用產生類似流體中的漩渦現象。聲波引起的旋渦通常稱為「聲學渦旋」(acoustic vortices)。這些渦旋可以攜帶「軌道角動量」,類似於光學渦旋中的情形。

2. 量子流動中的橫向漩渦:在量子力學的領域,尤其是在超流體(如液氦)或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s,BEC)中,也會出現渦旋結構。這些量子渦旋(quantum vortices)可以橫向出現,尤其是在不同量子態的流動相遇或相互作用時。量子渦旋的行為與經典流體中的漩渦不同,受到量子力學的規則約束,比如漩渦的量子化。

因此,橫向漩渦現象在音波和量子流動中都可能發生,而且它們與宏觀流體中的漩渦有著深層的理論聯系,但同時也展示了量子和聲學的獨特性質。(藝術起源~興觀羣怨~呼唤

愛墾APP:「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是一種從情感、體驗與空間之間的互動出發,研究人類情感如何形塑特定地方或空間體驗的學術領域。該理論強調空間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或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情感、情緒、和身體感覺共同構建的複雜場域。這一視角在文化地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下發展,特別聚焦於探討人們如何通過情感互動賦予地方獨特的意義。

1. Nigel Thrift 的貢獻:

英國地理學家 奈傑爾·斯瑞夫特(Nigel Thrift)是情感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著作《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Space, Politics, Affect》(2007)中提出「非再現理論」,認為傳統地理學側重空間的像徵意義,而忽視了感官體驗和身體互動的作用。斯瑞夫特認為情感是一種「非再現性」(non-representational)的力量,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行為和瞬間感知中。斯瑞夫特的情感地理理論強調通過情感體驗,空間可以「激發」出特定的行為、體驗甚至記憶,從而構建意義。

2. Ben Anderson 的情感與空間互動:本·安德森(Ben Anderson)是另一位在情感地理學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他的研究集中在情感如何通過與空間的互動,影響人們對空間的理解和體驗。安德森認為情感並不僅是個人的內在體驗,而是社會與空間環境共同影響的產物。安德森提出,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地理力量,可以通過社會制度和文化實踐影響空間體驗,並在特定情境中激發、抑制或轉變個體的情緒狀態。

3. Deborah Thien 的情緒性地理學:黛博拉·西恩(Deborah Thien)也對情感地理學進行了深入探索,尤其在「情緒性地理學」(Emotional Geography)的研究中提供了系統的見解。西恩強調情感不僅存在於個人內心,而是深深嵌入於地方、文化和社會互動中。她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情感地理,就要關注人們如何通過情緒和互動塑造該地方的獨特「氛圍」或「感受」。西恩特別關注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如何在特定空間中流動、積聚並形成認同或排斥。

4. Sara Ahmed 的情感政治學:薩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在她的情感政治學研究中,提出情感作為一種「粘附」力量,可以把人和地方、記憶與空間「黏合」在一起。她認為情感不只是個人的內部狀態,而是具有社會性、文化性和政治性。通過情感的相互作用,人們對地方的歸屬感和排斥感逐漸形成,空間因而被情感「標記」,成為某種情感體驗的具體象征。艾哈邁德特別關注情感在邊緣化空間中的作用,提出情感作為社會控制、空間權力的工具,能夠深刻影響個體的行為和認同。

5. 總結:情感地理學強調的是空間、情感、身體的動態互動。通過將人類情感與空間的關係納入地理研究,情感地理學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空間、記憶和體驗的理解,提出了情感如何通過空間形成社會關係、集體記憶與個體認同的學術視角。這一理論對於當代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也在文化創意、空間策展等實際應用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呼唤~漩渦~地方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November 27, 2024 at 10:30am

延續閱讀:漩渦夢 陳明發〈濾思場〉236

愛墾APP:單子論與情動轉折學說
的聯系,體現在二者對個體內在體驗、主體間關係以及情感傳播機制的關注上。盡管單子論情動轉折來自不同的哲學脈絡,但二者在研究主體如何與世界相連、感知和影響周遭事物方面有一些交集——

主體的獨立與相互關聯:萊布尼茲的單子論認為,單子(monad)是獨立、自足的實體,但每個單子通過一種「預定和諧」(pre-established harmony)與其他單子互動,而不發生直接物理接觸。情動轉折學說關注主體之間的情感聯系,特別是情感如何跨越個體之間的邊界,形成情感共鳴或情感網絡。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並非封閉在個體內,而是能夠向他人擴散或感染。

由此看,單子論中的「獨立性」與「和諧性」,與情動轉折中「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情感互動,構成一種隱喻性關係,二者都關注到主體如何在保持自身完整的同時,與他人建立一種無形的聯結。

感知和體驗的內在性:單子論認為單子的變化來自於其內部的知覺(perception)和欲求(appetition),即單子從內在變化,而非外在刺激。情動轉折學說則關注情感如何在身體內部生成,通過體驗、感受等內部機制來感知外界。二者在此處的聯系在於,情感體驗被視作一種從「內在」理解「外在」的途徑。情動轉折學說從情感的角度研究這種內在體驗的意義,而單子論則認為每個單子都有獨特的內在視角去知覺世界。

個體化視角與主觀世界的構造:萊布尼茲認為每個單子都具有獨特的「視角」,每個單子都是宇宙的「鏡像」。這種視角帶有主觀性,而情動轉折學說恰好關注主觀體驗對情感的塑造作用。情動轉折中的「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和「情感共同體」等概念,與單子論中的「主觀宇宙」有一定的共通之處:每個人都在特定情境下感知世界,情感成為個人主觀世界的一部分。這種情感空間並非完全共享,而是因人而異。

和諧共存與集體情感:單子論中的「預定和諧」與情動轉折的集體情感體驗有一定相似之處。單子雖然獨立,但在整體上仍遵循一種「和諧」法則;情動轉折學說研究集體情感是如何在個體間共享並形成文化和社會秩序的。因此,情動轉折的共情與感染機制可以被視作情感傳播中「和諧」的一種現代詮釋。這種和諧並不依賴於物理上的接觸,而是通過情感共鳴、感染等方式,使個體的情感在集體中得以整合和共存。

欲求與情感動機:單子論中的「欲求」概念可以被理解為情感動機的一種原始形式。情動轉折學說重視情感在推動個體行為中的作用,而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中,欲求被視為單子變化的驅動力。情動轉折學說在此可以借鑑單子論的觀念,將個體的情感驅動力視為促成個人與外界互動的內在能量。二者均強調個體的主動性,且關注個體如何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去影響、感知並融入外界情境。

因此,單子論與情動轉折學說雖然起源、背景和理論工具不同,但在主體的獨立與聯結、情感作為驅動力、內在體驗的生成和集體情感的構建等方面都有共通之處。情動轉折學說可以借助單子論的獨立主體與和諧互動理論框架,為理解個體情感的流動性與相互影響機制提供新的視角。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October 9, 2024 at 6:17pm

愛墾APP: 什麼是情緒經濟學(economy of emotions)

情緒經濟學(economy of emotions)是指通過情緒和感情的操控、表達與管理,來影響消費行為、市場活動和社會互動的經濟模式。它關注的是如何將情感轉化為經濟價值,並在各種商業、文化和社會情境中發揮作用——

情感驅動的消費:情緒對消費決策有巨大的影響。例如,品牌通過創造強烈的情感聯系,可以引發消費者的共鳴,進而促使消費行為。廣告、品牌故事和體驗營銷通常運用情感內容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激發購買欲望。

體驗經濟與情感勞動:體驗經濟的一部分是通過為消費者提供難忘的、情感豐富的體驗來創造經濟價值。情感勞動是指在工作中管理、表達適當情緒(如服務行業員工要表現出熱情、友善等),以達到客戶滿意和商業成功。

情感平台與社交媒體:社交媒體通過情感的分享和互動,成為情緒經濟的重要平台。人們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方式傳播情緒,而這些情感互動可以通過廣告、數據分析等方式被貨幣化。情感在這些平台上不僅被表達和消費,還被作為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

情緒作為文化資本情感不僅能影響個人消費,也能成為文化資本,反映身份、價值觀和社交地位。例如,某些情感體驗(如高端的餐飲、奢華的旅游)與特定的社會地位聯系在一起,進而成為追求和標榜身份的方式。

情感設計: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也越來越注重情感要素。無論是產品的外觀、觸感,還是用戶體驗設計,都在考慮如何引發用戶的積極情感,增強用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

情緒經濟學不僅關注個體情感的消費行為,還研究社會、文化層面的情感價值的創造和分配。在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情緒經濟學正變得愈加重要,因為它影響著人們的購物、社交、娛樂、工作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緒經濟學可以被視為「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情動轉折是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對情感、情緒和情動(affect)的重要性重新關注的理論趨勢。它強調情感不僅僅是個人的內在狀態,而是具有深遠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動力。

在情動轉折的框架下,情感被視為不只是個體心理的現象,還包括了超越個體、在社會互動、文化生產、物質實踐中的情感流動。因此,情動轉折研究關注情感如何在社會關係、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中發揮作用,以及情感如何構成和再生產權力關係和社會結構。

情動轉折與情緒經濟學的關聯

情緒經濟學的研究從情動轉折的角度,可以揭示以下幾個層面的議題:

情感的社會化與商品化:在情動轉折中,情感被視為一種社會性力量,它不僅發生在個體層面,也通過集體情感影響社會結構。情緒經濟學正是這種情感的社會化和商品化的體現:市場、企業、品牌如何利用情感作為一種資本來建構、操縱和引導消費者行為。

身體與感官體驗的市場化:情動轉折特別關注身體與感官體驗,而情緒經濟學中的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部分則是通過設計和調動情感體驗來吸引消費者。這種經濟模式涉及將情感(affect)嵌入到產品設計、服務互動和消費場景中,創造情感聯結,從而增加經濟價值。

情感勞動與情感治理:情動轉折也強調情感勞動,即人們在工作中必須表達或抑制特定情緒的現象。在服務業、娛樂業等行業中,員工的情感表現在維持顧客滿意、品牌形象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情緒經濟學將這種情感勞動制度化,並通過市場化手段對情感進行管理和規范。

情感政治與文化生產:情動轉折研究還關注情感政治,即如何通過情感來塑造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政治認同。情緒經濟學可以看作是情感政治的一部分,在文化生產和再生產中,情感成為了消費主義、認同建構和社會規范化的核心動力。


情動轉折的研究為情緒經濟學提供了理論框架,通過強調情感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性,幫助理解情感如何在商品化過程中被利用和塑造。因此,情緒經濟學不僅僅是情感在市場中的表現,它也是情感如何構成社會互動、集體認同、權力關係和文化生產的體現,正是情動轉折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12:00pm

爱垦APP:狄尔泰和维柯进场管理学

[爱垦情动转折 Affects-Percepts-Powers]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和维柯(Giambattista Vico)的理论,虽然在哲学和历史学领域有广泛影响,但在现代管理学文献中,它们的出现并不直接。然而,它们的影响间接地渗透到了管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中。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狄尔泰的认知体验(Das Erleben)理论强调主观体验和个体感受在理解社会现象中的重要性,对现代管理学中的人本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员工动机和组织文化方面,管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员工的主观体验和感情因素,如情感智力和员工体验管理,这些都可以追溯到狄尔泰对“认知体验”的强调。

维柯的诗性思维:维柯的诗性思维(Pensiero poetico),特别是其对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性解释,也对管理学产生了间接影响。在战略管理和组织理论中,故事讲述和文化叙事成为重要的工具,用于构建企业文化、品牌故事和战略愿景。这些实践反映了维柯对象征和文化创意的重视。

虽然狄尔泰和维柯的理论本身并未直接进入管理学的主流文献,但他们对人类体验和文化的洞察在现代管理学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在探讨员工体验、组织文化和领导力等方面时,这些哲学和历史思想提供了有益的背景和理论支持。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与维柯的诗性思维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尤其在对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方式上。

“认知体验”的核心:狄尔泰认为,认知体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它强调主观的、情感的体验对知识的形成和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历史和社会现象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在体验来理解,这种体验包括感情、意图和精神状态。

维柯的诗性思维:维柯提出的诗性思维强调历史的创造性和人类文化的形成是通过象征和诗意的表达来实现的。他认为,古代社会是通过诗意的、神话性的叙述来理解和组织世界的,这种方法反映了人类对历史和社会的直观和感性认识。

关联:狄尔泰的认知体验与维柯的诗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在于两者都强调主观体验和感性认识在理解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维柯的诗性思维体现了历史的创造性和象征性,而狄尔泰的认知体验则提供了对这种主观体验的深刻洞察。狄尔泰通过“认知体验”理论进一步解释了维柯所提出的那种诗性思维如何在个体的感性和情感层面上发挥作用。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理论,为维柯的诗性思维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了个体体验在理解文化和历史中的核心作用。两者共同突显了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中,主观体验和情感的重要性。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11:41pm

爱垦网·感性叙事学 vs 量子艺术

情动叙事学(Affective Narratology)量子艺术(Quantum Art)属于不同领域,在研究取向和理论背景上也有区别。不过,某些理论层面有重叠,可以在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和创作中相互影响。

情动叙事学的定位 

关注叙事作品如何通过情感/情动影响受众的认知和体验。它探讨叙事中的情感结构;情感传播的机制;叙事与情感体验的互动关系;情感如何塑造叙事,如何在叙事中激发同理心、情感共鸣等。

量子艺术的概念

是一种基于量子物理学原理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探索物质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来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尝试以多维、超越因果的方式表现现实。这种艺术可能涉及不可预测性、多重现实的并存,以及瞬时性的概念表达,强调抽象和非确定性。

两者的潜在联系

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感性叙事学与量子艺术有一些潜在的交集:

非线性叙事结构:量子艺术的非线性、多重现实和不确定性可以影响感性叙事的结构,特别是叙事如何表现多重视角或情感的交织。例如,感性叙事可以通过非线性结构展现情感的复杂性与多维性,类似于量子叙事的同时性与可能性。

情感与量子体验的交织:在某些前沿创作中,量子艺术可能以情感作为探索的核心,通过量子物理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来创造感性的艺术体验。此时,感性叙事学中的情感元素与量子艺术的随机和瞬时表现可以相互渗透。 

情感的多重性和量子态:从认知科学和量子物理的视角看,情感可能同时具备多重状态(如同时的快乐和悲伤),这种情感的量子态与量子艺术表达的不确定性有某种相似性。叙事的情感层次和多维性可以用量子思维来理解和表现。

尽管二者有潜在联系,感性叙事学侧重情感与叙事的关系,更接近于文学、艺术与认知科学的范畴;而量子艺术更专注于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更多强调抽象、不可预测的美学体验。因此,它们并不直接属于同一个领域。 但在前沿的跨学科实践中,量子艺术的原理可能为感性叙事提供新的创作灵感或理论框架,使其叙事方式更加开放、多维且富有感知冲击。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11:41pm

一个跨界实验:量子叙事诗

爱垦网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量子叙事诗(Quantum Narrative Poetry),垦友或可从中得到启示。这是一个结合量子物理学概念与叙事诗歌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诗歌结构与语言的创新,表达量子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多重现实、非线性时间等思想。为了打造有效的量子叙事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着重考虑:

非线性时间与叙事结构: 量子理论中时间并非线性,而是可以同时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重状态。在量子叙事诗中,诗歌的叙事结构应打破传统的时间线,采用循环、倒叙、跳跃或平行事件的方式,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多维的时空体验。

垦友可通过并列的诗节、重复的段落或突如其来的时间跳跃,表现时间的不确定性。例如,一段叙事可能从未来的视角开始,突然跳转回过去,体现量子中的"多时态"。

多重现实与并存视角:量子物理中的“叠加态”允许多个可能性同时存在,直到某个状态被观察或“坍缩”。在诗歌中,这可以通过描写不同的视角或现实的并存来实现。例如,一件事件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以多种方式发生,叙事可以同时呈现所有可能的路径,而不必选择单一的结局。

垦友可使用平行叙事,让多个故事线在同一首诗中并行发展,且互相交织。或通过“假设语气”,描绘如果某个决定没有发生,事情会如何变化,表现量子的多重可能性。

不确定性与开放式解读: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我们无法同时精确测量某些物理量。诗歌中可以通过模糊的描述、不完整的信息或开放式的结尾,保持叙事的“不确定性”。这种叙事使读者无法得知明确的结局或情节,而是鼓励他们对内容进行多重解读。

建议:避免明确的描述,使用象征、隐喻或模糊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解释空间。诗的情节、情感或意义可以留给读者自己在“量子层面”选择。

观察者效应与自反性: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指出,观察者的行为会影响被观测的对象。在量子叙事诗中,这可以通过让读者或叙述者本身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使诗歌的情节或情感随着诗中的观察和行动而改变。

垦友不妨使用第二人称或直接与读者对话的形式,让读者感觉自己是诗中情节的推动者,甚至可以写入让读者的行动或思考影响叙事走向的元素。

语言的量子性:量子理论中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可以通过语言来模拟。诗歌中的语言可以是模棱两可、含义多重的,或者某些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可以随时间或叙事的变化而改变。语言本身可以具备不确定性和多重性。

我们大可采用多义词、错位的语法结构,或将词句排列成具有波动感的形式。比如,语言在视觉上可以呈现波动的排版,或是某些词语的意义随着诗节的进展而发生变化,展现出语言的“量子态”。

模糊边界与碎片化表达:量子物理中实体边界并不明确,粒子在某些状态下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量子叙事诗可以通过碎片化的表达、断裂的叙述、或无中心的结构来展现这种模糊感。诗歌的段落可以彼此独立,却又互为补充,产生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感。

建议使用非传统的诗歌形式,可能包括碎片化的句子、不连贯的情节,或不同声音的叠加,模糊传统诗歌的起承转合。每一段诗都可以看似独立,但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动态的“量子”结构。

时间与空间的量子纠缠:量子纠缠现象意味着空间距离不影响两个纠缠粒子的同步反应。在量子叙事诗中,可以使用这样的概念来探索遥远时空中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情节和人物可以跨越时空产生瞬时的影响,展现量子纠缠的概念。

垦友或可将远隔时空的人物、事件或者情感联系起来,表现它们的瞬间交互与影响。例如,远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情感或行动,突然发生共鸣或同步,从而打破传统叙事中的因果关系。

量子叙事诗的核心在于打破线性逻辑与因果关系,探索多维度的情感和现实,并通过语言与叙事结构表达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性、多重现实、和非线性时间。这种诗歌应该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和结构,让读者体验到量子世界的复杂性与奇妙感。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3:23pm

爱垦APP:创造力研究

对于面对机械人智慧的冲击,愛墾網多年来所发表與讨论过的複合策略(如意念科学心灵素质学、第五项修炼、宇宙诗学想象力等)。若当真在经过深思后接受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想象力议题提出理论的《庄子》《文心雕龙》这两部经典的研究心得,文创界可能得到什么啓示?

要回答爱垦网垦友这问题,还是先来了解有关学者吧。先谈《文心雕龙》
王元化是其中一位研究《文心雕龙》有成的现代中国学者。他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的研究方法,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诠释和阐发得更深入。他采用的几种西方现代研究方法包括: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王元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他强调文论不仅是独立的审美现象,还与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密切相关。通过这种视角,他揭示了《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论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试图说明刘勰的文论思想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结构和政治环境相关。


此外,王元化也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互动,认为文学批评不仅反映美学追求,还传递社会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他通过这种方法揭示了刘勰文论中的伦理性、社会性与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

结构主义方法

王元化也借用了西方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文本结构进行细致分析。他注重刘勰作品中的层次、逻辑框架和形式安排,尤其是刘勰如何通过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构建文学理论体系。这种方法帮助他剖析了刘勰在讨论文学创作和批评时所采用的系统性思维模式,以及文本的内部逻辑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王元化还受到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影响,认为《文心雕龙》中的某些概念、如“神思”等,可以视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化的表述来展示文学创作的精神性、文化性和历史性。

中西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王元化在研究中国古典文论时,善于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进行比较。他在分析刘勰的诗学思想时,常常引用西方文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中西文论在关于想象力、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共通性和差异性。通过这种比较,他试图让《文心雕龙》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语境,并展示它在全球文学理论中的独特贡献。


王元化同时借鉴了康德的审美理论、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等西方美学思想,将这些理论与刘勰的美学思想进行对话。例如,他曾将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与刘勰的文学观念相结合,试图证明《文心雕龙》中的某些思想具有类似的美学价值观念。

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

在诠释刘勰的“神思”理论时,王元化部分引入了现象学的视角,特别是对文学创作中主观精神体验的关注。他探讨了文学创作中作家的精神活动与想象力,强调文学批评不仅仅是对作品客观形式的分析,还是对创作过程中文学体验的主观感知。通过现象学的视角,王元化得以更加深入地阐释刘勰对“神思”的理解。

- **解释学的运用**:王元化也采用了解释学的方法,强调文学文本的多义性和诠释的动态性。他认为《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通过解释学的视角,他鼓励对刘勰文论的多重诠释,并揭示了文论思想的历时性发展。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启示

王元化关注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状态,结合西方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如精神分析学中的潜意识概念)来探讨刘勰所说的“神思”。他认为,刘勰提到的文学想象力,不仅是理性的思维活动,还包含了潜意识的力量,即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有时会受到无法解释的情感、记忆或象征性意象的影响,产生某种神秘的创作灵感。这种观点与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有一定的共鸣。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10:23am

爱垦APP·弦論(String Theory)与艺术想象力 下

有趣的是,爱垦網根据平台内收集到的材料做出探讨,发现弦理論(StringTheory)与量子科学实际上存有共同点。它试图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的一个物理学框架。以下是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其背景:

量子理论的基础:量子理论,特别是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这些粒子,包括电子、光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并遵循量子概率规律。在量子场论中,粒子被看作是场的激发态(即量子场的振动模式)。

弦理论的核心思想:弦理论提出,基本粒子并不是点状粒子,而是非常微小的一维弦。不同粒子其实是这些弦在不同振动模式下的表现。这意味着,电子、光子等都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基本弦在不同方式上的振动。这种视角超越了标准粒子物理学中的粒子模型,提供了统一描述不同基本粒子的一种方式。

量子化的弦:弦理论中的弦服从量子力学规律。因此,弦的振动也有量子化特性,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粒子。通过量子化的弦,可以产生不同的粒子种类,这使得弦理论与量子力学在微观尺度上是兼容的。

弦理论与量子引力: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理论结合起来,形成所谓的量子引力理论。在量子场论中,引力并没有被很好地纳入,而弦理论通过引入额外维度和量子化的引力子(graviton),提供了统一引力和其他基本力的潜在框架。

在弦理论中,量子引力子是弦的一种振动模式。这意味着,弦理论可以自然地包含引力,并且这种引力可以在微观(量子)尺度上得到解释。

超对称与多维空间:弦理论还与超对称性(Super symmetry)有关联,这是一种假设,认为每种粒子都有一种超对称的伙伴粒子。弦理论中的数学结构要求空间有多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四个维度,通常是十维或十一维,其中六个或七个维度是紧致化的(卷曲到非常小的尺度)。这种多维度的框架与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结合,帮助物理学家探索更高层次的统一理论。

弦理论量子化了弦,这些弦的振动解释了基本粒子如何在量子层面上表现。弦理论希望通过量子引力来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解决引力在量子力学中的缺失问题。它为构建一个统一场理论(包括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和引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弦理论是对量子理论的一种延展,它试图在微观尺度上统一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其中量子力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爱垦网根据平台内材料整理/评注)

延續閱讀:李章斌:帕斯《弓與琴》中的韻律學問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