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T·簡德林〈存在主義與體驗式心理治療〉(5)

這些具體的關係之所以改變了個體,恰恰是因為個體內在並非是由這樣的或那些樣的事實填充而成,而是處在互動中的一個持續進行著的感覺過程。那些怪物並不是什麽「精神病性的內容」。他們就像你我一樣的人類,就像一直跟你競爭著母愛的可惡弟弟把你的積木踢到的時候你的樣子。他們是兒童被孤立和不被回應的產物。在有些關係中,兒童能夠作為一個獨特的人浮現出來,那麽這些怪獸也就會「消失」。又如溫卡特(Wenkart)在她的章節中所說的那樣,「經由被愛的回應、被滋養和被重視,他(孩子)發展出了善意的回應性;他建立起了與客體、與他人之間的橋梁」。


個體是什麽?不是這樣的或那樣的事實性的內容,而是一個感受性的、持續進行著的過程。穆斯塔卡斯在《存在性時刻》一文中將其描述為「一種完全唯一的、特殊的實質(substance),這種實質是他自己的……一種可以在相遇中被識別的和被喚醒的本質(essence)」。相遇喚醒了它,帶來了「這個人感受到了他的感覺……」,作為他自己獨特的實質更加充分地活著,也正是因為這樣並經由這樣的方式,他從以前的樣子中獲得了改變!


領悟(insight)在這種超越內容的感覺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在這些章節裏,發揮關鍵作用的並非是那種從沈寂中被喚起的領悟,就像是從無意識的海底撈起了某個被淹沒已久的事實。正如艾倫所說,「孩子的內心世界以這樣一種方式展現出來:孩子直接地、積極地參與到解決他自己的衝突和問題的過程中」。在這些章節當中,認識(recognition),「幫助他看到了……」,這種領悟源於持續進行著的內心生活的具體感受之流(felt flow)。這樣的結

果和真相直接帶來了一種即刻體驗到的釋放、一種具體而更加充分的生命存在。這就是從感受式體驗當中生發出來的領悟,旋即又引發了這一體驗的運動(a movement of that experiencing)


理論問題


現在,我們應該如何更準確地構想這些主題呢?新的體驗式心理治療蘊含著極大的前景,但也存在著危險。前景在於我們可以擁有一種真正的治療和真正的人文科學。危險在於這種治療缺乏理論視角以及可供訓練的原則。存在式心理治療看起來像是對理論和精確思想的一種單純拒絕。本文並不想拒絕這些,只是目前主要的關注點和思想方法仍然在構想過程中,但它們不同於舊的理論。


在指出了這些列舉章節中的一些主題之後,讓我們更準確地構想一下這些主題。我們必須發展出一種關於體驗過程和體驗步子的理論。體驗過程至少在三個相關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在體驗步子中的功能、在人際關係中的功能、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個體內在的功能。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個體如果沒有參與直接感受式的體驗性步子(directly felt experiential steps),那麽他的人格是無法發生改變的。如果我們把他的體驗性步子僅僅看作是概念性步子的體驗版本,那麽我們就無法解釋他是如何改變的。假設他和我們已經準確地描述了他現在是怎樣的、他的痛苦而自我挫敗的模式是什麽和為什麽、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以及維系這種情況的原因。


假設他只停留在邏輯上可推導的範圍內,即邏輯上與這種存在方式相一致的範圍,那麽他永遠無法改變。與……保持一致,這恰恰意味著不要改變。任何關於個體如何改變和解決困難的解釋都必須涉及到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超越與個體所是狀態相一致的範圍。


由於這個原因,舊的理論未能定義個體的變化過程。例如,弗洛伊德理論將變化過程稱為「修通」,一種顯然是相當混亂的、人們對此知之甚少的鬥爭過程(struggle),在這種鬥爭中,個體「以某種方式」克服了理論診斷所代表著的東西。理論診斷解釋了這個人為什麽和如何會是這樣的,以及為什麽和如何不得不保持現狀。如果個體的體驗過程沒有穿越那些步子(而非基於診斷推導而來的步驟),那麽這一診斷將繼續適用於他。他就沒有改變。體驗式步子不可能只是相一致的概念式步子的具體版本。因此,我們的理論一定不能把體驗式步子及其解決辦法描繪成仿佛它們就是邏輯式的步子。病人和治療師不僅會使用概念,而且會使用體驗性的步子。無論是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還是針對心理治療本身,我們都不想僅僅是在「理智化」或者「合理化」。


我把這種既依賴於概念式步子也依賴於體驗性步子的方法稱為概念的「體驗式運用experiential use)」。在「體驗式運用」中,概念、詞匯或其他象征有一個重要的功能,但不同於「(通過邏輯含義)直接引導到其他詞匯或概念」這一功能。體驗式分化(experiential differentiation)的步子可以介入到一個(組)概念或詞匯與下一個(組)概念或詞匯之間。首先發生的是一種直接體驗到的效果(a directly experienced effect),而不是通過含義直接引導出其他的詞匯或概念。這些直接感受到的東西就是在剛剛才得以意識到的。這種剛剛得以意識到的體驗而後又引導出了進一步的概念。這種新的概念化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理解到,它是追尋著前面的概念而來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僅僅通過前面的步子的任何概念式含義來得到它。



作者尤金·T·簡德林單位 [芝加哥大學] / 本文漢譯者:曹思聰 / Gendlin, E.T. (1966).Existentialism and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y. In C. Moustakas (Ed.), Existential child therapy, pp. 206-246. New York: Basic Books.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