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以後,隨著敦煌這個地名的恢復,鳴沙山千佛洞也被改稱為敦煌石窟。但是敦煌石窟並沒有因為有了一個新的稱呼而興盛起來。敦煌縣附近雖然有些人知道這些石窟,稍稍再遠一點,就完全無人知曉了。這些石窟群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默默無聞地湮沒於沙漠之中。

 

本世紀初,有一位名叫王圓祿的窮道士來到鳴沙山,發現了埋沒在沙塵中的石窟群,於是他就在把一個石窟打掃乾淨,並住了進去。自西夏入侵此地,到這時候已經過去了八百五十多年了。王道士躬腰駝背,全無一點風采,加上滿臉的晦氣,一副窮極潦倒的模樣。一日,他在一個石窟中清掃浮塵時,偶然間在北面的洞壁上發現有一處地方比四周更加突出。他用一根木棍將突出處的泥土搗下來,卻發現這一處壁面發出異樣的聲響。王道士又找來一根更粗的木棍,朝著那個地方用力地敲擊。敲了兩三下後竟將壁面敲破,原來是個洞穴。他向里面看了一眼,一片漆黑,什麽也看不見。但他發現泥土落向里面,可知這個洞是空的。

王道士又拿來了一把鐵鍬,花了半天功夫,總算是把洞口的泥土都挖開了,但還是看不清洞內到底有些什麽東西。他回到自己的洞窟,又拿來了蠟燭,借著燭光再朝洞中張望,他終於發現了洞中的秘密,這個洞里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經卷。

王道士趕緊將此事稟報敦煌縣衙,但是等候多日,仍不見有任何回音。王道士沒有辦法,只好再次去縣衙打聽,敦煌縣卻只是讓他代為妥善保管。

王道士看到有遊客來參觀千佛洞,於是他就將這些遊客引到自己發現的洞中,向他們展示洞中大量的經卷,再添油加醋地向他們神吹一通自己發現這個藏經洞的過程,由此換得一點布施,倒也不愁溫飽。


1907年3月,英國探險家斯泰因來到敦煌。他參觀了千佛洞,來到了王道士的洞窟。斯泰因將洞中的經卷一一拿出。王道士看到這個英國人居然敢於進入自己都不曾涉足的洞穴之中,甚感驚訝。

斯泰因對這些經卷小心翼翼,逐一展開,仔細研讀。他將洞內將近三分之一的經卷都取了出來,所以費了不少時日。英國人與王道士商量,他願意給他一大筆錢來換取他的這些經卷。王道士這時才知道自己找到的這些經卷是古籍,他為這些書籍能夠換到如此之多的錢而感慨萬端。

英國人想換取全部的經卷,但是王道士擔心官府日後追究,執意不肯依允。最後英國人只買走了六千卷,但裝箱之後,雇了四十頭駱駝,才將這些經卷從千佛洞運走。

1908年3月,又有一個外國人來到這個石窟,這次是法國人貝利奧。他想得到王道士洞中剩下的經卷。王道士見縣衙始終沒有回音,他左思右想,不知如何處置是好。最後他出於對當地官府的責任,還是不願意全部出讓。

貝利奧將剩下的經卷的一半,大約有五千多本,買了下來,並於當年5月,雇了十輛車運走了。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