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APP:情動·宗教·武器化 上

情動研究強調宗教的情感力量如何被政治和媒介操縱,提醒我們警惕宗教的工具化與武器化趨勢,以避免其對社會產生破壞性後果。這一領域也呼籲建立更具反思性的公共情感空間,以抵御極端化情緒的傳播。

針對宗教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Religion)的政治文化現象,不同領域的學者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主要圍繞權力操控、媒介傳播、意識形態動員和社會分裂等問題展開。以下是幾個關鍵學者及其觀點: 

1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功能主義視角

作為社會學功能主義的代表,帕森斯認為宗教在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中起著關鍵作用,提供道德框架和集體認同。他警告宗教一旦被政治利用,其社會凝聚功能可能被扭曲,反而導致社會極化和衝突。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會破壞社會信任,使本應彌合分歧的宗教成為煽動仇恨的工具。 

2 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東方主義」與宗教話語操控

賽義德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中批判西方如何建構「伊斯蘭恐怖主義」敘事,以合理化其在中東的政治與軍事行動。他指出,權力體系通過宗教符號塑造「文明 vs. 野蠻」的二元對立,使宗教成為政治合法性的工具。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往往通過文化再現(cultural representation)進行,以便為殖民或帝國主義政策提供道德正當性。宗教衝突的制造,實際上是地緣政治的產物,而非宗教本身的必然。 


3 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後世俗社會」與宗教公共性

哈貝馬斯在「後世俗社會」(Post-Secular Society)概念中,提出宗教在現代民主社會中的公共作用,並警告當宗教被政治化時,可能會破壞民主討論空間。他的理論批判的是宗教如何被武器化,用來壓制異見和多元對話。批判要點: 政客利用宗教來制造「道德優越感」,但實際上是為了鞏固權力,而非真正關心信仰。宗教話語的濫用,可能會削弱世俗社會的公共理性,讓極端主義聲音佔據主導。 

4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可悲憫生命」與宗教暴力

巴特勒在《可悲憫生命》(Precarious Life)中討論宗教武器化如何塑造「可哀憫者」和「不可哀憫者」的二元政治。例如,一些政客以宗教道德為依據,將某些群體(如難民、LGBTQ+群體)污名化,而強化自己的合法性。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加劇社會排斥,使某些人被剝奪「合法的哀憫權利」。這種政治手法通過情感操控,使宗教成為道德審判和社會控制的工具。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