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Top Photo Appreciation: Eye_Yaroslav Karas)
Tags:
Albums: For Your Eyes Only
Comment
愛墾APP:情動學理框架下的地方感性與五行關係
情動學(Affect Studies) 強調情感(Emotion)與情動(Affect)之間的關係,關注人與環境的感知、體驗和身體化(embodiment)互動。而地方感性(Topophilia, Place Sentiment),如段義孚(Yi-Fu Tuan)所提出的概念,強調人與地方的情感聯系,以及地方如何塑造人的心理認同。
當我們將五行(Wood木, Fire火, Earth土, Metal金, Water水)引入這一框架時,可以發現五行不僅僅是物理、自然或社會的分類系統,也可以被視為地方感性與情動的五大向度,每個元素都影響著地方的情感氛圍,以及人對地方的感知、記憶和依戀方式。
五行與情動:地方感知的五種向度
五行不僅僅是物質世界的像徵,也可以看作是影響地方情感體驗的五種動力機制:
| 五行 | 情動特質 | 地方感性表達 | 情感/感知體驗 |
| 木(生長) | 向上、擴展、希望 | 植被豐富、成長中、文化復興區 | 好奇、探索、希望、自豪 |
| 火(激情) | 活力、溫暖、變革 | 祭典場所、革命遺址、夜市、藝術區 | 激情、歸屬感、狂歡 |
| 土(穩定) | 根基、安全、歷史感 | 鄉村、祖屋、廟宇、祖先祭祀地 | 歸屬感、安定、懷舊 |
| 金(精致) | 秩序、凝練、制度 | 城市中心、政府機構、商業區 | 效率、敬畏、尊嚴 |
| 水(流動) | 適應、變遷、記憶 | 河流、港口、碼頭、移民社區 | 離愁、懷舊、漂泊感 |
地方感性如何「呼喚」五行?
在情動學(Affect Theory)視角下,地方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而且是一個情感被編碼、再現和感知的場所。五行系統本身可以被看作一種「呼喚性架構」(Evocative Structure),不同地方因其歷史、環境、社會文化氛圍,展現出不同的五行特質,從而喚起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
(1)木:地方的生長力與希望
例:新興文創園區、城市綠化帶、再生社區 —「木」的地方情動特征:希望、開放、朝氣、探索;體驗:人在這些地方會感到未來的可能性,激發創造力,如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田子坊,給人一種「文化生長」的情動。
(2)火:地方的激情與聚集
例:廟會、夜市、音樂節、體育場—「火」的地方情動特征:熱情、集體能量、戲劇性、節奏感;體驗:這些地方往往充滿聲音、光影、互動,形成情感能量的「高峰」(emotional peak),如泰國宋干節(潑水節)、台灣的九天民俗技藝團的演出,營造出強烈的地方感性。
(3)土:地方的根基與穩定
例:老城區、祖祠、鄉村田野、古城牆—「土」的地方情動特征:歸屬感、歷史感、溫暖、懷舊;體驗:人在這些地方會感受到穩固的歷史脈絡,如北京四合院、京都的町屋,它們讓人「情感扎根」,強化地方記憶。
(4)金:地方的秩序與像徵
例:行政中心、宗教建築、金融區、法院—「金」的地方情動特征:尊嚴、敬畏、規則、權威;體驗:金行的地方通常帶有「儀式感」,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華爾街、紫禁城,它們給人的感覺是正式、理性、秩序感強。
(5)水:地方的流動性與回憶
例:碼頭、移民社區、河流、邊境城市—「水」的地方情動特征:漂泊、記憶、哀愁、流動性;體驗:水行的地方往往帶有變動和歷史疊加的特性,如馬六甲、香港維多利亞港、新奧爾良的法語區,這些地方的「水性」使人感受到變遷、離別、回憶交織的情動。
五行情動如何影響文化創意產業?
當我們將五行與地方情感結合,可以發現地方文創產業可以利用五行的不同特質進行情境設計,使得文創體驗更具吸引力:
| 文創園區 | 木(生長) | 北京798藝術區、台北松山文創園 |
| 節慶活動 | 火(激情) | 潑水節、燈會、狂歡節 |
| 歷史文化旅游 | 土(穩定) | 故宮、老街保存區 |
| 高端品牌、藝術館 | 金(秩序) | 巴黎盧浮宮、紐約現代藝術館 |
| 文化記憶、口述史項目 | 水(流動) | 香港歷史博物館、移民故事計劃 |
這樣,我們可以設計出更具「地方感性」的文創體驗。例如:
「火+木」結合:在充滿活力的新興文化區舉辦創新藝術節。
「水+土」結合:在老城區沿著歷史水道策劃地方歷史敘事體驗。
「金+火」結合:大城市核心區利用科技增強博物館互動體驗使文化更加生動。
五行、地方感性與情動的未來
在文化強國的議程下,中國的地方文化振興不僅是物質上的重建,更是情感與情動的重新激活。五行不僅是一個古老的分類法,更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地方感性、規劃文化產業、設計情感體驗的框架。
如果未來要打造一個情感驅動的文化創意產業,我們可以利用五行框架分析:
1. 這個地方的主要情動特質是什麼?
2. 它與人們的情感記憶如何聯系?
3. 通過文創設計,如何增強情感連接?
「地方感性不僅是一種懷舊,而是創造未來的情動力量。」
五行的智慧,可以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深耕地方記憶、激活文化能量的獨特方法論。
愛墾APP:東馬復邦的五行考量~~在聯邦國家的區域自主運動中,例如馬來西亞的沙巴(Sabah)與砂拉越(Sarawak)尋求更大自主權甚至可能的獨立,若用五行思維分析,可以看作是一種相生相克的動態博弈,涉及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因素的互動。
1. 五行與聯邦政治的對應關係
五行思想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相生)與競爭制衡(相克)。如果用五行來象征聯邦國家的不同政治力量,可以建立以下對應:
| 五行 | 象征意義 | 與聯邦政府、沙砂關係的類比 |
| 木 | 地方認同、生長、自治意識 | 沙巴、砂拉越的本土文化、語言、歷史認同感 |
| 火 | 改革、激情、衝突 | 自治運動、對中央政策的不滿 |
| 土 | 穩定、結構、法律 | 馬來西亞聯邦憲法、中央政府的權力 |
| 金 | 資源、經濟、基礎設施 | 經濟利益、自然資源(石油、木材等) |
| 水 | 適應、外交、談判 | 聯邦政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商機制 |
從這個角度來看,沙巴、砂拉越的自治訴求可以理解為木行生火行——即地方認同感(木)推動自治運動(火),但這會受到聯邦憲法(土行)的制約,形成「木克土」的局勢。
2. 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分析
(1)木生火——地方認同激發自主運動: 沙巴、砂拉越的獨特歷史(曾是英國殖民地,1963年合組馬來西亞)形成了較強的地方認同(木),這促使當地民眾尋求更大自主權,甚至推動獨立(火)。例如近年來沙巴、砂拉越政黨要求更多石油稅收的控制權,以及更大的法律自治權,這反映了「木生火」的過程。
(2)火克金——自主訴求挑戰 / 争取經濟利益
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財政政策依賴沙巴、砂拉越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天然氣、木材等,屬金行),因此地方自治(火)會挑戰中央政府的經濟利益(克金)。 例如,砂拉越要求恢復對其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完全控制,這威脅到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3)金生水——經濟資源影響外交與談判
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尤其是巫統和國陣政府)借助經濟資源(金)影響地方自治訴求,通過談判(水)進行妥協。 例如,中央政府在2018年同意重新審查《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MA63),試圖通過談判(水)緩解地方自治壓力。
(4)水克火——談判與利益交換壓制自治運動
由於自治運動(火)可能導致政治衝突,中央政府通過水行(談判、政策調整、法律手段)來抑制自治訴求。例如,中央政府通過法律訴訟或財政撥款調整來限制地方政府的獨立行動。
(5)土克水——中央政府用憲法與法律制衡地方談判
馬來西亞的憲法(屬土行)被用來限制地方政府的權力,確保中央集權結構不會被破壞。例如,盡管沙巴、砂拉越有自己的移民法,但其核心政策仍受馬來西亞憲法約束,這顯示了「土克水」的制衡作用。
3. 未來發展的五行動態預測
在五行動態中,以下幾種可能性可能決定沙巴、砂拉越自治運動的未來方向:
1. 「木生火」持續增強(自治運動強化):
如果沙巴、砂拉越的地方認同持續增強,並且本土政黨掌控更多地方政治資源(如執政州政府),自治運動可能繼續升溫。
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更激烈的「火克金」,影響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並加劇政治緊張。
2. 「水克火」加強(談判緩解自治衝突): 如果中央政府願意進一步讓步(如給予更多自主權、財政回饋),則可能通過「水克火」方式緩解衝突,防止分離主義升溫。例如,如果中央政府同意沙巴、砂拉越恢復完整的石油資源管理權,自治運動的激進性可能減弱。
3. 「土克水」加強(中央政府強化法律控制):如果中央政府采取更強硬的法律措施(如加強對地方自治的限制,或以憲法裁定地方政府無權單方面決定自治政策),則可能強化中央集權。例如,如果馬來西亞憲法法院裁定地方政府無權修改《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則自治運動可能受限。
4. 「金生水」增強(經濟談判主導解決方案):如果中央政府采取經濟讓步(如增加地方財政撥款、鼓勵經濟合作項目),則可能通過經濟利益(金)影響地方政府的決策,使談判(水)成為主要解決方式。
五行框架下的策略啟示
五行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沙巴、砂拉越自治運動的不同影響因素,並提供戰略性見解:地方政府(沙巴、砂拉越)應善用「木生火」推動自主權,但要避免「火克金」直接挑戰中央政府的核心利益,以防遭受「水克火」或「土克水」反制。
中央政府可通過「金生水」策略,用經濟利益促進談判,以避免「火克金」導致的財政危機。長期來看,只有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取得平衡,沙巴、砂拉越的自治訴求才可能在不破壞聯邦穩定的前提下實現合理的發展。
最終思考: 五行思維的優點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動態平衡的視角,使我們能夠超越二元對立(如中央 vs. 地方、統一 vs. 獨立),以更有機的方式理解政治經濟互動。對於馬來西亞的未來,這種思維模式或許能為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
愛墾APP:五行學說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關聯,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觀,也彰顯了天、地、人相互協調的宇宙觀。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農耕文化中的時間劃分,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和對應關係相輔相成。以下從哲學內涵、自然規律和文化實踐三個層次進行闡釋:
1.五行與四時的對應:二十四節氣的基礎
五行學說最初的應用之一是解釋四季變化,將自然界的五種基本屬性(木、火、土、金、水)與春夏秋冬四季關聯起來:
木(春):像徵生長與發芽,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對應植物從萌發到旺盛生長的階段。
火(夏):像徵繁盛與熱烈,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對應太陽的旺盛及農作物的快速成長。
土(長夏):像徵調和與承接,作為過渡階段,主要對應 四季交替時的土旺時段(如夏末或秋初),強調穩定與轉換。
金(秋):像徵收斂與肅殺,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對應成熟、收割與萬物的凋零。
水(冬):像徵閉藏與休養,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對應寒冷季節與能量的儲藏。
核心邏輯:
五行屬性與二十四節氣中的時間節律相輔相成,表現出自然界循環的平衡與轉化。
二十四節氣是五行在時間維度的具體化,體現了天地變化的動態性。
2.五行與節氣特性:氣候、物候與人事的結合
每個節氣的特性,可以通過五行的屬性進一步詮釋其氣候特征、自然景觀和對人類活動的指導意義。
木與春(生發):
節氣:立春至谷雨。
特性:氣溫回升,陽氣生發,草木萌芽。
作用:鼓勵耕種與萬物生長,強調順應自然生機的激發。
哲學像徵:與「生」相關,預示萬物復蘇和人類新的開端。
火與夏(繁盛):
節氣:立夏至大暑。
特性:炎熱高溫,陽氣極盛。
作用:促進農作物快速生長,強調陽氣的頂點與能量的釋放。
哲學像徵:與「長」相關,代表生命力的巔峰。
土與長夏(調和):
節氣:四季的過渡階段。
特性:濕熱交替,氣候趨於穩定。
作用:過渡與調和,強調土壤的滋養作用。
哲學像徵:與「中」相關,代表穩定與承接變化的能力。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肾
五藏:魂、神、魄、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竅: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mi sol do re la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肾
五藏:魂、神、魄、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竅: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金與秋(收斂):
節氣:立秋至霜降。
特性:氣溫下降,陽氣收斂,果實成熟。
作用:收獲作物,儲存能量。
哲學像徵:與「收」相關,代表生命的收獲與整理。
水與冬(閉藏):
節氣:立冬至大寒。
特性:寒冷封凍,陰氣盛極。
作用:蓄積能量,養精蓄銳。
哲學像徵:與「藏」相關,代表生命的休整與積蓄。
3.五行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動態平衡
五行強調相生相克的動態平衡,二十四節氣的運行模式也是自然界陰陽調和、循環往復的體現。
相生關係:
春(木)生夏(火):春天的生長為夏天的繁盛提供基礎。
夏(火)生長夏(土):夏天的陽氣極盛轉化為土的穩定。
長夏(土)生秋(金):土的穩定為秋天的收斂提供支持。
秋(金)生冬(水):秋的肅殺引導冬天的閉藏。
冬(水)生春(木):冬的積蓄為春天的生機蓄力。
相克關係:
春(木)克長夏(土):春的生長突破土的束縛。
夏(火)克秋(金):夏的繁盛壓制金的收斂。
長夏(土)克冬(水):土的穩定控制水的泛濫。
秋(金)克春(木):秋的肅殺限制春的生發。
冬(水)克夏(火):冬的寒冷平衡夏的熾熱。
文化啟示:
節氣變化體現了五行的生克調和,強調自然秩序的自我調節。
二十四節氣幫助人類在農業、健康、社會活動中調適行為,順應五行規律。
4.五行與節氣在人類實踐中的體現
五行和二十四節氣的結合,不僅是自然哲學的反映,更具體落實在古代中國的生活方式中:
農耕:根據節氣和五行調整播種、施肥、收獲的時機。
養生:依據五行屬性與季節氣候,制定養生、食療和疾病預防的措施。
禮儀:節氣祭祀、節慶活動,如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現五行的時間觀念。
詩歌:二十四節氣詩,借助五行屬性描寫自然景象和情感意象,如杜甫的《立春》。
5.二十四節氣的現代意義:五行視角的當代價值
二十四節氣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於五行理論的節氣思想在現代具有以下意義:
提供生態觀念:五行與節氣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適合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
強調多樣性:節氣的豐富性反映五行的多樣互動,為多學科研究提供新思路。
激發文化創意:將五行與節氣結合,賦予藝術、文化創意產品更多內涵。
結語:五行與二十四節氣的和諧統一
五行學說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聯系,反映了古代中國對自然與生命規律的深刻觀察。五行賦予節氣以哲學內涵,而節氣則為五行提供了時間維度的表達。通過對二者的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揭示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與動態平衡觀,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復興提供新的啟示。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II 五象~~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有這麼的記載:「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徴,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現把概念整理、補充如下——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連腸胃)、肾
五藏:(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竅:目、舌、口(唇/肌膚)、鼻、耳
在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互象)框架下,「五行學說」的「五志」(怒、喜、思、憂、恐),與中國傳統詩學的「興觀群怨」訴求取得了有意義的契合。可從以下幾個維度探索它們之間的契合點,構建一個多層次的理論視野,從而揭示詩歌創作、情感表達和文化體驗的深層機制。
1. 五志與「興觀群怨」情感功能的對應關係
五志作為情感的五種基礎狀態,與「興觀群怨」的情感訴求在功能上具有直接的對應:
怒:對應於「怨」,體現不滿、反抗、批判的情感功能。
喜:對應於「群」,表達歡愉、認同與和諧的集體感受。
思:對應於「觀」,通過思索和審視帶來內在感悟與認知提升。
憂:對應於「怨」,既有個體化的哀傷,也可能包含群體性的感懷。
恐:對應於「興」,通過震撼與敬畏激發靈感,開啟聯想的詩性智慧。
契合點
五志為情感的自然狀態提供了一種動態性,而「興觀群怨」則是將這些情感狀態升華為社會價值的文化實踐,二者在個人體驗到集體價值的轉化中形成意義上的契合。
2. 意象間性對五志與「興觀群怨」互動的調和作用
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理論強調意象(象)之間的動態關係,而五志本身作為情感與身體、感官的象征,可以在「意象」的互動中融入詩學的實踐:
興(感發意象):五志中的「恐」最能激發意象間的互相喚起。例如,雷雨或大山等自然意象引發敬畏之情,與恐懼(腎)相關。
觀(審美體驗):五志中的「思」通過深層聯想,使詩人能夠在意象的互動中完成情感與認知的升華。
群(情感共享):五志中的「喜」在意象的交織中表達群體的和諧和共鳴。
怨(批判表達):五志中的「怒」和「憂」通過意象的對比(如枯木與新生、風雨與日光)表現個體或社會的不滿,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契合點
意象間性提供了一種中介,將五志與「興觀群怨」的詩學功能結合起來,通過象的交互表達情志的動態變化,形成更複雜的情感結構。(下續)
3.五志的情志調節與「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
五志不僅是個體情感的生理基礎,還涉及情志的調節功能,與「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感發、觀察、共情、批判)形成補充:
個體維度:五志對應詩人對自身情感的調節與表達(「我」如何感發、反思、抒懷)。
集體維度:詩歌通過五志的情感映射,與讀者形成情感聯結,激發「群」與「怨」的社會性功能(「我們」如何共鳴、批評、建構價值觀)。契合點
五志強調情感的平衡與調和,而「興觀群怨」則通過詩歌實現個體與社會情感的協調,使二者共同作用於**個體情感的修復與社會文化的重塑**。
4. 五志與「意象間性」的多感官體驗與審美實踐
五志的情感功能通過五行(木、火、土、金、水)聯系到五象(視、聲、觸、嗅、味),為詩歌提供了多感官體驗的框架:
怒(木-視象):通過視覺意象的強烈對比激發憤怒,如詩中對山河破碎或戰爭場景的描繪。
喜(火-聲象):通過聲音的律動表現歡愉,如鳥鳴或琴瑟和鳴的意象。
思(土-觸象):通過觸覺隱喻(如風拂面)喚起內在思索。
憂(金-嗅象):通過氣味(如花的衰敗)引發感傷。
恐(水-味象):通過味覺(如苦澀)表現敬畏或恐懼。
契合點
意象間性的多感官互動豐富了五志的表現形式,與「興觀群怨」在詩歌中的感官表達相呼應,使情感體驗更具象化和沉浸感。
5. 五志與「興觀群怨」的文化與倫理維度
五志不僅是情感狀態,也具有倫理與價值取向。例如:
怒:對不公的批判,是一種正義感的體現。
喜:對美好與和諧的追求,是一種社會倫理的承諾。
思:對內在價值的反思,是自我修養的重要維度。
憂:對社會或自然的擔憂,體現了悲天憫人的情懷。
恐:對宇宙或命運的敬畏,是倫理秩序的基礎。
在「興觀群怨」中,這些倫理維度通過詩歌的審美表達得以深化。例如:
「興」可以傳遞敬畏(恐)與感動(喜)的倫理啟示。
「觀」可以通過反思(思)揭示個體和社會的問題。
「群」與「怨」則平衡了對和諧與批判的追求。
契合點
五志的倫理內涵使「興觀群怨」不只是審美活動,而是深刻的文化倫理實踐。詩歌在此不僅是感發情志的工具,更是文化價值和倫理意義的傳播媒介。
詩學的跨學科整合
通過將五志融入「興觀群怨」的詩學框架,並借助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理論,可以構建一種跨學科的情感美學模型。這個模型不僅:
提供了傳統中醫學與詩學的全新解讀,還能為現代情感研究、多感官設計、文化倫理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
詩言志,而志本情,情動交互,意象共鳴——這一整體觀念構成了中國詩學與五行學說、情動研究交匯的深刻意義。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I
陳明發的詩《抓迷藏》
我最喜歡的遊戲是抓迷藏
小時候是一片葉子,一根竹
或任何分岔又分岔的紋路
老來是一句話,一組密碼
或任何開枝又開枝的想法
而我,始終在這裡
只有我找得到自己
(9.12.2019 臉書)
陳明發的詩〈窗〉
玻璃質的時光
當鏡子使用
只看見又深一圈的眼眶
若眺望遠一些
童詩痊愈如往常
雨中的芋傘如溪谷
泉音自由流淌
往事、愛情與死亡
曙照不語,在落日裏
滿天雲霞還原成水
神話蘇醒如往常
風中的柳枝在舞袖
揮起、狂飆與凝止
餘韻逥蕩但無所求
(4.7.202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