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然有点幼稚的贵族气地自言自语说:

“这算什麽?都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写过这地方了。

“而且,他的散文不仅已经进入了许多课本,还进入了法国的文学史。”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1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創客有多熱 24 minutes ago

愛墾主張:校園霸凌與「錯失恐懼」(FOMO)的心理互動關係~~隨著數位媒介滲透青少年生活,校園霸凌已經不僅是校園空間中的身體或語言攻擊,更呈現跨越虛實邊界的複合樣貌。與此同時,「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FOMO)逐漸成為描述青少年社交焦慮的核心概念。

本文從心理學與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討校園霸凌與 FOMO 之間的相互作用:FOMO 如何放大被霸凌者的孤立感,霸凌者如何利用 FOMO 作為權力工具,以及旁觀者如何因 FOMO 而選擇沉默。最後,本文提出教育與心理干預的建議,強調若要有效預防霸凌,必須同時考慮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的 FOMO 壓力。

一、引言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長期以來是教育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的重要議題。其核心特徵是行為的持續性、權力不對等與意圖性的傷害(Olweus, 1993)。過去研究多集中於霸凌的形式(肢體、語言、社交排斥)與後果(焦慮、憂鬱、自尊受損),然而隨著社交媒體普及,青少年的社交生態發生了質變。

同時,心理學界也注意到「錯失恐懼」(FOMO)的普遍性。Przybylski 等人(2013)將 FOMO 定義為:一種源於害怕錯過他人正在經歷的有價值經驗而產生的焦慮,尤其與社交媒體的使用密切相關。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而言,FOMO 與身份建構、同儕歸屬感息息相關。

本文嘗試把這兩個領域對話起來:校園霸凌是否與 FOMO 形成互相強化的關係?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防治霸凌的策略也必須納入對 FOMO 的理解。

二、FOMO 與青少年心理發展

青少年期是同儕關係最為敏感的階段。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此期的核心任務是「身份認同對角色混淆」。同儕群體不僅是社交網絡,更是認同感與價值感的來源。

在此脈絡下,FOMO 不僅是表層的焦慮,而是青少年在認同建構過程中面臨的持續威脅:如果我缺席,是否就失去存在感?

研究顯示,FOMO 與青少年的高頻社交媒體使用、睡眠不足、憂鬱症狀顯著相關(Baker et al., 2016; Hunt et al., 2018)。它構成了一種「心理放大鏡」,使個體對社交排除格外敏感。

三、霸凌與 FOMO 的交織

受害者的 FOMO 強化效應:被霸凌的學生往往已經面臨同儕孤立。當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同學們的合照、聚會資訊,卻沒有自己的身影時,FOMO 被加劇,形成「二次傷害」:不僅在校園裡受排斥,連虛擬空間也印證了缺席。這種雙重孤立容易導致長期焦慮與抑鬱。

霸凌者對 FOMO 的策略性操控:部分霸凌行為並非直接攻擊,而是透過「刻意排除」來操控 FOMO。例如:

  • 不將特定同學加入群聊;
  • 在公開平台曬出「只邀部分人」的聚會;
  • 透過嘲笑「缺席者」來強化群體邊界。

這種行為讓受害者的 FOMO 成為霸凌工具,權力不對等因此更加鞏固。

旁觀者的沉默與 FOMO:霸凌研究強調旁觀者角色的重要性(Salmivalli, 2010)。然而,旁觀者往往選擇沉默。原因之一是 FOMO:如果公開反對霸凌,他們可能被視為「異類」並被排除出群體。為了避免錯失「在群體中的位置」,他們選擇服從沉默,間接維護了霸凌結構。

Comment by 創客有多熱 on Saturday

四、心理後果與文化意涵

心理健康風險:受害者的長期FOMO會帶來:

  • 慢性焦慮與孤獨感;
  • 自尊心受損與社交退縮;
  • 憂鬱傾向與自傷行為。

這些後果與傳統霸凌的效應相疊加,造成心理健康的雙重威脅。

青少年文化的兩難

值得注意的是,FOMO 與另一種「及時行樂」文化相互矛盾:一方面青少年渴望「隨時參與」(Fear of Missing Out),另一方面他們又習慣用「來都來了」的態度自我安慰。這種矛盾正反映了後現代青少年文化的張力:渴望被認同,但又害怕失敗與被忽略

五、干預與預防策略

媒體素養教育:提升學生對社交媒體「選擇性呈現」的認知,幫助他們理解「缺席」並不代表價值低落,減輕 FOMO 焦慮。

更新反霸凌政策:學校的反霸凌策略應涵蓋數位行為。建立舉報機制,將「刻意排除」與「網絡排擠」納入正式定義。

強化同儕支持文化:鼓勵學生建立互助群體,並賦權旁觀者,減少因 FOMO 而被迫沉默的情況。研究指出,「旁觀者介入」是減少霸凌的重要途徑(Polanin et al., 2012)。

心理輔導與家庭角色:提供受害者心理支持,並教育家長理解社交媒體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家庭的情感支持可緩衝 FOMO 對心理的衝擊。

六、結論

校園霸凌與 FOMO 並非兩個獨立現象,而是數位時代下相互交織的心理與文化結構。霸凌加劇了受害者的 FOMO,而 FOMO 反過來又使得霸凌更難被挑戰。若要有效防治校園霸凌,必須將青少年在數位空間的心理需求與焦慮納入考量,將教育、政策與心理干預結合,才能真正減少霸凌的發生與影響。

參考文獻

Baker, Z. G., Krieger, H., & LeRoy, A. S. (2016). Fear of missing out: Relationships with depression, mindfulness, and physical symptoms. Translational Issu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275–282.

Hunt, M. G., Marx, R., Lipson, C., & Young, J. (2018). No more FOMO: Limiting social media decreases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7(10), 751–768.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Blackwell.

Polanin, J. R., Espelage, D. L., & Pigott, T. D. (2012).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s' effects on bystander intervention behavior.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41(1), 47–65.

Przybylski, A. K., Murayama, K., DeHaan, C. R., & Gladwell, V. (2013).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4), 1841–1848.

Salmivalli, C. (2010). Bullying and the peer group: A review.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5(2), 112–120.

延續閱讀:

有關校園霸凌的泰國影劇

盤點11部「校園霸凌」韓劇

Comment by 創客有多熱 on August 16, 2025 at 12:14pm

Political narratives~~Political narratives are delivered via mass media,both television, radio, online media,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Storytelling is also scattered on variou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streaming sites such YouTube, Instagram, Facebook, and Twitter. The public can at all times access stories that strengthen their confidence in their choices.

The battl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storytelling is not new. This has also been experienced in other countries.

According to research conducted about in-depth stories, nostalgic, and fake news narratives in the era of President Trump (Polleta and Callahan, 2019) and visual storytelling in 2000 election campaign advertise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Richardson Jr., 2002), advertising campaigns build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politicians and voters. Likewise, visual storytelling research carried out by Page and Duffy (2016) examined four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in the Republican preliminary elections on Facebook and Twitter accounts.

Gupta-Carlson (2016) describes digital stories as vital in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and 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they should be told through visual images, music, and speeches that carry their message. Smith and Golden (1988) also reviewed television advertising in the 1984 election of the North Carolina senate with a metaphorical approach and anecdotal analysis

Comment by 創客有多熱 on August 15, 2025 at 10:59pm

[Con't]The stories told can actually help human life and humanity, encouraging empathy, mobilizing support for social change, and supporting social movements (Fernandes, 2017, p. 5). George Landow (1997) and Michael Joyce (1995) mention hypertext as a storytelling machine that produces different narratives in each program. Each reading becomes a new text, and the hypertext narrative therefore becomes a virtual storyteller (Joyce, 1995, p. 193).

Ryan (2011, p. 47) revealed that digital world offers more interactive stories and allows users to contribute directly to the disclosure and development of plots. Ferrari (2017, p. viii) states that storytelling is part of communication that becomes art and everyday life outside of art with a specific purpose.

Polleta (2006, p. 4) states that storytelling has been used since the 16th century in France during tensions over taxes up until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America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use of storytelling in ’heir's view (2018, p. 1) is relevant to the interests of organization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purpose, brand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Storytelling is not only an intervention technique used to achieve goals and political currency (Colvin, 2018), to express identity politics (Pullen, 2009), or to build political discourse by relying on narrative as a political act (Bowles, 2010). Democracy requires the use of stories to identify who we are, what we think we want, what we think about politicians, and who we think about us (Coleman, 2015, p. 168-169). Storytelling is a tool to support popularity and build political leadership myths (Hanska, 2012); it can als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how political narratives are persuasive or not (Tily, 2003).

Storytelling, Arendt (1994, p. 225) argues, provides space for the audience to imagine. Through stories, the audience can learn and interpret and tend to convey truths where factual truths are always related to that person related to event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many people are involved, all of which are natural things in politics (Arendt, 1993, p. 238)

[Copyright © 2021 The Contestation of Political Storytelling in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During the 2019 Federal Election Andika Hendra Mustaqim. Published by Atlantis Press SAR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C BY-NC 4.0 license.]

Comment by 創客有多熱 on July 18, 2025 at 1:03am

凡塵〈識蘊與潛意識〉識蘊[下]

五、從「識蘊」開展的「第七及第八識」與當代「潛意識」之關係

人,心理的功能和狀態,以及由心理產生的問題和影響等等課題,其實在人類有文明以來一直受到關注。「“意識”、潛意識、無意識」的心理狀態(精神分析)就這樣在19世紀的西方社會中發展出來,至今還在不斷的開展與詮釋中。(按:精神分析和佛教都有意識一詞,且以標點符號為作區分:「意識」代表佛教所說,而“意識”即是精神學派之用詞。)

這裡姑且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之女安娜、榮格及阿德勒對「潛意識」的說法來一窺其與「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的關係。

「冰山理論」是精神分析學家對「心理層面」最常提到的說明方式,認為人的心理整體猶如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大冰山——水面上看得到的冰,屬於“意識”。從唯識的「八識」來說,精神學派所說的“意識”實包括了「前五識」及「第六意識」。

潛藏在水面下的冰,即是「潛意識」及「無意識」的部份。「無意識」由於過於深邃,加上各學派取捨及定義不一,所以本文不加探討。

至於「潛意識」,弗洛伊德認為其有「能動作用」,對人的性格與行為會施加壓力,或可說為「生存本能」的「心理防禦機制/抑制」。這些「心理防禦機制」,弗洛伊德之女——安娜,有顯著的研究(詳見圖表2)。

若以「壓抑、投射、合理化、理智化」等等不自覺的心理狀態來說,其實與第七末那識的非刻意之微細煩惱(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非常相近。曾是弗洛伊德的學生的阿德勒,於老師分道揚鑣後,其中一個異於其老師的學說就是「自卑感」和「優越感」的提出,這也與第七末那識相近。

曾經追隨弗洛伊德的榮格,後來也是因為對「潛意識」具有不同看法而關係決裂。榮格所提的「潛意識」分為兩大類——「個人潛意識」及「集體潛意識」。若如榮格所述,「集體潛意識」包括了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這樣的說法就含有唯識所提的「第八阿賴耶識」的部份心理功能——如記憶、庫存與業。

「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都是從「識蘊」按「心理功能」分別安立的,至於19世紀所提出的「潛意識」由於部份的「心理功能/狀態」相近於唯識的第七識與第八識,如此一來,而將「潛意識」之說納於「識蘊」並不為過。

六、內心清淨無染的功能是否也需要安立一個心識呢?

首先應知,如果刻意培養的清淨,那是屬於「善心所(良善心理)」,這是「行蘊」與「識蘊」所攝的,是含攝在「前六識」的範圍內。

此處所提的「清淨無染」,不論是「本來具足」或後來透過「修證」而「功行圓滿」的清淨心,在佛教部份的派系中,給這樣最極清淨的心之狀態與功能安立名稱——稱為某識或稱為某心——都是有跡可循的。

比如說,大乘有宗發展到後期,也有論師主張「九識論」,在原有的「八識說」安立「阿摩羅識(amala-vijñāna)」作為「第九識」。「阿摩羅識」意思是清淨識、無垢識,主旨同樣在說明「心」,只不過此時的心,已經因為福慧圓滿而展現清淨無垢的功能/狀態。

另外,把「識蘊」別為「89心」的上座部佛教,其實也有類似清淨無染的心。當修行用功到將心導向脫離生死輪迴及證入涅槃之時,心的功能與狀態即別為「四類道心」和「四類果心」的八種出世間心。

七、結說

有情是「身」與「心」的和合體。心,本來是極簡的,然其功能繁雜,而因此有了「受想行識——非色蘊」的說法,「識蘊」又可按其根門及所對境而別說為「六識」。後來,為了歸納一些「非刻意的心理、記憶、儲存、輪迴、生命延續」乃至「清淨無垢」的心理狀態,學派中開展出「八識」、「九識」、「89心」甚至「121心」的種種說法。然而,不論法數多寡,當知都是根源於「心/識蘊」,數目——只是為說明心識的各項功能或狀態而安立之。

Comment by 創客有多熱 on July 17, 2025 at 5:02pm

《心經》五蘊皆空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法門出自《心經》――佛教大乘經典中,文字最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二百六十字經文,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

《心經》一開頭即開宗明義地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意為智慧。五蘊,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五個要素,即色、受、想、行、識。色蘊是指生理的、物質的現象;受、想、行、識是心理的、精神的活動,也就是物質的身體、心理和精神現象的因緣和合。

「五蘊皆空」如何照見?聖嚴師父將觀的方法分為「觀身」與「觀心」兩個層次。觀身體在「受」的狀況,也觀「心」在「受」時的感覺。

聖嚴師父以咖啡作為譬喻,喝到一杯香濃的咖啡,在還沒喝之前可能已經先聞到咖啡的味道「好香!」引發想喝的欲望,這是一種感受。接著喝到咖啡後的反應,喜歡、執著、貪欲、占有等種種心態以極快的速度串聯。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經驗、做覺觀的練習,如果心很粗,可藉由打坐來觀。這些心的狀態,是五蘊中的「受、想、行」,當我們能這樣觀察時,已經是在「觀五蘊」。

觀「心」,是更進一步的層次,在動態中通常難以察覺到心理活動的現象,一旦安靜下來,例如在禪坐中,身體的觸受淡去,僅餘觀念上的感受,如感受生命的存在或內心湧現的思考活動。當進到深層的禪坐時,身心產生安定、寧靜、明晰的輕安,這樣的感覺仍是在「受、想、行」中,若要放下就得「觀空」。即便是清淨與安定的覺受,仍是心理的一種反應,也要練習不去在乎、執取。在不斷反覆練習捨去自我中心的執著時,智慧自然會顯現。

在生活中待人接物、與人相處,若能如實觀照五蘊本空,就不再受五蘊現象的變化而起煩惱情緒。也因為了解緣起性空,人生有許多努力空間,雖然有身心的現象,也能夠活得解脫自在。(文: 釋演曉 2020.06.09;轉載自法鼓雜誌第366期)

Comment by 創客有多熱 on July 2, 2025 at 8:41pm

[邂逅]

……有幾次,我們在晚間帶上點香檳酒去桑特比森林,她的聲音突然起了變化,帶著挑逗的意味,熱烈的情緒使她臉色發白,兩頰卻抹上了一層紅暈,車內太黑暗我看不清她,便讓她把臉靠近月光,此時此刻,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我試圖追憶她那發紅的顴頰卻枉費力氣,我再也看不見了。

由此可見我應該在我心里消除的並不是一個,而是無數的阿爾貝蒂娜。每一個阿爾貝蒂娜都附著於某一天的某一個時辰,我在重見那個阿爾貝蒂娜時便重新置身於那個日子了。而過去的那些時刻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我們的記憶里它們總是朝未來運動著——朝那本身也變成了過去的未來——而且把我們自己也帶進這個未來。

……有些晚上她仿佛自我獻身地請我做愛,由於害怕她變壞我一直裝作不理解她的要求,沒有我的響應,她恐怕也就不會去要求別人了,而此刻這個要求卻激起了我瘋狂的性慾,在別的女人身上我也許根本不可能體驗到同樣的做愛的快樂,然而能貢獻給我這種快樂的女人,我即使走遍天涯也再難以邂逅了,因為阿爾貝蒂娜已經辭世了……

我對她的愛情並不簡單: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夾雜著肉慾,類似居家的甜蜜感情忽而與冷漠相融合,忽而又伴之以瘋狂的嫉妒。我不是一個單一的男人,而是一支由熱戀者、冷漠的人和嫉妒的人混合組成的大軍——這些嫉妒者中沒有一個只為同一個女人嫉妒。

無疑正由於此,我雖不情願,總有一天我的心會痊愈的。其中一個群體里,各個組成分子可以不知不覺地一個被一個代替,代替者還會被淘汰,因此到最後會發生變化,但如果不是群體而是單一體,這種變化是難以設想的。

我的愛情和我本身的複雜性使我的痛苦成倍增長而且變得五花八門。不過這些痛苦總還使可以排列成兩組,兩組之間的交替便構成了我對阿爾貝蒂娜的全部愛情史,我對她的愛情不是耽於自信就是流於猜忌。(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第1856頁)

Comment by 創客有多熱 on June 14, 2025 at 10:20am

[勾引]

這一幕並不真正滑稽可笑,其中還含有怪誕的成分,如果願意,或者可以說其中含有真實自然的東西,自有美不勝收之處。

德·夏呂斯先生縱然擺出滿不在乎的神態,心不在焉地垂下眼簾,但他還是不時抬起眼睛,朝絮比安投去一束出神的目光(也許他想到,這此種場合,這樣一出啞劇不能無休止地演下去,或者出於某種下面就明白的原因,或許是出於對世間萬物轉瞬即逝的感嘆,促使人們希望彈無虛發,一舉命中,致使一切愛戀的表演都變得無比動人心弦)。

德·夏呂斯先生每瞅絮比安一眼,都要設法讓自己的目光伴隨著一聲話語,與平常人們投向不太熟悉或素昧平生的人的目光迥異。

他望著絮比安,那直勾勾的奇特的眼神分明在說:「恕我冒昧,可您後背掛著一根長長的白線。」

或對您說:「我可能不會搞錯,您大概也是蘇黎世人吧,我好像在古玩商家里常遇見你。」

就這樣,每過兩分鐘,德·夏呂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強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個問題,猶如貝多芬探詢的短句,按同一間隔,反覆出現——配以過分華麗到前奏曲——用以引出新的動機、變調和「主題再現」曲。

然而,與之恰恰相反,德·夏呂斯先生和絮比安的目光美就美在他們似乎並不意欲達到某種目的,至少暫時如此。我平生第一回看到男爵和絮比安表現出這種驚人之美。在彼此的眼睛里,浮現的不是蘇黎世的藍天,而是某一我尚不知其名的東方都市的熹微晨光。

無論是哪一點有力地吸引住了德·夏呂斯先生和裁縫,他們似乎早已達成協議,那多餘的對視不過是禮儀的前奏曲,就好比成婚前的訂婚宴。

更為接近自然的是——這一連串比擬本身就十分自然,何況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同一個男子,若仔細打量他幾分鐘,他會先後變成一個普通人,一隻人鳥,一條人魚,一隻人蟲——眼前仿佛出現了两隻鳥,一隻雄的,一隻雌的,雄鳥設法往前湊,可雌鳥——絮比安,他對此類把戲無動於衷,只顧梳理自己的羽毛,毫不驚奇地望著新朋友,目光發呆,漫不經心,既然雄鳥先主動邁了幾步,那麼大概唯有這種目光最能奏效,更能勾魂。……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y 16, 2025 at 9:41am

愛墾APP:愛無形式,但創造了新境遇~~愛是與另一個人的相遇,從而為我們開啟一個可能的世界。這個概念並沒有采取愛的某種形式——一對夫婦——然後說這就是愛。愛的概念意味著「與他者的可能的遭遇構成了整個嶄新的世界」,它讓我們去思考愛那尚未給定的形式,不是現實的而是潛在的形式。對德勒茲來說,概念就是這種超越我們的已知和經驗的力量,就是去思考經驗可能拓展到的領域。(《導讀德勒兹》第一章·思考的力量:哲學、藝術與科學,第20頁)

德勒茲描述了思考的三種權力,分別是科學、藝術與哲學。科學將世界確定為可以觀測的「事物的狀態」。哲學創造概念,這些概念不是對世界貼標簽也不是再現世界,而是產生一種新的思考和回應問題的方式。藝術創造感受和感知。感受和知覺落實到具體的人或視角,但是感受和感知則是一種從感興趣的事物,或組織化的主體之中解放出來的感覺或意象。我們不能將我們從哲學和科學中所獲知的東西,和我們從藝術之中所感知到的東西歸諸某種先前既有的理論。

所有的語言,恰好因為它作為語言,而具有創造性。然而,我們卻產生了這樣一種幻覺,即認為在語言的背後存在著某種真理,我們想像有多種言說和寫作的方式(例如科學寫作)可以讓我們脫離隱喻而重返「真實」的世界。但是在表象的背後並不存在什麼「真實的」世界,只有進一步的表象。不存在什麼高於或超越於那可感的流動的生命的本質性的「真理」。如果一旦有這種東西出現,它就已經是被某種特定的視角予以組織化的東西,而我們又陷阱會固有的領域。

(《導讀德勒茲》,原作名: Gilles Deleuze;作者: (英)克萊爾· 科勒布魯克;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出品方: 拜德雅;副標題: 導讀德勒茲;譯者: 廖鴻飛;出版年: 2014-7)

Comment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y 2, 2025 at 10:27am

[神經不正常]……一部純正的音樂作品本來就不包含任何邏輯關係,言語中邏輯關係的錯表明說話的人神經不正常,但他總認為在一首奏鳴曲中顯示出來的錯亂卻是跟一條狗或者一匹馬的精神錯亂(盡管當真可以觀察出來)同樣神秘的東西。

[神經過敏者的麻木]神經過敏者也許是極少「傾聽內心」的人,雖然這和一般的看法相反。他們在自己身上聽見許多東西,後來發覺不該大驚小怪,從此便聽而不聞。他們的神經系統往往大喊「救命!」仿佛生命垂危,其實僅僅是因為天要下雪或者他們要搬家,久而久之,他們習慣於對警告一概不予理會,就好比一位奄奄一息的士兵在戰斗熱情的驅使下,對警告置之不理,繼續像健康人一樣生活幾天。

[底層家庭]布洛克很沒有教養,有神經病,追求時髦,屬於一個不受尊重的家庭,如同在海底一般承受著無法計算的壓力。這壓力不僅來自表層上的基督教徒,還有高於他所在階層的一層層猶太階層,每一層都以自己的蔑視壓迫著緊挨著自己下面的那一層。要從一個猶太家庭上升到另一個猶太家庭,穿過一層又一層,直到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布洛克可能要花上數千年的時間。最好是設法從另一個方向上開闢一個出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