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哲學「意識流」探討 --禪宗、柏格森及胡塞爾的對話 (9)

而這「時間去掉綿延,運動中去掉可動性」是不可行的,所以科學無法處理時間與運動。其實筆者以為「生命時間」很難說,只能從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件? 何遭遇?何情節?何感受?等來著手說明。換句話說,是由「身體存在知覺感受」來說明之。這有點像把「身體當作文本」來看待之,彷彿也像是看待「電影」般了解了「身體現象運動」。當我們去看時,就好比是說這些在「生命時間」發生種種,

就是「使故事重說了」,也是利用了倒敘法,也許是利用蒙太奇方法,也許是平舖直述法,將時、空、人、事、地、物、情節、遭受等一幕幕重整變形成為「圖像或影像」連續體〈「綿延」〉,而成為我們「觀看的對象」。

筆者以為「生命時間」發生種種可以說是「記憶」的重整,透過「記憶」拼貼, 我們重說了屬於我們生命故事。將身體現象當中「碎片」、「碎點」形塑出「生命故事」文本,提供了美麗素材,由我們去詮釋之。在此,筆者似乎可以感受到,為何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是較偏於「存在而非時間」的描寫,當我們在說到「身體存在知覺感受」時,所切入的「意識流」的點,或者與「生活世界」互參切入點, 都很難從「時間」層面去說明,除非由「記憶」中去說明回味。柏格森強調「記憶」,「記憶」帶有強烈的「時間」色彩,它意謂著從過去到現在,以走向未來,所以嚴格來講,「記憶」帶有「時間的註記」,以致於「綿延」必須用它來說明。

筆者不贊成有點偏頗的柏格森的「以時間談綿延」,而比較由「身體存在知覺感受」的「身體辯證現象學」談「綿延」。「身體存在知覺感受」的「身體辯證現象學」比較是「生命體驗」中的「現象」去談「綿延」。我以為柏格林的「綿延」包含著雜糅的時空經驗,對於「空間」的存在處境描繪,以及念頭事件「時間交錯著過去、現在」的此起彼落,有了時間序列排比,於是乎「時間亦是空間的幻化,而空間亦是時間的幻化」,「時間與空間」詮釋在生命歷史「體驗詮釋」當中達到最高峰, 生命時間與空間形成隱形卻又不可缺的生命歷史感受的交待背景。

我以為柏格森的說法,應是指「綿延」當中也應交待出「時空交錯的存在狀態」, 而非單就「時間」表述之。「時空交錯的存在狀態」,可以說是由「身體現象」所呈現出來的「在時間中的空間感」,他其實就是胡塞爾所描寫的「場域」(Horizon)〈這個之後會談論到〉。它比較像是由「身體存在知覺感受」的「身體現象學」去談「綿延」,其實他比較像「生命體驗」中的「現象」去談「綿延」。我以為柏格林的「綿延」包含著「雜糅在時空中的生命體驗」去談的。筆者以為就是說「綿延」談到「雜糅在時空中的生命體驗」其實就是指「充滿生命歷史感的『此有』存有情境脈絡〈場域〉」,「充滿生命歷史感的此有存有情境脈絡」乃是充斥著「時間與空間的詮釋轉化」,時間是由發生些什麼的「事件」為座標軸,而對應的「場域」即是空間的詮釋, 所以「真實時間」是綿延地,相續地、流動地、異質地,也可以跳躍地,轉化差異當中又不斷融合地在「場域」當中呈顯不同「事件」的關係脈胳,以說明生命敘事。

Views: 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