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T·簡德林〈存在主義與體驗式心理治療〉(8)

存在主義的一個謬誤版本(一個錯誤理解)使它變成了存在主義所反對的那種主觀主義(subjectivism)。另一個謬誤版本(錯誤理解)使它變成了對於當下(present)的一種強調,仿佛存在某種不包含創造未來和關心未來的當下。實際上,存在主義認為,並不是過去造就了我們當下所是的樣子,不過這是因為適用於人類的那種「所是(are)」從根本上來說正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即一種總是可能要做某事或要受某事之影響的存在方式。人

類從來不只「是」在這裏、在這個房間裏;他們「是」正在寫一篇關於某某的文章,或者因為某某他們「是」正在寫一篇文章,或者為了某某,他們「是」正在寫一篇文章;他們去獲得某些東西是為了用來去做某些事情,他們在等待某人,或者在躲避某人,或者在擺脫某人,或者在孤苦地渴望某人。當然,人類有其事實性的方面(facticity,事實性)。某個人在某個房間裏,那麽他就在那兒;如果沒有乘坐什麽交通工具的話,他不能就一下子到了英國。作為一

個事實性的「西」,他可以被射擊、被擊打或者被運送。但是作為一個人類,他是在思考某某、感受到某某的影響、對某某感到憤怒或高興、渴求某某、與某某親近、關心某某、與某某一起而感到快樂。

因此,並非我只知道我自己(作為一個內在實體),然後只能通過我的這個相比擬的內在實體來了解到你。相反,並沒有什麽內在的實體性的自我,有的只是一個在這個世界中持續進行著的自我。我可以直接地了解到你是如何影響我的,因為我存在的方式就是一種在這個世界中被影響著(的那種存在),一種在某之中的存在,一種與某共同的存在。首先是關係、是我的持續進行著的在某之中和與某共同的存在,然後從這些當中我才了解到了我自己。

存在主義認為,當你與我溝通時,你並不是在重新排佈我內在的某些舊的實體;你以一種我從未生活過的方式影響著我。你在我心中激起的並不是某些像大理石、岩石、圖像或路徑那樣坐等在我心中的實體。我並非首先具有某種給定的機械般的性質,然後才受到所發生事情的影響。我一直以來都只是一個被發生著的事情所影響著的存在。並不是說你做出了行動,然後我察覺到你的行動,再然後我根據我自己的體質特點對你的行動作出反應。相反,只要你一行動,我就已經是一個被你影響著的存在了。關於個人如何擁有不同的認知和

反應、他們如何停留在某些限制和重復性結構之中、他們如何回避自己持續進行著的人性中的某些面向(事實上,海德格爾將這種回避視作人類最常見的模式),這些問題還有許多地方值得繼續討論;但是正如孤獨只可能發生在一種「與某共在」的存在之中,同樣地,回避和不真實也只可能發生在一種在某之中的存在。


個體並不是一個裝滿了實體的盒子,然後治療師試圖將新的實體(信息、事例、領悟、價值觀)放入其中。我們沒有辦法把這樣的實體放入到某人內部。人格的改變就是某個原來無法學習、無法接受、無法準確理解的人變成了一個可以做到這些的人。因此,即便信息、事例、領悟和價值觀確實被從治療師那裏「溝通」到了病人身上,依舊須要回答這個關於改變的問題:在心理治療中究竟發生了什麽,使病人「變得意識到了」,使他開始能夠從他的生活中「學習」、「接受」和「吸收」,而先前他是無法意識到的或者無法學習的;究竟發生了什麽,從而改變了他的自我挫敗的模式?


如果人類的本質被理解為是一種與某共存和在某之中的存在,那麽就很容易解釋當環境改變時人也會改變,當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時,個體也會變得不同。如果此處存有難題的話,那難題就是我們是如何避免以新的方式去活著的,我們是如何重復一些模式而不受此時此地的情境或人的影響的。(由於這個原因,存在主義者非常詳細地討論了這種回避性的「自欺」或者「非本真的」的存在模式。)


這並不是說沒有分離的、個體的、以自我為基礎的人格,而只是說人格並不是一個物件(thing)。作為自我,我們有自己的獨立自我存在——但只有當我們能夠通過我們的行動、思想、姿態和活動(所有這些是在處境之上或之中發生,或者向著處境發生)來承揚carry forward這個自我的時候,才是如此。當我們思考或者說出我們的感覺或者我們是怎樣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把躺在自我底下的內容給挖掘出來;而是,只有當我們在行動中、在過程中、

在象征中、在感覺中完成它的時候,我們才會有持續進行著的「是這個」或「是那個」。在多大程度上,我們能夠如此承揚我們自己的過程,那麽就在多大程度上,我們是分離的和獨立的自我。相反,在某些面向上,他人可以以我們獨自無法做到的方式去承揚我們自己的體驗過程,那麽在這些面向上,我們並不是分離的個體。


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最理想的人能夠在其體驗的每一個面向上去承揚他的體驗過程,包括那些也可以由關係中的他人來承揚的面向!每一個與我有聯接的新個體都可能將我的體驗以某種方式承揚,在那時這種方式看起來或許是非常有價值的,而且對於(那時)「感受上的我是什麽」來說或許是非常關鍵的。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有限的、可述盡的「我是什麽或者我在所有面向上可以是什麽」的清單!重申一遍,人類並不是一堆固定的物件!他們並沒有一份可述盡的內容目錄。不過,一個理想的人確實能夠足夠好地承揚他自身的體驗過程(用行動和思想對自己做出回應),從而形成一個廣泛的持續進行著的的體驗過程,即使是獨坐空房或者孤身在從林中生活數年時間。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