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Netflix production engages with local cultures by commissioning local productions for local and global audiences, adapting its platform for regional user preferences, and collaborating with local creators and industries to foster growth in diverse markets.
This strategy helps attract specific customer segments and solidify loyalty, though it also raises concerns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trol and the potential subjugation of loc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to the preferences…
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5, 202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Before the entry of Netflix, three terrestrial broadcasters established a joint venture called Content Alliance Platform and introduced a streaming service called POOQ in 2012. Meanwhile, SK Telecom launched its own streaming service Oksusu in 2016. Based on the agreement between terrestrial broadcasters and SK Telecom, POOQ, and Oksusu merged into Wavve.
Until 2011, the nation’s public authorities restricted pay television networks to produce news programs except for two news…
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3, 2025 at 7:00am — No Comments
從依賴AI到駕馭AI
AI能幫助我們,但也可能讓人懶惰。
小故事:AI幫忙的作文比賽
一位高中女生,用AI激發靈感,再用自己的語言完成文章,最後奪冠。她說:「AI幫我開了腦洞,但故事是我自己的。」
這就是駕馭AI的關鍵:把AI當作工具箱,而不是拐杖。…
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1, 2025 at 2:00am — No Comments
起跑線的焦慮:一代父母的心病
在家長群組裡,「贏在起跑點」大概是最常出現的關鍵詞。有的爸媽一邊抱怨補習費太貴,一邊又擔心孩子慢一步就會輸掉一生。這種焦慮,幾乎成了一代父母的共同語言。
但是,冷靜想一想:人生真的有一條「起跑線」嗎?即使有,AI時代到來後,那條線還存在嗎?…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0, 2025 at 5:30pm — No Comments
在社交媒體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Fear of missing out」(FOMO,錯失恐懼症)。當朋友們在 Instagram 打卡演唱會、展覽或旅行,而自己只能滑手機「隔岸觀火」時,心裡那種被排除在外的不安感,恐怕再熟悉不過。FOMO 不只是心理學上的小詞彙,它更是一種廣泛蔓延的時代病,甚至成為社會隱憂。
法國社會學者布赫迪厄…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7, 2025 at 5:3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短語篇章風格濃縮而具有詩意,結合哲理與日常意象,對比捷克作家卡爾·齊爾曼(Karel Čapek,1890-1932,捷克作家)在《口袋故事》(Tales from Two Pockets)中的短篇段子,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
一、語體與形式:詩性片語 vs 敘事段子
特點… |
Added by iPLOP on June 27, 2025 at 2:05pm — No Comments
五、史詩通神觀念的突破與中國軸心文明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代,一方面是王權旁落,貴族世襲制的瓦解;另一方面則是士階層的崛起,人類理性精神的全面覺醒。在社會急劇變化的背景下,出現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新突破。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之為「軸心時期」。軸心文明的最大特點是人類精神思想上的「突破」,而「突破」的核心便是對原初文化的超越。
中國軸心文明的精神超越,在很重要的方面是體現在溝通神靈的適用范圍與對天人合一觀念的突破上。具體地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天人合一」觀念的變化體現在由上層貴族普及到下層士民、由集體意識轉化為個人意識。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見於《莊子·人間世》中莊子借孔子弟子顏回說出的一段話:…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May 26,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先說《天問》。五帝三代宗教王官時代,各民族史詩只敘其本民族的歷史,且嚴格限定在本族內世代相傳。而《天問》所敘,除在篇末敘楚本族歷史外,主體部分則以大量篇幅敘虞、夏、商、周及吳、秦歷史,這在文化史上是一種新現象。這一新現象在楚國出現,在屈原筆下出現,決不是偶然的。戰國時代,王官史詩賴以生存的血緣管理結構早已散體,原來主持宗教祭祀並吟唱史詩的周王室祭司及各諸侯國祭司都開始離開其本族國而四處奔命,各族史詩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神聖性而流散各地,從而出現了各族國精英文化廣泛交流與融合的新局面。這樣,時代條件成就了《天問》能夠綜合虞、夏、商、周、吳、秦、楚等族史詩而融為一體,從而使《天問》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千古奇篇鴻文。…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May 24, 202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一)大小文化傳統在《詩經》中的融合
討論之一:從《詩經》編輯的綜合性看大小文化傳統的融合「頌」、「雅」、「風」最初是音樂的分類。雅、頌詩是宗廟祭祀所傳唱,自然屬於文化大傳統,屬於精英文化。邦風相對於雅、頌而言,是地方文化,自然是小傳統。這兩個傳統,本來是上下流傳,界限分明的。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卻將他們綜合在一起,編人《詩》中,正反映了西周末期以來,因社會結構變化而引起的大小文化傳統融合的趨勢。…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May 22, 2025 at 2:00pm — No Comments
王官之學下移的同時,私學、私人著作開始從下層興起。據《孟子》記載,最早私人著述史書的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其《滕文公下》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司馬遷也認為,孔子作有《春秋》,其《孔子世家》雲:
(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故昊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在宗廟祭祀神靈的活動中,君臣上下同聽「雅」、「頌」之聲,便「莫不和敬」,鄉裡長少同聽之,便「莫不和順」。史詩在協調社會等級次序、維護血緣族團群體安定團結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見。
(五)史詩的精神原則
在宗教史詩時代,初民們堅信神靈是公正不偏,能夠揚善懲惡的。《墨子·明鬼》:「古聖王必以鬼神為賞賢而罰暴。」「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楚辭·離騷》:「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措)輔」。又,《尚書》三篇記載商王盤庚之言曰:
予告汝於難,若射之有志。…
Added by iPLOP on May 2, 2025 at 12:00am — No Comments
且《周書》獨鬼而《商書》不鬼,則未足以為法也。然則姑嘗上觀乎《商書》……察山川鬼神之所以莫敢不寧者,以佐謀禹也。此吾所以知《商書》之鬼也。
且《商書》獨鬼,而《夏書》不鬼,則未足以為法也。然則姑嘗上觀乎《夏書》……此吾所以知《夏書》之鬼也。
這條材料說明夏商西周三代都有「雅」、「頌」類史詩的存在。所謂「語數鬼神之有」,說明史詩是信神、頌神的。此鬼神自然包括自然神,如「帝神」、「山川鬼神」和祖先神,如「文王既死」卻能「在帝左右」。所謂「先王之書」、「聖王之書」,說明史詩乃是統治階層所擁有。所謂「語數鬼神之有,重又重之」,說明史詩是祭司在宗教典禮上與神靈溝通時反覆吟唱的。…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pril 27, 2025 at 9:30am — No Comments
顓頊改革巫術,標誌著宗教與史詩時代的開始。在巫術與巫詩時代,由於尚未出現階層,人人平等,因而萬神亦平等,且人神亦平等。然而,到了顓頊改革巫術之後,氏族貴族階層開始將原來平等的自然神分成不同的等級,其中日、月、星、辰等天體自然神被奉為最高等的神靈,所謂天神;而且規定只有氏族貴族階層才有權力溝通天神,普通氏族成員則只限於溝通身邊的草木水土等自然神而不能再像巫術時代那樣隨時通天神了。巫術開始與政治相結合,形成了「巫政合一」的新現象,中國的階級社會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在巫術時代,巫師通過吟誦咒語來責令控制天體神,這咒語便是巫詩。而到了宗教時代,則是祭司通過獻祭歌舞以贊頌天體神靈的偉大,並祈禱天體神靈的幫助,這贊頌祈禱的文辭便是初期的史詩。因此,宗教時代的開始,也就是史詩時代的開始。
(二)史詩的存續時間…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pril 23, 2025 at 8:30am — No Comments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就詩的起源已提出了種種說法,例如,「心靈表現說」、「遊戲衝動說」、「模仿自然說」、「巫術交感說」、「勞動需要說」,等等。過去,中國學界往往採用「勞動需要說」。其實,詩歌起源於勞動說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不能解釋詩產生的直接動因。中國古詩起源之後,又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早期發展階段。在此階段,詩因為與宗教、政治的結合而顯示了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到了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之際,又出現了新變化。詩的早期發展與變化,與文明史、思想史、學術史、文化史等都有深刻的關係,值得我們作綜合討論。
一、原始巫術與詩的起源:巫詩…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pril 19, 2025 at 1:30pm — No Comments
關於他的形而上學的基礎,在給阿爾諾的一封信里有一段最明確的申述:
「考察我對一切真命題所持的概念,我發現一切謂語,不管是必然的或偶然的,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全包含在主語的概念中,於是我更不多求。……這命題非常重要,值得完全確立,因為由此可知每一個靈魂自成一個世界,與神以外的其他一切事物隔絕獨立;它不僅是永生的,還可說是無感覺的,但它在自己的實體中保留下它所遭的所有事情的痕跡。」
他然後說明實體彼此不起作用,但是通過各從自己的立足點反映宇宙而取得一致。所以無從有相互作用,是因為關於各個主語發生的一切事情是它自己的概念的一部分,只要這實體存在便永久決定了。…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6, 2024 at 12:13am — No Comments
然而,也許萊布尼茲的意思並不是真說上面的話是存在的定義。假使這原來僅是個判斷標准,那麼借助他所說的「形而上學的完善性」,這標准能夠與他的流俗意見取得調和。
他所使用的「形而上學的完善性」一詞似乎指存在的量。他說,形而上學的完善性「無非是嚴格理解下的積極實在性的大小。」他一貫主張神創造了盡可能多的東西;這是他否定真空的一個理由。有一個(我一直弄不懂的)普遍信念,以為存在比不存在好;大家根據這點訓教兒童應該對父母感恩。萊布尼茲顯然抱著這種見解,他認為創造一個盡可能充盈的宇宙乃是神的善性的一部分。由這點豈不就推出現實世界便是最大的共可能者集團所構成的。那麼,倘若有一個十分有本領的邏輯家,僅從邏輯就能決定某個可能的實體存在或不存在,這話說來還是不假。…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20, 2024 at 12:31pm — No Comments
阿爾諾對待這些信的態度讓人喪氣。他在信中寫著:「在這些思想中,我發現極多令我吃驚的東西;如果我料得不錯,這種東西幾乎所有的人會感覺荒謬之至,所以我真不懂,明明全世界人都要排斥的一個作品,要它能有什麼用。」這種敵視性的意見無疑使萊布尼茲從此以後對他個人在哲學問題上的真實思想采取保密方針。…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19,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這個論證沒有形式邏輯上的毛病;它的前提是經驗性前提,它的結論據稱是按經驗推理的普通規范得出來的。所以是否該承認它,這個問題不取決於一般形而上學問題,而取決於比較細節上的考慮。這論證與其他論證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它假若靠得住)所證明的神不一定具備所有通常的形而上學屬性。他未必全知,也未必全能;他也許不過比我們人類英明而有力千百倍罷了。世間的萬惡可能由於他的權能有限。有些近代的神學家在作出他們的神觀時,利用了以上幾點可能性。但是這種空論離開萊布尼茲的哲學太遠了,現在必須話歸本題,講他的哲學。
他的哲學有一個最典型的特征,即可能的世界有許多之說。一個世界如果與邏輯規律不矛盾,就叫「可能的」世界。…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17,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在萊布尼茲,這論證取的形式略有不同。他議論,天地間一切個別事物是「偶發的」,換句話說,從邏輯上講它本來也可能不存在;不僅按各個別事物來說是這樣,對整個宇宙也可以這樣講。即使我們假定宇宙一向始終是存在的,在宇宙內部也並沒有任何東西說明它為什麼存在。但是照萊布尼茲的哲學講,一切事物總得有個充足的理由;因此宇宙整體必須有個充足理由,它一定在宇宙以外。這個充足理由便是神。
這個論證比簡單直截的「初因」論證高明,不那麼容易駁倒。「初因」論證依據的是一切序列必有首項這個假定,而這個假定是不對的;例如,真分數序列沒有首項。然而萊布尼茲的論證卻不依賴宇宙必定曾有一個時間上的開端這種見解。只要承認萊布尼茲的充足理由原理,這論證就妥當牢靠;…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15,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神的行為有同樣一種自由。神永遠懷著最良善的意圖而行動,但是神所以如此並沒受一點邏輯強制。萊布尼茲和托馬斯阿奎那有同見,認為神不能做違反邏輯定律的行為,但是神能夠敕命做從邏輯上講是可能的任何事情。神因此便有很充裕的選擇自由。
萊布尼茲把關於神存在的各種形而上學證明發展成了最後形式。這些證明歷史悠久:從亞里士多德開端,甚至可說從柏拉圖開端;由經院哲學家作了一番形式化,其中之一,即本體論論證,是聖安瑟勒姆首創的。這個證明雖然被聖托馬斯否定了,笛卡爾卻又使它復活。萊布尼茲的邏輯技能高強無比,他把神存在的論證敘述得比向來更勝一籌。我所以在講他的時候要探討這些論證,理由也就在這里。…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12,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