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前言:巨大的變革已經開始,為了人生找到夢想的工作!
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苦惱,終究還是回到我們共同面臨的核心難題:社會、教育、經濟、青少年問題等,解決方法為「如何提供更多好工作?」我的第一本散文作品《疼痛,才叫青春》出版後,這個問題更加重了我肩上的壓力,我曾在書中寫道:「雞蛋自己破掉是生命,被人弄破是食材,由『自己』所主導的人生,才是有『未來』的人生。」許多年輕人問我,該如何引領自己的人生,這也是讀者信件或找我諮詢的學生最常問的問題:「老師,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工作,也不知道未來做什麼工作比較好⋯⋯」
我曾向年輕人提出「尋找自己的天職,主導自己的人生」的主張,多少也有些責任,加上我的身分是老師,又是研究消費趨勢的學者,因此也想針對這個議題出書深入探討。摸索了一年多後,我在二○一二年春天遇到《KBSPanorama》團隊的製作人李載赫,經過具體討論後,我們一致認為現今社會最迫切的議題之一就是「就業問題」,不應該歸咎於政治層面或理想層面,因此決定共同製作一個立足在「自己」這個概念下,以未來趨勢為基礎,從而探討就業問題的紀錄片,於是書本撰寫的工作與紀錄片節目製作就同時進行。
(Follow the shadow by Olga Giannopoulou,https://500px.com/olgiannopoulou ~~ A man carries an old vintage suitcase, across Cathedral Square in Florence, known as Piazza Del Duomo, Italy.
A contrast between old suitcase and new pair of sneakers, light and dark, light and shadow!)
我是長期研究消費趨勢的學者,李先生則是擅長挖掘社會各種問題的紀錄片製作人,我們企畫的內容並非就業問題的感性和個人層面,而是從未來趨勢分析和探討就業市場,要給年輕人一個不同的解答。我們針對(1)未來全球就業市場的趨勢如何變化?(2)如何找出自己的天職?從用全球化和未來取向的角度來分析就業問題。
為了找出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我把得來不易的年假用來走訪世界各地,替「看不到未來的世代」探訪世界上正在追尋夢想工作的年輕人,以及他們正在做的事。從亞洲到歐洲,我們一共走了十個國家,與數不清的年輕人和各領域的專家會面。我們碰到正在為了工作煩惱的年輕人、因為工作而幸福的年輕人、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職場教育中拼個你死我活的學校等,我將他們的心得、煩惱、小成就,以及大挫折交織而成的日常景象完整記錄下來。旅程結束後發現這些尋找天職的年輕英雄們,正在努力改變全球就業市場的版圖。
「好的工作」並不是針對特定職業群的稱呼,而是能否在某個工作中找出隱藏的價值,進而實現自我。也就是說,好工作的重點不在於「什麼」,而是「如何」,我們應該「如何」投入工作,而且義無反顧的努力。如果《疼痛,才叫青春》讓你開始思考「為什麼」要由自己主導工作,這本書就是給予實質的答案,教導你「如何」過由自己主導的人生。
該是改變的時候了,該要改變職場上令人疲憊的對立,還有一成不變的思考模式。因為社會正在快速轉變,曾幾何時,在劇場吟誦台詞的辯士是最厲害的工作,銀行員和老師是年輕人夢想的職業,長久以來一直是優良職業象徵的律師近年卻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戰戰兢兢,新聞上也可以看到不斷有信用不良的醫生出現,是的,好工作的概念正隨著時代改變,職場也有「趨勢」。
面對這波挑戰,我歸納出六個未來的工作趨勢,以回答第一個問題「未來全球就業市場的趨勢如何變化?」說明世界就業市場的變化;第二個問題「面對這樣的全球就業趨勢,如何找出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將在本書提出對策和建議。以「FUTURE」和「MYJOB」來構成內文主軸,是期望年輕人能透過本書擴展自我挑戰的領域和視野,展望就業市場的「未來」,並主導「自己的工作」。
書中的十一個關鍵主題不只是憑藉文獻調查、直覺,或是採訪而得來,這是每年出版《趨勢韓國》,研究消費趨勢的首爾大學生活科學研究所「消費者趨勢分析中心」研究人員,長期間累積的研究方法論、資料等科學性分析的結晶。
這本書採訪、分析世界各地主導自己的人生,而且活得相當幸福的年輕人,不只是寫給上班族,也是為了想主導自己人生的年輕人所寫的策略書,同時也提供讀者未來方向和政策建言,也就是說,本書不只給想要規畫未來的年輕人,也為想重新出發,過第二人生的人,提出具有未來性和適時性的觀察報告,期望可以給制定就業政策的決策者和教職人員做參考。
非常感謝「消費者趨勢分析中心」和《KBSPanorama》,為了製作更優秀節目和寫出更好作品而不斷努力,感謝首爾大學為了趨勢分析而努力的全美英博士、金書永、徐恩珍、崔智慧、李啟淵、張莉莉、李一順等研究員,以及KBS負責蒐集整理資料的全河英、池善淑、李珍珠等作家,為了展現真實性而努力的鄭喜天、朴大根、趙云鎬等導演,掌控拍攝過程的現場導播李東煥,並且特別感謝作家趙美善協助我將雜亂龐大的資料系統化。沒有這些人的付出,就無法完成走訪世界蒐集而來的資料分析,也無法出現集結如此龐大資訊的書和節目。希望所有人的辛苦和付出,可以帶給想要實踐夢想的人們一些方向,也希望對制定更完善的就業市場政策,盡一些微薄之力。
巨大的變革已經開始了。年輕人,為了自己的人生,找到專屬於你的獨特工作吧!
Comment
南洋社論:公平施政留人才
《青年觀點調查報告》揭露我國70%年輕人有意到國外就業,原因是國內的政治與社會因素、缺乏專業領域或機會以及在國內的就業前景欠佳。這項調查的結果的百分比雖然很高,但事實上並不令人感覺意外。
馬來西亞建國58年,由於多元的宗教與文化、各大民族都相互了解彼此的忌諱,相互尊重與包容,幾十年來相處融洽。但憲法所保障的各族宗教信仰自由,近期卻不斷受到沖擊,尤其是丹州伊斯蘭黨揚言要在全國落實的回教刑事法,鬧得沸沸揚揚,令人民擔心馬來西亞會轉變成為回教國。
另一方面,國內許多極端分子不斷在挑釁種族的容忍,動輒叫人回中國或回印度、喝尿論等等的歧視言論,蓄意破壞人民之間的團結與和諧關系。
公共行政機構也是頻頻推出指令刁難民眾,最新的衣著風波更令人極度反感。長久以來,民眾進出政府部門辦理事務從未受到這種莫名其妙的對待,但這種劣措施近來卻是接二連三在全國各地發生。最令人悲憤的是,國家領導人卻態度曖昧,沒有即時停止這種毫無理由的措施。而領導人的沈默,令一小撮官僚更肆無忌憚胡作非為。
政府實行不公平的教育政策是造成人才,尤其是華族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與大馬一水之隔的新加坡成為最大得益者。人才的流失,也與政府部門種族歧視的政策相關,政策執行的偏差,非土著要在公共服務領域出人頭地絕無僅有,非土著在各部門或軍警部隊擔任高階領導更屈指可數。
科技的發展越來越發達,世界的距離和疆界也越來越小,資訊的流通瞬息萬變,人力資源的流動也是如此。當各國都在搶優秀人才的時候,我國卻不願或是不敢面對現實,保護主義或拐杖仍然奉行如故。過度的保護,我國的人力資源已根本無法承受壓力與考驗而喪失競爭力。
大馬曾經發起招攬人才回歸,這個雷聲很大到後來看不到下雨的措施何以會失敗,有關當局是否有認真檢討與改善,依照能力和專業決定一個人的待遇和地位。潘建成在臺灣創辦隨身碟公司而成為億萬富翁,他未在臺灣發跡之前主動與馬來西亞政府接觸卻嘗閉門羹就是一好明顯的例子。
人才是市場上的寶,優厚待遇是保留人才的不二法門,馬來西亞的低薪制度,根本就無法將人才留在國內,而鄰國新加坡就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場。新加坡教育部2月杪公布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合作進行的就業與起薪調查顯示,3所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都增加。新加坡管理大學(新大)畢業生的就業率高達91.6%,冠於新加坡各所大學。新大畢業生平均月薪高達3千592元(約9千531令吉),馬來西亞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如果在國內就業,根本只能對鄰國大學生的薪金興嘆。
如果我國不公平施政放棄拐杖政策,讓國內各個種族獲得公平競爭展現實力,人才流失的問題非但不會受抑制,反而會越來越嚴重。(言論 南洋社論 2015-07-10)
“青年透視”調查報告顯示‧90後就業聽爸媽話
公關諮詢機構視角策略(Perspective Strategies)的最新調查結果發現,我國即將踏入職場的青年出現了以下“症狀”,即意識自己還未為踏入職場做好充份“裝備”,大多嚮往到國外發展事業,並且在職業選擇上依賴父母的意見。
視角策略有限公司營運總監施忠能在為“青年透視”報告進行解說時也說:“甚至有雇主向我反映,他們在聘請新職員時必須設立一個`特別大廳’來安置接送孩子前來面試的家長,否則很多父母都會在公司大廳徘徊。”
“這就是我國的年輕一代,但我認為與其感到不滿,我們必須領會並接受我國人才及職場文化的改變,他們的看法相當不同,父母(在孩子做出事業決定)的角色也相當吃重。”
以父母意見選擇職業
向全國超過2千名“90後青年”進行調查的“青年透視”報告顯示,共有62.3%的青年以父母意見作為職業選擇的關鍵考量,他們相當重視父母及朋友對自己的看法。
另外,施忠能也透露,報告反映出高達70.4%的青年抱持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心態,嚮往到國外工作。
“有45.2%的青年是因為政治及社會因素(欲離開大馬到外國發展),43.6%則認為他們主修的領域在大馬沒有相關機會,而認為在大馬工作前景欠佳的青年則有42.1%。”
報告也揭露,我國80%的青年仍然以薪金福利作為選擇求職企業的首要考量,其次是事業前景與機會;但他們卻認為事業上最大的滿足感來自於持續學習機會及技能發展。
“除了薪金,我國青年也相當重視學習機會,這也反映了薪金福利雖然能吸引青年加入一家企業,但只有具吸引力的企業文化才能留住他們。”
僅9.2%青年認為社媒可信度高 73%認為親友更可信 雖然我國青年可說是“隨時在線的一代”,高達96%的青年都擁有智能手機,超過半數青年也同意社交媒體是獲知最新消息的重要工具,但只有9.2%的青年認為社交媒體的消息可信度高。 “青年透視”報告指出,72.8%的青年認為來自家人及朋友的消息可信度最高。比起社交媒體,他們也認為傳統媒體較為可信。 報告分析認為,我國青年對社交媒體的信息並不盡信。
雖然彈指就能獲取許多消息,但他們的辨別能力高且個性較為多疑,因此偏向於在獲取新消息時確定資料來源。 另外,報告也發現,我國超過半數青年平均一天使用移動設備超過5小時,臉書是我國青年最普遍使用的社交媒體,其次是優管及Instagram。 列職場挑戰 友族意識中文重要性我國青年均認同語言掌握能力欠佳令他們陷入“職場困境”,其中友族同胞也開始意識精通中文的重要性。 超過2千名調查對象中,共有27.7%的青年將“中文掌握能力不佳”列為6大職場挑戰。 “青年透視”報告顯示,共有38%的馬來青年及39%的印裔青年認為不會中文是踏入職場不順遂的絆腳石。 對此,施忠能說:“巫裔及印裔青年已經開始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因為事實上許多商業集團及中小企業都由中國企業家主導。” 另外,51%巫裔、37%華裔及16%印裔青年也認為自己英語能力有待加強,語言水平無法滿足職場需求;報告也指出,共有41.2%的青年認為自己缺乏職場“軟實力”,如抗壓能力、工作態度、溝通能力及團體合作能力等。 “一些青年在實習的時候發現,課堂上學習的無法運用在職場上,這也是許多大學機構需要思考的問題。”(2015-07-08 星洲日報)
強化青年就業條件
大批“90後”大學畢業生兩年前開始步入社會,成為就業市場的新生力軍。公關諮詢機構視角策略針對“90後”青年就業問題進行調查後,發現這些即將踏入職場或已就業的青年所面對的挑戰,並點出“90後”這一代人的強、弱特質,可做為政府協助青年就業政策或僱主徵聘條件的參考。
我國“90後”出生在政經穩定時期,大部份人是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成長,尤其是在子女稀少的華人家庭,這一代的青年多數受到家長的特別呵護,這說明了為何“90後”在選擇職業時重視父母意見或甚至面試時需要父母相陪的原因。
“90後”在順境中成長,可能造成他們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發展有更高的要求,不過,全球化帶來強烈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敗,適者生存,“90後”要在職場有表現,除了須加強掌握中英文,更須提昇專業技術能力。科技的發展已取代大部份勞力工作,因此對科技或其他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力,應是決定這一代青年競爭力的關鍵。
大馬的失業率為3%,但青年的失業率卻高達10%。青年失業率偏高有各種原因,例如退休年齡提高,工作空缺減少;教育政策僵化,年輕人學非所用;經濟市場萎縮,影響就業機會;傳統產業結構崩解,職場人力需求汰換等等。不過,和世界其他國家比較,我國青年失業問題還不致於到嚴重地步。
青年失業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全球諸多國家都面臨青年失業潮,從歐洲,北美到中東,青年失業現象猶如瘟疫一般持續廣大和蔓延,嚴重衝擊數十個國家的經濟成長與社會穩定,而歐洲尤其嚴重。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歐洲青年失業率約15%,但全球經濟低迷和歐元區債務危機,讓青年失業率大幅攀升。截至2014年6月,歐元區共有1千800萬人失業,其中300萬人年齡介於15至24歲之間,正是屬於“90後”。
尤其是希臘和西班牙,年輕人失業率創下紀錄,分別為58.3%和55.5%,而意大利、葡萄牙等國的青年失業率也接近40%的高位,嚴重的青年失業問題導致歐洲地區有“失去一代”之虞。經濟萎縮雖是造成青年失業的原因,但教育體制落伍,培養出難以符合就業市場需要的年輕一代,才是真正的結構性導因。
青年失業的趨勢若沒有改善,不僅危害經濟成長與繁榮,也可能因為影響家庭和諧帶來社會問題。政府提供失業救濟金,只能解一時之困,長遠之計,還須從教育的根源著手,為他們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訓練及提昇競爭能力。(2015-07-10 星洲日報/星‧觀點)
作者序
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工作?
數百萬隻天鵝從出生到死亡,一直認為自己是醜小鴨,浪費了一輩子的人生。
節錄自納蘭德拉.賈達夫,《連神都遺棄的人》
◎沒有工作會很痛苦,有了工作卻很辛苦
去年一整年韓國共有五十六萬名大學畢業生、六十三萬名高中畢業生,但是大學畢業生中卻只有二十九萬名成功就業,高中畢業生扣除四十五萬名繼續升學之外,只有五萬名找到工作,其中,找到安定且薪水不錯的工作,或是被大企業錄取的人更是少數。現在的年輕人正為了失業問題而痛苦呻吟著。不只是年輕人,從原本的職場上退下來,夢想開啟第二人生的中老年齡層,也為了找尋適當的工作而費盡心力。工作不只是單純的金錢生計問題,而是關乎於人類的社會價值和尊嚴,所以長期失業的人靈魂也會生病。參加就業博覽會的人潮不曾減少,排在超長隊伍中的某位求職者心聲讓人心驚:「如果能找到好工作,叫我出賣靈魂也心甘情願。」
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就業之後帶來的煩惱層出不窮,早上起床時強迫自己睜開惺忪的睡眼,準備迎接上班這場戰爭,到了公司衝鋒陷陣,武器不是槍,而是手上的筆,為了生存,只能不斷發想必勝的作戰計畫,工作場合和戰場沒什麼兩樣。如果運氣好遇上「可以準時打卡下班」的日子,又會被卡在交通大亂的下班戰爭中。加班的日子則是雙倍的疲勞轟炸,持續一個月終於盼到帳戶裡令人欣喜的數字,辛苦工作看似得到慰藉,隔天自動扣款的帳單又把這些數字消耗到逼近於零,薪水是工作最重要的代價,但是這些數字只不過是短暫停留?對於許多上班族而言,工作的目標不是自我實現,而是「這個月總算撐過去了」的安心感。上班族待在公司的時間遠遠多過於待在家,對我們而言,職場和工作卻是與壓力脫不了關係,也是不安的源頭。
沒有工作會很痛苦,有了工作卻很辛苦。究竟人類是為了什麼而工作?難道工作就像是薛西弗斯的石頭一樣,是上天註定好的懲罰?對我們而言,工作是什麼?
◎工作是「業」
印度是「多神的國家」,超過十億的人口中有八○%以上是印度教徒,崇拜的神祇從與人類相近的神,到動物形象的神都有。就像是多樣化的神一樣,印度的工作種類也非常豐富多彩:幫忙挖耳朵的工作、幫忙洗衣服的工作、借電話給別人的工作、弄乾牛糞的工作、拉人力車的工作⋯⋯甚至乞討也是一種工作。根據調查報告,印度約有五○%的人正從事從小夢想的工作;反之,美國、英國等先進國家只有二九%、二一%的人認為自己正在做夢想的工作。相較之下,印度有半數人口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天職,為何這個國家能讓國民如此滿足於自己的工作?
在印度教中,工作的目的不是錢,而是宗教行為。印度教中有個字karma,譯為「業」,今生是前世的因果報應,也是為了來世做準備,印度教認為身分或工作都是「業」的結果,也就是說,印度把工作看作宿命,工作是修行的一部分。即使時代已經有很大的轉變,印度還是有許多人深信工作是出生時就已經決定好的天職,若能好好修行和工作,來世就可以投胎為更好的人。他們完全接受工作的貴賤是自己的宿命,對他們而言,工作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天職。或許是因為如此,印度可以毫不費力達成近來西方國家蔚為話題的「生活和工作達到平衡」目標。面對「是否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這個問題,有高達六○%的印度人回答「是」;反觀我們多數人覺得生活失衡,與家人相處時間變少,根據路透社二○一二年針對二十四個國家的調查,只有一九%的人滿足於現在的生活,有八一%的人不滿足現狀。
印度對於工作的滿足感和生活的幸福指數,都比我們來得高,光看調查結果會感覺印度是太平天國,但是若實際了解會發現印度在神話影響下產生許多極端的問題。被稱之為「不可觸碰」的印度階級最下層「賤民」仍然是代罪羔羊,飽受差別待遇,不可觸碰顧名思義就是不淨,這個階層的人甚至走過的腳印都要清理乾淨。雖然一九五○年印度憲法廢除種姓制度,但是長久支配印度人生活的種姓制度早已超越憲法,存在於生活習慣中。連人類最基本尊嚴都沒有的賤民占全印度人口的一五%,表示有超過一億七千萬人無法脫離極端的差距,過著醜小鴨的生活。
這群醜小鴨中有一位深信自己是天鵝,並且成功打破現實這道牆的英雄,他是出生於賤民階層,卻能突破藩籬成為印度中央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顧問,並計畫參選下屆總統的納蘭德拉.賈達夫。首位出身自賤民階級而獲得國際名聲的經濟學家賈達夫,在完全廢除種姓制度這方面投注許多心力,在印度被稱為「活著的聖賢」,並獲得極高的敬重,他在著作《連神都遺棄的人》中寫到沒有人從出生就是醜小鴨,「我認為成功是有可能實現的,世界上沒有無用的人,每個人都有著非凡的力量,就像是童話中的『醜小鴨』一樣。遺憾的是,印度的階級社會裡有數百萬隻天鵝,卻從出生到死亡一直認為自己是醜小鴨,因而浪費了一輩子。」沒有人應該是被烙印著醜小鴨的身分而出生的,賈達夫打破的不只是身分的藩籬,也打破了全世界無數心裡想著「做不到」「沒辦法」,因而緊閉翅膀的天鵝心中的牆。
◎重新思考工作的目的
如同法國作家保羅.布爾熱所言:「人因為思考而存在。」工作本身就像是人生的最終目標,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思維,當大人問:「你的夢想是什麼?」,並不是問:「期望擁有什麼性格和價值觀?」而是問:「你希望做什麼工作?」我們從小到大都被問過無數次「你長大要做什麼?」結果其中的「什麼」就成為最終目標。
一般人不曾思考「為什麼」,只是一味追逐目標,進入職場後也感受不到成就感,充滿不安和疲憊。高速的商業化和資本主義,使得人們忘了工作的真正目的,最近的經濟危機和大量失業潮反而是重新思考工作目標的時候,在不安定的經濟狀況下,備受矚目的反而是放棄金錢和地位,一心找尋天職的人。
根據一項調查,詢問受訪者「工作的目的是什麼?」「金錢」排名第四,「找尋樂趣」才是第一,假如題目改成「你是為了什麼而工作?」金錢應該就會排名在第一名吧!不管現實如何,或正在做哪一種工作,都希望大家最終能從工作中獲得樂趣,進而樂在工作,不幸的是,卻沒有人告訴你應該在哪裡、如何尋找樂趣、如何實現這樣的工作目的。
現在是認真問自己的時候了:可以帶給我快樂、專屬於我的天職在哪裡?
現實問題讓人坐困愁城,何處是出口?
「職場」不能給人任何保障,但是「職業」可以,我想對準備踏入職場生活的讀者說,該找的不是可以維持二十年、三十年的職場,而是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職業。
THELABh代表 金浩
當今職場的現實很讓人無奈,如果說印度的醜小鴨來自於種姓制度,那麼我們的醜小鴨就是指「在意別人的眼光」,以及「無法達成目標產生的自卑感」。
◎薪水族之死
威利到了六十歲還是擺脫不了堆積如山的保險費和繳費單,當了一輩子推銷員的他仍然試圖改變自己不夠寬裕的生活,這對於年過花甲的他來說並不是容易的事,雪上加霜的是他被公司解僱,完全喪失希望的他做出了極端的選擇,他希望至少要留些保險金給家人,於是緊緊踩住油門不放⋯⋯
這是一九四九年亞瑟.米勒的劇本《推銷員之死》描述的場面,這是描述一個平凡人走向不歸路的作品,造成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失業」,丟掉工作這件事可怕到足以奪走一個人的生存意志,更讓人悲哀的是,他並不是以名為「威利」的身分死亡,而是以「某個不知名推銷員」的身分死去。雖然這是二十世紀的作品,但是套用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卻毫無違和感,《推銷員之死》代表現在文明的犧牲者—業務人員的悲哀。
這種悲劇不僅發生在業務人員身上,世界流行用語「薪水族之死」,代表著無數上班族的未來正受到極大威脅。日本在取消既有的終身僱用制後,許多企業以臨時約聘等非正式員工,取代了正式僱用的員工,使得日本薪水族不安的情緒持續高漲,一九八五年正式員工的比例為八五%,到了二○○七年降低至六四.八%;同期間的非正式員工則由一五%提升到三五.二%。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企業可以最容易且最快速縮減的就是人力預算,管控人力預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減少新人的僱用,以及減少公司給予較多保障的正職員工數量。這種方式造成年輕人很難進入大企業當員工,形成走後門的趨勢,於是走後門的非正式員工數量急增。
日本職場的變化也影響了整體社會的樣貌,以打工兼職來維持生計的「飛特族」、不上班窩在家裡自我封閉的「繭居族」、絲毫不想過社會生活的「尼特族」等多樣的新詞彙都反應出年輕人的不安。過去在日本被視為終身職場的薪水族世代已經正式結束了。
這樣的問題不僅發生在日本,薪水族之死在近年金融危機後席捲全世界,而正準備要出社會工作的年輕人就是直接受到衝擊的受害者,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最近發表的報告,全世界青年失業率達到一二.七%,並且預測往後五年此趨勢會有惡化傾向。這場失業災難彷彿瘟疫般會傳染,年輕人好似被遺棄了,地球村的青年正高聲吶喊著:「我要主導自己的工作!」
相對來說,有著較高成長率的中國,就業狀況也不樂觀,十位年輕人中就有一位找不到工作,而且失業人數正逐漸擴大中。改革開放後三十年間快速成長的中國,怎麼也會有青年失業的問題呢?因為工作兩極化,不錯的工作或好的工作職缺不多,有著高報酬的安定工作數量有限,但完成高中學業,也具備能力的年輕人持續增加,在教育上投注許多心血的年輕人寧可延遲就業,也不願意低就。此外,求職者和求才者的標準沒有在同一基準點上,被稱之為「六袋弟子」的中國年輕人肩上負擔也就更沉重了。在一胎化政策下,中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數量增加,面對這寶貝的獨生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長輩近乎無條件的提供金錢支援,「六袋弟子」稱號因此而來,這些人從小被稱之為小皇帝,享受所有人的寵愛長大,但是自己長大後,長輩也漸漸年老,依賴後輩提供生活的保障,扶養大家族的擔子日益加重。不容易找到想做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在激烈競爭下沒有人可以依靠,於是越發感到挫折,中國的六袋弟子並不幸福,生育率低加上高齡化社會,年輕人患有憂鬱症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讓「打工灰姑娘」不安的明天
現在整體就業情況緊繃,沒有工作的人所散發出的不幸壟罩整個社會,連第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的社會新鮮人,比其他任何階段的人付出更多心力,卻越來越難找工作。據說寄出履歷,通過書面審核,並且接到公司聯絡的機率只有二○%,但是連這二○%的機會都無法保證一定會有工作。據調查有近五○%為非正職員工,僱用條件不佳的兼職工作及間接僱用的比率占壓倒性的多數。非正職員工的數量比過去十年增加兩倍,不僅釋出的工作數量減少,連僱用的安定性都大幅下降,加上正職員工與非正職員工的薪水差距相當大,而且情況越來越惡化。
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打工不再是為了賺取零用錢,而是為了生存,就像是午夜前要回到家的灰姑娘一樣,時間一到就要去打工的年輕世代有著「打工灰姑娘」的新名稱,這些人在必須賺取生活費,卻找不到穩定工作的情況下,只好選擇薪資水準低且不知道可以做到何時的兼職工作,就業市場不安定,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曾幾何時,過去用來賺取零用錢及社會體驗的打工,現在已經變成年輕人「賴以為生」的管道了。
最近打工生計化和僱用市場不安定性成正比的事實,也透過各種統計數據清楚呈現出來,針對「為什麼要打工?」這個問題,受訪者回答「為了賺取生活費」的比率在二○一○年只有二六%,到了二○一三年上升近兩倍,來到四三%,首次擠下往年占據第一名的「賺取零用錢」(三三%),越來越多找不到正式工作的年輕世代透過打工來維生。
灰姑娘在遇到王子之前要先受到繼母的苛刻對待,並且包辦所有辛苦的工作,社會上這些尚未找到工作的打工灰姑娘們,也在惡劣條件下承受各種眼光,並辛苦工作著,為的不是夢想,而是生存。大學校園仍舊可以看到許多年輕人為了充滿希望的明天努力,但是走出教室的學生卻跟過了午夜就會變回灰頭土臉的灰姑娘一樣,在脫離校園的瞬間成為打工灰姑娘,把別人的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拼命。
與那些可以待在圖書館念書的學生相比,踏入就業市場的起跑點已經不公平了,當別人正努力累積更好的學經歷時,每個小時都要好好把握的打工灰姑娘,他們的疲憊早已橫跨國境的界線,擴散到地球村各地。
「就業冰河期」似乎看不到任何消退的跡象,因為旁人過度的關心和負擔而罹患就業恐懼症的年輕人很多,造成大學生一邊打工維持生計,一邊束手無策只能延畢的趨勢。根據就業網站saramin針對全國六二三名大四學生的調查顯示,二○一三年的大四生中有四二%計畫延畢,延畢理由以「尚未做好就業準備」(六七.三%)最多,在就業還沒有保障的狀態下畢業,等同於淪落為失業者。
面對不知道何時才會結束的求職期恐懼,校園裡出現許多年長學生、老男孩,這種現象不止是就業市場的問題,離不開大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也影響到社會均衡,畢業後應該要遷移到公寓大廈居住的學長姐們,仍然住在大學城的套房,每天到圖書館當做是上下班,延畢生大多數都窩在房間裡,為了準備考試或公務員特考,他們同面臨踏出校園的不安感,雖然沒有占據圖書館的位置,卻也看不到明天。
這一代年輕人被稱為具有最高學歷的世代,諷刺的是他們同時也是第一代比父母還不會賺錢的世代。正準備踏入社會的年輕世代被困在經濟危機的牢籠中,面對這一波最險惡的僱用寒流,關在校園七、八年正準備就業的萬年大學生、老男孩來說,最需要的就是主導自己的工作。
為了這群還沒做足準備,更別說主導工作的年輕人,該是大學和社會積極站出來的時候了。要知道,當學生動搖,學校也會跟著不穩定,當學校不穩定,國家的未來也會動盪。
◎為了打工灰姑娘和老男孩,擬定「尋找自己的天職」作戰計畫!
THELABh的危機管理和諮商專家代表金浩,在最近專訪中叮嚀社會新鮮人:「『職場』不能給予任何保障,但是『職業』可以,我想對準備踏入職場的你說,該找的不是可以工作二十年、三十年的職場,而是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職業。」
身處在看不到明天的時代,職場無法給予我們任何保護,但是職業可以保護我們,「薪水族之死」不只代表可以給薪水的公司減少,也代表這些公司的存在價值降低,現在是職業大過於職場的時代,只要對自己的工作擁有充分的信心和目標,就能把危機轉化為機會。
被稱之為「經營之神」,世界百大企業之一的「日本京瓷」創辦人稻盛和夫,他帶領小公司成為世界級企業的過程充滿艱辛,也曾待過無法準時發放薪水的公司,覺得前途茫茫,每天在上下班路上不斷思考是否要離職,但是他沒有因此絕望,工作占據了生活最大的部分,這些來自工作的苦悶,讓他體悟到當自己與工作妥協的瞬間,人生也會跟著大打折扣,於是他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問題給自己:「為什麼要工作?」一個關於尋找工作意義和價值的問題。
透過這個問題,他將「別人的工作」轉為「自己的工作」,開始樂在工作,也因此獲得了非凡的成果。他認為,發現生命的價值必須先領悟工作在人生裡占有多重要的價值,原來讓一名平凡的公司員工轉為日本最強企業家、經營之神的力量,是來自於「享受現在做的工作」這個渺小又平凡的想法。《為什麼要工作?》這本書收錄許多他的職業觀和世界觀,提及「究竟為了什麼而工作?想知道的話只要記住這一點,現在你所做的工作是在鍛鍊自己、修鍊自己的心智,是發現生命價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行為。」尋找工作價值並不需要偉大的哲學或專業知識,只要和稻盛和夫一樣,賦予工作一些動機,不要期待未來,把心思放在如何讓即將到來的明天變得幸福。即使被稱為看不到明天的世代,對某些人來說,世代的不幸並不是障礙,而是轉化為無限可能的機會。
知名高爾夫球星李區維諾曾說;「世界上最辛苦的事就是睡覺,因為腦子充滿想要趕快起床,做明天想做的事的焦慮。」現在社會上的現實又是如何?「工作的時間」和「工作帶來的壓力」占據世界之冠,但是「工作帶來的幸福感」排名卻是墊底,每個禮拜最幸福的瞬間只有星期五下班那一刻,過完「黃金星期六」,到了星期日晚上就會開始憂鬱,為「週一症候群」所苦。等到越來越多人認為星期一開始工作時是最幸福的時刻,「工作帶來的幸福感」才能真正實現。我認為在這種連睡覺都無法安穩的艱苦勞動現實中,若想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必須要有「開創明天」的觀念,以及洞悉社會經濟變化的能力。
希望現在要講的故事,能夠讓讀者內心獲得一絲救贖。
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振興地方的文藝復興運動──義大利皮革工藝學院
若全球經濟使得工作機會減少,相反地,地方經濟是否可以提供工作機會?這就是創造工作機會的「地方經濟論」。若要觀察地方經濟的活躍程度,義大利可說是最標準的範例,雖然國家深陷經濟危機,但是地方經濟的健全發展卻成為義大利經濟不至於嚴重衰退的支柱。
◎一針一線,延續大師精神的皮革工坊
佛羅倫斯是但丁、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伽利略、波提切利等無數大師巨匠們誕生或留下足跡的地方,充滿中世紀的浪漫風情,因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無法推動製造業招商或進行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因此主要工作機會為觀光和服務業。最近全世界經濟不景氣,觀光客人數銳減,居民為此十分煩惱,但是在艱困的環境裡,仍然有一個地方的事業蓬勃發展,甚至以驚人速度成長,還創造許多工作機會,它就是歷史悠久的佛倫羅斯皮革工藝學院,專門教導皮革工藝的製作技術,同時也是生產和販賣皮包、首飾、衣服、生活用品等各式各樣皮製品的工坊。
皮革工藝學院位於通往佛羅倫斯城的聖十字教堂中,雖然不如米蘭大教堂雄偉,建築物仍給人典雅的感覺。走廊一隅,有一群年輕人在老舊的作業檯前默默縫製皮革,完整保留三百年前使用的裁縫技法。為了學習這項技術,需要進行數年的學徒訓練,二十八歲的年輕人佛朗西斯科在這裡學習了十年的傳統技術,不久前才晉升為工匠。
「我是佛羅倫斯人,在這個藝術之都長大,自然而然走向這個領域,我也是教師中較為年輕的工匠。」
佛朗西斯科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十分自豪。若以他們現在的實力,大可選擇以製作皮包聞名的大品牌,怎麼會屈就於黑暗狹窄的教堂工坊呢?佛朗西斯科明快地回答:
「大公司終究是企業財團,不是工匠創作的工坊,只是製作物品的工廠。企業需要大量生產,大多交由機器處理,一天可以製作一百個以上的同款式皮包,但是在工坊裡一天最多只能做出兩、三個。因為全部都是手工製作,每一個皮包都不同。我們用三種東西代替機器:運用我們的頭腦,竭盡我們的心力,親手製作所有的物品。我們每天都不一樣,每日每夜、每分每秒都有所不同。這就是工坊的魅力。」
正是因為這裡的皮包以頭腦、心,以及雙手製作,皮革工坊在不景氣中銷售量卻能急速增加,即使價格不斐,但是因為只有在這裡才能買到「限定版皮包」,人氣非常旺,也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許久之前,前人不斷鑽研、磨練技術,留給後代良好的聲譽,而後人懂得古老事物的價值所在,並且願意繼承美好的傳統,尊重歷史和敬重工匠文化,因此展現出無比的自信,也贏得了尊敬。
「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看到全世界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學習,我感到很滿足,特別是有很多從東方國家來的年輕人,想要學習我們的技藝。工坊是隨時開放的,無論是誰,只要有學習的熱情,我們都會接受。為了這些來自全球各地年輕人的未來,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我們一定會將自己的一切傾囊相授。」
如他所言,在皮革工藝學院中,亞洲學生的人數明顯增加,他們也在角落裡一針一線縫製皮革,為了成為專業工匠而勤奮努力地學習。
「最近,最樂觀的現象是許多東方年輕人注意到我們的工坊,他們來到這裡學習燙金的方法,利用皮革製作藝術品的技術,以及完成自己喜愛物品的技能。除此之外,他們日後可以運用在這裡學習的技術開創事業。我們隨時準備迎接這樣的年輕人,無論何時,我們都會在這裡。」
這裡沒有工匠特有的傲慢和封閉性,只有對外國人的寬容和包容,這家皮革工坊立足之地雖小,卻放眼全世界。
◎與其走向世界,不如在原地呼喚世界!
這所由皮革工藝學院協助成立的職業學校,其歷史和曾經是一片廢墟的佛羅倫斯一同開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前,天主教方濟會的修士們為了讓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孤兒具備自立的能力,將一幢已經被遺忘百餘年的十九世紀中期建築物,改建成為職業學校。當時佛羅倫斯以皮革加工聞名,修士們相信皮革加工技術能為這些孤兒帶來工作機會,日後,這間學校培育了無數皮革工匠,直到現在仍延續其優良傳統。
這家皮革工藝學院最大的特徵是實施學徒教育,並且直接僱用,也會積極輔導學生就業。為什麼即使學校要負擔龐大費用,仍然長期努力教育學生呢?學校代表蘿拉.高利對於學校和學生感到非常自豪。
「我是活在這個時代的世界公民,但是我認為各地的傳統文化都應該被保存。在義大利,皮革加工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要維護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培養年輕人,教導他們具備認識皮革的眼光,在購買昂貴的名牌包時,要能看出在品牌背後的真正價值。如果能夠訓練出察覺品質優劣和工匠手藝的眼光,那麼不論在哪裡都能守護傳統,並發展屬於自己的事業。」
小小的學校能被稱為「工廠」,還能挽救衰頹的城市,他們花費相當多時間和心力培養年輕人成為工匠,如果這些人離開到外地,對在地經濟不會造成傷害嗎?她以堅定的語氣回答:
「不會的,這些學生將我們的名字告訴了全世界,這樣還不夠嗎?即使沒有走向世界,也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在世界上創造在地獨有的特色,或許這就是真正的在地力量,也是真正的全球化吧!」
※「在地製造」打敗星巴克和大型連鎖店──美國波特蘭咖啡烘焙者聯盟和農夫市場
美國是多數國際企業的總部所在地,也是企業打入國際市場的根據地。為了能夠進入主流企業,美國年輕人的競爭壓力可說相當激烈。在這個大企業彼此廝殺的戰場上,有一個地區因為在地青年的努力而維持地方經濟發展,就是美國知名的綠色城市波特蘭。
波特蘭在二○○○年初期,歷經網路經濟泡沫化之後,失業率曾經攀升到最高點,由於低落的生產率和廉價的工資,使得波特蘭由原本的富裕逐漸衰落,被評選為退休後才想居住的城市。為什麼這個當年連居民都紛紛遷離的城市,如今又一躍而成為美國人最想居住的城市呢?波特蘭有什麼力量可以產生如此戲劇性的變化?
方正儀·重新定義你的工作與人生
還在跟電腦或是機器人搶工作,那,你就死定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認為全球經濟已進入「新平庸(New Mediocre)」時代,這意謂所得很難增加,新工作機會也寥寥無幾。
3M趨勢席捲世界,平庸已被「終結」!經濟學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說,在市場(Market)、大自然(Mother Nature)和摩爾定律(Moore’s Law)這3M 巨大力量都爆炸性成長的情況下,世界變動之快前所未見,反映在社會經濟現實面就是:「平庸」再也行不通了(Average is over)。
聽這些描述,你嚇出一身冷汗?壞消息還沒完。
我們即將面臨的是一個「就算你自動減薪,別人也不要你」的時代,這是經濟學大師、喬治梅森大學經濟系主任柯文(Tyler Cowen)的預測,因為很多工作都能以電腦或機器人取代,未來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只會愈來愈少。他警告,如果你的技術還能跟電腦互補,你的薪資與就業前景可能比較樂觀;但如果不是,恐怕就死定了。
如果你以為在大企業工作,就能遠離這些威脅,那麼來看看企業的近況。三星全球智慧手機出貨成長率低迷,市占率下滑,霸主神話破滅。油價跌至6年低點速度之快,令人措手不及,石油業為因應收入大減紛紛裁員和刪減資本支出。曾經的藍海,成了未來的紅海陷阱,從低毛利、過度競爭的台灣電子科技業身上看得最明顯。
大企業神話破滅的速度與力道,堪比彗星撞地球,而過去大家爭捧的金飯碗工作,褪色的程度也令人心驚。
長久以來優良職業象徵的「三師」醫師、律師、會計師,近年不僅收入下降,社會形象也不如以往。少子化使得流浪教師破萬,高達近4成的律師未執業,都陷入僧多粥少競爭激烈的窘態。
那,未來,工作在哪裡?
工作新趨勢成形,找你未來的位置
世界變化的速度,遠遠超過大多數人所意識,過往成功經驗全被翻盤,新的機會在哪裡?
長期研究趨勢、被譽為「最懂年輕人」的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金蘭都,在走訪歐美亞10國後發現,各地年輕人都開始思考:什麼才是所謂的「好工作」?如何才能過由自己主導的人生?從學習傳統工藝的年輕人、拿鐵錘做工的流汗女孩、在咖啡館工作的上班族、教編織的毛線小鋪老闆等人身上,他於《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未來》一書中歸納出未來最值得關注的全球工作6大新價值:
價值1 Locavore
「在地青年」時代來臨
「最在地,就是最全球」的思考模式也適用於工作職場,年輕人開始選擇在都市以外的地方擁有生活舞台,或回鄉發展自己的事業,以「在地生產、在地銷售」的模式,既減少廢氣排放與能源消耗,也能創造工作機會,同時帶動地方經濟復甦。
義大利美酒之鄉羅埃羅地區,年輕的葡萄園主喬凡尼為了延續搖搖欲墜的家業,毅然回鄉繼承父母的葡萄園,一方面保留當地傳統,一方面發展創新技術。他在介紹葡萄時,彷彿炫耀自己的兒女般,言談間盡是自信風采與得意神情,他的夢想是釀造出最能代表羅埃羅地區的葡萄酒。
價值2 Brown-Collar
「棕領階級」抬頭
過去人們嚮往白領階級的條件,如安定、輕鬆、高薪已不復見,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將需要體力勞動的藍領階級技術當成新挑戰,他們打破白領和藍領的二分法,賦予勞動的藍領專業性和附加價值,甚至凌駕白領,被稱為新「棕領階級」,創造出工作新藍海。
例如在英國,長期經濟不景氣且工作難求,但管家卻一枝獨秀成了新興藍海職業,管家服務產業一年就成長200%以上,年輕人不以為苦,甚至樂在其中,愈做愈有成就感,讓管家這個職業從過去「負責打掃和做雜事的下人」,轉變為「世界少數菁英身邊最親近的輔佐專家」,年薪最高可達24萬美元。
價值3Nomad-Workers
「游牧上班族」風行
不論是在咖啡館或家裡,「游牧上班族」善用行動裝置,不再需要關在擁擠的辦公室裡,也讓工作不受時間限制。他們將時間從「量」轉化為以「質」為中心,不再強迫自己配合工作,而是讓工作配合自己的生理時鐘。
日本青年Ren的生活,就是遊走在東京澀谷的大小咖啡廳,工作的同時也在享受自由。有時他一早先去速食店,邊吃早餐邊擬定一天計畫,並透過email討論工作,下午則換到咖啡館,或是位於原宿的「共同工作空間」The Terminal,這裡是游牧上班族的聚集地,大家使用公用的電腦、影印機等設備,也互相交流資訊。
價值4 Social Good
經營你的「社會企業」
比起追求眼前的成長或當下的利潤,愈來愈多人更願意把心思放在找尋如何過好日子,「做善事」普遍被認為是改變社會的泉源,也是創造工作機會的新動力。他們願意為改善社會的矛盾,自發性站出來解決問題,期待世界變得更美好。
位於韓國首爾廣津區華陽洞的「開放衣櫥」,正是一個以「共享」為出發點的社會企業,它接受人們捐贈的正式服裝,然後用低價出租給經濟拮据的求職青年。創辦人韓萬日說,「開放衣櫥」不單純是出租衣服,而是以衣服為媒介,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創造出新的社會價值,這個事業不只是讓自己有工作,同時也讓他人的生活變幸福。
價值5 Power of Fun
新雇用型態「天數工作制」
公司需要的是樂在工作的人,而不是工作機器,因此以逗號(彈性工作制)與驚嘆號(創意活動)取代硬邦邦的打卡制度與各種束縛,透過更多休息時間、讓人樂在其中的工作環境,帶來更高生產力的良性循環。
在法國雪鐵龍擔任馬達工程師的年輕人雅克,跟公司簽訂的是「天數工作制」的彈性勞動合約,一年之中,他可以彈性選擇想要上班的日子,工作時間也是自由選擇。這種新雇用型態,反映出法國企業開始鼓勵員工「工作少一點,休息多一點」,因為休息並非單純停止工作,而是透過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讓員工的幸福與公司的成長成正比。
價值6Micro-Startups
「微型創業」興起
創業是找到自己天職的確實方法,以創意和熱情打造的微型創業逐漸受到矚目。不需要高科技,透過雲端運算等低成本架構,以社群網路做行銷,加上與眾不同的創意,找出有別於他人的利基點,創造了「第二波創業風潮」。
美國矽谷正流行一句話:「一台筆記型電腦和一杯拿鐵,就可以創業。」矽谷年輕人正引領全球創業生態圈朝小規模、速度快的微型創業前進。記錄微型創業故事的創業家兼作家古利博(Chris Guillebeau)就說,微型創業家有強烈好奇心,不會捨近求遠,而是在當地積極找尋自己喜歡做的事,然後快速的落實,100美元就可以擁有更多自由和自主性。
重新定義工作,讓天賦帶給你自主人生
從21歲出社會到65歲退休,如果以一週工作40小時計算,一生的總工作時數約9萬3600小時,但用「沒工作很痛苦,有工作卻很辛苦」來形容,對很多人來說卻是再恰當不過了。怎麼會這樣?
想像尼采去畫畫、畢卡索去從商,還能有令人讚嘆的成就嗎?賈伯斯、比爾蓋茲、宮崎駿等人,都是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成功,能充分發揮自我天賦的人,才是未來最炙手可熱的人才。
從前述全球工作6大新價值可以看出,多年來一直視為理所當然的工作方式,例如為一家公司工作、朝九晚五、週間與同事一起工作、週末放假陪伴家人,這一切很快就會消失。是的,工作的定義正隨著時代在改變,也該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時候了。
對個人來說,「穩定」、「安全」、「論資排輩」、「直線」、「終生」等關於工作的形容詞開始慢慢遠離,取代的是「自主權」、「個人目標」、「自我實現」、「隨時變動」、「創業精神」等新的形容詞。
「現在是職業大過於職場的時代,」韓國THE LAB h危機管理和諮商專家金浩指出,隨時可能消失的「職場」不能給予任何保障,但是「職業」可以,他建議年輕人:「該找的不是可以工作20年、30年的職場,而是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職業。」
什麼是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職業?關鍵問題在於:我為什麼要工作?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永遠是最重要的,至於做什麼工作,則是我們朝著想要成為的樣子努力後產生的結果。既然無法依賴企業提供終生職,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職業應該從天賦及熱情出發,經營一個值得擁有的生命。
金蘭都也認為,現今所謂的「好工作」,並不是針對特定職業,而是能否在某個工作中找出隱藏的價值,進而實現自我。他強調:「好工作的重點不在於『什麼』,而是『如何』,我們應該如何投入工作,而且義無反顧的努力。」工作不再是分成非黑即白,有工作就好,沒工作就不好,而是勇敢選擇「自己的工作」,與薪水相較,更在乎生活是否幸福、能不能擁有自主人生。
看看那些跟隨自己天賦的人,當別人走在安穩路上時,他們選擇走一條冒險的路,儘管不免仍抱怨累死人、收入變少,但蘊藏話語間的熱情、自負、意義、趣味,以及勇於創新的企業家精神,讓他們一談起工作就眉飛色舞、精神抖擻,因為他們知道創造自己的舞台、實現自己的夢想,不再只是個奢望。
看見工作的未來面貌,並找出能讓自己快樂且具意義的工作,將是你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開創你的自主人生,每天早晨睜開眼睛時,你會因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欣喜不已。(收藏自 台灣30雜誌)
◎小眾烘焙業者掀起咖啡風潮
波特蘭正以驚人速度恢復城市競爭力,這個地區以綠色產業和永續發展的經濟體制,從「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躍升為「最想居住的城市」。但是真正的理由是—波特蘭的中小企業和自營戶發展蓬勃,擴大城市經濟的量和質。這裡的中小企業比例高達九五%,創造的就業機會為二十五萬四千人,在素有「大企業天堂」之稱的美國,這些小型商店是如何存活並振興地方經濟呢?
在波特蘭市中心,毫無意外地有大型連鎖咖啡店星巴克進駐,但是就在星巴克對面有一家小巧精緻的咖啡店名為西北咖啡屋。咖啡店老闆亞當.麥高文很有勇氣,他是波特蘭咖啡烘焙者聯盟的創始人,正悠閒地翻炒咖啡豆。他遞給我一杯卡布奇諾,充滿自信說:「這大概是你這輩子第一次喝到這麼好喝的咖啡。」亞當的自信是有原因的。
「這是我親自烘焙的咖啡,而咖啡生豆也是經過嚴格的品質管理,少量生產,也就是微量批次的生產方式。我親手烘焙生豆,也可以管理咖啡製作的整個過程,最重要的是能夠降低成本。對波特蘭的小型商店來說,成本可以降低到多少至關重要,關係著店家的成敗。雖然購買批發店已經先炒好的原豆比較簡單,但是為了要區隔小型咖啡店和連鎖店的差異,烘焙就變得很重要。」
但是像亞當這樣的小型咖啡店要烘焙生豆並非易事,因為無法大量購買,不容易確保每次都能拿到高品質生豆,於是他創立咖啡烘焙者聯盟。
「咖啡烘焙者聯盟對於小型咖啡店業者來說,是最合適的型態。因為小型咖啡店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無法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優質生豆。在我聯合市區其它咖啡店成立了咖啡烘焙者聯盟後,就可以獨家購買品質優良的生豆,不但可以確保穩定的來源,還能認識不少從事相同工作的好夥伴。至目前為止已經有四家咖啡店加入,我相信日後還會增加。」
咖啡烘焙者聯盟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各家咖啡店,以合理價格提供品質最優良的生豆,讓小型咖啡店不必犧牲利潤,依舊可以販賣好咖啡,既維持小型咖啡店的獨立性,在必要時也能一起合作大事業。
「波特蘭是個小地方,因此與經營良好的咖啡店業者保持密切的關係極為重要,我們的共通點比差異點多,雖然主要是以提供優質產品和成為咖啡業的代表為優先,但是認識這些進來店裡的客人,使他們成為共同體的一員更加重要。」
這個組織不強調差異點或與其他業者競爭,而是發現彼此的共通點,一起成長,這是認同彼此在同一個地區扎根的「社區朋友」,才可能做到的事情。對亞當而言,咖啡店最大的意義不只是賺錢的營利事業,而是與其他業者組成共同體,活絡地區經濟的共同場所。
亞當說著自己遠大的夢想。
「波特蘭仍然需要許多外來資金,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目前的所得主要還是依靠地區經濟的循環,市場必須要擴大發展,讓僱主、員工,以及地區的所有商家都能夠自立生活,而這股力量來自於地方。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是歪理,但我相信只要多關心自己的社區,就能被世界看到,這也是我創立咖啡烘焙者聯盟的最終目標。」
亞當的目標正在逐漸落實,波特蘭已經在咖啡市場上以「獨立咖啡店之都」而占有一席之地,緊追在「連鎖型咖啡店之都」西雅圖之後。小型咖啡店越蓬勃,地區整體的經濟產值也越高。位於美國西北部這些小型咖啡店,透過互相結盟購買高品質原料,並且親自烘焙,掀起咖啡生意的巨大浪潮。波特蘭的小型咖啡店能與星巴克競爭的力量,是來自於經營咖啡店的在地青年懷抱著對居住土地的關愛,他們對地方有著深厚的關懷和對共同體的信賴,慢慢生根、萌芽,最後結成繁榮發展的果實。
波特蘭的小型咖啡店沒有特別的宣傳,也沒有華麗的品牌,只有蘊含真心的一杯咖啡,還有真誠相待的空間。來往的客人比誰都清楚它的真心和誠意,才會選擇規模比星巴克小的社區咖啡店,這不就是所謂的地方競爭力、社區力量嗎?
◎販賣信任的在地市場—農夫市場
在電車經過的波特蘭市中心,每個週末固定會舉辦特別的市集,附近的農夫直接將農產品帶來販賣,亦稱為農夫市場。因為沒有中間商和代理商,農夫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因此價格便宜,品質優良,極受當地居民歡迎。除了農夫栽種的各種蔬菜和水果之外,也以此為原料,製作各種類型的果醬和麵包,吸引顧客停下腳步購買。在農夫市場裡,只要是農作物製作的產品皆可以販賣,即使是農產品市場也可以販售巧克力、果醬,以及麵包,因為這些都是農夫親自製作的產品。
大多數來到農夫市場的農夫都有流通業或地區商店等其它銷售通路,但是每週六仍聚集在市中心的街道上,為什麼?
「我們另外有家店面,也在網路上販賣,但我們想促進整個地區市場的發展,這裡地點非常好,主要的大市場都是從市中心開始,受到大家喜愛後才普及到社區各個角落,這裡的農夫市場之所以經營有成,是因為大部分波特蘭居民支持地方事業。」
從波特蘭市區的市場可以發現居民對地方的關愛和自豪,一個失業率創新高,逐漸走向沒落的小城市能有如此驚人的發展,不是仰賴大企業和技術專家,而是由小商店和平凡居民的關心和努力促成的。從街頭市場可以感受到居民對地區的信賴,這種對「我們社區」的信任感正是波特蘭在地青年克服危機,奠定發展基礎的秘訣。農夫市場也有自己的貨幣。消費者可以用信用卡購買需要的金額,就能得到等值的貨幣—只能在波特蘭農夫市場使用的專用貨幣。消費者購買物品時將貨幣付給商人,商人可以將這些貨幣現金化,轉換成美元,再用這些現金購買農作過程中需要的物品,或是在回家前繞經小型咖啡店,喝上一杯咖啡。重要的是,地區貨幣在地區內流通周轉,而地區經濟在這樣的良性循懷下也可以逐漸成長。從攤販到自營業者,使用者和勞動者在這樣的循環中培養出信任感,地區經濟的質和量就會明顯改變。波特蘭的青年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熱情,「在地製造」的價值就是最佳證據。
驚人的一擊,向隱形冠軍看齊──德國經濟學者赫爾曼.西蒙博士
要尋找功成名就或贏得響亮名聲的年輕人並不困難,這些人的成功故事已是街頭巷尾的傳奇,甚至被媒體報導而迅速傳播到各地。但是我們在本書要介紹的不是那種卓越超群的事例,更不是要以那些人的特殊經驗質問年輕人:「為什麼你不能那樣做?」我反而想要如同爬樓梯一樣,一步步發掘在地青年的故事,這些人如同寶物一樣珍貴。
最近在韓國最熱門的政策是培養中小企業,有個理論因此而成為關注焦點,就是「隱形冠軍」。所謂的隱形冠軍,就字面上的意思是幕後英雄,是指不為人知、潛藏的小巨人業者,雖然規模較小,容易被人忽略,卻是優秀的企業,它們默默深耕利基市場,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頂尖的企業。德國經濟學者赫爾曼.西蒙博士提出「隱形冠軍」的概念,即使已經過了二十五年,仍然活用在企業的發展策略上,因此相關的政策重點是創造更多隱藏的寶物—隱形冠軍,包含了青年創業補助、振興地方經濟、培養中小企業,以及創造工作機會。
德國是這次在經濟危機中屹立不搖,帶領各國逐漸復甦的唯一國家。不靠大型的國際企業,經濟內部結構卻很穩固的原因為何?正是潛藏在各地的隱形冠軍,這也是韓國在地青年最嚮往的目標,究竟德國如何培養為數眾多的隱形冠軍呢?
◎從在地青年到隱形冠軍
有些企業的規模不如大企業龐大,卻成為全球市場上的領導者,這些企業被稱為隱形冠軍,它們不會忙碌追逐大企業的方向,而是與大企業走相反的路,在所屬的市場上獨領風騷、占有一席之地的優秀企業。西蒙博士提出隱形冠軍理論已經過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前,他親自選出世人所熟知的德國隱形冠軍,這些企業如今又是什麼模樣?是否仍然在全球市場上名列前茅?或是經過短暫風光後,無法克服中小企業的限制,因而慢慢沒落?西蒙博士的回答令人驚訝。
「我二十五年前找出來的隱形冠軍企業至今依然成功。德國一千三百個隱形冠軍在過去十年間,持續創造超過一百萬個就業機會,成長率約為一○%,與一九九五年相比,規模成長了五倍左右,市場占有率在全球舞台上也逐漸擴大。除此之外,我們現在仍看到他們主導創新的浪潮,從各項標準來看,我確信他們可以持續獲得成功。」
西蒙博士指出,在全球經濟積弱不振下,相較於其它國家,德國能夠安然度過危機的原因是隱形冠軍建構的緩衝地帶,而製造緩衝地帶的關鍵就是「出口」,恰巧與國家出口規模依靠少數企業決定的傳統觀念相反,中小企業的對外貿易能力卓越,也就是隱形冠軍要越多,出口才能更為擴大。
「隱形冠軍以精緻、細膩的風格為利器,得以進軍世界市場。事實上,德國的隱形冠軍生產率比大企業來得高。擁有數千、數萬名員工的大企業,員工彼此不熟悉,無法跳脫履行上司指示為優先的垂直結構,但是小企業的員工彼此相熟,擁有深厚情感,也因此較有利於團體行動,相較於分成許多事業單位的大企業來說,更有彈性。因為員工都了解工作流程,可以提高生產力,形成企業的競爭力。」
隱形冠軍由少數菁英成員集中研究開發,比大企業更能制定出具實用性的策略,並迅速將產品推進全球市場。波特蘭的小型咖啡店能與星巴克並駕齊驅,也就是這個原因。
◎以「共同體意識」帶領地區的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並非指大都市中的大企業,而是以地區為基礎的地區經濟的支柱。以此層面而言,在地青年的理想藍圖就是當隱形冠軍,以地區為基礎持續發展,有一天就能成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隱形冠軍。西蒙博士補充說明:
「沒錯!是地區的力量。隱形冠軍主要位於地方,而非大城市。這種地區型的企業,員工和僱主要彼此依存。對員工而言,公司是這個小地方唯一的職場,站在僱主立場來看,僱用當地居民為員工,因為沒有人員可以替換,所以要繼續維持,在這樣的條件下,彼此都以真誠的態度相待。再加上隱形冠軍中有高達六九%為家族經營的企業,雖然漸漸將公司經營從家族成員轉為專業經理人,但是長期以來由家族經營的企業在地區累積基礎,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較高。事實上,隱形冠軍企業每年的離職率僅二.七%,較德國整體平均的七.三%還低,這些企業具有特殊的企業文化,員工年輕時從實習生開始,逐漸被公司同化,對於企業文化有著與眾不同的熱情,企業即使遭遇經濟危機,也不輕易解僱或裁員,也是因為這種地區基礎的特性。」
因為在地青年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他們有著美好的未來,他們從事的並非因為能力不足而不得已選擇的工作,而是尋找微小,卻能培養自己專長的工作,並且開始改變、擴大自己的視野。慢慢地累積工作實力,就能成長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隱形冠軍。
年輕人應該要為了成為隱形冠軍,而開始挑戰傳統,不要只局限在穩定的工作,找尋具有隱形冠軍潛力的優秀中小企業,與那些企業共同成為隱形冠軍,或是培養自己的事業成為隱形冠軍。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