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當可分化的感受式體驗的統覺流(apperceptive flow)被收窄時,那麽語言和事件就不會被一個持續進行著的感覺過程所解析。反應和解析不再是這種感受性感知的修正(如我們已經習慣的那樣)。
那裏黑暗潮濕,泥濘死寂,沈悶痛苦。
依托於有限的持續進行著的感知流(sentient flow),個人仍然會被動地看到猖獗的魅影。但這些都是奇異的幼稚的意象。這樣的意象非常類似於小孩子獨自在黑夜裏呆很長時間會有的那種意象。
他的交互過程停止了,他以「在世界中的人」的方式,來回應其自身的能力還不足以將他自身的體驗承揚,出現的是極具精神病性的意象。以成人的方式回應這個人(或者「精神病性的內容」),但又要類似於回應一個嚇壞了的孩子的方式,那麽一種持續進行著的人性的過程就會取代精神病性的材料。所謂「材料」不是個體內部的什麽「內容」,而是一種方式,一種模式,一種幾乎沒有什麽持續進行著的與某交互作用的模式。
出於同樣的原因,我們不應該因為我們害怕那些「具有潛在精神病性」的人的精神病會「噴發出來」(就像「人的內容」理論所暗示的那樣),而去拒絕他們。是否會發生精神病取決於是否可以幫助他承揚其體驗。
對初露苗頭的精神病性材料的恐懼是源自許多治療師使用的方法是要去「挖掘」心理實體,並且在沒有對個體、對其感覺過程、對其與治療師的個人關係做出回應的情況下試圖對這些實體進行象征化。許多病人正是因為這種治療而變成了具有精神病性的色彩。他們覺得他們的連接嘗試被阻擋了、被挫敗了,他們那持續進行著的體驗在自身內部被進一步削弱。
我們永遠不應該因為害怕某個人無法承受他所內隱地感受到的東西而去回避這些東西。他已經在承受這些了!問題是:「你會讓他和你一起去經歷它們,還是讓他獨自去經歷它們(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過程)?」不過,只有在我們以個人的方式作出回應、我們具體而精確地指向他所感覺到的東西、並且(在我們的幫助下)我們一直跟隨著他闡釋這個東西的步子的條件下,這個原則才是適用的。
但是,我們做出的回應,不僅僅是針對他的所說所做,而且還應當有那種首先可以塑造人格的回應,那種拉起一個跌倒孩子的回應,那種輕輕地拍拍肩膀的回應,那種表達我們對他的某些感情的回應,那種與另一個人相伴的自發性回應。心理治療很多時候只是從概念上澄清了那些顯而易見的不足以及尚未發展起來的機能。相比之下,對他人的感受給予回應會幫助對方承揚其體驗,因為體驗(感受)就是一種交互式的在某之中和與某共同的持續進行(ongoing)。
類似地,有時我們會表達我們自己對他的感覺(內容似乎有所不同——那似乎是關於我們自己的),而承揚的效應也會發生。表達我們的感覺並不僅僅是在告訴他我們內在的什麽實體。表達我們對他的感覺是一個交互的過程,並且構成了我們身上發生的事情,也構成了他身上發生的事情。治療師的表達和承揚關乎到個體的持續進行著的過程。
這是對他生命過程的一種承揚和重建(reconstituting),而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真誠的他人真誠地以其自身的全方位,感受對這個病人的全方位感受作出回應,那麽這個承揚和重建的過程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最清楚這是一個人格發展的過程。和孩子們相處時,我們並不期望所有的東西都已經「在那裏」了。不過,這樣的關係要求治療師在表達其感受時,應當清楚地表明那是他自己的感受,而孩子的感受也被清楚地表達為是屬於孩子的感受。
為了保護他人的自由,我們並非一定要癱瘓自己。這只會給他一種無用的空洞狀態,而不是一個他可以自由存在於其中的完整關係。我們需要表達我們的情感反應,然後仍然讓他是自由的——因為一個清晰明了的事實:這些反應是我們自己的。這些反應並不擠占他的反應的空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指向他、詢問和了解他的體驗、為他的體驗騰出空間並且指向這些體驗——甚至在他完全保持沈默,既不表達自己的任何感受生活,對此也根本毫無頭緒的時候,亦是如此。
今天,治療的主要參量(parameters)是病人的體驗過程,以及我們對他的體驗過程的承揚(經由直接地以作為人的方式與病人進行互動來實現)。
(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大聲說出來)我們力圖幫助來訪者怎樣對待他的持續進行著的體驗,我們就應該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我們自身的持續進行著的體驗:
我們必須分化它,我們必須闡釋它。我們不能一股腦就說:「你讓我感到無聊」,或者「你為什麽從來不說重要的事情?」我們必須花點時間,在一連串的內容變異和闡釋中,將我們自身的體驗承揚。
比如,「我感到無聊……這對他沒有幫助……我希望我能幫上忙……我想聽一些更個人化的事情……我真的很歡迎他……我對他的歡迎比他允許我使用的歡迎更多……不過我並不想推開他確實已經表達的東西……」由此所產生的治療師的表達將會帶來一種個人化的互動,即使來訪者沒有說話、沒有回應。治療師會像這樣說:「你知道嗎,過去的幾分鐘我一直在想,我希望能從你那裏聽到更多,更多你內心的真實感受。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