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墾APP:詩歌的時間性與「詩」字的語源分析
在探討「詩」字的語源時,周策縱指出:「中國『詩』字的原始意義實本於迅速的運動和有目標的指向這兩個觀念。而這兩點也正是時間的特質,即流動(flowing)與指向(direction)。」他進一步認為,這種語源上的時間性,使中國詩歌成為以瞬間感受為核心的抒情藝術。詩人創作詩歌,是將當下的思想、感情、印象即時呈現或暗示,而非回憶過去或預測未來。 (cnprose.com)
詩歌作為歷史時間的見證者: 周策縱在研究近現代詩歌時,特別關注詩歌如何反映歷史時代的情感與精神風貌。他認為,詩人在詩中表達個人情感的同時,也保存了某個時代的精神特徵。例如,他在分析抗戰時期的詩歌時指出,詩作如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正是歷史時代情緒的精粹體現。詩歌因此成為歷史時間的見證者,記錄並反映特定時代的社會情感與思想。
現代詩歌中的時間意識與傳統的對比: 周策縱指出,現代詩人在處理時間時,常帶有斷裂感與焦慮感,這反映出現代人與傳統時間觀的疏離。他在評論現代詩人如徐志摩、穆旦的作品時,指出現代詩的時間觀常不再是循環或永恆,而是破碎、急促的。這種「時間的碎片化」的表達方式,與古典詩人講究意境與永恆之美形成鮮明對比。
詩歌超越時間的可能性: 周策縱也承認詩歌的超時間性,即使一首詩寫於某個特定時代,但若能觸及普遍的人性經驗,它就有可能被不同時代的讀者理解與共鳴,從而超越時間。這一點在他對杜甫詩歌的讚譽中有所體現,他認為杜甫的詩之所以偉大,正在於其情感與社會關懷能穿越千年,仍能引起共鳴。
周策縱教授對「詩」字語源的研究,揭示了詩歌與時間、運動及方向性之間的深刻聯繫。他認為,「詩」字的構形與「言」和「寺」相關,而「寺」在古代象徵著秩序和法度,這與時間的規律性密切相關。此外,「詩」字的發音與「矢」(箭)相近,這種語音上的聯繫進一步強化了詩歌與箭矢之間的象徵關係。箭矢具有迅速、直指目標的特性,象徵著詩歌在瞬間捕捉情感並傳達深意的能力。因此,周策縱教授認為詩歌是一種「對抗時間的藝術」,能夠將稍縱即逝的情感和經驗凝固為永恆的藝術形式。
這種觀點在他對唐詩和近代詩人的評論中有所體現,例如他評價王維詩中對「靜」與「空」的描寫,認為這反映出時間被凍結、轉化為永恆的美感。他指出:「詩人的使命是將一剎那變為永恆。」這種將瞬間感受凝結為永恆的能力,使詩歌成為跨越時間限制的藝術形式。
周策縱教授在其研究中深入探討了「詩」字的語源,特別是其與「矢」(箭)的聯繫,揭示了詩歌與時間、運動及方向性之間的深刻關係。
「詩」與「矢」的語源聯繫
在《詩字古義考》(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Chinese Word Shih)一文中,周策縱指出:「詩」字的構形與「言」和「寺」相關,而「寺」在古代象徵著秩序和法度,這與時間的規律性密切相關。此外,「詩」字的發音與「矢」(箭)相近,這種語音上的聯繫進一步強化了詩歌與箭矢之間的象徵關係。(Eslite)
箭矢具有迅速、直指目標的特性,象徵著詩歌在瞬間捕捉情感並傳達深意的能力。因此,周策縱認為詩歌是一種「對抗時間的藝術」,能夠將稍縱即逝的情感和經驗凝固為永恆的藝術形式。
詩歌與時間的象徵意義
周策縱進一步指出,詩歌的本質在於捕捉瞬間的情感和經驗,並將其凝結為永恆的藝術形式。這種能力使詩歌能夠跨越時間的限制,成為歷史時間的見證者。他在分析唐詩和近代詩人的作品時,強調詩人如何捕捉「一瞬即永恆」的經驗,並指出詩人的使命是將一剎那變為永恆。
結語
周策縱教授對「詩」字語源的研究,揭示了詩歌與時間、運動及方向性之間的深刻聯繫。他認為詩歌是一種對抗時間的藝術,能夠將瞬間的情感和經驗凝固為永恆的藝術形式。這種觀點不僅深化了我們對詩歌本質的理解,也為詩歌批評提供了新的視角。
周策縱教授的文章《詩字古義考》(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Chinese Word Shih)深入探討了「詩」字的語源,特別是其與「矢」(箭)的聯繫,揭示了詩歌與時間、運動及方向性之間的深刻關係。
以下是該文中與「詩」字語源及其與「矢」的聯繫相關的具體段落與頁碼:
1頁碼:第5頁~段落內容: 周教授指出,「詩」字的構形與「言」和「寺」相關,而「寺」在古代象徵著秩序和法度,這與時間的規律性密切相關。此外,「詩」字的發音與「矢」(箭)相近,這種語音上的聯繫進一步強化了詩歌與箭矢之間的象徵關係。
2 頁碼:第12頁~段落內容: 他進一步指出,箭矢具有迅速、直指目標的特性,象徵著詩歌在瞬間捕捉情感並傳達深意的能力。因此,詩歌是一種「對抗時間的藝術」,能夠將稍縱即逝的情感和經驗凝固為永恆的藝術形式。
參考資料
Hsia, C. T. (1971).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Chinese Word Shih. I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pp. 3–1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searchGate)
李健吾《咀華集》評沈從文的《邊城》
我不大相信批評是一種判斷。一個批評家,與其說是法庭的審判,不如說是一個科學的分析者。科學的,我是說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說要獨具隻眼,一直鑿到創作者和作品的靈魂的深處。一個作者不是一個罪人,而他的作品更不是片罪供狀。把對手看作罪人,即使無辜,尊嚴的審判也必須收回他的同情,因為同情和法律是不相容的。歐陽修以為王法无非乎人情,實際上屬於一個常人的看法,不是一個真正法家的態度。但是,在文學上,在性靈的開花結果上,誰給我們一種絕對的權限,掌握無上的生死?因為,一個批評家,第一先得承認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靈性生活的可能,所有人類最可貴的自由,然後方有完成一個批評家的使命的機會。
他永久在搜集材料,永久在證明或者修正自己的解釋。他要公正,同時一種富有人性的同情,時時潤澤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於過分的乾枯。他不僅僅是印象的,因為他解釋的根據,是用自我存證別人一個更深更大的存在,所謂靈魂的冒險者是,他不僅僅在經驗,而且要綜合自己的所有的觀察和體會;來鑑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隱然的關系。也不應當只用他自己來解釋,因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最可靠的尺度,在比較人類已往所有的傑作,用作者來解釋他的出身。
所以,在我們沒有了解一個作者以前,我們往往流於偏見——一種自命正統然而頑固的議論。這些高談闊論和作者作品完全不甚關緊,因為作者創造他的作品,倘完全毀以赴之,往往不足為證那一種抽象的假定。一個批評家應當有理論(他會起淨問與人世而思維的結果),但是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佐證,而不是唯一無二的標准:一個批評家應當從幽中的人性追求高,不應把公法空架高,把一個不相干的同類摹杜上去。普通如是,最壞而且相反的倒行,把一個作者由較高的地方抬下來了,撒到批評者自己的狹泥坑裡。他不善議,也不妄計。在批評上,尤其基於在財務上,他更明自人我之分。
這就是為什麼,稍不加意,一個批評者反而批評的是自己,指摘的是自己,暴露的是自己,一切不過是絆了自己的腳,丟了自己的醜,返本還原而已。有人問他朋友:「我最大的奸細是誰?」朋友答道:「最大的奸細是你自己。」
我不得不在正文以前唱兩句外音,唯其眼前論列的不僅是一個小說家,而且是一個藝術家。在今日小說獨尊的時代,小說家其多如聊的現代,我們不得不稍示區別,表示各個作家的旨趨。這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性質的不同。例如巴爾扎克(Balzac)是個小說家,偉大的小說家,然而嚴格而言,不是一個藝術家,更遑論宇偉大的藝術家。為了便起見,我們甚至於可以說巴爾扎克是人的小說家,然而福樓拜,卻是藝術家的小說家。前者是天真的,後者是自覺的。 同是小說家,然而屬於不同的來源。他們的性格當然不同,而一切完成這種性的也各各不同。
沈從文先生便是這樣一個漸漸走向自覺的藝術的小小說家。有些人的作品叫我們看,想,了解;然而沈從文先生一類的小說,是叫我們感覺,想,回味;想是不可避免的步驟。龐宏先生的小說似乎可以歸入後者,然而他根本上就和沈從文先生不一樣。龐宏先生仿佛一個修士,一切是向內的;他追求一種超脫的意境,意境的本身,一種交織在文字上的思維者的美化的境界,而不是著目前色身。沈從文先生不是一個修士。他熱情地崇拜美。在他的藝術的制作裡,他表現一段具體的生命,而這生命是作者的,經過他的熱情再現。大多數人可以感覺的作品,因為他們所謂的理解,是人人可以接受,融化在各自的生命裡的。但是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一種具體化的抽象的意境,僅僅限於少數的敏感的讀者。雖然少,卻是有了福的(耶穌對他們說這樣說)。
他知道怎樣調理他需要的分量。他能把醜惡的材料提煉成功一篇無瑕的玉石。他有美的感覺,可以從亂石堆發見可能的美麗。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小說具有一種特殊的空氣,現今中國任何作家所缺乏的一種舒適的呼吸。
在《邊城》的開端,他把湘西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寫給我們,自然輕盈,那樣富有中世紀而現代化,那樣富有清中葉的傳奇小說而又風物化的開展。他不分析;他畫畫,這裡是山水,是小縣,是商業,是種種人,是風俗是歷史而又是背景。在這真純的地方,請問,能有一個壞人嗎?在這光明的性格,請問,能留一絲陰影嗎?「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深厚……」我必須邀請讀者自己看下去,沒有再比那樣的生活和描寫可愛了。
沈從文先生從來不分析。一個認真的熱情人,有了過多的同情給他所要創造的人物是難以冷眼觀世的。他曉得怎樣揶揄,猶如在《邊城》裡他揶揄赤子之心的老船夫,或者在《八駿圖》裡,他摹摹他自主人公達士先生: 在這裡,揶揄不是一種客觀的游戲,而是一種造化小兒的轉變(命運)。司湯達(Stendhal)是個熱情人,然而,他的智慧(狡猾)懂得怎樣撒誑,甚至於嘲笑自己。喬治桑是個熱情人,然而博愛為懷,不唯抒情,而且說教。沈從文是個熱情人,然而他不說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詩的。(沈從文先生文章的情趣和細致不管寫到怎樣粗野的生活。能夠有力量叫你信服他那玲瓏無比的靈魂!)《邊城》是一首詩,是二老唱給翠翠的情歌。《八駿圖》是一首絕句,猶如那女教員留在沙灘上的神秘的絕句。然而與其說是詩人,作者才更是藝術家,因為說實話,在他制作之中,藝術家的自覺心是那真正的統治者。詩意來自材料或者作者的本質而調理材料的,不是詩人,卻是藝術家。
可愛,這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另一個特徵。他所有的人物全可愛。仿佛有意,其實無意,他要讀者拋下各自的煩惱,走進他理想的世界,一個肝膽相見的真情實意的世界。人世壞呢?不!還有好的,未曾被近代文明沾污的,看,這角落不是!——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熟悉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感情,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對於生活沒有過份的奢想。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老船夫為了他的孫女,大佬為了的兄弟,然後倒過來看,孫女為他的祖父,兄弟為他的哥哥,無不先有人後一一無己。這些人都一顆偉大的心。父親聽見兒子死了,居然掟下心,捺住自己的痛苦,體貼到別人的不安:「船總順順像知道他的心中不安處,說:「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我這裡有大興場送來的好燒酒,你拿一點去喝吧。:一個伙計用竹筒上一筒酒,用新桐木葉蒙著筒口,交給了老船夫。」是的,這些人都認命,安於命。翠翠還痴心等著她呢,可憐的好孩子!」
沈先生描寫少女思春,最是天真爛漫。我們不妨參看他往年一篇《三三》的短篇小說。他好像生來具有一個少女的靈魂,觀察的不是識別人們,而是自己。這種內心現象的描寫是沈從文先生的另一個特徵。
我現在可以看出,這些人物屈於一個共同類型,不是個個分明,各具有一個深刻的獨立的存在。沈先生在畫畫,不在雕刻;他對於美的感覺叫他不忍心分析,因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惡。
《邊城》便是這麼一幅Idyllic傑作,這裡一切是諧和,光和影的適度配置,什麼樣人生活在什麼樣空氣裡,一件藝術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藝術的。一切凖乎自然,在這種自然的氣勢之下,藏著一個藝術家的心理。細致,然而絕不瑣碎;裝飾,然而絕不教訓;風韻,然而絕不弄姿;美麗,然而絕不做作。這不是一個大東西,然而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現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險這是一副可口的良藥。
這一切,作者全叫讀者自己去感覺。他不直口道出,卻無微不入地寫出。他連讀者也放在作品所需要的一種空氣裡,在這裡讀者不僅用眼睛,而且五官一齊用——靈魂微微一顫,好像水面粼粼一動,於是讀者打進作品,成為一團團無間隔的諸和,或者,隨便你,一種吸引作用。
《八駿圖》具有同樣效果。沒有一篇海濱小說寫海寫得像這篇少了,也沒有像這篇寫得多了。海是青島唯一的特色,也是《八駿圖》汪洋的背景。作者的職志並不在海,卻在藉海增濃悲哀的分量。他在寫一個文人學者內心的情態,猶如在《邊城》之中,不是分析出來的,而是四面八方烘染出來的。他的巧妙全在利用過去反襯現時,而現時只為推陳出新,仿佛剝筍,直到最後,裸露一個無常的人性。「這世界沒有新」,新卻不遠而至。真是新的嗎?達士先生勿需往這裡想,因為他已經不是主子,而是自己的奴隸。利用外在烘染內在,是作者一種本領,《邊城》和《八駿圖》同樣得到完美的使用。
環境和命運在嘲笑達士先生,而作者也在捉弄這位知識階級人物。「這自以為醫治人類靈魂的醫生(他是一位小說家),以為自己心身健康」,「寫過了一種病(傳奇式的性的追求),就永遠不至於再傳染了!」就在他譏誚命運的時候,命運揭開他的瘢疤,讓他重新發現他的傷口——一個永久治愈不了的傷口,靈魂的傷口。這種藏在暗地啼弄的心情,主宰《八駿圖》整個的進行,卻不是《邊城》的主調。作者愛他《邊城》的人物,至於達士先生,不過同情而已。
如若有人問我,「你歡喜《邊城》,還是《八駿圖》,如若不得不選擇的時候?」我會脫口而出,同時把「歡喜」改做「愛」:「我愛《邊城》!」或許因為我是一個城市人,一個知識分子,然而實際上,《八駿圖》不如《邊城》豐盈,完整,更能透示作者怎樣用他藝術的心靈來體味一個更其真淳的生活。
——一九三五年八月七日
雕塑~~正因為貝戈特將思想精確地應用於他所喜愛的現實,因此他的語言才具有某種實在的、營養過於豐富的東西,從而使那些只期望他談論「形勢的永恆洪流」和「美的神秘戰栗」的人大失所望。他作品中那些永遠珍貴而新穎的品質,在談話中轉化為一種十分微妙的觀察事物的方式。他忽略一切已知的側面,仿佛從細枝末節著眼,陷於謬誤之中,自相矛盾,因此他的思想看上去極其混亂,其實,我們所說的清晰思想只是其混亂程度與我們相同的思想罷了。此外,新穎有一個先決條件,即排除我們所習慣的、並且視做現實化身的陳詞濫調,因此,任何新穎的談話,如同一切具有獨創性的繪畫音樂一樣,最初出現時總是過於雕琢,令人厭煩。新穎的談話建立在我們所不習慣的修辭手段上,說話者似乎只是採用隱喻這一手段,聽者不免感到厭倦,感到缺乏真實性(其實,從前古老的語言形式也曾是難以理解的形象,如果聽者尚未認識它們所描繪的世界的話。不過,長期以來,人們把這個世界當做真實的,因而依賴它。)
有的面孔,由於乖乖服從丈夫這種力量的反作用,似乎已經不是女人的面孔,而是士兵的面孔了。另一張面孔,受到母親每日心甘情願為子女所作的犧牲的雕琢,成了使徒的面孔。又有一張面孔,多年的逆境和風暴使它成了一隻老海狼的面孔,只有身上穿的衣裳才能揭示她的性別。
[清新的少女]
人們在少女身旁總有一種清新之感。觀看不斷變化的形狀不斷形成不穩定的對比,就給人以清新之感,使人想到達自然中各大元素永不間斷的重新創造。人們面對大海時凝望不止的,正是這種永不間斷的重新創造。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APP:斯賓諾莎的情感哲學在其經典著作《倫理學》中體現得尤為深刻,他的核心理論從情感的本質到情感的作用和分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些理論不僅在情感哲學中佔據重要地位,也為現代心理學、情感研究及「情動轉折」領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以下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斯賓諾莎情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論:
情感的生成機制: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affectus)是身體與外界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反應,是人類自然狀態的產物。他認為,情感是「身心平行論」的體現,即心靈與身體狀態的同步性。他主張情感由外部事物影響身體變化而來,隨之在心靈上產生對應的觀念。這種生成機制強調情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互動的產物,可以進一步研究他對情感生成的內外條件和影響因素的理解。
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 斯賓諾莎將情感區分為積極情感(如快樂、喜悅)和消極情感(如悲傷、憤怒),並認為積極情感有助於增強個體的「生存力」(conatus),而消極情感會削弱這一能力。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是,他所提及的「生存力」概念如何在現代心理健康和情感科學中找到對應的理解方式,及其與情感「自我調節」或「情感增權」的關係。
情感作為力量的觀念: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是一種力量(potentia),推動著個體行動、改變現狀。這種情感力量觀視情感為行動的動力而非純粹的心理狀態。他認為不同情感的強度直接影響個體行為,強烈的情感會帶來行動力,而微弱的情感則相對不會引起顯著行為反應。這一觀點啟發了現代情感心理學對情感動機機制的研究,並且對理解社會情感的傳播及其效果有重要參考意義。
「共情」與情感的傳播性: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具有共通性和傳染性,他主張情感可以在個體之間傳播並引發共鳴。例如,當他人表現出積極的情感時,我們自身可能會被這種情緒感染。這種傳播機制引導情感在群體中形成共通的情感氛圍,對集體行為的研究特別重要,可以更深入探索斯賓諾莎關於情感傳染的動態機制在群體行為和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欲望(Desire)作為核心驅動力: 斯賓諾莎認為欲望是情感的根源。他認為所有情感都可以歸結為欲望的延伸和變化,欲望引發行動,推動個體實現自身的存在。因此,情感是「欲求」或「意志」的外在表現。這一理論在當代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中都有對應的研究,可在行為動機和人類基本需求的層面上加深理解斯賓諾莎的欲望觀及其情感演化。
情感的自我管理與道德提升:斯賓諾莎提出,通過理性的自我理解,可以認識到情感的根源及其變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和引導情感,使個體不再受消極情感的束縛。他認為情感的管理可以帶來理性的內在自由,是通往幸福的關鍵。這種自我管理的情感觀在現代積極心理學、正念療法等領域找到共鳴,也可為情感調節的現代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情感與存在的關係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直接關乎個體的「生存力」和存在狀態。個體通過情感體驗其存在,並在情感中發現生命的意義。這種情感與存在的深層聯系啟發了當代存在主義心理學和現象學關於情感的深度研究,特別是在情感如何賦予生活意義、形塑自我認同等方面。斯賓諾莎的這一思想還提供了理解情感哲學在個人存在和社會存在中雙重作用的基礎。
綜上所述,墾友們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斯賓諾莎的情感哲學不僅在情感的生成、分類和傳播等理論方面,為情感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在積極情感的培養、自我情感管理及情感與存在的關係等方面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為空虛涂上色彩]
她暗暗羨慕維爾迪蘭夫人作為「女主人」所強調的藝術⋯⋯那就是(對女主人而言),善於「聚集」,善於「組織」、「發揮」、「隱退」的藝術,充當「橋梁」的藝術,雖然這些藝術僅僅是為空虛涂上色彩,對空虛進行雕琢,確切地說是虛無的藝術。
[轉譯]
……窗子其餘的部分佈滿了浮雲。水平方向上,一朵一朵的雲你推我搡,好像出於藝術家的預謀或專長,那窗玻璃正在介紹「雲朵研究」。與此同時,書櫥的各塊玻璃上顯示出相似的雲朵,但是在另一部分地平線上的雲朵,被光線染上了不同的色彩,似乎向你提供同一題材的反覆。這是某些當代畫家十分珍愛的反覆,總是取自不同的時刻。而現在,由於藝術的固定作用,可以在一個房間里一覽無餘,呈彩粉畫形式,並且壓在玻璃板下面。——這種譯文,仿佛是草稿,還沒有最後整理、打磨好,就拿出來復印了。什麼叫「出於藝術家的預謀或專長」? 什麼叫「向你提供同一題材的反覆」?最後一句,語法就更亂了。意思似乎都是明白的,可以猜測到的,但是,讀的時候,不停地被絆住,停下,猜測,也實在是令人惱火。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宇宙觀]
我覺得他那小提琴發出的聲音特別尖銳,甚至近乎於刺耳。這刺耳的聲音叫人聽著入耳,它跟有些人的嗓音一樣,我們一聽便能覺出某種崇高的道德和思想品質。但是這也會叫人吃驚。宇宙觀一旦發生變化,得到淨化,與內心國土的回憶更加合拍,音樂家自然就會使用大幅度的變音將其轉譯出來,猶如畫家是使用色彩的變幻將其轉譯出來一樣。
[努力不懈地向年齡作鬥爭]
婦女們竭力希望保住與她們的魅力中最富有個性的東西的聯系,然而,構成她們面貌的新物質卻不再與之適應。想到在一張臉的山丘起伏中完成如此徹底的革命之前流逝的那幾個時期,看到沿著鼻梁出現了何等程度的侵蝕,在臉頰的邊沿形成何等厚實的沖擊層,用它們不透明的耐熱塊壘圍起整個臉部,我們害怕了。
有些婦女無疑還是很可以辨認的,相貌幾乎還是以前那個樣子,她們仿佛就是為了適應當地與節氣協調一致才戴上了灰色頭髮,這是她們秋季的飾物。但是對另一些女人,同樣也是對某些男人來說,變化是那麼徹頭徹尾,身份已無法查明——例如在我們記憶中的一個皮膚黝黑、生活放蕩的人和我們眼前這個老修道士之間——以致這種不可思議的變化令人想到的東西竟至比演員的演技、仍以弗雷戈里為代表的某些絕妙的啞劇表演令人想到的還多。當老婦人明白賦予她魅力的那種難以形容的憂郁的淡淡一笑,已不可能再輻射到衰老敷貼在她臉上的石膏面模上的時候,她真想大哭一場。……然而,幾乎所有的婦女都在努力不懈地向年齡作鬥爭,把她們容顏的寶鑑伸向夕陽般離去的娟娟風致,極想保住那最後的幾抹餘暉。為了坐到這一點,有些婦女力求使面容平整,擴大白色的表面,放棄使用遭受威脅的動人的酒窩和已失去一般魅力的淘氣的嫣然一笑。至於另一些女人,當她們發覺花容月貌已最終消殞,並且不得不像演員借助朗誦藝術補償嗓音的損失那樣,借用表情來低檔一陣的時候,她們便死抱住撅嘴、憨態、迷惘的眼神,有時還有淺淺一笑,這種笑由於肌肉已不再聽話,不能相配合,使她們看上去似乎在哭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忘卻的完成】
希爾貝特……激起了我的情慾,從而也激起了我對幸福的渴望,而在情慾的作用下,一些不久前還縈繞在我腦際的悲傷和痛苦的思緒便從我頭腦中逃遁而去,並帶走了一連串關於阿爾貝蒂娜的回憶,這些回憶可能本來早已支離破碎、朝不保夕了。……我的心態的變化大概是由忘卻的不斷瓦解作用在暗中一天天醞釀起來的,但其完成卻是陡然的、整體的,因此這一變化給我一種感覺,我記得那天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即趕到空虛,感到我心中一整片聯想變成了空白,一個腦動脈早已勞損、某天突然破裂以致部分記憶力喪失或癱瘓的人就會有這種感受。
我的痛苦以及伴隨著它的一切其他感情消失以後,我整個人似乎縮小了,就像在我們生活中原本佔很大位置的疾病突然痊愈後我們常用的感覺。愛情之所以不能永恆,大約正因為回憶不可能始終真實,因為生命就是細胞的不斷更新。……憂傷就像對女人的慾望,愈去想它愈會把它誇大,而忙個不停或清心寡欲能使忘卻變得容易些。
【無法實現的設想】
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為自己設想的圖景是永遠不會成為現實的……人們構想出各種生活畫面,小至在日落中品嚐鱸魚,為此一個深居簡出的人會決心乘一趟火車,大至渴望某天晚上乘坐一輛豪華馬車停在一個高傲的女出納面前讓她大吃一驚,為此一個不擇手段的人會謀財害命,或者巴不得親人死掉好獨吞遺產,這要看他是膽大包天還是懶惰成性,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還是停留在醞釀計劃的第一步,總之,不管構想什麼樣的畫面,為了實現這一畫面所采取的行動——旅行、結婚、犯罪等等,會使我們起深刻的變化,以致我們在自己成為旅客、丈夫、罪犯、孤獨者(後者為獲得榮譽而開始工作,但工作又使她對榮譽的渴望變得淡泊)之前構想的畫面不再重現,我們也許連想都不去想了。再說,縱然我們下定決心不肯徒勞無益,也有可能日落景象未達到預想的效果,或者到那時我們因感到寒冷而寧願在火爐邊喝湯而不想在露天品鱸魚,也可能我們的馬車絲毫未打動女出納的心,她出於別種原因本來對我們十分敬重,而我們陡然擺闊反倒引起了她的猜疑。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朵漁詩選·野榛果
在越省公路的背後, 榛子叢中
我雙手環抱 她薄薄的胸脯
一陣顫抖後, 籃子扔到地上,野榛果
像她的小乳房紛紛滾落
她毛髮稀少,水分充足
像剛剛鑽出草坪的蘑菇
我將軟軟的陰莖放在她的腿間
她詭秘地笑,四週花香寂靜
在采榛子的年齡,我們都樂於嘗試
這小獸般的衝動, 而快感卻像
地上的乾果,滾來滾去
堅硬但不可把握
姜濤詩選〈畢 業 歌〉
夏季使我們小說中的人物東西分散……
───安德烈·紀德
1
日出東南隅 白晝生紫煙
一灘渾濁的樹影像鼻涕被擤在了窗外
桌上是一紙空文 桌邊是大大小小的眼鏡
教授們仿佛池塘邊一群吞飲茶水的河馬
龐大的腰腹與伶俐的口齒比例失衡
論文選題總算事出有因 並明智地
放棄了第一人稱 改用布谷鳥
謙恭的口吻(它們甜蜜的叫聲你聽了近八年
尤其是當你在暗中醒來 發現
滿床的書籍和夢遺物正被夜風典當一空)
「發言時間僅限二十分鐘」答辯主席清清嗓子
宣佈開始 你的獨白便如一支分叉的樹幹
伸展、盤曲、逐漸推出了結論:
書生甲聞雞起舞 為治愈梅毒而投筆從戎;
書生乙披星戴月趕奔延安
在中途卻偶感一場小布爾喬亞的風寒。
歷史需要噱頭 正如革命需要流線型髮式
旁聽的女同窗粉頸低垂 若有所思
她臨座的稻草人卻早已哈欠連天
文獻綜述時你又一次提及那隻布谷鳥:
「多虧它的照應 這麼多年
才能既風花雪月又守身如玉 還要感謝
啤酒、月亮、和半輪耳廓的電話亭」
當眾人輕拍掌心以示首肯
唯有那隻鼓吹過新思潮的筆
還在衣襟上洶湧向前、欲罷不能
2
這是午後的校園 林蔭路上行人稀少
而門庭若市的校醫院前
夾竹桃憤怒地敞開胸衣:聽診 摸腹
出出入入的體檢勝似一場填空游戲
我們脫去鞋子 集體等在門外
等待一束X光把生活的底細摸清
體內那枚羞澀的保險櫃隨之會被一張表格
漸次橇開:肝功能 血壓值 尿蛋白
無非是臟器和數字的組合 像出租司機的
黃昏堆滿了輪胎、落日和速寫美人
而農貿業兩腿夾一條步行街 亦步亦趨
也曾穿過我們一日三餐的肚子 體重器上
你會聽到周身的脂肪正在為此飛翔、哼唱:
「為了撮合一位淀粉天使和一位糖醋新娘
必須在夜間苦讀嚴復和小腳的斯賓塞」
你至今只讀了半本陶淵明
難怪女醫生在竊笑:劣質香煙與青春的血沫
混合了這麼久 至今也咳不出一句像樣的詩
遞給那些喝過酒的兄弟
(他們指天畫地 一直當你是個人才)
或許肺葉的形狀關乎天分
內科病房裡走出的秀才 命若闌尾
歲月最終會如一隻魚膘在嗆鼻的藥味中漂走
到末了還得是「痛苦」幫你一把
雖然隔三岔五 但無疑是有求必應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