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身為網路主持人,心靈素質確實非常的重要。我在網絡上看過一篇中國央視主持人水均益的文字《斗膽話主持》。
他說,在到電視臺上班前,他從來也沒想到能當一個像樣的主持人。之所以能到現在這個樣子,他自己有時候戲稱:是一種“鴉片作用”。
幹得好點,就想幹得更好;幹得更好,就想幹得最好。說好聽點,這裡最主要的就是一種不斷向上的追求,至於為什麼,我也說不清。
他舉了兩個親身的體驗加以說明,什麼是從“幹得好點”、“幹得更好”,一直到“幹得最好”。他說--
“1994年10月27日播出的《和平使沙漠變成綠洲——約以和平條約簽字》一片可以說是國際題材中難度較大的一個,因為該片大部分內容是在演播室裏完成的。
要想使節目好看,就必須既在結構和內容上吸引觀眾,同時也要在主持人的語言上下大功夫。根據該片的結構設計,我一共有三段串詞,加起來大概不超過200字。
但是就是為了這200字的串詞,我和蓋導(蓋晨光)在一起反復推敲了五六個小時,相互提出的“說法”不下二十來種。甚至於在每一 個細節、每一個字以及相關的語言上都需要反復琢磨。
為了該片的主題,就是沙漠與綠洲、和平與戰爭的那個寓言,我們半夜打電話請教專家查《聖經》,翻《古蘭經》。
在這個片子中,我們第一次將兩位外國駐華大使請進了我們的演播室。為了把阿以兩國大使和他們國家的和平條約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有意設計在節目開始時不讓觀眾看到他們倆人,而是由我在說明獻花的小女孩和激動的來賓後,再介紹他們。
從播出後的反應看,這種設計是比較成功的。我在這個片子裏也有一個缺撼,就是演播室的那段英文采訪似乎顯得有點兒“過”。我們的主持人首先是記者,然後是評論員,但最最不能的是演員。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我:“水主,你那段表演真瀟灑。”我說不定會從20層的辦公室跳下去。拜託,千萬別讓我跳樓!
“搞國際題材的節目有兩大不利,一是“隔岸觀火”,離事件遠;二是題材離中國觀眾的興趣一般較遠,容易枯燥。
《焦點訪談》的《喪鐘為誰敲響——南非大選》一期節目我們準備了很長時間。遙遠而陌生的南非的這樣一次歷史性的大選,要把它說透,說得吸引人,就必須用強烈的東西抓住觀眾,而主持人的話就非常重要。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主持人不能是話筒,不能游離片子以外,更不能只起一個說“你好,再見”的作用。相反,主持人的話應該有內容、有信 息、有興奮點。
幾經推敲,我選擇了幾個興奮點作為《南非》一片串場詞的主線:第一個在南非建立殖民地的荷蘭司令官范雷比克,黑人不能和白人同上一個公共廁所,和黑人出門隨身攜帶90多頁的通行證,以及美麗的南非國花。
有時候,主持人串詞的成敗就在一個詞的處理上。在處理分析曼德拉可能要當總統的一段串詞時,可以說,最後的妙筆就落在了曼德拉這三個字上。最初的設計是有一個人可能當選新南非的總統,他是南非著名黑人領袖曼德拉。
但考慮到在此之後有段曼德拉雄厚有力的原聲翻譯,我們最後採用了西方講演式的“包袱”語言,說:有一個人有可能成為新南非的總統,他就是納爾遜曼德拉。
用這種拉長了音節、道出全名的方式既烘托了氣氛,又可以與曼德拉的原聲相呼應。簡單的一個人名,可以使主持人的語言平淡無奇,也可以使之充滿魅力。”
Photo Appreciation (below) Colin J Smith
在2007年1月號、第247期的《遠見雜志》,讀到王力行的一篇文字《抓定一輩子的信仰》。提到兩位西方電視傳播人和一位臺灣的音樂家,他們在各自的文化創意領域有所成就,是因為和他們長時間所接觸的事物息息相關。
小時候,我們受環境影響;長大後,我們其實也一樣受到環境影響。這不是外在的、物理意義上的環境,而是我們自己在內心里所塑造的靈性環境。
想在文化創意領域出人頭地,單有一份渴盼還是不夠的,需要一份本事;這本事和我們心靈日常愿意親近的事物息息相關。
傳播是影響人的一份專業,首先從給自己良好的影響開始。
我們來欣賞王力行的文章吧--
“不知道中國人“滿歲抓週”的成功率有多少,不過就我讀到的成功人物故事中,自小受環境和性格影響的,不在少數。
剛退休的法國著名讀書節目《猛浪譚》主持人畢佛(Bernard Pivot),在15年的節目主持期間,讀過近4000本書,他的電視節目跨越歐洲,家喻戶曉。
畢佛小時候正逢二次大戰,八歲時,父親成了戰俘,母親帶著他和弟弟避難鄉間。他童年最熟悉的是一本字典和一本漫畫。字典被他翻爛了,他在文字中找到旋律、音樂、樂趣,把字典當童年玩具,優游其中。後來,果然就靠閱讀文字、談文字,而馳名於世。
另 一位知名CNN主持人Larry King,從小喜歡“說話”。這位自小寄住在叔叔位於布魯克林貧民區的猶太孩子,從不諱言自己因為喜歡說話,就去應徵電台工作。他每天在電台晃,經過一段時間,總經理覺得他聲音不錯,又很勤快幫忙,答應一有空缺就讓他進電台。從此成為傑出的廣播與電視主持人,他的精采訪問,全世界都看得到。
兒時清音/逆境的支撐力量
1965 年,以藝術天才身分經過教育部甄試赴法國學習鋼琴的陳郁秀,剛出自傳《鈴蘭清音》。書中談到她小時候,父親是畫家,母親愛音樂。家中客廳一角,放著一架直 立式鋼琴,是她的音樂天地。父親的畫架就在琴邊,她練琴時,聞到顏料的氣味,就感覺非常安全。“琴音和顏料的氣味在客廳迴繞”,是她童年最深刻的記憶。
16歲決定赴法,當然也深受父親影響,陳慧坤教授1960年曾在巴黎住過一年。赴法之前,請了一位比利時教授到家裡教法文。老師給了一卷有30堂課的錄音帶,是簡單對話。法語錄音不斷在客廳中播放,上小學的陳郁秀聽久了都會背了。”
男人就像藍芽,你在身邊,他就處於連接狀態 。 但你一走開,他就搜尋其他週邊設備了!! 女人像Wi-Fi, 她們可以看到所有可連接的設備,但會選擇最好的一個!!
網路主持人的出路比电视主持人更廣。
許多傳統電視主持人都只是賣一張臉、一把聲音,稿子很多時候是別人準備好的。
由于網路媒體是多媒體,網路主播除了“聲音”、“身影”,還得在文字上和網友互動,這樣的工作培訓,使得他們具有多方位的技能,成为博客、作者、沟通专家,或其他需要专门知识的语言传播者是自然的事。
看看以下的一篇資料,我們可以發現,電視工作者出書是一條出路;可是隨着網路媒體的普及,讀者的要求與口味改變了,他們要求更真實、更有料的內容,這正是新媒體工作者的工作潛藏--
《央视主持人为何熱衷出書读者不買是成熟的表現》 “赵叔叔”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當年趙忠祥一本《歲月隨想》曾經創下兩百萬冊的銷售紀錄,從此也拉開了名人出書的熱潮。不過時過境遷,如今“趙叔叔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一位出版社編輯以王剛新書為例進行了分析:“王剛的書預計銷售在兩三萬冊左右,如今其他名人書也就是大致這個銷量,很難有所突破。
”雖然兩三萬冊的銷售量對于如今的圖書市場也不能算少,但是與名人書高昂的作者版稅相比,這個銷量出版社其實已經很難有利可圖。那為何昔日風光無限,動輒銷售百萬的名人書會淪落成明日黃花呢?
“質量差是關鍵,把每天的吃喝拉撒匯報一遍,有什麼成書的必要?”中國圖書商報的一位編輯說,“大部分名人書風格雷同,題材單一,如果十幾年前的讀者還對這些名人瑣事有興趣,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讀者肯定不會買賬。
去年‘新中國60年10本最差圖書’ 榜單中,徐靜蕾、趙忠祥、馮小剛等名人的書榜上有名就是最好的例證。”
一位資深編輯向記者透露:“現在圖書市場90%以上的名人傳記都是槍手代寫的。能去口述一些事情的已經算負責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書裏寫了些什麼。”因此,名人書越來越少讀者,而名人們的要價卻越來越高,所以對很多出版社而言名人書成了雞肋。
記者通過一位業內人士了解到,“央視主持人名氣大,但是來錢的路子卻少,央視有死規定,不能做廣告,不能拍電影電視,那剩下的只有出書了.
當年趙忠祥一炮打響,隨後倪萍、白岩松、水均益都跟著出書,而且最初幾本銷量都有百萬之多,那版稅也就都達到7位數,對于央視主持人來說這是筆不菲的收入,有了這個因素他們才爭先恐後地出書。”
記者從王小騫新書的出版社一位工作人員那裏獲悉,“百萬那是不可能,王小騫的書也就是5萬冊以內,但是幾十萬元收入肯定是有,而且其中的大部分(70%以上)是預付的,沒有看見書就要給錢,這就是出名人書的規矩。
”而與王小騫的出版社相比,李咏的出版社就很頭疼,據說為了爭奪“咏哥”,主編不但一次喝下了兩瓶“二鍋頭”,還付了200萬的定金,雖然是坊間傳聞,但是看看《咏遠有李》的銷量,也就明白出版社編輯們為何撓頭了。
著名文化學者朱大可表示:“這個趨勢從2008年就開始了,過去那種名人+隱私+炒作的模式已經不適合如今80後、90後讀者的口 味,網絡閱讀讓信息快速普及,拿那些已經不是新聞的隱私炒作有誰會關心?讀者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希望通過讀書來接觸深度信息,而這種深度信息恰恰是名人書所最缺少的。
好的暢銷書必須具備六大特徵:
其一:必須是好書,能給人們以正確的思維和一定啟迪。
其二:必須是內容全新,沒有抄襲模倣的痕跡。
其三:必須是 牢牢把握時代脈搏和熱點問題。
其四:雅俗共賞、文字優美、內容吸引人。
其五:要能讓讀者看到人們未知而又急于想知道的新奇世界。
其六:真正的暢銷書應該具 有永久的價值和意義。不應該只有一年半載的風光,而是能領風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國內的名人書,很難有作品及格的。”
李咏沒有來成都書會,據說是為了節目錄制,但是記者了解到,另一個原因是去年年底李咏推出的《咏遠有李》銷量並未達到預期。
盡管王剛、王小騫、鞠萍這些名人的到場還是能為書會聚集人氣,但名人出書似乎已經風光不再,僅僅憑名氣就讓讀者掏腰包的時代似乎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中國齊魯晚報》記者趙曉峰2010年04月28日/ 09:02:1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