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延續閱讀 》》習近平·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3月28日,首屆“中國文化產業智庫論壇暨中國文化產業智庫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專欄作者、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發起人、首席科學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在會上指出,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提出的,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驗與中國發展的一種全球化共享。一帶一路可以說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之所以會成為今天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戰略架構,我認為最為核心的是,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我們講,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
(Feature Photo:Kyrgyzstan Tash Rabat by PhotoFass,500px.com/PhotoFass)
一、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提出與實施,最大的背景就是全球化。而在全球化背景中,最為重要的是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在當下全球化發展出現的新的趨勢,對這一趨勢的梳理可以簡要的歸納為:從冷戰時期的二極世界到蘇聯解體後的一極世界,再進一步發展到由於經濟、科技全球一體化催生下的全球多極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在這一大趨勢的進程中,亞太地區的發展活力,以及中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被關注,這是全球多極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二是與全球多極化的發展相對應,全球化發展的中心已經在開始出現新的變化,美國、歐洲、亞太以及新的經濟體,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不斷發展演變,舊的格局正在被一點點打破,特別是中國的不斷崛起與亞太整體競爭能力的提升,正在成為全球化發展中的重要一極,並會不斷成長為全球化最富活力的中心。
2.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在中國面對更加復雜的重大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應對挑戰的戰略框架。當下中國發展遇到的重大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問題;二是國際化問題;三是有可能國際化的國內問題。國內問題最為重要的就是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內需的激發與擴大,內陸與沿海經濟的平衡發展及能源、環境等問題,在新常態下,這些問題與挑戰,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中可以尋找更多的機遇、可能與發展的空間;國際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國際綜合競爭能力,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的國際化與提升人民幣在世界貿易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即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都會有更多的發展可能與發展前景。
3.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發展的內在需求,而文化產業則是重要的戰略基礎與融合性戰略產業。一帶一路為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帶來新的戰略機遇與空間。我們知道,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高速增長,我用兩句話來總結,第一句是促成了全球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根本改變,第二句話是取得這樣的成就,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要素投入、成本到資源控制效率這個角度來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等許多方面已經達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極限,到了一個極限狀態。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把文化產業的發展當做一個國家戰略提出來。這其中有兩個大的背景,一個背景就是目前從我國人均GDP來看,已經到了一個消費結構快速轉型的時期,2003年我們的人均GDP到了8700,據估算到2020年,我們的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其中這種消費結構的快速轉型裏面,文化消費的迅速崛起是非常重要的體現,這是一個背景。
第二個背景,我們積極實現新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問題,因為不合理的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已經造成我國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和生產產品的大量剩余,到了今天我們必須要重視並且要盡快加以改變這種狀況,而改變這種狀況無非我們有兩個方面要進行轉型:一個就是發展方式必須要轉變,另一個就是必須要尋找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關於新的發展方式大家討論的比較多,在這裏我重點談一下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的問題。新的發展領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方面,互聯網是重要的發展領域,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的全球化則是更為龐大的領域與空間,文化藝術產業也是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新的發展資源首先就是文化藝術資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帶來的新的資源更加豐富、更加多元、更易進行價值的整合,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講更是如此。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僅從產業發展層面就可見一斑。
4.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國際社會合作協同、和諧發展的共同需求。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崛起需要有兩個大的前提:一是要有強大的國力和不斷創新發展的競爭能力;二是要有和諧、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國際環境。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在當下來看,對我國國力的增強及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更為關鍵的意義,我認為在後者,即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框架,可以與廣泛的國際社會加強互利合作,建構雙邊、多邊或者是國際社會共同發展的框架與平臺。在這一架構與平臺上,可以通過資本的聚合,通過投資大量的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來實現互聯互通,並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東亞與歐洲這兩大經濟發展極間的經濟、文化等的交流、互補與合作。同時,在這種互聯互通的合作中,大量的發展中國家也會不斷受益。在這一戰略架構下,中東、非洲等地區也會不斷地受益。可以這樣說,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架構下,通過資本的聚合與互聯互通的戰略突破口與抓手,中國發展模式也會不斷被國際社會所認可,而這種認可與平臺的建立,很可能在今後不遠的將來,會引發新的一輪多邊、多元化的戰略合作的潮流,從而進一步從縱深加快加深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二、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從目前看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不是一個單向度的功能性戰略,而是一個超級的綜合性的構想,這個構想的落實,關鍵是要變中國的倡議成為國際社會共同的共識,這就需要通過多層面、多渠道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或是交流,取得在發展上的共識,共同打造文化互認、政治互信、經濟互融、產業互容的利益共同體,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文化共識與價值的認同,來建構面向未來的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這既是各相關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落實的需要。而要實現這一點,其中,最為重要的前提是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進一步落實文化共識與價值認同。
2.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基於歷史發展的脈絡,建立在文化共識之上的經濟合作倡議,強調的是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立與建設,突出在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照顧各方面的具體利益及相應的區域發展地位,中國不會把一帶一路格局的建構當做地緣戰略的工具,而是著眼於開放、包容的建設態度。由此可見,文化共識的達成與取得是落實這一合作倡議的基礎,而文化價值的融合與新價值建構的形成是保障,但要落實這一基礎與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主要的一個戰略路徑。
3.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亟需突破口及落實的抓手。現在我們看到的突破口主要是,利用資源優勢,通過一帶一路格局中的互聯互通來實現雙邊或是多邊的國際合作,從而推動地域經濟發展,我們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及建立絲綢之路發展基金就是構築突破口的有力舉措。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主要抓手就是首先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所建立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機制,建立一帶一路的合作平臺,重點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經濟合作發展,如合作建設產業園區,在產業鏈整合中進行產業轉換和產能轉移。其實,在突破口的選擇方面,還有一個更具需求優勢、為具有親和力與認同性極高的產業,那就是文化產業。所以,在資本聚合的過程中,如何根據合作國家的文化資源特性,建構不同價值形態的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平臺,通過產業資本來發展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業態,從而實現保護不同的文化生態,這是極為重要又極具戰略前瞻性的突破口與重要抓手。
以上三個不同層次的文化產業戰略定位,從宏觀、中觀與微觀等方面勾勒了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這為進一步探討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認識,取向及維度打下了基礎。同時,這也從一個方面,探討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
三、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誤區
隨著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不斷展開與深入,人們的認知也出現了多元化及不同層次的取向,特別是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具體來講,對文化產業戰略在一帶一路格局中的認知,有以下幾個誤區需要我們加以關注與重視:
1.強調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格局中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合作的博弈問題,忽視了文化及其產業在其中的歷史與融合的基礎作用。大家都看到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不斷嘗試通過雙邊、多邊等機制與周邊及世界共同尋找依存共贏發展的路子,可以說是中國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走出去的關鍵。與美國先軍事合作再經濟合作的方式不同,中國走的是先文化、再經濟、再安全的基本路徑。在這裏,文化及其產業的戰略基礎與緩沖作用不可忽視。目前,我們看到通過雙邊或多邊機制的合作國家,特別是我們的周邊國家,往往會出現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反復,這種反復除了爭取更大利益之外,對戰略的指向與意圖的不同理解不認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文化共識及其產業的基礎戰略的地位與作用,不失為一個重要的認知向度。
2.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它更是一個建立在歷史文化概念影響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文化影響力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貫穿的空間包括歐亞大陸,東邊連接經濟繁榮並具活力的亞太經濟圈,西邊連接經濟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在這兩大經濟圈之間,涉及中亞、南亞等數十個國家的廣泛地域,而在這些廣泛的區域中,政治勢力與政治格局復雜,美國的影響力大,不少區域可以說是根基深厚,在這種廣度多維的區域空間內,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政治、經濟手段則易形成硬碰撞。所以,如何淡化一帶一路的空間概念,通過文化及其產業先行,通過文化影響力概念來淡化地緣政治效應,逐步形成共識與相互信任,達成諒解,則更易架構一帶一路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同時,這也有利於發揮傳統文化及其資源的巨大優勢。
3.在一帶一路的架構中,過分強調互聯互通過程中的經濟合作關系,特別是把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如鐵路、公路、港口、能源、通訊等項目的合作作為戰略突破口與抓手,而忽視了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過程中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及文化平臺的合作機制建設。事實上,通過雙邊或多邊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在文化共識形成的基礎上,不斷建構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享利益、共識推動的文化平臺,不僅可以整合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長效機制與產業優勢,共築民意基礎。同時,在文化及其利益的共享中也會進一步提升對一帶一路的認同感。
4.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規劃與實施的過程中,文化產業的戰略後置問題比較突出。任何一個戰略都必須要有相應的突破口與抓手,充分發揮我們的資本優勢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後置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的趨勢,應值得警惕。大家都知道,在國際交易與貿易的過程中,文化具有其它無法替代的先天優勢,一帶一路的多元互聯互通,在巨大的要求中,文化的積極介入勢不可擋,以項目為抓手,以資本為紐帶,以平臺建設為根本,充分發揮文化及其產業的先行優勢,有利於形成平等與尊重的氣氛,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實施由獨唱到合唱。
四、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的取向與維度
在一帶一路格局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討論中,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在系統研究與分析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其戰略的取向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是戰略先行;二是建構平臺機制;三是發揮多元效應。也可以將以上這三個方面簡要地概括為:在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及其產業的發展戰略要前置,一方面可以建立共識,清除戰略誤解,減少摩擦或沖突,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業態,也可以豐富與壯大一帶一路的戰略內涵與規模。文化的交流、資源的整合開發、產業的規模發展,一定要建立在平臺機制的形成上,這樣既可以提升有效性,又可以持續並做大規模。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多元效應,不僅僅包括短期與長遠效應、戰略與策略效益、資源與產業的效應、民意與認同的效應,而且最為關鍵的是,文化及其產業戰略的有效架構與落地,對最大程度地發揮一帶一路戰略的長效作用,推動形成中國崛起的戰略局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以上戰略取向的分析研究的支持下,我們認為,文化產業在一帶一路的格局中的戰略維度,重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共識維度。從以上的分析與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總的來講,基本的戰略共識有三個:一是文化產業戰略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一個急需要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前置的一個戰略;二是文化及其產業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格局中的重要突破口與抓手,其意義不低於基礎設施在互聯互通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三是文化及其產業拓展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內涵與視角,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基礎。
2.戰略資源維度。文化資源是一帶一路發展中的極為寶貴的戰略資源。在一帶一路格局中,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生態,它們基於不同的民族與文化特性,培育著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多元、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挖掘、整合,並使之能夠有效地流動與充滿活力,才能有效地激發不同文化背景參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的融合、共同發展。也只有在這些文化資源的流動、融合、共生與競爭中,才能形成共識,達成認同。
3.戰略平臺維度。戰略平臺主要是指在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平臺化機制。而這種平臺化的機制主要包括5個方面:一是文化交流的平臺化機制;二是文化資源流動,包括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的平臺化機制;三是各種戰略力量聚合的平臺化機制,包括政府的支持,企業、社會及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產業市場支撐體系的參與支持等;四是基於不同文化背景及利益訴求而形成的雙邊、多邊或者是區域化的平臺發展機制,這都是文化產業戰略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五是新科技融合,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及信息管理技術融合,以及大數據技術、雲服務平臺及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平臺化戰略維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戰略資本維度。資本及其市場是一帶一路文化產業戰略推動的核心力量,沒有戰略資本及其市場的存在,就難以形成一帶一路格局中的文化產業戰略。所以,戰略資本維度是文化產業戰略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戰略資本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資本市場,在一帶一路架構下不斷發展統一的文化產業資本市場十分重要。為此,應該重點關注:一是充分發揮絲綢之路基金及亞投行機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關注與投資;二是可以設立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三是重點發展一帶一路格局下不同層面的產業投資基金與股權投資基金。
5.戰略產業鏈整合維度。產業鏈整合是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質而確立的。我們知道,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創意,所以它的產業鏈構成比較復雜,從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再到流動銷售、消費,產業鏈較長。因此,如何發揮我們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先發優勢,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在全球整合配置產業資源,按照產業分工與整合的內在規律,合理布置產業布局與產業鏈布位,不斷在高端、戰略產業鏈整合中占有主動權,是有效利用戰略產業鏈整合策略,整合產業資源,拉長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關鍵。
6.戰略效應維度。文化資源、文化傳統的雄厚與悠久,以及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是我們實施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戰略並產生戰略效應的基本前提。在這裏,影響力的形成不是抽象的,它是共識形成的基礎及產業影響力不斷作用的結果。所以,戰略效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大的方面:
一是基於共識的戰略認同;
二是基於廣泛合作交流的國際形象的樹立及國際影響的產生;
三是基於文化競爭力基礎之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四是通過共建共享機制,彰顯尊重歷史文明,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文化自信與勇氣。(2015-03-28 中國經濟網)
Comment
張力躍·“一帶一路”逼迫人才培養變局
制造業是“一帶一路”發展規劃得以推行的重要產業支撐。“一帶一路”給我國的制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要求“中國制造”能夠得到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滿足其消費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制造業技術能夠滿足當地制造企業的生產需求,服務區域建設與發展。如何滿足這些要求,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我國擁有一支龐大的制造業隊伍,但令人堪憂的是,制造業從業人員中生產加工人員多、研發設計人員少,初級技術工人占比過重、中高級技工短缺,由於從業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人力資本存量不足,使得制造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如核心技術欠缺、產品附加值低、人均創造產值偏低等問題長期得不到真正解決。為了助推“一帶一路”的進程,充分發揮制造業的產業支撐作用,我們需要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樹立全新的思路來設計和實施制造業人才的培養,有效提升制造業人才供給的匹配性和適用性,為“一帶一路”上流動的“人”和“產品”的升級奠定可靠基礎。
如何看待制造業人才培養
從時間維度看,“一帶一路”的近期目標是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交通道路的互聯互通。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技術和經驗相對成熟,相關制造行業完全可以承接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建工作,既可以有效化解部分產能過剩問題,也能為相關從業人員創造海外就業的機會。因此,就現階段而言,要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涉及的制造行業,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其適應不同工作環境的勞動素質和工作能力。交通道路實現互聯互通以後,經濟貿易往來將成為 “一帶一路”的工作重點,中國制造的產品將會更順暢地流通到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消費市場中。為了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需要對出口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和生產,需要具備靈活性和變通性的產業工人參與其中,因此需要我們具備前瞻性的眼光來培養支撐經貿往來的制造業人才,做好人力資源儲備工作。
從空間維度看,一方面要加強對國內制造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沿線國家和地區制造業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工作。“一帶一路”為我國制造業的海外轉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市場,為了拓展我國制造業勞動者的海外就業市場,需要培養一批可以“走出去”的制造業人才,重點增強其對海外工作環境的適應力,培養其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參與生產制造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從長遠來看,我們還應註意到“一帶一路”沿線腹地存在著大量的潛在勞動力人口,通過對他們的教育和培訓,促使其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參與到本地區的制造業生產過程中,既可以為我國轉移到海外的制造企業節約勞務成本,又可以開發當地制造業的人力資源,為當地民眾提供就業機會。如此,我國制造業的轉移就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的發展,也可以很好地促進承接國制造業人才的成長和發展,為其本土制造業的發展培育人才,更好地貫徹“一帶一路”所倡導的互惠共贏原則。
構建制造業人才培養體系
制造業從業人員中高級人才短缺、初級生產加工人員占比過重的不合理人才結構,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優化升級的瓶頸,這與我國單一的人才培養體系息息相關。為了適應當前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一帶一路”發展規劃的需要,必須突破囿於學校教育的單一的人才培養機制,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在人才培訓方面的積極作用,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構建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直以來,職業教育是培養制造業人才的主要陣地,為制造業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並且基於其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職業院校畢業生具備更強的實操能力,滿足了制造業生產加工環節的用人需求。但在當前形勢下,僅僅依靠職業院校為制造業培養人才是遠遠不夠的。與職業院校相比,應用技術型大學應該為制造業培養出具備更高水平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才,以此來彌補我國制造業人才隊伍在該方面的不足,推動人才結構分布逐步趨於合理化。至於更高階段的研究生教育,可將培養目標定位於研發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撐。
除了學校教育之外,還應當發揮制造業企業、行業協會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在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企業的用工需求決定了學校輸出人才的就業狀況,並且作為接收吸納就業人員的場所,企業對其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評價最有發言權,所以企業在人才培養中應該承擔重要角色。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制造業企業參與其中,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實習機會、派遣技術人員教授實訓課程等環節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還應當發揮各行業協會在組織和協調行業人才培養活動中的作用,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通過企業、行業的參與,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匹配性,也能更好地滿足企業自身的用工需求。
創新制造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帶一路”對制造業提出兩大要求,即對內實現東中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對外實現向沿線國家的有序轉移,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構建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制造業人才的從業能力和水平。
本土化是要立足於我國的發展情況,堅守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在過去的發展中,我國制造業依靠大量資源、資金和勞動力的投入,取得了較快發展。但隨著經濟發展深化調整期的到來,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制造業也進入了全面轉型升級階段。加快傳統制造業的轉移和改造,優先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行業,已經成為加速制造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所以,對制造業人才的培養要立足於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態勢,緊密結合我國制造業正在調整、改革的實際,針對不同子行業所產生的變化及用人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重點,使人才培養能夠更好地滿足制造業的實際用人需求,更好地服務於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國際化是要符合國際環境的變化趨勢,以跨國界、跨文化的視角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一帶一路”加速了我國制造業向海外拓展的進程,為制造業從業人員提供了更多的海外就業機會。為了增強制造業人員海外就業的能力和優勢,需要從國際化的視角出發,堅持通用性、開放性和交流性的原則,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提升我國制造業從業人員在國際和多國背景下的職業能力。一方面,要加強與制造業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派遣留學生、選派教師和訪問學者、加強國際開發項目合作及研究等形式,積極學習、借鑒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根據前沿科技發展變化及時更新培訓內容、調整培養方案;另一方面,要著眼於海外就業市場的需求,明確不同國家的制造業發展水平,將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當地人才需求的缺口相對接,服務當地制造業發展。(作者系浙江師範大學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國教育報 2015-08-25)
孫浩:一帶一路~新型大國理念的全球奠基
人類的歷史記憶是哪個國家強大了,就一定會欺負別人。所以世界一直以疑慮的眼光觀注中國的快速發展。美國直接把中國當作了今後主要的戰略對手。中國一再聲稱自己是和平崛起,別人卻將信將疑。直到一帶一路的提出和推進,特別是中國在亞投行籌建中的開放和包容,才有力地更新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這是新型大國理念在全球的奠基,傳遞的是軟硬實力共同支撐的合作共贏,回饋世界的理念。人類歷史將以此為標誌進入不同以往的時代。
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的重塑
一帶一路的戰略實施將是二戰以後七十年來,甚至是幾百年前的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的更新和重塑。
以亞投行為重要操作工具的一帶一路展開之後,將在全球打造一個連接歐亞兩大版塊的超級經濟增長帶,其空間跨度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公裏。隨著方案的逐步落實和相關項目的推進,在這個經濟帶上將會持續出現若幹有全球意義的經濟增長點。在這些增長點上,中國要素是重要驅動,但是會匯聚來自全球的生產要素,通過做項目並用項目帶動所在國周邊的發展,形成持續而強大的經濟增長。這一全球經濟增長中心的重塑將根本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甚至有可能顛覆現有的中心邊緣結構。
這樣一種增長格局無疑也改變了二戰以後延續了七十年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同時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和模式的轉換。二戰之後隨著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美國也成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美國引領世界經濟的方式是獨特的,簡單來講就是不斷地越來越多地向世界借錢,搞赤字財政,然後國民也普遍負債透支消費。這樣的做法大大擴張了美國超出真實生產支撐的需求,使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買者。也因此而催生了泡沫。發源於美國而貽害全球的07年金融危機就表明這種增長方式因為泡沫終究要破而達到極限。美國的債務規模不斷觸發支付危機甚至導致信用等級的下降,而全球經濟規模的擴大也使得美國需求的拉動作用弱化。全球經濟至今復蘇乏力與此有直接關系。
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卻使世界看到新的希望。中國自身進步之迅速不但使外人驚異,可能自己也未曾料到。四萬億的外匯儲備,全球無可匹敵的巨大產能,取得了巨大進步的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高鐵等一批極有示範價值的現代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和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對接的勞動者大軍等等為一帶一路提供堅實的保障。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的建立表明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要素供給者。與美國靠需求引領不同,中國將以供給來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能激活欠發達地區的潛在需求,形成要素供給推動的互惠式增長。當今之世,除了中國,誰能這樣做?美國不能,日本不能,歐洲也不能。這樣一種增長動力和增長方式的轉換是世界經濟復蘇真正的希望。
歐洲轉身向東
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幾成天文數字,長期不得解決。而今居然是中國來擔起了這件事情。這對相關的亞洲國家當然如久旱之甘霖。
豈料風乍起,摧歐一池春水。雖然美國一開始就對亞投行抱定批評質疑的態度,歐洲各國卻心懷異念。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英國搶先發一聲喊,其他各國唯恐缺席,爭相報名。有外媒評論英國加入亞投行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此言不虛。這預示著二戰後形成的美歐同盟的基石從此抽離。而英國作為美國最鐵桿的拍檔也將漸行漸遠。
美歐同盟是冷戰形成的,但隨著蘇聯的解體,這一同盟的政治、軍事前提已不存在。至於經濟上,美、歐這兩大經濟體雖然關系緊密,但卻從來不是共同體,一直矛盾沖突不斷。美國的戰略思想其實很陳舊,就是要獨霸世界。他不會容忍歐洲發展成構成挑戰的經濟體,因而對歐盟、對歐元一直持十分戒備的態度。在應對0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上,歐美都是自顧不瑕,沒有什麽共同行動。盡管嘴上不說,他們內心一定知道中國實行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給了他們多大的助力。面對歐洲許多國家的經濟困難,美國很難說真正做過什麽。烏克蘭危機就是最近一例,美國只是要求歐洲和他一起制裁俄羅斯,卻毫不考慮這樣做給歐洲經濟帶來的傷害。美國早已今非昔比,他無心亦無力帶領歐洲重振經濟。
經濟不振同樣會使歐洲各國政府陷入合法性危機。企業開工不足,財政入不敷出,債務汲汲可危,失業率高企,年青人找不到出路,生活水平下降。有的國家已經下調名義工資和養老金,人們耽心生活水平將永久性下調。筆者曾經把希臘這樣的國家稱為新第三世界。
歐洲心裏明白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世界經濟希望所在。歐洲的經濟總量與中國相當,有很強的互補性,只是從傳統經濟格局看空間距離是巨大障礙。然而一帶一路的構想卻顛覆了這一空間概念。通過建高鐵,並在中亞、西亞共同打造經濟增長點,歐亞兩大經濟版塊就能連結在一起。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發現。歐洲人自己說得好,原來古老而神秘的中國並不在遙遠的東方,而是就在隔壁。有人把一帶一路比喻為新的地理大發現不是沒有道理。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理解歐洲國家為何爭相申請加入亞投行,其價值已遠遠超出機構本身。它標誌著全球生產要素和經濟關系的重新組合,標誌著美歐雖然關系依然會密切,但聯盟將漸成過去時。而歐洲通過一帶一路與亞洲的融合將成為新世紀歐洲的主題。二戰以來70年的世界史中,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應不低於蘇聯解體。人們在創造歷史,雖然自己未必意識到。歐洲轉身向東就表明歷史正在開啟新的紀元。
令人稍感遺憾的是中國近鄰韓國竟然落在了澳國之後才申請加入,有可能喪失本來可能會有的好位置。習近平執政之後,中國對韓國友好與開放的態度極其鮮明。當然,此舉在一定意義上也表明了美日韓同盟已經喪失了安保之外的價值。樸槿惠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深思之後的決定,也許更值得歡迎。
美日將如何自處
一帶一路和亞投行體現了中國合作共贏,打造利益和命運共同的亞洲觀。而美國日本的所作所為卻表明他們在踐行另一種亞洲觀,即圍堵中國。在亞投行上的較量,也是兩種亞洲觀的沖突。
美國雖然是世界超級軍事強國,卻好象懷有全世界最突出的不安全感。二戰後杜魯門總統就聲稱,世界上不論什麽地方出現和平受到威脅,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戰後美國一直奉行這一原則。這使得他們滿世界尋找敵人。奧巴馬重返亞洲的戰略指向就是中國。他在亞洲樂見麻煩,並挑動和擴大麻煩以牽制中國,防止中國強大而對其挑戰。
如前所述,歐洲並不認同美國的亞洲戰略。因為歐洲唯有靠投入亞洲經濟發展來拯救自身,因此他們要與中國合作。日本就不同了。日本一直自認是亞洲頭號強國和領袖,因此對中國的發展壯大很不習慣,更何況與中國還有領土爭端和歷史宿怨。這就使得日本和美國在亞洲一拍即合。日本正取代英國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如今美日是僅剩兩個不與亞投行合作的大國。這當然不符合亞洲各國的願望。日本在最後一刻的表態有點慌,雖然仍說目前不申請加入,但不排除以後會加入。這樣一種表態看不出來是和美國有充分溝通。而美國財長卻以總統特使身份訪華,作了仍不參加但卻高調的表態,說是美國已準備好歡迎中國倡導的亞投行,並希望與現有的國際金融機構形成互補關系雲雲。
很明顯,在踐行新型大國理念的歷史過程中,歐洲如果是可以合作的因素,美日的對峙則是需要化解的因素。人們在猜測他們今後會不會加入亞投行。於事而言,他們參加和不參加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合作不以參加為必要條件。也許日本今後會提出申請,但塵埃落定之後是否能給出一個讓日本滿意的位置誰也不敢保證,也許會因此他又不參加了。美國卻沒有在國際組織中不當頭的經歷,如果參加了,這個中國倡導的嶄新的國際組織不可能繼續承認他的霸權。
雖然有共同利益,但美國不會放棄圍堵中國。美國手裏有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居主導地位,仍由美國掌控。雖然這兩個機構自己都已經作好了改革方案,意在擴大中國等新經濟體的權力,但卻被美國會否決。美國今後是操控這兩個機構與亞投行搏弈,還是推動改革以建立與亞投行的合作,這是一件且看且行的事,也許兩種狀態會交替出現。美國還牽頭與相關國家談判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協定(TTIP)。TPP據稱今年就會完成談判,不管用什麽漂亮的言辭,其實質就是美日聯手排拒中國。好玩的是他們的小兄弟菲律賓突然說要退出談判了。TTIP的重點雖然是歐美關系,但也意在為世界提供一種框架。美國不可能不想一下,今後一個排除了中國的國際經濟組織究竟會有多大的功效。會不會今後又來和中國談判加入TPP。那時的中國參加不參加也是可選項。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歷來是共產黨中國的戰略強項。
日本還是可以自慰。亞洲發展銀行由日本主導仍有快感,而一想到TPP如談成無疑就認可了日本亞洲領袖的地位也能使他獲得高潮體驗。跟隨美國的舞步是日本目前最大的選項。
美國實用主義的戰略沖擊了自己的價值觀。德國總理默克爾訪日兩度勸告安倍要正確吸取戰爭教訓,安倍卻置若罔聞。兩國首腦的這種交集在國際舞臺上是十分罕見的。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核心力量的美國與缺乏反省與悔過精神的國家結盟,這極大動搖了美國外交戰略的正義性。這也反映了美國國際地位的下降導致選擇範圍收窄而不得不降低道義高度。安倍內心豈能不知美國根本就看不起日本,他們只不過是互相利用罷了。
這預示著美日結盟的功效有限。中國要改變時代,使合作共贏成為人類世界的主旋律,就一定要化解美日的對峙。在這個問題上不搞鬥爭哲學。美國雖然已過歷史的正午,但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是世界最重要的存在。我們應當努力開發共同利益,創造合作空間。中美共同利益很多,實際上也在多方面開展合作,和日本的關系也是如此。擴大合作面才能縮小分歧點。有了亞投行之後,美國在其它國際金融機構中推不推進改革對中國已經不象以前那麽重要了,對他自己反而更重要。因此亞投行與美國主導的其它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將是可以期盼的局面。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超越了美國參加不參加的最好的結果。當然美國希望把亞投行納入現有國際金融體系,而在我們看來,如果和這些機構將會發生的改革結合起來,這將更象是新老交替。
用長征精神踐行新型大國理念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全體中國人年復一年地不懈努力,才贏來了如今的一手好牌。但好牌不一定就贏,新手尤其如此。今後要走的路雖然更開闊,但也更崎嶇。善於學習是關鍵。要堅持開放的心態,認真借鑒和吸取國際上的成功經驗,並大力延攬國際頂級人才。
在博鏊論壇上,泰國前駐捷大使郭薩說:一帶一路其實可以理解為中國希望回饋鄰國,是希望幫助周邊相對貧窮國家的發展,不是索取,而是給予。他甚至說我們必須記住,新中國生於革命,追求人人平等,希望人人有機會。新中國的意識形態就是要幫助那些不甚發達的國家一起成長。這位泰國朋友對中國的理解如此獨到而透徹,因而對一帶一路及亞投行作為中國新型大國理念在全球的奠基作了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最好的概括。
實際上從文化傳承來看,合作共贏的理念更和中國古代先賢天下歸仁、和諧大同的理想對接。我們相信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推進,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和各界人士接受中國的理念而一同前行,匯成浩浩蕩蕩的歷史新潮流。(2015-04-15 深圳商報)
中國推行“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戰略的真實目的
有人說,“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整體思路是:
1、把過往中國投資過剩的生產能力,通過“一帶一路”釋放到國外去。
2、把過往中國如饑似渴的消費能力,通過“自貿區”吸收到國內來。
3、把過往中國盲目亂竄的巨量貨幣,通過“股票市場”轉移到實體去。
4、把過往中國無處可去的外匯儲備,通過“亞投行”投資到同盟國去。
這只是普通老百姓的猜測,是表面現象,深層次的是普羅大眾看不到的。如果說馬克思的確成功地揭示了,“一路一帶”和“亞投行”背後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深刻的歷史必然性,那麽,馬克思並沒有看到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中科技創新的歷史必然性。
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的基礎是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是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的大前提。如果中國的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裏面全是落後、腐敗與腐朽的東西,沒有任何足以抗衡歐美與日俱增的科技創新的力量與制度,那麽,“一路一帶”和“亞投行”是必定會失敗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例如,巴基斯坦當然需要也歡迎中國“一路一帶”和“亞投行”背後所帶來的商品與資本,但是,巴基斯坦更需要歐美的科技創新。巴基斯坦可能會用中國的資金資本去購買歐美的先進技、教育術與裝備,或用中國的商品去交換歐美的先進技術、教育與裝備,不一定就非購買中國的過剩產能不可。
所以,中國的“一路一帶”和“亞投行”策略,如果沒有足以與歐美相抗衡的科技創新的配合與支持,恐怕會有一點點大問題。目前,中國還沒一家OSM企業,因此,在欠缺OSM企業保駕護航的支持下,“一路一帶”和“亞投行”之路走起來會跛腳的。另一方面,中國目前所有的企業滿腦子全都是生意經,功利主義導向之下,沒有做真理的理念與概念,這樣的中國企業跑到“一路一帶”和“亞投行”的外國國家去輸出過剩產能與過剩資本,恐怕是不受歡迎的。
其實,中國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所要解決的是下面三大問題:
第一是科技創新的問題。
阿里巴巴與京東這類創業與創新是一丁點的科技創新也沒有,玩的只是百貨商店轉移財富所有權的零和遊戲,只是做生意,存量財富所有權的轉移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的,對國民經濟並無益處。
第二是增量財富的創造問題。
存量財富的過剩產能解決了,但是增量財富如何創造?只有做增量財富創造,只有做真理,企業才具有長期創造最大價值的能力,才能為股東、社會、國家與民族畫出一條既能增值又能保值的真理K線圖,才能用真理K線圖去有效抗擊一切經濟危機。
第三是有效避免經濟危機或抗擊經濟衰退的問題。
中國目前沒有一家企業有能力畫出真理K線圖,經濟危機到來時,大家全都束手就擒,一點辦法也沒有。美國的OSM經濟體專注於增量財富的創造,科技創新才層出不窮,經濟危機才被化解得無影無蹤,真理本體第一原理的智慧才不斷地被物化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成就了美國掌管全世界的霸業。
以上三大問題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所面臨的三個重大問題,也是“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急需通過“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戰略去培養一批做真理做增量財富創造的OSM企業。而真理本體第一原理所具有的三大功能正好能完美解決“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所最想解決的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所面臨的三大問題。
第一是科技創新問題。比爾蓋茨、喬布斯與馬斯克及美國百年老店OSM企業家是做真理的,真理本題第一原理在他們腦海裏是運用得滾瓜爛熟。但李一男、馬雲和劉強東及所有的中國企業家只會做生意,不會做真理,連真理本體的尾巴也抓不住,因此,中國企業沒有科技創新的功能。也因此,美國科技創新最牛,美國得以持續不斷地科技創新驅動經濟,所借助的東風就是真理本體第一原理。而中國科技創新幾乎等於零,就是因為中國蔑視真理本體第一原理的存在。
一個蔑視真理本體存在的民族會因為人品的缺陷而抵消了智慧力,會迷失在自我陶醉的海洋中,找不到真正的大道至簡的天道,建不了真正的綱舉目張的平臺,也就一切為空。人心簡單的成大事,人心算計十足的算了自己,一切將會綱不舉目不張。大道至簡,復雜的人與事,均難持續。
第二是增量財富的創造問題。美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美國有一批美國企業家們只做增量財富的創造,不做存量財富的轉移或掠奪,只做真理本體第一原理所啟示的遠見卓識,不做功利主義世界觀所吹噓的生意經。因此,源源不斷的增量財富創造造就了美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財富。相反的是,中國所有企業家是只做生意,眼裏只有存量財富,既沒有基於真理本體的遠見卓識,又做不出任何增量財富。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目的就是為了去占有全世界存量財富的所有權,例如,光明乳業、三一重工、中石油等。而美國企業走出去的目的則是為了轉播美國OSM企業創造的增量財富,讓人類共同享有增量財富的美好,例如,波音的飛機、微軟的軟件、蘋果的iPhone、康明斯的發動機。
第三是經濟危機問題。中國經濟新常態只不過是經濟危機的代名詞。做生意,有一句中國古語“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形容生意經濟長期上下大幅震蕩的自然規律,溫鐵軍則稱自1949年以來,中國的生意型國民經濟每七年來一次經濟危機,功利主義的中國每次都躲避不掉。這是因為做生意的企業是中國的全部,既不能保值又不能增值。
做真理的美國則不同,經濟危機來了,一個小小的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增量財富就足以把經濟危機徹底給打翻在地,而且一腳就把經濟危機給踢得無影無蹤。即便是在經濟危機期間,絕大部分人並不會受到經濟危機的傷害,美國的經濟畫出的是一條真理K線圖,既能保值又能增值,從未有過上下大幅震蕩的過山車現象,這是因為做真理的企業是美國的主流。
這才是中國推行“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戰略的真實目的。(轉載自 水壩水土部落格)
馬六甲《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與一帶一路海外媒體
第八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發表主題講話。全文如下:
八月的貴陽涼爽如秋,景色宜人。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貴州省人民政府和中國新聞社共同主辦的第八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這裏隆重開幕,我謹代表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對蒞臨論壇的嘉賓,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文傳媒界的新老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本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恰逢海外華文媒體誕生200周年。論壇以“聯誼、交流、研討、發展”為宗旨,共同探討海外華文媒體200年的薪火傳承與新時代的使命擔當,以此銘記歷史,緬懷先賢,昭告未來。我想就此與在座各位做個交流,並表達對媒體朋友的幾點期許。
一、海外華文媒體200年的薪火傳承
以1815年8月英國傳教士在馬六甲創辦海外華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為起點,海外華文媒體走過200年風雨歷程,經歷過四個大發展時期,先後在世界各地出現過5000多家有影響的海外華文媒體。
海外華文媒體初創時期,隨著中國海外移民聚居地的形成,在華人最早移民的東南亞地區,產生第一份海外華文報紙。其後在美洲、澳洲、歐洲等地區先後出現了一批華文報刊。海外華文報刊對在海內外開啟民智、傳播科學知識、促進社會變革、推動中國近代報業乃至世界新聞報業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辛亥革命時期,許多中國知識分子投身報業,辛亥革命先驅在海內外創辦了120家報刊,喚起民眾意識、催生民族覺醒、開啟民族智力,為華僑參加辛亥革命做輿論動員。海外華僑和僑團成為孫中山先生最堅定的支持,被譽為“革命之母”。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海外華僑,沒有海外華文報刊,就沒有中國的民族革命。
抗日戰爭時期,在民族存亡之際,海外出現大量抗日報刊,宣傳救亡、聲援祖國、凝聚華僑,成為華僑抗日救亡活動基地和宣傳陣地。一些海外華文報紙還派戰地記者團,到中國內地進行戰地采訪,為祖國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力量和物質支援。海外僑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海外華文報界在其中也居功至偉,值得永遠銘記。
改革開放以後,海外華文媒體迎來發展機遇。隨著中國與世界往來日益密切,各國對華文媒體多采取寬容和支持政策,為禁錮多年的華文媒體松了綁。海外華文媒體紮根華人社會,服務當地民眾,促進族裔融合,維護華人權益,為推動海外華人社會發展、為增進中外友好合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自強和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成為一支獨具特色的國際輿論力量。
200年間,無論是在戰火紛飛年代或是改革建設時期,也無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新媒體,遍布全球各地的華文媒體始終與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興衰沈浮相伴相隨,雖歷經艱辛磨難,卻始終堅守理想,抒發民族情懷,喚起民眾覺醒,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族裔和諧,維護世界和平,而這正是支撐華文媒體走過200年的精神內核。
海外華文媒體有今天的繁榮發展和百花齊放,凝聚了幾代乃至十代媒體人的心血,他們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努力,也曾用鮮血書寫了海外中華兒女的堅韌不屈。在海外華文媒體誕生200周年之際,我們要向海外華文媒體的前輩先賢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長期在海外孜孜以求、默默耕耘的華文傳媒從業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海外華文媒體現實中的機遇挑戰
200年滄桑,世界在變,中國在變,媒體在變。華文媒體行至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其中既有巨大挑戰,也有重大機遇。
當今世界,社會信息化已成大勢,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令人目不暇接。我們清晰地記得,21世紀初因特網技術廣泛應用,網絡報紙成為紙媒改革必然趨勢;2010年後微博又成燎原之勢,全民傳媒時代瞬間到來;近年來各類新媒體金戈鐵馬洶湧而來,置傳統媒體於四面楚歌境地;“互聯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新興詞匯,它將互聯網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形成了新的社會形態,改變了媒體格局和人類生活及信息獲取方式。信息傳播呈現碎片化、視覺化、移動化、社交化、個性化特點,傳播載體、主體和內容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每個人獲取的信息都比以往更加充分,社會進入了一個“人人都有發言權”的時代。華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文,華文媒體數量居世界前茅,但在西方媒體和“英語世界”強勢包圍下,海外華文媒體面臨多媒體沖擊、同業競爭、資金短缺、人才匱乏、傳播力弱、話語權微等多種挑戰,傳統媒體到了革新圖存的重要關口,媒體作為一種產業的變革勢在必行,而這將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競爭。在媒體五味雜陳、千帆競發的“新常態”下,海外華文媒體如何在疾風流變的傳媒變革中再立潮頭?
所幸的是,中國的發展、民族的復興,為海外華文媒體破冰前行提供了新機遇。中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持續提升,中國傳媒事業日益發展壯大,這為海外華文媒體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中國人持續移居全球各地,企業和人員加快走向世界,海外華社日漸成熟壯大,新老僑胞融入當地程度加深,文化素質和社會影響力提高,這為海外華文媒體發展拓寬了受眾基礎;中外交流合作深入開展,“一帶一路”通向各國,中國與世界聯系愈發緊密,更多人渴望學習中文、了解中華文化、認識中國,各國傳媒和國際社會對中國資訊更加關註,世界範圍興起中華語言文化熱潮,這為海外華文媒體開辟了廣闊舞臺。
2014年被稱為中國“媒體融合元年”,中央吹響“媒體融合發展”的集結號,一場你追我趕、各顯其能的融合大賽在全國新聞界全面展開。一批批中央和地方媒體紛紛打造“新媒體軍團”,以互聯網思維和新媒體傳播方式及其話語體系,反哺傳統媒體並推動改革創新,圍繞網絡平臺和移動平臺,形成網站“一中多外(外語傳播)”、移動端“一端多微(微博、微信、微視)”、以網站+移動媒體+社交媒體覆蓋不同地域受眾人群的發展態勢。
各國主流媒體都在探索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結合自身優勢制定各具特色的新媒體戰略。值得關註的是,歐美媒體順應中國快速發展形勢,紛紛開設中文網,依托網絡新媒體平臺,推出中文新聞信息,擴大對華文受眾影響力,吸引一大批高端中文讀者,且有固定的讀者群。不少海外華僑華人感受到,中文的國際地位正在提升。
海外華文媒體在這場變革中沒有倒下,它們在媒體融合方面有了很多成功的嘗試。在傳統華文報紙、電視、電臺市場及受眾穩中下行的同時,新媒體發展突飛猛進,媒介傳播形態進入深度融合階段,出現眾多華文媒體集團,呈現出新舊媒體形態交融、新聞報道與文化傳播結合的多元化發展態勢。盡管媒體融合的新版圖遠未成型,沒有燈塔、沒有捷徑,也還看不到終極成功者的身影,但我們應該認識到,華文媒體要在“互聯網+”的社會形態下生存發展,必須走融合式發展道路,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中華文化為底蘊,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人才、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在新聞傳播規律和新媒體發展規律之間,找到“新常態”下可持續發展之路。顯然,只有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奮發努力,全球華文媒體才能在新形勢下站穩腳跟,繼續前往。
三、海外華文媒體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回望屈辱悲壯的中國近代史,曾經在歷史長河中寫滿輝煌的中華民族,在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遭受了幾乎所有世界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一次次殊死的抵抗都以中國戰敗而告終。而抗日戰爭的勝利,一掃近百年履敗履戰的陰霾,鼓舞中國人民找回了民族自尊與自信,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點。70年後當我們隆重紀念這個日子的時候,中國已經在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沖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承載著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期待與榮耀。作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向心力的特殊標識,海外華文媒體應該有自己的使命擔當。在此,我提出幾點希望,與媒體朋友共勉。
第一,希望海外華文媒體做和諧僑社的建設者。據不完全統計,海外華僑華人有6000多萬,分散在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他們都是海外中華兒女,是祖籍國時刻關心關愛的群體。海外僑胞幸福安康,海外華社繁榮發展,海內外同胞共圓共享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意。隨著我國海外移民數量增加、實力增強、地位提高、影響擴大,海外華社走向成熟壯大。在各國多元社會環境中,華僑華人要更好地生存發展,必須深入建設和睦相融、合作共贏、團結友愛、充滿活力的和諧僑社,使華裔成為當地受歡迎、受尊重、有尊嚴、有地位的族群。海外華文媒體與僑團、僑校、僑企構成海外華社主要支柱,除了具有信息傳播、文化傳承、輿論引導、溝通交流等媒體傳統功能外,還具有凝聚社區、組織協調、維護權益、教育宣傳等社會功能,是海外華社的一面面旗幟,應當成為構建和諧僑社、營造友善環境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要教育華僑華人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宣傳華僑華人作出的貢獻和善舉,維護華僑華人正當合法權益,開辟華僑華人與主流社會交流渠道,促進不同族裔相互理解包容。海外華文媒體只有紮根華人社區,服務華僑華人,堅守華人立場,面向主流發聲,才能汲取養分、獲取力量,真正融入和影響主流社會,成為聯系華人社會與主流社會的雙向橋梁。
第二,希望海外華文媒體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依托和感情紐帶,是世界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也是海外華文媒體生存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傳播以文化為靈魂,文化因傳播而存在,沒有文化滋養的媒體終將消亡。海外華文媒體傳承中華文化的基本功能與生俱來,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海外華文媒體本身就是所在國多遠文化中族裔文化的體現,優勢和特色都在本民族文化。要以傳播中華語言文化為己任,發揮融通中外的優勢,不僅把文化養料和中國聲音傳遞給各國華社,擔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維系民族情感的重要使命,也為各國民眾打開中華文化之窗,在海外華社、所在國及中國之間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和中介力量。
第三,希望海外華文媒體做“中國故事”的代言者。中國崛起背負著民族復興的希望,只有中國強大了,海外遊子才有強大靠山和後盾。實現中國夢遇到的外部突出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幫助國際社會正確看待和對待中國崛起。而海外華文媒體對東西方不同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等有獨到感受和認知,可以在不同文化中取得平衡與融通,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立場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是讓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希望大家以符合當地表達和接受習慣的方式,介紹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內外政策等,向國際社會說明一個真實的中國,消除外界對中國發展的疑慮和誤解,維護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良好形象。而這是海外華文媒體為實現民族復興能做的重要貢獻。
第四,希望海外華文媒體做中外友好的推動者。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海外華文媒體在增進中外民間交流、促進民眾相互理解、間接影響對華政策等方面可以大有作為,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將串起中國與沿線國家利益的紐帶,在實現“五通”、合作共贏的過程中,華僑華人既是共建者,也是共享者。衷心希望海外華文媒體能向住在國社會報道“一帶一路”闡明各國包括華僑華人在其中可以分享的機遇和成果,推動他們參與共建利益和命運“共同體”。
國務院僑辦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海外華文媒體建設,為海內外華文媒體搭建交流合作平臺,依托國內高校培訓華文媒體從業人員,組織來華采訪考察了解中國發展狀況,支持中國新聞社向海外華文媒體提供新聞資訊、供版、人才、技術等服務,共同推動海外華文媒體繁榮發展。為更好地支持海外華文媒體的新媒體建設與發展,據我了解,中國新聞社將啟動海外華文媒體創新合作平臺——“報端”項目,通過整合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網站、海外華文媒體上網工程等已有平臺,為海外華文媒體建設提供必需的移動客戶端、網站等前端平臺,並借用成熟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展示與發布。中國新聞社“全球編輯室”平臺將向全球華文媒體免費開放,為海外華文媒體在媒體融合方面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朋友們,海外華文媒體200年彈指一揮間,華文媒體事業需要薪火相傳。相信本屆論壇將凝聚海內外媒體朋友的真知灼見,為華文媒體在新一輪媒體變革中發展壯大,為構建全球華文媒體繁榮發展的大格局貢獻智慧和力量!
最後,我祝第八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取得圓滿成功!祝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幸福安康!(2015年08月22日, 中國新聞網,中新網貴陽8月22日電 8月22日上午,)
時殷弘:一帶一路,中國最好關起門來自己講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系教授時殷弘,今天(7/23)在2015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開幕論壇「一帶一路 關鍵對話」上,對中國瘋「帶路」的現象,狠狠澆了冷水。他認為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只有「中國大熱,其他國家僅小熱和不熱,除了亞投行。」
曾任中國國務院參事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系教授時殷弘,今天(7/23)在2015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開幕論壇「一帶一路 關鍵對話」上表示,而中國正在亞洲與西太平洋加強影響力,雖不一定有主導作用,卻勢必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他認為,中國的外交手段,已逐漸從廣義的「戰略軍事」到「戰略經濟」,企圖緩和日益緊張的東亞局勢。至於各國所關注的一帶一路,他則認為「中國大熱,其他國家僅小熱和不熱。」
從「戰略軍事」到「戰略經濟」
十八大以來,中國主要的外交政策是「戰略軍事」,其中包含中國戰略軍力建設的更加速突進,以及對美的強勁、廣泛的戰略、軍事競爭和對立,中國與日本的持久激烈對抗,和在南海和東海爭端中的強硬態勢,相伴而來密集的軍事、準軍事活動。
中國股市8月24-26連續下瀉,中國注入種種救市計劃,防止經濟硬著陸。廈門市民在壓倒大熊的“牛神”(他們尊稱它“股爺”)上香祭拜。
時殷弘進一步指出,這些戰略軍事行為,增進了中國東部周邊的戰略與外交環境的複雜性,同時增加和日本與美國的衝突風險,導致美國外交政策的「再平衡」與日本集體自衛權的解禁。
中國不要再一廂情願
因此,中國在未來一段時期,將以「戰略經濟」為主。時殷弘舉例,如習近平反覆強調的一帶一路,以及對抗與美國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抗衡的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但和軍事戰略一樣,中國的經濟戰略也要謹慎,也有很多必須注意的地方。
他強調,中國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中國國內普及的高鐵和捷運等基礎建設,放到周邊國家也會大受歡迎。應當更深入、認真地了解,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各自真正需要。
此外,除了經濟的投資之外,中國也要更關注一帶一路的軟性投資,包括農業、牧業、醫療、學校、零售商業、小工廠、扶貧和生態保護等各方面的建設。
時殷弘並提醒,種種對於一帶一路對中國的種種戰略意義,最好「關起門來自己講」。
近年來,中國開闢太多「戰場」
尤其,慎防「未真做而先大吹」,否則會加劇周邊大國,如俄羅斯和印度的反感和猜疑,反而欲速而不達。
最後,時殷弘警告,中國近幾年同時對外開闢太多「戰場」,在中國國內經濟持續穩定下滑的局勢下,令人憂慮。中國應該評估優先順序,「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仗一仗地打。」
全世界都在問,中國對外政策的特徵與基本為何?我認為,中國受國內外矛盾的影響,對外的前景目前仍不明確。
但有兩件事愈來愈確定。第一,中國正增強在西太平洋的權勢影響,甚或主導作用;第二,習近平的對外政策,已經由「戰略軍事」,轉向「戰略經濟」為主。
這包含了一帶一路、亞投行、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中韓與中澳自由貿易協定。
中國瘋「帶路」,但有很少人注意到「審慎」的重要性。
這是因為目前中國的各種戰略經濟,呈現自己一頭大熱,但其他國家「小熱」或者「不熱」的狀況,唯一的例外就是亞投行。
我認為,中國就一帶一路等其他戰略經濟,必須審慎求實,以取信鄰國為首要目標。中國要避免宣稱這些戰略經濟是完全利他,因為這不真實。
中國戰略經濟的目標,確實是為了中國的繁榮與發展,但中國的繁榮發展,也取決於鄰國的安全與發展。中國要避免把話說過頭,謹防老大心態。
中國必須認識別國,要向一帶一路沿途國家,探詢它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不能只向中國借鏡,也不能認為我們成功的經驗,例如,建鐵路或蓋公路,一定是其他國家需要的,要好好問他們真正需要什麼。
須「少說多做,謹防大吹」
目前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幾乎全都是由中國發起。(中國)應該把主動權留給別人,藉此增加其他國家的積極度。
此外,中國必須「少說多做,謹防大吹」──過熱絕無好處,一定會加劇俄羅斯與印度的反感。
一帶一路對於中國的戰略意義,只能關起門來自己講,否則只能證實外國的擔憂,也要認真研究其他國家的憂慮。
最後,中國推動的速度不可太快,欲速則不達。飯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場一場打,要分不同的階段與深度。
對中國的戰略影響力限度,要有清楚的認識,要分不同領域(了解),不同國家,也要有不同的戰略設想。(天下經濟論壇 )
時殷弘:一帶一路,只有中國一頭熱
全世界都在問,中國對外政策的特徵與基本為何?我認為,中國受國內外矛盾的影響,對外的前景目前仍不明確。
但有兩件事愈來愈確定。第一,中國正增強在西太平洋的權勢影響,甚或主導作用;第二,習近平的對外政策,已經由「戰略軍事」,轉向「戰略經濟」為主。
這包含了一帶一路、亞投行、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中韓與中澳自由貿易協定。
中國瘋「帶路」,但有很少人注意到「審慎」的重要性。
這是因為目前中國的各種戰略經濟,呈現自己一頭大熱,但其他國家「小熱」或者「不熱」的狀況,唯一的例外就是亞投行。
我認為,中國就一帶一路等其他戰略經濟,必須審慎求實,以取信鄰國為首要目標。中國要避免宣稱這些戰略經濟是完全利他,因為這不真實。
中國戰略經濟的目標,確實是為了中國的繁榮與發展,但中國的繁榮發展,也取決於鄰國的安全與發展。中國要避免把話說過頭,謹防老大心態。
中國必須認識別國,要向一帶一路沿途國家,探詢它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不能只向中國借鏡,也不能認為我們成功的經驗,例如,建鐵路或蓋公路,一定是其他國家需要的,要好好問他們真正需要什麼。
須「少說多做,謹防大吹」
目前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幾乎全都是由中國發起。(中國)應該把主動權留給別人,藉此增加其他國家的積極度。
此外,中國必須「少說多做,謹防大吹」──過熱絕無好處,一定會加劇俄羅斯與印度的反感。
一帶一路對於中國的戰略意義,只能關起門來自己講,否則只能證實外國的擔憂,也要認真研究其他國家的憂慮。
最後,中國推動的速度不可太快,欲速則不達。飯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場一場打,要分不同的階段與深度。
對中國的戰略影響力限度,要有清楚的認識,要分不同領域(了解),不同國家,也要有不同的戰略設想。(天下經濟論壇)
中國智庫專家王文解讀一帶一路與中美博弈
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日前在“一帶一路.百人論壇”首屆論壇上表示,中美卻正逐漸進入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範圍、立體化的大國博弈中,中國外交正在進入“奮發有為”的新常態,但這並是排他性的戰略侵蝕。“一帶一路”倡儀的各大項目與規劃逐漸進入實施期和推廣期,中美在全球各個點、線、面上進行空前的政策接觸與利益觸碰,避免中美過於激烈的短兵相接,以惡化成全面的博弈之態,考驗著兩國具體戰略執行團隊的智慧。
中美正在進入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範圍、立體化的大國博弈
王文表示,在美國看來,中國是有史以來國家實力最逼近美國、且令美國無力拉開差距的崛起大國。相比之下,美國無法痛下決心抑制中國發展,也找不能辦法應對中國走強。美國對華軍事領域的“拳擊”姿態,往往遇到中國“太極”般的回應。5000多億美元的經貿往來,拉攏住了美國商界、企業界的主流。金融危機以後,美國對自身政治體制越來越不自信,再也沒有底氣對中國體制與社會發展道路頤指氣使。
然而,無論兩國有識之士多麼不願意看到中美競爭加劇,中美在全球層面上的博弈之勢,已成基本事實。以民主自由為核心的美國意識形態外交霸權,受到了以改革不止為經濟邏輯、以選賢任能為政治邏輯的中國發展模式的挑戰;以管控全球16個交道要衝為基石、擁有600多個軍事基地的美國軍事霸權,受到了中國在外建海港、高鐵和基礎設施建設走出去的壓力;以主導國際金融運行秩序為基礎的美元霸權,在人民幣加速之勢下也受到了撼動。
王文表示,1500年以來大國博弈史,還沒有任何一對守成霸權大國與新興崛起大國之爭的博弈,是同時覆蓋意識形態、軍事安全和金融貨幣等三個領域的。但中美卻正逐漸進入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範圍、立體化的大國博弈中。
奮發有為,不等於排斥韜光養晦
王文認為,國際關係與歷史學的大量研究已證明,經濟相互信賴、人員往來頻繁是大國合作的基礎,但真正防止大國關係下滑的關鍵,在於具體事件的分歧管控和危機應對。
由此看,目前美國一些媒體與部分政要頻頻在南中國海、貨幣、網絡安全、意識形態等領域顯露強硬之態,中國不能不高度重視,更不能因中美關係整體穩定,而對某些大國交往的“黑天鵝事件”掉以輕心。尤其是2015年開始,“一帶一路”倡儀的各大項目與規劃逐漸進入實施期和推廣期,中美在全球各個點、線、面上進行空前的政策接觸與利益觸碰,此時,避免中美過於激烈的短兵相接,以惡化成全面的博弈之態,考驗著兩國具體戰略執行團隊的智慧。
王文稱,在全球治理領域,中國呈現日益進取態勢,而美國卻不斷收縮。中國在堅守本國國家利益的基礎上,保持對美國的開放度與政策彈性,將一些爭執聚焦點轉變成共同利益點,是緩解美國對華焦慮與猜忌的基本路徑。
中國外交正在進入“奮發有為”的新常態,但這並是排他性的戰略侵蝕。在具體項目上,包括敏感區域、力量交集領域,中國繼續保持韜光養晦,仍是實現“奮發有為”的必要手段。從民眾福祉、社會交往到國家互動,中美關係遠未到你死我亡、非爭高下的地步。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偶爾禮讓三分,先退居三舍,未嘗不是一個選項。
中國要有下一個百年眼光
回顧美國崛起,前後持續將近兩百年。中國不會重走美國的霸權之路,但美國崛起的戰略耐心與持續不斷的戰略毅力,卻值得中國人借鑒。尤其是目前推進“一帶一路”的進程中,中國輿論界、研究界浮現出了一些冒出、矯躁的氛圍,更是需要審視美國的歷史經驗。
王文認為,中國已確定2021年、2049年兩個“百年目標”,但中國崛起和整個中華民族的長遠復興,則需要更長時段地看歷史、觀現在、品未來。逐步推行中國戰略,還包容與融合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參與與支持,這是很有難度的思想挑戰,但當下的確又是萌生中國大思想、閃現中國大思想家的絕佳時機。(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記者 王永雪,http://www.CRNTT.com 2015-08-11 )
趙可金:“一帶一路”應加強統籌領導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副主任、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趙可金日前在“一帶一路.百人論壇”首屆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要求中國和沿線國家相向而行,通力合作,尤其是作為重要倡議方的中國,理應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示範、引導和服務角色。為更好地統籌國內外兩個大局、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類規則,必須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中加強統籌協調機制建設。
趙可金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跨越時間長、建設任務重,需要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如何統籌中央各部委、34個省市區以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如何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如何統籌官方和民間行動,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一個攸關全局的重大政治問題。
一、關鍵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一帶一路”是一個沿線國家共同推進的系統工程,要求必須堅持市場化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必須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這是首要的方面。與此同時,考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複雜的國情和具體特點,也必須要求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才能引導各類資源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配置,如果沒有政府的示範、引導和服務,受經濟地理學規律影響,經濟社會資源不會自動向這些地區配置。因此,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工作的統籌協調,關鍵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趙可金認為,在中央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的領導協調下,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需要從三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是頂層設計,二是機制整合,三是督查落實。
二、核心在於做好統籌協調
趙可金在發言中表示,為更好地統籌國內外兩個大局,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統籌國際國內兩類規則,必須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中加強統籌協調機制建設,在宏觀層面上建立政府、社會、民間和企業溝通協作機制,提高制度透明度,減少部門間推諉扯皮的機會空間,逐步形成職責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有所長、相互借力的工作機制,形成“一盤棋”的立體化建設大格局。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部際協調機制,二是內外互動機制,三是央地溝通機制,四是官民互動機制。
三、如何加強“一帶一路”統籌協調
目前,在中國政府積極努力下,“一帶一路”建設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體制機制,致力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整合政府和民間兩種資源,官民並舉,形成合力,以協調不力和政出多門的問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程的推進,“一帶一路”的舞台越來越大,領域越來越寬,方式越來越多,渠道越來越廣,需要在實踐中站得更高,善於從整體和全局的角度來統籌協調,建立大統籌、大協調和大合作的建設體制和運動機制。具體來說,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一是法治化方向,二是機制化運作,三是系統化管理。
最後,趙可金強調,“一帶一路”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要求中國和沿線國家相向而行,通力合作。尤其是作為重要倡議方的中國,理應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示範、引導和服務角色。由於中國是一個具有超大規模的大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必須切實管理好自己,保證以“全國一盤棋”的格局進入“一帶一路”建設進程。其中,要求加強政府主導,完善統籌協調的立體化統籌領導體制和機制建設,善於整合國內與國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間資源,形成內外結合、部級協調、央地聯動、官民並舉的體制和機制,為“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提供公共產品,充分發揮一個負責任、敢擔當的大國角色,為“一帶一路”建設惠及更多國家和民眾作出更大貢獻。(中評社北京8月12日電,記者 王永雪,http://www.CRNTT.com 2015-08-12)
一帶一路:李樸民對華人華僑提四點建議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及香港僑界社團聯合會聯合舉辦的“一帶一路”專題講座昨日在香港灣仔順利結束。在香港僑界社團聯合會會長余國春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和僑聯主席林軍先生致歡迎詞後,國家發改委李樸民秘書長做特別專題講座,提出了華人華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幾點重要建議。
李樸民指出,長期以來僑聯充分發揮與華人華僑的血脈相連的天然優勢,不斷加強包括港澳台在內的世界僑團組織和相關組織的聯繫,建立起了覆蓋七大洲牢不可破的親情網絡,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是華人華僑的聚集地區,也是華商力量最強的地區。
李樸民在講座中給出一組數據,他說,據統計,全世界華僑華人中大概有四千多萬分佈在一帶一路沿線。
李樸民說,海外華人華僑具有濃厚的產業金融實力,成熟的產品營銷網絡,廣泛的政商人脈關係,穩固的中華語言文化傳播平台,具有融通中外的獨特優勢,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華人華僑作為作為一帶一路參與者、建設者、見證者的重要作用。
李樸民提出了四點建議,總提可概括為12個字:即“走出去、引進來、串起來、動起來”。
第一,助推國內企業走出去。
李樸民表示,積極助推國內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建業,投資合作產業園區,實現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略。黃皮膚黑眼睛額華夏兒女遍佈世界各地,在東南亞等地區,華僑華人幾百年來的櫛風沐雨奮力拼搏,憑藉辛勤的勞動,聰慧的頭腦和敢於冒險,搶抓機遇的精神為當地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對所在國的政治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央政府對發揮好廣大愛國僑胞力量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非常重視,中央領導人多次作出批示: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過程中海外華人華僑,可以發揮熟悉當地情況和廣泛的政商人脈關係的優勢,為深化中外合作積極地牽線搭橋,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
第二,實現資本要素引進來。
李樸民表示,“共建一帶一路是多元開放的合作進程,我們不僅支持和引導國內企業走出去,同時也歡迎各國企業繼續來華投資,特別是吸引沿線各路國家資本的各類投資,從而與沿線各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所以歡迎僑胞以僑為橋,結合國內產業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點,在關鍵領域引進更多資金和先進技術”
他說,這一如當先中央政府在大力實施創造型驅動發展戰略支持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其中跨境電子商務就是這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份,所以海歡迎海外華商積極參與,通過一帶一路搭建的廣泛平台,積極對接國內外需求,利用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把中外大市場有效連接起來,實現貨通天下,惠及天下。
第三,推動互聯互通串起來。
李樸民表示,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難點和關鍵環節,我們將在尊重沿線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卡的基礎上加強多雙邊合作,共同推進跨國骨幹通道的建設逐步形成鏈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
中國政府倡議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組建了絲路基金和各類合作基金,我們也鼓勵各類海外華商資本通過直接投資的形式直接積極參與亞洲互聯互通區域建設。
第四,促進人文交往,高效的動起來。
李樸民表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相傳,古老的中華文明為海內外華人華僑注入了共同的精神動力,也是華夏泱泱大國對外合作交往的重要依託,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非常注意人文交流合作和軟實力的建設,現在有關中央部門正在出台一系列的措施鼓勵教育,文化,中醫藥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國家深知,海外華僑同胞雖身處異國他鄉,但始終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著者。
國家希望廣大僑胞發揮人員地緣優勢,積極開展民間友好交流活動,為實現民心相通貢獻一些力量。
此次出席講座嘉賓有港區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各大商會領袖、各大社團首長、中央政策組等智庫機構顧問,律師、會計師等專業界人士,中國僑聯港區顧問、委員、名譽委員、青年委員,和相關企業界的企業家們300逾人。(http://www.CRNTT.com 2015-08-14,中評社香港8月14日電,記者 高映竹 黃博寧)
“一帶一路”:文化合作方興未艾
賦予古老絲綢之路嶄新時代內涵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相關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作為“一帶一路”主線之一的人文交流也從中受益,文化、藝術、旅遊等領域的項目對接與合作不斷增多。
埃及
包括埃及在內的22個阿拉伯國家都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原則。其中,中埃在發展政策方面契合度高,埃及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帶佔據重要地理位置,成為“一帶一路”布局中的重要節點。
去年底,埃及總統塞西訪華期間,表示埃及歡迎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希望發揮積極作用。埃及的文化團體頻繁來華訪問,中方幾乎每周都會在埃及舉辦文化活動,“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促進了兩國間的文化交流。4月23日,由埃及駐華使館主辦的“2015年埃及紙莎草畫文化交流展”在北京798藝術區開幕。8月6日,中國文化部部長雒樹剛作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特使出席了埃及新蘇伊士運河竣工典禮。新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呼應了“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埃全方位合作開啟廣闊的前景。與此同時,雒樹剛還與埃及文化部部長納巴維舉行會談,簽署了《中埃兩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2015—2018年執行計劃》和《中埃兩國文化部關于2016年互辦文化年的諒解備忘錄》。
芬蘭
芬蘭總統尼尼斯特表示,芬方十分重視發展對華關係,願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動兩國關係不斷拓展和深化。作為亞投行的一員,芬蘭關注“一帶一路”經濟焦點,與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加強聯係。
2015年是中芬建交65周年。6月11日,赫爾辛基藝術節“中國主賓國”活動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市政廳啟動。其間,400多名中國藝術家帶來20多項表演活動,藝術門類涉及京劇、昆曲、民樂、雜技、太極拳、電影、芭蕾舞、現代舞等,是北歐地區最盛大的一次中國文化展示活動。6月12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赫爾辛基分別會見芬蘭總統尼尼斯特、總理西皮萊和議長洛赫拉,見證簽署了關于互設文化中心等合作項目的諒解備忘錄。中芬兩國互設文化中心是雙邊友好關係不斷發展的結果,將為兩國在人文領域交流與合作提供嶄新平臺。
馬耳他
位于地中海經貿交通中心的馬耳他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共建。馬耳他政府多次明確表示將強烈支持相關項目並致力于同中國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地中海一段。
“絲綢之路”主題活動成為中馬文化交流的重點,也是馬耳他中國文化中心今年的重頭戲。無論是7月舉辦的“影像絲綢之路——甘肅風情”攝影作品展開幕式暨發現中國講座——“敦煌與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融合”,還是8月舉辦的中國“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船隊抵達馬耳他歡迎儀式,均推動了中馬文化往來,為雙邊關係注入新的能量。
匈牙利
6月6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同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亞爾托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于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作為第一個同中國簽署此類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匈牙利在共建“一帶一路”方面發揮了引領和先行作用,在此框架下,包括文化在內的中匈各領域合作前景廣闊。
在匈牙利,本土漢語教材和工具書陸續推出,書店裏譯自中國的作品越來越常見,漢語進入當地中小學教育體係的努力初見成效。隨著“中國—中東歐國家旅遊合作促進年”的啟動,以及旅遊企業組織近700名中國遊客赴匈牙利旅遊、匈牙利政府“你好,匈牙利”大型推介活動等的舉辦,中匈旅遊如火如荼。
印度
印度對于“一帶一路”有著不少期待,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成為印中雙方共同致力于地區和世界和平、安全、發展的很好平臺。印度總理莫迪今年5月訪問中國時表示,中方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印方同樣重視南亞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印方願加強同中方在這一領域的合作。中印現已簽署開展産業園區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印兩國人文交流精彩紛呈。今年是中國“印度旅遊年”,2016年為印度“中國旅遊年”。旅遊年期間,雙方將舉辦中印旅遊交流論壇,相互參加兩國旅遊展覽,舉行旅遊宣傳促銷等。兩國還計劃合拍3部電影,講述兩國傳統文化和友好交流的故事。
泰國
泰國位于東盟的中心,是該區域的交通樞紐。泰國社會普遍期待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入開展與中國的戰略合作,進一步夯實雙邊關係,為兩國人民帶來實效和紅利。“中泰一家親”是中泰兩國深厚情誼的真實寫照。2015年,在中泰建交40周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穩步推進之際,中泰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泰國人對漢語學習熱度增強,兩國高校交換留學生人數逐年提高;中國赴泰遊客不斷增長,預計2015年赴泰旅遊的中國遊客有望突破1000萬人次。正如泰國前副總理、泰中文化促進委員會主席披尼·扎祿頌巴所説,泰中應該抓住“一帶一路”的合作契機,實現雙贏。
亞美尼亞
“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了亞美尼亞社會各階層的高度認同和熱烈響應。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基相表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兩國深化全方位合作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亞美尼亞願為實現這一倡議貢獻積極力量。
今年3月,關于在中亞合作委員會框架內加強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的備忘錄的簽署,翻開了兩國務實合作的新篇章。在此基礎上,中國與亞美尼亞在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成果愈加豐碩。兩國政府主管部門形成了文化合作5年規劃機制,文化團組互訪頻繁;兩國互派留學生合作日趨活躍,中國向亞美尼亞提供的政府獎學金名額不斷增加;亞美尼亞“漢語熱”方興未艾,中國在獨聯體地區援建的首所中文學校即將開工。
波蘭
波蘭的2030國家長期發展戰略以及大力推動的經濟外交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十分契合。作為中東歐地區第一個參加亞投行的國家,波蘭希望充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波蘭副總理托馬什·謝莫尼亞克表示,波蘭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相信通過“一帶一路”可以加深波蘭和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
波中兩國在文化方面的合作潛力很大。波蘭駐中國大使霍米茨基認為,“一帶一路”必然促進波蘭和中國建立更加緊密的文化關係。中國駐波蘭大使徐堅也表示,“一帶一路”合作將從提高留學生規模、豐富文化交流方式、加強旅遊合作、增進科技往來等多個領域廣泛推動社會合作,加強人員往來,進一步拉緊中波友誼紐帶,築牢合作根基。(2015年08月20日,來源:中國文化報 )
江西省一帶一路:地方特色產業戰略
江西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新聞發布會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歡迎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借此機會,我代表江西省發展改革委,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發展改革工作的新聞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贛府發[2015]26號文印發《江西省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這是省委、省政府策應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搶抓歷史性發展機遇,所作出的重大舉措,對於指導我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我省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開發開放,提升江西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下面,我就《實施方案》的有關情況向大家作一個簡要通報。
一、《實施方案》出臺的背景和過程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謀劃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13年底,中央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以來,我委便率先會同省直有關單位多次召開專題座談會,全面調度近年來我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合作情況,研究分析我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政策舉措,為起草《實施方案》奠定基礎。2014年開始,國家發改委會同商務部、外交部等部門組織開展“一帶一路”建設戰略規劃的起草工作,我們密切跟蹤國家戰略規劃起草情況,積極反映我省訴求,成功將我省作為“一帶一路”內陸腹地戰略支撐,以及南昌作為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等內容寫入了國家戰略規劃。此後,多次赴京拜訪國家規劃起草組的同誌,以科學把握我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思路和重點。
2014年12月,國家戰略規劃正式印發後,我委立刻會同省商務廳等部門啟動《實施方案》的起草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起草工作,強衛書記、鹿心社省長多次過問,對參與“一帶一路” 的戰略定位、戰略路徑及主要舉措等重要內容作出明確指示。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莫建成親自指導文件起草,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見。
起草過程中,省發改委積極與省商務廳、省外僑辦等省直部門及省內企業等相關單位就有關重大問題保持會商,並兩次征求各設區市政府和26個省直有關單位及企業意見,同時還征詢了省內各科研機構、以及全國人大代表及中國社科院藍迪國際智庫有關專家的意見。經反復修改完善,5月4日、5月8日,《實施方案》分別經省政府第42次常務會議、省委第110次常委會議審議通過。
二、關於《實施方案》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主要包括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三個方面,共計7個章節、34條。
(一)關於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國家戰略規劃對我省的定位是內陸腹地戰略支撐。為抓住機遇,充分挖掘和發揮好自身優勢,全面參與“一帶一路”戰略,我們提出:
1.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我省資源生態優勢和歷史文化特色,以暢通對外通道為基礎,以擴大經貿投資為重點,以深化人文交流為紐帶,以強化平臺建設為支撐,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連接“一帶一路”內陸戰略通道、內陸開放合作高地、生態文明國際合作重要平臺。
2.戰略路徑。一是明確三大戰略走向,即:向西北,經新疆、內蒙古邊境口岸,連接中亞、俄羅斯,通達中東歐、歐盟;向西南,經雲南、廣西邊境口岸,通達越南、老撾、泰國、印度等東盟及南亞國家;向東南,經上海、寧波、廈門、深圳等沿海港口,連接海上絲綢之路,通達東盟、南亞,並延伸至南太平洋、非洲、歐洲國家。二是突出三大重點區域,即:繼續鞏固東盟與我省第一大貿易夥伴關系,積極開拓俄羅斯、中亞、中東歐、非洲等新興市場,優化發展歐盟市場。三是體現三大特色,即:打好特色產業品牌,打好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打好綠色生態品牌,努力培育開放合作新優勢。四是發揮地方優勢,即:強化南昌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作用,發揮九江、贛州、上饒、撫州等對外開放門戶作用,打響景德鎮瓷都、鷹潭銅都、宜春鋰都、新余新能源科技示範城、萍鄉資源型城市轉型示範區、吉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等城市名片。五是加強三個示範引導,即:註重龍頭企業帶動,註重重大項目示範,註重政府協調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3.發展目標。為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目標階段劃分相一致,分別提出了近期(至2020年)、中期(至2025年)、遠期(至2050年)三個階段目標,並重點對近期目標進行了細化量化,有關目標值與我省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開放型經濟發展目標作了銜接。
(二)關於主要任務
重點圍繞通道、產業、經貿、交流、平臺等五大方面,提出了以下具體措施:
1.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連接“一帶一路”內陸通道。推進連接“一帶一路”的陸上通道、海上通道、空中走廊和數字通道建設,加快重大鐵路建設工程、贛歐(亞)鐵路貨運通道、鐵海聯運通道、航空運輸網絡、電子口岸互聯互通工程等的建設,構建聯通內外、安全通暢的對外開放通道。
2.加強產業合作,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特色產業。立足我省產業比較優勢,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努力振興世界瓷都,做優世界銅都,建設世界鎢和稀土產業基地,培育航空產業集聚區,壯大汽車產業基地,做強光伏新能源產業,打響綠色食品品牌,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推動產業發展升級。
3.深化經貿往來,大力開拓沿線國際市場。加快外貿轉型升級,著力鞏固我省優勢農產品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優勢,提升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能力;組織引導江西國際等龍頭企業積極開拓沿線地區工程市場,培育“江西建設”品牌;鼓勵江銅等龍頭企業參與沿線國家礦產資源能源開發,建設境外能源礦產基地;積極拓展境外營銷網絡建設,支持企業在沿線地區建設國際營銷網絡和售後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
4.加強人文交流,促進絲綢之路友好合作。深化與沿線地區在文化、生態、科技、教育、中醫藥等領域的合作交流,努力建設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展示區、國際生態合作交流窗口、科教國際合作平臺,以及中醫藥國際交流基地,增進相互了解和文化認同。
5.搭建合作平臺,拓展“一帶一路”交流渠道。做優低碳大會、瓷博會、綠博會等經貿投資促進平臺,組織參加面向沿線地區的國際展會;暢通口岸通關平臺,推動貿易通關便利化;共建跨國合作產業園,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在沿線國家設立制造業加工區、生態農業園、經貿合作區,同時爭取沿線發達國家到我省共建產業合作園區;推動與沿線重點地區建設友好省州,爭取所有設區市在沿線地區結對友好城市。
(三)關於保障措施
圍繞爭取國家支持、創新合作交流機制、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加大跨境金融支持、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加強組織實施6個方面,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爭取我省“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納入國家相關專項規劃和政策支持範圍。推進我省重點扶持和鼓勵的對外投資企業納入國家稅收激勵範圍。幫助企業爭取亞投行、絲路基金和國家政策性銀行、政策擔保基金支持。二是創新合作交流機制。借助重大展會平臺推進與沿線國家合作。加強國內“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省份的聯系,深化分工協作,共同推進對外項目建設。三是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積極推進“三單一網”工作,推廣上海自貿區可復制的改革試點措施。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進口岸大通關改革。四是加大跨境金融支持。
研究設立省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專項資金。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融資扶持力度。研究建立我省企業對外投資大額融資平臺和投資保險制度。五是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加大外向型、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相關引智專項支持,加大省人才發展專項對“一帶一路”引智項目扶持力度。研究建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智庫。六是加強組織實施。省級層面建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機制,統籌協調推進重大項目、重大事項和重大政策的落實。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省外僑辦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抓緊實施各領域合作項目,加強對企業的指導和服務工作,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任務的落實。
另外,圍繞《實施方案》提出的發展目標和任務,在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領導工作小組充分銜接的基礎上,我們梳理提出了《江西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優先推進項目(2015-2017年)》,共涉及5方面26類項目;起草了《2015年江西省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工作要點》,圍繞“制定一批配套政策措施、打通一批對外通道、實施一批產業合作項目、打造一批合作平臺、開展一批人文交流活動”的“五個一批”,提出了今年要重點推動的33個具體任務。每項任務力求具體明確,並落實了責任單位。
三、下一步貫徹落實《實施方案》的措施
《實施方案》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我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文件。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著力抓好組織實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抓緊報請省政府成立江西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我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協調各地、各部門主動作為,對照《實施方案》和《工作要點》,抓好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確保今年開好局、起好步。
二是強化協調對接。當前國家部委都在著手制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專項實施規劃,我們將協調各地、各部門加強與國家部委的匯報對接,研究提出我省參與“一帶一路”設施互聯、產業協作、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方案,全方位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三是完善保障機制。加快研究建立我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投融資平臺和信用擔保平臺,提出財稅支持措施,為企業拓展對外合作創造有利條件。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建立項目清單,加快項目實施,爭取建成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形成滾動發展。加大宣傳工作力度,進一步凝聚共識,努力營造參與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良好氛圍。
各位朋友,江西是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產品和主要商品輸出地之一,為傳播中華文明,促進古代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當前我省正迎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時期,我們將搶抓機遇,主動作為,為重塑絲綢之路江西歷史榮光做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www.scio.gov.cn, 2015-07-10,來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