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周六,我參加一個「敘說」社群活動的講座時,所得到的啟發和感想,當天是邀請一位來自高雄醫學大學的王心運教授,來講述「敘事與醫學倫理」這個議題,而我們在講座結束後也有做一些討論的動作。當天,我來不及分享我在講座上學習到的重點,還有一些自己另外的啟發和感想。其實我上課的時候,都會要求學生在課後和我分享,他們在這堂課上學到什麼?

所以,我也得要求自己要從「敘事與醫學倫理」這個講座上自問學到什麼?反思這整個講座的內容,令我印象最深刻一句話就是,演講者說明「敘說是自然的天性」,那是一種不矯作的態度,而一件事情要說什麼?怎麼說?或者是不說,這都能算是一種「敘說」;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臉部表情、肢體動作這些細微的動作,觀察到他人想要傳達出來的訊息、或者是自我想要表達的事情。因此,我藉著寫部落格這個方式,與大家分享我在當天的講座上學到的三件事:「敘說得以覺知」、「敘說得以想像」、「敘說得以解放」。

敘說得以「覺知」

我認為敘說的第一個功能:「敘說得以覺知」。當天配合講座內容,播放了一部有關人性的影片,影片的內容大致上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明,人和人之間就像一個齒輪,都互相卡得死死的。我的解讀是,說穿了,我們其實都在為別人產生利益,漸漸迷失自我的主導權,即失去自我的主體性。

昨天,我在看偶像劇的時候,裡面的對白提到「只要有人,就一定會產生關係;只要一產生關係,就會發生交易。」這部戲的編劇認為「交易」這件事情,是可以透過金錢來完成目的。我也曾訪談一位創業家,他說:「只要有人,就會產生關係;只要一產生關係,就會出現交易;有交易,就一定存在著『賺錢』的機會。」

換言之,如果我們不想清楚自己的人生都在做些什麼?那麼,我們就如同影片所說:「我們都在為別人產生利益而不自知,到了最後就漸漸失去自我。」這樣子的生活其實是會很盲目且沒有頭緒的;因此,我們透過不斷地「敘說」,變能夠覺知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忙些什麼?能從中得到什麼?

所以,我們可以養成一種習慣,就是「對自己敘說」。過完了一天,睡覺前向自己「報告(敘說)」今天遭遇的三件事,為何今天會這樣?所以,接下來我要怎樣?例如:我每天試著養成習慣「找三件事解讀、反思三件事、感謝三個人」。另外,我也養成「畫心智圖」的習慣,定期看著心智圖「敘說」,藉此工具不僅能加深我的記憶,也經常浮現心得與靈感。


敘說得以「想像」

我認為敘說的第二個功能:「敘說得以想像」。當天演講分享在此,王老師以「中國好聲音」的影片,當作敘說得以「想像」的範例。其中,有一位來自台灣的參賽者張玉霞,她聲音的甜美度、細膩度都和逝世的鄧麗君小姐極為相似,但她是天生的眼盲者,很多人在還沒見到她的面貌之前;僅能以聲音揣想著她是一位身材曼妙、長相甜美、皮膚白皙……的女生。但是,在廬山真面目揭曉後,台下的觀眾都出現「不可置信」的表情、嘖嘖稱奇的驚嘆聲,更有少數的失望聲。這種經驗就像在聽廣播一樣,我們雖然看不到廣播者的長相,但是能從聲音變化的抑揚頓挫中,揣想說話者的臉部表情、肢體動作……。

雖然,我的學習經驗並沒有那麼哲學,但是我想要在這邊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從此案例解讀「面容」的學到的意義是有二:第一、「敘說」不一定只能靠文字表達;例如:聲音、影像、擺設、穿著打扮……,都是很好的「敘說」方式。換言之,敘說有多種方式,只是研究上常用文字來敘說。

第二、文字敘說必須產生畫面。我們回到文字敘說部分,假設我今天用文字去「敘說」的化,若讀者馬上就能產生「畫面聯想」;那麼,基本上,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述說。因此,我認為「敘說得以想像」。

最後,「敘說得以想像」有兩個意義。首先,它和所謂的「右腦思考」相吻合的;也就是「敘說表達→畫面產生→心有所感」,敘說也是一種右腦思考的練習。其次,現在的社會過於線性和理性思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產生,不知變巧;因此,我們如何透過「敘說」讓我們的社會多一點「感性」,多一點「人性的溫度」,這種真誠的社會,可以增加社會的幸福感。


敘說得以「解放」

我認為敘說的第三個功能:「敘說得以解放」。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煩」和「勾」,人們透過人際關係、工作關係、使得人們的關係不斷地糾結串連和纏繞。換句話說,人其實都生活在「作繭自縛」的窘境中。因此,我們得利用敘說的方式,來把這些相互纏繞的結解開。

例如:當醫生在希望病人開刀的時候,他就會利用敘說的方式說服病人動刀。而當醫生不希望病人開刀的時候,他也是用敘說的方式來表達動刀的種種壞處。換言之,醫師有時面臨一些重症病人,但是他卻什麼都不能做時,會感到些許的無助。可是,當他面對手術檯上麻醉後的病人軀體,又會有一種「自己是全能醫生」、「我什麼都能做」的感覺。當醫生面臨這種矛盾的情境,唯有靠敘說的方式「說服病人」、也「說服自己」,從這些纏繞的關係中解放出來。

回到我自己身上,當我在面對當前教育脈絡的不確定性,加上教學的壓力、研究的壓力、評鑑的壓力時,也是相當的焦慮、無助與恐慌。我也從質性研究方法中學習如何敘說,以從中解放出來。事實上,唯有透過自己智慧的說,那麼你才能從繁忙的生活節奏中,把自己釋放出來;因此我認為「敘說」,是一種人人都應該學習這種「自我解放」的工具。


我的反思:敘說的力量

從敘說的三個解讀:「敘說得以覺知」、「敘說得以想像」、「敘說得以解放」,我得到一個結論「敘說找到自我」。我把這場講座的內容分成三個部份:第一、敘說得以「覺知」。首先,我們要不斷的說,並且透過正反合(正面說、反面說、合起來說),來往上跳並覺知自己目前的處境。因為,有時候只要我們一盲目,就很容易陷入困境裡面。因此「怎麼說」就是一個重點了。例如:我們都在為別人產生利益,但當你不斷重複的說,或許結果就不會落入這樣的窘境。換言之,透過這些練習,每次都以敘說去反省、檢視自己學到了什麼?成長了什麼?就能獲致最後的「覺知」。

第二、敘說得以「想像」。其次,當你「正反面」一直說的話,那麼所敘說的畫面就會「越說越清楚」且「越說越深入」。因此,透過述說你可以看見「自己的內心」以及「內在的本質」。例如:我們若能邊說邊想,腦袋就自然浮現景象,不僅有助於記憶、也能深化我們既有的洞見。

第三、敘說得以「解放」。最後,人生就是不斷的纏繞與糾結,家庭、工作、研究、教學、人脈等等的關聯;這些無形的枷鎖綑綁著我們的生活作息。因此,唯有透過「敘說」的方式,才能協助我們看清楚事件的癥「結」點,讓我們順利的把「那個結」打開,得到自我解放的契機。

最終,我要感謝王心韻老師,他在此提到的「敘說」,是一種有深度的說,而不是像聊八卦那樣膚淺的說。透過「敘說」,你可以了解到自己心裡最深層的想法,並且找到真正的自我。開始每天找人敘說、找自己敘說吧!


作者:李慶芳,實踐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敘說可以產生力量,本文說明敘說得以覺知、想像、解放,最後找到「自己」。文章由實踐大學國貿系黃偉菱整理,向庭萱校稿。

Views: 10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