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人們能夠而且經常通過概念的含義直接從一個概念轉移到另一個概念。但是只有當個體經由中介性體驗式步子(intervening experiential steps)來移動的時候,治療性的改變和問題解決才能發生。
概念的體驗式運用仍然需要概念保持它們的邏輯準確性及其含義——正是因為具有這些特性,概念才具有了指向(refer to)體驗的力量。放棄邏輯、語言、定義和邏輯準確性,這麽做是錯誤的。這會導致武斷的唯情論(emotionalism),而無法帶來體驗性的步子。的確,這裏面有一個困難的哲學問題:[5]如何才能知道個體應當使用某個概念構想的哪些面向(aspects)來指向體驗,而又應當暫時忽略掉哪些面向,視之為在體驗層面是不相關的呢?以如此方式系統地使用概念需要一套系統的方法。眼下我只想指出,過度美化「模糊性」和「不可表達性」,這麽做是不恰當的。概念和理智分化(concepts and intellectual differentiations)在心理治療和整個人類文明進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非我們願意賦予概念甚至比我們抽象地使用它們的時候更精確和更特別的力量,否則我們無法分化體驗,也就無法沿著體驗的步子去前行。例如,回想一下在心理治療中,病人多少次努力尋找某種準確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感受。許多表述可能會被拒絕,「不完全是那樣」,即便從概念上看,這些表述似乎與這位病人最後斷言的「就是那樣」的那個表述是相同的。完全準確的這個表述具有一種強大的體驗式效應(experiential effect)。
這個人可能會明顯地放鬆下來,深深地呼一口氣,並且感覺到一種釋放感和深深的解脫感,即便事實上這個表述往往是在指出某些可怕的事情。這種表述的「感受式正確性(felt rightness)」(我們通常會如此稱呼它)顯然不是任意的。並不是所有的概念或詞語都可以具有這種正確性。只有這些特定的詞語才具有這種體驗性運動(experiential movement)的效應。我們以如下形式體驗到這種效應:「這個說法是完全正確的;這個說法感覺起來很真實」;這是一種深切感受到的體驗式的運動和變化。幾分鐘或幾天之後,就有可能概念
化出一個非常不同的體驗式步子。現在這個新的概念化很可能與先前那個感覺如此真實的概念化是相矛盾的,而這正是「感覺如此真實」所帶來的改變。因此,感受式體驗性步子的過程不僅涉及到我們對概念的體驗式運用,而且涉及到治療中來訪者的改變過程。
這個感受式步子的過程有助於解釋人際關係在心理治療中的價值。如前所述,舊的概念式和機械式方法在此顯得捉襟見肘。正如如果只考慮概念構造及其含義,那麽個體內部的變化過程就會是一個謎;同樣地,如果不考慮體驗的過程,那麽人際關係如何創造出強大的變化效應也就會是一個謎。弗洛伊德解釋了病人是如何重復其自我挫敗的模式的(即「移情」),但
他並沒有解釋為什麽病人會停止這種重復、他如何變得不同、移情是如何「被處理」或「被克服」的。其更基本的說法是,治療師在一個緊密的移情關係中的存在「改變了力比多貫注」或者「改變了動力平衡」。如今,隨著我們以新的體驗性方式來使用概念,我們不必棄絕上述說法。我們或許會同意,個人關係(personal relationship)的確改變了「動力平衡」。我們說,「當然它會這樣」。我們甚至並沒有想到「動力平衡」這樣的理論構念,沒有想到它有
關束縛力和水力經濟學復合體的概念性含義。當我們很快就贊同個人關係確實能夠改變動力平衡這個觀點時,我們並沒有在使用「動力平衡」這個概念的定義。我們可以讓這個短語作為一個指針(pointer),指向我們直接地感受到的那些東西:即「我們整個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感覺起來的樣子;依據我們正在面對誰或者與誰一起生活、感受和表達,我們的這種感覺也會發生變化。
艾倫在他為本書所撰寫的章節中寫到(他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做了很多工作,給我們帶來了這番洞見):「只有當治療是一種有意義的、獨特的生命體驗時,我們才能說治療發生了。」治療性改變、問題解決、修通、克服重復性和限制性模式,這些之所以能夠發生,並不是因為準確揭示了病人是怎樣的以及他是如何變成這樣的,也不是因為越來越充分地向他說明他必須就是他現在的樣子、他必須就像他所做的那樣作出反應。而是因為把現在這個正在進行著的關係變成了病人的一種新的、不同的具體的生命體驗,一種直到現在他不能也不曾經歷過的體驗。因此,個人關係的影響必須被理解為一種真誠的關係所能帶來的那種新的、不同的體驗過程。
存在主義
先前的諸多理論把人際關係放在第二位,而把個體放在第一位。個體被加以解釋(他的行為、人格、感覺等等)。然後,當兩個個體相遇時,他們開始「交流」或者「互動」。基本上是通過把個體當做一個實體來對這種互動加以解釋的。行為被解釋為源自個體的動機、驅力、模式或傾向。外界的「刺激」引發了個體內部的模式或力量,而這些則決定了他的行為。個體被看作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盒子,他的內在機制決定了他的感覺和行為。存在主義顛覆了這些
觀念及解釋。
存在主義的首要關切是在世存在(being in the world)和同他者存在(being with others);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只有在第二位才是可以解釋的。在美國,沙利文(Sullivan)[6]進行了一場類似的理論革命,盡管用的術語不同,也不夠徹底。
[5] Eugene T. Gendlin, Experiencing and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6] Harry Stack Sullivan,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1953).
作者尤金·T·簡德林單位 [芝加哥大學] / 本文漢譯者:曹思聰 / Gendlin, E.T. (1966).Existentialism and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y. In C. Moustakas (Ed.), Existential child therapy, pp. 206-246. New York: Basic Book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