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曲(pli,又譯褶子)是萊布尼茨的術語(「易彎曲或有彈性的體也還有著結構緊密的部分,它們形成了一個褶子,這些部分因此不能再被分為更小的部分,而是無窮盡地被劃分得愈來愈小、但始終保持某些粘合的褶子」)。褶子是單子的性質,也可認為是心物一元中,「心」(異質性)起作用的機制。簡單說,心是曲曲折折的,把物也變得彎彎曲曲。與彎曲相對的「直」,隱喻的就是理性。與當代數學、物理學紛紛思考物質空間的彎曲(從直線偏離為彎曲)的潮流一致,德里達、福柯、南希、巴迪歐等也在以折曲這個詞為核心,思考精神空間「彎曲」(從理性偏離到情感)的問題。共同的問題意識,是進行心物之間的拓撲相似性比較,通過理解異質性的結構,明了同質性(作為西方理性思想源頭的原子論)與異質性(以關係為代表的東方性)的根本異同。

我們可以把褶子,徑直對應物理學說的弦。它是差異哲學眼中最小的不可再細分的存在單位(「最小元素是褶子,不是點」)。中國古代稱之為「氣」(西方原子論與東方氣論的區別,可以對應波粒二象性)。網絡本質是關係的結構,以差異為內涵的最小關係單位褶子,就是網絡這種「經絡」中流動的東西。通過信息,可以使這種差異性的具體內容自顯現、自生成;而褶子,又是使信息具有活力的內含(「宇宙好像被一種活力所強制」),是生生不息中的差異,而不是無生息的熵(雖然我們可以用熵值度量信息的量)。也就是說,與物不同,心是一種力,因此有勢。信息的內容(更准確說是支配內容生滅的背後動力)就反映這種力,背後是這種心力,即能動力與被動力的相互作用。所謂欲望就是這種力浮到面上的現象。

彎曲代表的是自由意志所具有的異質性(直線代表理性所具有的同質性),在高維空間,心理彎曲就與空間彎曲具有了可比的拓撲特性。德勒茲極為推崇的巴羅克風格,就是在折曲的層層嵌套、重疊中,體現精神特有的異質性。彎曲在空間中意味著相比直線多出了一個維度,一個面,可能處於兩個空間中,如莫比烏斯帶,內部與外部相通。與網絡一樣,這種邊的結構,都是靠鄰接(異質關係)相聯的。「普遍的思想拓撲學已經始於特殊物的『近鄰』,目前在從外部到內部的褶皺里結束:『在外部的內部並且相反』」,導致「自我關係與外部關係是對等物」。突變理論刻畫的就是這種多出一個維度帶來的空間的突然折曲,導致事物性質在維度的臨界線上發生的突變。「心」靠著這種鄰接(聯想、類比、關聯),在各種想法中來來回回,「思來想去」。

4、高維「折曲」中的動能釋放

討論強度,只是一個基礎。弦論的重點是討論了強度的生成,即人的意向與能力是怎麼形成、發展和實現的,指出它是在異質的多維關係體系中形成的。

德勒茲哲學中最精彩的地方還不在於「強度即差異」,而是從中發展出關於折曲的思想。折曲相當於黎曼數學中的空間彎曲思想。在數學和物理學中,「彎曲」現象有固定含義,高維的直線在低維看來,具有彎曲這種錯覺。這是一個標誌,標誌著德勒茲對情感本質的認識,達到了物理學、數學那樣的高維水平。

德勒茲這里已經具有閔可夫斯基時空的類似概念,首先將褶子視為空間性的「包裹-展開」(升維與降維);其次將褶子視為時間性的「退化-進化」。

褶子不是一次彎曲,它本身就是一個「打褶-展開褶子」的過程。一次彎曲只是把一條直線展開為一個面,再彎一次就會把面展開為球……多次彎曲意味著不斷升維。他指出褶子與品種的關係,品種是褶子的展開(降維,將異質性均質化、普遍化)。比如德勒茲說,有機體「它能將自己的部分無窮盡地打褶,也能將它們一直延展至某個給定物質種類的程度」。也就是說品種(「物質種類」)是低維的異質性,而「無窮盡地打褶」下去,心的特征屬性就會越來越強。在數學和物理學中,卡拉比-丘空間復合、交叉達六個空間,看上去像一個揉皺的紙團或一大團扭曲的彈簧。它一下把四維打褶到十維的高度,結果「物」(如星球)就悲催了,被黑洞(宇宙之「心」)吸進去,「球也不是了」。這跟男人在戀愛中被女人吸引,結果「球也不是了」,一個道理。

(2019-09-25 eNet&Ciweek 互聯網弦論系列)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