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陆佑出身寒微,早岁“卖猪仔”南来马来亚(注1),历尽艰辛,备尝磨难。在生活极端贫困,处境非常险恶的情况下,他凭着朴实勤俭的禀赋,坚忍不拔的精神,以鹰击长空,鱼纵巨壑之势,越过了历史的峡谷,迎来了云蒸霞蔚、金光璀璨的岁月。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时期,垄断组织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夺取海外殖民地的斗争,空前复杂而剧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英国殖民地政府对马来亚积极推行干预政策,急于掠夺本地的资源,倾销商品,并开始对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

这个形势,给开拓者、商人、企业家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陆佑审时度势,运用自己明敏的头脑和劳动的双手,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展开了他的艰苦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活 动。

陆佑靠开采锡矿和承包英国殖民地政府各种税捐起家,奠定了事业基础,后来业务扩充到种植橡胶和椰子,开设工厂,经营商业、金融业,投资地产和航运业等等。

他以炽热锐进的创业精神,知人善任,广纳人才,吸收了一批精明有为的骨干,协助他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经济王国,一跃而成为当时马来亚最显赫、最富裕的企业 家。

他领导华工把鸿蒙瘴疠之地,建设为繁盛商埠,繁荣了经济,促进了文明,给华人社会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对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马来亚近代史上发挥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二、从家乡到落户南邦

陆佑(1846-1917)本姓黄(注2),名佑又名如佑,字弼臣,号衍良,原籍广东鹤山(注3)。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祖祖辈辈种地为生。诞生后不久父亲不幸身染沉疴,缠绵病榻,终于撒手人寰。

五年后母亲工作劳累,忧戚过度,在贫病交迫中死去。家中有一姐体弱多病,也相继夭殇。既无叔伯,又无兄弟,孑然一身,零丁孤苦,身世堪怜。

在那苦难深重的日子里,村里有一乡亲,对陆佑的遭遇,顿起侧隐之心,殷勤慰勉,担心他因无人照顾而流离失所,在饥寒交迫中会变为沟中之瘠,便带他去见邻县新会桐井乡地主陆显(又名明显)。

陆显喜欢他诚实而伶俐,温和而老练,收他为奴子(注4),立契做陆家的长工。陆佑从此就寄居新会桐井乡。桐井在新会城东北,与鹤山毗邻。

新会是著名的侨乡,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南濒浩瀚的南海,海涛滔滔,波漪粼粼,汪洋一片,渔赌点点。腹地丘陵与平原交相接壤(注5),河渠纵横,田连阡陌,稻浪梳飙。村舍俨然,有鱼塘猪园之属,桑竹瓜果之类,山川秀丽,草木葱茏。

新会盛产葵叶,葵园处处,团团簇簇,精美的葵艺制品,饮誉中外。橙是新会的特产,“深秋甜橙甜似蜜,腊月红桔挂门眉”(注6)。果林茂密,浓荫万亩,每值果季,橙黄桔绿,绚灿可爱,令人垂涎欲滴,心为之醉。

陆佑的童年就生活在这样的农村。这样的农村是少年陆佑精神成长的自然摇篮。岭南逦迤连绵的山峦,塑造了陆佑的刻苦坚毅的个性;奔腾不息的雅瑶水,内化了陆佑勤奋不懈的人生追求。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跟着列强竞相侵凌,强迫中国签订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变中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广东农村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战争、灾荒、秕政和苛税的苦难,如磐石般压在广大农民和小生产者的身上,使他们长期挣扎在饥饿线上。

1854年新会发生民变,陆松年、吕萃俊等人号召村民响应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清廷派大军镇压,许多农民惨遭屠杀。这场动乱,造成社会动荡,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大批破产农民和失业手工业者,为了生计,被迫离乡别井,远走异国他乡。

陆佑在家乡,娶了一农家的女儿为童养媳,名叫梁雪梅,农活针线样样出色。两口子日夕辛劳,依然是一对穷光旦,寅吃卯粮,生活拮据。陆佑正坠人苦海愁障,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被猪仔贩子看中,见他“身体结实,外表和气,颇为合意”(注7),提出借钱给他赎身,带他到马来亚做契约劳工。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马来半岛,几乎完全被浓密的森林覆盖着,那里有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矿藏。英国殖民地政府为了加速开发马来亚的资源,需要成千上万的廉价 劳工。

它通过香港洋行、船务公司和买办提供丰厚酬劳派遣猪仔贩子深入广州、汕头、厦门及其附近乡镇活动。猪仔贩子鬼蜮多端,花言巧语,用诱骗甚至绑架手段 掠取华工。当时华工出国有三种方式:一、由客头带领结伙出洋。他们的船资旅费,由客头垫付,到达目的地后,以一定期间的劳动所得抵还。

他们定立公凭(合同)恪守履行。二、自愿自费,以自由移民的身份出国,在居留地有亲朋接应。三、通过“契约劳工”即“卖猪仔”(Indentured Labour)方式出洋。

当年陆佑被猪仔贩子诱以甘言,动之以利,受说服以契约劳工身份出洋,契约上写明为期三年,先垫付旅费和上期工资六十银元(注8),在受雇期间不再支薪,只由雇主供应伙食住宿和零用钱,期满方可恢复自由身。

陆佑征得主人陆显的同意,用二十个银元赎回卖身契。他给妻子二十个银元作安家费,而另二十元付船票旅费,自己身上只携带几个散碎铜板,悄然挥泪出国。

1858年夏天,正是暑气迫人,炎威侵体,燕语迎风,蝉声鸣月的时候,猪仔贩子来到陆佑家中,押带他到广州,等候出洋。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千里迢迢到一个人地生疏的异域,休咎未卜,生死难测。

陆佑对邻居乡亲,有着依依惜别之念,尤其对雪梅有着说不尽的眷恋之情。想起这次离乡别井,鸾飘风泊,不知何年何日才能相见,不禁黯然神伤。雪梅性格文静而内向,思想体格都比同年纪的村女成熟。

那夜,在一灯荧荧的照耀下,人影窈窈,雪梅似乎格外显得娈娈可爱。陆佑凝眸不瞬,轻问她有什么话说,她深情款款地瞟了他一眼,低头不语,其实她心里蕴藏着干言万语,内心深处激荡着狂涛巨澜。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分手之夜,相见无期,饱含沉郁的离情别恨。动身前一天,晚来一阵淋漓大雨,他屋后一个荷塘,一夜之间,荷花袅娜地全都盛开了。

有红的红过晚霞,有白的白似雪花,迎风挺立,点缀在碧水绿波上,飘溢出清香异馥。乡民都说,从来未见过这池塘的荷花开得这般烂漫、这般艳丽。乡民迷信认为,这是 个好兆头,预示陆佑出洋谋生,他日必荣华富贵,衣锦还乡。

翌日,陆佑被猪仔贩子押送到广州黄埔(长州)猪仔馆。这时从各地拐来的猪仔二百多人,都集中到广 州来。扬帆启程前,逐一对号点名,陆佑等乘的是桅棚船出海。

二百多名华工全部挤蜷在下层舱底,“日则并肩叠膝而坐,夜则交股架足而眠”。舱底通风设备不 好,空气混浊,舱内既闷热又潮湿。人数既多,水用不足。船上伙食粗劣,缺乏医药设备。吃、喝、睡眠、大小便都在舱内。

据陆佑供述,华工在船上行动坐卧都不得自由,稍有违规,就遭打骂。船上有几个人生病而无医药照顾,结果死了,便抛进大海水葬(注9),船在赤道望无边际的海洋上,摇晃漂浮了五千里,乘客郁闷地度过呕胃熬肠的二十天。

帆船冒风涛,涉鲸波,经过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从交趾洋南行,直抵东西竺 (Pulau Aur),朝北偏西,扬帆驾进长腰岛(民丹岛)水域,荡人龙牙门(Lingga lsland)(注10)。在旭光熹微,薄雾笼罩海面的清晨,有海鸟在天空翱翔,帆船慢慢悠悠进入新加坡港。

客船停泊在码头,升旗山上立刻升起一面旗帜,告诉人们有船靠岸了。在猪仔贩子严密监视下,华工从舱底鱼贯跑上舱面甲板来。这时候,阳光灿烂,海阔天空,晨 风吹衣,陆佑深深地呼吸一口清新空气,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振。

他来到这块陌生的地方,最令他注意的是大海前面,洋房连亘,轮船舢舨,萃集海上。一马拉着 四轮的马车,在路上奔驰,蹄声达达,使他目不暇给。直矗云表的椰子树,果实累累,长长的绿叶迎风招展,引起他的兴趣。

身体黝黑,赤膊跣足,腰围纱笼的土 人;深目高鼻而缠头,长髯垂胸而佩银镯的锡克人,是在家乡从未见过的,自然引起他的好奇。他看见新加坡河口有头盘辫子的华人在起落货物。这天,天气晴朗, 薰风拂拂,波澜不惊。

猪仔馆,又称客栈或华工栈房、客馆;萄葡牙人称巴拉坑(Baracon)(注11),是监牢式的新客或苦力宿舍。12猪仔馆的特别标志是正门上钉挂着一个四角形的铜牌。

经营猪仔馆的人多是秘密帮会的领袖,他们势力强大,声息灵通,布置周密,诱骗工巧(注13),并与香港、澳门、汕头。厦门,槟榔屿等地的客馆都有串通勾结。

当年开设猪仔馆用毒刑惨虐猪仔而臭名昭彰、为人所不齿的黑帮人物推数新加坡的梁亚保,陈正文、叶顺田,槟榔屿的陈德和邦加(文岛)的林八汜及陈安益等。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各国南舶辐辏,成为猪仔贸易的中心,十九世纪末 至二十世纪初。

数以百万计的华工先运送到新加坡,然后转运东南亚各地。所以当时新加坡的猪仔馆大约有数十家(注14)。

陆佑等新客登岸后。就被客贩(猪仔贩子,又称苦力掮客)押送刊猪仔馆。陆佑说:他们被拘禁在一座三层楼的建筑物,高墙深院,窗户很少,铁闸数重(注15),戒备森严,防范猪仔逃走。

新客按照契约上书明的劳务年限分配到不同的仓房。陆佑的劳务年限是三年,分配到第二仓。新客寄仓后,就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已成 “砧上之肉,釜中之鱼”,稍有不服从、怨言或顶撞,就拳打脚踢,横加鞭笞,哭声达街巷。

两日后,有雇主要买陆佑。先来一位西医进行健康检查,新客赤身裸体受检验,如果拒绝解衣脱裤的或动作缓慢的,就遭毒打。在二楼后座,用竹干木栏布置一个跳高架,叫新客双脚跃过。跃过的是体力较强的人,分配到矿场或深山做苦力粗工;跃不过的表示肢体欠壮,分配到园丘种植胡椒、香料和甘蔗。

陆佑通过验身、并跃过竹架,证明体力合格,被买主看中了。陆佑先前与猪仔馆签的卖身 契,此时转移给新主人,以劳动所得分期扣还身价。卖身契转让给任何人,新客是没有发言权的。

雇主是经营矿业的。陆佑联同一批新客被押送到柔佛的丰盛港附近去当矿工。矿场规模不大,共有一百多名工人(注16)。矿址在莽莽丛林的边缘, 自然条件是很严酷的。

荆天棘地,时有野兽出没;河湖荒野,蛇鳄横行;沟水壅塞,蚊蚋成群。有时雨如飘泼,山岚呼啸,山洪暴发,归路中绝(注17)。峦烟瘴雾、炽热阳光,对初来甫到的新客不能适应,身体违和。

为了适应当地的水土气候,工头规定每天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就起床,集体冲冷水浴,用木棍磨擦 全身,然后吃早餐。饭后,由工头带领到矿场开工。挖泥、搬沙,锄土,挑锡泥、开沟、筑路、伐木斩柴,很少歇息的机会。

陆佑最吃重的工作任务是从一百多尺的矿湖底,踏着狭窄陡峭的木板把锡泥挑到指定的地方。每担锡泥有几十斤,如果体力不支或一个不留神,就会人随扁担泥篮一齐坠落矿湖底。当时流行一首《担泥歌》:

挑羞锡泥过浮桥,蹈足过桥桥不摇;千转过得千转好,一转失脚命会无。

这首歌儿,用客家话念起来,就更能传神、悦耳、押韵。

中午工作暂停,到茅棚去吃午餐,多以咸鱼、豆腐、青菜佐膳,可谓粗饭劣菜;初二和十六两日,菜色好点。日落西山时分,工头带着矿工回公司茅寮。

饭后再集体冲凉一次,才各自回寮休息。茅寮是一座长屋,亚答叶盖顶,板墙,泥地。六个人住一间房,木器粗陋,有盏油灯,但暗淡得很,看不清楚人们脸上的表情。

月色明 媚之夜,竹影斑斑落在板墙,矿工们聚在茅寮聊天,有的人谑浪笑敖,夸耀自己手风好赢了钱。有的人期望自己家庭生活的温馨;有的人无精打彩直喊工作太劳累; 更多的人沉默不语,表情木讷。

矿工一年工作三百六十天,农历新年有四天假期。新客矿工平日没有工资,每月按劳动量发五、七元零用钱。少量衣服和蚊帐由雇主 供应。所谓衣服是由面粉袋改做的裤子,陆佑穿着这种短裤爬山越岭,涉涧扳藤,或浸泡在水坑里干活(注18)

矿工多患疟疾、痢疾、风湿和脚气病。没有医疗所,只服草药和涂药油。工头凶神恶煞,专横暴戾,大家对他的行径,具有愤慨之情,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一生难忘。

在矿山三年,服务期满,陆佑恢复自由身,不再与雇主续约。他回到新加坡,由一四邑同乡介绍,进入粤人罗奇生烟酒庄工作。在生活的威胁下,长期处于贫困无助中,陆佑重视金钱,不轻易花费一文钱。

清人朱舜水说:“数千金拮据而成,数十金零星而尽。”喻指积少可以成多,忽少能够费大。陆佑在烟酒庄工作三年,节衣 疏食,克勤克俭,积攒了一些钱(注19),在朋友的鼓励和指点下,他离脱烟酒庄,自己开设“兴隆号”杂货店。

陆佑为人果敢、坚毅,敢于闯关,勇于追求,不固步自封,不守株待兔。在矿山三年,他虽无悲歌慷慨的壮举,但有充满血泪的惨遇,他学了一些挖矿技术,这对他 后来从事锡矿工业大有帮助。

在烟酒庄三年,与顾客接触频繁,了解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年的杂货店老板生涯,也懂得做生意的三昧。他听闻拉律地区发现丰富矿藏,很有发财致富的机会,於是决定北上马当(Matang),把“兴隆号”交给自己的伙伴管理。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一个人只有肯刻苦磨砺,才能立业成材。从此,他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谱写出自己历史的新一章。(轉載自《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儒商篇创业与护根  》,2003年,華社研究中心出版)

注脚:
1.十九世纪,被拐贩到南北美、东南亚等地从事劳动的华工,在中国文献中称“猪仔”。张心泰在道光七年(1827)所撰噬粤游小记》说:“东省(广东省)有诱拐愚民而贩卖出洋者,谓之卖猪仔。”这是所知 最早记载“卖猪仔”的文献。林则徐道光十九年(1839)七月给总理衙门的奏摺称:“十余年前,连值荒年,出洋者数以千计。当时在船之时,皆以木盘盛饭,呼此等搭船者就食。其呼声与内地呼猪相似,故人目此船为猪仔。”这大概是“猪仔。一词来源。 “卖猪仔”活动,黑幕重重,惨无人道,备受朝野攻击。但此一活动一直延长到二十世纪第一次大战后才结束。

2.关于陆佑的出生年份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于1844年(道光廿四年),见古凡:<热心公益,一脉相承——陆容 章和她的祖父陆佑>。另一说生于1871 (同治十年),见华史: (艰难创业福荫后代——我县驰名南洋华侨巨富陆佑创业史略>。第三种说生于1846年(道光廿六年),见刘鸿略、梅玉灿:<陆佑博士> 载《马来亚古冈州六邑总会特刊》(1964),Chin Yoon Fong “Loke Yew”认为陆佑出生于1845年。Gerald Hawkins主张生于1847年,吉隆坡文良港热水湖陆佑的山岗上的陆佑墓园,陆佑的铜像上刻的是生于 1846年10月9日,殁于1971年2月24日。本文以陆佑墓碑记载为标准。

3. 鹤山在宋朝时是新会县管辖地。雍正十年(1732)才设置鹤山县。因城北有一小山形似鹤而得名。

4.奴子是为人作长工,只供衣食,投有固定工资,遇到主人高兴时,奖赏二分二厘钱,故又名“二分二”。

5. 张国雄、刘兴邦等: 《五邑文化源流》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页17。

6. 这是五邑民歌,描写一年四季的收成。歌词全文:
  三月杨梅四月李,
  五月西瓜又沙梨,
  六月荔枝红似火,
  七月龙眼兼黄皮,
  深秋甜橙甜似蜜,
  腊月红桔挂门眉。

7.李文:<我所知道的南洋华侨黄陆佑),载《广州文献资料》第23辑(1981年6月),页207。

8.每一名三年期合约的猪仔,在新加坡转卖给雇主可获一百元,甚至一百二十元。利率几达100%。一年期契约者,在槟榔屿卖价三十元。见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上海东方印书局,1929),页220-223。

9.李文:<我所知道的南洋华侨黄陆佑),页207-208。

10.林我铃:《龙牙门新考》(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学会出版,1999),页20-46。

11.陈为仁:《苦力贸易》 (北京华侨出版社),页14-15。

12.苦力(Coolie)源千印度淡米尔语,指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人,参考汪照、杨少佛主编:《陈翰生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页1540 。

13. 清季代理新加坡总领事孙士鼎为文岛华工被虐事致外部申呈,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三日。载林远辉、张应龙主编: 《中文古籍中的马来西亚资料汇编》(古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出版,1998),页235。

14.同前注,页320-322。

15.李文:<我所知道的南洋华侨黄陆佑),页208。

16.同前注,页208。

17.同前注,页209。

18.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页12。

19.陆佑在新加坡罗奇生烟酒庄工作三年,他积蓄了多少钱?有的说九十九元,更多说九十元,也有说数百元。这都是臆测之辞。但陆佑禀性悭俭,节衣疏食,存积一些钱是合理的。

Views: 118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21, 2016 at 11:37am

莫順宗博士  陳明發博士:紀念三位馬來西亞華商先賢

有說“好華商,華商好,故事真不少”,在吉隆坡一帶,盡入眼簾的事物中,不乏華商先賢留下的光輝歷史痕跡。

其中,陸佑、敦李孝式及丹斯裏李延年這3位已故華裔領袖,更是對首都貢獻巨大。三人皆出身於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總商會,被喻為創會、戰後重建及70年代帶領商會轉型的三代會長。

來自不同年代的他們為隆雪中華總商會貢獻良多,也留下許多讓人津津樂道、促使華裔大團結的創舉。

深懂本地華商歷史的新紀元學院院長莫順宗及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中小型企業及人力資源組主任陳明發博士,向《南洋商報》細談三位先賢的故事。

名人影響局勢,也受局勢影響,陸佑、李孝式及李延年有著許多共同點及差異,毋庸置疑的是,華社的事,他們責無旁貸,把社會公義扛在身上,社會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出現。

莫順宗認為,三人最大的共同點是能立足華社、有洞察力、懂得順應時代改變及家鄉情意結甚濃。

他舉例,李延年曾公開指華人淪為二等公民,惹惱了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他明知這麽說有問題,生意也可能因而面對政府壓力,但仍義無反顧,說出了當時華人的心聲。”

另一毋庸置疑的共同點,他說,是三人在有生之年仍盡力保著社團、護著華社:“他們受到時代召喚,關鍵時刻號召轉變,讓社團有新變化,華社成功過渡。

“他們皆來自中國,對華人文化的認同感很重,家鄉情意結甚濃。”


莫順宗:洞察時代轉變本領高

莫順宗說,縱使教育水平各異,但三人深懂生意之道及時代所需,眼光及洞察時代轉變的本領很高。

“例如李延年,原本從事橡膠業,70年代則蓋房子,他掌握吉隆坡發展需求,時代需要什麽就給什麽。”

至於故人們的差異點,莫順宗認為是不同時局予三人各別的局限。

“陸佑為雄霸一方的大老板,一個人說了算。他當時肩負重任,考量華人應否落葉歸根;李孝式則是國家領袖,處事需以國為主。當時華社也以建國、設立主基地為前提。

“李延年(年代)就無太大格局,當時華商遇到很多障礙及限制,李發揮空間有限,但仍努力組織華社,在狹小空間內奮鬥。”


談陸佑 膽識與才華亂世稱雄

有句老話說:“葉亞來打州府,陸佑建設吉隆坡”。簡單幾句已概括了陸佑對吉隆坡的重大貢獻。

雖然陸佑離世將近100年,但快速發展的吉隆坡仍留下許多他的足跡,吉隆坡的雛形有其影子。

陸佑16歲時被賣“豬仔”到馬來亞謀生,在艱難環境下奮苦活著,目不識丁的他後來何以雄霸天下?

莫順宗認為,陸佑有的是膽識及才華:“本身特質很重要,教育程度不高並不妨礙陸佑,敢於冒險及有洞察力讓他被世界看見。”

當然,要在亂世稱雄,仍需運氣:“陸佑在霹靂賺錢,到新加坡做生意後才轉到吉隆坡發展,選擇地點很重要,若他當時放棄吉隆坡,歷史則會改寫。”英雄造時勢,反之亦然。

他說,陸佑善於改變,一般商人發跡後不敢冒太大的險,例如支持革命,但陸佑卻有本身的一套:“他(支持革命)對僑社有很大影響,其轉變不是變節,是順應潮流,加速改變,改善現狀。”

懂得用人,也是陸佑的看家本事:“他深懂不能靠一個人打天下,所以善用人才,包括陸秋傑、陳秀連等,共同發展華社。”

爭取華社利益

陸佑於1904年創辦隆雪商會,促使華商以本地為歸宿及投資地點;商會也與政府溝通爭取華社利益,陸佑功不可沒。

陳明發說,在無政黨年代,英國統治者在馬來亞需透過商會與華社作商務溝通、討論衛生條件措施、市容安排等,可見商會地位很高。

他說,當時很多華商來自中國大陸,賺錢後都回鄉,成立商會旨在確保他們回中國後安好:“也有人在這裏經商失敗後逃回中國,商會扮演著向清廷政府傳達訊息的角色,告知誰是商業罪犯。”

他指陸佑把大馬當成家園,願意參與建設及以商會發展民風及教育,如辦學、設立醫院等,尊孔國中及同善醫院就是一例。


談李孝式 促使商會更系統化

二戰後國內百廢待興,民族主義擡頭,需要有魄力的領導人登高一呼,當時最有條件的人,就是李孝式。

莫順宗說,比起陸佑及李延年,李孝式的教育水平明顯較高,視野更寬闊,也更快融入主流社會。

“在香港出生的李孝式於1924年移居馬來亞經營錫礦,因種種優勢成功在商圈及政治領域冒起。

“比起陸佑,李孝式有更多出頭機會,30多歲已當上商會領袖,隨後成為財長。若他留在香港,一切另當別論。”

傳承方式服務人群

李孝式於1936年擔任雪州中華總商會會長,1949年參與創立馬華,1956年以馬來亞代表團成員身份赴英國談判馬來亞獨立問題,於1957年8月馬來亞宣布獨立後,出任首屆財政部長。

陳明發說,李孝式於二戰(1945年)後負責重建隆雪商會,致力系統化及補足商會資料,促使商會更系統化。

“二戰時華商扮演扶貧救災作用,民族抗日情緒高漲,當時只要日本皇軍拿到華商名冊,名單內的人都可能有問題,很多文獻及名冊因而被毀,無法保留,所幸李孝式隨後補足這些資料。”

他指出,從陸佑到李孝式,可見華社對國家發展的重要,特別是華商,總是以傳承方式服務人群,為社區提供養分。例如華人在甘榜設立商店、神廟、社團等,讓社區順利運作,這傳統需被正確詮釋,重新肯定華商的貢獻。


談李延年 無私奉獻回饋華社

來自永春的李延年被華社尊稱為“慈善老人”,足見其慷慨對待華社。有傳李延年在70年代捐給華社的錢,超過1000萬令吉。就目前而言這已是巨大款額,更何況是70年代?

莫順宗形容李延年是個“怪人”,縱使已很富有,卻願意替他人打工直到50多歲。

李延年當年幫英國橡膠公司工作,掌握人脈及情報後再創業,公司交由其哥哥管理,繼續樂當“打工仔”。他努力累積財富,更致力回饋華社,其無私貢獻是難以磨滅的歷史印記。

莫順宗說,李延年在1969年“五一三事件”中扮演著向政府傳達華社心聲的要角,包括表達新經濟政策與工業協調法令不利國家工商活動、籲請政府檢討土著股權固打制、摒除不利私人投資的條例等。

“60年代國內政黨成立後,華社被邊緣化而不再重要,但華團仍在,只是被拋離主流。然而,李延年改變了逆勢。他開拓社團風氣,讓社團更顯重要。”

提倡商會現代化

他認為,華團改革及革新從李延年開始。後者把隆雪商會帶到更專業領域,包括確定角色扮演、成立資料庫、塑造社會監督功能等。

李延年於60年代參與商會,70年年代擔任隆雪商會會長。目前隆雪商會秘書處為全國總商會內最大型的秘書處,執行人員陣容很強。

陳明發說,當年李延年提倡商會現代化,包括大量增加會員及改革秘書處,因為他堅持若要與政府溝通,需有良好裝備及高效率行政系統。(報道:蔡曉薇 2012-06-20 南洋商報 / 原題:隆雪中華總商會108周年紀念特輯: 三代會長 時勢造英雄)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