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the crews in Hokusai's masterpiece, those on the COVID-19 frontlines are today fighting towering waves. But - just as the sailors can spot Mount Fuji - they do so because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purpose. Theirs, then, is a lesson in leadership for all. (What can this painting tell us about leadership in the COVID-19 era? Jun 1, 2020 WEF

日本畫家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1760-1849),在1999年曾被美國《生活》(Life)雜誌,選為過去一千年最重要的百大事件與人物(The 100 Most Important Events and People of the Past 1,000 Years)第86位。換句話說,他是一千年來最偉大的日本人。

Hokusai and the wave that swept the world

畫狂老人「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

對梵谷的影响

Life 雜誌1000大世紀人物

The world of Hokusai Katsushika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53

Albums: 敘事·創意
Location: 日本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y 20, 2022 at 9:58pm

劉守華·走向故事詩學——講述者葛朝寶本人就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他口述的這篇梁祝故事,充分顯示出他將說唱和戲曲中那些精彩片段融會於故事講述之中的出色藝術才能。梁祝婚戀故事經歲月的淘洗早已褪去耀眼光彩,伍家溝故事中的這一篇,至今讀起來依然透出雅俗共賞的剛健清新之美。在這部《中國民間故事》選本中,我們還選取了一些出自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寶庫之作,如新疆哈薩克族的一篇生活故事《同路青年》。它講的是一位老人在歸家途中和一個小青年結伴同行,面對旅途的寂寞、口渴和炎熱,小青年提出種種建議意圖改善旅途艱辛,卻被老人斥之為荒唐行徑一一予以拒絕。歸家後談及此事,不料女兒卻反過來予以肯定贊賞。如荒涼寂寞的路程是否可以縮短,女兒講:“您為什麽不給他講故事呢?要是一邊講故事,一邊走路的話,路雖然長,不是不知不覺地就縮短了嗎?”再如青年人見路上有人擡著死屍,他問老人這人是全死了呢,還是只死了一半?女兒講,這問的其實是打聽死人有沒有後代,有後代就只死了一半。還有年輕人問老人路旁綠油油的麥苗被人吃光沒有?女兒說,他問的其實是這塊田是不是窮人租種的麥地。“活的歲數大,不一定知道的多,走的地方多,才知道的多”。由此交往,這對聰明的年輕人後來便結成了一對令人稱羨的伴侶。旅途中的隨意對話,乍聽之下似覺荒唐,實則飽含智慧;一對聰明可愛的小青年,經由智慧的碰撞而萌生愛意最終結成美滿夫妻。雖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卻智慧洋溢,富有魅力。哈薩克族民間故事常於情節構造上閃耀智慧光彩,由此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書中我們還選編了雲南白族的《蝴蝶泉》。五顏六色的蝴蝶在龍潭水面彼此啣接飛舞,本是雲南的一項自然景觀,常使人驚嘆稱奇,本篇卻借此道出了一則英雄傳奇。它講述的是古代的一位獵人杜朝選,下洱海去同妖蟒苦鬥,斬殺妖蟒為民除害後,卻不願同主動以身相許來報恩的兩位美女成親,於是女子飲恨投身龍潭,獵人接著也投潭相報,於是變成三只彩蝶,在此結伴飄飛,後來又引來眾多五顏六色的蝴蝶定期來龍潭飛舞不息,構成一道美麗而又深含悲壯意韻的奇特景觀,使人驚嘆稱絕。雲南白族盛行本主信仰,許多地方將歷史上那些有著蓋世功業的人奉為本主而加以尊崇信仰,獵人杜朝選就是周城這個地方的本主。《蝴蝶泉》本是一則風物傳說,人們將這一則敘說自然奇觀的故事吸納進本主信仰傳說之中。在故事家的敘說中,英雄為民除害的壯烈和美女報恩投海的深情融為一體,眼前彩蝶紛飛的奇景和古代英雄的壯舉交相輝映,使這篇白族故事膾炙人口世代相傳。這裏還要特地聲明,本篇故事是由雲南白族山村的瑞青老媽媽口述,經李大釗同誌的長女李星華(1911—1979)於1956年赴雲南采風時采錄整理寫定的。李星華將多篇故事輯為《白族民間故事傳說集》於195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廣受好評,值得我們列入中華文學經典予以珍視。在中國浩瀚無涯的故事海中,以上所述只不過是幾朵浪花。面對這筆寶貴財富,怎樣選取那些既有奇巧意趣讀來津津有味,而又蘊含良知美德有益於少年兒童身心的文本,成為編輯者反復琢磨的課題。現已成書的這本故事選集實則難以盡如人意,今後還大有文章可做。這裏還須特別指出,許多年來,由於人們在學理上對民間文學創作與傳承的集體性的誤解,從而導致對相關口頭傳承人的個性特征、個人創造性的漠視,以致許多“不識字的小說家”的姓名在出版物中均被湮沒。《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這部大書的編纂,堅持民間文學作品采錄寫定的科學性,將所有文本的講述者、采錄者,乃至采錄的時間、地點均翔實列出,受到學界一致好評。我們在編選這套故事書時,按照《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的規範,一一註明故事口述者及采錄者(或搜集整理者)的姓名。這些講述人,已有相當數量在國家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被列入國家非遺傳承人名錄,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與尊重。因而這不只是編排體例的變更,也透視出社會對這些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者的禮敬。在反復閱讀體味這些優美故事時,筆者不得不為創造傳承它們的那些故事家的才能所折服。正如筆者在《中國民間童話概說》中所驚嘆的:人們編織故事的材料都是取自日常生活裏極普通平凡的事物,它們就在孩子們的周圍,可是經說故事的人加以誇張渲染,就在眼前呈現出一個閃耀著奇光異彩,隱藏著無窮奧秘的童話世界,簡直是點石成金!不久前,《光明日報》刊出黃永林教授評議筆者幾十年研究中國民間故事學術歷程的長文,以《劉守華:把中國民間故事“點石成金”》為題,文章標題正是取意於此。然而,這真正的點石成金者並非我們這些學人,而是置身於鄉野泥土間的故事家,即魯迅所稱道的“不識字的小說家”。筆者撰寫過一系列關於民間故事的評論文章,或作思想文化價值評估,或作母題、類型解析,或作傳承、傳播脈絡的搜尋,均有所涉獵。而對故事藝術世界的探求,卻是筆者一直努力以赴的重點。近年有學人稱之為“故事詩學”。五四以來新興的民間文藝學,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時代民間文藝學的蓬勃發展,多學科方法的運用乃潮流所向。可是作為中國文學遺產中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組成部分的民間口頭語言敘事之作,只從人類學、民俗學等視角上來審視其價值,顯然是難見其真諦與精神文化價值的。由此筆者倡言應將民間故事等口頭語言敘事之作納入中國文學大寶庫之內,給予詩學解讀,賦予它們以文學經典的適當位置,使之光輝永存!(下續)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y 19, 2022 at 4:36pm

四故事詩學:中國故事學的新方向——所謂“故事詩學”,俄羅斯著名學者葉·莫·梅列金斯基(1918—2005)所著《神話的詩學》的論述特別精彩,筆者深受啟迪。該書對神話向神幻故事的轉變作了精辟論述:神話之轉化為神幻故事,須經歷下列主要階段:非儀典化和非虔敬化、對神幻“事例”真實性之篤信的減弱、有意識的構想之發展、民族誌具體性的消失、神幻人物為常人所取代、神幻時期為那種見諸神幻故事的非既定時期所取代、推本溯源之有所減弱或不復存在、從對集體境遇的關注轉向對個體境遇的關注、從對宇宙範疇的關注轉向對社會範疇的關注;正因為如此,一系列嶄新題材和一些結構限定則應運而生。這裏所說的“神幻故事”,就是我們通常提到的作為民間故事主體的民間童話或幻想故事,梅列金斯基考察它由神話體裁向另一種敘事體裁轉化所運用的詩學方法,實際上就是我們並不陌生的文藝學、美學方法,而有別於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模式。筆者研究民間故事,是從撰寫和出版《中國民間童話概說》起步的,1983年刊於《民間文學》的《民間童話的特征和魅力》是它的壓縮篇,文中提出:“民間童話之所以世世代代為人們所喜愛,在於它將虛幻和真實、單純和豐富、哲理和詩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認為這類深受民眾喜愛的傳統故事,其藝術魅力在於詩意與哲理的巧妙融合。而其敘事藝術的奧秘則在於將大量神話中的神奇幻想轉化成了現實社會中廣大民眾理想意願的象征性表達。筆者特別注意到美學論著中對藝術象征性的下列論述:“象征性”偏於從一般的概念出發,不以某一特定的事實為根據,常常綜合藝術家對某些問題或事件的認識和理解,采用比喻手法,以象征性的形象來表達問題的實質。象征的形式更含蓄並更富於概括性,但也更具有抽象性。象征的形式更適合於表現富有想象性的內容。在民眾口頭傳承的民間童話或幻想故事,實際上就是由古老的神話藝術轉化而來、以飽含哲理與詩情的象征性表達為特征的口頭語言藝術作品。由此筆者嘗試運用這一方法來解讀民間童話。以《蛇郎》故事為例,蛇郎變形就是一種象征,象征男主人公的命運由卑賤向高貴的轉變;正是在這男人命運轉折的過程中,兩姐妹美醜對應的心靈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善惡各有所報的社會倫理也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而民間故事的這一美妙構想和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姐妹易嫁》竟然不約而同地契合一致,更加表明它們有著共同的民族文化根基。筆者本著這一構想寫出《蛇郎故事比較研究》,獲得學界認可。筆者做故事學研究,先後出版了十多本論著,嘗試過歷史地理學派的故事類型研究方法,以及跨國跨民族和跨學科的比較研究方法,自然也借鑒了人類學、民俗學方法,可是慣常使用的似乎還是脫胎於文藝學、美學的這種詩學方法。由於學力所限,還夠不上什麽“範式”,只能說是不拘一格的嘗試與探索。劉錫誠先生是筆者敬重的摯友,他在給筆者的自選集序文中說得十分中肯:探索民間故事的藝術世界,幾乎是守華至今故事研究的最重要的選擇。他一直恪守“民間故事是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藝術”這個學術理念,探索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文藝學的研究、比較研究、類型研究;不論什麽方法和手段,目的在從不同的通道切入或進入民間故事的藝術世界。也正是這一理念及其探索,把他的研究與其他流派、其他學人區別了開來。關於“故事詩學”這個話題,筆者的自選集《民間故事的藝術世界》收錄的那些文章,較為集中地反映了筆者在這方面的探索印跡。這裏須加申說的是,故事詩學的提出,並非只是單純就方法論的開拓而言。首先,民間故事是一種最為大眾化而且富於魅力的口頭語言藝術,致力於詩學解讀,有助於向大眾突顯其優美動人的特質;其次,正如羅永麟先生所揭示的,中國民間故事傳說多是在口頭文學、通俗文學和作家文學“三位一體”的格局中發育成熟的,作詩學探索,有助於發掘其所蘊含的中華文明的優良基因。筆者嘗試過以比較文學方法和類型研究方法研究故事,受到學界肯定。近幾年揣摩中國民間故事藝術魅力之奧秘,嘗試用吸納文藝學、美學成果,以詩學眼光來解讀“求好運”這類民間故事經典,似乎對筆者體味這份口頭文學珍品的美感與價值有了進一步的收獲。筆者倡導“改寫”民間故事,又嘗試用“故事詩學”眼光來解讀民間故事,都是為了讓民間故事回歸文學,回歸更吸引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的中華精神文化家園。故事詩學強調故事類型研究的文藝美學方法,也強調在故事傳承的文本精選上的審美原則。2016年6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行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時任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同誌致辭中的這一段話特別受到筆者的關注:可以說,民間文藝是傳統文化遺產中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組成部分,印刻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和審美風範,值得我們禮敬和傳承。這三個“最”字是對民間文藝價值的高度贊賞與深度評析,這一深刻而簡明的文化論斷,是否具有某種來源呢?筆者按自己的記憶線索,查找到1950年3月29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時,首任會長郭沫若先生的講話。他開宗明義講道:如果回想一下中國文學的歷史,就可以發現中國文學遺產中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就是民間文藝或是經過加工的民間文藝的作品。原來關於民間文藝的這三個“最”的卓越見識,是這位文化巨匠從中國文學發展史中概括而來的科學論斷。1950年3月在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舉之際,黨和政府就在北京率先組建第一個群眾文藝團體“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並推舉郭沫若為首任理事長,郭沫若在那篇著名的講話中給中國民間文藝所作的包含三個“最”字的著名評價,及所確定的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推動新文藝發展兩個主要目標,構成了中國民間文藝學詩學傳統的雛形。反思中國民間文藝學發展的不充分、不成熟,也正是表現在對其中華文學特質的認識與開掘尚不深入,還未能把這一口頭語言藝術財富作為“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中國文化寶藏來對待。(下續)(本文載於《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20年05期/愛思想2020-12-27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y 19, 2022 at 4:08pm

劉守華:走向故事詩學
(續上)筆者致力於“故事詩學”的倡言和耕耘,用意即在於此。近日讀到劉錫誠先生的《民間文藝學的詩學傳統》一書,深受啟迪。新中國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中國民間文藝學雖然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而著力於民間文藝學詩學傳統的探求仍擁有堅實基礎和顯著成績,劉錫誠先生的《民間文藝學的詩學傳統》,就是以“詩學傳統”為中心對自己學術成果的系統展現和進一步倡導。幾十年來他對牛郎織女、白蛇傳、梁祝、八仙、竈王、金雞、陸沈諸多故事傳說以及故事家、故事村專題的研討,就貫通了鮮明的中國詩學傳統,並常常給筆者的故事學研究以有益啟示。在中國民間文藝學的幾個分支學科中,筆者以為神話學、史詩學的成果最為顯著,民間故事學也是深受學人青睞而擁有豐碩成果的一個領域。繼萬建中所著《20世紀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於十年前問世後,其弟子漆淩雲又於近年推出一本更為厚實的《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論:1949—2018》,深深地吸引著我這個“追故事的人”。此書不但將民間故事的采錄與改寫、類型研究、比較研究、故事形態學研究、故事文化人類學研究等進行多側面的廣泛評述,而且收錄了好幾位故事研究家的長篇訪談實錄,還有關於中國故事研究論文與專著在學界“高被引”的數據展示,以突顯其實際影響(如“高被引”民間故事論文列出53篇,其中筆者有9篇;另列出“高被引”在70次以上的民間故事著作中,筆者的《中國民間故事學》兩種版本分別達到273、315次)。由此可見漆著用功之精細,不能不使人深表贊許。在這部著作的結語中,作者從“眼光向外:故事學的開放性”、“眼光向內:夯實故事學學科基礎”、“眼光向下:關注民間故事的多重生存樣態”以及“本土話語、術語體系、研究體系與中國學派”這四個側面,闡述了故事學學科建設的中國路徑,他寫道:但當下中國故事學術話語體系化不足,未出現在學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研究範式、未能形成一系列理論命題是短板。唯有利用好本土材料提出具有闡釋力的中國故事學話語體系,故事的中國學派才得以成立,中國故事學才能在國際民間文藝學界發出“中國聲音”。作者的精細觀察和深入思考,是對中國故事學建設的有益啟示。關於“眼光向外”、“眼光向內”之說,實際上已成為學界的共識。這裏僅就筆者見聞所及,略述一些動態。以“眼光向內”而論,新中國七十年來持續開展的民間文學采錄工作,已成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壯舉,而以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為代表的書面寫定文本及音像資料的出版整理和數字化,後期工作還遠遠沒有完成,亟待付出巨大努力將這項根基性的文化工程做好。筆者近期讀了山西省張餘、範金榮所著《山西民間故事情節類型索引》,他倆花費10多年功夫,將105個山西民間故事資料本中的所有故事做了13500餘張情節卡片,歸納出1205個類型,並一一註明其原初出處,這就是一種眼光向內、築牢根基的故事學建設工程,也是對構建中國民間文藝學具有深遠價值的著作。再以“眼光向外”而論,筆者所在的華中師範大學民間文學專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即邀請美國學者丁乃通和鄧迪斯、俄羅斯學者李福清、日本學者野村純一等前來講學,並由陳建憲翻譯《世界民俗學》,從而開啟學科發展新天地。新時期以來的中國民間文藝學以多學科方法的運用為特征,這些學科從歷史地理學派、文化人類學派、比較故事學、故事形態學、口頭詩學程式、表演理論等,經由相關學人引進,用於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均有成效。時至今日,放眼全球,時勢巨變,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深入人心,給民間文藝學這個小學科的吐故納新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有鑒於此,作為華中師範大學一流學科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便和上海文藝出版社於近期協商,製定了一個漢譯世界民間文學研究論著的合作協議,其中第一本就是美國傑克·齊普斯這位著名學者的童話論集。齊普斯的童話理論立足於社會歷史視角,強調童話與社會文明的互動關係,倡導童話在不斷改寫與轉化中發揮其烏托邦的批判精神,兼顧童話的外部關係和外部研究,具有動態性、系統性和批判性的理論特色,為中國的故事學提供了重要借鑒價值。這本書的中文譯者為美國西部民俗學會會長張舉文教授,譯稿已完成,即將交付上海文藝出版社,進入出版流程。對齊普斯童話理論的初步介紹,《民間文化論壇》2019年第5期已刊發3篇文章。齊普斯本人、張舉文教授和華中師範大學民間文學專業博士生雷娜的論文各一篇,相信會激發中國故事學家的研讀興趣。筆者於上世紀50年代起投身於民間故事學苑耕耘已達六十餘年,十餘種論著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將輯成《劉守華故事學文集》於近年問世。學界反響較大的《中國民間故事史》列入中華學術外譯規劃項目,正譯成英文、日文,將在國外出版。《光明日報》2019年1月21日“光明學人”專欄發表評論,稱道筆者初步建構了中國民間故事學的理論體系,實屬過譽。筆者相信,不論是將神話、傳說、故事融為一體建立民間敘事學,還是在民間口頭文學、通俗文學、作家文學三位一體的大文學史,乃至中國文化史的宏大背景上來考察民間故事,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闊視野中來審視這些口頭語言藝術奇葩,都有待於“故事詩學”的新開拓,因而“故事詩學”具有廣大而無比誘人的學科前景。
(本文載於《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20年05期/愛思想2020-12-27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y 15, 2022 at 3:02pm

江小涓:努力構建講述中國故事的學術體系

79日下午,本文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教授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暨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清華大學獲獎教師座談會上的主題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在去年“824”座談會上,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大有可為。

我再次回到學術界,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是國內國外學術界相對關係的變化。2004年我離開中國社會科學院時,我們總體上還處於“學習”、“模仿”、“跟跑”之中。現在,中國四十年的成功實踐已經吸引了全球學術界的關注,很多人希望了解、研究和借鑒中國的經驗,據我有限的了解,全球範圍內,研究創新問題、城市發展問題、勞動力流動問題、教育發展問題、環境問題、全球價值鏈問題等,不考慮中國這個因素,就不會被認為是重要研究、前沿研究,趨勢研究。研究中國問題,中國學者當然有優勢,我們面臨並跑為主並在有些方向領跑的時代機遇。我離開學界時間較長,現狀了解不夠思考也不夠,概括不了文科學術研究的增長點這個大題目,這裏僅就我多年的一個研究領域即對外開放,也是這次獲獎論文的主題,談幾點個人的研究體會。概括為一句話,學術研究要貢獻盡可能普適的知識體系。

強調特色時盡量尋求規律,規律越穩定越好。

從我研究的開放問題看,中國的開放在起點和步驟上、在發展過程中的各個截面上,的確顯示出與多數國家開放模式的較大背離,但從長期趨勢和本質特點看,仍然能看到與多國顯示的普遍規律的高度契合。例如我們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軌跡,與眾多發展中國家表現相似,在不少學者甚至決策層看來,並不完全合意,提出了質疑並力圖改變,但根據要素稟賦理論,這些變化必然出現,這些階段不可跨越。

闡釋現象時盡量尋求理論,理論越普適越好。

學術研究不能止步於講故事,而是要有分析框架,讓我們的獨特信息能被合理地還原成理論原素,置於知識體系中進行合理安置和組合,構成預判未來的能力。例如通過觀察可移動與不可移動要素比例這個影響貿易結構基礎條件在中國的特點,30年前、20年前、10年前我們做出的預測一一呈現,現在我們依然在考慮五年後十年後的變化,例如預言加入更高標準貿易協定為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前瞻性是理論的一種重要力量。


總結經驗時盡量尋求比較,比較越多元越好。

所謂研究,比較是基本要素,能解釋多種不同表象,理論一般性和適用性才較好。要尋求“事不同理同”的境界。例如,用“各種要素邊際收益相同時資源配置效率最高”,能較好地解釋各國選擇不同開放模式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我們的開放模式極大促進了增長,但一個必要條件是存在極低收入的巨量農村可轉移勞動力。而前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國有經濟中的就業已占絕大部分,沒有為這種開放模式留下多少低成本、待轉移的勞動力,很難實現大規模低成本的製造業產品出口。

努力創新時盡量尋求借鑒,借鑒越豐富越好。

用學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要進行理論創新,同時也要重視全球學術界多年努力積累的學術存量。例如,毫無疑問,保持政治穩定和政策連續的能力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之一,對長期投資和發展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借鑒一些國際學術界更通用的語言講述這個優勢,就可以表述為投資是長期行為,產權能得到長期保護很重要,法律是一種保護,政治穩定和政策連續也是一種有效保護,都是鼓勵長期投資行為的製度因素。能容納愈多的現有學術概念,我們的理論創新就愈容易被更多的學者和學派所理解和接受。

講這幾點是想表明,我們當然要講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創新,這是我們的根本遵循和指引。但我們的學術雄心應該更大,學術胸懷應該更寬,學術視角應該更廣。我們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還要觀察和解釋世界,努力構建更具一般性、更普遍適用的學術體系,能夠容納和解釋更多國家的經驗和道路,成為全球主流學術體系中獨特而重要的構成部分。(2021-07-14 爱思想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5, 2021 at 7:54pm

二戰三巨頭德黑蘭會議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底,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蘇聯總理史大林三(下圖由右至左)人首次共聚與伊朗首都德黑蘭,商討關於如何擊敗德國、意大利與日本,戰後如何重建國際秩序等重大的軍事與外交問題。經過這四天的會議後,三巨頭之間更加了解彼此,鞏固了盟國之間的合作,對二戰後的世界影響巨大。此會議被稱為“歐利加高峰會”(Eureka Summit)(霍華德·加納著《領導大師風雲錄》,1997年,台灣遠流出版事業,7頁)

(延續閱讀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 [6])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November 23, 2021 at 4:40pm

領導人定義——我所謂的領導人定義如下:一個人若以其言論與(或)個人典範,對相當多的其他人的行為、、思想與(或)感覺構成相當影響,則這個人就是領導人。領導人的聲音影響他們的世界,最後也影響到我們的世界。(同下,15頁)

(圖:尚·莫內 Jean Monnet 1888—1979,間接領導人典範,法國經濟學家與外交官,獲世人譽為促進歐洲團結的主要人物)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October 21, 2021 at 10:25am

敘述並具體體現故事

領導人主要經由他們敘述的故事而達成他們的效率。

我在這裡使用“敘述”(relate)而不是用“說”, 故事,是因為用語言來表達一個故事,不過是溝通的一種方式而已。藝術領域的領導人,能夠以他們選定的藝術表達媒介來影響他人,這種藝術表達媒介或是奏鳴曲的樂章,或是一段舞蹈的姿勢;科學家透過其專業領域贊同的符號系統的巧妙操作進行領導,這些符號系統或是理論物理學家的數學方式或是神經生理學的解剖學模式。除了將他們的故事與人溝通以外,領導人還要將這些故事具體化。這就是說,他們不必然需用許多文字或用一連串選定的符號來敘述他們的故事。像馬歇爾這樣的領導人可以透過他們本身的生活方式,透過他們自身的典範來表達他們的故事,設法影響他們的信眾。
(同下,17頁)(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 [4])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October 7, 2021 at 11:07am

領袖的敘事創意—霍華德·加納(同下,18頁)將領導人說故事時所發揮的創意,分類成三個等級:1一般領袖:只是可能有效地敘述他或她的團體的傳統故事;不會設法延伸其當代聽眾的意識。我們可以檢討最常見的、一般的領導人的言行與生活方式而得知一個群體的普通故事,但我們經由這種方式不大可能預知這個群體未來的走向。2創見領袖:敘述一種在一國之眾中未為讓人察覺的故事,或是一種在他或她的專業領域中未為其他組成分子察覺的故事,同時這位領導人還能為這個故事帶來新的重點或衝擊。他們沒有創造出全新的故事。他們主要的成就,其實在於他們認知了一些已經存在於文化,但多年來一直沒有聲音或一直遭忽略的故事或主題。在藝術界,一些自比為新古典派、新浪漫派,甚或新現代派的藝人,其實也是在設法重振已經無人運用的主題火形式。這些力圖革新的領導人在面對當代與之對立的潮流與故事之際,設法拾得早先時代的榮耀率真,他們有可能成功地重塑其時代一些

3.遠見領袖:最可貴的敘事領導,他們不滿於敘述一些當代的故事,不滿於重述一種很久以前或不久以前曾經流行的故事,結果他創造出一個新的故事,一個過去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故事。並且在將這個故事傳達他人的過程中,至少取得某種程度的成功。除了古自古以來公認的摩西、孔子、耶穌、釋迦牟尼與默罕默德等先知,現代的甘地與莫內也稱得上是有遠見的領袖。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October 3, 2021 at 9:48am

霍華德.加納:不一樣的領導力

Howard Garnder: Leading Minds: An Anatomy of leadership

為什麼愛因斯坦、史隆及甘地......都有那麼多的追隨者?

關於領導的作品多如過江之鯽,但多數的作品忽略了領導中最關鍵的一個成分,亦即領導人與被領導人的心靈狀態。

本書作者加納認為,領導的關鍵之鑰在於創造並且具體體現一個有效的故事。領導人領導的對象如果不是專家,他就得處理被領導人未啟蒙前的心靈。領導人必須把被領導者在小時候所學得的世界觀及聽到的故事納入考慮。

加納的研究對象囊括了性質分歧的各領域領導人,從物理學家歐本海默、通用汽車總裁艾夫瑞·史隆、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到聖雄甘地,加納重現這些領導人所敘說的故事,並描繪這些故事與其敵對故事之間的衝突。

閱讀本書能讓讀者更加了解各組織及國家領導人所採取的領導形式,從而選擇出最適合的領導人;也讓有志於成為領導人的人得以洞悉領導的訣竅,成為一個有效的領導人。


霍華德.加納(Howard Gardner)

一九四三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洲斯克蘭頓,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1983年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打破傳統對人類智慧的刻板印象,是影響當代教育最深遠的創見之一。目前為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認知與教育學教授,並擔任哈佛大學「零點計畫」(Project Zero)共同主持人。他的研究精闢,並於一九八一年獲得麥克阿瑟論文獎;一九九零年,他成為獲得路易斯維爾.葛羅梅爾(Louisville Grawemeyer)教育大獎的第一個美國人。著有二十餘本著作,包括《創造心靈》、《超越教化的心靈》、《心靈的架構》、《開啟先河的人》、《心智解構:發現你的天才》、《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等國際暢銷書。

 

譯者簡介·譚天


台大政治系畢業,曾任《聯合報》編譯中心主任、《自由時報》副總編輯。譯著有《戈巴契夫傳》、《身先士卒》、《巴頓將軍》等二十本書,現專職譯著。

 

序·智慧導讀(評論家 公孫策)


語言與典範的領導


這本書有別於其他我讀過的所有關於領導的書。

如果是「那些」書,寫一篇導讀對我而言,可能駕輕就熟。因為古今中外的領導人大致上耳熟能詳,他們的成功方程式也不難歸納。可是這一篇導讀卻寫得我心虛極了。因為,不怕讀者見笑,我自忖尚未能充分領會書中的真意。但即使以我能夠領會的部分,我已經敢於向讀者推薦本書。並且鄭重建議,就如我自己會做的,將此書再看、三看,相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穫與心得。

這不是一本故事書(而我最擅長的正是故事書),但作者明確的定義了領導力的方程式:敘述故事+言行合一=領導力。並且特別強調,使用「敘述」(relate)而不使用「說」(tell)故事,是因為領導人除了用言語表達,還必須透過自身的典範,來表達他們的故事,從而影響信眾。

這個觀點令我對下述這個故事,有了新的體認。

戰國時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與韓非齊名的申不害,擔任韓昭侯的宰相十五年,讓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最初申不害以法家理論遊說韓昭侯,昭侯說;「法治很難推行的啊!」

申不害說:「那都是因為主君輕易接受左右的請託關說,才難以推行啊!」

韓昭侯答應不再接受關說,一切依法行事。

後來,申不害推薦他的堂哥任官,韓昭侯沒有批准,申不害露出不悅表情。

韓昭侯說:「我是應該接受先生的請託,而破壞先生建立的制度呢?還是遵行先生的法制,拒絕先生的請託呢?」

申不害為此回家閉門思過。

 

《韓非子》書中,以這個故事說明:欲行法治,必須摒除「人治」。

看了本書關於典範領導的分析之後,乃多了一層體會:說故事以推行法治的是申不害,可是身體力行以建立典範領導的是韓昭侯。韓昭侯的成功方程式,史書上只有說他「重用申不害」而已,好像功勞都是申不害的。其實不盡然,若不是韓昭侯的典範領導,申不害的政治改革很可能無法克竟全功。(下續)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October 2, 2021 at 10:52am

直接領導與間接領導

作者用以詮釋領導力的例子,不限於「權力領袖」(包括政治和商業領袖),同時將人類學家、科學家與教育家納入,以之詮釋「直接領導」與「間接領導」,這也是本書的獨特見解之一。我特別在意他將文化人類學者瑪格麗特.米勒列為第一位領袖人物的深意,也就是他歸納「領導心智四大要素」中的首項:我們的「靈長類傳承」。這不是「人為萬物之靈」式的驕傲,反而是回歸人類「生物本質」的一種謙卑。易言之,領導不是高調的引領與統馭,而是謙卑的溝通與說服

這一點可以由作者對「聖雄」甘地的格外推崇文字中感受得到:甘地認為他是可以拯救「他的人民」的唯一人選,他的精神是高調的;但是「對甘地而言,僅有一個故事是不夠的,還要在生活中具體實踐」,這就是「言行一致,以身體力行為說服」。此亦所以甘地的理念雖然是印度民族主義,但是他中能成為舉世景仰師法的世界級領袖──因為他的行為典範可以放諸四海皆準。


讀正史、看故事書、讀偉人傳記,讀者常懷「複製成功」的憧憬,但事實上時空無法重現,人物也無法復生。成功的經驗是有用的,可是古人的經驗又如何運用於未來世界?


本書作者對此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案:透過對「六大趨勢」的觀察,他展現「這些趨勢都在二十世紀初已現端倪,而且直到近年都沒有緩和現象」。包括仍被目為危言聳聽的「全球性毀滅的可能性」,以及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即時通訊」在內。

對趨勢的預言或許並非作者的強項,可是分析歸納領導本質,卻是本書卓然不群的獨到功夫。隨時密切注意趨勢的變化(包括本書與其他書),然後以本書之「內功」印證、分析當代各領域俊傑的領導魄力(敘述故事+言行一致),將令你大有所獲。這正是我所說,我會不時拿出本書「複習」的原因。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