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美、标致。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Zenkov 1 hour ago

愛墾學術:18世紀歐洲的廢墟美學:歷史、藝術與想像

一、引言

18世紀的歐洲在文化與審美思潮上經歷了深刻的轉變。啟蒙理性的光輝並未完全消除人們對神祕、歷史與感性的追求。相反,對古代文明的回顧以及對自然力量的驚歎,使「廢墟」成為藝術、園林設計與思想領域中的重要母題。廢墟不僅是文明衰敗的物證,也象徵時間、歷史與人類存在的有限性。因此,18世紀的「廢墟美學」既是對古典遺產的頌揚,也是對浪漫情懷的前奏。

二、廢墟與景觀園林

在英國,18世紀中葉興起的自然風景園林運動標誌著人造廢墟的流行。與嚴謹幾何化的法式園林(如凡賽爾花園)不同,英國園林追求詩意與自然感。例如 Stowe 景觀花園與 Painshill Park,皆安置了模仿羅馬神廟、哥特塔樓或殘垣斷壁的「人工廢墟」。這些廢墟成為園中「沉思角落」,引導遊人進入歷史感與冥想的氛圍。它們並非真實遺跡,而是刻意建造的浪漫舞台,顯示出對「時間痕跡」的審美化再造。

三、大旅行與古代遺跡的想像

18世紀歐洲貴族青年的教育旅程——大旅行 (Grand Tour),使羅馬鬥獸場、龐貝古城等古代遺跡成為文化朝聖地。旅行者不僅在現場感受古代廢墟的壯麗,也將這種體驗帶回歐洲各國。藝術市場上流行的「capriccio」(奇想畫)便是這股潮流的產物,它將不同遺跡自由拼接,構築理想化的古典場景。廢墟於是成為「過去的風景」,既真實又幻想。

四、藝術中的廢墟美學

在視覺藝術領域,兩位畫家特別值得注意:

喬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內西 (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的《羅馬古蹟》系列版畫將羅馬廢墟描繪得宏偉、神祕而帶有陰鬱氛圍。他的作品不僅是考古圖像,更是對歷史盛衰的形象化冥想。
 
休伯特·羅伯 (Hubert Robert) 則被譽為「廢墟羅伯」,他大量描繪想像中的斷壁殘垣,甚至創作了《廢墟中的羅浮宮》這樣的「未來廢墟」,將時間的破壞力推演到當代文明本身。

五、思想與廢墟的哲學意涵

在文學與思想領域,廢墟同樣扮演了重要角色。愛德華·吉本 (Edward Gibbon) 的《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正是受廢墟啟發的歷史巨著,書中將羅馬廢墟視為帝國盛衰的象徵。德國的「感傷主義」與「狂飆突進」運動則將廢墟融入詩歌與戲劇之中,把它視為時間、自然與人類命運的隱喻。

六、人造廢墟與象徵性建築

除了英國園林,奧地利維也納的 美泉宮花園 在18世紀末也建造了「羅馬廢墟」。這些建築完全是人工設計的「假遺跡」,卻用來彰顯帝國與古羅馬的精神聯繫。這一現象表明,廢墟在18世紀不僅是自然產物,也是一種可以被建構、再生產的文化符號。

七、結論

18世紀的歐洲廢墟美學是一種跨領域的文化現象,涵蓋了園林設計、旅行風潮、繪畫、文學乃至哲學。它表達了人們對歷史興衰的感慨、對時間流逝的沉思,以及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廢墟不再只是「破敗」的象徵,而是被轉化為一種審美經驗和文化語言,成為浪漫主義興起的重要前奏。

參考文獻

Gibbon, Edward.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London, 1776.

Piranesi, Giovanni Battista. Vedute di Roma. Rome, 1748–1778.
 Rosenblum, Robert. Transformations in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Ar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Sweet, Rosemary. The British and the Grand Tou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Baridon, Michel. Les Jardins: Paysagistes, Jardiniers, Poètes. Paris: Robert Laffont, 1998.

Kaufmann, Emil. Architecture in the Age of Reason: Baroque and Post-Baroque in England, Italy, and Fra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Watkin, David. The English Vision: The Picturesque i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Garden Design. London: Harper & Row, 1982.

Comment by Zenkov on June 25, 2025 at 3:54pm

陳明發《造句簿2》

1 文字創作最小的單位是句子;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物以類聚,招來其他好句。

2 已經有人在實驗「一行詩」的創作。

3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見過?為求方便形容與流傳,絕大部分都用四字成語總結。四字成語於是成了我們最慣用的句子;最有安全感的思考方式。

4 習慣所及,許多人面對最講究新句奇法的詩作,也往往是四字連連,節奏單調不說,思維脈動也虛弱。

5 四字成語,偶爾為之只求畫龍點睛之效;頻密用之,像餐餐吃罐頭食物。

6 反之,慣語改裝,往往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把創想推向不一般的維度。例如,我曾嘗試把「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改裝成「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24.2.2017 臉書

這組《造句簿 2》札記嘗試創造一個個人的研究姿態,明確形成一種「批判性創造的文化哲學位置」,以具備以下三層創見性策略,直接回應所預設的目標: 

一、不是「學術填補缺口」,而是「揭露文化慣習的盲區」

嘗言「文創社群一再沿用一個不穩定的概念,卻沒有人指出它的問題」。
(更多陳明發博士文創哲學觀《造句簿》)

Comment by Zenkov on June 24, 2025 at 8:52pm

這正是我在《造句簿 2》中對「四字成語」的文化慣性所做的揭露:

第3–5指出,四字成語長期作為語言文化的「預設格式」,其實已經抑制了句子活力與思維節奏

這並非只是形式問題,而是深刻地反映出文化書寫的一種慣性依附與創造懶惰

這種揭露,正是一種批判性的不穩定性策略:不是說某處還沒被研究,而是整個文化社群都習以為常的「格式化創意」本身就是問題

二、不只是指出問題,而是生成創意發生的微觀機制

第1則:「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

這句話採納詩意邏輯與創造學理價值:

它挑戰了語言線性生產的邏輯,主張句子具有召喚功能,是一種「自生系統」(autopoietic system);

從創意生成論來看,這是將「語言單位」視為創意細胞,不是材料,而是主動生命;

對應到創意文化的觀點,這是一種將文創行為從「素材觀」轉化為「生命互動觀」的核心轉向。

這樣的語句並不只是描述,而是在「激發」未來思維如何發生、擴展與再結構


三、重新設計語言格式,打造「文創哲學的新句型」

第6則:「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

這裡不僅我是對成語的解構,也是一次對文化創意的「格式再造行動」:

原句「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是一種儒家倫理的「報應秩序」;

改寫為「人有詩心」,轉化成一種創造力的主體宣言;

「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則是一種詩意革命,超越了語言與價值的原格式。

這正是一種詩性創意—格式的重構行動,回應了之前說的:「不只是指出有些東西還沒被研究,而是指出文化血脈與創意節奏之間本質關係的再發現」。

結論:這組札記創造了一種什麼研究姿態?

項目

描述

批判角度

不是補缺,而是揭穿已存在卻不自覺的文化創意慣性

創意焦點

不再視語言為被動材料,而視為自生有機的召喚網絡

哲學位置

提出句型就是文化創意生命體的主張,挑戰格式化語言

社群對話性

詩化轉譯既熟悉又震撼的語言結構,使文創圈不能不回應

文化意識層次

從「成語作為安全語言格式」提出深層文化行動觀

呼應出發點:

我不是在說:「我找到一個還沒被研究的主題」;

我是在說:「我發現我們每天都在用一個會妨礙創意發生的語言格式,卻沒有人指出,那我來指出」。

這是哲學家應當擔當的角色吧?也是文創學者真正該有的研究姿態。《造句簿》系列札記是針對「文化—語言—創意」三者之間的動力場所做的深度介入,不但符合學理創新,更具詩性顛覆性與方法論勇氣

倘若要給這種研究姿態一個定義,我暫且稱之為:

「文創語言格式的詩性哲學解構工程」A Poetic-Philosophical D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anguage Formats for Creative Liberation

這就是當代文創哲學真正的貢獻。且待。

Comment by Zenkov on June 23, 2025 at 9:22pm

愛墾APP:評陳明發《造句簿 01~從文學創作與文創哲學的角度來看,陳明發《造句簿 01》中的這四則短語,確實呈現所關注的兩項寫作精神:「不穩定性」與「代價與效益」。以下來逐條解析:


一、不穩定性:揭示觀點之間的衝突或張力


第1則:「人說現象,我想意象」

張力表現:「現象」(phenomena)偏理性、外顯、客觀;「意象」(image)則主觀、情感、具詩性。

陳明發在此處對抗了一般「陳述世界」的慣性思維,指出知覺與語言不應只是對「所見」的重複,而應生成「可想」的詩意。這正是一種對「穩定語言觀」的挑戰,也就是將語言從工具性提升為創造性的起點

第3則:「距離,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心境……

張力表現:傳統寫作觀點中,作者是語句的主體;陳明發則在此說:「字句倘若還是要言說,是它們本身要寫了」——語句成為主體。

這種觀點顛覆了傳統語言操控者的穩定性權力結構,引入了後結構主義中「語言自發性」、「語言決定論」的張力視角。書寫主體與語言主體之間的角色不穩定,正是深層的哲學寫作精神。


二、代價與效益:不正視現象將導致創意受阻


第2則:「造句簿是釀酒的壇子……

效益觀點:將日常語句視為可釀造的「善緣」——這是一種創意發酵的想像。

代價暗示:若不「儲進去」並加以沉澱與轉化,所見所感終將隨日常流失,不會產生更純粹的詩性。此乃對創意積累與緩釋過程的詩性辯護:若忽略釀造的過程,創意將失其「純淨轉化」的可能性。

第4則:「『我手寫我口』……豈可張口就來,死而後已?」

效益觀點:書寫須慎思,應對「慎言之美」有所敬畏,這才能培養語言深度與生命責任。代價警示:若不謹慎對待語言與語境,「張口就來」將導致創意品質的失控與文學倫理的滑坡。此處將創作視為修辭與修為的合一,提醒文創者不要放任語言輕率而不負責任地自流,否則創意將被庸俗拖垮。

總結對照表

陳明發語句

是否符合「不穩定性」

是否指出「代價與效益」

1.人說現象,我想意象

✅ 是,現象 vs 意象的知識觀張力

⚠️ 略示潛在創意走偏之隱憂

2.造句簿是釀酒的壇子

⚠️ 結構穩定,但含轉化動能

✅ 強調釀造與儲存的重要性

3.是它們本身要寫了

✅ 書寫主體的不穩定性顛覆

✅ 強調語言自身的創意生命力

4.豈可張口就來,死而後已?

✅ 對慣語觀的批判性質疑

✅ 不慎對語,會導致「死」

 

結語:陳明發在《造句簿 01》中,正是透過極簡文字策略,有意引導創作者反思語言的生成性、倫理性與詩性潛能。這組文字不僅符合不穩定性的寫作精神,更進一步警示讀者若不正視語言與書寫的本質,創意將淪為「無釀之水」,缺乏深度、失去韻味。

他的語句像是「慢釀而成的發酵劑」,本身就是對創意生命的邀請與提問。

Comment by Zenkov on June 17, 2025 at 9:10pm

Fateface·弱者的抵抗~~這本米歇爾·德·塞托的著作《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最關鍵的是strategies和tactics的區別。前者是有固定區域的體系,有著明確的遊戲規則,裡面強勢者(規則制定者)和弱勢者(規則服從者)的關係是明確的。但後者則沒有固定的場所和體系,只能在體制內寄生,是個體對於體制和規則的抵抗,借用規則做各種有利於自己的操作。

德塞托批判的其實是福柯在《規訓與懲誡》裡提出的現代社會的一整套無所不在、無處不看的規訓機制,他認為,在表面上的全方面規訓後面,作為個體的人,是有自由的,他的自由就在於tactics,不需要面對面的直接對抗,而是用各種小詭計去消解精英制定的規則。

在現代社會,當數字化的統計把人抽象為可計算、可化約的同質化單子時,其實並沒有能夠真正把握住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在日常生活中,個人實踐的軌跡,是無法被化約為數字的,而這些軌跡往往反映了個體的tactics。

德塞托的書裡有對日常生活的親近,普通人如何吃、如何行走、如何住、如何說話、如何閱讀,分分鐘都有著自己的算計,都有對既有事物秩序(order of things)的詭計。他認為日常生活是無法被化約為「科學」的,因為日常生活本身就好像是無數個體的布朗運動,當你想看到規律時,個體卻總是在使用詭計。因此,當專家試圖用科學語言將其知識轉化為權威而介入日常生活的領域時,也就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知識也就不再純粹是科學的,而進入一種社會屬性的權力關係中,因而吊詭地失去了其權威的根基。這也就是公知往往不得人心的根本原因,基本上可以說,他們怎麼做都是錯。

德塞托告誡精英,不要把任何人當傻瓜,當精英覺得可以用大數據、媒體技術、輿論宣傳、乃至洗腦去影響塑造普通人(ordinary man)時,普通人其實在其日常生活中各自的詭計,消解著精英意圖達到的目的。就好像春晚,即使它是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仍然不說明任何問題,每家人都抱著不同的心情在看它,因為不同的理由在看它。

這本書獻給「普通人」,他們作為大多數,卻是弱勢的、邊緣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力量,因為他們會用時間去改變空間,腐蝕既有的社會體系。而他們的詭計指向哪裡,沒有人知道,就連精英也不會知道。

(評論:Michel De Certeau L'invention Du Quotidien 1.arts De Faire,英文: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中文:《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作者:米歇爾·德·塞托;譯者:方琳琳/ 黃春柳;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5/01/01)

Comment by Zenkov on May 24, 2025 at 8:10am

陳明發·寒星·下弦月·風鈴木~~大清早六時許,一推窗,喜見路旁風鈴木樹上,掛著一彎下弦月,伴著一顆寒星。風鈴木不開花當主角的時候,它給星月撘舞台。一切恰如其分。(24.05.2025 妻赴檳城参與母校紀念刊推展禮翌晨 臉書

Comment by Zenkov on April 18, 2025 at 2:11pm

李長之·大自然的禮贊~~世界不是荒涼的。我們感覺沒有人的時候,另外卻另有別的令我們響往的東西,而且這種東西卻一定有在。仿佛一個堂皇偉大,神秘而崇高的劇場吧,觀眾是愚妄的,這不要緊,因為他們可以散去,戲曲是鄙俗的,這不要緊,因為可以改,腳色平凡,這也仍然能令人忍耐下去,因為可以希望有更不平凡的來代替,所有這些失望的痛苦,和不甘於失望,又追求新的幻影的疲勞,我們都為一點補償了,也就是多多少少是一種慰藉了,因為劇場總是好的,一切靠不住,劇場靠得住,劇場卻比較悠久些。

這劇場就是大自然。一切變,大自然不變,這劇場永遠是堂皇,偉大,神秘,崇高的。觀眾,戲曲,腳色,都渺小吧,這劇場卻越發莊嚴。戲散了,這劇場也依然巍峨地矗立著。

所以,只要沒忘掉這劇場的人,他是可以心平氣和下去的,並且也不會寂寞。

有誰感到沒有歸宿的嗎?到大自然里去。

最不自量,而又最不安分的動物,恐怕只有人類吧。人類企求一切,而超越了實際的能力。大自然在這地方卻恰是人類的母親,她不會打消孩子們的夢的,雖然早知道那是夢,她卻只用種種暗示,種種比喻,種種曲折而委婉的辭令,讓人們自己去覺悟。在人們的能力限度以內,她卻又鼓舞人們,完成人們,務在把人們所僅有的一點能力,去作一些最善的發揮。

大自然有種種律則,是劇場吧,有劇場的規矩,作母親呢,也有母親的教導之方。不過人們不容易知道。熟悉劇場的人,自然會熟悉劇場的規矩。一個母親的愛惡,也常是不能明白地說出來的,但是一個驕兒會恰恰符合了母親的意向。

大自然的驕兒就是天才。大自然永遠愛護天才,她有種種設計,是讓天才完成自己,雖然不必事先告訴。歌德,屈原,李白,康德,裴多菲,曹雪芹,高爾基,達·芬奇,這都是在大自然的愛護之下,而完成了自己的。

大自然往往給她的驕兒一種偉大課題,以課題為重,大自然便不惜給她的驕兒以種種的或甘或苦的經歷,幾乎不能勝任。她不溺愛,可是她對於她的子孫並不平等。

愚妄的人們,對她是可以怨尤的,然而她不管,她呈現給愚妄的人們的,就是駁雜,混亂,她不求愚妄的人們的了解,也因為他們不能了解。

大自然在天才們的跟前,卻是和悅的,她那條理和秩序,完全啟示於天才。

天才沒有不了解大自然的,大自然對天才,也永不會不愛護。

大自然,有情感,也有意志。她不盲目,也不麻木。她不是沒有智慧,她的智慧乃是溶化於情感,意志之中。情感最可靠,大自然是任情感的,一如她所愛護的天才然。

她不但任情感,而且喜歡表現出來,你就看濃綠如油的春水吧,這是她的情感的表現,高空淡遠的秋雲呢,也是她情感的表現。她處處在流露,她處處似乎情不自禁。

大自然是感官的,是色相的。她忘不掉美,丑的出現,只是在人們對於美的破壞之際。她要點綴一切,她要種種色調,而且那色調要純粹,要單一,你瞧吧,雪,紅葉,雲,秋霽的文嵐,夏木的濃蔭……

大自然就是藝術家。音樂和繪畫,她天天在創造。人間一切藝術,不過是大自然的藝術的副本。在人們忘掉,或者忽視了大自然的藝術的時候,往往是人間藝術墮落的時候,一旦攜手,那才可以抬頭。

藝術家必有意匠,大自然的意志就表現在她創造的藝術品的意匠里。大自然的意志是生,所以所有大自然的藝術,是生的表現的藝術。和這不相連的,只有人間的天才。

大自然,天才,藝術,是宇宙間最永恆的,最偉大的,最莊嚴的。然而這一切源於大自然,因作大自然禮贊。

Comment by Zenkov on April 4, 2025 at 10:43pm

賈平凹·「臥虎」說

我說的「臥虎」,其實是一塊石頭,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側。自漢而今,鴻雁南北徙遷,日月東西過往,它竟完好無缺,倒是天光地氣,使它生出一層苔衣,駁駁點點的,如麗皮斑紋一般。黃昏裡,萬籟俱靜了,走近墓地,撥荒草悠悠然進去,驀地見了:風吹草低,夕陽腐蝕,分明那虎正騷動不安地衝動,在未躍欲躍的瞬間;立即要使人十二分地駭怕了! 怯生生繞著看了半天,卻如何不敢相信寓於這種強勁的動力感,竟不過是一個流動的線條和扭曲的團塊結合的石頭的虎,一個臥著的石虎,一個默默的穩定而厚重的臥虎的石頭!

前年冬日,我看到這只臥虎時,喜愛極了,視有生以來所見的唯一藝術妙品,久久揣賞,感嘆不已,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樸,曠遠,其味與臥虎同也。我知道,一個人的文風和性格統一了,才能寫得得心應手,一個地方的文風和風尚統一了,才能寫得入情入味,從而悟出要作我文,萬不可類那種聲色俱厲之道,亦不可淪那種輕靡浮豔之華。「臥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體,重氣韻,具體而單一,抽象而豐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得啊!

我在那墓場呆了三日,依依不肯離去。我總是想:一個混混沌沌的石頭,是出自哪個荒寂的山溝呢?被雕刻家那麼隨便一鑿,就活生生成了一隻虎了?! 而固定的獨獨一塊石頭,要鑿成虎,又受了多大的限制? 可正是有了這種限制,藝術才得到了最充分的自由嗎?! 貌似缺乏藝術,而真正的藝術則來得這麼的單純,樸素,自然,真切!

靜觀臥虎,便進入一種千鈞一髮的境界,臥虎是力的像徵。我們的民族,是有輝煌的歷史,但也有過一片黑暗和一片光明的年代,而一片光明和一片黑暗一樣都是看不清任何東西的。現在,正需要五味子一類的草藥,扶陽補氣,填精益髓。文學應該是與世界相通的吧,我們的文學也一樣是需要五味子了,如此而已。

但是,這竟不是一個仰天長嘯的虎,竟不是一個撲,剪,掀,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動,卻終未動的臥著? 臥著,內向而不呆滯,寂靜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瀾深藏,它臥了個恰好,是東方的味,是我們民族的味。

以中國傳統的美的表現方法,真實地表達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情緒,這是我創作追求的東西。但是,實踐卻是那麼艱難,每走一步,猶如鄉下人挑了雞蛋筐子進鬧市,前慮後顧,唯恐有了不慎,以至懷疑到了自己的腳步和力量。終有幸見到了「臥虎」,我明白了,且明白往後的創作生涯將更進入一種孤獨境地。喜從此有了「源於高度的自信」,進一步「精於其道的自感」(這是袁運甫的畫語),我想,藝術於我是親近的。

我的「臥虎」啊……

(本文為賈平凹先生於1982年4月為《當代文藝思潮》「作家與創作」欄而作,王志傑綜合整理)

延續閱讀:趙毅衡丨當代文化的「雙軸共現」文本增生趨勢

Comment by Zenkov on March 10, 2025 at 8:55pm

愛墾APP:聲音的奧秘:從振動到傳播~~

無論是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還是樂器演奏出的悅耳旋律,抑或是我們彼此交談的語音,這些聲音都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呢?其實,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是一個充滿物理學奧秘的過程,涉及到振動、媒質和聲速等基本概念。愛墾一直在關注的文創議題包括:人的感性的振動與共振(弦理论)。這裏將從聲音的產生原理開始,逐步探討聲音的傳播方式、速度影響因素,並進一步了解不同環境對聲音的影響。

聲音的產生:振動的魔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聲音無所不在,但我們可能很少思考它的本質。其實,所有的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引起的,這是一個普遍的物理現象。例如:

敲擊鼓面時,我們不僅能聽到鼓聲,還能用手感受到鼓皮的振動。

人類的語音來自喉嚨中的聲帶振動,當聲帶振動時,它會推動周圍的空氣,使聲音傳播出去。


機械噪音,如汽笛聲或飛機引擎的轟鳴聲,則是由氣體流動時的震動引發的聲波。

這些例子說明,物體的振動是聲音的根源,而這些能夠產生聲音的物體就被稱為聲源。

聲音的振動本質上是一種機械波,當物體振動時,它會使周圍的空氣分子依次擠壓和擴張,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動,這就是聲波的傳播方式。當這些聲波進入我們的耳朵時,我們的聽覺系統會將它們轉化為神經信號,最終讓大腦理解並感知聲音。

聲音如何傳播?媒質的關鍵作用

聲音的傳播並不是無需依靠物質環境的,它必須透過媒質來進行。這是因為聲波是機械波,不能像光一樣在真空中傳播。最常見的傳聲媒質包括:

氣體(如空氣):我們日常聽到的聲音大多是通過空氣傳播的,例如人聲、鳥鳴或音樂。

液體(如水):海豚和鯨魚在海洋中依靠水來傳遞聲音,它們能聽到彼此相距數公里之外的聲音。

固體(如金屬、木材):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通常比在氣體中快得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通過牆壁聽到隔壁房間的聲音。

不同媒質傳播效率不同,這主要取決於它們的彈性(Elasticity)和密度(Density)。彈性越強,聲波傳遞的效率越高,而密度較高則可能減慢聲音的傳播速度。

聲速的奧秘:不同媒質的影響

聲速(Sound Speed)是指聲音在媒質中傳播的速度,它受媒質的性質影響。例如:

在空氣中,聲速大約為 340 m/s(攝氏 15°C 時)。當空氣溫度升高時,聲速也會增加,這是因為高溫時空氣分子的運動更為活躍,能更快地傳遞振動。

在水中,聲速約為 1450 m/s,比空氣中快了四倍以上。這也是為什麼潛水員可以聽到水中的聲音,而海洋生物如海豚、鯨魚能夠遠距離溝通。

在金屬(如銅)中,聲速可達 5000 m/s 以上,遠遠超過氣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這使得金屬成為良好的聲音傳導材料,廣泛應用於工業和建築領域。

下表總結了一些常見物質中的聲速:

| 媒質      | 聲速(m/s)
| 空氣(15°C)| 340    
| 水      | 1450
| 鐵      | 5100
| 鋁      | 6320 
| 銅      | 5000 

可以看出,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這是因為固體的分子排列緊密,能夠更有效地傳遞聲波。

Comment by Zenkov on March 9, 2025 at 1:30pm

環境與聲音的變化

除了媒質的性質,外部環境條件也會影響聲音的傳播,例如:

1. 溫度對聲音的影響

溫度越高,空氣中的聲速就越快。例如,在炎熱的夏天,聲音的傳播速度比寒冷的冬天快。這也是為什麼在寒冷的冬夜,遠處的聲音聽起來更清晰,因為低溫導致聲波在不同溫度層間的折射,進而影響聲音的傳遞方式。

2. 濕度對聲音的影響

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濕度)也影響聲速。當濕度增加時,空氣中的水分子含量提高,而水分子的質量比氮氣和氧氣低,因此使得空氣的密度下降,從而加快聲音的傳播速度。

3. 高度對聲音的影響

在高海拔地區,由於空氣密度較低,聲音的傳播效果較差,可能導致聲音較微弱,傳遞距離縮短。

聲音的應用:從通訊到醫學

了解聲音的傳播特性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聲學理論,還對日常生活和科技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

醫學超聲波(Ultrasound):利用高頻聲波進行人體內部成像,如孕婦產檢中的胎兒超音波掃描。

水下聲納(SONAR):海軍和科學家使用聲納來探測海底地形、搜索潛艇,甚至追蹤魚群的活動。

降噪技術(Noise Cancellation):通過分析聲波的特性,設計降噪耳機來減少不必要的環境噪音,提高聆聽體驗。

聲音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產生源於物體的振動,並透過氣體、液體或固體傳播。不同的媒質會影響聲速,而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和高度也會改變聲音的傳播效果。從通訊技術到醫學應用,對聲音的深入研究持續為人類帶來科技進步和生活便利。

下次當你聽見一首動人的音樂或風中樹葉的沙沙聲時,不妨思考一下,這些聲音是如何從聲源到達你的耳朵的吧!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