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墾APP:擬象、網紅與後真相~~擬象(Simulacrum)、網紅(Influencer)與後真相文化(Post-truth)之間的關係,可以從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超真實(hyperreality)理論、網紅經濟的符號化運作,以及後真相文化中的情感操控三個維度來探討。這三者共同塑造了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主義驅動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現實被遮蔽,符號自身構成了「更真實的假象」。
1. 擬象:從現實到超真實
布希亞在《擬象與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中提出,現代社會已經進入擬象的第四階段——即符號不再指向現實,而是循環指向其他符號,最終形成一個封閉的超真實世界。在這個階段:
符號(如社交媒體上的形象)不再反映現實,而是製造「比現實更真實」的幻象。現實世界的經驗被符號系統(如品牌、社交網絡、算法推薦)所取代。
在這個框架下,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正是擬象社會的核心體現。
2. 網紅:擬象的像徵操控者
網紅不僅僅是社交媒體上的個人,他們實際上是擬象的策劃者,通過控制影像、內容和敘事,製造「超真實」的消費體驗。
(1) 網紅形象是擬象的產物
濾鏡與AI美顏:現實中的個人形象被美化、修飾,使其成為符合消費市場需求的「超真實」符號。
生活方式的策劃:網紅分享的「日常」,如旅行、美食、健身,並非現實生活,而是經過策劃、剪輯、品牌合作優化的內容,以吸引觀眾產生向往和模仿。
身份的符號化:網紅的身份(如「成功企業家」「健身達人」)通常由粉絲數、流量、市場需求所定義,而不一定基於現實經驗。
(2) 影響力(Influence)即現實
在擬象社會中,現實不再由「真」或「假」決定,而是由「可見度」(visibility)和「影響力」塑造。網紅的成功標凖並非現實生活中的影響,而是:
流量即價值:粉絲數、點贊數、轉發率成為衡量「真實性」的唯一標凖。
觀看即信仰:如果一個現象被大量傳播,人們就會認為它真實存在,即便它可能是偽造的。
這意味著,網紅文化的本質就是後真相文化的最佳實驗場。
3. 後真相文化:情緒操控與符號消費
後真相(post-truth)指的是情感和信仰比事實本身更能塑造公眾意見。在社交媒體時代,後真相文化與擬象、網紅經濟高度交織,形成了一個基於情緒操控的文化體系。
(1) 真實被「超真實」取代
後真相時代的特點之一是「真實性」不再基於事實,而基於感知:
情緒驅動比事實更重要:一個網紅的「哭訴視頻」可能比政府的官方聲明更具影響力,因為情緒更容易引發共鳴。
視覺沖擊塑造現實:如果某個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廣泛傳播,即便沒有事實依據,它仍然會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
例如:假新聞(Fake News)傳播:一張經過編輯的圖片或一條誤導性視頻,可能比真實新聞更具影響力,因為它更符合觀眾的情緒需求。
陰謀論的興起:許多陰謀論(如「地球是平的」「某種疫苗陰謀」)依賴於社交媒體上的「超真實」證據,即通過剪輯、解讀和重復傳播製造的虛假現實。
(2) 個人身份的情感化
後真相文化與網紅經濟結合,使得身份認同也成為擬象的一部分:
人們不再關心「客觀事實」,而更關心「我如何被看見」。許多網紅刻意塑造「真實」「接地氣」的形象,以增強觀眾的情感認同,哪怕他們的生活完全是策劃的。個人觀點的形成更多依賴社交媒體算法,而非理性思考或事實調查。
4. 三者的交匯:擬象網紅如何塑造後真相文化?
(1) 擬象網紅操控現實認知
現實世界變得不可感知: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上的網紅和符號化敘事,而非自身經驗來判斷現實。內容比事實重要:誰能製造更吸引人的敘事,誰就能主導「真相」——這就是後真相社會的核心邏輯。
(2) 後真相文化加速網紅經濟
觀眾越來越相信「被觀看的事物才是真實的」。情緒化內容(如憤怒、煽情、衝突)更容易吸引流量,使得網紅通過「製造爭議」來獲取關注。符號消費取代了功能消費,人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而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和身份像徵(如網紅推薦的某款「精致生活」商品)。
(3) 網紅經濟加劇擬象循環
消費即身份:網紅帶貨並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在販賣一種擬象化的生活方式(如「買這款咖啡機,你就能擁有ins風的精致人生」)。
數字經濟的擬象化:粉絲數、點贊數、流量本身已經成為價值,而不再指向真實世界的影響。
5. 結論:擬象網紅與後真相的社會風險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預言了當代的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一個符號化、情緒化的社會:
現實的消失:人們的認知越來越被數字影像、情緒化敘事和社交媒體算法所塑造,而非基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
真相的相對化:事實和虛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網紅製造的「故事」可能比新聞更有影響力。
消費主義的極端化:網紅經濟強化了「消費即身份」的理念,使人們不斷追逐符號,而忽視現實需求。
最終,網紅、擬象與後真相共同構成了一個封閉的超真實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現實變得不可見,而人們則沉浸在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符號構建的「後真相世界」中。
愛墾APP:布希亞的「擬象」(simulacrum)理論與當代「網紅」消費文化(Influencer Culture)之間存在深刻的關聯。網紅經濟不僅僅是一個市場現象,它實際上是超真實(hyperreality)的一種極端體現,在這個體系中,現實與虛擬、真實與虛假之間的界限被完全模糊。
1. 網紅文化如何體現「擬象」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認為,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到「第四階擬象」,即一個符號不再指向現實,而是僅僅指向其他符號,形成自我封閉的超真實體系。網紅文化正是如此:
(1) 符號不再指向真實,而是指向「更真實的假象」:網紅文化中的形象和生活方式,並不是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經過修飾、策劃、剪輯和算法放大的「超真實」形態。例如:
精致生活的擬象
網紅們展示的「完美日常」——如極簡而奢華的家居、無瑕的妝容、無壓力的旅行生活——並不一定對應於他們真實的生活,而是被優化和策劃的視覺形象。這種形象形成了一種「比真實更真實」的擬象,甚至網紅本身也會陷入這一虛構的生活方式中。
濾鏡與AI美化的超真實化
現實中的面容、身材通過濾鏡和美顏技術被優化,使人們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標准美」。最終,人們對現實的面貌失去感知,進入一個完全由數字技術塑造的「美學擬象」世界。
(2) 影響力(Influence)取代了現實存在
網紅的身份不取決於他們的真實能力,而是取決於他們的流量、粉絲數和「影響力」——這些數據本身就是擬象。例如——
數據即價值:一個「網紅」可能並沒有專業知識,但只要他們能製造足夠的話題,便能被品牌認可、獲得合作機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價值不在於現實世界的專業性,而在於他們如何在符號系統內運作。
符號消費超越現實需求:在網紅帶貨文化中,觀眾購買商品的理由,往往並非產品的真實功能,而是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或「像徵意義」(如購買某款網紅咖啡杯,意味著擁有某種時尚品味)。(下續)
2. 「超真實」如何操控網紅消費文化:布希亞指出,在超真實社會裡,人們不再消費物品本身,而是消費物品所代表的符號(sign-value)。網紅經濟正是這種消費模式的最佳體現:
(1) 真實體驗被「內容」取代:社交媒體上的網紅旅行、美食、時尚等內容,往往是為了創造「觀看體驗」而非「真實體驗」。比如:旅行不再是為了感受,而是為了「打卡」。人們前往某個景點,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因為它曾在社交媒體上出現,被賦予了符號價值(如「最適合拍照的海灘」)。
「真實分享」被「商業策劃」取代:很多網紅宣稱的「日常分享」,實際上是品牌贊助的廣告。消費者並非在觀看真實生活,而是在觀看商業化的擬象。
(2) 個人身份成為可消費的商品
在網紅經濟中,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成為一個可以被塑造、營銷和出售的商品。比如:
網紅形象的可塑性:許多網紅會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自己的風格、個性,甚至人生軌跡(如從「美食博主」轉型為「健身達人」),這些身份都是市場運作的產物,而非固定的現實身份。
粉絲經濟的虛擬化
許多網紅的粉絲數量是通過算法推送、付費推廣、甚至「僵屍粉」堆砌出來的,形成了一種「關注度的擬象」,粉絲數越多,影響力越大,即便其中許多粉絲並非真實的人。
3. 擬象文化的社會影響
布希亞警告說,當社會完全進入擬象階段,現實將逐漸消失,人們將被困在一個「超真實」的幻象中。網紅消費文化加劇了這種趨勢:
(1) 現實世界的邊緣化
當人們越來越習慣消費「擬象」而非現實,他們對現實世界的需求和關注度便會下降:現實生活中的普通食物、普通旅行、普通的人際關係,因不符合「網紅標准」而被忽視。社會價值觀從「做什麼」轉變為「看起來像在做什麼」(如「假裝富有」比實際的財務健康更重要)。
(2) 消費主義的加速
網紅經濟的本質是通過製造「渴望」來刺激消費,而這些渴望往往基於「擬象」:
人們不再購買實際需要的東西,而是購買「網紅推薦」的像徵性商品(如某品牌的瑜伽褲,不是因為它舒適,而是因為它代表一種生活方式)。
這種消費模式導致了過度消費和環境問題,因為商品的「像徵價值」比其實際使用價值更重要,造成浪費。
4. 網紅文化是擬象社會的最佳例證
網紅消費文化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現象,而是布希亞所描述的擬象社會的巔峰體現:現實被「超真實」取代:濾鏡、AI修圖、策劃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活在「比真實更真實」的影像世界中。
符號的循環運作:網紅的價值不是基於現實成就,而是基於社交媒體的符號體系(粉絲數、點贊數、流量)。
消費主義的極端化:人們購買的不是物品,而是物品的像徵意義。
最終,布希亞的理論讓我們看到,網紅文化不僅改變了消費方式,更深刻地塑造了現代人的自我認知和現實感知,使我們越來越難以區分什麼是真實的,什麼只是一個「擬象」。
「利他心」商業場景微電影~~摘要:2019年11月7日,第二十一界中國零售業博覽會(CHINASHOP)在青島正式開幕,商米科技受邀第四次參展,攜手軟件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最具特色的「商米數字小鎮」。除了可以一覽來自全球的近千家參展企業的零售行業新發展外,商米科技策劃了一場「觀影會」值得關注,它是由泰國神級導演塔諾柴拍攝的年度品牌微電影《無價》。
11月7日,第二十一界中國零售業博覽會(CHINASHOP)在青島正式開幕,商米科技受邀第四次參展,攜手軟件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最具特色的「商米數字小鎮」。除了可以一覽來自全球的近千家參展企業的零售行業新發展外,商米科技策劃了一場「觀影會」值得關注,它是由泰國神級導演塔諾柴拍攝的年度品牌微電影《無價》。
在「商米數字小鎮」,體驗18個不同商業場景的新零售變革
每個人都經歷過不同的商業場景,從滿足大眾日常需求的餐館、水果店、服裝店、理發店到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寵物店、母嬰店、足浴店、酒吧夜店等等。
但這些支撐人們吃喝玩樂需求的門店,是怎樣緊跟新零售的步伐的呢?
眾所周知,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革給眾多中小商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有的甚至是顛覆。在本地商家信息化已經是勢在必行的情況下,一些中小商家面對互聯網卻仍然只有不知所措。
在CS展會現場,商米科技攜手16家軟件合作伙伴,以近700平方的最大展位、覆蓋18個不同商業場景的「商米數字小鎮」,通過一站式未來數字門店場景體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商米科技以豐富的設備和專業的場景方案營造了餐廳、寵物、足浴、夜店等等一系列真實商業場景,向每位走進「商米數字小鎮」的商戶,在真實場景下,針對性地講解不同行業變革新零售的痛點及解決方案。在此之外,商米科技還聯合支付寶一起打造了可以讓大家體驗黑科技購物刷臉支付。
這也是商米科技創立的初衷:以「利他心」為准則,利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來為傳統商業建立信用體系,讓商業服務透明化,讓消費者更加放心,同時為平台上堅持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商家提供更多的客戶資源,促進商業的良性循環。
因此,今年的展會,商米科技還有一大亮點:首次對外發布商米嚴選數字化門店解決方案。商米方案專家從9000+商業應用中嚴選12款軟件,從行業痛點出發,為商家提供從硬件到軟件的一體化服務,實現合作共贏。
生活不止18個商業場景,「利他心」需要被更多地傳遞
「商米數字小鎮」營造了18個商業場景,但生活中的商業場景,卻遠遠不止這個數字。而在每個行業乃至每個門店,背後都站著一個不同的商人。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有一種「無商不奸」的看法,而「商人」逐漸成為了一個帶有負面色彩的詞,也成了一個容易被誤解的職業。
其實,很多從事某一個行業的商人,是秉承著想一直傳承干下去的心,他們秉承著一顆利他心,踏踏實實地在自己的領域裡貢獻著價值,成為了員工、家人、顧客眼中了不起的大人物。
在此次CS展會,商米策劃了一場「觀影會」,第一次為商人正言,並借此傳遞「利他心」是商業最本真的心態,願喚起這個商業社會的善意,願每顆善心都不被辜負,就算在無利不獲的商業中。影片故事是從幾十個國內外真實的商家故事中篩選而來,並由泰國國寶級導演塔諾柴執導,歷時3個月打磨、攝制完成。
11月7日,在利他心年度品牌電影公映的同時,商米聯合支付寶、有贊、付唄、美味不用等、收錢吧、錢方、生意專家、銀豹、客無憂、博卡、車店無憂、天財商龍、康銘泰克、貨寶寶、九點半15位行業合作伙伴共同發起了【利他心商家故事】征集,尋找在自己的領域裡,懷揣著商業的本心,默默無聞地服務顧客的每一位老板、每一個商家的故事。
(2019/11/07 极客 原題:一部泰國神級導演的TVC作品,說能喚起商業的「利他心」?)
胡小胖·短視頻的社區营銷學
短視頻對新零售最大的幫助,就是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問題。我問大家,新零售最好成交的人群在哪里呢?
在本地同城,很多大團隊長的發家史就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以前想引流本地人群,我們一般是做地推,做實體店引流等一些常規的方式。但現在有了短視頻後,我們又多了一種新的引流方法。
做短視頻,你想把影響力做到全國,想做一個大網紅,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年也就那麼幾個幸運兒。但如果你把野心收一收,把范圍縮小一點,你就不要想著全國出名,你就先從本地同城開始,或者先從你小區觸達開始,行不行?
這樣操作也會變得相對簡單很多,發短視頻的時候,順帶把地點選好就可以了。勾選地點發佈的情況下,本地的觸達率是非常高的。
我有一位社群會員,她是某品牌的代理商,她每次發短視頻的時候,都會勾選她小區的位置,堅持一段時間後,她小區的人都知道她了。有了影響力後,你再去做引流和成交,就會變得很輕鬆。
她的代理商和客戶,很多都是她小區的住戶。類似的案例,特別多,大部分團隊長的發家史,都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我們現在操盤的品牌方中,我們都鼓勵代理商要學會用短視頻去打造本地化影響力。先從自家小區開始,慢慢拓展。
(原題:短視頻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短視頻助力本地同城傳播;作者:胡小胖,《品牌運營手冊》《微商操盤手冊》作者 2024-11-14)
愛墾APP:2024全球文創規模~~根據最新市場預測,2024年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包括電影、音樂、藝術、廣告、設計等多個領域)的總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約 4.5萬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這一規模可能增至 6.98萬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5.1%。文化創意產業的增長主要受到數字化轉型的推動,特別是通過數字營銷、線上內容創作和用戶體驗設計等領域的創新。
視頻制作和數字內容:預計將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增長,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和網絡廣告方面的投入增加。
藝術與手工市場:受教育市場和DIY趨勢的推動,這一領域也在增長,預計未來幾年內將保持高需求,尤其是在兒童和成年人群體中。(https://dataintelo.com)
從2024年度流行語中感受時代脈動
據12月2日澎湃新聞報道, 近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在滬發布2024年「十大流行語」,「數智化」「智能向善」「未來產業」「city不city」「硬控」「水靈靈地×××」「班味」「松弛感」「銀髮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10條入選。
每到歲末年終,評選年度流行語都是熱點事件。作為漢字研究權威期刊,《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的年度流行語較具代表性,總能引發廣泛關注,今年也不例外,值得好好品咂。
比如,站在「數智化」「未來產業」背後的,是科技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能激活科技創新的時代偉力,可見一些流行語本身便是時代的「腳印」。一些流行語還發揮著引領時代步伐的作用,比如,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如使用不當,可能帶來「雙刃劍」效應,而「智能向善」就強調了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要「以人為本」,明確劃清應用邊界,從而更好防范「雙刃劍效應」。
「city不city」「硬控」等流行語,則突出一個「新」字,或豐富了漢語詞庫,或拓展了原詞內涵。這些流行語多流行於互聯網,也體現了「互聯網輿論場」的活力和創新力。
「班味」「鬆弛感」看似相互對立,實則是一體兩面。「班味」體現了不少「打工人」的職場焦慮、工作焦慮。近年來,一些勞動者工作壓力大,甚至遭遇強制加班、隱形加班等,「班味」一詞引發了相關群體的強烈共鳴。而「鬆弛感」則更多體現了人們渴望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美好期待。這兩個詞一同成為年度流行語,也提示人們要更加重視國人的心理健康,維護好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如今,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銀髮力量」成了社會多個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如何善待老年人,充分挖掘、用好「銀髮力量」,讓銀髮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正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相關工作的重點。
光陰何太疾,如白駒過隙。年度流行語如同被「似水流年」打磨後的「鵝卵石」,閃耀著時代光芒。它們雖不能囊括所有時代熱詞,卻較具代表性,能夠從一個側面讓我們對時代發展、對國人的生活狀態有個粗淺的了解與觀照,從而幫助人們「讀懂中國」,感受時代脈動。2024年即將過去,盤點年度流行語也算是一種「年終總結」。回顧過去,保存「時代標本」,也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堅定前行。(作者:戴先任;來源:工人日報 2024-12-04 原載:新華社)
施晨露〈文化觀瀾〉
2024,你玩「抽象」了嗎?你「接」了什麼?
你或許不是「古希臘掌管時尚的神」,但也會用新鮮的熱梗表達態度、記錄生活。又或許,網絡節奏太快,你是從流行語的發佈中,才get了這些梗。
那咋了?鬆弛一點。
12月12日,上海《語言文字週報》部最新發佈2024十大網絡流行語,入選的包括:
偷感(很重)、草台班子/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班味、那咋了、(就這麼)水靈靈地XX、古希臘掌管XX的神、city/city不city、包XX的/包的、紅溫、搞抽象。
每到年末,盤點流行語、回眸過往一年的「語文面孔」,成為人們回顧一年的標志誌事件之一。
12月2日起,多家中外機構就這麼水靈靈地發佈了年度流行語、關鍵詞。
老牌年度流行語發佈機構——上海《咬文嚼字》雜誌社率先評選出的2024十大流行語為:
數智化、智能向善、未來產業、city不city、硬控、水靈靈地×××、班味、鬆弛感、銀髮力量、小孩哥/小孩姐。
同一天,小紅書綜合社區內用戶筆記、閱讀量和評論互動等指標,發佈了2024年度關鍵詞——「抽象」。
「玩抽象」正從小眾文化演變成一種生活態度和處事方式,越來越多人在面對意外和困境時選擇以輕鬆、反轉的方式「一笑而過」。2024年在小紅書與「抽象」相關的筆記超過1000萬條。
本週,嗶哩嗶哩(B站)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文字博物館聯合發佈的2024年度彈幕為「接」。2024年,B站用戶累計發送「接」超576萬次。
什麼是「接」?年輕人用來指代迎接美好的事物,例如考試上岸、入職升職、表白成功、歐氣爆棚,都可以發出「接」字彈幕,沾沾好運。
一方面,「接」字除了蘊含著普通意義上的恭喜,還有「把這件好事接到我身上」這一層意思;另一方面,「接」字的適用范圍更廣,寵物平安長壽、父母身體健康、財運滾滾來這些好事都可以用「接」來回應。
要說哪個年度詞最「戳心」,要數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選出的2024年度詞——
「腦腐」(brain rot)。
「腦腐」的字面意思是「大腦腐化」或「大腦遲鈍」,形容因過度沉迷於低質量網絡內容而導致的精神疲憊或智力退化。
據說這一詞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54年首次出現在梭羅的經典著作《瓦爾登湖》中。當時,梭羅批判社會對復雜思想的貶低,並寫道:「當英國努力治愈馬鈴薯腐爛時,難道沒有人想治愈那更加普遍且致命的『腦腐』嗎?」
牛津大學出版社專家發現,2023年至2024年期間,「腦腐」一詞的使用頻率增加了230%,尤其在短視頻平台上,#BrainRot的標簽已被使用超過50萬次,許多相關視頻戲謔地呈現了年輕人的自嘲。牛津大學出版社認為,這個詞的高頻使用反映了人們對大量攝入低質量網絡內容,尤其是社交媒體內容所產生影響的擔憂。
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和信息過載的影響下,全世界人們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都面臨挑戰。牛津語言部門總裁卡斯珀·格拉思沃爾表示,回顧過去20年的牛津年度詞匯,可以看到社會對虛擬生活的日益關注,以及互聯網文化如何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和語言中。「腦腐」反映了虛擬生活的一個潛在危險,這似乎是人類與科技文化對話的一個必然章節。(原載:12.12.2024 https://www.shobserver.co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