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Lian 譯 I Sara Ahmed 著:情感的文化政治(導論)8

文本的情感性(emotionality)

作為一本探討情感的書,本書主張情感不能與身體感覺分開,同時十分偏重文本。我提供了諸多對文本的細讀,特別關注轉喻(metonymy)和隱喻(metaphor):我認為,「修辭手法」(figures of speech)對文本的情感性至關重要。

這些「修辭」如何粘在一起的,以及這種「粘黏」如何取決於那些通常經由掩蓋來「發揮作用」的關聯的歷史。文本的情感性是描述文本如何「移動」,或如何產生效果的一種方式。

同樣,我通過文本命名和表演不同情感的方式,來考察文本的情感性。對情感進行命名,往往涉及區分感受的主體和客體。當我們命名一種情感時,我們並不是簡單地命名存在於「這里」的某種東西。

因此,某一文本可能聲稱,「國家在哀悼」。當然,我們會在此停下,並表明情感的「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模式正在起作用:國家變得「就像一個人一樣」,作為一個感覺主體,或一個「有情感」的主體。

但我們要問的是,說「國家在哀悼」產生了什麼效果?

這個說法聲稱,國家有某種情感(國家是情感的主體),同時國家是「我們的情感」的對象(我們代表國家感到悲傷)。

這種感受在言說之前就存在了,但同時作為一種效果而具有了真實性,塑造了各種不同的行動和取向。

說「國家在哀悼」就是制造(generate)一個國家,就好像它是一個哀悼的主體。經由對其采取的取向(orientation),「國家」變成了共享的「情感對象」。

如此,情感是表演性的(見第四章),並且包含某種「言語行為」(speech act,譯注:英國語言哲學家奧斯汀認為,言語也是一種行動。巴特勒的性別操演理論就受到言語行為理論的影響)(見第五章)。這些依賴於過去的歷史,同時也持續產生著效果。

當我們探討情感對象之間的轉置移動時,我們同樣需要考量情感言語的流通。比如,「哀悼」一詞可能附著於一些主體之上(一些身體比另一些更能代表哀悼中的國家),並可能會附著於一些對象之上(一些損失比另一些更能算作國家的損失)。

「哀悼」一詞可能會與其他的情感語匯相連:憤怒、憎恨、愛。用一個代表情感詞替代另一個就會產生某種敘事(narrative)。我們的愛可能會成為悲傷的條件,而損失可能成為憎恨的基礎,諸如此類(見第六章)。

情感通過「解讀」(reading)對象來起作用:比如,其他人可能被解讀為失去愛的對象的「原因」,這是一種很容易將哀傷之情轉化為切齒之恨的解讀(見第七章)。

因此,我不是在討論文本「之中」內含的情感,而是「情感尋找其表述」的過程產生的效果,這個過程通常通過歸因達到。情感的不同語匯產生了不同的效果,正是因為它們涉及對劃定為其「原因」的對象的不同取向。

由此,我的檔案充滿了語詞。但語詞並不是簡單地從身體,或從其他生命的指征上剝離下來的。我認為,情感的運作涉及符號「粘在」身體上的過程:例如,當他人變得「令人厭惡」,「厭惡」的行為就會指向他人(見第二章)。

我的檔案可能不是一份「情感的檔案」(an archive of feeling)——如果用安·切克維奇(Ann Cvetkovich)的優美術語。切克維奇的方法涉及「將文化文本作為感受(feelings)和情感(emotions)的貯藏室的探索」。情感並不以相同的方式,「存在於」我的檔案中。相反,我追溯情感的語詞,以及感受的對象如何流通和產生效果:它們如何移動、粘黏和滑行。我們與它們一起移動、粘黏和滑行。

我所細讀的文本在公共空間傳播,包括互聯網、政府報告、政治演說和新聞報道。雖然本書包含對這些文本的細讀,但不「關於」這些文本。在我的解讀中,它們不僅呈現為文本。顯然,我選擇了這些,而不是另一些文本。這些文本激活了我們稱為「案例」的東西。

當然,本書有自己的形態。我選取了不同的情感作為切入點。盡管我挑戰那種簡單的觀點,認為「這里有」不同的情感,或不同種類的情感「存在著」,我同樣想要探索情感的命名如何包含了朝向其建構的對象的不同取向。因此,每一個章節選取一種不同的情感作為起點,或切入點,但不以這種情感「結束」,而是去看它帶來了什麼。

本書關注情感,但不將情感視作一切的中心。情感並不能使這個世界運轉。但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確實在運轉。也許,與那句諺語不同,善未必有善報,惡也未必有惡報(譯注:此處諺語為what goes round comes round,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關注情感,讓我得以追溯這未能連接的因果帶來的不均效果。


情感的文化政治 [導論] 作者:Sara Ahmed 譯者:Alice Lian; Sara Ahmed(2004),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introduction] 譯文首發於公眾號「她譯」 原載:https://book.douban.com)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