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即使治療師對病人直接感知到的、感受到的東西一點也不清楚(而且病人亦是如此),雙方也都可以用他們的話語指向它。它是具體地被感覺到的。正如我今天所闡述的,人們的注意力和象征化可以「承揚」這個體驗的過程。[15]
語言、行為、他人的反應……這些都可以承揚體驗過程,而這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地方:一個有感知力的、互動的有機體。就像我們吸收的氧氣和食物,就像我們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生命過程固有地就是一種交互作用。當動物停止吸氣和呼氣,停止推擠地面並將糞便埋在裏面,停止攝取食物和循環血液(其內部成分正包括著外部的氧氣和食物顆粒)時,它的身體結構也就會死亡和分解。這個活生生的身體的感知性(sentience)就是其複雜的持續進行性(complex ongoing)(並不是像一個在容器裏的東西那樣「待在」環境中,而是像「水並非在河裏,它就是河本身」,身體的感知性是「作為」持續進行著的過程)。我們的體驗不是在我們「身上」。我們就是我們的感受式體驗。
我們以身體形式感覺到的任何東西都是高度有組織的。將言語投向它、指向它或者對它做出行動,這些都可以進一步「承揚它」、「超越它」,所以言語並不是在翻譯它,而是「根植於」它,是在與它的關係中,是它的闡開,是與它的直接交互。
並非所有的言語和回應都有這種「承揚」的效果。只有極少數的言語和回應具有這種效果;當然,其他所有的言語和回應都在影響著我們,但不是以一種使持續進行著的體驗更全面、更廣泛地向前發展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當這種承揚的情形發生時,即使我們還處在被這個運動所改變的過程中(正在被承揚),我們也會有一種釋放感和解脫感,一種強有力的身體感受式效應,它使得我們確信所說的話的準確性,或者所做的事的正確性。
這本書中有許多這樣的「恰到好處的話語」的例子,其中一個來自菲利普和布勒(Buhler)醫生之間的對話。菲利普一直在描述他父母試圖強迫他進入一種依賴關係,並試圖以各種方式讓他感到內疚。為了獲得一種澄清的感覺,他表達了這樣一種態度:「我想這又回到了我不信任我父母這個事實上。」布勒回應說:「他們讓你覺得總得有附加條件。」菲利普補充道:「這說得很好……」
由此布勒使菲利普能夠在意識上又朝前邁進了一步。
文字或象征「是契合的」或者「感覺是正確的」,意思是所說的、所象征化的或所做的已經內隱於(implicit)先前的體驗之中。不過「內隱」的意思並不是(這個內隱之物)「與其外顯之物有著相同的形式,只是隱藏了起來」。
內隱實則意味著尚未形成(formed)、尚未充分持續進行(ongoing fully),並且因此可以以許多不同的方式來形成(盡管相比於所有可能的但不契合的且會使得有關面向繼續保持內隱狀態和無活力狀態的言語、行為和反應,那些可形成的方式仍然是較少的)。
當有一個體驗性步子(experiential step)發生時(當一些言語、手勢、符號、反應、行動或事件在某些方面承揚了體驗時),那麽就會有一個感受式改變(felt change),一個轉變(shift)。個體至少會感覺到一種輕微的釋放感,感受式指向對象中會有一種「放鬆(give)」的感覺,然後新的面向會出現並且可以繼續被指向。正確的解釋如果不能承揚體驗,那麽與即便是微小的所指對象的運動(referent movement)(這個運動讓我們感受一種「放鬆」的感覺,在此之後會出現我們的感覺與處境當中新的面向和已被改變的面向)相比,這樣的解釋也是毫無價值的。
一個感覺上準確的陳述或象征(即使它沒有什麽概念上的意義,或者看起來是太過顯而易見的,比如「我不知道該做什麽,這就是我現在的感覺」)可以產生這種所指對象的運動。由於所指對象的運動,便會發生內容變異(content mutation),這是治療過程中內容轉變的特征性方式。很多時候,即使是一個輕微的感受式所指對象的運動,也會把整個過程帶向一個完全出乎預料的方向,所有的討論參量(parameters of the discussion)都會發生變化,來訪者先前似乎要達成的決定現在變得無關緊要或者變得面目全非,整個場景都會發生變化。
體驗絕非由純粹的情緒(具體到某一事物當中的情感性)所組成,比如喜悅、恐懼、憤怒等。體驗總是可以在內部被加以分化、被加以闡釋。我們不應該把情緒的強度和體驗混為一談。焦慮可以使人焦灼不堪,羞恥或內疚可以使人變得奇怪和極度痛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過程基本上已經停滯下來,他們會感到強烈而奇怪的不適感。他們的心中會出現原始結構化的
聲音和圖像。在夢中(交互式體驗過程也被睡眠阻斷了),也會出現同樣類型的靜態意象。當感受式的、持續進行著的「在世界中生活」的過程被收窄、被抑制時(睡眠、催眠、各類毒品、刺激剝奪、隔絕),這些奇怪的現象就會出現:感覺和知覺的形態變得奇怪而可怕,具有精神病性和原始的色彩,只留下身體自身的生命過程而缺失了在人類世界中的充分交互作用。
[15] Gendlin, Experiencing and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loc. cit.; Gendlin,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Change," loc. ci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