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學術:家庭vs社會-大叙事vs小叙事 上

在《反俄狄浦斯》(L'Anti-Œdipe)第一卷《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 1:反俄狄浦斯》中,作者德勒茲與加塔利對精神分析的批判稱,傳統精神分析(尤其是弗洛伊德)如何將所有慾望都框定進俄狄浦斯結構中。第二章〈社會機器〉(Chapitre 2 : Les machines sociales),他們引入了「社會場域」來與「家庭場域」對抗,主張無意識與整個社會機器(而非家庭情結)密切相關。他們批評精神分析將神話的角色從社會的層面轉移到家庭的層面。這裡他們特別指出:神話如《俄狄浦斯王》不是某種普遍潛意識的模板,而是特定歷史文化機制的產物。

這個理論如果放在一般所謂“重現歷史”的戰争電影,都從國内觀點、愛國情操来處理,涉及的潛意識其實是里德勒兹的「家庭場域」(俄狄浦斯情結),而極少考量到當時的國際形式(「社會場域」),所以,不少戰争叙事很難争取到國際市場。

我們在這裏嘗試把德勒茲與加塔利在《反俄狄浦斯》中的精神分析批判,帶入到當代影像敘事的範疇,特別是戰爭電影的國際流通問題。先分幾個層次來理解:

[聲明:本文純粹嘗試把德勒兹學理與國際文創市場结合上来探討,無意評價所提及的各國案例電影的藝術成就以及相關的民族情感。]

一、德勒茲與加塔利對精神分析的批判~~他們認為弗洛伊德以「家庭」為無意識的基本座標,把慾望的所有流動都壓縮在「父-母-子」的三角結構中。這就是「俄狄浦斯化」的過程。但實際上,無意識並不是被動地接受家庭角色,而是「社會機器」的一部分:它同時與經濟、權力、符號體系相連結。慾望的生產(desiring-production)和社會的生產(social production)不可分割。因此,神話(例如《俄狄浦斯王》)不是人類心靈的普遍原型,而是特定歷史社會的產物。精神分析錯在把神話「私有化」、家庭化,遮蔽了背後的社會機制。

二、應用到戰爭電影的敘事

國內取向/家庭化敘事:許多戰爭片在國內市場常以「家國同構」的邏輯操作:祖國 = 母親,領袖 = 父親,士兵 = 孩子。這是一種「家庭場域化」的再現。戰爭的歷史被框定為「父權的召喚、母親的守護、兒子們的犧牲」。

這樣的模式很容易動員觀眾的情感,特別是民族主義情緒,但它的潛意識結構正好吻合俄狄浦斯式的框架;這種內在化的模式雖在本土有效,但卻難以對外輸出,因為「家國同構」的象徵邏輯在他國觀眾眼中不具普遍性。

社會場域/國際性敘事:如果依德勒茲—加塔利的觀點,戰爭不應僅僅被家庭化,而要被放置於「社會機器」的運作之中——這裡涉及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資本流動、國際秩序與技術體制。

當一部戰爭片能顯示戰爭背後的國際張力(如經濟掠奪、冷戰結構、跨國技術合作、全球性資本邏輯),它所調動的無意識就不再是地方性的「俄狄浦斯化」,而是與全球資本主義或國際秩序相連結。

這樣的敘事更容易超越國界,因為它觸動的是普遍的社會機制,而非特定的「民族家庭」。

三、結論與引伸

從德勒茲與加塔利的角度來看,大部分戰爭電影的問題在於「將戰爭家庭化」:它們透過愛國、犧牲、父母子女的比喻來再現歷史,結果產生的是「民族無意識」的俄狄浦斯化。這種模式對外來觀眾而言則失效,因為缺乏共同的「家庭代碼」。

如果戰爭電影要在國際市場被理解和接受,它需要轉向「社會場域」:戰爭作為全球資本主義、帝國對抗、技術與後勤體系的機制。這樣才能構築出一種跨文化的「無意識的共鳴」。

換言之,戰爭電影要想超越「民族寓言」的範疇,就必須把戰爭重新放回「社會機器」的層面,而非局限於「家庭場域」的愛國情感。(下續)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