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 LEARNING : Embracing AI for Creativity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September 17, 2022 at 2:09pm

NY Times: 52 Places to go in 2020 —— 28,Sabah, Malaysia
Primeval forests with endangered orangutans in a land off the tourist map

Listed at 28 of 52 is the Sepilok Orang Utan Rehabilitation Centre. The centre has been rehabilitating Orang Utans for more than 50 years.


                                                        (Photo Credit: Marcus Westberg

The most compelling reason to visit this biodiversity hotspot on the island of Borneo is to help preserve it. Every year, thousands of acres of pristine rainforest are burned down to make way for new palm oil plantations, but tourism could provide an incentive to protect these primeval jungles. Perched in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Borneo, and with multiple airports, the Malaysian state of Sabah offers diverse experiences while still being largely off the tourist map. Adrenaline junkies can climb Mount Kinabalu and go diving with sharks off the Semporna coast. Beach lovers should head to Gaya Island, a short ferry ride from the capital of Kota Kinabalu. The Gaya Island Resort has its own coral reef, marine center (and marine biologist) and stunning, sandy coves. But Sabah’s biggest draw is the chance to see endangered orangutans in the wild. Cruise along the Kinabatangan River in small boats to glimpse the apes, as well as pygmy elephants, crocodiles and proboscis monkeys. Or head to the Sepilok Orangutan Rehabilitation Center, which has been rescuing orphaned orangutans from forest fires and poachers since 1964. The 60-odd resident orangutans come out of the reserve forest during daily feeding times.— Shalini Venugopal Bhagat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September 10, 2021 at 4:47pm


日常苟且·詩與遠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話打動許多人,是網絡流行語。

它源於高曉松在一篇文章中寫的一段話:“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茍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詩與遠方”已經成為美好憧憬的代名詞,不少人將其作為人生追求和改變當下生活的動力。按照高曉松的描述,“遠方”就是和當下不一樣的地方,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但當我們因為各種限製不能夠遠行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坐在原地讀詩。

高曉松出生於清華大學裏有名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他的母親是著名建築學家張克群。在母親的書《紅墻黃瓦》的序言中,高曉松這麼寫道:“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可見,張克群自己便是追尋“詩與遠方”之人,也因為張克群的教育,高曉松和他的妹妹高曉江也幾乎走遍世界。

高曉松曾說過,王小波是他最欣賞的近現代作家。“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這是王小波在小說《萬壽寺》中的一句話,也是他本人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在高曉松身上,我們也能看到王小波式的對於“精神世界”無限向往的影子。他會那麼推崇“詩和遠方”,就再好理解不過了。

正是不美好的細節,構成了生活的全部


“眼前的茍且”與“詩和遠方”是一對虛假的對立。我在東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詩和遠方,生活在迷人的異域,雞毛蒜皮消失了,可東京的生活同樣存在著無奈的人性、瑣碎的溝通、窘迫的算計與虛偽的寒暄。

另外, 網絡的發達讓“遠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異國,卻時刻關注著國內的人與事,為我觸手而不可即的苦難感到悲傷。 可正是這些並不美好的細節,才構成了生活的全部。(蔣方舟中國青年作家,1989—】


生活中沒有茍且,又何談遠方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茍且”可以代替生活中的一切現狀,“詩和遠方”是自己蠢蠢欲動的渴望和幻想。與其大張旗鼓地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不如直接挑明一句話:“你要努力學習工作,懷揣夢想,然後去實現它!”

很多人慣於熱血澎湃地謳歌“詩與遠方”,卻不肯低頭完成腳下的“茍且”,心比天高,寸步不挪。一天幻想出未來無限種可能,有了這些遠方,你也不一定能活好,說到底,這些夢想也只是激勵你前進的目標,而不是放下眼前茍且的托詞。 這不是讓你摒棄現在的生活,而是讓你設身處地去想明白,如果你真的厭惡現在的生活,那麼你該怎麼做,才可以得到詩和遠方呢?(思桐)


不否定任何人的茍且, 但也強調不能忘記的詩和遠方


我認為高曉松常常提到的這句話,並沒有高人一等地來看待“茍且”活著的人。或許在高曉松的母親和他自己看來,他們自己也正在“茍且”,而這裏的“茍且”代表的是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種無奈,各種屈從,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為自己內心選擇所服務的外在條件所付出的心血,這樣的事情是生存在這世上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而詩和遠方也並不代表你要寫出精彩絕倫的詩詞,和開車走到你從沒有去過的遙遠的地方,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這世界上的一種美好的向往,一種人在追求生存過程中自己內心的真正的“愛,喜悅,和平”。


詩代表的是人生之詩,代表的是人生的詩意,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情趣和對生活的思考與註解;而遠方則是你內心中一直沒有到達過的那片凈土和向往。它可以是你心中的一個夢,可以是一個人,甚至可以是你沒有吃過的一種美食。我覺得這句話主要突出的是“不止”,高曉松沒有否定任何人的茍且,但是他也強調了我們不能忘記的詩和遠方。

至於有人說的這句話不過是高曉松自己的口號,這也無可厚非,我倒是更傾向認為這是高曉松一直在追求的狀態,無論他在任何一個領域有沒有走得足夠遠,至少他擁有一顆向往遠方的心。


《月亮與六便士》

英國小說家威廉· 毛姆的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地位和美滿的家庭,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在小說裏,他的行為沒有人能夠理解,在異國,他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的煎熬,精神也在忍受痛苦的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畫作。

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小說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

六便士不就是茍且,月亮不就是詩與遠方嗎?滿地是六便士,卻有人擡頭看到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是每一個人的自由和勇敢之書,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是天才,卻依然勇敢的人。追尋詩和遠方正需要這樣的勇敢。


清華北大與藍翔技校

高曉松曾應邀回清華大學演講,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中追求理想者寥寥。當他給學生們講了半天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學生們的提問依然是“進國企好還是進外企好”,以至於高曉松認為現在的清華大學已經成了和藍翔一樣的技校,決定以後再也不回去演講了。

他也在綜藝節目中訓斥過一位清華學弟:“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問自己能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卻問我們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另一方面,藍翔技校的校長榮蘭成先生曾訓導學生:“同學們,咱們藍翔技校就是實打實學本領,咱們不玩虛,你學挖掘機就把地挖好,你學廚師就把菜做好,你學裁縫就把衣服做好。藍翔如果不踏踏實實學本事,那跟清華北大還有什麼區別 ?”

不同學校承載的社會責任不一樣,培養出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也不一樣。但無論哪所學校,完成什麼樣學業,每個人都有資格,並應當擁有自己的“詩與遠方”。(知乎平台)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15, 2021 at 5:49pm


陳明發《時間病患


1982年,美國醫生拉里·多西(Larry Dossey)創造了"時間病"(Time Sickness)一詞。現代人其實都是“時間病者”;長期處於什麽事都得快、都求快的狀態下,無休止地和時間競賽,且不自覺自己有病。

時日久了,自然變得緊張、焦慮而抑鬱,老覺得這裏痛,那裏不對勁,開始失眠,健康狀態受損,甚至精神也出現狀況,那就出現實實在在的大問題了。


後現代大哲學家如福柯等,花了許多時間探討社會制度裏的諸種“霸權”現象,所揭示的,是有權勢的人/階級,對一般無覺知者有形或無形的的施暴。在現代時間觀的面前,大部分人未意識到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施暴。

當然,我們有很好的理由這樣對待自己,因爲就像世界經濟論壇發起人Klaus Schwab所說的:“過去,是大吃小的世界;而今,則是快吃慢的世界”。誰都不想被競爭對手幹掉、超越、“吞掉”,唯有做得更多、更快。


宗教界一直呼籲大家“活在當下”,時間病患在每一個當下,却是特別“活”躍;“恐怕來不及了”的“使命感”,使人完全忽略了一個“悠然”、“未來”之美。

治療"時間病"的方法,由重新評估我們跟時間的關係開始。誠如拉里·多西醫生所建議的,首先走出例常的時間安排,使用生物反饋、冥想或祈禱,以策劃新的"時間出口"。(奧諾德《放慢腳步》【45】)

                                          (Source of Photo:https://www.chronobiology.com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12, 2021 at 1:21pm


慢活:中间路线


大多數人並不希望,以對慢速的崇拜取代快速崇拜。速度或許能給人帶來快樂,增加成效,讓人感覺強而有力;沒有速度,我們會更加貧窮。世界所需要的、慢速運動所能提供的,是一條中間道路,一個將美好甜蜜的生活,同信息時代的活力相聯姻的處方。

其秘訣是尋找到二者之間的均衡:不是凡事皆快,而是以恰當的速度去完成。時快,時慢;時而介於二者之間。


慢意味著絕不匆忙,絕不力圖為省時而省時,意味著即便由於環境所迫不得不快,也要保持冷靜、不慌亂。

培養內在的舒緩悠閑氣質的一種辦法,就是騰出時間做無法快速做的事,例如沈思默想、編織、園藝、瑜珈、繪畫、閱讀、散步、氣功、太極等。
(奧諾德《放慢腳步》【43】)


補課:


繪畫:
並不是只有藝術家才能擁有繪畫天賦。每個人都會畫畫,它並不罕見。願意的話,它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用心練習時,繪畫有能力毫不費力地引導自身與世界建立更深層的關系,把一個簡單的創造行為變成一種深入觀察並與生活深刻聯系的方式。坐下來,拿著紙和鉛筆,任何紙和鉛筆,畫畫。不管你畫的線條是隨意的,還是復雜的。很快你就會發現你的頭腦清晰,全神貫註於手中鉛筆有節奏的動作。用心繪畫的好處幾乎與冥想的好處相同。在冥想中,焦點保持在呼吸,而在正念繪畫中,你用鉛筆在紙上的移動作為你關注的焦點。


輪圓彩繪:
這是另一形式的繪畫,這慢活修煉活動要感謝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他38歲時遭遇生命瓶頸,辭去了瑞士蘇黎世大學教職,全心全意投進內在修行。他都將自己的夢境、思想及所繪的圖加以記錄,並順著內心的衝動,在日記中描繪成圓形圖騰。這“神聖魔圈”正是東方印度教和藏傳佛教中的“Mandala”(梵語,曼陀羅,亦稱輪圓)。讓這種無意識自然地”表達“,榮格發現,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是分裂的,但“曼陀羅”可以讓它整合起來。精密的圖騰、壇場能量、幾何中的體結構奧秘,以及色彩的力量,我們的內在/神性連接了起來,創造強有力的能量。彩繪時的靜心釋放負情緒,體驗活在當下。

瑜伽:
瑜伽是將身體和精神集於一體的伸展運動,經由輕柔、有韻律的動作來運動所有肌肉、內臟、神經和骨骼,使身體得到均衡發展,有很好的塑形和健身的作用。

坐禪:“坐禪”又稱禪修、靜坐、打坐,它是佛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煉方式,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發展而來。中國傳統的靜坐養生功法,實際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據《莊子》一書記載,黃帝曾向名叫廣成子的人詢問學習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靜,乃可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以上這段精辟的論述,實則就是在靜坐中的真實感受和長生之道。靜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慧增智,故佛家的大乘、金剛乘及道家、儒家、瑜伽術對打坐都很重視。

太極:太極拳包含著深刻的道家哲理,動作緩慢,呼吸深長,能加速血液循環,增強內臟功能,對於腦力勞動者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方式,從鍛煉身體,到放松身心,太極拳無疑是最佳慢運動。

高爾夫:高爾夫球盡管運動強度不算高,但運動量也不算小,以打完一場18洞來算,步行的距離大概有十多公裏。揮桿動作有助於身體伸展和心情放松,美麗的球場環境會使你吐納更新鮮的氧氣。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1, 2021 at 2:29pm


奧諾德·耐心細致,質量高於數量


快意味著忙碌、加強控制、匆忙、分析、壓力、膚淺、不耐煩、狂熱冒進、數量高於質量;慢則相反,它意味著平靜、小心處置、接受、靜止、本能、不慌不忙、耐心細致、冷靜反應、質量高於數量。也使一切發生真實而有意義的聯系,包括人、文化、工作、飲食等。具有反諷意義的是,緩慢並不總意味著緩慢。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以緩慢的方式執行任務往往能帶來更快的結果。以緩慢的心態快速做事也是可能的。(奧諾德《放慢腳步》)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25, 2021 at 6:48pm

陳明發《旅遊與文化仲介》


“文化仲介”(cultural intermediaries)在西方冒起,“新旅遊形式”出現於“第三世界”,二者促成了消費“第三世界文化”的旅遊形態。旅遊商品包括有形物質的古跡、美食與收藏品等;以及非物質抽象的節慶、儀式與生活方式等。

法國哲學家布爾迪厄在文化研究領域留下巨大的精神遺產,過去卻未在旅遊領域被善加采用。若能結合起來,或可從旅遊消費活動中,挖掘出對旅客、文化生產者與學術人員皆有新發現的意義。
(參考: Rafiq Ahmad (2013) WORKING WITH PIERRE BOURDIEU IN THE TOURISM FIELD MAKING A CASE FOR ‘THIRD WORLD’ TOURISM, Cultural Studies, 27:4, 519-539, DOI:10.1080/09502386.2012.707222)


沒特色難尋蹤跡 霹紀念品欠缺推廣

李永球·登嘉樓的神廟博物館

橡膠的移民故事

橡膠的故事:哭泣的樹

田和設計·橡膠的故事

熱浪島所在的馬來西亞登嘉樓州

黃永武《愛蘆小品》嗅覺的享受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20, 2021 at 6:41pm

陳明發《感性刺激》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的經濟思想有助於政府的短期管理,如景氣循環;而管理長期的經濟成長政策,19世紀法國供給派大師賽依(Jean-Baptiste Say,1767~1832)則認為,不是消費決定論-供給會自動的去創造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東西賣不出不是消費不夠,是供給的創造性不夠,需要刺激的是革新而非消費。在這世界上,有形資產已接近飽和。資訊社會感性社會知識社會影響了消費口味。


詹宏志:感性消費時代

符號消費(SYMBOL CONSUMPTION)

魔課師手札·品牌體驗

從“消費人”到“審美人”的精神涅槃

“體驗”與“品味”: 誰的審美化?

體驗行銷:行銷對話

微電影營銷:體驗經濟時代的品牌傳播新思維

娛人得利

作為文化變遷標識的“後現代”

故事場景摩天樓 STORYSCAPING

突破故事行銷的迷思

《不賣東西賣體驗》推薦序

黃厚銘:風格、名牌、與符號消費

進入消費的“身體敘述”:一個符號倫理學分析

品牌神話 靠消費者加油添醋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14, 2021 at 5:58pm

擬定全國性及區域在地性的創生戰略藍圖

為達到全面促進地方產業創生發展之完整規劃,應參考日本中央政府成立“城鄉、人才、工作創生本部”主導政策推動的作法。

除了考量在行政院組織下設置“在地創生總部”,以期成為中央擬定與推動全國性的“在地創生綜合發展策略”之權責單位,並定期查核在地創生特色執行藍圖之實施狀況,以及作為進行跨部會跨單位協調規劃和整合等重要事項的主要聯繫與執行窗口。


此外,中央亦應根據地方人口結構、產業特色、未來願景及其他客觀指標,與各地方政府共同擬定具地域差異化特性之“在地創生特色執行藍圖”,內容包括:發展目標、政策方向、落地作法⋯等。

必要時可透過定期審視方式,修正調整綜合發展策略及特色執行藍圖,作為後續能讓政府之間及產業公協會等相關單位,能透過多效率和少限制的合作機制與實驗場域,鏈結並推動具備創意創新創業等三創的在地創生行動方案。(蔡鳳凰/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臺灣經濟)研究所 分析師,《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Craft Beer Is Creating Life in Japan’s Countryside)

延續閱讀 》

地方文化營銷


愛墾慕課·在地篇

《愛墾鄉頻道》內容重點推薦

韵文化:鄉韻

韵文化:我求

敘事·創意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Countries With the Oldest Populations in the World

《高齡社會》

《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經驗》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12, 2021 at 9:43pm


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在地創生”是一種建構培育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應透過地方環境品質的專注經營,打造在地民眾產業與社會的共享價值、社區能力、跨領域合作,成為韌性城市與活力社區的基礎。

由於各區域縣市或鄉鎮市,都擁有該地特色的產業或產品,政府政策若能與時俱進,建置重點區域產業的友善環境,深入探討並培植在地特色產業發展,相信將可成功借鏡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成為平衡城鄉地方發展、落實在地中小企業創新的重要基盤。

另一方面,若能透過智慧科技結合地方重點區域的六級化產業,搭配具地方特色翻轉的市場商機策略,並藉由選定實驗場域及創新營運商業模式,預期可協助在地特色產業之升級轉型,促進城鄉經濟均衡發展的輔導規劃。(蔡鳳凰,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27, 2021 at 3:36pm

中國人大代表直播賣红棗

原題:全國人大代表尤良英:我們用直播銷完了聯合社所有產品

中國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晚上8點,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13團11連職工尤良英準時開始直播:“朋友們,這是我們種的紅棗,肉厚核小、味道甜、口感好,關鍵是整個種植過程綠色無公害,價格也實惠,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下單了!”

                                       尤良英正在做直播。光明日報報記者王瑟攝影


“只要在家裏,我一般都在晚上開直播。今年春節前,我們聯合社賣光了所有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特別是在去年疫情期間,全國各地的網友支持我們的網上直播帶貨,塔里木大學專門在校園裏為我們安排了直銷專櫃,讓豐收的葡萄順利售出,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去年4月2日,尤良英任理事長的阿拉爾市萬農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正式揭牌,原本各自為政的數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走上了聯合經營、抱團發展之路。截至目前,聯合社吸納的果農已有560多戶1200多人,統壹管理的林果面積超過1.1萬畝。


新變化不僅在於規模的擴大,聯合社有更長遠的打算。2018年,尤良英將自己經營的部分紅棗園按照標準園進行大膽改造,把原來的株距擴大兩倍多,並施以更加科學的管理,年底經過比對發現,不但投入成本降低,而且紅棗品質明顯提高。這種有別於傳統的種植模式,她稱之為“綠色種植模式”。

去年全國兩會前的517日,原計劃她要從阿克蘇前往烏魯木齊市後再去北京,但因為下午3點半有一場直播,她不得不改簽機票,推遲兩個小時才出發。“那場直播,我們直播間最高人氣達到64萬,感謝全國這麼多網友的支持。鄉村振興,八方助農,讓我們一起為脫貧攻堅,獻自己的份力量。”尤良英興奮地說。


她的頭條賬號裏有不少視頻作品:在棗林裏直播紅棗管理技術,在田間直播栽種紅苕,在葡萄架下直播葡萄生長情況……鏡頭中,“尤大姐”置身地地道道的田園風光,講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熱情又親切。直播帶貨、視頻推薦,種種電商新玩法,尤良英都掌握得很熟練。為此,她得了個新綽號——“阿克蘇薇婭”。


直播帶貨忙得不可開交,深入基層學習傳達全國兩會精神更讓她奔波在路上。去年全國兩會剛一結束,她就來到基層線,為各族幹部群眾宣講兩會精神。她常說:“把廣大基層幹部幹事創業的手腳,從形式主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為擔當者擔當,讓履職者盡責。這是我聽了政府工作報告後最觸動和感動的一句話。”

說起自己的宣講和直播帶貨,尤良英總會講到這樣一個細節:一次直播中,有網友問尤良英能保證棗樹種植過程都是綠色的嗎?尤良英堅定地回答:“必須堅持綠色種植的道路,我們每一顆‘尤棗’都讓消費者放心。成立萬農合作社聯合社的初心,就是通過更多人的加入,抱團取暖,共同致富,起抵禦市場風險,把我們這幾年蹚出來的經驗,比如提質增效的科學種植方法,將數量變質量、將產品變商品、將商品變禮品等新辦法,分享給大家。”


尤良英說:“我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在打贏,核心在精準,最關鍵的是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轉變貧困戶思想,依靠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實現穩定脫貧。貧困戶有了‘造血’能力,再為他們提供好的平臺,持續穩定脫貧就不是問題。”

說起今年的全國兩會,尤良英說她準備了多份建議,特別是關於支持新疆農產品精深加工的建議,就是希望能為新疆的特色林果業發展帶來新的發展希望。《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7日 03版)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2021-02-27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