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延續閱讀 》》習近平·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3月28日,首屆“中國文化產業智庫論壇暨中國文化產業智庫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專欄作者、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發起人、首席科學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在會上指出,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提出的,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驗與中國發展的一種全球化共享。一帶一路可以說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之所以會成為今天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戰略架構,我認為最為核心的是,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我們講,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
(Feature Photo:Kyrgyzstan Tash Rabat by PhotoFass,500px.com/PhotoFass)
一、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提出與實施,最大的背景就是全球化。而在全球化背景中,最為重要的是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在當下全球化發展出現的新的趨勢,對這一趨勢的梳理可以簡要的歸納為:從冷戰時期的二極世界到蘇聯解體後的一極世界,再進一步發展到由於經濟、科技全球一體化催生下的全球多極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在這一大趨勢的進程中,亞太地區的發展活力,以及中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被關注,這是全球多極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二是與全球多極化的發展相對應,全球化發展的中心已經在開始出現新的變化,美國、歐洲、亞太以及新的經濟體,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不斷發展演變,舊的格局正在被一點點打破,特別是中國的不斷崛起與亞太整體競爭能力的提升,正在成為全球化發展中的重要一極,並會不斷成長為全球化最富活力的中心。
2.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在中國面對更加復雜的重大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應對挑戰的戰略框架。當下中國發展遇到的重大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問題;二是國際化問題;三是有可能國際化的國內問題。國內問題最為重要的就是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內需的激發與擴大,內陸與沿海經濟的平衡發展及能源、環境等問題,在新常態下,這些問題與挑戰,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中可以尋找更多的機遇、可能與發展的空間;國際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國際綜合競爭能力,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的國際化與提升人民幣在世界貿易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即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都會有更多的發展可能與發展前景。
3.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發展的內在需求,而文化產業則是重要的戰略基礎與融合性戰略產業。一帶一路為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帶來新的戰略機遇與空間。我們知道,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高速增長,我用兩句話來總結,第一句是促成了全球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根本改變,第二句話是取得這樣的成就,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要素投入、成本到資源控制效率這個角度來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等許多方面已經達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極限,到了一個極限狀態。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把文化產業的發展當做一個國家戰略提出來。這其中有兩個大的背景,一個背景就是目前從我國人均GDP來看,已經到了一個消費結構快速轉型的時期,2003年我們的人均GDP到了8700,據估算到2020年,我們的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其中這種消費結構的快速轉型裏面,文化消費的迅速崛起是非常重要的體現,這是一個背景。
第二個背景,我們積極實現新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問題,因為不合理的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已經造成我國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和生產產品的大量剩余,到了今天我們必須要重視並且要盡快加以改變這種狀況,而改變這種狀況無非我們有兩個方面要進行轉型:一個就是發展方式必須要轉變,另一個就是必須要尋找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關於新的發展方式大家討論的比較多,在這裏我重點談一下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的問題。新的發展領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方面,互聯網是重要的發展領域,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的全球化則是更為龐大的領域與空間,文化藝術產業也是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新的發展資源首先就是文化藝術資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帶來的新的資源更加豐富、更加多元、更易進行價值的整合,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講更是如此。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僅從產業發展層面就可見一斑。
4.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國際社會合作協同、和諧發展的共同需求。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崛起需要有兩個大的前提:一是要有強大的國力和不斷創新發展的競爭能力;二是要有和諧、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國際環境。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在當下來看,對我國國力的增強及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更為關鍵的意義,我認為在後者,即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框架,可以與廣泛的國際社會加強互利合作,建構雙邊、多邊或者是國際社會共同發展的框架與平臺。在這一架構與平臺上,可以通過資本的聚合,通過投資大量的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來實現互聯互通,並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東亞與歐洲這兩大經濟發展極間的經濟、文化等的交流、互補與合作。同時,在這種互聯互通的合作中,大量的發展中國家也會不斷受益。在這一戰略架構下,中東、非洲等地區也會不斷地受益。可以這樣說,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架構下,通過資本的聚合與互聯互通的戰略突破口與抓手,中國發展模式也會不斷被國際社會所認可,而這種認可與平臺的建立,很可能在今後不遠的將來,會引發新的一輪多邊、多元化的戰略合作的潮流,從而進一步從縱深加快加深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二、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從目前看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不是一個單向度的功能性戰略,而是一個超級的綜合性的構想,這個構想的落實,關鍵是要變中國的倡議成為國際社會共同的共識,這就需要通過多層面、多渠道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或是交流,取得在發展上的共識,共同打造文化互認、政治互信、經濟互融、產業互容的利益共同體,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文化共識與價值的認同,來建構面向未來的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這既是各相關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落實的需要。而要實現這一點,其中,最為重要的前提是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進一步落實文化共識與價值認同。
2.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基於歷史發展的脈絡,建立在文化共識之上的經濟合作倡議,強調的是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立與建設,突出在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照顧各方面的具體利益及相應的區域發展地位,中國不會把一帶一路格局的建構當做地緣戰略的工具,而是著眼於開放、包容的建設態度。由此可見,文化共識的達成與取得是落實這一合作倡議的基礎,而文化價值的融合與新價值建構的形成是保障,但要落實這一基礎與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主要的一個戰略路徑。
3.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亟需突破口及落實的抓手。現在我們看到的突破口主要是,利用資源優勢,通過一帶一路格局中的互聯互通來實現雙邊或是多邊的國際合作,從而推動地域經濟發展,我們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及建立絲綢之路發展基金就是構築突破口的有力舉措。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主要抓手就是首先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所建立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機制,建立一帶一路的合作平臺,重點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經濟合作發展,如合作建設產業園區,在產業鏈整合中進行產業轉換和產能轉移。其實,在突破口的選擇方面,還有一個更具需求優勢、為具有親和力與認同性極高的產業,那就是文化產業。所以,在資本聚合的過程中,如何根據合作國家的文化資源特性,建構不同價值形態的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平臺,通過產業資本來發展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業態,從而實現保護不同的文化生態,這是極為重要又極具戰略前瞻性的突破口與重要抓手。
以上三個不同層次的文化產業戰略定位,從宏觀、中觀與微觀等方面勾勒了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這為進一步探討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認識,取向及維度打下了基礎。同時,這也從一個方面,探討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
三、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誤區
隨著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不斷展開與深入,人們的認知也出現了多元化及不同層次的取向,特別是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具體來講,對文化產業戰略在一帶一路格局中的認知,有以下幾個誤區需要我們加以關注與重視:
1.強調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格局中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合作的博弈問題,忽視了文化及其產業在其中的歷史與融合的基礎作用。大家都看到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不斷嘗試通過雙邊、多邊等機制與周邊及世界共同尋找依存共贏發展的路子,可以說是中國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走出去的關鍵。與美國先軍事合作再經濟合作的方式不同,中國走的是先文化、再經濟、再安全的基本路徑。在這裏,文化及其產業的戰略基礎與緩沖作用不可忽視。目前,我們看到通過雙邊或多邊機制的合作國家,特別是我們的周邊國家,往往會出現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反復,這種反復除了爭取更大利益之外,對戰略的指向與意圖的不同理解不認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文化共識及其產業的基礎戰略的地位與作用,不失為一個重要的認知向度。
2.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它更是一個建立在歷史文化概念影響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文化影響力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貫穿的空間包括歐亞大陸,東邊連接經濟繁榮並具活力的亞太經濟圈,西邊連接經濟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在這兩大經濟圈之間,涉及中亞、南亞等數十個國家的廣泛地域,而在這些廣泛的區域中,政治勢力與政治格局復雜,美國的影響力大,不少區域可以說是根基深厚,在這種廣度多維的區域空間內,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政治、經濟手段則易形成硬碰撞。所以,如何淡化一帶一路的空間概念,通過文化及其產業先行,通過文化影響力概念來淡化地緣政治效應,逐步形成共識與相互信任,達成諒解,則更易架構一帶一路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同時,這也有利於發揮傳統文化及其資源的巨大優勢。
3.在一帶一路的架構中,過分強調互聯互通過程中的經濟合作關系,特別是把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如鐵路、公路、港口、能源、通訊等項目的合作作為戰略突破口與抓手,而忽視了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過程中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及文化平臺的合作機制建設。事實上,通過雙邊或多邊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在文化共識形成的基礎上,不斷建構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享利益、共識推動的文化平臺,不僅可以整合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長效機制與產業優勢,共築民意基礎。同時,在文化及其利益的共享中也會進一步提升對一帶一路的認同感。
4.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規劃與實施的過程中,文化產業的戰略後置問題比較突出。任何一個戰略都必須要有相應的突破口與抓手,充分發揮我們的資本優勢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後置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的趨勢,應值得警惕。大家都知道,在國際交易與貿易的過程中,文化具有其它無法替代的先天優勢,一帶一路的多元互聯互通,在巨大的要求中,文化的積極介入勢不可擋,以項目為抓手,以資本為紐帶,以平臺建設為根本,充分發揮文化及其產業的先行優勢,有利於形成平等與尊重的氣氛,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實施由獨唱到合唱。
四、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的取向與維度
在一帶一路格局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討論中,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在系統研究與分析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其戰略的取向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是戰略先行;二是建構平臺機制;三是發揮多元效應。也可以將以上這三個方面簡要地概括為:在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及其產業的發展戰略要前置,一方面可以建立共識,清除戰略誤解,減少摩擦或沖突,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業態,也可以豐富與壯大一帶一路的戰略內涵與規模。文化的交流、資源的整合開發、產業的規模發展,一定要建立在平臺機制的形成上,這樣既可以提升有效性,又可以持續並做大規模。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多元效應,不僅僅包括短期與長遠效應、戰略與策略效益、資源與產業的效應、民意與認同的效應,而且最為關鍵的是,文化及其產業戰略的有效架構與落地,對最大程度地發揮一帶一路戰略的長效作用,推動形成中國崛起的戰略局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以上戰略取向的分析研究的支持下,我們認為,文化產業在一帶一路的格局中的戰略維度,重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共識維度。從以上的分析與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總的來講,基本的戰略共識有三個:一是文化產業戰略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一個急需要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前置的一個戰略;二是文化及其產業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格局中的重要突破口與抓手,其意義不低於基礎設施在互聯互通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三是文化及其產業拓展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內涵與視角,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基礎。
2.戰略資源維度。文化資源是一帶一路發展中的極為寶貴的戰略資源。在一帶一路格局中,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生態,它們基於不同的民族與文化特性,培育著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多元、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挖掘、整合,並使之能夠有效地流動與充滿活力,才能有效地激發不同文化背景參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的融合、共同發展。也只有在這些文化資源的流動、融合、共生與競爭中,才能形成共識,達成認同。
3.戰略平臺維度。戰略平臺主要是指在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平臺化機制。而這種平臺化的機制主要包括5個方面:一是文化交流的平臺化機制;二是文化資源流動,包括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的平臺化機制;三是各種戰略力量聚合的平臺化機制,包括政府的支持,企業、社會及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產業市場支撐體系的參與支持等;四是基於不同文化背景及利益訴求而形成的雙邊、多邊或者是區域化的平臺發展機制,這都是文化產業戰略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五是新科技融合,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及信息管理技術融合,以及大數據技術、雲服務平臺及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平臺化戰略維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戰略資本維度。資本及其市場是一帶一路文化產業戰略推動的核心力量,沒有戰略資本及其市場的存在,就難以形成一帶一路格局中的文化產業戰略。所以,戰略資本維度是文化產業戰略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戰略資本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資本市場,在一帶一路架構下不斷發展統一的文化產業資本市場十分重要。為此,應該重點關注:一是充分發揮絲綢之路基金及亞投行機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關注與投資;二是可以設立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三是重點發展一帶一路格局下不同層面的產業投資基金與股權投資基金。
5.戰略產業鏈整合維度。產業鏈整合是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質而確立的。我們知道,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創意,所以它的產業鏈構成比較復雜,從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再到流動銷售、消費,產業鏈較長。因此,如何發揮我們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先發優勢,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在全球整合配置產業資源,按照產業分工與整合的內在規律,合理布置產業布局與產業鏈布位,不斷在高端、戰略產業鏈整合中占有主動權,是有效利用戰略產業鏈整合策略,整合產業資源,拉長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關鍵。
6.戰略效應維度。文化資源、文化傳統的雄厚與悠久,以及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是我們實施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戰略並產生戰略效應的基本前提。在這裏,影響力的形成不是抽象的,它是共識形成的基礎及產業影響力不斷作用的結果。所以,戰略效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大的方面:
一是基於共識的戰略認同;
二是基於廣泛合作交流的國際形象的樹立及國際影響的產生;
三是基於文化競爭力基礎之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四是通過共建共享機制,彰顯尊重歷史文明,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文化自信與勇氣。(2015-03-28 中國經濟網)
Comment
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課題組:以四大工程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軌跡清楚表明,廣東是海上絲路的重要發祥地,廣州作為海上絲路的主要港口歷久不衰。“南海Ⅰ號”、“南澳Ⅰ號”等水下考古的重大發掘,再次見證了歷史上廣東海洋文化與經濟的盛況,使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真實、生動、形象地再現世人眼前。
必須看到,“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種文化線路類型,是各地海洋文化遺產資源的集合,其所承載的文化積澱也蘊涵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族群形體基因、語言文字、生活方式、傳統技術、禮儀習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非物質海洋文化遺存之中,沿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存的承啟與變化、影響與交流,構成了這一獨特文化帶上文化遺存的共性與特性、多樣性與典型性,衍生出豐富多彩的面貌和內在的密切聯系。這就決定了進一步繁榮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必然是一項長期、復雜並需要多部門通力合作、多學科共同研究的系統工程。
當前,繁榮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關鍵工作,是通過實施四大工程,進一步提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水平:
(一) 普查保護工程
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應在申遺的基礎上,抓緊對全省範圍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家底”進行全面普查,建立跟蹤保護資料庫,應對快速發展的城鎮化沖擊。
海上絲綢之路覆蓋地域廣闊,資源構成豐富,時空跨度大,申遺和保護工作的難度很大。目前,申遺工作處於起步階段,諸多問題需要從國家到地方層面跨地域、多方面、多部門的通力合作解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資源包括人類在陸地、海上從事海洋活動遺留下來的遺址、遺物。廣東沿海海岸帶及海域是歷史上中外商民貿易交流與文化交流的主要區域,遺留無數有形與無形的海洋文化遺產。目前,海上絲綢之路的廣東區段相繼發現了“南海Ⅰ號”及“南澳Ⅰ號”兩艘古代沈船,但從挖掘、整理、鑒定、研究到陳列、開發、利用的整個過程尚處在摸索階段。除了物質性的文化遺產外,“文化線路”中民俗、民間工藝、宗教和文化傳承等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例如南海神廟每年春季的“波羅誕”廟會,也未引起足夠重視。這就要求我省需要對沿線各地海洋文化遺產進行“家底”盤點,一方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基礎和依據,另一方面也為下一步相關保護、研究、開發以及中長期規劃提供全面、翔實、可靠的資料和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可考慮參照《長城保護條例》的立法模式,制定區域性《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保護條例》專項法規,厘清相關地方政府及其部門的監管職責,明確保護管理的要求。
應加強對以“南海Ⅰ號”為代表的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使之成為提升全民海洋意識、構築現代海洋文化的新教材、新資源。
“南海Ⅰ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能體現“海上絲綢之路”盛況的不可多得的古船實物。以往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字記載很多,但較少實物去呈現。“南海Ⅰ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珍貴實物載體。它不僅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航道上,而且“藏品”的數量和種類都異常豐富和可貴,給此段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標本。對這些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勘探和發掘,可以復原和填補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歷史空白。從目前發掘的情況看,瓷器是“南海Ⅰ號”沈船最為重要的遺物。此外,“南海Ⅰ號”陸續出水金鐲、腰帶、漆盒、銅鏡、鐵鍋、銅錢等飾物和生活器物,讓世人領略了宋代社會經濟的繁榮景象,生動地再現了國人四海揚帆的壯觀景象,把我們帶入波瀾壯闊的古典大航海時代,重溫海上絲綢之路昔日繁華。如古船滿載著各式各樣的貨物,從生產、銷售到市場,構成一個怎樣的經濟鏈條和經濟體系?“南海Ⅰ號”是世界海洋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如何將它打造成為貫通歷史與未來、溝通中國與世界的知名海洋文化品牌,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相關的研究發掘,都亟需多學科的合作。
(二) 宣傳推介工程
宣傳文化部門應加強組織、策劃工作。組織文藝工作者以海上絲綢之路為素材創作高規格、高水平、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通過小說、詩歌、影視作品以及文藝匯演、藝術會展等多種形式,組織社科專家編寫通俗的、故事性強的鄉土教材,利用報刊雜誌、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多渠道把海上絲綢之路宣傳工作引向深入,全面、生動、形象地展示廣東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
應加強輿論宣傳,鼓勵公眾參與,營造良好的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人類文明的氛圍和土壤。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種“文化線路”,其保護強調地區間的合作參與,公眾對“文化線路”建立的願望是判定“文化線路”真實性的重要一環。任何文化,缺乏公眾參與,或失去民眾支持,沒有群眾基礎,它都不可能擁有較大的影響力和較長的生命力。因此,“文化線路”申遺要建立在激發公眾對遺產興趣的基礎之上,這是“文化線路”理念倡導的中心目標之一。以“南海Ⅰ號”為代表的人類海洋活動遺物遺跡,都是先民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體現了我國東南沿海的悠久航海傳統和海洋文化內涵,構成中華文化的特殊版塊。它們本身所展示的先民勇於探險、開拓創新的膽識和智慧,所挖掘的海洋文化內涵與文化精神,有助於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識和海權意識,構築海洋文化,增進民族文化的創造力、競爭力。目前,各地群眾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實質及影響的認識尚停留在較淺層次,公眾海洋意識相對淡薄。所以,必須加強公眾參與及輿論宣傳,使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對話”、“交流”、“和平”、“友誼”等文明精髓深入人心,更好地發揮其教化文明的社會職能和功效。
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的宣傳推介,強化與沿線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聯系和情感交流,緩和海洋爭端,為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如密切與南海沿岸國家的海洋合作開發,創造良好輿論氛圍。
(三) 學科建設工程
以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為契機,加強與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相關研究機構合作與交流,加快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海洋人文社會科學新學科、新體系。
應以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與“科際整合”概念重點建設海洋史學,進而促進海洋政治學、海洋經濟學、海洋社會學、海洋法學、海洋管理學等分支學科的完善與發展。海洋史學研究主要有海洋發展史與海洋文化史兩個領域。
海洋發展史包括如下方面:(1)海岸帶開發史,包括瀕海地區人口遷移與變動,人類對地理、港灣、洋流、潮汐、豐候的認識和利用,蕩地的農業與非農業開發,港口、城市、聚落的興衰,等等;(2)島嶼帶開發史,包括島嶼的發現與利用,農業與非農業開發,等等;(3)海洋國土開發史,包括海洋捕撈,海鹽制作,海洋交通,海底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海洋氣象的認識與利用,等等;(4)海洋貿易史,包括近海貿易與遠洋貿易,海上國內貿易與對外貿易,相關國、地區貿易活動形成的“海洋貿易圈”,海洋貿易管理制度,海關,等等;(5)海洋軍事史,包括海洋戰略與海上戰爭、海防制度與海防設施、海防技術,等等;(6)海洋社會史,包括沿海地區血緣、地緣、業緣、神緣組成的各種社會關系,漁村社會,海商組織,海盜組織,沿海、海島因外向型經濟發展出現的城市化,因外國僑民的聚居形成的外僑社區,等等;⑺海洋科技史,包括海洋經濟活動的工具、生產方法,航海術與造船技術,海洋災害的預防,海上與海底資源開發技術,等等。
海洋文化史研究則側重於人類在海洋活動中的價值觀念、思維活動等精神領域:
(1)海洋價值觀。主要體現在人類海洋活動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人們從最初的漁獵中發現海洋的經濟價值,在海上航行中認識到海洋的交通運輸價值,到現在已經不斷認識到海洋具有陸地不可取代的空間價值、資源價值、政治價值、國家安全價值、消費價值、生態價值、審美價值、娛樂價值,等等;(2)海洋思維方式。海洋是陸地之外的第二生存空間,海洋的人群以海洋為依托,他們總是從海洋而不是從陸地的視角看世界,其開放性、流動性、冒險性、創造力,都不是一般陸地的人們所能比擬。從傳統的海洋時代到大航海時代,人類經歷了一次革命性的社會經濟變革,海洋思維展示了海洋般強大的力量;(3)海洋品格。海洋人群不管是船居、陸居或水陸兩棲,向海而生、以海為田,生存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賦予海上人群與陸地居民大不一樣的生存本能、處事方式、自由意誌和冒險精神。海洋文化史研究還包涵海洋信仰,民眾習俗,海洋文化交流史,海洋文化遺產等等內容。
建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是因應我國國家海洋戰略而出現的新興科學領域。我國在未來發展中能否從戰略高度成為無可置疑的海洋強國,國民能否成為具備海洋意識的大國公民,以及國際間建構起公平原則的海洋秩序,先進的海洋人文社會科學是不可或缺的。
(四) 文化產業工程
應深入發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為沿海地區發展旅遊業、文化產業增添可資開發、永續利用的文化資源。
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通過技術的介入和產業化的方式制造、營銷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可以極大提升文化的認知度和附加值。“海上絲綢之路”旅遊文化資源豐富,輻射區域廣闊,有必要探索、制定“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旅遊經濟合作規劃,帶動交通、餐飲、商貿、通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發展相關文化產業,共享人文資源合作帶來的共贏效益,使以“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為主體的旅遊-文化產業集群成為沿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使“南海Ⅰ號”、“南澳Ⅰ號”、南海神廟等等海洋文化遺產在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中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成為見證人類海洋文明、溝通歷史、現實與未來、造福人間、永續利用的人間美景。
以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為內容,瞄準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市場,打造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如精心設計和規劃“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線路”,帶動旅遊、宣傳、交通、餐飲、娛樂等相關產業的發展。(2015-4-5,來源:南方日報)
中國2015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申報啟動
記者楊亮26日從財政部獲悉,2015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申報啟動,今年專項資金將重點支持文化金融、實體書店、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等八大領域。
相關通知明確,今年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文化金融扶持計劃,鼓勵銀行、文化擔保、文化融資租賃等機構為文化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繼續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將試點範圍擴大至北京、河北等16個省市。
此外,今年還將繼續支持高新技術在電影制作中的應用、電影企業“走出去”;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支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對外文化貿易發展;支持傳統媒體運用已有技術成果,開展全媒體、大數據應用、視聽新媒體、音視頻集成建設。
申報單位從財政部政府網站司局頻道(http://wzb.mof.gov.cn/),進入“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申報”模塊,按要求填寫和提供有關資料。今年將探索將項目申報與以往年度文化產業項目監督檢查工作結合起來,對在年度和日常監督檢查過程中發現存在違規使用資金情況的申報單位,實施負面名單制管理,在當年及今後一定年限的專項資金申報中限制或取消其申報資格。(2015年02月28日 08:4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楊亮)
“一帶一路”背景下特色文化產業的投融資路徑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去年中,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在這一文件中,也提到了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從現代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往往經濟高地就是文化高地。實際上古時候絲綢之路之所以成了中國文化向外傳播的渠道,是因為那時中國是世界的經濟高地。美國只有幾百年歷史,但不能否認全球人現在都受到了美國文化的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毫無疑問是文化帶,但基礎是經濟帶,資本的戰略作用是關鍵。
對於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征,筆者歸納了四點:一是在地性,現在所說的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總的來說依附在一個特定區域中,以文化旅遊業態為主。二是分散性。三是原生性,由於手工生產所蘊含的文化深厚,因此最接近文化的本性。四是小眾性,它是在特定範圍內的。小眾性存在明顯的文化折扣,如在陜西大家都覺得很好的東西,但跨越了語言和文化區域後,另外一些人在接受度上就會打折扣。從文化產業的發展角度說要打破這種折扣,同時要保留特色,這是矛盾的地方。
目前,我國的特色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業態簡單,同質化問題嚴重。缺乏足夠的創造性、好的商業模式和更大的國際視野。二是高度區隔,碎片化問題突出。三是進退失據,原生保護和市場開發失衡。要保護原生態的模式就要避免市場化的推廣,但不搞市場經濟,原生態文化被破壞得更厲害。四是產業化弱。特色文化產業也就意味著很難做成規模,而我們又覺得只有手工做的東西,才有膜拜價值。所以這是產業化發展的一個悖論。五是資本短缺,企業缺少資本化的思維和融資途徑。
關於投融資路徑問題,首先是有政府性基金的示範引導。政府引導是因為特色文化產業有巨大的外部效益化價值,不僅對產業有意義,對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也有意義,還有巨大的藝術價值,對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帶動發展有很大作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其實還可以有“文化+”。“文化+”意味著文化可以與很多產業結合發展,可以帶動很多產業附加價值的提升。這需要政府資金的引導,筆者認為,由政府來主導建設一個產業化基金意義非常大。
二要發揮銀行保險等的傳統金融優勢,助力特色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做好基礎設施。盡管筆者不同意搞文化地產,但把文化地產妖魔化也不對。現在中國的地產業已到去泡沫化的時期,銀行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是政府要築基,積極開展特色文化產業鏈投融資。文化產業最大的價值是它可以帶起很長的產業鏈,就像科技研發一樣,關鍵在於研發成功後形成IP,後面的產業鏈非常豐富。所以在研發時,創新這方面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但是在產業鏈的投融資方面,要讓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進來,只要形成產業鏈的融資體系,筆者相信社會資本會更主動地進來。
四要積極發展文化產權交易,開展特色文化資源的平臺型投融資。絲綢之路特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這些資源有些東西可以變成文化產權,可以註冊公共知識產權變成特色文化產權,這些產權應放在產權交易所對接,同時也是尋求資本合作。陜西的文化產權交易所如果能做成絲路文化產權交易平臺更有意義,也突破了以前做藝術品的局限。
五要推動文化金融創新,嘗試開展基於特色文化資源收益的資產證券化。這也是國家在金融體系建設方面重點支持的方向,現在國內、國際都有這方面的嘗試,但是特別有效的嘗試現在不是很多。
最後,積極拓展適合特色文化產業消費的互聯網金融。分散的海量創意和海量的小眾需求,在傳統產業發展機制下是沒有商業價值的,因為傳統商業模式是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和批量化的大規模銷售。但在互聯網環境中,分散的海量創意與海量的小眾需求可以實現無成本的無縫對接,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金融信用也隨之形成,可以推動文化眾籌走向文化眾創。(2015年04月11日,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
借“一帶一路”東風·海口20多個文化產業項目獲扶持
借“一帶一路”的東風,海口市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20多家文化產業項目獲得中央、省市共476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這是記者今天從海口市政府相關部門獲悉的。
“一帶一路”戰略不但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與旅遊業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海口不斷增多的文化體育賽事就是表現之一。近日,2015年全國7人制橄欖球錦標賽(海口站)打得如火如荼,中國橄欖球協會秘書長崔偉紅說:“橄欖球項目是一個很時尚的項目,也很有觀賞價值,如果這個市場成熟了,一定會帶動海南的旅遊產業。”
賽事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普及也有同樣的作用。天涯騎驢俱樂部以開展自行車運動帶動更多人投入全民健身行列。“海口市的自行車運動愛好者目前超過十萬。”天涯騎驢俱樂部負責人徐偉說。
近年來,海口文化與旅遊融合度不斷提升,進而帶動以旅遊為主的服務業快速發展。目前,馮小剛電影公社、美孝火山石古村落旅遊區等項目進展順利,實現旅遊直接總收入142億元,增長18.2%。與此同時,海口服務業增加值735.26億元,同比增長11.3%,占GDP比重達73.1%,處於全省領先地位。(來源:海南日報,作者:許春媚,實習生張凡,發布時間:2015-04-15)
梁薇薇·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內容+平臺雙管齊下
最近幾年,孔子學院在全球範圍內遍地開花,現在全球共有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600多所;帶有中國元素的影視文化產品不斷輸出國外,《媳婦的美好時代》、《舌尖上的中國》、《喜羊羊與灰太狼》等翻譯成別國語言在海外熱播;與德國、俄羅斯、法國、意大利等國家開展的中國文化年如火如荼,中國文化對外交流不斷加強。
孔子學院、影視文化產品、中國文化年等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最近幾年得到良好的發展。縱觀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文化經濟已成為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列為各國重點支柱性產業。而在2006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也明確提出,要把文化產業作為未來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近五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增速一直保持在20%左右,遠遠高於同期的GDP增速。2012年,我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274.5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9%。”在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京交會”)中國文化產業投資與貿易國際大會上,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執行副會長趙中屹介紹,其中,核心文化產品出口259億美元,同比增長38.5%;進口15.55億美元,同比增長28.6%,貿易順差243.45億美元。
盡管當前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目前還面臨著如我國在文化貿易市場的占有率還比較小,文化服務貿易逆差嚴重,在國際上缺乏文化品牌等問題。如何解決文化貿易中面臨的問題,文化產業企業如何融資,以及中國文化產業如何“走出去”等都成為我國發展文化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內容為王”還是“平臺為王”?
“其實中國文化走出去,全球化的核心在於內容。沒有好的內容或者沒有好的創意,很難邁出根本的一步。在我們的文化貿易和文化產品的出口當中,大量都是傳統積累下來的創意,基本上是工藝品、雜技、遊戲等,我們自己當下的創意還是比較少。”在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和貿易國際大會上,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在他的演講中首先拋出了這個觀點。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貿易有很明顯的資源優勢。中國不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多樣的民族特色,這些歷史文化和民族特征,為中國國際文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條件。在中國的文化貿易發展中,都在享受這些歷史文化的成果,內容主要以中國功夫、民族音樂、雜技、戲曲等為主體。
但是,誠如“中國創意產業之父”、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在大會上所說的那樣,中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品牌出現了缺失。中國在各種國際文化交流當中,仍然停留在以展示剪紙、泥人、刺繡、大紅燈籠之類的民俗作品和兵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為主的階段,在國外較有影響的戲劇歌舞和影視作品也僅僅屈指可數的幾部,動漫產業與美國和日韓相比才剛剛起步。
對此,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波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化資源只是一種文化元素,實際上離文化產業還很遠。文化資源要變成文化產業還得做一種創意性轉化,否則不可能成為一種創意性資源。
“然而,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非常明顯,營業額最大的公司都是做平臺(或稱渠道),或者平臺+內容,沒有一個公司是純粹做內容做大的。”近日,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前沿論壇上發布了《中國文化企業報告(2013)》,該報告主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提到,可以說國外是內容為王,而中國應該是平臺為王。
陳少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產業的角度來講,內容肯定要為王,好的內容才能開發出產業鏈。但我國在內容創作制作方面是比較弱的,所以才會導致內容產品和知識產權的貿易逆差比較大。
因此,厲無畏提到,要進一步發展文化貿易,需要考慮到政策上的改進。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要增強我國文化貿易原創力和文化產業的業態創新,沒有原創內容的文化就沒有市場。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平臺和渠道的擴展也給文化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好處。2012年萬達收購了全球第二大院線AMC,現在已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公司,目前已占了10%的市場份額,特別是在3D方面。
因此,張立波還建議,有了好的內容資源之後,要盡可能地進行產業鏈的擴展,就是說好的內容要盡可能一意多用,開發一些延伸產品。不能只靠內容本身盈利,得靠內容延伸的產業鏈來盈利,這樣盈利能力才會增強。另外,就是內容要能夠和平臺結合起來,實現“內容+平臺”的模式,這是比較好的運營模式。
而“內容+平臺”的模式正與胡正榮的兩個核心觀點相一致。在會上,胡正榮說道,文化全球化的核心在於內容,文化全球化的基礎是在於渠道,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真正想讓中國文化產業壯大起來,這兩個要素需要不同的運營商,不同的(政府的和非政府的)力量在其中發揮作用。
投資&融資
有了好的文化內容,但是沒有人投資,或是融資渠道受阻,這對於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仍是“無米之炊”。
從事服務業、服務貿易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企業都是輕資產的企業或中小企業,因此,如何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是當前產業界十分關心的問題。
對於文化企業的投融資,張立波認為,首先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對於知識產權怎樣進行評估,特別是版權怎麽評價目前還沒有相對規範的體系。第二就是與文化產權相關的交易市場或者交易所不規範,沒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文化交易平臺。第三就是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沒有很好地研究文化產業的特點,沒有量身訂做一些適合文化產業運行的金融產品。最後就是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在支持文化產業的投融資方面,還有很多政策空間可以發揮。
最近企業並購出現了一段小高潮。今年4月29日,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阿裏巴巴以5.86億美元的價格購入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新浪微博18%股份,雙方還將在用戶賬戶互通、數據交換、在線支付、網絡營銷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隨後不久,騰訊對國內著名影視娛樂公司華誼兄弟進行戰略投資,涉及金額人民幣近4.5億元, 投資完成後,騰訊持有華誼兄弟4.6%的股權,成為華誼兄弟第一大機構投資者。
對於阿裏巴巴入股新浪微博或是騰訊投資華誼兄弟,張立波認為,這是大數據的運用。同時,這也是一種投融資方式,一種資本的運作。
“現在只要是小企業融資都比較困難,全世界都是一樣。但是在國外,天使投資比較風行,國內現在也開始出現,但很有限。”因此,陳少峰預計,在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企業並購將成為一種常態化,同時,企業會出現兩極分化。沒有中型企業,只有大企業或者小企業。因為中型企業要麽能夠成為大企業,要麽被並購。
對於走向國際市場的文化企業來說,面臨的情況又不一樣。“中國文化走出去,在商業上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對商業性文化投入前期比較大,融資比較困難,導致有訂單無力接。”因此,在中國文化產業投資與貿易國際大會上,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總經理助理殷延輝建議,我國的文化產業要想得到更大的發展,就需要更加充足的信用保險保障和金融支持。企業要更加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並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險,善用國家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和資源,為自身發展增添動力,更好地邁開走出去的步伐。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商協會組織,在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時,將出口信用保險納入配套措施。
“送出去”還是“走出去”?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額達到217.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6.3%,文化相關的服務貿易、海外投資規模更加可觀,文化“走出去”、文化全球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勢不可當。
然而,我國的文化貿易出口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香港、臺灣、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這些地方,對象主要以海外華人為主,海外華人對中國本土文化具有自然的親和力,更容易接受。
以中國圖書版權為例,在2010年中國一共對外出口圖書版權3600種,而輸出地前幾位依次是東南亞地區、臺灣、香港、美國和加拿大,這五個地區的圖書版權出口占總統總出口的67%,這說明我國在對外文化貿易輸出地區過於小,過於集中,中國文化出口依舊比較小,國際化道路還很漫長。
張立波認為,從現在來看,我國的文化產業“走出去”做得還是很不理想。最主要的不是“走出去”而是“送出去”。就是通過政府支持的方式,送出所謂的中國文化元素。這也就是我國文化貿易出口的地區比較局限的原因之一。
誠然,我國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時間比較短,起步晚。“但是問題不在於時間長短,韓國文化產業國際化時間也比較短,但效果比我們好。”陳少峰指出,日本和韓國文化產業的長處就是把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的文化產品。日韓不會過多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問題,這點很重要。換句話說就是雖然文化產業有它獨特性,但還是要按照經濟規律來辦事,不能用文化的規律來看文化產業的規律。
對此,張立波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表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走出去”,首先要研究適合於世界各國人普世價值的感情傳遞,不能只傳遞中國元素了。再有,就是要考慮要有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從表達方式上體現中國元素。最後,一定要運用商業手段,遵循普遍的商業規則。把這三個方面結合起來,總體來說就是走市場化的路子,這才是真正意義的“走出去”。現在如動漫的“東方小子”和女子十二樂坊在國際化道路上做得比較好。但是還遠遠沒有形成規模,文化產業“走出去”的空間還比較大。(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作者:梁薇薇,日期:2013-05-30)
儒森漢語·海上絲路涉35億人創印尼對外漢語教師就業新機遇
應印度尼西亞旅遊與創意部邀請,中國駐新加坡旅遊辦事處日前派員參加在印尼巴淡島舉辦的“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旅遊線啟動儀式。
據介紹,六百多年前,航海家鄭和7次下西洋時多次途經印尼,其中巴淡島是鄭和訪問印尼的第一站。此次啟動的“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旅遊線從巴淡島開始,串聯鄭和當年到訪過的城市,旨在讓中國遊客和印尼民眾遊覽鄭和文化遺跡,重溫友好歷史,加深兩國人民友誼。
活動期間,中國駐新加坡旅遊辦事處負責人與印尼旅遊與創意部官員、當地旅行商和新聞媒體等就加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宣傳等工作進行深入交談,邀請印尼有關部門支持今年即將舉辦的“美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聯合推廣活動”。
中文大繁榮開拓印尼對外漢語教師就業新通途
幾百年前的鄭和用和平給印尼人民帶去了大明王朝繁榮與昌盛的文明,先進的文化給了印尼發展的契機,印尼人民給鄭和也立了碑紀念。是我們國家強盛的標誌,也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驕傲。
如今,我們用旅遊重溫鄭和路,切身體會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我們儒森對外漢語教師也身體力行的奔赴印尼,帶去語言的盛宴。而印尼人民也希望通過語言交流來更加完美的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更加完善的了解神秘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也帶動兩國經濟互相發展。
近些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及一年一度的“漢語橋”等經濟文化國際盛事的舉辦,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國政府及個人急需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
而隨著漢語熱潮在全球的澎湃洶湧,儒森海外對漢語師資出現了“爆炸性”的需求。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就成為了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其實,無論是做漢語老師還是老外來學中文,看重的都是老師自身的素質,高質量的中文教材以及高效的教學方法,這些都是需要不斷努力學習的!
儒森漢語作為中國最專業,最正規的對外中文教師資格證考試培訓中心。推出的對外漢語教師培養模式幫助了很多有誌於從事對外漢語行業的人跨過了語言和文化的門檻,成功實現了出國教漢語的夢想!
儒森漢語赴印尼國際對外漢語教師項目介紹
印尼急缺年輕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出國教漢語,傳遞中國正能量,豐富人生閱歷,鍛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技巧,開闊視野,培養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包容心態,印尼漢語教學急需你這樣優秀的中文教師的加入。(2015-03-04)
李梅:"一帶一路"的文化自信源於民族文化的強大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總監、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得主李梅表示,希望通過“一帶一路”這個方針,能夠把戲曲或者中國傳統文化多方向延伸,讓它們能夠沿著古絲綢之路這條路線更加橫縱向的發展。我們常說要經濟先行,但是文化要搭臺唱戲,同樣也不能落後。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總商會榮譽會長、剛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敏剛做客“知·行”演播室。他在訪談中表示,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進入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國西部地區,投資資源豐富的文化旅遊產業。多年的實踐證明,促進不同國家和人群間的文化交流,有助於增進雙方的互信,達到和諧發展的目的。
王敏剛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有諸多的矛盾。當中大多是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我們可以透過對歷史文化的重溫,認識到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過去的交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共融共生的。這也是多年來在絲綢之路的發展上沿線國家的一個共識,那就是‘絲綢之路’精神——推動正面交流,促進世界和諧發展。”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時期的‘絲綢之路’,那時是人類文明第一次進行東西方交流。兩千多年後,中國主導“一帶一路”的建設,我們是抱著與世界各國通力合作、和諧發展的宗旨。”
沿線國家迎來無限商機
“一帶一路”不但為中國經濟發展開創了新的增長點,也給其他新興國家和剛脫離戰火的國家提供了極大的機遇,甚至給全球帶來發展的機遇。王敏剛先生表示:“我們很高興中央政府在‘一帶一路’上提出由我們主導,成立基金,有實力去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區域人口超過40億,差不多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都集中在這個區域,沿線國家大都是新興經濟體,它們對家庭生活日用品的需求迫切。它們都需要大型基建項目建設來促進人流和物流發展。”
發動民間力量參與建設
王敏剛先生在訪談中還特別介紹了他本人在“絲路”沿線國家的親身經歷——“去年年底,李克強總理訪問哈薩克斯坦。他前腳剛走,我們商會的人員後腳就跟進了。出乎意料之外,我們受到哈薩克斯坦政府的熱烈歡迎,當地企業界都想推動簽約項目盡快落地。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伊朗。所以,我覺得除了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在海外的建設以外,也可以發動民間企業的力量共享“一帶一路”帶來的巨大商機。”
凝聚各國智慧共建絲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 1994 年在烏茲別克斯坦成立“絲綢之路”計劃。過去二十年間,聯合國成立了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絲綢之路商會聯盟,還有選拔“絲綢之路青年大使”。王敏剛介紹說:“我們要重視這些聯盟的作用,從青年開始做好延續的工作。通過廣泛的國際交流,借鑒聯合國以及其他國家對絲綢之路建設的發展經驗。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中國過去在文化產業走的彎路,一些新興國家正在經歷。比如,在城市建設中把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拆除,對城市文化定位不夠清晰等等。我們可以把中國經驗帶到這些新興國家,為它們的旅遊文化產業貢獻中國智慧。”
充分發揮香港窗口作用
王敏剛先生還特別談到了香港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能夠發揮的獨特作用:香港在中國的對外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過去三十年,港資企業在內地沿海建立的產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如今,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港資同樣有機會把握機遇,把一些產業轉移到“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如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香港也可以發揮金融產業的窗口作用,為“一帶一路”提供金融產品服務。
王敏剛:"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促進沿線國家互融共生
全國人大代表王敏剛表示,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進入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國西部地區,投資資源豐富的文化旅遊產業。多年的實踐證明,促進不同國家和人群間的文化交流,有助於增進雙方的互信,達到和諧發展的目的。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總商會榮譽會長、剛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敏剛做客“知·行”演播室。他在訪談中表示,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進入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國西部地區,投資資源豐富的文化旅遊產業。多年的實踐證明,促進不同國家和人群間的文化交流,有助於增進雙方的互信,達到和諧發展的目的。
王敏剛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有諸多的矛盾。當中大多是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我們可以透過對歷史文化的重溫,認識到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過去的交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共融共生的。這也是多年來在絲綢之路的發展上沿線國家的一個共識,那就是‘絲綢之路’精神——推動正面交流,促進世界和諧發展。”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時期的‘絲綢之路’,那時是人類文明第一次進行東西方交流。兩千多年後,中國主導“一帶一路”的建設,我們是抱著與世界各國通力合作、和諧發展的宗旨。”
沿線國家迎來無限商機
“一帶一路”不但為中國經濟發展開創了新的增長點,也給其他新興國家和剛脫離戰火的國家提供了極大的機遇,甚至給全球帶來發展的機遇。王敏剛先生表示:“我們很高興中央政府在‘一帶一路’上提出由我們主導,成立基金,有實力去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區域人口超過40億,差不多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都集中在這個區域,沿線國家大都是新興經濟體,它們對家庭生活日用品的需求迫切。它們都需要大型基建項目建設來促進人流和物流發展。”
發動民間力量參與建設
王敏剛先生在訪談中還特別介紹了他本人在“絲路”沿線國家的親身經歷——“去年年底,李克強總理訪問哈薩克斯坦。他前腳剛走,我們商會的人員後腳就跟進了。出乎意料之外,我們受到哈薩克斯坦政府的熱烈歡迎,當地企業界都想推動簽約項目盡快落地。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伊朗。所以,我覺得除了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在海外的建設以外,也可以發動民間企業的力量共享“一帶一路”帶來的巨大商機。”
凝聚各國智慧共建絲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 1994 年在烏茲別克斯坦成立“絲綢之路”計劃。過去二十年間,聯合國成立了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絲綢之路商會聯盟,還有選拔“絲綢之路青年大使”。王敏剛介紹說:“我們要重視這些聯盟的作用,從青年開始做好延續的工作。通過廣泛的國際交流,借鑒聯合國以及其他國家對絲綢之路建設的發展經驗。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中國過去在文化產業走的彎路,一些新興國家正在經歷。比如,在城市建設中把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拆除,對城市文化定位不夠清晰等等。我們可以把中國經驗帶到這些新興國家,為它們的旅遊文化產業貢獻中國智慧。”
充分發揮香港窗口作用
王敏剛先生還特別談到了香港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能夠發揮的獨特作用:香港在中國的對外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過去三十年,港資企業在內地沿海建立的產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如今,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港資同樣有機會把握機遇,把一些產業轉移到“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如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香港也可以發揮金融產業的窗口作用,為“一帶一路”提供金融產品服務。
孟妮:文化先行·讓“一帶一路”有人情味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和實施,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將走上一個新臺階。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近日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在合作重點中提出,沿線國家間將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共同開展世界遺產的聯合保護工作。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表示,“一帶一路”戰略以絲綢文化為基礎,促進了我國與周邊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提升了我國對外文化形象。然而,時移世易之下,絲綢之路的文化精神在今日的環境中應當被賦予新的含義,方能為我所用。
對外文化交流先行
近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
目前,中國已經與沿線大部分國家都簽署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及執行計劃,高層交往密切,民間交流頻繁,合作內容豐富,與不少沿線國家都互辦過文化年、藝術節、電影周和旅遊推介活動等,在不同國家多次舉辦了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項目。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認為,“一帶一路”既是經濟帶,也是文化帶,它既包括經濟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只有有了文化交流,“一帶一路”才有人情味,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因此,在魏鵬舉看來,“一帶一路”戰略中,文化交流不僅應成為其中的一部分,而應該具有更深度、更基本、更基礎性的地位,應成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核心部分。
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在此前發表於《求是》雜誌上的署名文章中也提到,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堅持文化先行,通過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
機遇多多亟待挖掘
“一帶一路”的建設將正式進入實操階段,文化能做哪些文章呢?
魏鵬舉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公路、鐵路等大量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將首先受益,可以實行“絲路公共工程藝術計劃”,挖掘絲路文化的淵源,利用諸如壁畫、設計、雕塑對其進行現代呈現,將絲綢之路的文化特點和歷史底蘊賦予更多的內涵和附加值,不僅提高了文化的經濟效益,也彰顯了文化的社會效益。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近日下發了《2015年度特色文化產業、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和藏羌彜文化產業走廊重點項目名單》,26個項目入選為2015年度絲綢之路文化產業重點項目。
記者在名單中看到,這26個項目涵蓋了文化產業基地、旅遊服務平臺、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演藝等多個方面,涉及內蒙古、廣西、海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8個省(自治區)。
魏鵬舉表示,一來,“一帶一路”也是一條黃金文化旅遊線路,其中蘊含的文化旅遊潛力巨大,當年青藏鐵路的開通就使得沿線的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二來,“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使得文化資源和文化人才的聚合力再度迸發,文化產業交易所應在此方面大做文章,實現文化資源的品牌化。同時,應發揮中國的文化人才優勢,將中國打造成“一帶一路”人才創新的橋頭堡,帶動文化創意人才的整合。此外,“一帶一路”還將帶動文化市場的開發。
範周也認為,一直以來,絲綢之路都是旅遊發展的重點領域,旅遊產業的發展將引領“一帶一路”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並與體育、科技、互聯網等產業進一步融合,真正做到與國際接軌,打造貫通東西的文化旅遊長廊。(2015-04-09 《國際商報》)
專家談海上絲綢之路:文明相遇讓經濟文化共繁榮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實現‘中國夢’的現實道路”。海外交通史及“絲綢之路”研究專家丁毓玲22日在泉州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新絲綢之路華媒萬裏行”啟動儀式暨“新世紀絲綢之路經濟論壇”23日將在福建泉州舉行。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介紹說,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在“絲綢之路”的興起、繁榮的歷史上,中國與相鄰國家、與“絲路”沿途國家,一直是和平友好的,在這兩條東西方貿易的大動脈上,在經濟和文化等領域都互通有無,共同繁榮。
丁毓玲說,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是由民間的經濟活動開辟的,中國先民征服海洋開拓出一條條海上路線。這些海上大動脈從中國伸向世界各地,使世界各國、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各方面都發生了密切的聯系,促進了國家和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交流和相互影響。這些海上線路,向東至朝鮮半島和日本,向南通向南亞、東南亞,並以此為中轉,遠航西亞、阿拉伯各國直至非洲、歐洲。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丁毓玲表示,“海上絲綢之路”使泉州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閩南文化及泉州海洋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由於貿易過程中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斷相遇使泉州的文化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它包含舟船文化、航海文化、海神文化、宗教文化和從商意識、包容心態及價值觀念等。
“海上絲綢之路”使泉州形成了外向港口經濟模式。當地因此建構起龐大的國際、國內市場網絡,極大地刺激造船、絲織、冶煉、陶瓷與茶業生產等各種制造業以達到高度水平。
丁毓玲指出,泉州商人勇於開拓的冒險精神,也得益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這些商人在長達千年的商業活動中,編織了範圍廣袤的網絡,使泉商成為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商人群體之一。(2014年02月22日 15: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