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我們一週接觸到的資訊量,超過17世紀一般人終生可能接觸到的資訊量。無論你是上班族、政商領袖、專業人士或普通家長,每天都有超過一萬個選擇等著你做決定。選錯早上要喝的咖啡沒什麼,頂多皺一下眉就過去,但財務、健康或工作上做錯決定,可能會導致你身體變差、變窮或丟掉飯碗,甚至可能對自己或他人的人生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本書作者諾瑞娜‧赫茲為大學教授、經濟學家、策略大師、作家暨講師,帶我們了解這個凡事數位化、什麼都要上網查一下的時代,隱藏著什麼樣的騙局、迷思與機會,讓我們用全新觀點看待網路世界,學會善用真正的「專家」知識,解決工作與生活上的大小難題。
掌握書中10個步驟,讓你看到老虎看到蛇,不再莫名害怕神祕的納可利瑪人,知道網路上不但有假評論和假分身,還有殭屍大軍和五毛黨。並且能勇於拒絕盲從、挑戰專家,善用牧羊人的「在地」智慧,正確解讀各種資訊,為自己做出更聰明的決定。
新書內容搶先看:
溺死在洪水裡
現在是資訊氾濫的年代,廣告主、行銷人員及各種媒體會發送多元訊息給我們,還會在網路上追蹤我們。這是個「臉書動態消息」(Facebook News Feeds)與「亞馬遜推薦」(Amazon Recommends)的年代,我們的訊息過載,快要瀕臨極限。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每週所包含的訊息,超過17世紀一般人終生可能接觸到的資訊量。我們在2008年接收的訊息是1960年的3倍,到了2020年,我們製造的資訊將是今日的44倍。
我們石器時代的身體,應付不了今日這股洪流。我們演化的進度緩慢,洪水卻來得又猛又快。當面對這些部分可靠、部分不可靠的資訊時,我們心跳變快、呼吸變淺、身體流汗,資訊洪流讓我們的身體換檔到危機模式。
研究顯示,我們的心智無法一次處理超過7則不同的資訊。然而,當我在Google上查詢「優秀外科醫師的特質?」時,卻跳出400萬筆搜尋結果。排山倒海的資訊淹沒我們,這就是為什麼多數人只會看Google第一頁的搜尋結果。雖然最好的答案也許不在那裡,但我們處理不了更多資訊。
當海量資訊不停從我們頭上倒下時,如何找到清楚思考的空間?如何從一堆噪音中找出資訊?雜音之中有文明的訊息。事實上,資訊洪流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我們現在可以取得原始未經編輯、未經他人篩選的資訊,可以直接從源頭吸收資訊,不須經過傳統的守門員過濾。這對所有做決定的人提供了巨大的機會,但在大數據時代的海量資訊漩渦中,我們究竟應該相信什麼資訊,這並非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2011年8月,大批倫敦民眾暴動,城市部分地區起火,商店昂貴的運動鞋與寬螢幕電視被洗劫一空,警方束手無策。那次事件並不缺乏資訊,在五天的暴動期間內,警方的指揮中心高度留意社群媒體,忙著分析260萬則與暴動相關的推文。推特(Twitter)上流傳著大量各式各樣的故事,有的屬於政治性質,有的則像孩子的圖畫書:暴動人士闖進一家麥當勞分店烹煮自己的食物,倫敦地標摩天輪「倫敦眼」(The London Eye)遭到縱火,倫敦動物園一隻老虎被放出來。
問題在於,面對這麼多的資訊時,警方要如何找出哪些故事可信、哪些不可信?這牽涉到應該派人調查嗎?又應該忽視哪些東西?順道一提,前述提到的所有推文,最後發現全是假的。在資訊洪流的年代,資訊零碎、大量散布,而且來自眾多不相關的源頭,我們如何知道什麼可信、什麼不能信,好讓自己真正從數位時代獲益?這正是本書將討論的挑戰。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
Comment
發現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
步驟1 掌握瘋狂運轉的世界
現在是星期一早上。
在首府華盛頓,美國總統正坐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Oval Office),評估是否下令攻擊伊朗。
在美國愛達荷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正在決定是否該出售可口可樂股份,還是進一步買進。
在西班牙馬德里,有位名叫瑪麗亞‧岡薩羅斯(Maria Gonzalez)的母親,正在決定是要讓兒子繼續哭到入睡,還是要把小嬰兒抱起來安撫。
我正坐在父親病床旁,試著決定要讓醫生動手術,還是再等24小時。
我們一生不斷面臨會帶來重大後果的關鍵抉擇,那些我們必須獨自擔起所有責任的困難問題與挑戰。我們每天要做一萬個瑣碎的決定,光是食物就占了227項──正常咖啡因或低咖啡因?小杯、中杯、大杯或特大杯?哥倫比亞、厄瓜多、衣索比亞?榛果、香草,還是不要調味?奶油或牛奶?黃糖或人工代糖?
如果選錯咖啡,沒有太大關係,頂多皺皺眉,事情就過去了。然而,財務、健康或工作上如果做錯決定,你可能身體變差、變窮或丟掉飯碗。如果你的決定牽涉他人,例如你的父母、小孩、國家或員工,也可能會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不只影響今天,而是未來幾個月與幾年的人生。
決策錯誤,造成年輕人退休儲蓄不足、醫生未能發現腫瘤、執行長做出災難性投資、政府介入不必要的戰爭、父母帶給孩子無法挽回的創傷。本書要談的是,如何在代價高昂、結果異常重要的情況下,做出更好、更聰明的決定,無論你的身分是政治人物、商務人士、教授或父母。
更聰明一點
我們對於自身決策的漫不經心,事實上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而且很少想過該如何改進這件事。我們的教育極度缺乏決策課程;我們也很少思考自己如何思考。
問問多數人如何做出決定,你會看著他們支支吾吾。我們很少檢視自己是如何得出評估結果,也很少反省自己是如何得出預測與做出選擇。為了自己的健康、財務與未來的保障,我們必須挑戰自己做決定的方式──我們必須給自己更多力量。
如果不想淪為受害者,讓別人決定我們的未來,我們就必須睜大眼睛,善用腦袋改善自己的決策過程。這表示我們要更精於蒐集、篩選與處理資訊,也要用更聰明的方式了解該信任誰、接受誰的建議,並且懂得用更巧妙的方式分析不同選項、權衡不同意見。此外,我們也必須更了解人們如何做決定,同時了解情緒、感受、心情與記憶是如何影響我們自身的決策過程。我們必須更認識周圍的環境,以便掌握出現的特殊挑戰。
明確來說,我們目前身處的環境,可能以三種強大的方式,妨礙我們用聰明的方式思考,不讓我們做出明智的抉擇。我們必須面對這三大挑戰,著手解決。
溺死在洪水裡
現在是資訊氾濫的年代,廣告主、行銷人員及各種媒體會發送多元訊息給我們,還會在網路上追蹤我們。這是個「臉書動態消息」(Facebook News Feeds)與「亞馬遜推薦」(Amazon Recommends)的年代,我們的訊息過載,快要瀕臨極限。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每週所包含的訊息,超過17世紀一般人終生可能接觸到的資訊量。我們在2008年接收的訊息是1960年的3倍,到了2020年,我們製造的資訊將是今日的44倍。
我們石器時代的身體,應付不了今日這股洪流。我們演化的進度緩慢,洪水卻來得又猛又快。當面對這些部分可靠、部分不可靠的資訊時,我們心跳變快、呼吸變淺、身體流汗,資訊洪流讓我們的身體換檔到危機模式。
研究顯示,我們的心智無法一次處理超過7則不同的資訊。然而,當我在Google上查詢「優秀外科醫師的特質?」時,卻跳出400萬筆搜尋結果。排山倒海的資訊淹沒我們,這就是為什麼多數人只會看Google第一頁的搜尋結果。雖然最好的答案也許不在那裡,但我們處理不了更多資訊。
當海量資訊不停從我們頭上倒下時,如何找到清楚思考的空間?如何從一堆噪音中找出資訊?雜音之中有文明的訊息。事實上,資訊洪流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我們現在可以取得原始未經編輯、未經他人篩選的資訊,可以直接從源頭吸收資訊,不須經過傳統的守門員過濾。這對所有做決定的人提供了巨大的機會,但在大數據時代的海量資訊漩渦中,我們究竟應該相信什麼資訊,這並非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2011年8月,大批倫敦民眾暴動,城市部分地區起火,商店昂貴的運動鞋與寬螢幕電視被洗劫一空,警方束手無策。那次事件並不缺乏資訊,在五天的暴動期間內,警方的指揮中心高度留意社群媒體,忙著分析260萬則與暴動相關的推文。推特(Twitter)上流傳著大量各式各樣的故事,有的屬於政治性質,有的則像孩子的圖畫書:暴動人士闖進一家麥當勞分店烹煮自己的食物,倫敦地標摩天輪「倫敦眼」(The London Eye)遭到縱火,倫敦動物園一隻老虎被放出來。
問題在於,面對這麼多的資訊時,警方要如何找出哪些故事可信、哪些不可信?這牽涉到應該派人調查嗎?又應該忽視哪些東西?順道一提,前述提到的所有推文,最後發現全是假的。在資訊洪流的年代,資訊零碎、大量散布,而且來自眾多不相關的源頭,我們如何知道什麼可信、什麼不能信,好讓自己真正從數位時代獲益?這正是本書將討論的挑戰。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
除了大量、密集的資訊炮轟,我們現在還面臨了21世紀版本的中國水刑:滴滴答答的「不間斷干擾」。考量這點後,你更能了解我們所處的決策環境是如何累人。在這個方面,電子郵件是頭號的心智敵人。提示音、蹦現視窗,或是閃爍的綠光不斷出現,看你是用什麼方式通知收到新郵件。
有些人士早已預見未來,看見這個媒介天生容易失控的問題。1984年,電子郵件開始進入主流時,副業為犯罪小說家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QZ電腦中心(QZ Computer Centre at the University of Stockholm)電腦科學家雅各‧潘姆(Jacob Palme)便提出警告:「電子郵件系統如果被大量民眾使用,將造成嚴重的資訊過載問題。」
這個問題的起因是寄送訊息給大量人們太容易,系統設計通常賦予寄件人太多通訊過程的控制權,而收件人的控制權則太少……。當未來的訊息系統愈來愈大型、愈來愈互聯時,這將會是這些系統幾乎所有使用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潘姆的預言成真了。這是個「副本寄送」(cc)與「密件副本寄送」(bcc)的年代,點一下滑鼠,就能把一封電子郵件寄給每個你認識的人。我們不斷發送別人並不真正需要的訊息,2012年,每天每分鐘有超過兩億四百萬封電子郵件被寄送出去。你一天收到多少封電子郵件?這些大量的訊息,對於你集中精神、思考、計劃與決策的能力造成什麼影響?
那還只是電子郵件而已。在開放式辦公室中,沉悶連續的背景音、手機、簡訊、即時通訊、Skype電話、市內電話,還有爭奪你注意力的誘人網頁……不需要再描繪下去,相信你懂我在說什麼。今天,我們醒著的四分之三人生都在接受資訊。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自己的車庫上方,蓋了一間隔音辦公室用來工作。他在思考時,禁止太太與小孩進入。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必須做決定時,並無法以實體的方式來隔絕自己,不得不處於時時被無禮打斷的狀態下。
電腦使用者平均一小時會變換視窗、檢查電子郵件或其他程式37次。有43%的大學生表示,當他們在做事時,一小時會被社群媒體打擾三次以上。此外,現在如果有人想要聯絡我們,不只會寄電子郵件,還會傳簡訊、發推文、打電話或留語音信箱給我們,時常令人感到無所遁形。
這種無止境的轟炸已經造成影響,微軟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一項追蹤員工超過兩千小時的電腦活動調查發現,一旦因為電子郵件提示音分心後,電腦使用者繼續先前被打斷的工作,平均要花22分鐘才能回到相同的專注程度。在27%的例子中,要花超過兩個小時,才能回到原本在做的事情上。較為近期的研究顯示,被電子郵件打斷時,完成工作得多花三分之一的時間。波特諾維(Porter-Novelli)公關公司的職員研究顯示,無止境的電話與電子郵件騷擾,可能導致IQ暫時下降驚人又令人不安的10分。
在空間開放的辦公室中,其他同事與辦公室設備不停發出的嗡嗡背景音,會造成我們的生產力下降66%。辦公桌上響著的電話、其他人交談的聲音,以及收件匣通知新信的提示音等,全都會讓我們在工作時分心、失去工作動力。這些此起彼落的聲音,不只降低了我們的思考能力,還會使我們感到疲憊。於是,我們精疲力竭,無法入睡,隨時都要頭痛起來,永遠都覺得很累。而我們的身體應付這些新要求的方式,就是讓自己不斷處於荷爾蒙引發的壓力下,本書後續章節會解釋這個情形。
然而,我們卻像成癮般渴求這些打擾,即便它們帶來有害的影響,我們卻主動尋求這樣的打擾。40%的人在下班後或是度假時還會收工作信,86%的人在看電視時會使用手機──在13歲至24歲的年齡群組,該數據上升至92%。我在朋友身上做過一次非正式的調查:一位遺傳學家工作時每五分鐘就看一次新聞網站,一位電視主管在健身房踩腳踏車時會用手機收信,一位藝術經紀人一天登入《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60次。
我們對此上了癮,承受著無法負荷的壓力,卻經常必須在這種狀況下,做出大大小小的決定。在後文中,我將回頭討論,如果我們繼續處於這種「打開電源」的狀態,我們是否還能讓腦袋運轉。(下續)
失序的時代
除了持續出現的干擾,以及「滴滴答答」流不停的氾濫資訊,這個時代的第三項顯著特徵,也是三重壞影響中的第三樣,則是「混亂」──舊秩序的崩解,再加上我們這個時代極度無法預測的特性。這是個原本人人接受的看法被戲劇性推翻的時代,也是個原本「大到不能倒」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土崩瓦解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原本要預防女性疾病的定期乳癌篩檢,居然反而可能讓人病得更重。
在這個時代,千真萬確的事,可能再也不能被視為千真萬確。十年前,有誰想得到人們今天居然嚴肅討論人民幣可能取代美元,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誰想得到位於地中海東部的歐盟國家賽普勒斯,居然執行嚴格的資本控管?或是舉更貼近一點的例子,誰想得到我們可能再也不能信任投資房屋的安全性?以前我們以為萬無一失的東西,如今看來似乎是如此不可靠與不真實。
此外,以前我們仰賴某些人士向我們展示舊世界的秩序,但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那些人就失去對知識的獨占權。圖書館館員被Google篡位,旅行社員工被TripAdvisor網站評論家取代,醫生被擁有共同經歷的病患挑戰,灰髮的報社老闆被二十幾歲的社群媒體鉅子威脅地位。原有的秩序,正在我們的四周崩壞。
但這不見得是件壞事,因為在這個時代,最著名、最高明的經濟人士未能預測出金融危機,情治單位也未能預測出「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的革命浪潮;此外,臉書群組可能比醫療專家更能診斷病況──步驟六將進一步介紹。這是個大報小報化的時代,造成我們無法全然相信應當受人尊崇的報章言論;在這樣一個時代,資訊環境的競爭日益激烈,從許多方面來說都是好事。
不過,這並不是說這股潮流都是好的,這些新資訊傳播者有什麼目的?有多值得信任?誰比較可能介紹我住到好飯店?是TripAdvisor網站上愛達荷州喬伊的評論推薦,還是我長期信賴的旅行社所提供的建議?雖然維基百科(Wikipedia.org)在某些主題上,現在的確和《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一樣可靠,但這個集合群眾智慧的網站,會永遠將我的最佳利益放在心上嗎?
在失序的時代,過去再也不能被視為未來的指引,未來難以預測。我們也無法全盤倚賴大眾接受的真理,以及傳統的資訊傳播者。失序雖能帶來正面的改變與創新,但也可能讓我們感到茫然與不確定。我們真的很難知道能相信誰、能信任誰、能依賴誰,來幫助我們釐清未來的樣貌。
面對現實,當個有力量的決策者
好,你現在明白了,用最輕描淡寫的方式來說,我們必須做決定的環境充滿挑戰。即便如此,我們當然還是得做決定──我還是得決定要聽從哪位醫生的建議,美國總統依舊得決定是否攻擊伊朗,而那位聽見寶寶在哭的母親,仍然必須決定要不要把孩子抱起來,還是讓他繼續哭到入睡。至於你,還是得決定要聘請哪位員工,或是如何規劃配置退休金。我們都必須做決定,做出改變人生的重要決定,無論有多少事讓我們分心,無論我們身邊有多少資訊在打轉,無論我們身處的世界有多麼不可預測與不確定,無論我們感到多麼疲憊。
隨著時間流逝,我們找到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做決定。我們找到捷徑與計策越過重重挑戰,有些是自覺的,有些則是不自覺的。我們找出蒐集資訊的策略,並配合那令人分心、資訊超載的失序人生現實來運用資訊。不過,我們必須自問,這些策略實際上多有效?大多數人在過日子時,並不會仔細過問自己的決策過程是否配合目的,而我們必須改變這點,特別是賭注高昂、異常重要的決定。我們必須加強掌控自己的決策與決策方式,設法成為強大的思考者。
如果缺乏能信任的優質資訊,也沒有能質疑資訊的有效方式,那麼我們的決定充其量只是次好,最糟的情況則可能會破壞自身的需求與利益。所以,在後續各章節的步驟中,我會詳述我們在蒐集資訊時的盲點,告訴大家如何能做得更好。
你有多熟悉專家思考最常見的漏洞?你發現統計騙局的能力如何?你能以多快的速度找出可疑的「事實」?你正在關注的資訊,是否可以當作決策依據的正確資訊?什麼是你應該考慮的替代選項?尋求建議時,你還可以請教哪些非傳統的專家?
我會探討你是否挖得夠深,得以找到正確的資料源頭。你是否知道如何質疑數位資訊的新源頭?或是如何評估電腦得出的「答案」的準確性?你知道誰值得信任嗎?為什麼?我也會詳細探討我們的決策過程,是如何受到新網路惡意或友善人士的改變,並指出其中的陷阱與訣竅。
在一個假情報與誤傳的時代,一個Photoshop、福斯新聞(Fox News)、個人化搜尋,以及捏造性故事愈來愈多的時代,我將幫助大家用最好的方式質疑資訊來源,妥善評估眼前資訊的品質,學會從一開始就擴展資訊圈的方法。我還會探討我們在自己做出的選擇中,扮演著令人驚奇的角色,從意識與潛意識層面檢視人們的決策過程。
我們並非機器人般沒有情緒,不受過往經驗的影響,屬於全然理性的經濟理論型決策者。當我們腦部分析的部分運轉時,神經元、記憶漩渦、情緒性的感受等,一系列內在反應也會被觸發。在後文中,各位將看到這支在潛意識與意識、理性與直覺之間盤旋的舞,對我們造成多麼重大的影響,影響著我們決定冒的風險、我們規劃中的未來,以及我們做出的預測。此外,環境也會影響我們,顏色、氣味、觸感等全都會影響我們做出的選擇,語言也會造成影響。這表示我們需要挑戰自己的立即反應,無論那感覺起來有多麼自然、多出於直覺。
由於世界變化快速,我也會探討我們目前使用的模型與心智地圖(mental maps)是否依舊適用。過去如何影響著我們目前的決定?過去是否使你陷入某些特定的行為模式?帶你做出線性預測?或者你能在必要時刻逃脫過去,設想一個非常不一樣的未來?此外,你是否集結了正確團隊,幫你做出最困難的決定?在知識分散化的時代,你蒐集的資訊是否做到「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誰在你的核心團隊中?是只會說好的人,還是會反對你的人?誰是你的「挑戰者」或「翻譯者」?你是否為自己所做的決定擔起責任?還是你試圖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在這本書,我會結合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神經科學、社會學、人類學、資訊科學等領域的最新學術發現,以及各行各業定期要做高賭注決策的人士的第一手智慧,包括避險基金經理人、法官、執行長、政治人物、情報人員、戰鬥機駕駛、醫生與電影製作人等。這些決策者有時做了對的事,有時則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他們的故事讓我們更能掌握優秀決策者的特質與策略,讓我們知道哪些做法可能帶來壞處,因為某些特質有時不是那麼明顯。
研究那些超級自信的預測者、那些得到過分報導的人,我們會發現當一個人對自己的預測愈有自信,準確度就愈低。醫生也是一樣,你認識那些對自己過度自信的人嗎?我這輩子的確碰過幾個這樣的人士。目前有好幾項研究顯示,覺得自己的診斷絕對沒問題的人,出錯的頻率相當高。
有時,有效的策略不可思議地簡單。本書將介紹如果董事被要求換座位,董事會的決定可能就有所不同。此外,如果你要求資訊用黑白而非彩色的方式呈現,將會更容易做出正確的選擇。還有吃完三明治後,我們會做出更好的決定。
制勝策略有時有一點違反直覺。你是否知道,有時病患的建議會比醫師的建議,更能幫助你對付自己的病情?你是否知道,如果你要團隊做出更聰明的決定,最好讓他們彼此針鋒相對一段適當的時間,而不是讓大家永遠一條心?你是否知道,與其聽老闆的,反抗可能比較好?還有做完決定後才去解放膀胱,可能會帶來比較好的結果?
不過,這本書無法教你一體適用的策略,這並非「決斷兩秒間」(Blinking)、「推力」(Nudging)或信任「群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然後事情就大功告成的那種書。我不認為這世上有一體適用的決策公式,人類生活太複雜了,尤其是在今日。相反地,我希望提供「決策工具箱」,幫助你質疑自己的決策習慣,盤詰你得到的資訊是否正確、可用。這個箱子裡裝的工具,讓你有能力用相當不同的方式做決定,完全不同於以往,因為本書最終的目的是帶給你力量。
本書要帶給你力量,讓你能夠超越糾結的資訊,評估表面之下的東西。本書要帶給你力量,讓你能夠挑戰傳統智慧,決定替代方案。本書要帶給你力量,讓你不會在權威人士或過分自信的專家面前矮人一截;讓你有能力評估他們的意見,就像你評估其他人的意見一樣。本書要帶給你力量,讓你在有需要時不會羞於尋求協助,反而有能力知道最好尋求誰的協助,以及要用什麼方式開口。本書要帶給你力量,讓你檢視自己的內心,了解你可能正在以什麼樣的方式,妨礙自己的決策。
本書的目的是帶給所有人力量,讓大家成為更自信、更獨立、更明智的思考者與決策者,成為不盲從的人,不會一味順從直覺或分析就貿然採取行動。睜大眼睛面對這個世界,為自己做出聰明的選擇與決定。
你可以這麼做
‧下定決心成為有力量的決策者。
‧了解本書工具箱裡幫你達成這個目標的「十大步驟」。後續各點的小訣竅,將促使你思考,幫助你啓程,本書各章節將進一步詳細解釋。
‧留意到我們一天必須做超過一萬個選擇。開始思考哪些是你真正必須做的選擇,以及你是否真的做到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
‧開始思考自己是如何做決定。你是否請教他人,蒐集各方意見?還是你一切都自己來?你總是很快就做出決定嗎?或者你傾向先考慮各個選項?
‧開始留意你所做的決定,一般會受到誰與什麼的影響。
‧了解聰明的決策過程需要時間與空間。開始思考你可以如何改造環境,留給自己那樣的餘裕。你可以如何限制那些讓你分心、打斷你的事物?你可以接受幾天完全不用科技產品的日子嗎?你能否訂下新的工作政策,限制電子郵件的副本收件人,規定在某些情況下才加?
‧開始思考到目前為止,你通常如何看待專家,以及傳統上具有影響力的人士。你是否毫不質疑全盤接受他們的看法與意見?
‧問問自己通常會選擇相信誰,為什麼?
想想你目前處理資訊洪流的方法。你抄了哪些捷徑,如何決定要參考哪些資訊來做決定?花點時間想想,這一切可能如何影響你的思考品質。
蒼蠅頭‧小資家
「每天時間都不夠用,我的未讀郵件有589封,Line群組還有107個訊息未讀,還有我訂閱的RSS光今天就有78篇文章待閱讀!」
「真的!隨著網路越發達,這些工具不僅沒幫上忙,還搞死我們自己!」
「對啊!好懷念以前網路不發達的年代,這樣就不用處理無用的資訊了!」
「光是把垃圾訊息或是不相關的資訊移除,就要花費超多時間的!」
「老闆現在叫我上網查資料,我都很害怕!」
「為什麼?」
「因為同樣的關鍵字,搜尋出來的結果都越來越多筆數,這也表示我必須做更多剔除的工作!」
「唉!所以現在資料太多反而比以前資料太少還麻煩!」
---------------------------------------------------------------------------------------
現 代人都被龐大的資訊流追著跑,在以前傳呼機(BBCall)年代,我還可以好整以暇的慢慢回覆訊息,但隨著科技工具的發達,現在我總是被這些科技追著跑, 反而很懷念當初擁有的主控權,經歷數位工具的更迭,我可以深深感受到這樣數位時代下的壓力,其實我每天也都有看不完的文章,也有查不完的資料,這其實已經 花費我許多的時間,但若再加上不正確的資料,就會讓我花費更多時間在剔除不必要的資訊。
成語「以訛傳訛」就是說明謠言傳遞失真的可怕,但古代是用口耳相傳的方式來進行傳遞,所以即使失真,也有地域上的限制,不會影響太大範圍。但如今網路工具發達的年代,只要一個按鍵訊息馬上可以傳遍全世界,讓如果原本就錯誤的訊息,反而更加會偏離正確性太遠,不可不慎。
【尋找是否有特定的「錨」在影響你】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去購物時,店家常常會跟我們說這樣商品「原價」有多貴,但有時候這是一種促銷手法,為了讓消費者覺得有賺到的感覺,所以提供這樣的優惠,但殊不知,其實這個時候提供的原價就是一個「錨」,所以當我們被這類的資訊所干擾時,別忘了多比較同類型的商品,別被高價的錨點給沖昏頭了,這樣才能 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高CP值產品。( 延伸閱讀:《錨定與調整法則(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刪除煽動性或情緒性的文字再做決定】
如 果菜單出現「鮮嫩多汁義式魚排」跟「鮮魚排」這二種菜名,我想大多式的人應該都會選擇「鮮嫩多汁義式魚排」這道,即使這二道菜根本就是一模一樣的菜,但華麗的名稱還是會讓我們忍不住衝動而去買單,所以當我們現在如果遇到各式各樣的誘惑性購買資訊時,可以先把華麗的文字去掉,再來看看是否還會吸引我們,這樣 一來,就能更聰明的找到我們真正需要的產品,讓荷包可以避免被衝動的情緒搞得大失血。
【判斷找到的資訊是「意見」還是「事實」】
有 太多人的資料會加上「個人意見」後再傳遞,這也讓許多事實不斷的偏離本意,這樣不僅讓我們花費許多時間在校正,更花費許多時間在正名,所以當我們在一開始尋找相關資料時,就要養成一個習慣,要先判斷我們找到的資料到底是「意見」還是「事實」?到底有沒有經過中間人的「修飾」?有時與其花費許多時間來找到最後的答案,倒不如主動尋找事實的來源,直接聯絡當事人,以偵探辦案的精神去追根究柢,可能也會是一個不錯的好方法。
【永遠別忘了你有一顆聰明的腦袋!】
其實為了避免被龐大資訊沖昏頭、還有過度信賴專家意見的最後防線,就是我們自己的腦袋,當我們面對各式各樣的資訊,除了要常存懷疑的精神,別一味地相信從各方收集來的資訊外,還要懂得判斷,另外也可以藉由作者提供的聰明方法來幫助我們思考,要利用數位時代帶給我們的好處,別反而被龐大的資訊流給擊垮。
最後附上作者Noreena Hertz在TED上的演說,主要內容也是提出許多面臨大數據時代的聰明建議,也有附上中文的字幕,藉由影片可以更了解Noreena Hertz在大數據決策上的努力耕耘。
推薦對象:適合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現代人,以及面臨決策而無法自拔的A型人
by專業商管書評部落客【蒼蠅頭‧小資家】
臉書年代的理性思維
這是個「臉書動態消息」和「instagram照片分享」的時代,也是個「維基百科條目」和「網站評論推薦」的時代,
只要有手機和電腦,人人都可以是公民記者和策展人。
在每天10,000個決定中,哪些資訊是真的?誰說的話可以信?
要如何選擇最好的?
美國聲譽卓著的認知心理學教授,著手進行一項了不起的實驗,讓一群美國學生與華人學生看一組影像,每張影像只出現三秒鐘,內容五花八門,有天上的飛機、森林裡的老虎、路上的車輛……你懂的。
教授好奇美國學生與華人學生會如何看待這些影像,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觀看它們嗎?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嗎?舉例來說,如果地上有蛇,誰會注意到?
場景轉換到英格蘭坎布里亞郡,詩人和藝術家讓這個美麗的英國鄉間永垂不朽。時間是1986年,1800英里外的蘇聯車諾比發生了一場恐怖核災,災難一週後輻射落塵開始向外波及,落塵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
英國政府開始關切,擔心坎布里亞羊群受到影響,吃下沾有輻射落塵的草,而羊肉是本地主要的出口品。
政府找來一群頂尖的核能科學家,專家判定羊群吃草不會受到污染。但當地的牧羊人卻有不同看法。
好評推薦
「諾瑞娜‧赫茲是世界備受推崇的思想家之一,她創新的理念……有能力影響政府政策、公共安全與經濟成長。」──CNN
「全球最具啟發性的女性之一。」──《時尚》雜誌
「英國頂尖的公眾知識分子。」──《衛報》
「如果你在今日複雜的世界面臨困難抉擇,這本書將是無價指引。」──鮑達民(Dominic Barton),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總經理
「本書作者諾瑞娜‧赫茲,聰明結合了學術研究與實務方法。在電影公司,我們的確必須經常根據不完善的資訊,做出代價相當高昂的決定。本書能夠帶給你啟示,正如我們持續不斷改善決策流程一樣。」──邁克爾‧林頓(Michael Lynton),索尼娛樂(Sony Entertainment)執行長
「如果現代這個世界,宛如古埃及象形文字般令人費解,很慶幸我們找到了一個很棒的譯者。赫茲這本有趣的書,彷彿現代的羅塞塔石碑一樣,讓我們重新對眼前這團稱為『生活』的混亂,擁有不同的新觀點。」──肯‧伯恩斯(Ken Burns),得獎紀錄片導演兼製片
「在這個日益複雜、凡事都數位化的世界,本書絕對是教你如何保持聰明思考、遭遇危機時能沉著冷靜的實用手冊。」──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暢銷書《維基經濟學》(Wikinomics)作者
「透過10個明智的步驟,作者幫我們規劃出完整的決策路線,帶大家走過瘋狂運轉的世界。我推薦你採取謹慎的第一步,就是把這本書帶回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暢銷書《影響力》(Influence)作者
作者簡介
諾瑞娜‧赫茲 Noreena Hertz
英國暢銷作家、學者暨策略大師,19歲即從大學畢業,23歲提供俄羅斯政府經濟改革的諮詢建議,29歲與以色列、埃及、巴勒斯坦和約旦等國政府合作致力於推動中東和平進程。
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譽為「世界最重要的新一代思想家之一」,《時尚》(Vogue)雜誌譽為「全球最具啟發性的女性之一」,榮登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2013年09月30日刊封面人物。
赫茲是TED與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的專題講者,也是多家全球知名企業的顧問。現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不確定性決策研究中心教授,也是華納音樂集團(Warner Music Group)的董事。
赫茲的文章及演說經常發表於BBC、CNN、CNBC、《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華盛頓日報》(The Washington Post)、《衛報》(The Guardian)、《連線》(Wired)雜誌、《自然》(Nature)雜誌等知名報章媒體。
《當債務吞噬國家》等書,個人網站為 www.noreena.com。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專職譯者,譯有《蘋果橘子思考術》、《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合譯)、《蘋果內幕》、《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無敵:林肯不以任何人為敵人,創造了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合譯)等書。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