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2)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問》,提示《春秋》筆削與中國史學之淵源,筆削見義為敘事傳統之要法。其中論說詳略、異同、重輕、忽謹之辯證關係,可作屬辭比事《春秋》書法之具體揭示。其言曰:

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筆削之義,不僅事具始末,文成規矩已也。以夫子「義則竊取」之旨觀之,固將綱紀天下,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繩墨之所不可得而拘,類例之所不可得而泥,而後微茫杪忽之際,有以獨斷於一心。(13)

章學誠提示:詳略、異同、重輕、忽謹之依違取捨,即是獨斷別裁、一家之言、歷史哲學、歷史識見之所由生。史料文獻經由「獨斷於一心」之筆削取舍,於是有書,有不書。筆而書之者,又有「詳略、異同、重輕、忽謹」之筆法,以及曲直、顯晦、有無、虛實,乃至於忌諱、回護諸寫作手法。上引章學誠稱:「筆削之義,不僅事具始末,文成規矩已也。」事具始末,指比事;文成規矩,指屬辭。元趙汸《春秋屬辭》論筆削,以筆而書之,削而不書互文見義。明湛若水《春秋正傳·序》:「筆,以言乎其所書也。削,以言乎其所去也。」(14)比事與屬辭之法,為筆而書之諸法之大綱目。換言之,所筆所書,或以比事顯義,或以屬辭見義。至於削而不書,則體現為所無、所略、所輕、忌諱、回護之倫。可見,筆削之義,確實不止屬辭比事而已。屬辭比事之終極追求,在經由「詳略、異同、重輕、忽謹」之安排措注,進而考察「獨斷於一心」之史識、史觀,甚或歷史哲學。

《春秋》為中國傳統敘事學之祖始,《左傳》為傳統敘事學之宗師。《左傳》以歷史敘事解釋《春秋》經,比事屬辭之際,開示後代敘事學諸多法門。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云:「左丘明受經於仲尼,以為經者不刊之書也,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辯理,或錯《經》以合異,隨義而發。」(15)所謂「依《經》」「錯《經》」云云,大抵指以《傳》附《經》,進行隨義而發之解說。至於「先《經》」「後《經》」云云,既指無經之《傳》,更指以歷史敘事解經之法。《左傳》為編年體史書,以年月系史事,相關事跡不相連貫,故《左傳》釋經有此變通之法。要之,依《經》、錯《經》、先《經》、後《經》諸敘事,皆「隨義而發」,皆脈注綺交於「義」。《左傳》敘事,有此先之、後之、依之、錯之之法,於是「敘事見本末」,解經之功獨大(16)。《左氏》以歷史敘事解經之方法,清劉熙載《藝概·文概》曾稍做提示,其言曰:

敘事有主意,如傳之有經也。主意定,則先此者為先經,後此者為後經,依此者為依經,錯此者為錯經。(17)

杜元凱《左傳序》云:先《經》以始事,後《經》以終義,依《經》以辯理,錯《經》以合異。餘謂:經義用此法操之,便得其要。經者,題也;先之、後之、依之、錯之者,文也。(18)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稱孔子論次《春秋》「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19)。約其辭文,為屬辭之工夫;去其煩重,乃比事之手段。比事之手段,屬辭之工夫,涉及歷史編纂學之方法。其中有「義」,一切有為法皆緣「義」而發。其事與其文、比事與屬辭,形而下,為「如何書」之「法」。形而上者,乃「何以書」之「義」。朱熹稱「《春秋》以形而下者,說上那形而上者去」(20),指此。清方苞說義法,所謂「義以為經,而法緯之。」(21)義在先,法在後;法以義起,法隨義變(22)。故如前所引杜預《春秋序》稱《左傳》解經,先經、後經、依經、錯經,皆「隨義而發」。上引劉熙載《文概》《經義概》,稱「敘事有主意,如傳之有經也」,「經者,題也」。自歷史敘事,而文學敘事,而經義敘事,轉變之脈絡有如此者。

(13)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內篇五《答客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70頁。

(14)湛若水:《春秋正傳》卷首《自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67冊,第1頁,總第39頁。

(15)《春秋左傳注疏》卷首《春秋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第11頁。

(16)張高評:《〈左傳〉敘事見本末與〈春秋〉書法》,《中山大學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1-13頁。

(17)劉熙載著,徐中玉、蕭華榮校點:《劉熙載論藝六種》,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43頁。

(18)劉熙載著,徐中玉、蕭華榮校點:《劉熙載論藝六種》,第164頁。

(19)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一四《十二諸侯年表序》,第6頁,總第235頁。

(20)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六七《易三·綱領下》,第1673頁。

(21)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卷二《讀史·又書貨殖傳後》,《方望溪先生全集》,《四部叢刊》初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20頁,總第40頁。

(22)張高評:《比事屬辭與古文義法——方苞「經術兼文章」考論》附錄一《方苞義法與〈春秋〉書法》,第459-508頁。

(作者簡介:張高評,臺灣成功大學名譽教授。“史學理論研究” 2022 年 05 期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