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從形象到類像——關於當代審美觀念的轉換 5

而類像的最為根本的內涵則是傳統的「韻味」的消失。所謂韻味,決定於唯一無二的存在,與必不可少的距離感。本雅明指出:韻味即在「非意願回憶之中自然地圍繞起感知對象的聯想。」「韻味的經驗就建立在對一種客觀的或自然的對象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反應的轉換上。……我們正在看的某人,或感到被人看著的某人,會同樣地看我們。感覺我們所看的對象意味著賦予它回過來看我們的能力。」(14)

而在當代社會,情況出現了根本的變化。其中的原因,與韻味本身的局限有關。這一點,梅·所羅門作出了深刻地揭示:「在大部分藝術形式里,都發生著一場無機物的欲望化過程,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的石化過程。人類的感覺,從主體-客體關係(我-你關係)里退縮回來,注入藝術品之中,這些藝術品也隨之變得神聖化、崇高化,被『韻味』所掩蓋。」(15)

傑姆遜也指出:「韻味的客體(對象)則可能是一種烏托邦的確立,一種烏托邦的現在,它不是被剝奪了過去而是被吸收了過去,是事物世界上某種充分的存在,哪怕是在極短暫的瞬息之內。」(16)

同時,也與時代背景的根本轉換有關。「倘若你在一個夏日的下午,一邊休息著一邊放眼看地平線上的一條山脈或者一根在你身上投下綠蔭的樹枝,你就體驗到那峰巒、那樹枝的韻味。這種形象使人很容易理解韻味在當代衰微的社會基礎。」(17)

而在這當中,最為根本的轉換無疑就是複製技術的出現。「即使是藝術作品的最完滿的複製物,也會缺少一種成份:它的時空存在,即它在其偶然問世的地點的唯一無二的存在。藝術作品的這種唯一無二的存在,決定了它的歷史。」(18)

「人們可以把已被排除掉了的成分納入『韻味』這個術語之中,並斷言:在機械複製時代萎謝的東西是藝術作品的韻味。這是一個有明顯特征的進程,其影響範圍是在藝術領域之外。」(19) 最終,剩下的不是對於韻味的把握,而只是對物的渴望。「這種渴望,就和他們接受每件實物的複製品以克服其獨一無二性的傾向一樣強烈。這種通過佔有一個對象的酷似物,佔有它的複製品,來佔有這個對象的願望與日俱增。」(20)至於所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則全部消失了。

關於傳統美學的形象與當代美學的類像,本雅明曾經作過深入地考察。例如,本雅明不但最早地將現、當代美學的問世與現代複製手段聯系起來。而且指出:形象的韻味與最初的巫術崇拜儀式有關,具有膜拜價值,但是藝術一旦被大規模的複製,藝術作品的手工藝技術一旦被大規模的機械技術取代,形象的中心——韻味就被擠掉了。

「機械複製在世界上開天辟地第一次把藝術作品從它對儀式的寄生性的依附中解放出來了。……一旦真確性這個批評標准在藝術生產領域被廢止不用了。藝術的全部功能就顛倒過來了。它就不再建立在儀式的基礎之上,而開始建立在另一種實踐——政治的基礎之上了。」由此入手,在【德意志悲劇的起源】中,本雅明通過對德國17世紀悲劇的考察,指出了像徵藝術與寓言藝術的對比,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本雅明指出了膜拜價值與展示價值、凝神專注式接受方式與消遣性接受方式的對比,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中,本雅明指出了經驗與體驗、非意願記憶與意願記憶的對此對比,它們之間的差異無疑正是形象與類像之間的差異。

至於類像的形態,則可以說包含了兩個方面:或者是同一形象的無窮重複。這一點在電影中表現得最為典型。或者是沒有原本的無窮仿制。北京的「世界公園」就是一個複製的典範(它是以類像為特征的)。在這里,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不存在了,一切都是根據對象自身的形象複製出來的。它不再強調物的本質的真實「摹仿」、「再現」,而是強調要對於物的形象本身加以「機械複製」。

它「配合著一整代人的新鮮口味,它籠罩著一個自我陶醉的映像世界(世界已經轉化為其自身的一種映像),它不滿足於讓形象來統攝生活,更渴望人生之種種皆由一些似是而非的偽活動、假經歷所支配,並借助於『境況主義者』所稱的『奇觀壯景』(spectacle)來捕捉萬象,借以透視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據柏拉圖說,所謂『摹擬體』(simulacrum)乃是指一件與原作樣貌完全相同的仿制品,而其特點在於此物體並未曾仿照任何原制品仿效而成的。也就是說,仿制品是先於原制品而存在的;摹擬體取代那不曾面世的原作品而流存於世。

(14) 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張旭東等譯,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159、161頁。

(15) 梅•所羅門:【馬克思主義與藝術】,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版,第584頁。

(16) 傑姆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錢佼汝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頁。

(17) 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轉引自陸梅林選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245頁。

(18) 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轉引自陸梅林選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241頁。

(19) 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轉引自陸梅林選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243頁。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