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中國和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今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中國和東盟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方高度重視印尼在東盟的地位和影響,願同印尼和其他東盟國家共同努力,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雙方和本地區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此,我們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堅持講信修睦。人與人交往在於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中國願同東盟國家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勇於變革創新,不斷開拓進取,探索和開辟順應時代潮流、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開了廣闊前景。我們應該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尊重各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實踐,堅定對對方戰略走向的信心,在對方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牢牢把握中國—東盟戰略合作的大方向。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商談締結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共同繪就睦鄰友好的美好藍圖。中國將一如既往支持東盟發展壯大,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


第二,堅持合作共贏。“計利當計天下利。”中國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對東盟國家開放,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東盟國家。中國願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水平,爭取使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致力於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中國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願支持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東盟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願通過擴大同東盟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同東盟國家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第三,堅持守望相助。中國和東盟國家唇齒相依,肩負著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責任。歷史上,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在掌握民族命運的鬥爭中曾經並肩戰鬥、風雨同舟。近年來,從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從抗擊印度洋海嘯到抗擊中國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我們各國人民肩並著肩、手挽著手,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應該摒棄冷戰思維,堅持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共同維護本地區和平穩定。我們應該深化在防災救災、網絡安全、打擊跨國犯罪、聯合執法等方面的合作,為本地區人民營造更加和平、更加安寧、更加溫馨的地區家園。中國願同東盟國家進一步完善中國—東盟防長會議機制,就地區安全問題定期舉行對話。對中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存在的分歧和爭議,雙方要始終堅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妥善處理,維護雙方關系和地區穩定大局。


第四,堅持心心相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保持中國—東盟友誼之樹常青,必須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去年,中國和東盟國家人員往來達1500萬人次,每周有1000多個航班往返於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與心才能貼得更近。我們要促進青年、智庫、議會、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友好交流,為中國—東盟關系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增進人民了解和友誼。中國願向東盟派出更多志願者,支持東盟國家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等領域事業發展。中國倡議將2014年確定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今後3到5年,中國將向東盟國家提供1.5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第五,堅持開放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享譽世界的輝煌文明。這裏是充滿多樣性的區域,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演進,為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礎。我們要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經驗,歡迎域外國家為本地區發展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域外國家也應該尊重本地區的多樣性,多做有利於本地區發展穩定的事情。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東盟共同體、東亞共同體息息相關,應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於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一個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時代潮流,符合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北京時間10月3日11時,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攝影:蔡靖骉)

further reading:

Speech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Indonesian Parliament

Views: 409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CERI on March 2, 2015 at 1:26am

柴璽‧從中國夢到中馬經貿關係

關注中國新聞的朋友們會發現,近期在中國的媒體中,有一個頻繁被談及的詞,那就是“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夙願,不僅將造福中國人民,而且將對本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繁榮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的繁榮是世界之福,可偏偏有一小部份人隔三差五出來唱衰中國。最近某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過度依賴投資、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模式將使“經濟增長這架飛機的引擎燃料耗盡,一頭栽在地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曾以相似的理由預測過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將陷入崩潰,事實證明他錯了。這不是他第一次唱衰中國,用經濟學理論包裝的論點改變不了他戴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事實,針對他關於中國的論調,學者們進行了有力反駁,認為中國可以依靠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來實現持續增長和繁榮。我們不會忽視挑戰,但也不懼怕挑戰。中國經濟正在進行轉型升級,將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中國8月份的外貿、工業生產和財稅等多項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企穩回升,中國發展將再次令某些人“失望”,外界的雜音阻止不了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步伐。

馬來西亞當前也正在努力推動經濟和社會轉型發展,建設具有包容性、可持續發展的高收入國家,實現2020宏願,我想這也可以說是馬來西亞國富民強的“大馬夢”。實現“中國夢”和“大馬夢”的過程,對中馬雙方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當然我們也都面臨著一些挑戰,需要相互支持,精誠合作,共克時艱。中馬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中馬經貿關係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我們實現共同繁榮、早日達成各自偉大夢想至關重要。

如何使中馬經貿關係持續健康發展?我認為根本在於堅持“互利共贏”,只有雙方都得到實惠,企業才願意開展貿易和投資,合作才能健康長久。回顧過去,中馬經貿關係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可以說處處都體現了“互利共贏”。前不久,我在參加馬來西亞海鷗集團活動的時候說過,海鷗集團把中國的優質產品介紹到馬來西亞來,雙方企業得到了利潤,馬來西亞消費者享受到了優質產品,這是典型的“雙贏”。今年1至7月,中馬雙邊貿易額為597.2億美元,同比增長14.9%,照此推算,中馬貿易額今年很有可能突破1000億美元。從縱向來看,在2000年這個數字還不到100億美元,已增長近10倍;從橫向來看,這個數字比中國同俄羅斯、英國、印度等國家的雙邊貿易額還高,在亞洲僅次於日本、韓國。中馬貿易額的快速增長無疑得益於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全面建成,而“互利共贏”是雙邊貿易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促進中馬雙方相互投資也是我到馬來西亞工作以來的一項重點工作。3年前我曾謹慎地預測,中國將加大對馬來西亞直接投資。如今,我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企業對馬投資熱情高,增長快,華為全球培訓中心、中國南車東盟製造中心等紛紛在馬設立,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給經濟注入了活力。特別值得自豪的是,經積極倡導和推動,中馬分別設立了政府層面的中馬欽州工業園區和馬中關丹工業園姊妹產業園,同時促成中國公司參與關丹港口改擴建項目。可以說,“兩國雙園,史無前例”,這對促進中馬雙方相互投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展望未來,我對中馬雙邊經貿關係“更上一層樓”充滿信心。這信心也是來自於中馬經貿“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的大背景下,中馬經貿優勢互補,仍有很大潛力可挖:馬來西亞除棕油、電子電器等優勢產品外,熱帶水果、白咖啡、燕窩等特色產品也深受中國老百姓歡迎,雙方在農業、漁業和傳統醫藥等方面合作空間巨大;同時,中國的各類優質消費品在馬市場前景廣闊,希望馬方未來進口中國更多的汽車、機電產品、清真產品等。中國政府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而馬來西亞完善的投資環境和優惠的政策,必然吸引更多中國企業來馬投資創業。我和我的同事將會繼續為促進中馬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做出更大的努力。(2013年9月8日星洲日報/大使筆跡‧作者:柴璽‧中國駐馬大使)

Comment by CERI on February 24, 2015 at 4:09pm

大型舞劇《絲海夢尋》亮相聯合國大會廳

中新網聯合國2月4日電 (記者 鄧敏)大型舞劇《絲海夢尋》4日晚間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會廳精彩上演。這部講述800年前中國泉州港一家兩代水手遠航西亞的動人故事,贏得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及現場一百多個國家的外交使節、國際組織代表及當地華僑等約近兩千人的熱烈掌聲。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大使在演出前的致辭中表示,“絲綢之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在中國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之際,我們高興地邀請《絲海夢尋》停靠聯合國,為聯合國廣大成員國帶來歷史的回憶和現實的啟迪。

劉結一說,中國正在積極推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努力尋求各方利益 的匯合點,通過務實合作促進合作共贏。這一倡議已得到眾多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具體合作不斷邁出實質性步伐。“一帶一路”建設將為有關各國共同發展開創新的 生機,插上強勁的翅膀。

隨後,《絲海夢尋》在中國傳統樂曲中拉開序幕。它通過中國古典舞蹈特有的韻律,從馬可波羅遊記中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開始,以大海、小海一家兩代水手遠航西亞的感人故事,展現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商船競發、東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繁華景象。

該劇執行編導謝南稱,這部大型舞劇是一個強大的符號,在聯合國這樣一個大舞臺向世界人民傳遞中國自古以來的友好和熱情。劇中阿拉伯王子哈馬迪的扮演者李超對中新網記者說,能夠在聯合國來演出他感到非常興奮。

據《絲海夢尋》出品人、福建省文化廳廳長陳秋平介紹,這是《絲海夢尋》首次在國外亮相,接下來還會去香港、法國演出,下半年還將到東南亞巡演。


New York, 4 February 2015 at 07:00pm (GMT-5): A traditional dance drama on the occasion of the Presidency of China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on the month of February.

The dance drama will showcase the Fujian Province’s rich history and enchantment through its intangible cultural assets. The story is set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t a time of expanding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Asia, and even Africa and Europe.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city of Quanzhou, in present-day Fujian Province, was one of the largest ports in the world. Ships carrying silk, porcelain and tea were regularly setting sail for distant ports around the world. The Maritime Silk Road had a crucial role in linking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was a major source of revenue for Chinese dynasties.

Comment by CERI on February 24, 2015 at 8:52am

中國詩歌萬里行~~建設“海上絲路新文化圈”倡議書

中國有兩條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一條是陸上的絲綢之路,一條是海上的絲綢之路。

2013年9、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兩次出訪期間,分別就如何挖掘利用這兩條絲綢之路歷史資源,提出了新的戰略構想。其中對於陸上絲綢之路,提出的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對於海上絲路,則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因應習近平主席的戰略構想,陸上絲綢之路有關方面反應迅速、動作連連。10月11日,陜西省舉行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研討會”,各領域專家學者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內涵與戰略意義,如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亞歐經濟合作,以及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西安如何定位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相關方案已經提上重要日程。其他有關的省份也躍躍欲試,正在加緊籌劃。


然而海上絲路方面,卻似乎至今未見任何動靜。


China’s first ocean-themed dance drama "The Maritime Silk Road" has hit the stage here in the capital. It features a love story set in the Han Dynasty some 2,000 years ago, at the advent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 (Source CNTV)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也叫“海上茶葉之路”、“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千年之間,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的影響最大,是海上絲路的經典之作。

海上絲路不僅是物質貿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是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的臍帶。她不僅將五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傳至世界各地,也輸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世界各民族相互兼容、兼收並蓄,豐富和發展了各自文化的內涵,對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不管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中國人和全人類創造的奇跡,都是中國和全世界共同的重要的文化遺產。


古代海上絲路涵蓋的範疇遠比陸上絲綢之路廣大,幾乎包括了太平洋所有的海岸線,甚至連接到了大西洋的一些範圍,是一個大文化圈的概念。


新世紀呼喚海上絲路復興,新世紀呼喚海上絲路文化復興!


——為此,我們鄭重地建議:因應習近平主席的戰略構想,建設海上絲路新文化圈!


——為此,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會規劃從2014年開始,實施“海上絲路百城行”項目,以海上絲路為脈絡,與海上絲路有關的城市和地區合作,至2026年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為界,走進國內外100個城市,以詩歌為媒介,連接起世界文化的橋梁,為建設海上絲路新文化圈做出努力。


——為此,我們期呼籲國家有關部門、各有關省份和城市,特別是東海、南海和渤海沿海地區的城市,期待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立即行動起來,研究並出臺建設海上絲路新文化圈的具體設想和方案,借助於廣交會、博鰲論壇、東盟博覽會等平臺,以文化為媒,重新連接中國與古代海上絲路曾經有過交往的所有國家和地區,以至更為廣闊的範圍,構建海上絲路新文化圈,為中國和相關國家與地區、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和經濟合作,為構建全球各國的新世紀友好關系、保障和實現全人類的永續和平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倡議人: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會

首倡者:丘樹宏

聯合倡議者:吉狄馬加、曉雪、葉延濱、丘樹宏、梁平、王明韻、周慶榮、祁人、李少君、楊克、洪燭、倮倮、雁西、張況、李犁、周占林、李孟倫、嚴謹、鄭華星、陳忠勝、龔勇明、明、徐濤、張錕、陳九諭、高長春、歐陽暉、艾紅、史鑒。

Comment by CERI on February 23, 2015 at 3:28pm

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發展

(一)、先秦南和越國時期:爲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先秦南和越國時期嶺南地區海上交往爲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嶺南先民已經利用獨木舟在近海活動。

距今5000~3000年期間,東江北岸近百公里的惠陽平原,已經形成以陶瓷爲紐帶的貿易交往圈,並通過水路將其影響擴大到沿海和海外島嶼。

通過對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銅鼓和銅鉞的分布區域的研究得知,先秦時期的嶺南先民已經穿梭于南中國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其文化間接影響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島嶼。

根據出土遺物以及結合古文獻的研究表明,南越國已能制造25~30頓的木樓船,並與海外有了相當的交往。

南越國的輸出品主要是: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輸入品正如古文獻所列舉的“珠璣、犀(牛)、玳瑁、果、布之湊。”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  

(二)、西漢中晚期和東漢: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

《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說明“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于漢武帝滅南越國之後。東漢(特別是後期)航船已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已第一次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中國帶有官方性質的商人也到達了羅馬。這標志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隨著漢代種桑養蠶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爲這一時期的主要輸出品。乳香(薰爐)和家內奴仆(托燈俑)乃以往輸入品中所未見。

由于兩漢版圖擴張到今東南亞的部分地區,政府加強了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港市的管理,例如在今徐聞“置左右候官,在縣南七裏,積貨物于此,備其所求,與交易”。也出現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商業城市,例如番禺、徐聞、合浦(今合浦附近)、龍編(今越南河內)、廣信(今梧州)、布山(今貴港)和桂林(今桂林)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嶺南與內地的水路和陸路交通也由此顯得重要而得到修治。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孫吳政權黃武五年(226年)置廣州(郡治今廣州市),加強了南方海上貿易。

有史料可稽,東晉時期廣州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對外貿易涉及達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包括東南亞諸國,而且西到印度和歐洲的大秦。經營方式一是中國政府派使團出訪,一是外國政府遣使來中國朝貢。

絲綢是主要的輸出品。輸入品有珍珠、香藥、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銀寶器、犀象、吉貝(棉布)、斑布、金剛石、琉璃、珠璣、檳榔、兜鑾等。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易的發展,致使對外貿易收入成爲南朝各政權的財政依賴。

另一說:

Comment by CERI on February 23, 2015 at 3:27pm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面積11220.5千方千米。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區,石獅、晉江、南安3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5縣。人口654.62萬(未含金門縣)。通行閩南方言。泉州爲著名僑鄉、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在宋元時期與埃及亞曆山大港齊名被譽爲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譽,人文薈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長期在這裏交流彙聚,造就了燦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戲、南音、南少林爲代表的輝耀古今的文化遺産和大量世人罕見的中外曆史文化瑰寶。

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開元寺、老君岩、清淨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等中世紀世界幾大宗教的寺院;有洛陽橋、安平橋、崇武古城等傳統建築精品,又有九日山摩崖祈風石刻等見證著宋元時期泉州與外國商人友好交往的遺址,還有民族英雄鄭成功墓、著名的民間信仰宗廟天後宮、德化屈鬥宮古窯址等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

到處彌漫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古樸幽雅,中世紀宮廷音樂“活化石”南音,被海外遊子視爲最親切的鄉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鯉城木偶頭、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産,聞名遐邇,是饋贈親朋摯友的上乘禮品,遠銷海內外。

泉州是我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達600多萬人,港澳同胞68萬多人;在臺灣漢族同胞中,有44.8%約900多萬人祖籍泉州。長期以來,泉州的廣大海外鄉親和臺胞愛國愛鄉,爲我市的各項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網路資料)

Comment by CERI on February 23, 2015 at 3:26pm

中國外銷瓷

考古發掘證明,中國陶瓷外銷至遲始於唐代,當時是作為特產隨絲綢輸往國外的。在今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斯裏蘭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巴林、約旦、敘利亞、蘇丹、埃及、坦桑尼亞等國都出土了中國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標本,品種有唐三彩、越窯青瓷、邢窯白瓷、長沙窯瓷器、廣東梅州市梅縣區窯瓷器等。長沙窯就是以生產外銷瓷為主的瓷窯。

宋、元時期

隨著航海業的發展,對外貿易進一步加強,中國陶瓷的外銷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特別是在廣州、明州(今寧波)、杭州、泉州等地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後,大批外銷瓷從這些港口啟運,沿著唐、五代時期開辟的航道,源源不斷地運往亞洲、非洲各國,其中尤以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發現居多,埃及和伊朗出土的數量也很可觀。宋、元時期的外銷瓷以龍泉窯系青瓷為主,其次是景德鎮窯系青白瓷,元代景德鎮窯的青花瓷也大量用於外銷,另有磁州窯系、耀州窯系、建窯系瓷器及福建、廣東沿海專燒外銷瓷的瓷窯產品。

明、清時期

由於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瓷器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永樂、宣德時期,鄭和七下西洋,進一步促進了海上對外貿易的發展,外銷瓷不但大量輸出到亞洲、非洲各國,而且自明代晚期開始傾銷歐洲諸國。明中葉以後,有不少外國商人到中國收購、訂制中國瓷器,而且數量都非常巨大,據不完全統計,運到荷蘭的瓷器最多一年(1639年)竟達366000件。清代鴉片戰爭以前,外銷瓷的主要市場有朝鮮、日本、東南亞諸國和歐洲,特別是歐洲市場。18世紀前期,歐洲的英、法、荷蘭、丹麥、瑞典等國被允許在廣州設置貿易機構,使中國瓷器在歐洲的銷售量達到歷史上的高峰。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載,每年僅巴達維亞一地遠往歐洲的瓷器就達300萬件之多,如果再加上其他國家及中國商人直接運往歐洲的瓷器,其數量之巨是可想而知的。明、清時期的外銷瓷主要是景德鎮的青花瓷和釉上彩瓷。許多瓷器的裝飾圖案是依照外商從歐洲帶來的樣品由中國畫工精心摹繪的,題材大致包括紋章(又稱徽章)、人物故事、船舶及碼頭風景、動物花卉、魚草、博古等紋飾。在廣州生產的“廣彩”瓷即屬於這一類。

19世紀20年代以後

由於日本和歐洲瓷業的發展,特別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而造成社會動亂,中國瓷業生產每況愈下,瓷器的外銷也就衰落了。中國古代陶瓷對外貿易的海上運輸路線,被當代考古學家稱為“陶瓷之路”。中國陶瓷運往世界各地後,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自唐代以來,各國陶瓷工匠競相仿制,並生產出各具民族風格的陶瓷制品,從而推動了世界陶瓷事業的蓬勃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收藏自網路)

Comment by CERI on February 22, 2015 at 5:07pm

林宏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戰略意義透析

習近平主席2013年10月在印尼國會演講時提出要構建面向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提法在2014年3月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進一 步印証,他強調指出“我國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表明海上絲綢之路的提法已經成為我們國家新一屆政府深化改革的戰略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國內外的密切關注。目前學界可能更多關注它的經濟發展意義,把它視為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面臨新一輪全球化挑戰的新包裝,但筆者認 為它的國際戰略意義也許更為重大,可視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深層戰略謀劃。從主流國際關系理論的視角來看,“海上絲綢之路”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戰略意義。

從現實主義視角來看,“海上絲綢之路”體現了維護海洋權益的戰略需要

自2010年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以來,我國周邊安全形勢日趨嚴峻。另外,受“冷戰”遺留的 歷史問題與冷戰后現實沖突的影響,東亞地區國家矛盾交錯,利益交織,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區海洋地緣狀況擁擠不堪,如處置不好,極易釀成危機。中國如何突破美國重返亞太再平衡戰略所導致的這種“東緊”困境,“海上絲綢之路”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戰略轉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戰略東向”轉變為“戰略西向”,它暫時避開了地緣政治擁擠不堪的東亞,轉向大有可為的西線,達到揚長(經濟貿易、基礎設施)避短(軍事、安全壓力)之目的。另外,“海上絲綢之路” 還可視為中國長期以來海權與陸權之爭出現戰略變化的一種跡象。中國雖是一個海陸大國,但卻是一個海權的小國,長期以來我國偏重於陸權,對海權與海洋權益是 不夠重視的。而海洋將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尤其自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來,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海洋權益的重視與維護,我們國 家也越來越意識到這一點。“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就是一個重要信號,它說明中國將更加重視海洋,更加重視海權與海洋權益的維護。

從自由主義視角來看,構建“海上絲綢之路”是宣揚富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念

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在一次外交演講中指出,一個大國要不僅能生產豐富的物質產品,還必須能生產豐富的精神產品,二者缺一都不是世界大國。她這裡的“精神產品”所指的內涵很豐富,但價值觀與話語權是很重要的方面。不可否認,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質產品的生產大國,但我們還不是精神產品的大國,我們的國際話語權還不夠強大。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越來越重視國際話語權的建設,“中國夢”、“新型大國關系”、“命運共同體”、“新義利觀”等概念的提出,都表明了中國要發出不同於西方的聲音,要讓國際社會看到更多“中國的點子”。“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正體現了這一戰略訴求。

近年來,亞太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這個地區有影響的大國紛紛提出本國對該區域發展的戰略構想,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都提出過類似於“絲綢之路”這樣戰略設計,但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提法最有歷史的文化底蘊與現實的可行性,因為,中國政府所提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對綿延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與發揚。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是聯系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走廊。通過和平的航海貿易,帶來了經濟的共贏,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以及相關國家的和睦交流。這與近代西方海洋文化中的侵略性和擴張性是不同的。近代西方國家通過地理大發現,發現了世界,統治了世界,主導了400年的全球化,但殘酷的血腥、沖突與戰爭卻充斥其間。

可以說,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古老的中華文明對人類和諧美好精神的貢獻,它體現的價值內涵主要包括:互聯互通、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命運共同。這些思想也正是中國政府所提的面向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要秉承的價值觀念與國際規范。有影響力的國 際話語與規范,往往有悠長的歷史傳承與積澱。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兩千年,似涓涓細流,綿延不斷,交流了商品,傳播了文明,是一個打有中國印跡的優質歷史文化符號,筆者認為,作為“中國夢”國際延展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同樣需要這個符號。

Comment by CERI on February 21, 2015 at 4:39pm

CCTV網絡春晚《絲路夢樂》﹕ 絕美演繹“一帶一路”

2015年CCTV網絡春晚中最富有韻味的節目,非《絲路夢樂》莫屬。這個由民樂演奏家和一位婀娜舞者共同呈現的精彩節目,兼具了古老的歷史感和高科技現代感,掀起了此次網絡春晚中 “美”的高潮。

在古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科技等各項交流中,音樂起著“號角”的作用,時至今日,在其沿途各地域、各民族的藝術和生活中,到處都可以尋覓到古絲綢之路的“音符”。


《絲路夢樂》是一首擷取“一帶一路”沿途地域的文化形式,融合不同民俗風情的音樂作品,旋律優美、內涵深厚,既展現了古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的民族風情,也反映了2000年來,古絲綢之路在交流、融合等方面為涉及地域、民族帶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遠影響,更預示著“新一帶一路”的蓬勃發展和美好前景。演奏中,馮滿天、丁曉逵、葛小天三位著名民樂家更是使用了中阮、簫、塤、中國大鼓、中國大鑼、中國鑔、罄、缽、音樹、串鈴等多種或起源於中國,或脫胎於古絲綢之路沿途地域、民族的多種樂器,以多變的曲風,闡釋“一帶一路”包容、共享、互惠的本質內涵。

絲綢之路古已有之,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是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如今,隨著中國與歐亞各國的關系快速發展,古老神秘的絲綢之路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一帶一路”,便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路貫通東西,天塹變通途。此次CCTV網絡春晚精心編排的《絲路夢樂》,便將“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用音律、舞姿配以影像生動地進行了“演繹”,讓人有時空穿越、斗轉星移之感。歷史與現代、神秘與精確、山水迢迢和觸手可及……都匯聚在這短短五分多鐘的節目之中,讓觀眾的心也隨之來到絲綢之路沿途的各個國家,感受世界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同時為中國的繁榮昌盛感到深深的驕傲和自豪。

這是此次網絡春晚為觀眾精心準備的一大亮點,從技術到硬件設備,從造型到視覺呈現,無不顯示了此次網絡春晚對節目的用心。這場張力十足,精美絕倫,有深度、有溫度、有態度的“饕餮盛宴”,讓人更加強烈期待,整臺晚會還有哪些同樣讓人耳目一新的節目呢?讓我們鎖定CCTV,一起參與到這場文化的大PARTY中吧!(收藏自16.2.2015中國光明報網站)

Comment by CERI on February 20, 2015 at 9:12am

釋疑增信推動海上絲路建設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上,來自30個國家的政界、商界、學界、輿論界人士,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中國願與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真誠願望。這不僅增進了彼此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也將夯實海上絲路建設的民意基礎。

作為當今世界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和沿線國家開啟了巨大的合作空間。倡議提出一年多來,在中國積極推動下,海上絲路建設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逐步形成群策群力、共同推進的良好態勢。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這一經貿合作的薄弱環節,隨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籌建和絲路基金的啟動,已有望得到增強,更多實質性項目也將陸續推出。此外,中國部分省區市根據自身優勢,主動加強與沿線有關國家溝通磋商,推出了一批重點合作項目。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面向所有沿線國家和地區,立足於長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雖由中國倡議,但離不開沿線國家政府和民眾的理解支持和共同參與。一年多的建設實踐說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無論理念上還是構想上都符合沿線國家發展的需求和利益。但由於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各異、利益訴求多元,沿線各國對海上絲路建設還存在不少疑慮。因此,需要進一步釋疑增信,促使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此,中國一直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指引下,堅持“親、誠、惠、容”方針,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全方位推進與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務實合作。與此同時,中國還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尊重沿線國家真實需求,坦誠相待、求同存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各方互利合作,並著力建設溝通機制,以消除分歧、凝聚共識。

目前,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告訴世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為了把自身發展與沿線國家發展對接起來,讓沿線國家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也使中國從與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中獲益。中國真誠地願意與沿線國家成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盡管沿線國家與中國地緣相近、文化相通、友誼長存、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和深化,基礎設施愈加通暢,但還須看到,海上絲路建設畢竟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需要不斷釋疑增信、攻堅克難。有鑒於此,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機制化、常態化,集中展現各方的研究新成果,加大交流強度,促進政界、商界、學術界、輿論界開展智慧對接,將對推動合作進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信任是合作的基礎,隨著海上絲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更加需要增進彼此的信任。只有摒棄分歧、凝聚共識,相關各方的務實合作才會更加順暢。海上絲路建設將給沿線各國各地區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和紅利、帶來更美好的前景,中國夢、亞太夢和世界夢也將相互交融。只有充分信任,彼此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走得更好。(收藏自2015年02月14日經濟日報記者 李紅光)

Comment by CERI on February 19, 2015 at 10:03pm

這兩年習近平帶火的12個熱詞:蠻拼的、年輕人不要總熬夜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12年11月,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語言,讓“中國夢”等熱詞響徹大江南北。

兩年多來,習近平鮮明的語言風格和人格魅力逐漸被民眾熟知。他樂於分享自己的生活愛好,和民眾交流時有情懷接地氣,時不時冒出的流行語萌動中國;談反腐,他鐵面無私毫不留情;談國家戰略,他高瞻遠矚,有責任有擔當。

習式語言如同一股和煦、溫暖又清爽的風,在中國大地上撲面而來。讓我們來盤點整理一下,這兩年,習大大帶火了哪些熱詞。

熱詞1:中國夢

【習語】“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背景】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全面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

2013年3月17日全國兩會上,習近平在講話中說:“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鬥,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熱詞2:底線思維

【習語】“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背景】

據《學習時報》報道,習近平在2013年初的一次重要會議上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底線思維是以底線為導向的一種思維方法和心態,它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是對意識形態領域規律的整體性把握,要求我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自覺順應規律,客觀分析宣傳思想陣地管理中每個細節、每個可能出現的問題,妥善解決各種問題。

熱詞3:“老虎”、“蒼蠅”

【習語】“從嚴治黨,懲治這一手決不能放松。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要堅持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決不姑息。”

【背景】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十八大以來至今,共有61名副部級以上官員落馬,顯示了空前的反腐力度,展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決心、膽略和魄力。

熱詞4: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習語】“開展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要堅持主題不變、鏡頭不換,貫徹‘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以嚴的標準、嚴的措施、嚴的紀律堅決反對“四風”,推動思想認識進一步提高、作風進一步轉變、黨群幹群關系進一步密切、為民務實清廉形象進一步樹立、基層基礎進一步夯實。”

【背景】2014年1月20日, 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在反腐方面非常善於用比喻說話,從“打鐵還需自身硬”,“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到 “刮骨療毒、壯士斷腕”,顯示出黨狠抓自身建設毅力和決心。

熱詞5:時間都去哪兒了

【習語】“你知道,承擔我這樣的工作,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時間。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對我來說,問題在於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

【背景】2014年2月7日,習近平在索契接受專訪時感嘆。

習近平善於采用民間流行元素,真誠中不乏幽默感,言談中一改領導人的神秘形象,坦誠自己的生活是“累並快樂著”。2013年接受巴西記者采訪時,他則說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閑”,只要有時間,就同家人在一起。

熱詞6:人生的扣子

【習語】“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背景】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和師生交流。

習近平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年輕人要抓住價值形成的重要時期。樸素比喻和諄諄教導,顯現出他對年輕人溢於言表的期望。

熱詞7:新常態

【習語】“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背景】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及“新常態”。

此後,11月9日他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全面闡釋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即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習近平指出,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此後“新常態”一詞擴展到政治、外交等各領域,獲得地方省市的熱烈響應,也受到國際媒體的熱捧。

熱詞8:一帶一路

【習語】“要做好一帶一路總體布局,盡早確定今後幾年的時間表、路線圖,要有早期收獲計劃和領域。”

【背景】2013年9月,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近平在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倡議願和東盟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構想一經提出,便在同年11月份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被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成為國家戰略。

熱詞9:APEC藍

【習語】“有人說,現在北京的藍天是‘APEC藍’,美好而短暫,過了這一陣就沒了。我希望並相信,經過不懈努力,‘APEC藍’能保持下去。”

【背景】2014年11月,習近平為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貴賓舉行歡迎宴會時的講話。

習近平對霧霾問題不藏著掖著,在各國政要面前開誠布公,承認PM2.5這個不速之客是中國“成長的煩惱”,“整治汙染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綠水青山亦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熱詞10:蠻拼的、點贊

【習語】“為了做好這些工作,我們的各級幹部也是蠻拼的。當然,沒有人民支持,這些工作是難以做好的,我要為我們偉大的人民點贊。”

【背景】2014年12月31日,習近平在辦公室做2015年新春賀詞時如是說。

網友們贊習大大很潮很男神,說“第一次聽到這樣親和、接地氣的新年賀詞”,邊防戰士、海外華人、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各行各業從業者也立下宏願,新的一年要繼續“蠻拼的”!習語獲得眾多點贊,更讓我們看到他和人民貼得近,想得近,真正做到了共振共鳴。

熱詞11:年輕人不要總熬夜

【習語】 “那個時候我年輕想辦好事,差不多一個月大病一場。為什麽呢?老熬夜。經常是通宵達旦幹。後來最後感覺到不行,這麽幹也長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態擺順了,內在有激情,外在還是要從容不迫。”

【背景】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座談會,同200余名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暢談交流“縣委書記經”時,勸“年輕人不要總熬夜”。這段真情流露、自然而然的習語被熱烈轉發,網友們紛紛表示被貼心和溫暖的關懷感動。

熱詞12:刀把子

【習語】“培育造就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政法隊伍,確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黨和人民手中。”

【背景】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作出指示。“刀把子”重申了1926年毛澤東的論點,就是鋒利武器由誰掌握、向誰發力的問題。總書記用“刀把子”論要求廣大幹部深刻反省,加強黨性修養,弄清政法機關要打什麽旗、走什麽路的重大問題。(收藏自2015年02月06日人民網-時政頻道)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