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曲布嫫 朝戈金·民族誌詩學 (Ethnopoetics) (上)

在口頭程式理論和講述民族誌(ethnography of speaking)的影響下,為推動口頭藝術文本呈現的新實驗,美國一些有人類學、語言學興趣的詩人與一些對詩歌頗有研究的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之間產生了共識,強調要將講述、經頌、歌唱的聲音還原給諺語、謎語、挽歌、贊美詩、寓言、公開演說和敘事等口頭表達文化。

丹尼斯•特德洛克(Dennis Tedlock)和傑諾姆•魯森伯格(Jerome Rothenberg) 聯手創辦的《黃金時代:民族誌詩學》(Alcheringa: Ethnopoetics)1970年面世,成為該學派崛起的標誌,先後加盟的還有戴維•安亭(David Antin)、斯坦利•戴爾蒙德(Stanley Diamond), 加里•辛德爾(Gary Snyder)和納撒尼爾•塔恩(Nathaniel Tarn)等人。

與絕大多數新面世的刊物一樣,《黃金時代:民族誌詩學》的創刊也是為了順應學術研究的需要。過去,文學刊物視口頭詩歌為原始粗鄙之物,對之一向不屑一顧;人類學刊物則僅僅將口頭詩歌視作研究材料,而非藝術。

其辦刊宗旨宣告了一個新的學術方向的形成:在世界範圍內探討文化傳統、尤其是無文字文化傳統中的詩學:「我們希望通過對人類詩歌創作的充分探索,達成以下目的:1) 拓展我們怎樣理解一首詩的問題;2) 提供一個空間,為我們對部落的/口頭的詩歌的翻譯進行實驗,提供一個園地,使得我們可以基於彼此極為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來探討這種翻譯中的問題以及翻譯的可能性;3) 鼓勵詩人積極參與部落的/口頭的詩歌的翻譯;4) 鼓勵民族學家和語言學家從事在他們領域的學術著述中被長期忽視的相關研究,具體說就是強調部落詩歌自身所具有的價值,而不僅是它們作為民族誌材料的價值;5) 在詩人、民族誌學者、演述者和其他人之間開展合作項目;6) 通過文本呈現樣例和評述,強調部落詩歌在今天對我們的意義。在後來的30 年間,經由許多研究者特別是戴爾•海默斯 (Dell Hymes)和巴瑞•托爾肯(J. Barre Toelken)等人的努力,該學派作為口頭藝術研究的旗艦取得了核心的地位,今天民族誌詩學已然成為標準術語出現在口頭傳統的學術研究中。

在民族誌詩學初起之際,學者們對將美洲本土敘事置於散文/韻文二分法中的所謂「散文」提出了強烈質疑。因為這些口頭講述者的風格一直就被描述為缺少藝術性的、單調乏味的。而那些對美洲神話講述的記錄,也通常被強勢英語翻譯為呆板的、正式的文體,並附加上文法的闡釋和語文學的注釋。

另一種表現則是:這些講述通常被比較隨意地翻譯為散文體,其間絲毫沒有捕捉和再現原作形式的努力,甚至以固定不變的方式翻譯相同的詞語。這兩種文本的呈現方式,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剝奪了原來敘事表現的潛在空間和優雅風格。民族誌詩學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從美洲本土文化中呈展出一種新的詩歌敘事,並格外看重存在於大量搜集的文本和聲音錄音中的形式和表達方面的因素,並給口頭傳承的重新定位和蓬勃發展帶來了生機。

(本文作者:巴莫曲布嫫 朝戈金 | 中國民俗學網 發佈日期:2007-12-08;本文作為「關鍵詞」,刊於《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6期,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