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搖一搖,
聽聽看有沒有果實鬆落的聲音。
有的話代表這顆榴槤已經成熟、
正值可以剖開來吃的時候。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4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December 12, 2014 at 11:33pm

秋玲·榴槤,再留連

「離鄉背井來到南洋,吃著榴槤,心肝真歡喜,榴槤香味,陣陣的香味,一陣一陣擱再想起!榴槤呀榴槤,你給阮嘛擱再想起你,你到底在哪裡,走天涯也要找你!」掰唱榴槤歌...

以前,出國的初體驗-先去馬來西亞,然後再到印尼千島嶼,遍嚐榴槤山竹香蕉椰子香;還記得第一次放洋馬來西亞,捏著鼻子吃榴槤,越吃越過癮,然後到忘情的唱「榴槤歌」!

後來每年出國兩次幫辦總有吃榴槤,尤其是法會期間,台灣前賢一到,壇主超愛買榴槤給台灣前賢補充營養;一堆堆榴槤香跟著來,芬芳美味讓人垂涎,彌補鄉愁也追加道氣棒!

榴槤是果王,榴槤美味崇高至上,很多人不敢吃,一吃就愛上它!小時沒看過聞過榴槤吃過,後來自己賣水果,捏鼻子嘗試也不敢吃。出國跟著人家嘗試吃,原來它甜美營養好吃,吃了就上癮還欲罷不能的香味!

南洋人坐月子吃補不是麻油雞,而是吃榴槤補身,榴槤性熱,恰能壯陽助火,產後體質虛寒的人可以吃榴槤,以此作為補品。太「燥」時可用榴槤皮盛水喝消熱,或立即吃山竹化解熱。去印尼後才知榴槤子也可以煮來吃,像菱角香是人間美味;榴槤很醜沒看頭,卻是一點也不浪費!

道傳萬國九州,開荒辦道志在必行,想想以前點傳師出國開荒好辛苦,隨行的我們也要學點傳師那樣,練就十八般武藝出門,要像水一般隨方就圓,要變成無敵鐵金剛....;點傳師吃苦耐勞雄心萬丈,卻教我們超順的吃榴槤進補,吃出了快樂,也開出馬來西亞和印尼一片的道務鴻展!

吃榴槤,讓我想起一個人像榴槤─外表冷硬說話很刺,內心柔軟友愛善解慷慨,此人像極外表刺嘎、內在甜蜜柔軟好吃的榴槤果王!有緣相知,缺點正是優點,我不怕他、願意接近他,就像嚐試吃榴槤,去體會箇中的美味;只有親身接近勇於靠近,才能體會出他是生命中的貴人!

出國幫辦吃榴槤,享受美滋味,真是人間幸福事!如今,雖然無法出國幫辦,但是在台灣的我,哼著「榴槤歌」,百吃不厭細品嚐,回憶榴槤香,道味芬芳,依然像榴槤一樣的再留連,矢志抱道奉行再成品蓮香!(收藏自臉書社團 馳騁寬闊的願景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September 30, 2014 at 10:30pm

張佩莉‧水果帝國

對台灣自然觀察作家劉克襄來說,馬來西亞是熱帶水果帝國,也是台灣水果的原鄉,“我來到馬來西亞,感覺像回到水果的原鄉,到了這裡,我才知道,原來芒果是這樣的,原來香蕉是這樣的!”

在馬來西亞旅行時,他看到酒店房間奉客的水果,“無論色澤和體態,總覺得不及台灣的豐腴發亮”,他嚐了一根小香蕉,“味道輕薄,清香不足,反而逼進芭蕉的野氣”,隔天在市場又嚐了一根大香蕉,“原始氣息愈加濃烈,更具體地吃到一種原始和落後”。

但是,他心裡卻感動莫名,還很亢奮,因為這些水果頻頻回過頭來提醒他一件重要的事――體態豐盈滋味醇美的台灣香蕉,或者改良過頭了,過度的文明之氣,淹沒了簡樸的原味!

台灣水果的祖國在馬來西亞,因為在三四百年前,荷蘭人把熱帶水果從南亞包括馬來半島帶到台灣,掀起水果革命,改寫了台灣水果的歷史。只是,幾百年來,水果不斷被改良,於是,劉克襄小時候吃過的味道酸澀的有籽香蕉,“今天再怎麼深入鄉間也找不到了。”他一臉失落地。

所以他說,來到馬來西亞,看到種類遠遠比台灣更豐饒也更平凡的熱帶水果時,他就很亢奮。

透過劉克襄的眼睛,我再次用一個新的角度,去看我們的水果。多年前,看到台灣的愛文芒果、黑金剛、黑珍珠蓮霧和香氣逼人的香蕉時,我常感慨本地農人不思進取,以至我們的水果永遠停滯在某個年代,帶一身土氣和野氣,出不了大場面。但是,當人人都開始說生物多樣性的時候,我矛盾了,然後,我突然發現,小時候吃的水果都不見了。城市裡的大賣場,水果部門看起來琳琅滿目,卻再也找不到釋迦、土番石榴、土芒果、沙梨、蜜蕉仔等等。

更大的變化是,問今天的小孩,你吃甚麼水果?答案是蘋果橙草莓奇異果葡萄梨子甚至藍莓和蔓越莓,本地水果呢,榴槤芒果木瓜香蕉番石榴。再來呢?再來就吱吱唔唔拋不出其他名字了。

這些年來,在競爭激烈的水果市場裡,許多昔日熟悉的原生種水果都淪落到荒郊野外,成了野果,不為現代孩子所識。傳統菜市式微,今天很多城市人連買一根蔥都要往超市或霸市跑,越有派頭的大賣場,本地水果的選擇越是單一化,以香蕉為例,精品超市幾乎只賣貼著美國食品公司Dole標籤的香芽蕉(Cavendish),偶爾也有Berangan或Emas,其他諸如尼芭蕉、牛角蕉、南卡蕉、梅花蕉、蜜蕉仔、有籽蕉等,只能在偏遠鄉區的傳統市集看到。甚麼?香蕉有籽?年輕一代可能難以置信呢!

要邊吃邊吐籽的水果,最容易被市場淘汰。土番石榴,小時候用客家話叫“拔仔”,有小如兵乒球,大的也不過跟網球差不多,不管紅心白心都有籽,今天沒有人要吃了,大家只愛水晶番石榴。香蕉沒籽了,西瓜也沒籽了,要邊吃邊吐籽的釋迦更是近乎絕跡了,幾十年沒看過。

長得不夠好看,也很容易被淘汰,譬如土水蓊,味道甜酸帶澀,不管青皮還是紅皮,看起來都比較小家子氣,沒有人要吃,大家都愛拳頭般大、紅艷艷嬌滴滴的蜜糖水蓊。還有客家人叫“田仔”的土芒果,成熟時香甜帶少酸肉汁澎湃,但沒有改良過的芒果那般漂亮誘人,也沒有人青睞。

許許多多被認為沒有經濟價值的本土水果都被淘汰了,不是被自然淘汰,而是被商業社會淘汰。

改良過的水果人人愛,但是,原生種水果也不應該被唯利是圖的人類淘汰,以至消失在地球上。馬來西亞是熱帶水果的帝國,因為種類的豐饒和多樣化,才成帝國,當許許多多原生品種都消失了,吃來吃去,都是幾個單一的品種,這樣下去,還成甚麼水果帝國啊?!(收藏自27.9.2014星洲日報/輕檔車‧作者:張佩莉‧《星洲日報》副刊首席記者)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August 22, 2014 at 1:27pm

陳明發:植物學大師也封榴蓮為果王

兩種最叫植物學大師華萊士欣賞的婆羅洲植物,根據他本人的形容,一是“用處最大的竹子”以及“國王榴槤”。


華萊士(見圖)寫道,他那一代19世紀中的英國人對榴蓮是很陌生的;即使有聽過,也只知道它是南洋原住民所喜愛的一種水果,但它的味道對歐洲人來說卻是無法接受的。反之,他們倒是熟悉並讚賞南洋果后山竹。

不過華萊士認為,山竹類似桃子或葡萄,無法與榴蓮相提並論;實際上,因為榴槤的特徵太有強烈個性了,實在很難與所有其他的水果比較誰優誰劣。

給歐洲人做南洋植物學功課的華萊士這麼形容榴槤:果狀圓形或稍微的橢圓形,青色,體積像個小西瓜,果殼滿佈堅刺。這些堅刺底部連在一起,呈六角形狀。萬一果柄掉了,要赤手拿起榴槤,尖銳的堅刺還真的讓人束手無策。

他說,榴槤結在高大似榆樹的林木上,可是因為果殼夠厚夠結實,從那麼高的地方掉下來也不會裂開。要怎樣打開這厚實、神秘而棘手的果殼呢?細心觀察可以發現從果子尾處到頂部有五道很細微的線條,那是果莢的縫合點。一雙有力的手加上一把大刀,沿著這線路就能把榴蓮打開。打開的榴蓮成五瓣,各有大約三粒果肉,果殼內部素白如絲綢。可吃的部分就是這乳黃色、凝固的果肉。

初吃的人要怎樣形容這榴槤呢?華萊士說,它就像強烈杏仁味道的果凍;有時,味蕾會告訴你,它像洋蔥醬、雪莉酒、乳酪或其他不協調的食物。它既非酸味、甜味又沒果汁,但它是完美的國王,根本就不需要這些品質。開始的時候,有些人起初對其味道可能會覺得不舒適,可是很多人吃過以後,越吃就越想吃。

“事實上,”華萊士說:“就為了吃榴槤這令人感動的新體驗,也值得跋涉一趟到東方。”

華萊士還說,如果他可以選擇,他會封榴槤為果王,橙為果后;因為榴槤提供了無以倫比滋味的食物,而橙的酸甜果汁能有鎮靜的清爽作用。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August 18, 2014 at 6:37pm

(續上)

2013年,是紀念華萊士逝世一百週年的特別年份。全球熱愛婆羅洲大自然的學人與民眾,出席了由砂拉越大學、砂拉越森林機構與砂拉越博物館在十一月七至八日,假古晉舉行的華萊士國際大會。並重走華萊士在1854年11月至1856年元月在砂拉越大森林裡走過的探險之旅。(見婆羅洲郵報

1855年,也就是在白人拉惹詹姆斯·布魯克的邀請下,探索砂拉越洪荒莽野後一年,正在山都望政府渡假村做客的華萊士,花了三個晚上寫了一篇論文,提出聞名後世的“砂拉越定律”(Sarawak Law)。

此定律說明了: 每一個物種的存在,在時間上與空間上,與密切關聯的物種都是一致的(Every species has come into existence coincident both in space and time with closely allied species)

這個研究結論很有趣,和進化論學者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宣告的“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原理,基本上是背道而馳的。

華萊士後來的著作都反復說明,物種之間的互相競爭,其實最終會造成大多數物種彼此間的相互合作;整個地球因而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

華萊士曾在1848-1852年間在巴西阿瑪遜河流域做過研究。1854年到新加坡,緊接著到砂拉越、沙巴,1856年到蘇拉威西群島、馬來亞半島、東帝汶一帶做研究。

為時八年,路遙二萬三千公里,跋涉過漫無人煙、命運難測的無數蠻荒曠野,採集過十二萬五千個鳥類、甲蟲與動物的樣本,很有趣的是,最令華萊士的兩種植物,居然是婆羅洲森林的竹子與山榴槤

華萊士生前發表過800多篇學術報告/文章以及22部著作,其中最廣泛流傳、翻譯,至今仍然常青的一部書,就是根據他在東南亞探險所寫成的《馬來群島》(The Malay Archipelago,1869)。


2013年,華萊士逝世百年;沙巴有一位年輕企業家,用他特別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自然學家與生物地理學家,創造了系列以ARW(華萊士名字簡寫)榴蓮王產品,包括榴槤冰沙 、炸榴槤與榴槤酥。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August 17, 2014 at 7:19pm

陳明發: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講榴槤不能不先講砂拉越,因為榴槤升級到國際地位,和砂拉越息息相關。

講砂拉越又不能不談到詹姆士·布魯克(James Brooke);在砂拉越比較有系統記錄的一百多年現代史中,布魯克家族三代人的統治佔了105年。

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在1839年抵步古晉,1841年就成了砂拉越白人君主(White Rajah)。

砂拉越成為英國人王國後,有一位英國的植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來到了這兒做研究。

砂拉越,就是歐洲人首次有記錄的接觸到榴槤,愛上榴槤,把榴槤推向世界的地方。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