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林·詩性符號景觀與話語領域及生活世界的詩性轉折 7

它具體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達達主義、歷史先鋒派及超現實主義運動,他們追求「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實際上是把「藝術」轉化為「生活」,把「藝術生活化」。二是指「將生活轉化為藝術作品的謀劃」。這種謀劃,「既關注審美消費的生活、又關注如何把生活融入藝術與知識反文化的審美愉悅之整體中」,它「與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消費、對新品味與新感覺的追求、對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的建構聯系起來」,把「生活藝術化」。三是指符號與影像之流充斥於當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實在與影像之間的差別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審美的方式呈現了出來」,「出現了仿真的世界或後現代文化」[24]94-99,實在世界影像化了:符號真實取代了意義真實,圖像真實取代了生活真實。筆者認為,正是日常生活審美化,即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實在影像化,使生活世界被詩性符號充滿。

進入信息社會,生活世界的詩性轉折持久深入、高歌猛進。審美意識「早就滲入了社會和個人心靈的毛孔」[18]31。

「毫無疑問,我們正經歷著一場美學的勃興。它從個人風格、都市規劃和經濟一直延
伸到理論。現實中,越來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學的外衣,現實作為一個整體,也愈益被我們視為一種美學的建構。」[18]3-4這場聲勢浩大的美學建構,在生活世界的四個層次持續展開:「首先,錦上添花式的日常生活表層的審美化;其次,更深一層的技術和傳媒對我們物質和社會現實的審美化;其三,同樣深入我們生活實踐態度和道德方向的審美化;最後,彼此相關聯的認識論的審美化。」[18]33被美學建構過的生活世界,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文化,突出表現在「美的整體充其量變成了漂亮,崇高降格成了滑稽」[18]5;藝術過剩;審美中斷;視覺至上;感知重構;人進入「存在之輕」。

生活世界的詩性轉折引起符號秩序的深刻變動。筆者秉持符號學既是本體論又是方法論的立場,認為世界不只是充滿符號,而是由符號構成的。

而構成世界的符號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一是物符號,二是符號物。物符號是被人類給予或領會出某種意義的某物。它們首先是以「物」存在,或者是按「物」的方式生產出來的,物是其本質特征。物符號又包括「自然物符號」和「使用物符號」。自然物符號,它本來是作為自然物存在的,但後來被人類用作了符號,或者當符號來使用,可簡稱為自然符號,比如石頭被用作路標。使用物符號與自然符號不同,它是人類的所造物,當其作為工具生產出來的時候,其所具有的「合目的性」使其具有了符號的性質。但它還可能再次被「用作」符號,第二次被符號化,成為艾柯(Umberto Eco)意義上的「符號—功能體」。「符號物」與「物符號」有著本質區別,它或者是人類專門作為符號生產出來的某物,或者是人類意識的直接產物,前者譬如紅旗、斑馬線、貨幣、文字、音符、VR等,後者比如幻想、夢想、思想等。生活世界的詩性轉折,使「物符號」和「符號物」都不同程度地從「合目的性」轉向「無目的性」或「非目的性」,在「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增添了「美的或詩的功能」,產生了新的意義。簡單說來,這種轉向具體表現為:自然符號向符號自然轉向;物符號向符號物轉向;符號物向元符號轉向。

[18]沃爾夫崗·韋爾施.重構美學[M].陸揚,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4]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94-99.




(第33卷 第2期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年4月;收稿日期:2021-02-22;作者簡介:唐小林(1965— ),男,重慶人,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符號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引述:唐小林.符號媒介論[J].符號與傳媒,2015(2):139-154 [關鍵詞] 詩性符號;話語領域;生活世界;詩性轉折)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