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3

藝術家的活動,與觀眾的感知活動一樣,屬於一種文化實踐的范疇。這種實踐有意地將感知、思考和創造等操作從日常語境中抽離出來,使其成為審美愉悅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觀眾的感受與感知對象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體驗的愉悅在於感知到自己被某一對象所影響並與之密切相連。被影響的狀態被轉化為一種反思性的「在世界中存在」的狀態;體驗的完整意義是指一種情感交換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感知主體與他們所體驗的世界相連,同時對這種聯系具備反思性的洞察。

觀眾的感受

在探討觀影的感受時,我們首先需要考察這種反思性感知行為的時間形式。無論是表演中的演員、行動中的角色、角色所處的社會空間,還是角色之間的關系,這些都不是以電影圖像中的「再現」形式直接給予的。相反,它們是由觀眾在觀看電影時的感知、情感和思考行為所生成的。屏幕上的圖像與觀眾之間的聯系並不在於情節或敘事,而在於其能夠影響其他身體並被其影響的能力。

要理解這種交互情感的結構——技術與人類、人工身體與有機身體的糾纏——我們需要理解兩者的共同基礎。對於所有視聽電影形式而言,這一基礎就是**運動本身**。根據維維安·索布查克(Vivian Sobchack,1992年)的觀點,運動超越了電影的物質媒介,在屏幕前展開。通過電影圖像生成的運動在觀眾的感知身體中獲得了另一種物質現實:一種「活生生的身體」對被影響的感知。電影圖像的運動在觀眾的感官中物質化並具身化——他們的感知與電影的表現力之間直接相連。

因此,電影圖像的運動由幾個完全不同層次的離散但共生的動態組成。首先,是空間中身體的運動——由電影圖像中呈現的身體和物體在觀眾假定的日常世界中的同質空間內運動。其次,是視聽圖像的運動——通過剪輯、鏡頭構圖、攝影機運動、聲音、音樂等不同動態的結合,創造出一種面向觀眾的圖像空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觀眾的感知身體的情感卷入——一種感官印象的流動動態、情感的展開,以及通過心理操作將這種圖像空間轉化為感知世界的模式。這種模式由觀眾具身化,但它所構成的主體性並不等同於觀眾的主體性。


電影圖像包含了空間中身體的運動,同時也包含了觀眾在影像空間中的體驗過程。這個影像空間在電影的時長中不斷展開和轉化。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將電影圖像理解為一種體驗的媒介形式,通過依賴觀眾的具身感受,它進入了情感領域並吸收其中的影響。因此,這種體驗產生了一種運動形式,不再是可被客體化的,而是在觀影過程中實現了屏幕與觀眾之間的連接。謝爾蓋·愛森斯坦(1988)稱這種運動為「電影的第四維度」;他以一貫簡潔的方式指出,這正是時間本身。電影圖像的這種時間性在所有表現層面上得以顯現(表演、音樂、剪輯等)。每一個層面都促使身體外部的運動與日常感知的同質空間脫離,並因此與觀影的情感動態連接在一起。


(原題:Poetics of Affect by Hemann Kappelhoff & Hauke Lahmann;Chapter · January 2019 / DOI: 10.4324/9781351039260-18)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